《百家争鸣》部编版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PPT课件
为老子设计名片
姓名:老子(李耳) 时代: 春秋时期 籍贯: 楚国 著作:《道德经》 身份:道家学派创始人
走
近 1 主张顺其自然。
老 子 2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
、
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了 解 3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主
张 《老子》——《道德经》
6
孔子问道于老子
7
初识孔子、了解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2
走进孔子,谈其影响 积极影响:
……被称为“至圣先师”“万圣师表”,受后 人景仰。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3
百家争鸣
BC221 BC475 BC770
西周
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
∣
∣
∣
∣
∣
∣
∣
铁
背景:生产力发 器
展、王室衰微、
、 牛
诸侯争霸、社会 耕
牛刀小试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C )
A.《春秋》 B.《尚书》C.《论语》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D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 )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23
思 维 导 图
24
谢谢观看
思想渊源 礼治文明、有教无类 “兼爱”“非攻” 富贵不能淫…… 法治 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章内容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古代文化、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古文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媒体的课件,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姓名: 孔子 学派: 儒家
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主张以 德治国,反对苛政
思想主张: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②教育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思想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相关著作:《论语》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姓名: 墨子 学派: 墨家
《教育论坛》 孔子 《人与自然》 庄子 《爱心世界》 墨子
理由
军事家,《孙子兵法》
提倡法治 大教育家,创办私学 提倡顺其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兼爱、非攻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 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相互 抨击、相互影响、形成思想文化的繁 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姓名: 老子 学派: 道家
思想主张:
①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对 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③“无为而治”
相关著作: 《道德经》
①主张“兼爱”“非攻” 思想主张: ②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③提倡节俭 相关著作: 《墨子》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姓名: 孟子
学派: 儒家
①主张实行仁政 思想主张:②“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 争 相关著作: 《孟子》
历史部编版《百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历史部编版《百家争鸣》ppt1
《老子出关图》
历史课件部编版《百家争鸣》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 争鸣课 件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 争鸣课 件 (共23张PPT)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8通过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 他不畏 困难的 坚强意 志和为 阿拉伯 民族统 一与幸 福而奋 斗的远 大抱负 。
9.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 系当今 考试的 实际培 养分析 问题的 能力; 学生对 唐朝人 衣食住 行的时 尚和博 大宏放 的精神 面貌的 了解, 感知科 举制度 的创新 对社会 进步的 促进作 用;想 象唐朝 人的生 活,培 养学生 丰富的 想象力 。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非攻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
——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墨子》
三、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孟子》
三、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归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 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1、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 提倡:节俭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儒家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战国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7《百家争鸣》教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百家争鸣,一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分析理解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知道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
②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百家争鸣。
③家国情怀:学习先贤们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多媒体呈现图文史料]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
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吧!板书课题——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多媒体展示老子雕像、《道德经》书影]师:阅读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老子。
(如生平、代表著作等) [多媒体展示塞翁失马的故事]师: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隐含的老子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师:结合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归纳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生:哲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多媒体展示“孔子问礼于老子”图]师过渡:与老子同一时期,出现了另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谁?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有哪些贡献?下面让我们从课本第二目“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寻找答案吧!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图片]师:结合课本“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中第一段内容,请给孔子做一张名片。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百家争鸣》部编版ppt1
课件优秀课件课件下载统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 册第8课 百家争 鸣课件 (24张)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免费
第8课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 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 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课件优秀课件课件下载统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 册第8课 百家争 鸣课件 (24张)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免费
动 脑 筋:
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此“俭“认之富朴贫为谓贵素贱孟大不,不子丈能洁能的夫淫身移这。”自”段”,好,—话表,表—体现不现《现了奢了孟了富侈在子什贵淫穷·么后 靡困滕精,的中文神仍精,公?然神矢下节。志》 不不受移富,贵意诱志惑坚,定不,为正贫直贱高动洁摇,,不不阿为谀武奉力承 屈的服精,神这。才叫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 表“现威出武了不英能雄屈气”概,,表我现们了今对天不就怕叫强做权有,骨勇 气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课件优秀课件课件下载统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 册第8课 百家争 鸣课件 (24张)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免费
课件优秀课件课件下载统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 册第8课 百家争 鸣课件 (24张)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免费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荀子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
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 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善于从 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无为而 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的代表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难点:各家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3.案例材料:收集与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社会背景。
提问:“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思想学派?”2.呈现(10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分析该学派的思想观点,并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如何体现该学派的思想观点。
百家争鸣优质课件(部编版)1
乙
这可是我的老本行,不管是修房子的人还是住房子 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在领导者的指挥下添砖加瓦。
大厦将倾,急有何用,大厦已倾,扶有何用;随遇
丙 而安即可。若无此大厦,就无此烦扰。依我看,还
不如以天为盖地为庐来得潇洒!
颓颓将倾了,留有何用!不如干脆推倒重建新的,
丁 国君命令众人,监督众人认真修建,敢滥竽充数,
春秋
儒 孔子
仁;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
战国
战国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儒
荀子
“礼治”
道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墨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 “尚贤”
战国
法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想 之辩
面对社会剧变,如何治理国家
春秋
儒 孔子
仁;有教无类; 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
材料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 税之多;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
——《道德经》
无为而治
材料六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顺应自然
64岁重返卫国
被嘲丧家犬
5658岁回离到开鲁国
匡城桓受魋困挑衅
周
游
绝粮七日
流落到黄河一带去了…
——《论语·微子》译文
礼崩乐坏
假设你是当时的周王室\诸侯\卿大夫, 想想这些急剧的变化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孔子 没落的贵族 墨子 卑微的工匠 韩非 高贵的王族
先秦诸子百家主张
生活 主要 代表 时代 派别 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道
老子 万物有其对立面且可转化;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吗?那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称之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笔记一、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在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了各自独特的思想和学说,这些学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学说被总称为“百家争鸣”。
二、学习要点1.百家争鸣是什么?2.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3.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4.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5.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6.兵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7.纵横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8.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学习笔记1.百家争鸣是什么?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大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交锋、较量。
这个时期思想繁荣的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总结出很多道理和智慧,影响深远。
2.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儒家的理念可以用“仁爱”、“礼节”、“道德”、“忠诚”、“原则”等词汇来概括。
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等书籍是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强调建立关爱他人、尊重长辈、敬畏上帝等的道德体系。
对中国古代社会有重要影响。
3.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道家思想主张遵从道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由庄子等哲学家提出,并在战国时期达到了极致。
道家理念可以用“道”、“天人合一”等词汇概括。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是要摆脱自己关注世俗的眼光,回归大自然,更好地与环境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对树立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攻击儒家道德体系的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宣扬爱人、宽容、施舍并开展公益活动。
墨子作品中有“爱”、“非攻”等论述,表达了爱的力量胜过战争的理念。
墨家学说创立了人类博爱的思想,也对提升爱心、减少战争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法家学说强调政治统治和法律法规在治理社会中的作用。
法家学说重视实际行动,强调市场经济和法制的重要性。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各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各家思想。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家思想的内涵。
2.案例教学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思想特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各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课标要求:1.了解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儒墨法家的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这里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各派争艳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儒、法、道、墨、兵等各种思想流派。
各派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学术繁荣,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课文解读:一、百家争鸣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出现。
2、具体体现: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3、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二、代表人物1、老子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
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1)老子名片(2)老子思想2、庄子孔子请教老子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的历史现象。
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内容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名字可能有所耳闻,但对于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和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诸子百家的形成。
2.掌握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各学派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案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1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鸣”学术
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D )
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 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D.社会制度的变革
改革变法 “爱人” “无为而治” “仁政” “兼爱”“非攻” “知己知彼” 朴素的辩证法
【1】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A)
A.《道德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2】“苛政猛于虎也!”说这句话的是
( B)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
学习目标
1.掌握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 重要成就。 3.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4.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1
老子
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百家争鸣
学习思考: 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 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 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著有《道德经》。
《老子》书影
孔子问礼图
学习思考: 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 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 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 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 人之一。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二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 而劳之;薄赋 敛”。 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 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 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 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8课《百家争鸣》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8课《百家争鸣》一. 教材分析本课《百家争鸣》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思想观点和人物感到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内涵,掌握各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理解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2.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各家思想的异同和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讲解和展示。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术著作,用于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性问题或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诸子百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内容,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进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见:“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见:实行“仁政”。
荀子主见: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见: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见: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心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 8 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⑴学派的创始人,后期楚国人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他擅长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见“”。
⑶学说著作: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⑴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见,疼惜民力,体察民意。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见“”;②在教学中,孔子留意和文化学问教育,③觉察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由其弟子整理而成〕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进展有格外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标准对中国社会的进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学派人物著作思想主见儒儒家家孟子《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斗荀子《荀子》“礼治”道家庄子《逍遥游》治国要顺应和墨家墨子《墨子》主见“”“”,提倡节省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权威,建立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爱心,同情心
——(人与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国家)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 以礼治国
•
5.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 。今天 的浪漫 或许是 明天的 现实, 当下的 现实也 可能是 昨天的 浪漫。 重要的 是我们 的作品 是否揭 示生命 本质, 精神是 否向真 向善向 上,以 及手上 的“主 义”是 否与我 们的诉 求达成 一致。
•
6.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 性成果 点亮, 让不同 形式、 不同风 格、不 同创造 性诉求 的佳作 ,在反 复的研 读与辨 析中沉 淀价值 。
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 产物。
儒家
孔孟荀
道家
老庄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商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 批评如 同灯光 ,指引 着作品 从暗处 走向前 台。近 些年的 诗歌批 评中, 不乏这 样的经 典或中 肯之作 。
•
2.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 势越来 越明显 ,不少 诗歌批 评为了 应酬需 要,违 心而作 ,学术 含量可 疑,甚 至堕落 为诗人 小圈子 里击鼓 传花的 游戏道 具。这 类批评 对诗歌 创作来 说类同 饮鸩止 渴,还 不如索 性没有 的好。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历史影响
影响: ·1.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 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 条件下出现的。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1.反对苛政,统治者要实行德政,使人民信服,社会才会稳定。 2.以礼治国,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
材料研读
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第8课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01 老子
上
上
善
善
若
若
水
水
政
贰
治 主
张
思
壹想
观
点
著
作 叁及
地
位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壹 顺应自然; 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贰 无为而治
《道德经》 叁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创始人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代表学说学派来自墨家 儒家道家代表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子》 《孟子》 《荀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庄子》
法家 韩非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019年9月28日,2570年前一位智者出生, 在今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他的名子叫孔丘,人们一般称他为孔子。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 整理汇编的经典语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02 孔子和儒家学说
核心思想
仁 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答: 1.“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 有利于改善民生。 2.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教育理念
1.创办私学 "学在官府" 变为"学在民间"
孔子的教育主张
2.主张“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 发展
3.在教学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
7.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 学批评 的职业 公信力 需要树 立,批 评家需 要贡献 学术良 知。果 真如此 ,对诗 歌和读 者,都 将是福 音。
•
8.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 自我, 吸收各 地音乐 ,器乐 发达, 演奏形 式丰富 。金、 石、土 、革、 丝、木 、匏、 竹,皆 可作乐 器。乐 曲类型 已有祭 神乐、 宴乐、 军乐、 节庆乐 等区别 。玄宗 时已有 超百人 的大型 交响乐 团,其 演员按 艺术水 平分为 “坐部 伎”与 “立部 伎”。
03
百家争鸣
•
••
虚指 自由争辩 发表见解
取长补短 相互融合
时代背景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社会大变革(政治)
生
产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力 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的 提
——社会大发展(经济)
高
文化上:思想领域活跃,人才辈出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顺应自然
世
难—— 易 间
长—— 短
的 事
高—— 矮
物 都
强—— 弱
有 其
前—— 后
对 立
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有考证认为,孔子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依西历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