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理想世界的唐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理想世界的唐僧
——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分析唐僧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无疑是核心人物,他的形象也更深入人心,作者也对其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但是在作品中,师徒四人中性格是最接近“人”的却是唐僧,他没有被赋予强大的能量,没有三头六臂,没有降妖除魔的本领,却可以看看破红尘,慈悲为怀,意志坚定。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佛家制定的清规戒律,就是为了让人摒弃人性中不好的东西。唐僧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到了极致。对于他的这种人格的形成,可以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分为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不断冲突又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面就应用这个理论对《西游记》中唐僧的性格一一加以分析。
一、本我
在人格结构的理论体系中本我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一一因此首先就是来自躯体组织的本能。”从活动方式看,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高度自我约束的超我是唐僧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本我的特征变得非常不明显,他能吃苦,不近女色,不慕富贵,本我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本我的层面,唐僧也不例外。
从生存本能来讲,吃饭睡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而与之对应的是,孙悟空就没有这方面的需要。第十四回悟空被赶走又重新回来,他对悟空说:“象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象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呀!”
从死亡本能来讲,唐僧有他极其软弱的一面。他在内心对孙悟空有很强的依赖,每被妖精捉去绑了,口中念的必然是悟空,会说:“你去了时,我却何倚?”(第十六回)经常感到恐惧,说一些诸如“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第三十二回),“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第三十六回)之类,被孙悟空嘲笑忘记了乌巢长老传授的《心经》。有自私之心,有时非常爱惜自己,在第二十五回被绑住时说:“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在第十五回,马被吃掉以后说:“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本我的层面,是由于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造成的,唐僧本身是没有任何降服妖魔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可能不感觉恐惧与无助。这些对于一个父精母血生长而成的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这些不是道德标准能够克服的,在对佛法的领悟上,很多时候唐僧不及石头缝里钻出来的悟空,也是由于作为一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凡人的局限性。
二、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我是最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它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感知外
部世界的存在,反映外部世界的事件、特点、要求。此外,它也感受产生于心灵内部的刺激,即反映本我和超自我的要求。这样一来,自我便是集多重任务于一身的一个执行机构。一方面,自我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它要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己的处境,寻找适合的满足本我欲望的对象、途径和方式。在它进行这些工作时,它又受到超自我的严格的监督。
对于唐僧来讲,他是一个“行脚的僧人”,肩负着取得真经造福万民的重任,却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丝毫自我保护和反抗能力,同时又有着自我实现的理想,而现实是狼虫虎豹无数,道路险阻困难重重,他自我的表现层面是复杂的。
唐僧知道三个徒弟中,孙悟空是最有能力的,对佛法的领悟最好,也最可敬,但是他并不喜欢悟空,袈裟丢了就对悟空说:“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第十六回)他也明白猪八戒是个“馕糠的夯货”,但他就是偏向猪八戒,只要是猪八戒说的话就深信不疑。与八戒的接近,是唐僧本我层面软弱的一个体现,但是他也不能把这种偏袒表现出来,每次孙悟空要八戒做什么,他也不能阻拦,而且每次破了敌,他还要对悟空说“徒弟辛苦了”“多亏了悟空”“悟空要记头功”之类。他要依靠孙悟空,但是在感情上与他又有很大距离,这就造成了他的自我表现出以上的矛盾。这种矛盾还表现在每次被女妖掠去要求结合,唐僧都能表现出一点保身的虚与委蛇的技巧,尽量拖延时间等孙悟空去救他。这是结合了现实情况,本我超我斗争的自我表现。
唐僧对取经这件事的态度上,也存在着矛盾的心情。从超我的角度讲,他是一个得道高僧,对佛法的追求应该是本能,但是他又受了唐王的旨意,有完成君命和自我实现的成分在里面。在第四十八回,他看到人们冒着危险过河去买卖,想到:“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里所谓的“名”,是本我的私欲表现。而在第八十一回,他病重要悟空为他带信给唐王,写的是:“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曹厄难,何期半路有灾哈。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在这里,超我向现实妥协了。
自我是一种表现,它将内心的超我与本我进行平衡,结合现实的情况,成为人的行为,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书中的行为、心理,都是自我层面的变现。唐僧的性格特点中,超我是明显的,而本我是很大程度上被抑制的,在这种平衡中,超我的监督能力强大,而本我的欲望则相应被压制。正是这种对超我的升华和对自我的抑制,造就了唐僧这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三、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超我是唐僧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他的成长环境非常特别,从小在佛寺里长大,佛教理所当然成为他坚定的信仰,成为支撑他的道德体系的强大力量。从远涉西天历尽千难万险,十四年取经成功这件事本身来讲,就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完成的。
超自我包括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理想来自于成长过程中外界的榜样和奖赏在内心塑造的标准,对于唐僧来说,求佛就是他的自我理想。在第十三回他得到观音点化,奉唐王旨意出发向西时曾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而在第二十三回,四位菩萨变化诱惑他时,他也明确表示他的人生理想是:“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这一点还体现在唐僧的慈悲之心上,他不认得妖精,只是凭着佛家的慈悲原则去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