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器模式
软件设计模型中的迭代器模式与访问者模式应用
![软件设计模型中的迭代器模式与访问者模式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16b132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1.png)
软件设计模型中的迭代器模式与访问者模式应用在软件设计中,开发者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大多数软件开发人员会将设计模式应用到系统开发中。
设计模式是针对特定问题的重复出现而总结出的经验和套路,它能够提高系统设计的灵活性与复用性,减少代码的复杂度和冗余度。
本文将介绍在软件设计中常用的迭代器模式与访问者模式,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一、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可以在不暴露对象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访问对象内部的元素。
迭代器模式屏蔽了对象内部的存储结构,客户端无需了解内部实现细节,只需要使用迭代器对象遍历集合或列表中的元素。
迭代器模式通过将遍历职责交由迭代器承担,实现了遍历算法与集合对象之间的解耦。
在迭代器模式中,通常由两个接口来定义迭代器:Iterator和Aggregate。
Iterator接口定义了遍历元素的方法,包括hasNext()、next()、remove()等方法;Aggregate接口定义了生成迭代器的方法,如createIterator()。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迭代器模式的应用。
假设我们要实现一个文本编辑器,其中包含多个文本框(TextBox)和图形框(GraphicBox)。
我们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来遍历这些文本框和图形框,并实现一些组合操作,如复制、粘贴等。
具体代码实现如下:interface Iterator {boolean hasNext();Object next();}interface Aggregate {Iterator createIterator();}class TextBox {String text;...}class GraphicBox {String image;...}class Editor implements Aggregate {private ArrayList<TextBox> textList;private ArrayList<GraphicBox> graphicList;...public Iterator createIterator() {return new EditorIterator(textList, graphicList); }}class Editor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private ArrayList<TextBox> textList;private ArrayList<GraphicBox> graphicList;private int position = 0;...public boolean hasNext() {if(position < textList.size() || position < graphicList.size()) 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public Object next() {if(this.hasNext()) {if(position < textList.size())return textList.get(position++);elsereturn graphicList.get(position++ - textList.size()); }elsereturn null;}}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通过实现Iterator和Aggregate接口来定义迭代器,使得我们可以对Editor中的文本框和图形框进行遍历操作。
组合模式和迭代器模式的对比
![组合模式和迭代器模式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60b01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1.png)
组合模式和迭代器模式的对比组合模式和迭代器模式都是常用的设计模式,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两个模式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缺点。
一、组合模式组合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它将对象组织成树形结构,以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树的根节点是容器,叶子节点是单个的对象。
它们通过相同的接口来实现一致性,这种接口通常包括添加和删除节点、获取子节点及它们的属性等。
组合模式可以让客户端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文件夹,它包含了很多文件和子文件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树形结构。
我们可以把文件夹、文件和子文件夹都看做是节点对象,它们都有属性和行为,如文件夹可以打开和关闭,文件可以读取数据等等。
我们可以把每个节点都抽象成一个类,并定义相同的接口,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整个文件夹进行统一处理。
组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以递归方式处理复杂的树形结构,让客户端代码变得简单。
客户端不需要关心对象是单个还是组合对象,只需要用类似的方式来处理它们。
此外,新加入的节点也很容易添加到树的某个位置之中。
二、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提供了一种方式来访问集合对象的元素,而不需要暴露其内部表示。
迭代器将访问数据的过程从集合对象中分离出来,这样集合对象便可以与访问算法独立地变化。
迭代器模式通常有几个核心元素:迭代器接口、具体迭代器、集合接口和具体集合。
集合类管理元素,迭代器负责访问集合中的元素。
具体迭代器实现迭代器接口,提供遍历集合的方法,具体集合实现集合接口,提供创建迭代器的方法。
另外,迭代器模式还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遍历方式,如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等等。
这样,客户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遍历方式。
三、组合模式与迭代器模式的对比组合模式和迭代器模式都涉及到树形结构的遍历,但它们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组合模式允许我们递归地遍历整个树形结构,而迭代器模式则通过将遍历行为从集合类中分离出来来实现。
Iterator与Iterable(迭代器模式)
![Iterator与Iterable(迭代器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69d0f8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5.png)
Iterator与Iterable(迭代器模式)1、引⾔在Java中,我们可以对List集合进⾏如下⼏种⽅式的遍历: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法⼀:普通for循环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System.out.print(list.get(i) + ",");}//法⼆:迭代器遍历Iterator it = list.iterator();while (it.hasNext()) {System.out.print(it.next() + ",");}// for each遍历for (Integer i : list) {System.out.print(i + ",");}// 后⾯两种⽅式涉及到Java中的Iterator和Iterable对象2、两者关系看Iterable和Iterator所处包位置,Collection接⼝必须继承ng.Iterable接⼝。
Iterator为Java中的迭代器对象,是能够对List这样的集合进⾏迭代遍历的底层依赖。
Iterable接⼝⾥定义了返回Iterator的⽅法,相当于对Iterator的封装,同时实现了Iterable接⼝的类可以⽀持for each循环。
JDK中 Iterator 接⼝源码: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E> {boolean hasNext(); // 检查序列中是否还有元素E next(); // 获取序列中下⼀个元素default void remove() { // 将迭代器新返回的元素删除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remove");}// 1.8新增的Iterator接⼝中的默认⽅法,对集合中*剩余*的元素进⾏操作,直到元素完毕或者抛出异常;注意为“剩余”,即迭代中还剩余的部分 default void forEachRemaining(Consumer<? super E> action) {Objects.requireNonNull(action);while (hasNext())action.accept(next());}}集合类都实现了这个接⼝, Iterator 是迭代器最简单的实现,使⽤Iterator iter = list.iterator()就实现了迭代器(见上⾯引⾔的使⽤)Iterable接⼝的源码:public interface Iterable<T> {Iterator<T> iterator(); // ⽅法iterator()返回了⼀个Iterator对象(各具体类返回的类型也不同)// 1.8新加的⽅法,对每个元素执⾏特有操作,可使⽤Lambda表达式default void forEach(Consumer<? super T> action) {Objects.requireNonNull(action);for (T t : this) {action.accept(t);}}// 1.8新⽅法,可分割迭代器,⽤于并⾏遍历元素default Spliterator<T> spliterator() {return Spliterators.spliteratorUnknownSize(iterator(), 0);}}for each实现:为Java语法糖,也是依赖Iterator迭代器,编译器⾃动转化for (Integer i : list);for(Iterator iterator = list.iterator(); 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i = (Integer)iterator.next();}3、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是使⽤到了设计模式中的迭代器模式为什么⽤Iterator实现遍历?(为什么使⽤迭代器模式)⽤于遍历集合类的标准访问⽅法,它可以把访问逻辑从不同类型的集合类中抽象出来,从⽽避免向客户端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其他索引遍历需要知道集合内部结构,且更换集合时需要重写遍历⽅法);⽀持以不同的⽅式遍历⼀个聚合对象;简化了聚合类;在同⼀个聚合上可以有多个遍历;便于增加迭代器类和新的聚合类。
迭代器模式和状态模式的对比
![迭代器模式和状态模式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e1852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9.png)
迭代器模式和状态模式的对比迭代器模式和状态模式是面向对象编程中比较常见的两种设计模式,它们都可以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并进行对比分析。
1. 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是一种用于访问和遍历集合对象的设计模式。
它使得客户端不需要了解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就能够遍历其中的元素,同时也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遍历算法。
在迭代器模式中,我们通常会定义一个迭代器接口 Iterator,该接口中包含了遍历集合元素的基本操作,比如 hasNext 和 next。
然后使用具体的迭代器类来实现 Iterator 接口,并且根据不同的集合类型来实现不同的遍历算法。
最后在集合类中提供一个方法,用于创建特定的迭代器对象。
例如,在 Java 中,我们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来遍历 ArrayList中的元素。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list.add("Apple");list.add("Banana");list.add("Cherry");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list.iterator();while(iterator.hasNext()) {String item = iterator.next();System.out.println(item);}```在这个例子中,list 是一个 ArrayList 对象,我们调用其 iterator() 方法来获取一个具体的迭代器对象 iterator。
然后采用 while 循环来遍历所有元素,并使用 next 方法来获取每个元素的值。
2. 状态模式状态模式是一种用于解决对象状态转移问题的设计模式。
在状态模式中,我们将各种状态封装成不同的类,然后使用一个Context 类来管理这些状态,并且根据当前状态来执行不同的操作。
数据库设计中使用的十个设计模式
![数据库设计中使用的十个设计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745d9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c.png)
数据库设计中使用的十个设计模式数据库是一个信息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直接负责着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运用数据库这个工具,设计模式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常用的十个数据库设计模式。
一、单例模式单例模式是指在整个程序中只有一个实例存在。
在数据库设计中,单例模式可以用于实现一个全局只有一个的数据管理类,可以避免多个实例之间的数据冲突,同时也可以节省内存空间。
二、工厂模式工厂模式是指通过一个工厂类创建出所需的对象。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将每个数据库表看作一个工厂类,然后根据数据需求创建出对应的对象,可以提高数据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三、策略模式策略模式是指通过定义一系列算法来解决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算法进行处理。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数据冗余、数据更新等问题,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效率。
四、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是指将一个对象的状态变化告诉其他对象,使得这些对象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利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数据的联动更新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五、模板方法模式模板方法模式是指在一个抽象类中定义一个模板方法,然后提供一些抽象方法和钩子方法,在子类中具体实现这些方法。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利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实现数据处理的流程规范化和优化。
六、装饰器模式装饰器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装饰器对象来实现功能的扩展。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利用装饰器模式来实现数据的加密、数据的缓存等额外功能。
七、代理模式代理模式是指通过一个代理对象控制对真实对象的访问,可以实现对对象的保护和控制。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使用代理模式来实现数据的权限控制和数据的安全性保证。
八、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是指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种接口。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利用适配器模式来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共享。
九、命令模式命令模式是指将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使得可以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编程中的设计模式:8个常见模式解析
![编程中的设计模式:8个常见模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9c55c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0.png)
编程中的设计模式:8个常见模式解析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中常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式,它是一种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出来的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模式通过将经典的经验进行抽象,然后形成模式来指导软件开发工程师进行设计和开发。
下面将介绍8个常见的设计模式。
1.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模式,用于创建对象的过程中隐藏了具体的实现细节,只暴露了一个工厂类的接口。
工厂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或条件,动态地返回不同的具体对象,达到解耦的效果,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2.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单例模式是一种创建型模式,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同时对外部隐藏了具体的创建过程。
单例模式可以用于实现全局资源的管理,例如线程池、数据库连接等,避免了资源的创建和销毁过程中的开销问题。
3.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其相关依赖对象都能够得到通知和更新。
观察者模式可以实现松耦合的通信方式,增加了对象之间的交互性,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4.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或行为,将它们封装起来并可以相互替换。
策略模式使得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调用算法的客户端,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5.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装饰器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可以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无需对原始对象进行修改。
装饰器模式通过组合的方式,将一系列装饰器对象包裹在被装饰对象的外部,从而在运行时动态地扩展对象的功能。
6.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适配器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用于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接口。
适配器模式中,适配器类是作为两个不兼容的接口之间的桥梁,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从而可以让它们能够正常地协同工作。
迭代器模式使用方法详解
![迭代器模式使用方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d9ba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迭代器模式使用方法详解迭代器模式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设计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处理各种集合类的数据。
它的本质就是提供一种方法来遍历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不暴露该聚合对象的内部结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迭代器模式的使用方法。
一、迭代器模式的定义迭代器模式定义了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的方式,而又不暴露该聚合对象的内部结构。
迭代器模式可以让我们在不需要了解内部实现的情况下,遍历由聚合对象所包含的各个元素。
二、迭代器模式的实现在实现迭代器模式时,我们通常需要定义一个迭代器接口,该接口包含访问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的方法。
接着,我们需要为聚合对象定义一个迭代器工厂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聚合对象的迭代器对象。
实现迭代器模式的代码示例:```//定义迭代器接口interface Iterator {boolean hasNext();Object next();}//定义具体的迭代器实现class Concrete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 private List<Object> list;private int index;public ConcreteIterator(List<Object> list) { this.list = list;this.index = 0;}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index < list.size();}public Object next() {return list.get(index++);}}//定义聚合对象接口interface Aggregate {Iterator createIterator();}//定义具体聚合对象实现class ConcreteAggregate implements Aggregate { private List<Object> list;public ConcreteAggregate() {this.list = new ArrayList<Object>();}public void add(Object obj) {list.add(obj);}public void remove(Object obj) { list.remove(obj);}public Iterator createIterator() {return new ConcreteIterator(list); }}```三、迭代器模式的使用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来遍历数组、列表等集合类的数据。
for循环和迭代器Iterator
![for循环和迭代器Iterator](https://img.taocdn.com/s3/m/d9cb187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6.png)
for循环和迭代器Iterator迭代器模式:把访问逻辑从不同类型的集合类中抽取出来,从⽽避免向外部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
Iterable接⼝:foreach遍历集合的优势在于代码更加的简洁,更不容易出错,不⽤关⼼下标的起始值和终⽌值。
从本质上说,foreach其实就是在使⽤迭代器,在使⽤foreach遍历时对集合的结构进⾏修改,和在使⽤Iterator遍历时对集合结构进⾏修改本质上是⼀样的。
同样会抛出异常,执⾏快速失败机制。
在使⽤Iterator的时候禁⽌对所遍历的容器进⾏改变其⼤⼩结构的操作。
例如,在使⽤Iterator进⾏迭代时,如果对集合进⾏了add/remove操作就会出现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RandomAccesswhat is random and sequential access lists?java集合类中元素的访问分为随机访问和顺序访问。
随机访问⼀般是通过index下标访问,⾏为类似数组的访问。
⽽顺序访问类似于链表的访问,通常为迭代器遍历。
ArrayList是典型的随机访问型,⽽LinkedList则是顺序访问型。
List接⼝既定义了下标访问⽅法,⼜定义了迭代器⽅法。
因此,其实例既可使⽤下标随机访问也可以使⽤迭代器进⾏遍历,但这两种⽅式的性能差异很明显。
(下标访问⽐迭代器访问更快)for循环与迭代器的对⽐:1、ArrayList对随机访问⽐较快,⽽for循环中使⽤的get()⽅法,采⽤的即是随机访问的⽅法,因此在ArrayList⾥for循环更快(foreach是⼀个内部循环体,多了其它的逻辑,虽然⽐for循环慢⼀些,但还是⼀个量级的);2、LinkedList则是顺序访问⽐较快,Iterator中的next()⽅法,采⽤的是顺序访问⽅法,因此在LinkedList⾥只⽤Iterator更快。
主要还是依据集合的数据结构不同的判断。
周立功教授谈迭代器模式设计
![周立功教授谈迭代器模式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2a51760066f5335b81214e.png)
周立功教授谈迭代器模式设计近日周立功教授公开了数年的心血之作《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电子版已无偿性分享到电子工程师与高校群体下载,经周立功教授授权,特对本书内容进行连载。
>>>> 1.1 迭代器模式>>> 1.1.1 迭代器与容器 1.1.2 迭代器接口为什么一定要考虑引入Iterator这种复杂的设计模式呢?如果是数组,直接使用for循环语句进行遍历处理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在集合之外引入Iterator这个角色呢?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引入Iterator后可以将遍历与实现分离。
实际上无论是单向链表还是双向链表,其查找算法与遍历算法的实现没有多少差别,基本上都是重复劳动。
如果代码中有bug,则需要修改所有相关的代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接口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容器和算法放在了一起,且算法的实现又依赖于容器的实现,因而必须为每一个容器开发一套与之匹配的算法。
假设要在2种容器(双向链表、动态数组)中分别实现6种算法(交换、排序、求最大值、求最小值、遍历、查找),显然需要2×6=12个接口函数才能实现目标。
随着算法数量的不断增多,势必导致函数的数量成倍增加,重复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
如果将容器和算法单独设计,则只需要实现6个算法函数就行了。
即算法不依赖容器的特定实现,算法不会直接在容器中进行操作。
比如,排序算法无需关心元素是存放在数组或线性表中。
在正式引入迭代器之前,不妨分析一下如程序清单 3.49所示的冒泡排序算法。
程序清单 3.49 冒泡排序算法1 #include2 #include "swap.h"34 void bubbleSort(int *begin, int *end)5 {6 int flag = 1; // flag = 1,表示指针的内容未交换7 int *p1 = begin; // p1指向数组的首元素8 int *p2 = end; // p2指向数组的尾元素。
Python中的迭代器模式
![Python中的迭代器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ba3e71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8.png)
Python中的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通过提供一种简单而一致的方式来遍历集合或序列中的元素,同时隐藏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在Python中,迭代器模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编程方式,它在许多标准库、框架和应用程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Python中的迭代器模式及其使用方法,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一、迭代器的基本概念迭代器是一种基于“序列”抽象概念的数据访问方式,它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灵活的数据访问方式。
在Python中,迭代器是一种支持一般迭代协议的对象,该协议包括__iter__方法和__next__方法。
其中,__iter__方法返回迭代器对象本身,而__next__方法返回当前迭代的下一个元素。
具体而言,Python的任何对象都可以通过提供__iter__和__next__方法来实现迭代器协议。
在Python中,使用for循环可以非常方便地遍历一个序列或集合,这是因为for循环本身就是基于迭代器协议实现的。
当我们使用for循环遍历一个序列或集合时,它实际上会自动创建一个迭代器,并且通过不断调用__next__方法来获取元素,直到遍历完整个序列或集合。
二、Python中的迭代器实现Python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主要的迭代器实现方式:一种是基于类实现的迭代器,另一种是基于生成器实现的迭代器。
1.基于类实现的迭代器基于类实现的迭代器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之一。
在这种方式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类并提供__iter__和__next__两个方法以实现迭代器协议。
例如,我们实现一个迭代器来遍历列表中的元素:```pythonclass MyListIterator:def __init__(self, data):self.index = 0self.data = datadef __iter__(self):return selfdef __next__(self):if self.index >= len(self.data):raise StopIterationresult = self.data[self.index]self.index += 1return result```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MyListIterator类,并对其提供了__iter__和__next__方法。
迭代器模式讲解
![迭代器模式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4c1ef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9.png)
迭代器模式讲解迭代器模式讲解迭代器模式解决的问题: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聚集对象,按一定的顺序的遍历访问问题,这个遍历算法究竟应该由谁来实现呢?如果交给聚集对象本身,这样聚集对象承受了过多的功能,不仅要维护聚集对象内的元素,还要提供遍历自身的接口,而且由于遍历状态保存的问题,不能对同一个容器对象同时进行多个遍历,这不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如果将遍历算法交给客户端,会将容器的内部细节暴露无遗,而且客户端与聚集对象高度耦合。
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迭代器模式产生了迭代器模式的定义:迭代器(Iterator)模式,又叫做游标(Cursor)模式。
它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或容器对象:container)中各个元素,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
聚合:表示一组对象的组合结构,比如JAVA中的数组,集合等(定义解读)从定义可见,迭代器模式是为容器而生。
很明显,对容器对象的访问必然涉及到遍历算法。
你可以一股脑的将遍历方法塞到容器对象中去;或者根本不去提供什么遍历算法,让使用容器的人自己去实现去吧。
这两种情况好像都能够解决问题。
然而在前一种情况,容器承受了过多的功能,它不仅要负责自己“容器”内的元素维护(添加、删除等等),而且还要提供遍历自身的接口;而且由于遍历状态保存的问题,不能对同一个容器对象同时进行多个遍历。
第二种方式倒是省事,却又将容器的内部细节暴露无遗。
而迭代器模式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上面两种情况的弊端。
例子:20世纪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没有遥控器,每次开关机或者换台都需要通过电视机上面的那些按钮来完成,如果你想换台的话,需要亲自用手去旋转换台的按钮,每转一下就“啪”的响一声,如果没有收到任何电视频道就会出现一片让人眼花的雪花点。
还要移动电视机上面那两根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变长变短的天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高级的电视机相继出现,那种古老的电视机几乎看不到了。
解析迭代器设计模式的实现
![解析迭代器设计模式的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e044ce5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6.png)
解析迭代器设计模式的实现迭代器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可以使我们遍历一个容器中的所有元素而无需暴露该容器的内部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迭代器模式的实现,并讨论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它来增强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什么是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遍历集合,并且不暴露底层结构。
在迭代器模式中,我们将遍历集合的责任分配给了迭代器对象,而不是直接操作集合本身。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代码中的多余的条件语句和嵌套循环,同时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迭代器模式的优点1.封装性:迭代器将遍历集合的责任封装在自己内部,从而减少了集合与迭代器之间的耦合,同时也不暴露底层结构。
2.增加集合的灵活性:通过不同类型的迭代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支持不同类型的集合。
3.简化代码:将遍历集合的代码封装在迭代器内部,使得代码更加简洁,易读易维护。
迭代器模式的实现在迭代器模式中,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迭代器接口,该接口应该包含遍历集合的所有必要方法。
我们还需要为集合创建一个接口,该接口应该定义一些方法来访问集合中的元素。
然后我们将在集合接口中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该对象将实现这个迭代器接口。
示例代码:```java//迭代器接口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public boolean hasNext();public Object next();}//集合接口public interface Collection {public Iterator createIterator();}//实现迭代器接口public class My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 private Object[] objects;private int position = 0;public MyIterator(Object[] objects) {this.objects = objects;}public Object next() {Object object = objects[position];position++;return object;}public boolean hasNext() {if (position >= objects.length || objects[position] == null) {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实现集合接口public class MyCollection implements Collection {private Object[] objects;public MyCollection(Object[] objects) {this.objects = objects;}public Iterator createIterator() {return new MyIterator(objects);}}//使用迭代器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bject[] objects = {"apple", "banana", "orange"}; Collection collection = new MyCollection(objects); Iterator iterator = collection.createIterator();while (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实现了两个接口:迭代器和集合。
c#设计模式系列:迭代器模式(Iterator)
![c#设计模式系列:迭代器模式(Iterator)](https://img.taocdn.com/s3/m/d71ca95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e.png)
c#设计模式系列:迭代器模式(Iterator)引⾔迭代器模式是针对集合对象⽽⽣的,对于集合对象⽽⾔,肯定会涉及到对集合的添加和删除操作,同时也肯定⽀持遍历集合元素的操作,我们此时可以把遍历操作放在集合对象中,但这样的话,集合对象既承担太多的责任了,⾯向对象设计原则中有⼀条就是单⼀职责原则,所有我们要尽可能地分离这些职责,⽤不同的类取承担不同的责任,迭代器模式就是⽤迭代器类来承担遍历集合的职责。
迭代器模式的介绍迭代器模式的定义迭代器模式提供了⼀种⽅法顺序访问⼀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实现,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可让外部代码透明地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迭代器模式的结构图迭代器模式的组成1. 迭代器⾓⾊(Iterator):迭代器⾓⾊负责定义访问和遍历的接⼝2. 具体迭代器⾓⾊(Concrete Iterator):具体迭代器⾓⾊实现了迭代器接⼝,并需要记录遍历中的当前位置。
3. 聚合⾓⾊(Aggregate):聚合⾓⾊负责定义获得迭代器⾓⾊的接⼝4. 具体聚合⾓⾊(ConcreteAggregate):具体聚合⾓⾊实现聚合⾓⾊接⼝迭代器代码实现class Program{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ConcreteAggregate a = new ConcreteAggregate();a[0] = "a";a[1] = "b";a[2] = "c";a[3] = "d";a[4] = "e";a[5] = "f";a[6] = "g";Iterator i = new ConcreteIterator(a);object item = i.First();while (!i.IsDone()){Console.WriteLine(i.CurrentItem());i.Next();}}}/// 迭代器接⼝/// </summary>public abstract class Iterator{public abstract object First();public abstract object Next();public abstract bool IsDone();public abstract object CurrentItem();}//聚集抽象类public abstract class Aggregate{public abstract Iterator CreateIterator();}/// <summary>/// 具体抽象类/// </summary>public class ConcreteAggregate : Aggregate{private IList<object> items = new List<object>();public override Iterator CreateIterator(){return new ConcreteIterator(this);}public int Count{get { return items.Count; }}public object this[int index] {get { return items[index]; }set { items.Insert(index, value); }}}public class ConcreteIterator : Iterator{private ConcreteAggregate aggregate;private int current = 0;public ConcreteIterator(ConcreteAggregate aggregate) {this.aggregate = aggregate;}public override object First(){return aggregate[0];}public override object Next(){object ret = null;current++;if (current<aggregate.Count){ret = aggregate[current];}return ret;}public override bool IsDone(){return current >= aggregate.Count ? true : false;}public override object CurrentItem(){return aggregate[current];}}View Code在mscorlib程序集⾥有这样⼀个命名空间,该命名空间就是:System.Collections,在该命名空间⾥⾯早已有了迭代器模式的实现。
23种设计模式的经典运用
![23种设计模式的经典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d82f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0.png)
23种设计模式的经典运用介绍设计模式是解决软件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23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并给出它们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示例。
通过学习这些设计模式,您将增加对软件设计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创建型设计模式1.工厂方法模式(F a c t o r y M e t h o d)工厂方法模式通过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具体类。
这种方法可以延迟实例化过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应用场景:-在一个系统中,希望客户端与具体类的实例化解耦。
-希望通过增加具体类的扩展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
2.抽象工厂模式(A b s t r a c t F a c t o r y)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组。
这种模式将对象的实例化推迟到子类中,从而实现了解耦。
应用场景:-当一个系统独立于其产品的创建、组合和表示时。
-当需要一个系列的相互依赖的对象而无需指定其具体类时。
3.单例模式(S i n gl e t o n)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这种模式常用于控制对资源的访问,例如数据库连接或日志文件。
应用场景:-当需要一个类的唯一实例,并且该实例需要被多个客户端共享时。
-当需要限制系统中特定类的实例数量时。
4.原型模式(P r o to t y p e)原型模式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
这种模式对于创建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对象非常有用,可以通过克隆现有对象来提高性能。
应用场景:-当一个系统的某些对象的创建比较昂贵时。
-当需要避免构造函数调用,而直接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时。
5.建造者模式(B ui l d e r)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与其表现分离,使得相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现。
应用场景:-当想要构建一些复杂对象时,如生成器。
-当需要创建对象的过程具有多个步骤,并且每个步骤都可以按需选择或省略时。
结构型设计模式6.适配器模式(A da p t e r)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个接口。
在JavaWeb中常用的10种设计模式,提高编程技巧
![在JavaWeb中常用的10种设计模式,提高编程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6fe4bf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b.png)
在JavaWeb中常用的10种设计模式,提高编程技巧JavaWeb开发中,设计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模式是指在特定情境中重复出现的问题所提供的通用解决方案。
好的设计模式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开发,有助于开发出可重用、易于维护、可扩展性强的应用程序。
本文将介绍JavaWeb中常用的10种设计模式,希望能够对JavaWeb 开发者提高编程技巧有所帮助。
1. 工厂模式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类的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创建对象的最佳方法。
在Java Web开发中,工厂模式被广泛应用。
通过工厂模式,我们可以将对象的创建与具体的类相分离,使得代码更加灵活且具有扩展性。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工厂模式来创建数据库连接对象,这样可以解决数据库连接的管理和使用问题。
2.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是一种创建类的模式,它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对该实例的全局访问。
在Java Web开发中,单例模式用于创建全局对象或全局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单例模式来缓存静态数据或共享资源对象。
3.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是一种结构模式,它用于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另一个类的接口。
在Java Web开发中,适配器模式常用于将不同版本的类或不同厂商的类进行接口标准化。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将不同的Java数据库API(如JDBC和Hibernate)进行接口标准化,以便于在应用程序中进行快速切换。
4. 桥接模式桥接模式是一种结构模式,它将接口和实现分离以便于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变化。
在Java Web开发中,桥接模式常用于减少类的复杂度并提高类的可维护性。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桥接模式将一个大类分解成多个小类,这样可以使得各个小类之间的耦合度降低。
5. 建造者模式建造者模式是一种创建模式,它在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中提供了分步骤的控制。
在JavaWeb开发中,建造者模式常用于构建复杂的数据结构或对象。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建造者模式构建一个HTTP请求对象,这样可以使得其构建过程更加灵活且易于描述。
c++迭代器(iterator)详解
![c++迭代器(iterator)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a97806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6.png)
c++迭代器(iterator)详解1. 迭代器(iterator)是⼀中检查容器内元素并遍历元素的数据类型。
(1) 每种容器类型都定义了⾃⼰的迭代器类型,如vector:vector<int>::iterator iter;这条语句定义了⼀个名为iter的变量,它的数据类型是由vector<int>定义的iterator类型。
(2) 使⽤迭代器读取vector中的每⼀个元素:vector<int> ivec(10,1);for(vector<int>::iterator iter=ivec.begin();iter!=ivec.end();++iter){*iter=2; //使⽤ * 访问迭代器所指向的元素}const_iterator:只能读取容器中的元素,⽽不能修改。
for(vector<int>::const_iterator citer=ivec.begin();citer!=ivec.end();citer++){cout<<*citer;//*citer=3; error}vector<int>::const_iterator 和 const vector<int>::iterator的区别const vector<int>::iterator newiter=ivec.begin();*newiter=11; //可以修改指向容器的元素//newiter++; //迭代器本⾝不能被修改(3) iterator的算术操作:iterator除了进⾏++,--操作,可以将iter+n,iter-n赋给⼀个新的iteraor对象。
还可以使⽤⼀个iterator减去另外⼀个iterator.const vector<int>::iterator newiter=ivec.begin();vector<int>::iterator newiter2=ivec.end();cout<<"\n"<<newiter2-newiter;⼀個很典型使⽤vector的STL程式:#include <vector>#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 {vector<int> ivec;ivec.push_back(1);ivec.push_back(2);ivec.push_back(3);ivec.push_back(4);for(vector<int>::iterator iter = ivec.begin();iter != ivec.end(); ++iter){ cout << *iter << endl;}2. Iterator(迭代器)模式⼀、概述Iterator(迭代器)模式⼜称Cursor(游标)模式,⽤于提供⼀种⽅法顺序访问⼀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
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区别
![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b64626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e.png)
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区别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是面向对象编程中非常有用的两种设计模式。
它们都涉及到操作数据集合的方法,但是在具体实现上有很大的区别。
迭代器模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设计模式,它能够帮助程序员遍历数据集合中的元素。
具体来说,迭代器模式能够将数据集合中的元素抽象成一个迭代器对象,程序员可以通过操作这个迭代器对象来访问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
我们可以将迭代器看作是一个指针,它能够指向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并依次访问它们。
访问者模式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设计模式,它能够帮助程序员对于数据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不同的操作。
具体来说,访问者模式能够将数据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抽象成一个访问者对象,程序员可以通过操作这个访问者对象来对每一个元素进行不同的操作。
我们可以将访问者看作是一个方法,它能够对于任意一个元素执行不同的操作。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迭代器模式只是对于数据集合中的元素进行遍历,而访问者模式则是对于元素进行操作。
具体来说,迭代器模式只提供了一个方法(迭代器对象),它只能够进行简单的遍历操作;而访问者模式则提供了多个方法(访问者对象),它能够对于每一个元素进行复杂的操作。
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迭代器模式通常只涉及一个数据集合,而访问者模式则可以涉及多个数据集合。
这是因为访问者模式通过将元素抽象成访问者对象,进而分离了算法和数据结构。
在某些场景下,程序员需要对于多个数据集合进行操作,此时使用访问者模式会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都是非常有用的设计模式。
它们不仅能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还能够帮助程序员实现特定的需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来选择使用迭代器模式还是访问者模式。
只有合适的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程序员的实际需求。
迭代器模式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迭代器模式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66c83af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c.png)
迭代器模式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迭代器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在许多程序应用中,都经常用到该模式。
迭代器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种方便、高效、可扩展的方法,用于逐个访问一个复杂对象的各个元素,而无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细节和复杂性。
在本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迭代器模式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迭代器模式的定义和应用场景迭代器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其中迭代器对象提供了一种访问容器对象中各元素的方式,而不必暴露该容器对象的内部表现方式。
迭代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容器对象的遍历与其它操作解耦,使得容器对象的实现某种程度上变得简化,并且提供了一种统一的遍历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迭代器模式通常应用于以下场景中:1. 需要遍历一个容器对象中的所有元素,但是不希望暴露该容器对象的内部细节和复杂性。
2. 需要提供一种灵活、高效、可扩展的方法,用于逐个访问容器对象中的所有元素。
3. 需要简化容器对象的实现方式,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迭代器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使用迭代器模式的优点主要包括:1. 简化代码实现:迭代器模式将遍历操作与容器对象的实现分离,使得容器对象的实现更加简单、灵活和易于维护。
2. 提高代码复用性和可扩展性:迭代器模式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访问方式,使得容器对象的元素可以被多次遍历,同时也使得容器对象可以方便地扩展和修改。
3. 降低代码耦合度:迭代器模式将遍历操作与容器对象彻底解耦,使得容器对象和遍历算法可以独立地进行修改和优化。
4. 提高代码性能:迭代器模式通常采用特定的遍历算法,使得遍历操作更加高效和灵活。
使用迭代器模式的缺点主要包括:1. 增加代码复杂度:迭代器模式通常需要实现迭代器接口,从而增加了一定的代码复杂度。
2. 影响代码可读性:迭代器模式通常需要对容器对象进行封装,从而增加了一定的代码复杂度,影响了代码的可读性。
3. 不适用于所有场景:迭代器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对象结构,某些场景下,其他设计模式可能更加适用。
项目中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
![项目中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74761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2.png)
项目中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在项目中使用设计模式是提高代码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项目中可能使用到的一些常见设计模式及其应用场景。
1.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单例模式用于限制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单例模式管理数据库连接、线程池、日志记录器等资源。
2.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工厂模式用于创建对象,而不必指定具体的类型。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工厂模式创建具体的产品对象,根据不同的条件返回不同的实例。
3.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观察者模式用于定义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其中一个主题对象。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观察者模式实现事件监听器,当一些事件发生时,触发监听器的相应方法。
4.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装饰器模式用于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功能,而无需修改其原始类。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装饰器模式对已有的类进行功能扩展,而不影响原有的代码。
5.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策略模式用于定义算法族,将它们分别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策略模式封装不同的排序算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排序策略。
6.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适配器模式用于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待的另一种接口。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适配器模式将第三方库的接口适配成自定义的接口,方便项目的集成和使用。
7.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迭代器模式用于顺序访问集合对象的元素,而不暴露其底层的表示。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迭代器模式遍历数据集合,提供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访问集合中的元素。
组合模式用于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在项目中,例如使用组合模式构建菜单、目录结构等复杂的层次结构。
9.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模板方法模式用于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的具体实现延迟到子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动机(Motivate):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集合对象内部结构常常变化各异。
但对于这些集合对象,我们希望在不暴露其内部结构的同时,可以让外部客户代码透明地访问其中包含的元素;同时这种“透明遍历”也为“ 同一种算法在多种集合对象上进行操作”提供了可能。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将这种遍历机制抽象为“迭代器对象”为“应对变化中的集合对象”提供了一种优雅的方法。
意图(Intent):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设计模式》GOF
结构图(Struct):
适用性:
1.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需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2.支持对聚合对象的多种遍历。
3.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即, 支持多态迭代)。
生活中的例子:
迭代器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集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在早期的电视机中,一个拨盘用来改变频道。
当改变频道时,需要手工转动拨盘移过每一个频道,而不论这个频道是否有信号。
现在的电视机,使用[后一个]和[前一个]按钮。
当按下[后一个]按钮时,将切换到下一个预置的频道。
想象一下在陌生的城市中的旅店中看电视。
当改变频道时,重要的不是几频道,而是节目内容。
如果对一个频道的节目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换下一
个频道,而不需要知道它是几频道。
代码实现: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集合对象,这类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实现,但是归结起来,无非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去关心的:一是集合内部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遍历集合内部的数据。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有一条是类的单一职责原则,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分解这些职责,用不同的类去承担不同的职责。
Iterator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的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下面看一个简单的示意性例子,类结构图如下:
首先有一个抽象的聚集,所谓的聚集就是就是数据的集合,可以循环去访问它。
它只有一个方法GetIterator()让子类去实现,用来获得一个迭代器对象。
1///<summary>
2
3///抽象聚集
4
5///</summary>
6
7public interface IList
8
9 {
10 IIterator GetIterator();
11 }
抽象的迭代器,它是用来访问聚集的类,封装了一些方法,用来把聚集中的数据按顺序读取出来。
通常会有MoveNext()、CurrentItem()、Fisrt()、Next()等几个方法让子类去实现。
1///<summary>
2
3///抽象迭代器
4
5///</summary>
6
7public interface IIterator
8 {
9bool MoveNext();
10
11 Object CurrentItem();
12
13void First();
14
15void Next();
16 }
具体的聚集,它实现了抽象聚集中的唯一的方法,同时在里面保存了一组数据,这里我们加上Length属性和GetElement()方法是为了便于访问聚集中的数据。
1///<summary>
2
3///具体聚集
4
5///</summary>
6
7public class ConcreteList : IList
8 {
9int[] list;
10
11public ConcreteList()
12
13 {
14 list = new int[] { 1,2,3,4,5};
15 }
16
17public IIterator GetIterator()
18
19 {
20return new ConcreteIterator(this);
21 }
22
23public int Length
24
25 {
26get { return list.Length; }
27 }
28
29public int GetElement(int index)
30
31 {
32return list[index];
33 }
34 }
具体迭代器,实现了抽象迭代器中的四个方法,在它的构造函数中需要接受一个具体聚集类型的参数,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去编写不同的迭代方式。
1/**////<summary>
2
3///具体迭代器
4
5///</summary>
6
7public class ConcreteIterator : IIterator
8
9 {
10private ConcreteList list;
11
12private int index;
13
14public ConcreteIterator(ConcreteList list) 15
16 {
17this.list = list;
18
19 index = 0;
20 }
21
22public bool MoveNext()
23
24 {
25if (index < list.Length)
26
27return true;
28
29else
30
31return false;
32 }
33
34public Object CurrentItem()
35
36 {
37return list.GetElement(index) ;
38 }
39
40public void First()
41
42 {
43 index = 0;
44 }
45
46public void Next()
47
48 {
49if (index < list.Length)
50
51 {
52 index++;
53 }
54 }
55 }
简单的客户端程序调用:
1/**////<summary>
2
3///客户端程序
4
5///</summary>
6
7class Program
8
9 {
10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1
12 {
13 IIterator iterator;
14
15 IList list = new ConcreteList();
16
17 iterator = list.GetIterator();
18
19while (iterator.MoveNext())
20
21 {
22int i = (int)iterator.CurrentItem();
23 Console.WriteLine(i.ToString());
24
25 iterator.Next();
26 }
27
28 Console.Read();
29
30 }
31
32 }
.NET中Iterator中的应用:
在.NET下实现Iterator模式,对于聚集接口和迭代器接口已经存在了,其中IEnumerator扮演的就是迭代器的角色,它的实现如下:
1public interface IEumerator
2
3 {
4object Current
5 {
6get;
7 }
8
9bool MoveNext();
10
11void Reset();
12
13 }
属性Current返回当前集合中的元素,Reset()方法恢复初始化指向的位置,MoveNext()方法返回值true表示迭代器成功前进到集合中的下一个元素,返回值false表示已经位于集合的末尾。
能够提供元素遍历的集合对象,在.Net中都实现了IEnumerator接口。
IEnumerable则扮演的就是抽象聚集的角色,只有一个GetEnumerator()方法,如果集合对象需要具备跌代遍历的功能,就必须实现该接口。
1public interface IEnumerable
2
3 {
4 IEumerator GetEnumerator();
5 }
Iterator实现要点:
1.迭代抽象: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需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2.迭代多态:为遍历不同的集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从而支持同样的算法在不同的集合结构上进行操作。
3.迭代器的健壮性考虑:遍历的同时更改迭代器所在的集合结构,会导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