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合集下载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课时是关于城镇化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镇化的定义,理解城镇化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
2.掌握城镇化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特征,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
2.提出问题:城镇化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将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情境: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城镇化经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城镇化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城镇化定义、城镇化率计算方法、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熟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
4.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时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对城镇化的深入认识: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例的分析,总结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2.利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城镇化现象。
d.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化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涵盖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问题分析等。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 城镇化 学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 城镇化 学案

2.2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 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 主要标志:3. 衡量指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相互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镇化的意义: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 时间差异: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资源供应紧张、地价上涨等问题③远离城市的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优美④城乡交通趋于便利。

2. 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城镇化问题:2. 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②建立与城镇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机制③合理规划城镇功能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加强城镇管理,保护和治理城镇环境⑤加强城镇绿化建设,扩大城镇绿化面积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 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2. 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五.自学窗——中心地理论1. 解释城市等级体系:(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4)同一区域内,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论上互相排斥,现实中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的服务范围会发生重叠。

2. 不同等级城市的特点:。

2.2城镇化 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 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4内容名称城镇化第二课时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课标分析《普通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条课标表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资料和实例,从综合和区域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以人地协调观为背景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时代发展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二课时。

该内容属于必修二第二章,本章是对第一章人口学习的深化,也为后面产业与交通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第一节从空间角度讲解城镇,该节以时间角度进行知识串联,从人口到城镇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利弊及解决等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城镇、聚落等概念,在必修二第一章掌握了人口的迁移,对于本章城镇化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城镇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仍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学习体系的桥梁。

四、教学理念采用对比法、地图法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阶段和特点。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城镇化的利于弊以及解决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目标1.①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②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20min 师:首先是同学们提到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城镇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限度时环境质量下降所产生的问题。

同学们注意勾画【板书】环境问题我们生产、生活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到空气中,就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形成酸雨。

师:重庆的别称是什么大家知道么(勒是雾都),然而世界上有个国家在历史某个阶段内也有这么个称号“雾都”,那就是大气污染严重时的英国,英国就因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伦敦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浓雾事件即伦敦烟雾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视频(3min)来了解一下。

高中地理《城市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为本节重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本节难点。

[课时划分] 本节内容合计用时2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部分及〖新知学习〗的“什么是城市化”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新知学习〗的“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给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和〖课程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指导]城市化与上一节内容的联系: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先应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定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材虽然对城市化的作用和意义讲得比较精炼,但是十分重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是用“城市人口比重”来衡量的。

这是一个基本知识,有了这个知识,就会读懂与城市化相关的图表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是存在差异的,各国应该根据国情制定适合自己国情人口政策,这也是一个国家的主权。

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确性,正确看待西方所谓“人权卫士”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无端指责。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自主知识梳理〗〖课堂预习导学〗学生预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读教材。

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对教材有大致把握,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二步,对照教材,完成〖自主知识梳理〗。

在完成〖自主知识梳理〗中再次阅读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大致把握。

〖随堂基础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解析】选B。

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要进程合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预习】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三、城市化特点【协作指导】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P39活动问题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拓展训练】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5、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6、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B.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7、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9.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参考答案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高中地理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导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_1中图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_1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2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内涵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内涵,并能运用于分析生活中城市化的具体实例。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转化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四、设计思路●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城市着手●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尽可能利用教材但不依赖教材五、教学过程导入:用深圳新老照片的鲜明对比,调动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一〕城市化内涵1.提出问题:对比今天和20多年前的深圳,你认为有哪些变化?2.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年〕〞图,分析得出规律。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图,让他们自己动手把柱状统计图转化为坐标折线图,并从中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1.引导学生“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和“世界超大城市发展趋势〞表,帮助他们从中提取信息,并归纳成结论。

2.读“世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图,讨论大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借用伦敦城市化的案例,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全过程,并启迪他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教师提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其原因,进而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小结。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2.2 城镇化-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2.2 城镇化-教案

城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4.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镇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对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新课学习】一、城镇化的意义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2.11中哪些城镇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镇。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2.城镇化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序号:高一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审核签名:编制编制时间:2月24日使用:高一(1-2)班完成所需时间:20+25分钟班级姓名第小组【目标解读】——定位定向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一、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出现现象。

处于阶段。

二、中国的城市化【合作探究】1、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后回答:(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2).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3).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

【巩固练习】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达国家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4、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城镇化学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城镇化学案

2.2 城镇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地理图表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主要标志。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城镇化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结合地理图表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主要标志。

难点: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城镇化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工潮”视频。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完成问题)对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思考: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1.城镇化的概念?2.城镇化三个主要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什么?4.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思考:请你总结出甲、乙、丙三个统计圈内国家城镇化水平各有什么特征?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发达国家 城镇化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

4.思考:城镇化的意义尘封的记忆上个世纪20年代,郭建华的爷爷挑着担子从安徽逃荒到了江心洲,当年这里好多地方还是荒地。

郭建华在岛上出生,小时候家里靠种粮为生,那时的岛上没有自行车,要靠摇橹过江进城,后来换成了柴油轮渡。

没过多久,岛上开始种韭菜、葡萄,人们的生活条件渐渐改善。

1985年,郭建华的儿子进入当地的村镇企业工作。

2009年“生态科技岛项目”落户江心洲,郭建华家的老房子被拆迁,现在他们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商品房中,小区环境优美,房价每平4万多,是十年前的10倍。

曾经的出行难也成为了过去,现在地铁已经通车,如果不堵车,打车到新街口只要十几分钟。

岛上的农民也全部实现身份转换,成为城市居民,由于“生态科技岛”的建设,许多村镇工厂都搬迁了,原来村里的青壮年都找到了新工作。

1.从社会的角度,思考城镇化给郭建华一家及岛上的其他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呢?丙 甲 乙2.从经济的角度,思考城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1996年建成投产,规模为26万吨/天,2006年11月完成扩建改造工程,处理规模提高至64万吨/日,是南京市秦淮河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厂占地41.9公顷,承担着南京市主城区约60%的污水处理量。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单一视角、缺乏系统思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多角度的地理分析框架。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城镇化问题关注不足,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城镇化第一课时学案

2.2城镇化第一课时学案

第二节城镇化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教学过程:【导】学习目标:1.运用材料,概括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意义。

2.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知识点一:城镇化的意义先阅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限时8分钟)材料一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镇化示意图材料二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5日的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显著增多,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到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

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 949万人;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 356万人。

材料三大都市区优先友展(厦漳泉一体化)厦漳泉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区。

2010年,厦漳泉三市土地面积2.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1万人,GDP总量7017亿元,人均GDP4. 3万元。

三市以占全省21%的土地承载了44%的人口、取得了49%的经济总量发展成就。

材料四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 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 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 401万人,减少1 260万人。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

进城落户使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有哪些?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结合人口迁移知识,思考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乡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3.结合课本及材料三、四,归纳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议】【展】【评】知识点二:世界城镇化进程先阅读先阅读教材34-37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优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优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优秀教案城市化教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

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湘教版高一必修二2.2城市化导学案设计

湘教版高一必修二2.2城市化导学案设计

2.2城市化导教案【学习目标】1.城市化的定义及意义,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利害,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世界城市化进度各阶段的特色,不一样种类国家城市化进度的差别;【要点】1.城市化的看法、主要标记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色;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知识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看法: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停,变成城市的过程。

2.合作研究:联合读“城村夫口迁徙的驱动力表示图”和P33事例4的有关内容归纳城市化的标记有哪些?权衡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记是什么?①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成非农业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变成城镇地区,城镇数目增添的过程;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二:世界城市化进度(合作研究)1、划分图例所代表的国家种类,并说明原由。

2、世界城市化进度曲线更靠近哪一类国家?为何?3、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度的差别。

国家种类城市化起步当前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其余特色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4、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城市化不一样过程的特色。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区扩展趋向常有的问题小结:【规律总结】(要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早期阶段低慢较高快中期阶段高慢后期阶段地区扩展趋向常有的问题小幅度扩大表现不显然快速扩大,并出现郊出现了劳动力剩余,交通拥挤区城市化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城市界线模糊,出现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逆城市化旧房增加、犯法率高升、市中心的空洞化等,住空(二)空间差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类型城市化特色原由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率,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升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繁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添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添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添过快,乡村劳动力相对剩余知识点三: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快速,乡村人口数目增加。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

2014高中地理2.2《城市化》教案中图版必修2
课标要求:
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
1.运用相关图片和数据资料,了解城市化的表现。

2.运用相关图表统计资料,概括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

3.通过读图、绘图训练,提高读图分析、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运用统计图表和地图,分析、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城市化的表现之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表现
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表1:
小组成员:吴琳、解艳宾、张弨、高志强、徐卓、徐娟课题名称: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第2学时)
课标要求:运用相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北京实例,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通过讨论,提出解决城市化产生问题的合理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北京实际,提出解决城市化产生问题的合理措施。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城镇化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第2课时授课人:授课班级: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课标解读本条要求“运用资料”,要求学生利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各种资料;“说明”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上述等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合理推测与概况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以人文地理问题,即城镇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将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落实课标。

二、教材分析主要介绍了城镇化的“弊”,集中体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因各类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于人口和设施之间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

结合城镇化的意义,学生可对城市化的影响产生综合认识,提出改善措施,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介绍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

可结合警车出警的情景,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物流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

学生对城镇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

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四、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化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2、结合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

(区域认知)3、通过活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运用资料,描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高一必修二地理 城市化学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 城市化学案

第2讲城市化张玉春一、城市化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A: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B: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C:就业机会多;D: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城市化水平(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深度思考1】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提示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3)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深度思考2】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2-2 城市化一、单项选择题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A.初级阶段B.加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C .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D .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读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示意图,回答9~10题。

9.沈阳目前处于城市化的( )A .初期阶段B .中期阶段C .后期阶段D .逆城市化阶段10.沈阳城市的发展给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 .城区蒸发量增大B .生物多样性增加C .地表径流量增大D .郊区粮食种植面积增大11.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

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 A .北京 B .上海C .广州D .沈阳下图显示为某国际大都市中心至70千米范围内的近远郊区卫星城昼间与夜间人口数量。

该都市与周边区域的铁路运输系统与通勤车站群密集,中心区的地理坐标为35°41′N,139°46′E 。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信息表明,由都市中心至70千米范围的卫星城( )A .夜间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大B .昼间与夜间人口数量差值基本持平C .昼间的人口密度逐渐增大D .昼间与夜间人口数量差值逐步减小13.在该都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中心区向外转移的产业最有可能为( )A .金融业B .制造业C .信息业D .传媒业读右图‘美国(1790~2000年)和中国(1950~2050年)的城市化过程’图,回答14~15题。

14.2000年,中国比美国( )A .城市化起步早B .城市化水平高C .城市人口数量大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D.城市化水平大致相当15.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以下地区城市化模式是由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推动的是()A.珠江三角洲模式B.浙江温州模式C.苏南模式D.东北模式二、综合题16.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例①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该城市中有一钢铁厂。

因城市发展需要,欲将钢铁厂迁往周边小城镇,搬迁到图中甲、乙、丙、丁哪处比较适宜?请说明理由。

(3)该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对郊区农业产生哪些影响?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

《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右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3)石家庄加快城镇化建设,四县城大跨步对接石家庄主城区,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两图为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下图为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

(1)据材料一描述该大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大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2 城市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200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37.7%,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46.8%,说明河北省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现象;再城市化是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2.答案:B解析: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而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城市化的人口及用地变化为切入点,来考查计算、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因此C项正确。

4.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知识及读图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我国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来看,城市用地不断增加,但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的主体部分。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属于人口迁移。

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下降,因此D项正确。

5.答案:D解析:从图中等人口密度线可以看出该大城市大致向四周均衡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其最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属于同心圆模式;该地东北—西南方向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丁处人口最稠密,位于大城市的中心,该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答案:A解析:甲地形成一个人口密度高峰区,最可能为卫星城。

7.答案:D解析: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8.答案:D解析: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

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9.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则可以判断其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

10.答案:C解析:城市化的发展使地表硬化面积增大,会导致城区蒸发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发展使得郊区花卉、蔬菜等种植面积增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11.答案:C解析:本题以统计表格为切入点,考查提取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意可知,城市首位度越大,表明城市发展要素集聚越明显,首位度下降,表明城市发展要素集聚效应弱化。

读表中数据可知,首位度下降最明显的是珠三角城市群,故C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获取图中信息可知,在都市中心至20千米范围内,昼夜间人口数量差值较大,向外围该差值逐步减小,故D项正确。

13.答案:B解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受环境和地价,以及城市外围交通不断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由中心区向城郊转移,带动了人口的转移,缓解了中心区的人口压力,故B项正确。

14.答案:C解析: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由于中国人口总数远大于美国,所以城市人口数量大于美国。

15.答案:B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外资企业建立推动城市化的;浙江温州模式是由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苏南模式是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东北模式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推动城市化的。

二、综合题16.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

第(2)问,钢铁厂搬迁要结合钢铁工业布局原理进行分析。

第(3)问,城市化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住宅区。

因为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大。

(2)乙处。

乙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靠近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便利;位于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位于河流下游沿岸,有充足的水源。

(3)有利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使耕地面积减小,易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17.解析:第(1)问,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获知,原因要结合该地地势、交通条件来考虑。

第(2)问,石家庄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城市等级提升主要依靠铁路运输。

第(3)问,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分布特征:多沿交通线路分布;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

原因:地势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便于对外交流和联系。

(2)铁路运输。

石家庄处于石太线、石德线、京广线等铁路线交会处,成为山西、河北等地物资转运的枢纽;铁路运输带动了工商贸易的发展,促使石家庄成为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便利的交通能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促使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提高。

(3)有利影响:加快石家庄市县城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等级的提高,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县城建设。

不利影响:过快的城镇化可能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18.解析:第(1)问,发展特征应结合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建成区面积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