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文化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引言大运河是我国的一张名片,它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运河沿岸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色,更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点围绕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开讨论,以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2. 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历时最长的人工运河,其沿岸不仅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更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2008年,大运河沿岸的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评剧、晋剧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之一,京剧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项代表作。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京剧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京剧以其精妙的表演艺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大运河沿岸的一道风景线。

4. 昆曲昆曲是我国戏曲体系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多样化的剧情内涵享誉国内外。

作为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作之一,昆曲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通过昆曲,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精髓。

5. 总结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其中的京剧、昆曲等代表作无疑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展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多样化而丰富的文化风貌。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传承。

6. 个人观点作为我国的一名文化爱好者,我深深地被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吸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传递着我国人民对艺术、生活和美好的追求。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沿河县是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县城,这里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库。

土家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土家族独特的舞蹈——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习惯的一种舞蹈形式,通过摆动手臂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在沿河县,摆手舞的传承路径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

一、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习俗中的婚礼仪式,最初是一种婚礼庆祝活动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

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和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手臂和身体的摆动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舞者需要通过细致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观众。

摆手舞的内涵主要是表达土家族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激和赞美,展现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三、摆手舞的传承路径摆手舞的传承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传承:在土家族中,摆手舞的传承通常是由长辈教给后辈,传承在家庭中进行。

在家庭中,长辈会将摆手舞的技巧和知识传授给后辈,通过口授和示范的方式进行传承。

2. 学校教育:沿河县的一些学校也将摆手舞列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摆手舞的知识和技巧。

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摆手舞,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 社区组织:沿河县的一些社区组织也定期组织摆手舞的表演和培训活动,为有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社区组织的活动可以帮助加强人们对摆手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4. 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沿河县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中,摆手舞往往是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舞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表演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对摆手舞感兴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四、摆手舞传承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对摆手舞的传承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

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吨级。

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

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

文化旅游产业沿河特定的地理位臵、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五个峡段,峡长89公里,峡岸奇峰对峙、流泉飞泻、怪石嵯峨、古树苍劲、景观独特、蔚为壮观。

名副其实的乌江百里画廊,除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更有其神秘的古代乌江文明。

古镇洪渡、龚滩、思渠、淇滩、夹石等记载了乌江的历史沧桑;沿河县城东岸唐代思州古城见证了沿河曾经拥有的繁华;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麻竹溪古城遗址、石马古城遗址蕴藏着许多历史谜团;乌江古纤道记录了先民开发乌江流域的足迹;鸾塘书院是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沿河乌江山峡不仅是千里乌江自然风光的精妙之笔,更是研究古代乌江文明的巨大宝藏,沿河也因此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

“乌江缩影古思州”是沿河最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它可以与“武陵正源梵净山”、“天然盆景张家界”形成完美的互补优势和强强联合。

沿河文物古迹还有唐永佛寺、明天缘寺、西汉陶窑、汉砖、汉砖窑、汉墓群和清代乌江洪峰石刻、“蛮王洞”等。

我的家乡---沿河

我的家乡---沿河
我的家乡-----沿河
沿 河 全 景
传统节庆:
沿河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过 ,比汉族提前一天,叫过“赶年”。民国《沿河县志》载:“除夕祭祖先, 有二十八、九行者”。至今很多土家人仍保持过赶年的习俗。腊月二十四过 小年,这天要打扫杨尘,把室内和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腊月二十八要杀年猪 ,并将家里的一切器物洗涤干净。除夕,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全家 吃“团年饭”。除夕夜,要在火堂里烧大树疙蔸,谓之“烧猪脑壳”,男人 要在火堂边坐一通宵,谓之“守岁”。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正月初一黎 明要放鞭炮“开财门”,早餐吃汤粑(汤圆),谓之“吃元宝”。这天男女 老幼都身着盛装娱乐,到祖坟山扫墓“拜年”。初二至十五要给亲友拜年, 有“初一祭家神,初二拜丈人(岳父)”之说。正月十四,要将屋里屋外打 扫干净,还要“焰毛虫”、“爆疙蚤”。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晚上 要在房前屋后插香烛,谓之“向阳灯”,有“三十晚上的火,十四晚上的灯 ”之说。还要炒葵花、包谷花,谓之“炒瓦虱”,男女青年要下地“偷青( 葱蒜等)”互相拍打嬉戏,谓之“拍油烟”。正月十五,早餐要吃糯米包子 ,谓之“吃大元宝”,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谓之打发老人。晚上闹完 灯(花灯、龙灯等)后,要送灯。除了过赶年还,还有牛王节、六月六、端 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
6.沙陀电站
,主 水下 干沙 兼要 库游 流沱 顾水 总 规水 公 航工 库 平划电 运建 容里方开站 、筑 为公发位 防物 沿里的于 洪为 亿河,第贵 及二 立县上七州 灌级 方城游个省 溉建 米。 梯东 等筑 ,电 级北 任物 电站公,部 务。 站正里坝沿 。水 枢常为址河 电 纽蓄思控县 站 为水林制境 以 二位水流内 发 等 电域, 电 工米站面系 为 程,,积乌 主, 江 6.31 120.8 36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与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与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与文化沿河历史沿河地,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

战国属楚,一度入秦。

秦代属黔中郡。

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

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殁蛮僚”。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

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费州。

沿河在北周分属黔州和费州。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

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

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

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

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着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着首领管理。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佑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

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

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

在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

元置沿河佑溪长官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

1986年,改沿河县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县,隶属于黔州,以境内洪杜山得名,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废洪杜县,洪杜县从置至废历444年。

中国大运河文化 文字介绍

中国大运河文化 文字介绍

中国大运河文化是指中国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道,自北向南贯穿了多个省份,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和改造,形成了长达2700多公里的运河体系。

大运河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战争和贸易的需要,开始开凿运河。

自隋唐以来,大运河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沿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了物质文化,如运河城市的建筑、运河码头的设施、船只的样式等;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如运河诗歌、传说故事、民间艺术等。

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南北交融: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风格。

这种风格既吸收了南方文化的细腻和优美,又融合了北方文化的粗犷和豪放。

水运经济: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繁荣的水运经济体系。

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之一。

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凿技术和工程规模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同时,大运河沿线的古迹和文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大运河沿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扬州的剪纸、苏州的刺绣、安徽的黄梅戏等,这些民俗文化与运河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总之,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话说沿河

话说沿河

话说沿河----沛县沿河的前世今生沿河流经的沛县区域话说沿河 ----沿河的前世今生沛,“水市也”。

沛县,临泽而兴。

几经沧桑,曾经的沛泽和泗水古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如今,沛县的湖河水系,最主要的就是东面的微山湖,西面的大沙河,以及横贯中部的沿河了。

对于生活在沛城的人们,最有亲近感的还是沿河。

如果说,微山湖是沛县的母亲湖,那么沿河就是沛城的姐妹河了。

沿河如同一条穿越沛县大地的彩带,滋润着一方水土;沿河更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给千古龙飞地的古沛带来浩然的灵气和威严。

生活在沿河一带的百姓,对沿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的童年记忆总有沿河带来的快乐和亮点的印记。

那么,作为一个沛县人,我们又对沿河了解多少呢?本文带你走进沿河的前世今生。

一、龙腾古沛有关资料是这样介绍沿河的。

沿河(又称丰沛运河,古称泡河)由丰县入沛境,经沛城向东注入微山湖,长30 km,流域面积557km2,肩负防洪、排涝、灌溉、通航、工业生产用水及少量人民生活用水的重任,是沛县中部贯穿东西的主要干河。

“古称泡河”四个字,说明了沿河古已有之,但沿河的历史有多久?它从哪里来?需要我们从古籍中去探寻。

沿河,在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段有多种称谓,泡河、泡水、庖水、丰水、丰沛运河等,现在沛县人统称的沿河指原沛县棉纺厂附近的张桥往东的河段。

据《沛县水利志》记载,明朝以前泡水入泗水处建有“飞云桥”,跨泡水之上,桥东有水母庙,也是泗水的运盐码头,附近古建筑林立,街市繁华。

泡水也是沛城向西的通航河流,是今日沛县沿河的前身,“沿”通“盐”,沿河至今仍在通航。

沿河的历史要比我们想象要早的多,几乎伴随了沛县文明的发展和兴起!罗苹注《路史.太昊纪》称:“太昊之国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其迹无疑也”。

庖水即泡水,历史上在沛县由西来,平乐城在单县东四十里。

《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平乐有泡水,东北至济入泗”。

这就是说,泡水入济水,济水入泗水,而泗水又从高平境内穿过,由北向南流去,注入淮水。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记忆,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载体。

一、摆手舞的历史渊源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土家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摆手舞的记载。

摆手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土家族在祭祀中就有摆手舞的表演。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摆手舞的表演形式摆手舞是一种集体舞,通常由土家族的年轻人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表演。

摆手舞的舞台通常选在村寨广场或室外空旷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在室内进行表演。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手持彩绸,通过手部动作和身体的摆动,配合音乐节奏,展现出高超的舞技和优美的舞姿。

这种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土家族人民的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

在政策的引导下,沿河县积极开展摆手舞的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摆手舞比赛、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吸引青少年参与从而使摆手舞得以传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沿河县还积极开展了摆手舞的保护工作,将摆手舞列入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青年人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努力,摆手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土家族文化宝库中展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摆手舞的研究与创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摆手舞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仍然保持着传统风格。

一些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对摆手舞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摆手舞进行记录和整理,使得摆手舞得以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些摆手舞的创新作品在文化市场上受到人们的欢迎,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

在研究和创新的推动下,摆手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贵州沿河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沿河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沿河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沿河,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苗族风情。

苗族,这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让我们一同走进贵州沿河,领略那独特而迷人的苗族风情。

苗族的服饰,堪称艺术的杰作。

苗族姑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盛装,那精美的刺绣和华丽的银饰,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

衣服上的图案,大多取材于自然,如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寓意。

银饰更是苗族服饰的亮点,从头饰到项圈,从手镯到腰带,银的光芒闪烁在她们身上,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那悠扬的芦笙曲,仿佛在诉说着苗族的历史和故事。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苗族同胞们便会跳起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有力,动作整齐而协调,让人不禁为之陶醉。

其中,锦鸡舞尤为著名,舞者模仿锦鸡的姿态,轻盈灵动,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姊妹节,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在这一天,姑娘们会精心打扮,准备好五彩糯米饭,与心仪的男子互诉衷肠。

苗年,则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祖先,走亲访友,共度欢乐时光。

节日期间,还会举行斗牛、斗鸡等传统活动,热闹非凡。

苗族的建筑,也别具一格。

吊脚楼,是苗族常见的民居形式。

这种建筑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着地,既节省了土地,又能防潮通风。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艺术才华。

苗族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酸汤鱼,是苗族的一道传统名菜。

鲜嫩的鱼肉搭配特制的酸汤,酸辣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糯米饭、熏肉等美食,每一道都饱含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

苗族的婚俗,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跳舞等方式相互了解,确定心意后,男方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着盛装,由亲友陪伴前往男方家。

沿河的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沿河的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沿河的文化发展调查报告沿河是秦朝时期最早的都城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从明代开始,沿河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其中就有宋代状元张九龄,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百余人。

张九龄在书法上造诣极高,被誉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在宋代名臣中,就有11位被册封为“大宋开国皇帝”。

沿河文化底蕴深厚。

《金瓶梅》的拍摄和《清明上河图》的拍摄展示了沿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沿河境内有5条河流横贯全境,古城址、古建筑、古桥以及民俗文化在全国享有盛誉。

近年来以推进“四城同创”和“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我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打造生态宜居小镇以来实施的主要举措之一。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开展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工作。

一、沿河县的基本情况沿河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铜仁市东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处乌江中游下游,黔中平原中部,东与长顺县接壤、南与龙里县毗邻、西与惠水县相连、北与新晃县相邻。

总面积1198.6平方公里。

全县辖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469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居民小组。

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8.62万人。

2018年末全县人口122.37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04.92万人;常住人口105.69万人。

境内5条河流穿境而过。

境内有5座桥横贯全境而过,其中有4座是中国古代木拱桥。

沿河境内有著名的千年古镇——洪安古镇。

境内古建筑有明清时期的东大街(现沿河中学)和“千年古镇”——沿河县城;古镇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街(现东大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安古镇;还有以土家民俗风情为重点的沿河吊脚楼;民俗风情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餐饮街——洪安街。

全县上下都对开展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2019年底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新实践试点地区。

二、沿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目标从总体上看,我县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滞后。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沿河县的美食名片》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那美食就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片,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

就说沿河糯米包子吧,那可是我的最爱。

想当初我第一次到沿河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美味俘虏了。

那天清晨,我走在沿河县的大街小巷,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阵阵香味,肚子里的馋虫瞬间被勾了起来。

顺着香味找去,就看到一家小小的包子铺,门口排着不少人。

我凑近一看,那包子个头可不小,白白胖胖的,外皮晶莹剔透。

老板热情地告诉我这是糯米包子。

我迫不及待买了一个咬上一口,哇塞!糯米软糯有嚼劲,那里面的馅料,有腊肉的咸香,还有些许折耳根的独特风味,在嘴里碰撞出奇妙的感觉。

那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转儿,每一粒米好像都在舌尖上跳舞。

这包子可不像别的包子,皮薄馅大还很扎实,吃一个能顶半天。

不仅仅是糯米包子,还有沿河的油粑粑也很出名。

每次看到街头巷尾用萝卜丝儿或者豆腐做馅的油粑粑,在油锅里被炸得金黄酥脆,就走不动道。

一口咬下去,咯吱咯吱的,那香脆的外皮和鲜嫩的馅料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美食啊,可都是沿河县美食名片中的佼佼者。

外地人来到这儿,大多也是被这一口热气腾腾的美食吸引,只要吃上一次,保准念念不忘。

外地人想寻点特别的美味时,沿河县的美食总是能让他们嘴角咧到耳根,把这独特的味道深深刻在记忆里。

这就是沿河县美食名片的魔力,一口吃下去,满是这座小城的烟火气和浓浓乡情。

《沿河县的山水名片》沿河县的山和水,那可都是大自然颁发给它的绝好名片。

我记得有一次去乌江山峡游玩,那真叫一个震撼。

我站在岸边,眼前展现的就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

山峰像巨人一样耸立着,有的高耸入云,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就好像神话故事里神仙居住的地方。

山峡之间的江水绿得像翡翠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微风一吹,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这江水啊又像是穿着绿纱衣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沿着峡边的小路慢慢走,旁边的岩石有着奇特的纹理,好像凝固的时间留下的痕迹。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朋友!今天我得给你好好讲讲咱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

沿河县啊,就像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宝藏,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先说说这儿的乌江吧。

乌江那可是沿河县的“超级明星”,江水悠悠地流淌着,就像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这片土地。

这乌江可不仅仅是好看,它还是个“大力士”呢。

以前,江上船只来来往往,运输着各种货物,乌江就像一条繁忙的水上公路,承载着沿河县和外界交流的希望。

现在啊,乌江两岸的风景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人们坐着游船,在江上缓缓前行,感受着江风的吹拂,看着两岸的青山缓缓后退,那感觉,就像在一幅流动的画卷里穿梭。

再来说说沿河县的美食。

沿河县可是个让吃货们流口水的地方。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油粑粑了。

这油粑粑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太阳,圆滚滚的。

咬上一口,“嘎吱”一声,外面那层炸得酥脆的皮就先在你嘴里奏响了一曲美味的乐章,紧接着里面软糯的内馅就散发着独特的香味,有米香,还有各种调料混合的香味,那口感啊,简直是让人欲罢不能。

还有荞面饸饹,细长细长的饸饹就像一条条听话的小蛇躺在碗里,浇上特制的臊子,酸辣可口,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沿河县的土家族文化那也是杠杠的。

土家族的摆手舞,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手舞足蹈起来。

那动作啊,简单又充满活力,一会儿像鸟儿展翅,一会儿像耕种劳作,跳摆手舞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你能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意。

还有土家族的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就像一群乖巧的精灵栖息在山水之间。

它们半悬在空中,下面用柱子支撑着,既适应了山地的地形,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住在吊脚楼里,早上听着鸟儿的歌声醒来,晚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入睡,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

沿河县的人也是这里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里的人啊,就像乌江的水一样,热情又豪爽。

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只要到了沿河县,就会被他们热情地招待。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名片作文朋友,你听说过贵州省铜仁市的沿河县吗?如果没听过,那你可就错过了一个超级棒的地方,今天我就给你好好介绍介绍沿河县的名片。

一、美食名片:油粑粑与糯米包子。

沿河县的美食,那是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的。

先说说油粑粑吧,这油粑粑可不像普通的油炸小食。

它的外皮炸得金黄酥脆,就像给里面的宝贝裹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

咬上一口,“嘎吱”一声,那声音就像是油粑粑在跟你的牙齿打招呼呢。

里面的馅料软软糯糯的,有各种口味,不管是甜的豆沙馅,还是咸香的肉末酸菜馅,都能让你吃得停不下嘴。

还有那糯米包子,哇塞,这可是沿河县美食界的大佬。

糯米被蒸得软软乎乎的,散发着浓郁的米香。

包在里面的肉沫啊,那是被各种调料伺候得服服帖帖的,香味十足。

一口咬下去,糯米的黏糯和肉沫的鲜香在嘴里开起了热闹的派对,感觉每一个味蕾都在欢呼雀跃。

二、风景名片:乌江山峡。

沿河县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如画。

乌江山峡就是沿河县最耀眼的风景明星。

你要是到了那儿,就像走进了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像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巨人在守护着这条江。

江水碧绿碧绿的,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在群山之间。

当你坐在船上,顺着江水漂流的时候,江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就像妈妈的手在温柔地抚摸着你。

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那景象就像无数的小星星在江面上跳舞。

有时候,你还能看到江面上飞起的水鸟,它们自由自在地翱翔,仿佛在向你炫耀这里的美景是它们的地盘。

三、文化名片:土家摆手舞。

沿河县的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其中土家摆手舞可是一绝。

这摆手舞啊,就像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

男女老少都会跳,到了重大的节日或者庆典的时候,大家就会聚集在广场上或者村子里的空地上。

大家穿着鲜艳的土家族服饰,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开始摆动双手,扭动身体。

那场面,热闹非凡。

他们的动作有的像是在播种,有的像是在收割,有的像是在驱赶野兽,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土家人古老的故事。

而且啊,看他们跳舞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被那种欢乐的氛围感染,也想跟着一起跳起来,感受土家文化的魅力。

我的家乡--美丽沿河

我的家乡--美丽沿河


麻 阳 河
古纤道
乌江纤道,始修于明朝 乌江古纤道,一条土家先民血汗凝结的长龙,它穿越岁月的时空,记载着乌江黄金水道的兴衰和船工的悲欢。 乌江古纤道,一部乌江航运史,刻在乌江岸边百丈悬崖上的丰碑,一条被称作土家人的丝绸之路。
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文化遗址
肉莲花
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曾流行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一带。在晚清和民国 期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就很少有人再跳。《肉莲花》是土家族先民———古代巴 人军事乐舞遗风的延续和演变,是土家人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舞蹈气势雄 壮,吼声震天,动作激烈威猛,刚柔相济,噼啪有声,极具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
沿河县城全景图
旅游、文化

沿河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 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 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主体的自然风光;以土家族为主 体的名风名俗;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位主体的 红色文化,独具一格。
属级级 年麻 野重自 ,阳 生点然 河 动保保 国 物护护 年家 类野区 经级 型生, 国自 的动主 务然 自物要 院保 然黑保 批护 保叶护 准区 护猴对 晋始 区及象 升建 。其是 为于 栖国国 息家家 地一 , 2003 1987包Βιβλιοθήκη 谷 粑沿 河 小 吃
粽子

糯米包子
桑椹花生 以精选花生仁为主 要原料,配以特殊辅料,采 取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风 味独特,香脆可口,易嚼化 渣,曾获广交会最受消费者 欢迎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 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 黔、渝、湘、鄂四省(市)边 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县城 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 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 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 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 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 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 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 之称。2010年10月18日,沿 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 国土家山歌之乡”。

沿河文化生态经济资源十宝

沿河文化生态经济资源十宝

沿河文化生态经济资源十宝一、传统“沿河四宝”历史上的“沿河四宝”形成于明清时期,内容是“油桐、乌桕、蜂蜜、白山羊”四大农特产品。

清代和民国时期,“沿河四宝”以其量大质优闻名省内外,其地位与“沿河盐运经济”同样重要,是沿河经济的主要支撑。

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沿河四宝在全县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沿河一度是全国重点油桐和乌桕生产基地县,有“中国白山羊之乡”美誉,1974年全县中蜂蜜产量为1820担(统计资料)。

八十年代以后,除白山羊有较大发展外,其余三宝均逐渐下滑,风光不再。

白山羊2002年年末存栏296017只,当年出栏259988只,以后几年全县白山羊年饲养量均在300000只以上。

二、新时期沿河文化经济资源十宝(一)沿河十宝名单:1、古思州文化遗产2、麻阳河自然生态3、黔东特区革命传统4、乌江山峡百里画廊5、土家民族风情6、困龙山铁叫鸡7、沿河白山羊8、沙子空心李9、姚溪贡茶10、金竹贡米(二)评选理由:1、古思州文化遗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羁縻思州,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今沿河河东古城、经治州),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

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思州治迁今务川,思州(务州)治今沿河500年。

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497年,思州(务州)治所在今沿河县城河东古城,这在《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贵州通志》等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实地踏勘考证,至今仍然能够得到丰富的确切的实物佐证,古石板街、古码头、古城护城河、古城内外城墙等,遗迹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

唐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之羁縻思州,目前尚不能准确定位其治所地点,只能根据《贵州通志》、《元和郡县图志》、《思南府志》、《岑巩县志》、《沿河县志》等史书记载,推测其治所在今思渠荷叶坪至印江河口之间,可能性最大的是荷叶坪古城和城址头古城,其次黑獭、官坝、坝沱、沿河城区亦有较大可能。

盛唐时期的思州,辖区包括今沿河、务川、酉阳、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总面积20000平方千米以上。

中国大运河里的文化

中国大运河里的文化

中国大运河里的文化非常丰富,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创造出来的城市群文化,也是“运河城市群域性文化”。

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大运河文化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大运河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建筑、文学等;大众文化,指沿途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指价值观取向,即黄河文化延伸出来的那种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在大运河文化深处。

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包括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和向心性。

大运河文化作为历代各个地域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它也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因为大运河文化早已渗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脉。

此外,大运河文化还是一种活化石文化,其精神必然把大运河精神回归成一种活化石。

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并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这体现了中国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营,为沿线地区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大运河沿线的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

加强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由于大运河的贯通,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北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推动城市建设: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运河沿线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因运河而兴盛,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这些城市在城市建设、商业贸易、人口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增强国家认同感: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开凿和运营都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我从沿河来历史背景

我从沿河来历史背景

我从沿河来历史背景在沿河这片土地上,历史悠久,文化积深。

沿河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承载着许多传奇和故事。

沿河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期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在古代,沿河地区是连接中原和西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非常频繁。

随着历史的变迁,沿河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唐宋时期,这里是蛮夷地,属于边疆地区,但却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明清时期,沿河地区成了清朝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这里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沿河地区的历史背景不仅体现在文化上,还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上。

在古代,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各种商品在这里集散,物资交流非常活跃。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业逐渐式微,而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沿河地区逐渐走向现代化。

除了经济和文化,沿河地区的历史背景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上。

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尊重传统,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传承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让这里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沿河地区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这里,古老和现代交相辉映,传统和现代融合共生,让这片土地更加独特而美丽。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沿河地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文化,让这里的历史更加灿烂辉煌,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

沿河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沿河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沿河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到来,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河红色文化自然也备受瞩目。

为了更好地了解沿河红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一、调研背景沿河红色文化是指以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文化形态。

沿河地区是中国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沿河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二、调研内容我们的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沿河红色旅游景点的现状我们先后走访了沿河地区的一些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如遵义会议会址、贵州省博物馆、八渡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这些景点在保持历史遗迹原貌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

同时,这些景点也不断推出各种活动,如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红色文化体验等,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

2.沿河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当地的红色文化传承人和红色文化机构,了解他们对于沿河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看法和做法。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沿河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承机构和人士正在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文化传承和普及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文化教育等,以此来推动沿河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沿河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我们还关注了沿河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通过与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沿河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沿河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景区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红色文化和旅游业,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三、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沿河红色旅游景点在保持历史遗迹原貌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2.沿河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承机构和人士正在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文化传承和普及活动,以推动沿河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

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吨级。

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

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

文化旅游产业沿河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五个峡段,峡长89公里,峡岸奇峰对峙、流泉飞泻、怪石嵯峨、古树苍劲、景观独特、蔚为壮观。

名副其实的乌江百里画廊,除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更有其神秘的古代乌江文明。

古镇洪渡、龚滩、思渠、淇滩、夹石等记载了乌江的历史沧桑;沿河县城东岸唐代思州古城见证了沿河曾经拥有的繁华;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麻竹溪古城遗址、石马古城遗址蕴藏着许多历史谜团;乌江古纤道记录了先民开发乌江流域的足迹;鸾塘书院是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沿河乌江山峡不仅是千里乌江自然风光的精妙之笔,更是研究古代乌江文明的巨大宝藏,沿河也因此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

“乌江缩影古思州”是沿河最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它可以与“武陵正源梵净山”、“天然盆景张家界”形成完美的互补优势和强强联合。

沿河文物古迹还有唐永佛寺、明天缘寺、西汉陶窑、汉砖、汉砖窑、汉墓群和清代乌江洪峰石刻、“蛮王洞”等。

近年来,引起考古学界关注的还有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群、海洋古生物化石等。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有76群730多只黑叶猴,占全球黑叶猴总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沿河是革命老区,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

1934年贺龙、夏曦、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牵制敌人,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沿河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民族风情十分浓郁。

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民族习俗别具一格。

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民歌、摆手舞、肉莲花、打镏子、薅草锣鼓、傩堂戏、花灯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中肉莲花曾三次获得全国金奖。

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传统“沿河四宝”历史上的“沿河四宝”形成于明清时期,内容是“油桐、乌桕、蜂蜜、山羊”四大农特产品。

清代和民国时期,“沿河四宝”以其量大质优闻名省内外,其地位与“沿河盐运经济”同样重要,是沿河当时经济的主要支撑。

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沿河四宝在全县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新时期“沿河四宝”在现代生态农业倍受推崇的当代,沿河自治县又有四大农业特色产品被誉为“沿河四宝”,它们是:姚溪贡茶、金竹贡米、沙子空心李、困龙山铁叫鸡。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28日由国务院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有“千里画廊”之誉的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形成89公里奇峡壮观,从南至北由夹石、黎芝、银童、土坨、王坨等五个峡段和百丝坨、洗心泉、珍珠洞、黄龙泉、飞龙过江等30余个主要景点组成。

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旅游线,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峡岸奇峰对峙、滩险壑幽、飞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树苍藤、珍禽异兽,景观奇特,蔚为壮观。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面积31113公顷,生物资源丰富,仅维菅束植物和脊椎动物就有800余种。

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7种,其中兽类10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和豹,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小灵猫、猕猴、林麝、穿山甲、水獭等;鸟类15种,均为二级动物,有鸢、秃鹫、白尾鹞、红脚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鸡等。

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2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有天麻、穗花杉、红花木莲、白辛树、黄莲、厚朴等6种。

保护区峡谷、峰丛、飞瀑、洼地、漏斗、溶洞、天生桥、地下水、陡崖、石峰等具有奇、险、幽等特点,自然风景绮丽壮观,其间分布着76群730多只黑叶猴,是贵州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国内最重要和最适宜保护黑叶猴种群的基地。

淇滩古镇淇滩古镇位于县城南部10公里处,此镇开发较早,古迹较多,现有保留完好的四合院6座、石板街、贺龙钓鱼台、罕见的草书碑、严寅亮等人书写的匾。

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就在该镇,为砖木结构房屋,坐西向东,建于晚清时期,正面三门相连,内为四合天井,总面积810平方米,正门上部用石灰写有“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特区第一次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位于县城南40公里的谯家镇高帽峰下,原为张家祠堂。

坐西向东,占地面400平方米,高90米,宽18米,四周是封火墙,大门由三块雕花青石搭成,台由细钻青石铺就。

祠内正殿中,有16根大柱支擎殿顶,柱基刻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正殿前有一小院,两侧一楼一底厢房有转角回廊勾通,各房间都有匀称方格花窗。

1934 年7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此建立,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等6个决议。

现与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距县城南约40公里处的谯家镇白石土地湾,建于清代同治八年(1896)年,为木质结构瓦房,有正房7间,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

房顶青瓦覆盖,中部垒一“喜喜 " 字,两侧塑有凌空飞鸽。

正房台阶为细钻青石,其前壁木雕窗上有花鸟虫鱼图案。

1934年为贺龙等红三军领导驻地。

1956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在纪念红军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将原红三军九师政委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字“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手迹制成黑底烫金匾,挂在正房门额,举行了挂匾仪式。

2006年5月25日,与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木黄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合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金角罗夫墓位于县城西岸八宝山,占地148平方米,墓地草木苍翠,左右前三方有石墩围墙。

墓碑正面刻有“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背面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

民国28年(1939年)12月24日,苏联援华抗日少尉金角罗夫驾机和另两架飞机组成机组,与日军作战,在返航时迷失了方向,在沿河上空盘旋时久,因汽油耗尽迫降坝坨漫滩,其中金角罗夫不幸遇难,民国县政府将其遗体安葬在迎将桥则(今大桥西岸桥头)。

1953年县人民政府重新竖碑。

1976年因修大桥迁至八宝山石坡公墓。

1982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渡广场红军雕塑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贺龙、夏曦率领下,经渝入沿,于5月31日到达县城西岸,6月1日经惠民渡过乌江,击溃敌军,占领全城。

1979年6月1日,为纪念红三军渡江及开壁黔东特区45年,县革命委员会于东岸观音岩脚建立“红军渡”纪念碑。

碑高4.1米,宽1.2米,四边雕有扁草五星花纹,中棣刻红军渡江及创建黔东特区简介。

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它景点摩崖石刻在县城东岸观音岩石壁上。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五月中下旬,连降四天大暴雨,乌江水猛涨,淹没了两岸田土、街道、房屋。

为记住这一洪水灾害,在观音岩佛洞内刻字标记,文曰“宣统元年岁次已酉大水至此,五月十八日汪世仁笔,六、八十老人肖世珍、周恩寿见”。

标志处高海拔314.1米,对研究乌江水历史有重要价值。

1985年1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鲤鱼池,鲤鱼池是沿河思渠镇的一个村寨,位于乌江边上,距县城58公里。

这里有土家吊脚楼群,且规模大,建设年代久,做工精致。

中华蚊母,又名水狮子,国家级保护植物。

船停靠处是一个泥沙堆积的小山堡,堡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远望去整个儿像个盆景,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乌江边上,能够看到这样一片林子,让人领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

林子的树叫蚊母树,当地人叫它水狮子,这种树在江边生长,具有很强的固地作用,且一般都长不大,城里人常将它作为盆景来栽培,这里的水狮子有大碗口那么粗,当地村民说,长成这么大,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脚楼,从鲤鱼池塘向上望,是一排排用木料做的土家吊脚楼,沿斜坡向上走50米即进入村寨。

吊脚楼有正房和厢房,正房是一层三间,居正中,厢房一般都是两层,居正房两侧,中间形成一个院子。

正房的窗户是木雕的窗花,做工十分精细,内容十分丰富,有钓鱼的,有犁田的,有饱读诗书做官的,也有乞讨的,有跳摆手舞的,也有舞刀弄剑的,还有犀牛望月,野鹿含花,喜雀闹春,鲤鱼跳龙门等一些民间传说及历史典故,好几幢楼房是清末建的,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窗花可以解读出当时江边土家村民的生产生活情景。

现在鲤鱼池的土家村民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一些生活生产习俗,还留有古时的灶台、家具、火铺,吃水是用背桶,种庄稼背肥也是用背桶,中老年妇女喜包白帕子,初生的小娃戴狗耳帽,如有客人去,土家村民会在堂屋或堂院里摆上一壶老鹰茶,献上几曲打馏子,能够用唢呐、锣、鼓、钹为你合奏一、二百个曲牌,声音时而欢快激越,时而婉转流畅,似行云流水,让你留连忘返。

神仙碑文,从寨子的另一头下到江边,在半山腰有一座坟,是民国五年建造的,碑板上刻有文字,两根碑柱上没有刻字,但却能够清楚地看到碑柱上的碑文,字不像是人写的,无人可识,但对得工整,像是从岩石里印出来一样,若隐若现。

当地群众说,这是神仙写的碑文。

一老农说,在建造这座碑时,石匠忙了一上午,刚把两根碑柱磨平,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工匠们准备吃中午饭后再来写碑文,但把中饭吃了下来,看到两根碑柱上已经写好了碑文,埤文既不像现写的,用手擦不去,也不像现代的字,以篆非篆,到现在为止,两根碑柱就再没刻字,人们看到的是无法解读的碑文,当地村民称之为“神仙碑文”,估计是岩石打磨后产生的奇观,究竞何故,看来只有等专家考证了。

民俗风情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饮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唱哭嫁歌、跳丧鼓等,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有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高男低、风趣诙谐的土家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气势挥泓,刚猛豪放,动作如行云流水的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的傩坛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