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性质分析方法

污泥性质分析方法
污泥性质分析方法

1SOUR

比耗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SOUR)根据MLVSS、测定时间t 和溶解氧变化率计算。测定异养菌和自养菌的耗氧速率,通过外加葡萄糖(COD 500mg/L)、淀粉(COD 500mg/L)、NH4Cl(20mgN/L)、和NaNO2(20mgN/L)。而内源呼吸速率则没有外加基质。25摄氏度

取50mL混合液,5000 r/min下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用蒸馏水将泥团重新悬浮至原体积,5000 r/min下离心5 min,再去掉上清液,如此连续操作3次后,

将泥团装入带密封塞的300 mL 溶解氧瓶中,然后用所配营养液补充溶液体积至300 mL 。在测量过程中,保证溶解氧仪探头与橡胶瓶塞紧密连接,并将密封的广口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磁力搅拌器可保证混合液中污泥呈悬浮状态[194]。根据MLVSS 和溶解氧变化率求得污泥的比好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tilization Rate ,SOUR )[195]

()()0/t S O U R D O D O t M L V S S =-?(

2-12) 式中 DO0——测定读数初始时DO 值,mg/L ;

DOt ——测定读数结束时DO 值,mg/L 。

2 膜阻

膜污染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膜孔污染以及泥饼层污染。根据Darcy 公式,可以计算出过滤总阻力、膜孔污染阻力及泥饼层阻力。

t P J R μ?= (2-29) t m c p R R R R =++ (2-30)

式中 J ——膜通量,L/(m 2·h); P ?——膜两侧压力差,kPa ;

μ——滤液动力学粘度,Pa·

s ; R t ——膜过滤总阻力,m -1;

R m ——膜自身阻力,m -1;

R c ——泥饼层阻力,m -1;

R p ——膜孔污染阻力,m -1。

根据Darcy 公式,测定不同通量条件下的过膜压力并进行回归,计算出膜自身阻力R m ;膜过滤结束时,结合此时的过膜压力,通量以及滤液粘度,计算出膜的总阻力R t ;将膜组件取出,用自来水冲洗掉表面泥饼层,测定清水通量及相应的过膜的压力,获得R m 和R p 之和;在此基础上,减去阻力R m ,得到膜孔污染阻力R p ;将总阻力R t 减去R m 和R p 得到泥饼层阻力R c 。

3 亲疏水性

接触角能够表征污泥混合液的相对疏水性,可以用于计算污泥的表面热力学性质,如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等。使用水、甲 酰胺和二碘甲烷为测试液体测定(JC2000A 型,上海中晨科技有限公司)。将污泥混合液稀释,用0.45μm 醋酸纤维膜抽滤,用超纯水冲洗膜表面两次,将其放在1%琼脂板上,以保持污泥

水分。测定前,将膜粘到载玻片上,室温干燥20min 。然后,采用静滴技术,将超纯水、甲酰胺和二碘甲烷滴到膜片上,将滴片过程拍摄下来,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接触角。每个样品测定8次,取平均值[75]。

(1) 污泥样品的制备与接触角测定

将5~10 ml 污泥样品稀释于50~100 ml 蒸馏水中,然后在抽滤装置中用0.45滤膜边缓慢搅拌边进行抽滤,直至将液体抽干,污泥均匀的沉积于滤膜表面形成一层污泥层。将沉积污泥层连同滤膜粘在载玻片上,放置于50℃恒温箱中轻柔干燥2小时,取出进行接触角测定。本研究中采用接触角法测定污泥样品的表面能参数,包括Lewis 酸分量(+i γ)、Lewis 碱分量(-i γ)以及Lifshitz-van der Waals 分量(LW i γ)。检测液体为蒸馏水、丙三醇和二碘甲烷。

在已知检测液体的表面能(LW pl γ,+pl γ,-pl γ)以及污泥样品表面和检测液体

的接触角()θ,采用Young-Dupré公式(2-19)和(2-20)[199]计算获得污泥样品的表面能参数(LW i γ,+i γ,-i γ)。

+-

+=pl pl LW pl pl γγγγ2 (2-19)

)γγγγγγ(γpl i pl i LW pl LW i pl +

--+++=+2θ)cos 1( (2-20)

(2) 表面张力作用能的计算

污泥的相对亲疏水性可以用通过污泥絮体相互作用的单位面积总界面自由

能(IF 121G ?)进行定量分析,它主要由单位面积界面自由能LW 分量(LW

y0G ?)

和单位面积界面自由能的Lewis 酸碱分量(AB

y0G ?)组成,其计算公式如下:

AB y0LW

y0IF 121G G G ?+?=? (2-21)

)γγ)(γγ2(ΔG LW 2LW 1LW 1LW 2LW y0--= (2-22)

)γγγγ(2)γγγ(γ2)γγγ(γ2ΔG 111121122112AB

y0+--++++----++--++-+=

(2-23)

式中 1,2——分别代表污泥絮体和水。

XDLO 理论描述了物质相互之间单位面积的作用能,包括酸碱作用能(AB )、Lifshitz-van der waals 作用能(LW )和静电排斥能(EL )。本研究把污泥絮体间的相互作用看作面与面之间的作用[200],计算式如下所示:

EL 121AB 121LW 121XDLVO 121E E E E ++= (2-24)

单位面积的LW 、EL 和AB 作用能可由式(2-25)至式(2-28)获得:

2LW 12112π2A )(h E -= (2-25) LW y02

0ΔG 12π2A -= (2-26)

h h exp(ΔG (h)E 0AB y 0AB 121-= (2-27) )sinh(kh)1coth(kh)(1k ξεε(h)E 210r EL 121+-= (2-28)式中 0h ——Born 排斥作用引起的最小作用距离(0.158 nm);

r ε——流体介电常数;

0ε——真空电容率;

k ——Debye 长度的倒数;1debay

k -= T ——绝对温度;

g R ——气体常数;

F ——Faraday 常数;

s I ——离子强度;

1ξ——膜表面电势;

λ——AB 酸碱作用能衰减长度。

4 分形维数

分形维数用于将絮体结果定量化,用Matlab7.0进行图像分析,将RGB 图转换为二值图,提取污泥絮体并计算周界分形维数(DP )、圆度(R )、形状系数(FF )和三维纵横比(AR )。

取适量污泥混合液,经碱性美兰简单染色后利用显微镜(BX51,Olympus )观察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并对其进行放大拍摄,获得污泥絮体的真彩图。本文中圆度、形状因子和三维纵横比等形态学参数的计算是借助软件Image Pro-Plus 6.0(Media Cybernetics ,INC )对上述照片进行分析实现的。首先在Matlab 8.0环

境条件下将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然后利用Image Pro-Plus 6.0计算出污泥絮体的面积、周长、特征长度和特征宽度等。具体计算如下:

(1) 圆度(Roundness ) 圆度是指絮体接近理论圆的程度,

,絮体形状越接近圆,圆度Ro 越接近1。

24O R area length

π=?(2-14) (2) 形状因子(Form Factor )

形状因子对絮体边界粗糙度非常敏感,圆的形状因子等于1

2

4area FF perimeter π?=(2-15) (3) 三维纵横比(Aspect Ratio )

三维纵横比能较好地反映絮体伸展程度,絮体向外延伸越多,纵横比越大,圆的纵横比等于1,

4()1length width AR width

π-=+?(2-16) 式中 area ——絮体面积,μm2;

length ——絮体特征长度,μm ;

width ——絮体特征宽度,μm ;

perimeter ——絮体周长,μm 。

另外,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定量丝状菌浓度,本研究选择使用丝状菌长度与污泥絮体面积的比值这一参数。采用骨骼化法确定丝状菌长度,同时通过计算絮体投影面上的像素点个数获得絮体的面积。我们可在二值图像的基础上按式(2-17)、(2-18)分别计算菌丝长度和絮体面积[197,198]。

cal 1221F .N image ??=∑

丝状菌长度(2-17)

image image EFLI /FAI =∑∑

丝状菌长度絮体面积(2-18) 式中 N ——丝状菌骨架所占据的像素点个数;

Fcal——计算因子,表示每个像素所代表的长度,μm/pixel;

1.122——校正因子。

5荧光显微镜观察

6泥P

7SEM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Quanta 200, FEI)观测MBR 反应器中粘附于中空纤维膜表面的污泥层的形态。将污染后的膜组件取出,从中部剪下一段,浸入含有2.5%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液中(0.1 M, pH=7.2) 4 h,采用磷酸缓冲液清洗,随后依次采用50%、75%、90%、95%和100%的乙醇进行脱水,用叔丁醇清洗三次,冷冻后抽真空干燥,用离子溅射仪在样品表面镀上一层金属膜后在SEM 下观测拍照。用于对比的未污染的洁净膜直接喷金后观测。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型号:Hitachi S-3400N,Japan)观察受污染的膜表面形态。样品在扫描前要先进行预处理[20]:①2.5%的戊二醛固定,②磷酸缓冲溶液清洗,③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脱水,④叔丁醇清洗,⑤冷却后抽真空抽真空,⑥样品固定,⑦镀金属膜[58]。制备好的样品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拍照,摄取样品表面的二次电子形貌。并利用与扫描电镜组合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进行膜表面污染物元素分析。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3000N,Hitachi,Japan)观察各反应器中的污泥形态。污泥样品和膜丝样品的预处理步骤如下[195]:(1)pH=7.2,浓度为2.5%戊二醛溶液固定;(2)-1磷酸盐缓冲溶液清洗;(3)50%、70%、90%、100%的乙醇溶液进行梯度脱水;(4)叔丁醇清洗;(5)冷冻干燥;(6)喷金。预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能谱分析(EDX)。

8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在两MBR系统运行到达终点(TMP≥30KPa)时从反应器中取出被污染的膜组件,各剪一段5cm左右的膜丝,用自来水将外面粘附的泥饼层冲洗掉,将膜丝放置50℃的烘箱烘干48小时,之后用刀片切下一段5mm左右的膜丝,因为该实验室用的是中空纤维膜丝,所以为了在观察中保持膜表面平整,需要用刀片将膜丝从中间切开并展平,用双面胶将膜丝外表面朝上贴在载玻片上,注意整个操作过程中切勿用手碰触膜丝表面,以防膜丝受到污染影响观察效果,我们以

干净的膜丝为对照对MFC-MBR系统与传统MBR系统中污染后的膜丝进行了表面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扫描范围为10×10μm。对扫描完的图像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出膜表面平均粗糙度Ra、均方粗糙度Rms以及平均高度。

9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实验过程中,按2.3.1提取方法提取出污泥S-EPS、LB-EPS及TB-EPS,放入1cm石英比色皿,以超纯水为空白,在荧光光谱仪(Jasco FP-6500)中进行三维荧光扫描。光谱仪采用氙弧灯作为激发光源,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为5nm,激发光波长范围为220nm~400nm,发射光波长为250~500nm,扫描步长均为2nm,扫描速度为1200nm/min。扫描完后自动进行仪器荧光光谱校正。

10红外分析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型号:SPECTRUM ONE B)进行反应器中污泥S-EPS、LB-EPS、TB-EPS以及泥饼污染物和膜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首先将EPS及泥饼层在恒温培养箱中50°C烘干,将烧杯壁上残留的粉末刮下来保存。操作过程中取一定量的粉末与适量的KBr混合进行研磨,在用压片机其压制成半透明的薄片,迅速在中红外(4000~400nm-1)下进行扫描。更换衰减全反射(ATR)附件测定膜表面污染物的化学组成。

11凝胶色谱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ZU)测定S-EPS、LB-EPS与TB-EPS的分子量分布情况,色谱柱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柱(GFC Water 250),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流动相采用0.1mol/L NaCl、0.002 mol/L NaH2PO4、0.002 mol/L Na2HPO4的磷酸盐缓冲液,流速0.4ml/min,进入柱子之前样品和流动相均先经过0.45 μm的膜过滤。

12EPS的提取与测定

12.1EPS的提取

取50ml污泥混合液,在4000r/min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经0.45μm的膜过滤得到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之后用50°C的0.85%的NaCl溶液补足体积至50ml搅拌使污泥再悬浮,立即用旋转混合器混合一分钟后将污泥混合液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经0.45μm的膜过滤得到松散结合态EPS(LB-EPS)。将剩余的污泥团用0.85%的NaCl溶液再悬浮至50ml,在

80°C条件下水浴提取30min,然后在4000 r/min条件下离心15min,取上清液经0.45μm的膜过滤得到紧密结合态EPS(TB-EPS)。

SMP 和EPS 分别是指可溶性有机物和污泥胞外聚合物,它们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多糖。本实验采用热法提取EPS。首先取一定量的污泥混合液,于5000rpm转速下离心5 分钟,移出上清液,并用0.45μm 滤膜过滤,所得滤液即为SMP;将上述泥样用蒸馏水定容至50ml,水浴(80℃)30 分钟,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离心并过滤,所得滤液即为EPS。实验以蛋白质和多糖的总量作为SMP 和EPS 的定量标准,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浓度,以标准葡萄糖溶液绘制标准曲线;蛋白质的浓度采用Folin 分光光度法检测,以牛血清蛋白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

取50 mL污泥混合液于离心筒中,5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上清液经过0.45 μm滤膜后所得滤液即为SMP。然后用蒸馏水将离心筒中剩下的泥团重新悬浮至原有体积,摇匀后于80℃水浴中加热30 min,5000 r/min离心5 min,上清液经过0.45 μm滤膜后收集滤液用于EPS分析。SMP和EPS的主要成分为糖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采用改进的Lowry[192]法测定,多糖采用蒽酮法测定[193]。同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型号:LC-10ADvp)进行SMP的分子量分布分析。污泥上清液经过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后进行总有机碳(TOC)分析,代表MBR中的溶解性和胶体性物质。

12.2EPS的测定

EPS的主要成分为糖类、蛋白质和少量的腐殖酸。在本实验中进水采用人工合成的污水,所以污泥混合液中所含腐殖酸的量很少,EPS中的组分主要为多糖和蛋白质,在本实验中用糖类和蛋白质的总量来表示EPS的量。糖浓度采用苯酚-磺酸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采用Folin 酚分光光度法测定[57]。

13水质分析方法

污泥混合液经4000rpm离心5min,得到上清液。溶解性组分在测定前均经过0.45μm膜过滤。COD、N、P等水质指标的监测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72]进行测定分析。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氨氮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亚硝态氮采用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硝态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TP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TOC和TN使用TOC-5000设备(Shimadzu Co., Tokyo, Japan)测定。多糖采用苯酚—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采用Folin酚分光光度法测定。

实验一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实验

实验一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10 1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 (2) 掌握几项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3) 掌握水分快速测定仪的使用。 2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的能力,显示出生物化学活性。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除用显微镜观察外,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经常要测定的。这些指标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们与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处理效果等都有密切关系。 3 实验设备与试剂 (1) 水分快速测定仪或烘箱1台 (2) 真空过滤装置1套。 (3) 布氏漏斗l个。 (4) 分析天平1台。 (5) 马弗炉1台。 (6) 坩埚3个。(钳子) (7) 定量滤纸数张。 (8) 100mL量筒4个。 (9) 500mL烧杯2个。 (10) 玻璃棒2根。 (11) 电炉1个 4 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1) 污泥沉降比SV(%) 它是指曝气池中取混合均匀的泥水混合液100mL置于100mL量筒中,

静置30min 后,观察沉降的污泥占整个混合液的比例,记下结果(表1)。 (2) 污泥浓度MLSS 就是单位体积的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污泥的干重,实际上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数量,单位为g/L 。 ①测定方法 a .将滤纸放在105℃烘箱或水分快速测定仪中干燥至恒重,称量并记录(W 1)(表2) b .将该滤纸剪好平铺在布氏漏斗上(剪掉的部分滤纸不要丢掉)。 c .将测定过沉降比的100mL 量筒内的污泥全部倒入漏斗,过滤(用水冲净量筒,水也倒入漏斗)。 d .将载有污泥的滤纸移入烘箱(105℃)或快速水分测定仪中烘干恒重,称量并记录(W 2)。 ②计算 1 1000(g/L)w w MLSS v -?2= (1) (3)污泥指数SVI 污泥指数全称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 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单位为mL/g)。计算式如下 ) mL/g ()g/L (10 (%)MLSS SV SVI ?= (2) SVI 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一般在100左右有为宜。 (4)污泥灰分和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 挥发性污泥就是挥发性悬浮固体,它包括微生物和有机物。干污泥经灼烧后(600℃)剩下的灰分称为污泥灰分。 ①测定方法 先将已知恒重的磁坩埚称量并记录(W 3),再将测定过污泥干重的滤纸和干污泥一并故入磁坩埚中,先在普通电炉上加热碳化,然后放入马弗炉内(600℃)烧40min ,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称量(W 4)。(表3) ②计算 % 100?= 干污泥质量灰分质量 污泥灰分 或 3 21 100%w w w w -?-4污泥灰分= (3) 143()() 1000(g/L)w w w w MLVSS v ---?2= (4) 式中 W 1——滤纸的净重,g ; W 2——滤纸及截留悬浮物固体的质量之和,g ;

材料性能学作业 (2)

1.与单晶体相比,多晶体变形有哪些特点? 多晶金属材料由于各晶粒的位向不同和晶界的存在,其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① 多晶体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和不均匀性 位向有利的晶粒先塑变,各晶粒处组织性能不同,要求塑变的临界切应力不同,表现为不同时性和不均匀性。 ② 各晶粒变形相互协调与制约 各晶粒塑变受塑变周围晶粒牵制,不可无限制进行下去,晶界对位错的阻碍,必须有5个以上滑移系方可协调发展。 2.金属材料的应变硬化有何实际意义? 材料的应变硬化性能,在材料的加工和应用中有十分明显的实用价值。在加工方面,利用应变硬化和塑性变形的合理配合,可使使塑性变形均匀进行,保证冷变形工艺顺利实施;另外,低碳钢切削时,容易产生粘刀现象,且表面加工质量差。如果切削加工前进行冷变形降低塑性,改善机械加工性能;在材料应用方面,应变硬化使材料具一定的抗偶然过载能力,以免薄弱处无限塑性变形;应变硬化也是一种强化金属的手段,尤其是适用不能热处理的材料。 3.一个典型拉伸试样的标距为50mm ,直径为13mm ,实验后将试样对接起来以重现断裂时的外形,试问: (1)若对接后的标距为81mm ,伸长率是多少? (2)若缩颈处最小直径为6.9mm 则断面收缩率是多少? (1) 008150100%100%62%50 K L L L δ--=?=?= (2) 2200200 44100%100%71.8%4 K K d d A A d A ππψπ--=?=?= 4.有一材料E=2×1011N/m2,γ=8N/m 。试计算在7×107N/m2的拉应力作用下,该材料中能扩展的裂纹之最小长度是多少? 即求理论断裂强度 ()11422 7222108 2.0710710s c c E a m γπσπ-???===??? 5.推导颈缩条件、颈缩时的工程应力 ()()()11,00 n n n n n F KAe F A e dF Ke dA KAne de LA L dL A dA LA AdL LdA dLdA dL dA de L A dF Ke Ade KAne de n e --==+=++=+++∴==-=?-+=?=载荷为瞬时截面积和真应变的函数 对上式全微分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课程编号:012009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含实验 8 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指定必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束德林主编,2005年)参考书目:[1] 王从曾编著,《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Thomas H.Courtney(美)著,材料力学行为(英文版),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主要内容有金属在静载荷(单向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断裂韧度、金属的疲劳、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指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工程材料的静载力学性能、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磨损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性能测试方法,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探讨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的思维能力与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能力,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材料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材料力学性能》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金属在单项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载荷—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塑性变形及性能指标;断裂 重点、难点:塑性变形机理,应变硬化机理,裂纹形核的位错模型,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断口形貌。 第二章:金属在其它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是:缺口试样的静拉伸及静弯曲性能;材料缺口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扭转、弯曲与压缩的力学性能;硬度试验方法。 重点、难点:缺口处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缺口效应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4学时 主要内容:冲击弯曲试验与冲击韧性;低温脆性;韧脆转化温度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韧脆转化 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 7学时 主要内容:裂纹扩展的基本方式;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性和断裂k判据;断裂韧度在工程上的应用;J积分的概念;影响材料断裂韧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断裂韧性。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5学时 主要内容: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疲劳破坏的机理;疲劳抗力指标;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疲劳破坏的机理。 第六章: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 5学时 主要内容:应力腐蚀;氢脆 重点、难点:应力腐蚀和氢脆的机理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6学时 主要内容: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接触疲劳;材料的耐磨性;减轻粘者磨损的主要措施;减轻磨粒磨损的主要措施;提高接触疲劳的措施。 重点、难点:磨损机理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5学时

材料性能学作业及答案

本学期材料性能学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P36-37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4、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10、将某材料制成长50mm,直径5mm的圆柱形拉伸试样,当进行拉伸试验时塑性变形阶段的外力F与长度增量ΔL的关系为: F/N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ΔL 1 2.5 4.5 7.5 11.5

求该材料的硬化系数K及应变硬化指数n。 解:已知:L0=50mm,r=2.5mm,F与ΔL如上表所示,由公式(工程应力)σ=F/A0,(工程应变)ε=ΔL/L0,A0=πr2,可计算得:A0=19.6350mm2 σ1= 305.5768,ε1=0.0200, σ2=407.4357 ,ε2=0.0500, σ3= 509.2946,ε3=0.0900, σ4= 611.1536,ε4=0.1500, σ5= 713.0125,ε5=0.2300, 又由公式(真应变)e=ln(L/L0)=ln(1+ε),(真应力)S=σ(1+ε),计算得: e1=0.0199,S1=311.6883, e2=0.0489,S2=427.8075, e3=0.0864,S3=555.1311, e4=0.1402,S4=702.8266, e5=0.2076,S5=877.0053, 又由公式S=Ke n,即lgS=lgK+nlge,可计算出K=1.2379×103,n=0.3521。 11、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答: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脆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材料性能学(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钢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会越弯越硬,直到断裂,而铅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则始终处于软态,其原因是() A. Fe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B. Pb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C. Fe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D. Pb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2 【单选题】(10分) 冷变形的金属,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A. 强度降低,塑性降低 B. 强度增加,韧性降低 C. 强度增加,塑性增加 D. 强度降低,塑性增加

3 【单选题】(10分) 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的() A. 位错类型的改变 B. 晶粒的相对滑动 C. 位错的滑移 D. 晶格的扭折 4 【单选题】(10分)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影响下,面心立方晶体的滑移系个数为() A. 12 B. 8 C.

6 D. 16 5 【单选题】(10分) 下列对再结晶的描述的是() A. 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主要决定于变形程度 B. 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温度越高 C. 发生再结晶需要一个最小变形量,称为临界变形度。低于此变形度,不能再结晶 D. 变形度越小,开始再结晶的温度就越高 6 【单选题】(10分) 冷加工金属经再结晶退火后,下列说法的是() A. 其机械性能会发生改变

B. 其晶粒大小会发生改变 C. 其晶粒形状会改变 D. 其晶格类型会发生改变 7 【单选题】(10分) 加工硬化使金属的() A. 强度减小、塑性增大 B. 强度增大、塑性增大 C. 强度减小、塑性降低 D. 强度增大、塑性降低 8

1污废水监测

前言 化验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技术学科,它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化验分析对生产既起着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又起着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并且还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提供依据,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化验分析综合了化学、数学和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用以鉴定物质的组成,测定物质各组成部分的含量。前者称为定性分析,后者称为定量分析。 化验工作的特点是:技术性强,知识面广,责任心大。

污废水监测 第一节、水质检测在污水处理系统的作用和职能 1、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确认进水水质; 2、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测,以评价污水处理效果; 3、对污水处理厂各工艺段的工艺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价和指导工艺运行; 4、及时统计并发送各种水质数据报表,以通报污水处理效果。 第二节、水质监测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相关标准、规范、法规执行率100%。 2.监测报告的主要数据和结论准确率为100%,其它差错率小于1%。 3.客户投诉率低于2%。 第三节、污(废)水监测项目 水质是指水和水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是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表示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

污水监测项目主要分为两类污染物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和动物、植物中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13种); 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a放射性等。 第二类污染物是指其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性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等。 第四节、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分析方法: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 2、统一分析方法:是经研究和多个单位的实验室证明是成熟的方法。 3、试用方法(等效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研究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 标准分析方法和统一分析方法均可在水质监测与执法中使

(完整版)材料性能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低温脆性:材料随着温度下降,脆性增加,当其低于某一温度时,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种现象为低温脆性。 疲劳条带:每个应力周期内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在疲劳断口上留下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样。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缺口强化:缺口的存在使得其呈现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的现象。 50%FATT:冲击试验中采用结晶区面积占整个断口面积 50%时所应的温度表征的韧脆转变温度。 破损安全:构件内部即使存在裂纹也不导致断裂的情况。 应力疲劳:疲劳寿命N>105 的高周疲劳称为低应力疲劳,又称应力疲劳。 韧脆转化温度:在一定的加载方式下,当温度冷却到某一温度或温度范围时,出现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的转变,该温度称为韧脆转化温度。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在各种加载条件下最大切应力与最大当量正应力的比值,通常用α表示。 疲劳强度:通常指规定的应力循环周次下试件不发生疲劳破坏所承受的上限应力值。 内耗: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加载时由于一部分变形功被材料吸收,则这部份能量称为内耗。 滞弹性: 在快速加载、卸载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缺口敏感度:常用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与等截面尺寸的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的比值表征材料缺口敏感性的指标,往往又称为缺口强度比。 断裂功:裂纹产生、扩展所消耗的能量。 比强度::按单位质量计算的材料的强度,其值等于材料强度与其密度之比,是衡量材料轻质高强性能的重要指标。. 缺口效应:构件由于存在缺口(广义缺口)引起外形突变处应力急剧上升,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行为出现变化的现象。 解理断裂:材料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原于间结合破坏,沿一定的结晶学平面(即所谓“解理面”)劈开的断裂过程。 应力集中系数:构件中最大应力与名义应力(或者平均应力)的比值,写为KT。 高周疲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经过很高的循环次数后(通常N>105)试件发生的疲劳现象。 弹性比功:又称弹性应变能密度,指金属吸收变形功不发生永久变形的能力,是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金属所能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 二、填空题

西工大——材料性能学期末考试总结

材料性能学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应力:载荷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即得工程应力σ,σ=F/A0。 2.工程应变:伸长量除以原始标距长度即得工程应变ε,ε=Δl/l0。 3.弹性模数: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4.比弹性模数(比模数、比刚度):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的比值。(一般适用于航空业) 5.比例极限σp: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6.弹性极限σe: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 7.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即试验时非比例伸长达到原始标距长度(L0)规定的百分比时的应力。 8.弹性比功(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 a e: 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来表示。 9.滞弹性: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10.粘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和粘性两种变形机理同时存在的力学行为。 11.伪弹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应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金属或合金将产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伴随应力诱发相变产生大幅的弹性变形的现象。 12.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1-4%),然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13.内耗:弹性滞后使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弹性变形能大于卸载时所释放的弹性变形能,即部分能量被材料吸收。(弹性滞后环的面积) 14.滑移: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正应力在某面上的切应力达到临界切应力产生的塑变,即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进行的切变。 15.孪生:晶体受切应力作用后,沿一定的晶面(孪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在一个区域内连续性的顺序切变,使晶体仿佛产生扭折现象。 16.塑性:是指材料断裂前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17.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 18.韧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的断裂过程。 19.脆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基本上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快速断裂过程。 20.剪切断裂:材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沿滑移面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 21.解理断裂:在正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原子间结合键的破坏引起的沿特定晶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 22.韧性:是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23.银纹:聚合物材料在张应力作用下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垂直于应力方向的裂隙。当光线照射到裂隙面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裂隙因全反射而呈银色。 24.河流花样:在电子显微镜中解理台阶呈现出形似地球上的河流状形貌,故名河流状花样。 25.解理台阶:解理断裂断口形貌中不同高度的解理面之间存在台阶称为解理台阶。 26.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 27.理论断裂强度:在外加正应力作用下,将晶体中的两个原子面沿着垂直于外力方向拉断所需的应力称为理论断裂强度。 28.真实断裂强度:用单向静拉伸时的实际断裂拉伸力Fk除以试样最终断裂截面积Ak所得应力值。 29.静力韧度:通常将静拉伸的σ——ε曲线下所包围的面积减去试样断裂前吸收的弹性能。 二、填空题。 1. 整个拉伸过程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四个阶段。 2. 材料产生弹性变形的本质是由于构成材料原子(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的反应。 3. 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付华材料性能学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材料的弹性变形 一、填空题: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在载荷作用下其抵抗变形或断裂 的能力。 2. 低碳钢拉伸试验的过程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三个阶段。 3. 线性无定形高聚物的三种力学状态是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它们的基本运动单元相应是链节或侧基、链段、大分子链,它们相应是塑料、橡胶、流动树脂(胶粘剂的使用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弹性变形:去除外力,物体恢复原形状。弹性变形是可逆的 2.弹性模量: 拉伸时σ=EεE:弹性模量(杨氏模数) 切变时τ=GγG:切变模量 3.虎克定律: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4.弹性比功 定义: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又称为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表示材料的弹性好坏。 。 三、简答: 1.金属材料、陶瓷、高分子弹性变形的本质。 答:金属和陶瓷材料的弹性变形主要是指其中的原子偏离平衡位置所作的微小的位移,这部分位移在撤除外力后可以恢复为0。对高分子材料弹性变形在玻璃态时主要是指键角键长的微小变化,而在高弹态则是由于分子链的构型发生变化,由链段移动引起,这时弹性变形可以很大。 2.非理想弹性的概念及种类。 答:非理想弹性是应力、应变不同时响应的弹性变形,是与时间有关的弹性变形。表现为应力应变不同步,应力和应变的关系不是单值关系。种类主要包括

滞弹性,粘弹性,伪弹性和包申格效应。 3.什么是高分子材料强度和模数的时-温等效原理? 答:高分子材料的强度和模数强烈的依赖于温度和加载速率。加载速率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高分子材料的会从玻璃态到高弹态再到粘流态变化,其强度和模数降低;而在温度一定时,玻璃态的高聚物又会随着加载速率的降低,加载时间的加长,同样出现从玻璃态到高弹态再到粘流态的变化,其强度和模数降低。时间和温度对材料的强度和模数起着相同作用称为时=温等效原理。 四、计算题: 气孔率对陶瓷弹性模量的影响用下式表示:E=E0 (1—+ E0为无气孔时的弹性模量;P为气孔率,适用于P≤50 %。370= E0 (1—×+×则E0= Gpa 260= (1—×P+×P2) P= 其孔隙度为%。 五、综合问答 1.不同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主要受键合方式、原子结构以及温度影响,也就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和加载速率对其影响不大。 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受强的离子键和共价键影响,弹性模量很大,另外,其弹性模量还和构成相的种类、粒度、分布、比例及气孔率有关,即与成型工艺密切相关。 高分子聚合物的弹性模量除了和其键和方式有关外,还与温度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时-温等效原理)。 (综合分析的话,每一条需展开)。 第二章材料的塑性变形 一、填空题 1.金属塑性的指标主要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两种。

计算流体力学常用数值方法简介[1]

计算流体力学常用数值方法简介 李志印 熊小辉 吴家鸣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计算 一 前 言 任何流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都是由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所确定的,这些基本定律可以由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组来描述。利用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求解描述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揭示流体运动的物理规律,研究流体运动的时一空物理特征,这样的学科称为计算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是一门由多领域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涉及流体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偏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数值方法等学科。一般认为计算流体力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无粘性线性、无粘性非线性、雷诺平均的N-S方程以及完全的N-S方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方法和后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解决流动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现在许多复杂的流动问题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手段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果。 经过40年来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己经成为一种有力的数值实验与设计手段,在许多工业领域如航天航空、汽车、船舶等部门解决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实际问题,其中在航天航空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来设计飞机的外形,确定其气动载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减少了风洞试验次数,大大地降低了设计成本。此外,计算流体力学也己经大量应用于大气、生态环境、车辆工程、船舶工程、传热以及工业中的化学反应等各个领域,显示了计算流体力学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所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的增加,计算流体力学也己经发展成为以数值手段求解流体力学物理模型、分析其流动机理为主线,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方法、网格技术和可视化后处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体。目前计算流体力学主要向二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研究流动非定常稳定性以及湍流流动机理,开展高精度、高分辩率的计算方法和并行算法等的流动机理与算法研究;另一方面是将计算流体力学直接应用于模拟各种实际流动,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二 计算流体力学常用数值方法 流体力学数值方法有很多种,其数学原理各不相同,但有二点是所有方法都具备的,即离散化和代数化。总的来说其基本思想是:将原来连续的求解区域划分成网格或单元子区

污泥浓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实验1 实验目的 (1)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 (2)掌握几项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3)掌握水分快速测定仪的使用。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的能力,显示出生物化学活性。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除用显微镜观察外,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经常要测定的。这些指标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们与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处理效果等都有密切关系。3实验设备与试剂 (1)水分快速测定仪1台 (2)真空过滤装置1套。 (3)秒表l块。 (4)分析天平1台。 (5)马弗炉1台。 (6)坩埚数个。 (7)定量滤纸数张。 (8)100mL量筒4个。 (9)500mL烧杯2个。 (10)玻璃棒2根。 (11)烘箱1台。 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污泥沉降比SV(%)它是指曝气池中取混合均匀的泥水混合液100mL置于100mL量筒中,静置30min后,观察沉降的污泥占整个混合液的比例,记下结果(表6-1)。(2)污泥浓度MLSS就是单位体积的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污泥的干重,实际上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数量,单位为g/L ①测定方法a.将滤纸放在105℃烘箱或水分快速测定仪中干燥至恒重,称量并记录(W1)(见 表4-5)b.将该滤纸剪好平铺在布氏漏斗上(剪掉的部分滤纸不要丢掉)。c.将测定过沉降比的100mL量筒内的污泥全部倒人漏斗,过滤(用水冲净量筒,水也倒人漏斗)。d.将载有污泥的滤纸移入烘箱(105℃)或快速水分测定仪中烘干恒重,称量并记录(W2)。②计算污泥浓度(g/L)=[(滤纸质量+污泥干重)一滤纸质量]×10(3)污泥指数SVI污泥指数全称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单位为mL/g)。计算式如下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 一般在100左右有为宜。(4)污泥灰分和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挥发性污泥就是挥发性悬浮固体,它包括微生物和有机物,干污泥经灼烧后(600℃)剩下的灰分称为污泥灰分。 ①测定方法先将已知恒重的磁坩埚称量并记录(W3)(表4-8-1),再将测定过污泥干重的滤 纸和干污泥一并故入磁坩埚中,先在普通电炉上加热碳化,然后放入马弗炉内(600℃)烧40min,取出故人干燥器内冷却,称量(Wd)。②计算在一般情况下,MLVSS/MLSS 的比值较固定,对于生活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其比值常在0.75左右。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式中W1——滤纸的净重,mg;W2——滤纸及截留悬浮物固体的质量之和,mg。V——水样体积,L

南昌大学《材料性能学》课后答案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滞弹性: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应变落后于应力现象。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科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 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裁,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ζP) 或屈服强度(ζ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 降低的现象。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解理面:在解理断裂中具有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体学平面。 韧脆转变:材料力学性能从韧性状态转变到脆性状态的现象(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微穿晶断裂,断口特征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叫做静力韧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 二、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结构不敏感的力学姓能? 答案: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而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它的影响不大,所以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性能指标,这是弹性模量在性能上的主要特点。改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会对材料的强度(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材料的刚度影响不大。 三、什么是包辛格效应,如何解释,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包辛格效应就是指原先经过变形,然后在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低的现象。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下降到零,这说明在反向加载时塑性变形立即开始了。 包辛格效应可以用位错理论解释。第一,在原先加载变形时,位错源在滑移

数值分析常用的插值方法

数值分析 报告 班级: 专业: 流水号: 学号: 姓名:

常用的插值方法 序言 在离散数据的基础上补插连续函数,使得这条连续曲线通过全部给定的离散数据点。插值是离散函数逼近的重要方法,利用它可通过函数在有限个点处的取值状况,估算出函数在其他点处的近似值。 早在6世纪,中国的刘焯已将等距二次插值用于天文计算。17世纪之后,牛顿、拉格朗日分别讨论了等距和非等距的一般插值公式。在近代,插值法仍然是数据处理和编制函数表的常用工具,又是数值积分、数值微分、非线性方程求根和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重要基础,许多求解计算公式都是以插值为基础导出的。 插值问题的提法是:假定区间[a,b〕上的实值函数f(x)在该区间上 n+1 个互不相同点x 0,x 1 (x) n 处的值是f(x ),……f(x n ),要求估算f(x)在[a,b〕 中某点的值。其做法是:在事先选定的一个由简单函数构成的有n+1个参数C , C 1,……C n 的函数类Φ(C ,C 1 ,……C n )中求出满足条件P(x i )=f(x i )(i=0,1,…… n)的函数P(x),并以P(x)作为f(x)的估值。此处f(x)称为被插值函数,x 0,x 1 ,……xn 称为插值结(节)点,Φ(C 0,C 1 ,……C n )称为插值函数类,上面等式称为插值条件, Φ(C 0,……C n )中满足上式的函数称为插值函数,R(x)= f(x)-P(x)称为 插值余项。

求解这类问题,它有很多种插值法,其中以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和牛顿(Newton)插值为代表的多项式插值最有特点,常用的插值还有Hermit 插值,分段插值和样条插值。 一.拉格朗日插值 1.问题提出: 已知函数()y f x =在n+1个点01,, ,n x x x 上的函数值01,, ,n y y y ,求任意一点 x '的函数值()f x '。 说明:函数()y f x =可能是未知的;也可能是已知的,但它比较复杂,很难计算其函数值()f x '。 2.解决方法: 构造一个n 次代数多项式函数()n P x 来替代未知(或复杂)函数()y f x =,则 用()n P x '作为函数值()f x '的近似值。 设()2012n n n P x a a x a x a x =+++ +,构造()n P x 即是确定n+1个多项式的系数 012,,,,n a a a a 。 3.构造()n P x 的依据: 当多项式函数()n P x 也同时过已知的n+1个点时,我们可以认为多项式函数 ()n P x 逼近于原来的函数()f x 。根据这个条件,可以写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20102000 201121112012n n n n n n n n n n a a x a x a x y a a x a x a x y a a x a x a x y ?+++ +=?++++=??? ?+++ +=? 其系数矩阵的行列式D 为范德萌行列式: () 200021110 2 111n n i j n i j n n n n x x x x x x D x x x x x ≥>≥= = -∏

材料性能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 1、 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及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4个阶段 将力—伸长曲线的纵,横坐标分别用拉伸试样的标距处的原始截面积Ao 和原始标距长度Lo 相除,则得到与力—伸长曲线形状相似的应力(σ=F/Ao )—应变(ε=ΔL/Lo )曲线 比例极限σp , 弹性极限σe , 屈服点σs , 抗拉强度σb 如果以瞬时截面积A 除其相应的拉伸力F ,则可得到瞬时的真应力S (S =F/A)。同样,当拉伸力F 有一增量dF 时,试样瞬时长度L 的基础上变为L +dL ,于是应变的微分增量应是de =dL / L ,则试棒自L 0伸长至L 后,总的应变量为: 式中的e 为真应变。于是,工程应变和真应变之间的关系为 2、 弹性模数 在应力应变关系的意义上,当应变为一个单位时,弹性模数在数值上等于弹性应力,即弹性模数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比弹性模数是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密度)的比值,也称为比模数或比刚度 3、 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不大)②晶体结构(较大)③ 化学成分 (间隙大于固溶)④微观组织(不大)⑤温度(很大)⑥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不大) 4、 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 比例极限σp 是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弹性极限σe 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 5、 弹性比功又称为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用a e 表示,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 的能力。一般可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表示。 6、 根据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点,弹性可以分为理想弹性(完全弹 性)和非理想弹性(弹性不完整性)两类。 对于理想弹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应变服从虎克定律σ=M ε,并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应变对于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应力和应变同相位;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 材料的非理想弹性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滞弹性、粘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等类型。 00ln 0L L L dL de e L e L ===??)1ln(ln 0ε+==L L e

湖南大学材料性能学作业+习题标准答案

湖南大学材料性能学作业+习题标准答案

————————————————————————————————作者:————————————————————————————————日期:

第二章作业题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按“最大切应力理论”计算的最大切应力与按“相当最大正应力理论”计算的最大正应力的比值。 2缺口效应:截面的急剧变化产生缺口,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缺口效应,影响金属材料的 力学性能。 3 布氏硬度:用一定直径的硬质合金球做压头,施以一定的试 验力,将其压入试样表面,经规定保持时间后卸除,试样表面残留 压痕。HBW通过压痕平均直径求得。 4 洛氏硬度:洛氏硬度以测量压痕深度标识材料的硬度。HR= (k-h)/0.002. 二、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 扭转屈服点 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 NSR:缺口敏感度,为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的比值。 HBS:用钢球材料的球压头表示洛氏硬度。 HRC:用金刚石圆锥压头表示的洛氏硬度。 三、试综合比较单向拉伸、压缩、弯曲及扭转试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单向拉伸 特点:温度、应力状态和加载速率是确定的,且常用标准的光滑圆柱试样进行试验。 应用范围:一般是用于那些塑性变形抗力与切断强度较低的所谓塑性材料试验。 2压缩试验 特点:单向压缩试验的应力状态系数=2,比拉伸,弯曲,扭转的应力状态都软,拉伸时塑性很好的材料在压缩时只发生压缩变形而不会断裂。 应用范围:拉伸时呈脆性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如果产生明显屈服,还可以测定压缩屈服点。 3弯曲试验 特点:试样形状简单,操作方便,弯曲试样应力分布不均匀,表面最大,中心为零。可较灵敏的反映材料表面缺陷。 应用范围:对于承受弯曲载荷的机件,测定其力学性能。 4扭转试验 特点:1扭转的应力状态软性系数=0.8,比拉伸时大,易于显示金属的塑性行为。2圆柱形试样扭转时,整个长度上塑性变形是均匀的,没有颈缩现象,所以能实现大塑性变形量下的试验。3能较敏感的反映出金属表面缺陷及硬化层的性能。4扭转时试样中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在数值上大体相等,而生产上所使用的大部分金属材料的正断强度大于切断强度,所以,扭转试验是测定这些材料切断最可靠的办法。 应用范围:研究金属在热加工条件下的流变性能与断裂性能,评定材料的热压力加工性;研究或检验工件热处理的表面质量和各种表面强化工艺的效果。 四、缺口拉伸时应力分布有何特点

材料性能学 3.4班复习资料

《材料性能学》期末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试验力所对应的应力。标志着材料在承受拉伸载荷时的实际承载能力。 疲劳强度:在指定疲劳寿命下,材料能承受的上限循环应力。(疲劳寿命可分为有限周次和无限周次两种。) 屈服强度: 材料的屈服标志着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弹-塑性变形状态,因此材料屈服时所对应的应力值也就是材料抵抗起始塑性变形或产生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这一应力值称为材料的屈服强度或屈服点。 冲击韧性(Ak意义):表示单位面积吸收冲击功的平均值,由于缺口处应力分布不均匀,因此Ak无明确的意义;Ak可表示材料的脆性倾向,但不能真正反映材料的韧脆程度。 接触疲劳:接触疲劳是两接触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使材料表面疲劳损伤,局部区域出现小片或小块材料剥落,而使材料磨损的现象。 蠕变: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的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磨损:在摩擦作用下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分离出磨屑,使接触表面不断发生尺寸变化与重量损失现象 屈服现象:在变形过程中,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持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忽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的情况下试样可以继续伸长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断裂韧度:KC>KIC;KIC是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指标,只与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有关。

载流子:具有电荷的自由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产生电流。 霍尔效应:置于磁场中的静止载流导体,当它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一致时,载流导体上平行于电流和磁场方向上的两个面之间产生电动势差,这种现象称霍尔效应。 电解效应:离子的迁移伴随着一定的质量变化,离子在电极附近发生电子得失,产生新物质,这就是电解现象。 固体电解质:同电解质溶液一样,有离子导体电流出现即为固体电解质。 压敏效应:压敏效应指对电压变化敏感的非线性电阻效应,即在某一临界电压以下,电阻值非常高,几乎无电流通过,超过该临界电压,电阻迅速降低,让电流通过。 PTC效应:采用阳离子半径同Ba2+、Ti4+相近,原子价不同的元素去置换固溶Ba2+、Ti4+位置,在氧化气氛中烧结,形成n型半导体其最大特征是存在着正方向与立方向相变的相变点,在其附近,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发生突变,增大3-4个数目级。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物质。 极化强度:电介质单位体积内的电偶极距总和,与面积电荷密度单位一样C/m2。铁电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方向可随外电场作可逆转动的晶体。铁电晶体一定是极性晶体,但并非所有极性晶体都是铁电体,只有某些特殊晶体结构的极性晶体在自发极化改变方向时,晶体结构不发生打的畸变,具有自发极化随外电场转动的性质。 压电效应:某些晶体材料在一定方向上可按所施加的机械应力成比例地在受力两端表面上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反之在一定方向的电场作用下,会产生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的几何应变。 热容:将m克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在没有相变或化学变化的条件下,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容,又称热容量。 比热:将1克物质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热膨胀: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物质尺寸或体积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于温度改变导致体积尺寸才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热膨胀。 膨胀系数:当温度变化1K时物质尺寸或体积的变化率。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XXX

目录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2) 实验二水污染处理设备及工艺演示实验 (3) 实验三混凝实验 (4) 实验四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6) 实验五水中氨氮的测定验 (7) 实验六离子交换实验 (9) 实验七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10) 实验八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11)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自由沉淀、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当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不高时,在静沉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碰撞,呈单颗粒状态下沉,这种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的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的沉淀柱内进行。为使沉淀颗粒不受器壁的干扰,沉淀柱的直径一般应不小于100mm 。 如果沉淀柱的有效水深为H ,如图1-1所示,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沉速u ,u=H/t 。如沉淀时间为t ,相应的沉速为u 0,则颗粒的去除率由两部分构成:沉速u ≥u0颗粒能全部去除,去除率为E 1;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能部分去除,去除率为E 2,则E=E 1+E 2。设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为P 0,其中某一种沉速为u i 的颗粒的去除百分数为u x /u 0,则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u i 的去除百分数即 E 2 沉速u ≥u0颗粒所占的百分数为1―P 0,E 1=1―P 0,则总去除率: 但沉速小于u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P 0不易统计,故E 2较难计算。实验中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去除率的计算。 经研究,可以从有效水深内的上、中、下部取相同数量的水样混匀后求出有效水深内 (污泥层以上)的平均悬浮物浓度。或者,为了简化,可以假定悬浮物浓度沿深度呈直线变化,这样,将取样口设在沉淀柱中部0.5H 处,则该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可近似地代表整个有效水深内的平均浓度,据此计算出沉淀时间为t 时的沉淀效率。在不同的沉淀时间t 1、t 2、……分别从中部取样,测出其悬浮物浓度C 1、C 2……,并量出水深的变化H 、H1……(如沉淀柱直径足够大,则水深变化可忽略不计),可计算出u 1、u 2、……(等于H/t 1、H 1/t 2……),根据所测数据可绘制出时间~沉淀效率(t~E )曲线、颗粒沉速~沉淀效率(u~E )曲线。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 沉淀实验筒:直径Ф100mm ,工作有效水深(由溢出口下缘到筒底的距离)1800mm 。 2. 浊度仪; 3. 秒表。 四、实验材料 高岭粘土配水。 五、实验步骤 1、称取一定量的高岭土,加入沉淀实验筒中,高岭土配制浓度为100mg/L ; 2、充气搅拌约5min ,使水样中悬浮物分布均匀; 3、 静置观察沉淀现象; 4、 分别在沉降0、10、20、30、4 5、60、90min 后,从实验筒中部H/2取样口取样,每次约100mL 左右(准确记下水样体积)。取水样前要先排出取样管中的积水约10mL 左右; 5、 测定水样中悬浮物浓度,以mg/L 计。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方法如下:首先调烘箱至105±1℃,叠好滤纸放入称量瓶,打开盖子,将其放入105℃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物的重量(还00p i i u dp ?00000000 111p p i i i i u p (p )dp (p )u dp u 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