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

精选PPT
19
❖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 批判
❖ 1、 矛盾分析法的批判 ❖ 2、 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的批判 ❖ 3、 理性与总体方法的批判 ❖ 4、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批评
精选PPT
20
❖ 五、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对当代多门学科的影 响
❖ 1、马克思主义研究 ❖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 2、文学研究 ❖ 3、哲学研究 ❖ 4、政治学研究
❖ 后工业社会面向未来。
❖ 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之间的矛盾。
❖ 新的宗教救赎。
精选PPT
11
2、利奥塔后现代研究
❖ 《后现代的状况》 ❖ 文化不可通约性。 ❖ 解构了宏大叙事,科学仅仅成为一种话语体系。 ❖ 知识的精神维度消失,彻底外在化,成为一种商品,
不再是目的本身。 ❖ 立法者变为阐释者。 ❖ 精英变为终端机的聆听者和机械命令的执行者。 ❖ 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
❖ 6、主张“激进与多元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策略。
精选PPT
23
❖ 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还乡意识、怀旧感。
❖ 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非英雄、反英雄甚至 非人的诞生。没有中心、没有对象、没有世界、没 有历史甚至没有了人。
❖ 距离感消失肇因于复制。本源的丧失,根本的丧失。 类像:没有原作的摹本。非真实化的感受。
精选PPT
14
4、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 《生产之镜》、《消费社会》、《象征交换 和死亡》、《完美的罪行》等。文化商品化, 商品符号化。媒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并且不留痕迹地离开世界的罪恶。真实的内 爆导致了图像的真实取代了在场的真实。传 统社会的在场感消失了。大众传媒成为了 “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系统”。仿像、内 爆、超真实等。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 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 PPT课件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 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
事件: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的消失(日本设计师山崎实—普鲁帝·艾戈公寓)
后现代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的人文含
“POP”一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英国画家查理德·汉戴尔顿:“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 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和冒险的、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充满了战后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理(Richard Haoilton )
香山饭店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 店的设计工作。他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 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 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的建筑 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 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 芽」 。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
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 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 环境紧密相连。
设计理念与方法
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 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
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他以标记和符 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

西方文论PPT课件

西方文论PPT课件

2021
31
第四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一、基本界定: 1.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君主专制时期所倡导的对古典的
摹仿,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的一 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并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 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 其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2.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3)文化历史传统
(1)基本思想:神学目的论——宇宙自然、人都由神创 造,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全部欲 望。因此,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本身 的灵魂。
(2)艺术和美:艺术摹仿自然(通过人的外在方面来表 现其精神性内涵/早期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3)美和善:相关,“美在功用”。
2021
13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021
21
d.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原则
“突转”: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 为逆境;
“发现”: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 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从而形成怜悯与 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2021
22
e.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 失”说.
2021
18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诗学》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b.诗比历史更真实 c.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人”:贵族 “诗”:史诗 “历史”:充满或然性的现实 “真实”:反映论
2021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PPT课件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PPT课件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4
巴尔扎克以“当代社会性风俗史家” 自命,1829 年, 他首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朱安党人》,此后二 十 年间创作了90 部小说,共命名为《人间喜剧》。
“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 卓
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拿破仑用剑来征服世界,我用笔来征服世界
13
《人间喜剧》 序言中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
艺术产生的四个阶段:
首先是总的形势;总的形势产生特殊的倾向和才能;这些倾向和 才能占据了优势后造成了一个中心人物(时代典型 );最后是声音形 式色彩等,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
17
2、艺术要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艺术要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指表现事物的 本质。艺术要模仿生活现实,但不是单纯的复制,而 是要模仿事物之间的关系,把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 各种关系表现出来。
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1
一、社会背景和艺术创作情况
1、功利务实的时代精神
资产阶级的政权确立,理想、热情、英雄主义、原则等过去引以为崇 高的东西消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充满了黑暗和丑恶,金钱成为社会 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普遍。失望与冷静务实之风 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14
2、艺术的使命是创造伟大的典型。
艺术要严格摹写生活,但决不是自然的照搬。典型是一类 人的代表,具有普遍的共性。
如何塑造典型?小说家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作为目标, 根据理想,对所描写的人和事物有所抉择。文学典型经过了作 家理想和愿望的参与,比现实生活的人物更高、更理想、更丰 富,所以更具有真实集中性。
2、自然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进化论等三大成就,使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 识发生了一次飞跃。加强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使人们意识活 动的关注中心转向现在的“认识世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20世纪的奥德修斯——布卢姆
• 反英雄的雏形——非英雄 • 无关价值的评判,只是对现实的承认
意识流技巧
• (1)富有个性的内心 独白 • (2)辐射式的意识流 • (3)直接引语、短句, 语言、文体多变
经典段落
•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刚 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 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 们的睡眠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 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起来就会大 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 他们创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 上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 那个样儿的
基本特征
• 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广泛使用象征、 暗示、隐喻等方法; • 重视“感应”和“通感”;30年代后向意象派、 隐逸派发展。 • 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和知性因素。
代表作家作品
• [法]保尔· 瓦雷里
《海滨墓园》
瓦雷里手迹
• [奥地利] 里尔克 《杜伊诺 哀歌》。 • [俄]勃洛克 《十二个》
• [英]弗吉尼亚· 伍尔夫 • 《到灯塔去》 • 《一间自己的房间》
二、乔伊斯与《尤利西斯》 • 文学地位 • 现代主义文学41)
•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 人》。 • 长篇小说《青年艺术 家的肖像》、 《尤利 西斯》、《芬尼根们 守灵》 • 剧本《流亡者》
• 代表作家、作品: • 娜塔莉· 萨洛特: 《金果》 • 阿兰· 罗伯-格里耶: 《窥视者》《橡皮》 《嫉妒》
垮掉的一代
•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文学流派。 • 基本特征:自称是“神圣的野蛮人”。打 着“反理性主义”旗号,他们的生活准则 是“沉沦就是出路”。在艺术上力求突破 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否定一切。
• 最早的尝试是1887年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杜 亚丹的小说《月桂树 被砍掉》 • 意识流流派的开创作 品,是1913年法国作 家普鲁斯特发表的 《追忆逝水年华》第 一卷。

《西方文论全》课件

《西方文论全》课件
了解流派作家对内心世界 的描绘和独特写作手法。
3 意象主义
探讨意象主义者对色彩、 形象和感官的追求。
后现代文论
语言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颠覆和重构。
身份、认同与差异
探讨后现代作品中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超验主义
了解超验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和意义。
女性主义文论
弗吉尼亚·伍尔芙
了解伍尔芙对女性写作和女性主 体性的思考。
介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重要学派。
3
研究方法
探讨文论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
经典文论
亚里士多德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对 戏剧的贡献。
柏拉图
感受柏拉图对诗歌的哲学观点和 教育功能的思考。
康德
探究康德对审美理论的影响和独 特见解。
现代主义文论
1 艺术的革新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 的颠覆和创新。
2 心理意识流
西蒙娜·德·波伏娃
感受德·波伏娃关于女性解放和社 会性别问题的深入思考。
贝尔·胡克斯
探讨胡克斯对种族和性别的交叉 分析。
海外中国文论
美国文论
介绍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 究和贡献。
欧洲文论
了解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视 角和研究方法。
亚洲文论
探究亚洲地区的学者如何理解 和阐释中国文学。
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分享你对《西方文论全》的理解和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西方文论全》PPT课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将一同探索《西方文论全》这本经典著作,揭开西方 文论的神秘面纱,全面了解其概述、经典文论、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文论 等内容。
前言
西方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介绍。

最新后现代主义文学幻灯片

最新后现代主义文学幻灯片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
哈桑将它视为一种内部包含着各种悖论、 无法作出明确界说的文化现象。即不能 下定义,任何定义都不能概括其特征, 因为它本身就是反对下结论的。
杰姆逊将它视为一种在晚期现代社会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逻辑。
利奥塔将它视为向“人类解放”和“思 辩的同一性”(自由解放和追求真理) 这些具有启蒙功能的“宏大叙事”进行 开战的话语体系。
小蓟
• 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夏、秋季花期采集。洗净、 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 应用:与大蓟主治相同,常配伍使用。但小蓟兼有利尿作用,以治尿血、血
淋尤宜。方如小蓟引子。其散瘀消痈之功效略逊大蓟。近代临床还以本品制 成浸膏,治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者有效;也可用于治高血压病。 • 用法用量:同大蓟。
最典型的是中国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对文学形式进行内部革新——象征、夸张、变形、 意识流、荒诞//对文学这一形式本身质疑,解构形 式,不要形式;
讲究技巧、情境、结构、语言//模糊文体界限、破 坏叙述常规、文体杂糅;
追寻意义,但意义荒诞//解构意义,没有意义,只 有语言游戏,没有界限;
推崇精英文学,纯文学//模糊精英文学、纯文学与 大众文学的界限;
后现代主义文学
形成原因:现代危机、资讯话语膨胀 地域——西方后现代社会 时间分期 萌芽期: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阿)博尔赫
斯和晚期(爱)乔伊斯等人 形成期: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法国的“新小说派” 鼎盛期:60年代到80年代,海勒、巴塞尔姆 衰落期:进入90年代之后,影响到了东方一些国家,
语言的不确定 :纯粹不着边际的语言

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后现代主义 课件

后现代主义 课件

后现代的知识
• 1.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已经为人们所知晓”,而是等待被人 发现的;是被建构的,是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政治属性。 • 2.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主义对科学的信念,反对理性主义,认为知 识不是中立的,而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 • 3. 后现代主义否认知识之间具有的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 性。 • 4.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混乱的、不确定和无组织的;反对现代主 义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预见性、线性的思维。 • 5.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需要重新被定义和讨论。学校不再是知识的 唯一仲裁者、生产者和承办者。
4·语言游戏说
后现代主义者们注重对语言的分析与考察,他们将语言本身作为理 论考察的对象,并被视为所有理论的出发点。 语言没有绝对的意义,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完全是随意的、任 意的、约定俗成;语言的意义是各种各样的,语言的意义应该放在特定 的语境中来加以理解。
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 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 (人道主义)、一元主义和决定论。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1 .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2.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 3 .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4 .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5. 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6. 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3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 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性。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 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比如,每一部著作都仅仅是一个文本,没 有作者,没有中心思想,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一 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4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从、本末、内外 等二元论存在;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外、中心决定非中心; 也意味着人的认识总是要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心。这实际上仍是一种 “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理应受到批判和解构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 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2萨义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2萨义德

萨义德爱德华·萨义德〔Adward Said,1935—2003〕,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商人家庭,幼年生活安逸,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

1947年,赴美国学习。

195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2003年去世,年仅68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东西文化的比拟批判,从这一中心课题向外辐射,萨义德广泛探讨了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论著有:?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音乐的阐发?、?最后一片云天:巴勒斯坦众生相?、?格格不入?等。

萨义德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东方学?,这本书的主旨是挖掘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权力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指出,东方学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第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即在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以至一般民众意识深处隐藏的将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第三,作为西方用以处理、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尤其强调东方学的第三种含义,他认为东方学并非一种纯粹中立的关于东方的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殖民权力话语,“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不管是作为地理区域还是文化观念,都是西方观念的“构建物〞。

西方殖民权力通过东方学将东方建构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东方是神秘、放纵、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原始、混乱、邪恶的,东方是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东方性〞的,东方是与西方文明社会相对立相区分的社会——并以此来满足西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对东方的想象性欲望。

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再次,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特别重视文 艺与审美的关系,提出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 标志之一的观点,说:“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 东西,反之,人则要求超过这个。”诗人为什么 要追求和创造美?他提出“快乐”说:“大的快 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种说法是文艺审 美作用理论的萌芽。它还对“快乐”的内容作了 思考,指出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 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提出:“快乐和不适 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 也就是说,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不利就 会使他不适。还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 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2. 文艺的社会功用论 a. 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按柏拉图的构想,《理想国》应该由三个等级的 公民组成,最高的等级是哲学家,是治理国家的 人,其次是武士,是城邦的保卫者,再次是百工, 即从事农工商的自由民。奴隶跟牲畜是一样的, 国家成员不包括他们。把人的灵魂也分为三个部 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欲,与前面所说三种人一 一对应。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 家之一,主要贡献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美学等 方面。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认为 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着一种数的 和谐。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 和美学。他们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 “美是和谐统一”(对立统一)这一结论。这一学派把美 的比例关系加以扩大,提出两个宇宙的概念,即“小宇宙” 和“大宇宙”。他们把天体看作大宇宙,把人看成小宇宙, 认为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 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 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状态。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威。”(《文化“混杂”概念源于巴赫金,旨在从内部否定某种单一的、权威的 声音。它是话语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交状态,一种过 去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相互交错的时刻。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和 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又通过文化 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 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 第三空间既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独立于殖民与 反殖民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一 个矛盾的、混杂的、不断进行差异生产的意义空间。
二、女性主义诗学
肖瓦尔特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女权运动 女权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逆向的政
治化解读,旨在从女性经验的视角重新阅读过去的文学 经典,批判男性批评话语中被压抑、扭曲的女性意识。
"我们既是男性传统(我们的老师、教授、论文指导老师 和出版商)的女儿,这个传统要求我们保持理性、甘居 边缘并心存感激;又是新妇女运动的姐妹,这个运动产 生了另一种意识和责任,它要求我们抛弃故作姿态的女 性气质、虚伪的成功和学术讨论中反讽的面具。"
二、差异与混杂
斯皮瓦克
“实践型的女性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者”
霍米·巴巴
斯皮瓦克·《他者的世界》
案例分析
1、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简·爱的幸福是建立在阁楼上疯女人的不幸之上 2、寡妇殉身
霍米·巴巴
认为那些承担教化使命的文本结构,不是封闭的、统一的,而是 开放的、分裂的
“模拟是殖民性的定位过程,一种在被隔断的话语中跨类别的、 差异性的知识。通过差异和欲望的重复滑落,模拟破坏了自恋的权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 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 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 人物被刻意淡化,人物的历史几乎一片
空白,性格抽象、模糊。人成为一种象 征,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变成直喻 世界和生活实质的舞台象征。 • 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显然 是想借这一方式,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 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 他们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 遍性特征,集中表现“人类在一个荒谬 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 艺术上: • 情节:无逻辑、杂
乱 • 舞台形象:破 尤奈斯库
• 《秃头歌女》
• 马丁先生:请原谅,夫人,如果我没弄错的话, • • • • •
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您。 马丁夫人:我也是,先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您。 马丁先生:夫人,我会不会在曼彻斯特碰巧见到 过您? 马丁夫人:这很可能。我就是曼彻斯特人!可我 记不很清楚,先生,我不敢说是不是在那里见到 您的。 马丁先生:我的天!这太奇怪了!我也是曼彻斯 特人,夫人! 马丁夫人:这太奇怪了!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 创始人,贝克特一生 共写了几十个剧本, 其中有三种最重要, 这就是《等待戈多》、 《剧终》和《啊,美 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
贝克特认为,“只有 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 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 艺术”,他要开辟“过 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 新天地”。
剧情梗概:两幕剧
• 五个出场人物: • 两 个 老 流 浪 汉 ——
葡萄园
• 当弗拉季米尔回忆二人在葡萄园里曾经度
过的美好时光,却发现记忆已如此陌生,恍如 隔世。这些荒诞的细节一旦放到象征性的 时间中,就不再令人费解。葡萄园的隐喻在 《圣经》中时时出现,这一意象甚至还可 追溯到创世神话中的伊甸园。它在《等待 戈多》中隐约指向遥远的过去,那是神、人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黄金时代。
第十一讲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4威廉斯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4威廉斯

威廉斯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是著名文化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信号员。

青年时代在剑桥大学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战后又回到剑桥。

20世纪50年代离开剑桥,在工人教育联合会教书。

1961年重返剑桥,获讲师职称。

1974年,被授予戏剧学教授职称。

1988年去世,享年67岁。

威廉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交流?、?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化?、?乡村与城市?、?关键词?等。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的首要奉献是他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首先用梳理“关键词〞的方式,列举了文化的几种常见定义:1.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作为人类“普遍状态或习惯〞开展开展的普遍状态的文化。

威廉斯认为这几种文化定义皆过于狭隘,没有把握住文化的真正实质,文化不仅仅包括知识与艺术的产品及其实践,还应该包括物质产品及其实践,文化应该是包含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因素在内的人类特定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指的是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整体的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指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成员所生产出的知识产品或艺术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区别不在于无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资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而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整体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差异和歧异。

作为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使得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既同利维斯主义,又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永远只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精英文化,文化是少数人的事;文化特指人类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特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这样一些人类高等的精神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性
女性主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言说主体。永恒 不变的女性身份不过是男权话语人为建构的幻象。
克里斯蒂娃认为,在与文本的嬉戏中,女人将重建包容 他者的性别伦理。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 对话理论,她率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 认为,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 中,重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
再次,从早期的女权主义到晚近的女性主义,这一理论 思潮内部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从男女简单化的二 元对立到男女共存结构中的平等权益,女性主义文学理 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念,对文学及其社会文化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萨义德、斯皮瓦克、巴 巴
理论背景
资产主义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的殖民掠夺和种族 压迫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概述
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 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 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 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 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在 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 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批评
与女权批评家不同,女性批评家把女性写作视为女性主 义诗学的重要话题,旨在“建构一种用于分析女性文学 的女性框架,发展出基于女性经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 是靠改造男性模式和理论”。它肯定女性经验和女性意 识的价值,但否认存在一种本质论的女性气质和女性主 体。
肖瓦尔特《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写作和女性 批评必须是“双重声音的话语,包括缄默者和主导者, 处于女性主义批评之内与之外的讲话”。
在性别理论的建构中,她 广泛借鉴了精神分析学、 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等理 论资源,全面反思了女性 主义思想的成就与局限, 走出了一条从“诗学革命” 到“女性政治”的思想发 展道路。代表作有《诗歌 语言的革命》《妇女的时 间》《恐怖的权力》等。
主要观点
克里斯蒂娃在男女性别的界定上承传了波伏娃的立场。 认为身为女人并非完全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主张把性 别因素与阶级、族裔、民族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研究, 关注女性群体的内部差异和女性主体的异质多元性。
“如果我们(仅仅)研究男性 批评中刻板的女性印象和性别 偏见以及女性在文学史中所扮 演的受压迫形象,那么我们就 无法了解女性真实的感知和经 验,因为我们获悉的都是男性 认为女性应该如此的东西。”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欧文·豪评论道:“像扔掉一件衣衫褴褛的破衬衣一样 抛弃萎靡的糟糠之妻,连同她缄默的哀怨和令人发疯的 逆来顺受。这种逃离不是暗中抛弃之后的偷偷溜走,而 是像在集市上出售牲口一样公开地把她的身体卖给陌生 人。仅凭这种无关道德的有意之举,他获得了第二次新 生。"
威。”(《文化的定位》)
混杂是文化模拟的必然策略
“混杂”概念源于巴赫金,旨在从内部否定某种单一的、权威的 声音。它是话语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交状态,一种过 去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相互交错的时刻。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和 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又通过文化 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 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 第三空间既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独立于殖民与 反殖民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一 个矛盾的、混杂的、不断进行差异生产的意义空间。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 论家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 上的终身伴侣。
男友 让-保罗·萨特
《第二性》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 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 于男性与阉人之间、所有具有女性气质的人 是整个文明。"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 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 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其代表人物有波伏娃(1908-1986)、肖瓦尔特(1941 -)、克里斯蒂娃(1941— )等。
一、“第二性”
法国女作家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 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 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 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主要观点:
在社会属性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她们属 于“第二性”;
女性是男性性别歧视的社会化产物; 性别歧视源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领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不
是被妖魔化就是被刻板地美化;
波伏娃的结论:
女人的从属地位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男性意识形态建构 的产物,是整个社会中男性与女性间政治和文化不平等的 写照。只有揭露女性神话的这种意识形态性,认清女性 “第二性”的文化压迫性质,转向女性权益的大声呼吁, 女性的平等地位及其文学才能合法存在。
二、女性主义诗学
肖瓦尔特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女权运动 女权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逆向的政
治化解读,旨在从女性经验的视角重新阅读过去的文学 经典,批判男性批评话语中被压抑、扭曲的女性意识。
"我们既是男性传统(我们的老师、教授、论文指导老师 和出版商)的女儿,这个传统要求我们保持理性、甘居 边缘并心存感激;又是新妇女运动的姐妹,这个运动产 生了另一种意识和责任,它要求我们抛弃故作姿态的女 性气质、虚伪的成功和学术讨论中反讽的面具。"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权力与知识
殖民主义的庇护下的文学叙事
吉卜林·《基姆》 主人公 吉姆 双重身份 底层的小人物
宗主国的白人
小说接受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印度被奴役的宿命,悄悄抹去了冲突的痕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评价
东方学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客观的知识体系或学科, 而是一种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 表达了某种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思想偏见,成为文 化偏见和种族歧视政策诞生的温床。
后殖民理论承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把 批判的焦点从殖民主义制度转向了殖民主义文化。 它试图分析殖民统治以来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 的不平等关系,揭示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 价值等级观念中的种族歧视,重建被殖民者的自 身形象和文化认同,重建自己的历史传统。
其代表人物有萨义德(1935—2003)、斯皮瓦 克(1942— )、巴巴(1949— )和罗伯特·扬 (1950— )等。
霍米·巴巴 《文化多样性与差异》
评价
后殖民批评是后殖民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旨在通 过对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反思并批判西方文学中隐蔽的殖民 主义话语。殖民主义话语是一种僵化重复的二元对立模式, 具有种族主义的压抑性和排他性特征。在强权话语的干涉下, 东方、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妇女在无形中被他者化了。无论 在殖民主义话语中,还是在被殖民者的精英话语中,都存在 一种帝国主义式的强权逻辑,被殖民者,尤其是来自底层的 被殖民者,常常要承受无法言说的苦痛。一种混杂的模拟策 略,或许有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建构彼此渗透、相互平等的 “第三空间”。
总结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带有鲜明的文化政治色彩
首先,它强调女人的从属地位和文化身份是男权文化后 天建构的产物。它试图打破男权文化沾沾自喜的确定性, 确立两性平等的信念,根除社会改造中的性别歧视。
其次,它强调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在女性写作、阅读和 批评中的重要性。女性主义批评实践揭露了女性神话的 意识形态性,试图唤醒文学活动中被忽略、被压抑的女 性意识,重写文学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开始从性别、族裔、种
族、文化冲突、历史真实、生态危机等层面切入文学,由此便产生了女 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文学理论流 派。
第一节 波伏娃、肖瓦尔特、克里斯蒂娃
理论背景
女性写作要抛弃自我审查的机制,以无限变化的欲望与 信念呈现女人的声音,并在越界的嬉戏中享受双重视野 带来的乐趣。
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中,重 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
互文性
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她率先 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巴赫金曾经指出:“任何一篇 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 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转引自[法]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4页。]这种文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特性就是 所谓的“互文性”。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运用、 吸收和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 此文本而指向先前其他的文本。这些文本将现在的话语 置入了其不可分割的更大社会—历史文本之中。
言说主体
独立的主体意识是在符号与象征的交融中实现的,并不 存在纯粹的男性或女性。换言之,每一个女人的心理结 构中都存在着一个陌生的男性,每一个男人的心理结构 中也存在着一个陌生的女性。这种模糊两性差异的主体 意识无疑从内部动摇甚至颠覆了男权话语的二元论结构。
作为言说主体,女人更能敏感地体验到边缘的异质性。 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克里斯蒂娃以隐喻的方式把 屈辱状态理解为诗歌特有的语言。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怀特
理论背景
新历史主义 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兴起的文学理论派别,于90年代产
建构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批评的重要任务。挖掘被埋没的女作
家就成为肖瓦尔特心中的追求。她呼吁妇女积极使用语言来发展女 性特有的写作模式,表达并阐释女性独特而本真的经验,以便把女 性从男性主宰的文学传统中解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