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剖析]

合集下载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公孙述字子阳。

父仁为河南都尉.述补清水长。

仁以述年少,遣门下掾随之官。

月余,掾辞归,白仁曰:“非待教者也。

”后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

及更始立,豪杰各起其县以应汉,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入略汉中。

述闻之,遣使迎成等。

成等至成都,虏掠暴横。

述意恶之,召县中豪杰谓曰:“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

今百姓无辜而妇子系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

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

诸卿欲并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

”豪杰皆叩头曰:“愿效死。

”述于是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

乃选精兵千余人,西击成等。

比至成都,众数千人,遂攻成,大破之。

成将垣副杀成,以其众降。

二年秋,述恃其地险众附,有自立志。

于是自立为蜀王,都成都。

十一年,帝[注]遣征南大将军岑彭攻之,满等大败,述将王政斩满首降于彭。

帝乃与述书,陈言祸福。

述省书叹息,以示所亲光禄勋张隆,隆劝降。

述曰:“兴命也。

岂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复言。

十二年,述弟恢及子婿史兴并为大司马吴汉所破,战死。

自是将帅恐惧,日夜离叛。

帝必欲降之,乃下诏喻述曰:“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诏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述终无降意。

九月,吴汉又破斩其大司徒谢丰,汉兵遂守成都。

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

”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选自《后汉书·公孙述列传》)[注]帝:指光武帝,下同。

译文:公孙述字子阳。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

仲舒以礼谊(义)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人),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来源:今朝教育网。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刘元卿《楚人学舟》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元卿《楚人学舟》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元卿《楚人学舟》阅读练习及答案下文是关于刘元卿《楚人学舟》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楚人学舟》楚人学舟目录作者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莲花人,明代著名教育家。

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

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楚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学的时候,调头、转弯、快、慢,都只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随自己的意愿的,于是楚人以为自己掌握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傅,用椎敲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前进,突然碰到大的险境,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然而造成现在的危机的地方,正是前几天的小试幸运的道理1.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2.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3.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

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4.光知道而不实践也是一件大错。

因当学一步就要练习一步,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实践。

注释、句译:楚:楚国(古国名)操:操纵,这里指驾船折:调头旋:转弯疾:快徐:慢慢的惟:只,仅仅乃:就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刘元卿《楚人学舟》阅读练习及答案。

是:话渚:水中小洲尽:全部遽:[jù ]急忙谢:告辞椎:同“槌”,动词,用椎敲鼓.古代作战时以击鼓为号。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

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

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

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

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译文: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

“盗泉之水”与“嗟来之食”_初一议论

“盗泉之水”与“嗟来之食”_初一议论

“盗泉之水”与“嗟来之食”“盗泉之水”与“嗟来之食”王慧青据《礼记》记载:孔子渴了,路过盗泉,他没有喝盗泉的水,因为憎恶它的名字。

《乐羊子妻》中乐羊子的妻子也如此认为,并用它来劝慰自己的丈夫。

《谈骨气》中说:“古代一个穷人,快饿死了,一个富人施舍给他一碗饭,说了句:“‘嗟’来食!”他就板起面孔,宁可饿死也没吃施舍的饭。

吴唅把它作为骨气的象征。

而我认为,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有时可谓鼠目寸光!有水不喝,挨渴;有饭不吃,挨饿,以致一命呜呼,真是可悲可叹!其实忍得一时之辱,求得长远发展,有何不可?且看几位古人。

韩信小时候,几个纨绔子弟拿他取笑,让韩信从其中一人的胯下钻过去,若不钻就把他杀了,于是他便真的从那人胯下钻了过去。

还有一次,韩信饿极了,一个老太太施舍给他一碗饭,当韩信说要报答她的时候,老太太怒气冲冲:“我只是可怜你,谁稀罕你的报答!”韩信听了,非但没有把碗放下,而是硬生生的吃完了老太太施舍给他的饭。

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胯下辱儿,一个厚颜乞儿,竟成了一个功震汉朝、官到王侯的“大人物”!越王勾践被吴王打得惨败,他忍受着国土伦丧、人民受苦受难的痛苦,表面顺从臣服,实际上时刻不忘失败耻辱,苦心经营,立志报仇。

十年后,灭掉了曾不可一世的吴国。

假如越王当初像“孔子、穷人”一样不饮盗泉水,不吃嗟来食,会有“卧薪尝胆”这千古流芳的佳话吗?《高山下的花环》有这样一个情节:班长靳开来带领部队执行任务,战士口渴得历害,靳开来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去越南百姓的甘蔗地里弄了捆甘蔗,才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假如靳开来班长不饮“盗泉之水”能胜利完成任务吗?现代生活中,许多人记着“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两句话,却忘了顾全大局,放眼未来。

在年轻人中,“动武”的现象时有发生,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拳头相向,有的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是不是心胸狭窄了些?是不是缺少了点韩信精神?愿我们做新时代高瞻远瞩的韩信,越王、靳开来!。

《乐羊子妻》阅读答案(附翻译)

《乐羊子妻》阅读答案(附翻译)

《乐羊子妻》阅读答案(附翻译)《乐羊子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②一年来归,妻跪②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③。

一丝而累④,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

今若断斯⑤织也,则捐失⑥成功,稽⑦度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⑧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⑨?”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节选自【注释】①捐:丢弃,舍弃。

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②“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③成于机杼:,在织布机上织成。

“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

杼,机上的梭子。

④一丝而累: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

⑤斯:此,这。

⑥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

捐,也有“失”义。

⑦稽:迟延。

⑧懿:美好。

⑨何异断斯织乎: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

异: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遗: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趋:4.翻译下列句子。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文】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5.第①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错误。

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和。

6.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参考答案:3.遗:丢失。

趋:快步走。

4.长久出外,怀有思念之情,没有什么意外的事。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5.行路拾遗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6.略附参考译文: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乐羊子妻》原文及译文

《乐羊子妻》原文及译文

《乐羊子妻》原文及译文赏析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以污其行乎(品行、德行)(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特殊原因)(3)累寸不已(停止)(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被……感动)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分)(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3分)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11.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参考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

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①与伯升皆亲爱之。

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护军。

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祐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

祐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②,此天命也。

”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祐乃不敢复言。

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

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

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祐军败,为奉所获。

明年,奉破,乃肉袒因祐降。

帝复祐位而厚加慰赐。

遣击新野、随,皆平之。

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

祐收得印绶九十七。

进击黄邮,降之,赐祐黄金三十斤。

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

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

车驾引还,敕祐方略,祐尽力攻之。

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

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

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祐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祐为人质直,尚儒学。

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

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

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

祐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

帝即施行。

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

后遂从其议。

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

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以有旧恩,数蒙赏赉。

范晔《乐羊子妻》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晔《乐羊子妻》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晔《乐羊子妻》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乐羊子妻》范晔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

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

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

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

”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的妻子,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

《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郭太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人也。

家世贫贱。

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

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善谈论,美音制。

乃游于洛阳。

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遂并不应。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身长八尺,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

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

其见慕皆如此。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

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陈留人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

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

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卓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

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

”原纳其言而去。

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

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也。

”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

基旦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

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

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

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

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

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

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

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

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ì)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

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

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

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

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

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

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译文: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

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

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

不拿别人东西的一句古语

不拿别人东西的一句古语

不拿别人东西的一句古语
以下是五个关于不拿别人东西的古语及其赏析:
1.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赤壁赋》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不要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只是一点点也不要拿取。

它表达了对道德操守的重视,提醒人们要保持廉洁正直。

2. “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
赏析:这句话教导我们要遵守礼法,不做不合适的事情,不说不合适的话,不看不合适的东西。

它强调了自律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赏析:这句话告诫人们在面对财富时不要贪图不义之财,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逃避责任。

它强调了正直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4.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有志向的人不会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会接受施舍的食物。

它强调了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逐流,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

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赏析: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它强调了人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积累善行。

这些古语都强调了道德、自律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不做不义之事,不拿别人的东西。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贪泉”而不贪

饮“贪泉”而不贪

饮“贪泉”而不贪“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中国儒家用来教育人的训语。

在人们视名节如生命的那个年代,这固然能造就一大批志士,但如果有人偏偏要饮“贪泉”,而且还能做个大好人,是不是就偏离了这一原则主张了呢?晋安帝年间吴隐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吴隐之,字处默,他自幼好读诗书,崇尚儒家的治国之道,年轻时就高标自举,操守清廉。

曾经担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

他虽然有一定的俸禄,但家中的生活却很穷困,往往一日不食,每天到傍晚才煮豆而食,但尽管这样,他决不吃别人赠送的饭菜,不拿不合乎道义的东西。

他后来担任过各种高官显职,却仍保持俭朴品质。

他从不使用仆人,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自己生火做饭。

他得到的俸禄赏赐,也从不自己留下,而是都拿来分给亲戚和族人。

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非常艰难了,以致自己在冬天都没有被子盖;有时因缺少衣服,洗衣服的时候只好披上棉絮呆在家里。

因此,他的生活甚至比贫寒的平民还要清苦。

当时,广州是个十分偏远但又十分富有的地区,此地出产奇珍异宝,为官一任,只要稍稍带上一些回来,便可受用不尽。

但是,当地流行瘴疠,外地人去比当地人更容易染上,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意到那儿去做官。

因此,广州的刺史往往都是为了搜刮民财才到那里去的,所以广州的吏治要比其他地方更为腐败。

魏晋时期的政治本来就很混乱,担任广州刺史的人,一般都有贪赃枉法的行为。

晋安帝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就特意任命当时就以廉洁著称的吴隐之为广州刺史,于是,吴隐之就奉命去广州上任。

他还没有来到任所,在离广州治所20里一个名叫石门的地方,看见一道泉水。

随行的人员中有人告诉吴隐之说,这条泉水称作“贪泉”。

传说不论是谁,只要喝了贪泉的水,都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

吴隐之听了,哈哈大笑,他下马对周围的人说:“我不相信这样的传说,如果不看见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人的心境就不会慌乱。

我来上任,一路上见到了许多奇珍异宝,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官吏越过五岭就会丧失清白的原因了!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节操,就不会为之所动,又害怕什么贪泉之水呢?害怕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意志不坚定啊!”说完,他便跑到贪泉边,舀起泉水喝了起来,并且当即吟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下句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下句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下句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下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原句为:“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谚语,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于《礼记.檀弓下》。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知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

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道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要脸,树要皮……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刘般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也。

般数岁而孤,独与母居。

王莽败,天下乱,太夫人闻更始即位,乃将般俱奔长安。

会更始败,复与般转侧兵革中,西行上陇,遂流至武威。

般虽尚少,而笃志修行,讲诵不怠。

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

数以晓般,般犹不改其业。

建武八年,隗嚣败,河西始通,般即将家属东至洛阳,修经学于师门。

明年,光武下诏,封般为菑丘侯,奉孝王祀,使就国。

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侯。

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

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

帝闻而嘉之,乃赐般绶,钱百万,缯二百匹。

永平元年,以国属沛,徙封居巢侯,复随诸侯就国。

数年,杨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元怨恶,宜蒙旌显。

显宗嘉之。

十年,征般行执金吾事,从至南阳,还为朝侯。

明年,兼屯骑校尉。

每行幸郡国,般常将长水胡骑从。

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

般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

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

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关二业也。

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

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

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

”帝悉从之。

肃宗即位,以为长乐少府。

建初二年,迁宗正。

般在位数言政事。

其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

年六十,建初三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刘般字伯兴,宣帝的玄孙。

《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张耳陈馀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张耳,大梁人也。

陈馀,亦大梁人。

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

陈涉起蕲至陈,耳、馀上谒涉。

后,陈立为王。

以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三千人,从白马渡河。

至诸县,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

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谏曰:“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陈王从其计,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

耳与赵王歇走入臣鹿城,王离围之。

巨鹿城中食尽,耳数使人召馀,馀不敢前。

耳大怒,怨馀。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

赵王歇、张耳得出巨鹿。

与馀相见,责让馀。

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与耳,耳不敢受。

馀起如厕,客有说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

馀还,亦望耳不让,趋出。

耳遂收其兵。

由此有隙。

田荣欲树党,乃遣兵从馀。

馀悉三县兵,袭耳。

耳败走,汉王厚遇之。

馀已败耳,皆收赵地。

汉二年,东击楚,使告赵,欲与俱。

馀曰:“汉杀张耳乃从。

”于是汉求人类耳者,斩其头遗馀,馀乃遣兵助汉。

后,馀亦闻耳诈死,即背汉。

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馀泜水上。

五年秋,耳薨,谥曰景王。

曰:张耳、陈馀,世所称贤,其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桀。

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节选自《汉书,张耳陈馀传》,有删改)译文:张耳,大梁人。

陈馀,也是大梁人。

陈馀年纪小,他把张耳当作父辈看待,二人结下了生死之交。

何人不受嗟来之食

何人不受嗟来之食

何人不受嗟来之食
“智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谚语,意思是有智能的人不饮用有损自己名誉的盗泉之水,正人君子不接受侮辱性的嗟来之食。

比喻有志气的人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或不义之物。

注释
盗泉之水:盗泉系古泉名,在今山东泅水县内;盗泉之水古时比喻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

嗟来之食:嗟相当于“喂”,嗟来之食古时比喻受侮辱得来之食物。

出处
明·邵璨《香囊记》二六:“奴家为着迁都扰乱,慌慌张张,扶着婆婆外出逃避,一文盘费也没有。

不料中路遇着强盗宋江获住……因见妇姑恩爱,乃授金帛相赠。

自古道:‘智土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本特将此非义之物遗弃在路。


明·罗懋登《西洋记》四五:“智士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受嗟来之食。

你这不义之物,我怎么受你的?。

乐羊子妻原文译文

乐羊子妻原文译文

乐羊子妻原文译文乐羊子妻作者:范晔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

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

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

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出自《后汉书》)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

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

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孔子何人,圣人也。

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

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 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以至於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

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

用心良苦~其情可嘉。

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

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

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

等等。

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今之人骂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也。

我们没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贤~对先贤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难道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

东晋刺史吴隐之~虽畅饮“贪泉”~却“终当不易心”~一生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为万民拥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则道出了做人的另一种境界。

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
的是同一个道理。

这里没有哪一种更对~哪一种是错~都是做人的境界。

《荀子.劝学》中有“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并不矛盾~都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把握好自己的方法。

今人之对立~分别心太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