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防控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一、控制垂直传播
首先防止蛋在产后发生污染,即保持产出的种蛋清洁、定时干净收集种蛋、立即进行消毒。
然后种蛋应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用甲醛熏蒸孵化器以降低沙门氏菌污染。
其次祖代鸡群不应进行免疫,而是依靠良好的生物安全和经常性的筛选来尽早发现沙门氏菌疫情。
唯一能消除垂直传播的方法是培育阴性种群,其它措施均最大限度的减少沙门氏菌的感染而不能彻底消除感染。
二、控制水平传播
保证从无污染的种禽场引种。
定期清洗消毒饮水系统,确保饮水中的细菌含量不超标。
清除老鼠、害虫和野鸟等传染源,同时进场物品应彻底消毒,并定期对饲料、原料和环境样本进行检测。
三、免疫或用药控制
现用的疫苗只是肠炎沙门氏菌,而无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
在日龄免疫第一次,然后在育成期和开产前再分别免疫,这样可以降低患病机率,但无法达到净化沙门氏菌的目的。
如果鸡群沙门氏菌严重只能使用定期预防,以磺胺类和氟苯尼考首选。
所以防控沙门氏菌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措施。
有的免疫,有的不免疫。
四、净化沙门氏菌
根除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在开产前对鸡群进行血清平板凝集实验,逐只普查。
蛋鸡一般均靠普检,因为蛋鸡生产周期长,影响大。
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命名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菌体大小(0。
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
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
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
DNA的G+C含量为50~53%。
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存活2~3周。
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
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
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
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
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热处理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的长短, LIU等(1969)经试验表明,,当饲料含水份量为15%,加热到88度时可完全将沙门氏菌杀灭,但原料需与成品分开堆放,在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由于制粒(包括蒸气处理)高温高压的作用使沙门氏菌等病原性细菌杀灭90%,较好的控制了沙门氏菌污染,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控制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控制为避免和减少来自鸡白痢的损失,应采取综合措施来控制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鸡群生产性能造成的危害。
为避免和减少来自鸡白痢的损失,应采取综合措施来控制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鸡群生产性能造成的危害。
1、生物安全措施:个别养殖场可以借鉴,但是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这是一种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达到将病原体控制或消灭在饲养场的防制措施,是一种目前国际上广为提倡的HACCP策略。
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清扫养殖场环境,定期清洗各类仪器、设备、器皿、器具(蛋托、孵化器、运输车辆)等,及时清扫并进行发酵处理。
2)使用经过严格培训、素质高的饲养员。
3)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4)保证水、空气清洁不被污染,尤其是孵化房和育雏室。
5)空气必须经过过滤。
6)种蛋和雏鸡必须来源于无沙门氏菌的种鸡群。
种蛋每天收集4次,并及时进行熏蒸消毒(但实际生产中即使采用熏蒸和卫生消毒以后仍有沙门氏菌存在)。
7)减少生物携带者带来的危险,如定期用药物杀灭老鼠和昆虫(尤其是苍蝇),出入场人员要更衣消毒。
8)必须对死鸡进行适当的处理。
2、鸡体净化:实际操作成本过高,监测手段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有待提高,很少有养殖场能够做到。
1)初生雏鸡进入育雏舍之前要严格挑选,凡脐带愈合不良、白痢、脐炎、瘫鸡、毛色不纯正、体重过小者全部淘汰。
2)千万不能在鸡舍旁设置隔离室或隔离栏。
3)育雏期结束后,严格淘汰病、残鸡。
4)进入产蛋期时,进行后一次彻底挑选,淘汰比例为2%~3%,尤其对消瘦拉黄白样粪便,拉绿粪便的个体要严格淘汰。
5)如果为笼养鸡群,从育成舍转入产蛋舍内的2周内,要巡视鸡群,发现异常个体立即淘汰。
6)执行定期检疫措施,定期对种鸡群检疫是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有效措施,可应用全血玻片凝集实验方法。
一般种鸡群的检疫每年需进行2次或3次,次可在40~70日龄,应连续检疫1次或2次,每次间隔10~15天;第二次应于开产前2-3周进行,第三次在产蛋高峰后再检疫,坚持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
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高效非化学方法
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高效非化学方法摘要: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尽量减少使用生的原材料,防止微生物生长,执行可靠的沙门氏菌灭杀步骤,避免饲料在加工和处理过程中再次受到污染。
几十年来,控制饲料中的沙门氏菌一直是饲料生产商的首要任务。
其原因是沙门氏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持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它是与饲料和干性食品安全事件最为相关的重要病原体。
沙门氏菌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感染动物产品,进而传播给消费者。
为了控制沙门氏菌,人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随着立法的改变、人类沙门氏菌病的增多以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迫使饲料行业重新审视现有方案的合理性。
控制饲料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最常见做法之一是使用甲醛作为饲料添加剂。
然而,欧盟委员会最近投票禁止出于此目的来使用甲醛(欧盟法令2018/183)。
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甲醛会对使用它的工作人员产生致癌和毒性作用。
不仅欧洲的法律新近做出了这一改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FSMA)是美国历史上对食品和饲料安全改革最彻底的法律,该法案出台了对动物饲料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危害分析、人类食品风险预防控制的最终规范(自2017年开始实施,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法规汇编第21章第11、16、117节,等等)。
该新规定要求每一家生产、加工、包装或拥有动物饲料的工厂都要执行一项书面的饲料安全计划,重点是防止动物饲料中的此种危害。
这是第一次要求为动物饲料建立现行药品生产质量规范(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CGMP)。
除了法律的要求外,已经发生的大量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事实也向人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在2016年报道了近95 000例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病例(EFSA和ECDC,2017)。
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比例的增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措施
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措施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起沙门氏菌中毒。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沙门氏菌中毒,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注意食品安全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因此与动物有关的食品是沙门氏菌中毒的主要来源。
为了避免感染沙门氏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食禁忌:生肉、生蛋、生贝类等食品都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食用生食。
2.熟食煮熟:煮熟的食品可以有效地杀死沙门氏菌,因此我们应该确保食品煮熟透。
3.分开存储:生食和熟食应该分开存储,以避免交叉污染。
4.洗净食品:蔬菜、水果等食品应该用流动的水洗净,以去除表面的细菌和污垢。
二、保持个人卫生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沙门氏菌。
1.勤洗手:洗手是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最基本措施。
在接触动物、肉类等食品之前,以及处理完这些食品之后,都应该及时洗手。
2.避免接触动物粪便:动物粪便中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因此我们应该避免接触动物粪便。
3.保持身体清洁:保持身体清洁可以减少沙门氏菌在皮肤上的存活,因此我们应该勤洗澡、换衣服等。
三、加强环境卫生沙门氏菌可以在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加强环境卫生也是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重要措施。
1.定期清洁:厨房、餐具、餐桌等地方应该定期清洁,以避免细菌滋生。
2.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可以减少室内细菌的数量,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开窗通风。
3.消毒杀菌:对于经常接触食品的器具,如切菜板、刀具等,应该进行消毒杀菌。
总之,预防沙门氏菌中毒需要我们从食品安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三个方面入手。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发生。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鸡场常见的沙门氏菌有鸡白痢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血清型超过2600多个。
沙门氏菌能够直接侵入动物细胞内,难以通过抗生素控制(大部分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外部)。
许多动物(尤其是家禽类)会被永久感染且垂直传播。
沙门氏菌对养鸡业危害巨大,10只感染沙门氏菌的纯系母鸡可间接生产出6万吨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6000只沙门氏菌阳性祖代母系母鸡可感染300万只肉鸡。
因此,鸡场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沙门氏菌的控制。
一、沙门氏菌的常见类型这里将沙门氏菌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白痢和伤寒,只对家禽易感和引起发病,人类不感染;第二类,包括肠炎、鼠伤寒等,家禽和人类均易感和引起发病;第三类,包括婴儿沙门氏菌、副伤寒等,对家禽感染但不发病,如果污染食品则对人类有害。
沙门氏菌有两种抗原:其一是O抗原,由脂多糖和细胞膜组成;其二是H抗原,由蛋白亚单位组成,叫做鞭毛抗原,与沙门氏菌的运动性有关。
目前生产中着重关注沙门氏菌D 群,含有168个血清型,其中就包括肠炎、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
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鹌鹑、野鸡、鸭子、孔雀、珍珠鸡也易感,可垂直和水平传播。
鸡白痢被认为是鸡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变型的生物变型,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均为O抗原,但是生化特性不同。
对人类而言,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可看作是一种,且是惟一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
副伤寒是由具运动能力的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家禽和很多野鸟均可感染,受污染的禽类产品可造成人类食源性感染,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沙门氏菌感染鸡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1. 鸡白痢鸡白痢是沙门氏菌感染雏鸡的重要疾病,雏鸡发病后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虚弱、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肛门周围有白色污染物质,鸡群扎堆、羽毛发育不良。
一般在2 ~3周龄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育成和成年鸡只感染但不表现症状,通过垂直传播会造成后期死胚。
简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措施
简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措施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其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三方面展开讨论。
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动物和人体等环境中。
食品中的沙门氏菌主要通过动物体内进入人体消化道,引起食物中毒。
常见的食品源包括家禽肉、猪肉、牛奶、鸡蛋、海鲜、生的水果和蔬菜等。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引起。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和集群性。
夏季和秋季是沙门氏菌感染的高发季节,可能与食物保存条件较差、温度较高有关。
另外,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常呈现集群性,特别是在聚集性生活和饮食环境中,如家庭、学校、饭店和餐馆等。
这些地方因为大量人员聚集,沙门氏菌的传播更容易发生。
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包括饮用水源的消毒,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餐厅和食堂的清洁和消毒等。
要特别注意食品保存的温度,避免食物在高温下滞留时间过长。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对于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对于发现食品中毒事件的要及时报告,追踪和处理。
3. 做好个人卫生。
个人在饮食过程中要注意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和使用厕所之后。
同时,要避免使用已经过期的食品和尽量选择工业加工或充分煮熟的食品。
4.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沙门氏菌感染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信息,有助于早期预警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总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且易发的食物中毒,其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个人卫生、健康教育和监测报告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种鸡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具有强大的传播和生存能力,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止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感染,种鸡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管理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和健康监测措施等。
首先,种鸡场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培训人员。
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潜在的传染源和感染机会。
此外,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次,种鸡场应该采取生物安全措施,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这包括严格限制外来人员及其物品进入种鸡区域,禁止饲料和设备从外部引入,以及定期检查和消毒车辆。
另外,一定要分离母鸡和公鸡以及育成鸡,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出入种鸡区域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体检,确保身体健康,防止携带和传播沙门氏菌。
第三,种鸡场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有效杀灭和控制沙门氏菌的生长。
消毒应该涵盖所有的设施、设备和鸡舍等,使用专业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浸泡和清洁,确保全部消毒覆盖并达到杀菌的效果。
消毒的频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例如在季节交替和感染高发期进行加强消毒。
最后,种鸡场还需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的感染。
可以定期采集鸡粪和环境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和数量,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同时,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记录每个批次鸡的生产和养殖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追溯感染源,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需要从管理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和健康监测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降低沙门氏菌的传播风险,保障种鸡场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畜禽养殖业中的一大重要疾病之一。
这种疾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畜禽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水和接触感染源等途径传播的。
沙门氏菌在猪只体内产生的病原物质可通过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养殖环境等媒介,进而造成猪只的感染。
沙门氏菌的传播也与猪只的年龄、品种、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猪只将沙门氏菌排入大环境中后,可能会引起猪只之间的传染,也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了解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猪沙门氏菌病的鉴别诊断也是十分关键的。
由于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手段来进行鉴别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ELISA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目前诊断沙门氏菌病的“金标准”,通过培养分离出较纯的沙门氏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诊断准确率较高。
PCR检测是一种快速、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猪只的组织、血液、粪便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ELISA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只体内特定的抗体水平来进行诊断,虽然不如前两种方法直接,但在大规模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上述的鉴别诊断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猪只是否患有沙门氏菌病,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从源头上控制感染、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和免疫防控等方面。
首先是从源头上控制感染,要做好疫病检疫工作,防止病人、疑似病人猪只以及带菌者进入猪场。
其次是强化饲养管理,合理制定饲养计划,严格控制饲料、饮水的卫生质量,定期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重要传染病,主要通过鸡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途径传播。
鸡沙门氏菌病不仅对养殖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至关重要。
一、加强饲养管理1.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饲养场应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扫鸡舍,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杂草,保持饲养场的卫生。
2. 严格饲料卫生:鸡饲料应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料的储存和使用要注意卫生,避免受到污染。
3. 饮水管控:饲养场应定期清洗水槽,保持饮水的清洁。
避免水源受到污染,减少饮水管控,防止疾病通过饮水传播。
4. 控制密度:饲养场应控制鸡群的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手段。
在饲养场内,应定期对鸡群进行沙门氏菌疫苗的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防线,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加强检疫监控1.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饲养场应定期开展鸡群的健康监测,及时对鸡群进行排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2. 加强国门检疫:加强进口鸡肉和饲料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源性沙门氏菌的传入。
四、加强人员卫生管理饲养场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卫生保护措施,避免将病原菌带入饲养场。
对于接触感染的员工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疾病的扩散。
五、加强宣传教育1. 提高饲养人员的防范意识:饲养场的管理人员应对鸡沙门氏菌病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饲养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防疫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鸡沙门氏菌病的认知水平。
六、加强应急处理一旦饲养场发生鸡沙门氏菌病的疫情,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对病鸡的隔离和消毒处理,减少疫情的蔓延。
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协助进行疫情的防控工作。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饲养场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和检疫监控,加强对饲养员工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及时应对疫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保障鸡的健康和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1、沙门氏菌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沙门氏菌是家禽一种常见病原,属于肠道沙门氏菌亚种,世界上现有2500多种不同血清型或菌株的沙门氏菌,其中与家禽密切相关的有40多种,其余的存在于各种类的动物中,这包括家畜、宠物、啮齿动物、野兽、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与其净化、控制相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沙门氏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和环境中。
(2)沙门氏菌可存在于鸡群中,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在鸡群受到应激或垂直传播时可引起种鸡或雏鸡的发病。
(3)沙门氏菌抵抗力较强,它们可在环境长时间存活,在蛋壳上可存活200天以上,在尘埃中存活3年之久。
阳性鸡舍进行有效的消毒十分困难,“美国宾州蛋品质量保证计划”中,在不采用大量甲醛熏蒸时,曾有过50%的失败率。
(4)用于专门为特定型沙门氏菌制作的疫苗有效,但此疫苗对其他血清型却无效果,不同血清型间有部分交叉保护效果,但不能完全保护。
(5)虽然有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抗生素并不能将沙门氏菌从机体彻底清除,只能减缓其传播或排毒。
在20世纪早期,禽白痢和禽伤寒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是欧洲和美国鸡群的重要地方病,但至20世纪中期时,该病在美国的商业鸡群得到净化,主要得益于其“全国家禽改良计划(NPIP)”。
目前在国内饲养的国外引进种鸡,禽白痢和禽伤寒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地方品系或国内育种鸡群中,该病还时有发生。
同时目前国内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病原是禽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其造成的危害突出,有研究表明,在肠炎沙门氏菌(SE)呈阳性的鸡群,每万枚鸡蛋中平均有2-3枚含有SE,虽然这个阳性率不高,但若在孵化场污染1日龄雏鸡或垂直感染并在雏鸡间传播,会造成无限的放大效应,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后期的生产性能。
肠炎沙门氏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其主要病原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肠炎沙门氏菌这一血清型,每年占法国食品中毒事件的1/3,沙门氏菌感染是欧洲继弯曲杆菌感染后的第二大污染来源。
家禽沙门氏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2021年第10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人畜共患病及食源性致病菌越来越重视。
食物源性沙门氏菌是通过食物链传给人类的,是人畜共患病原菌,也是许多国家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所以防控沙门氏菌对人类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家禽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肠道亚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通常具有运动性并长有鞭毛。
家禽中最常见且危害较重的沙门氏菌有:(1)鸡白痢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肠道亚种鸡白痢血清型(SP );(2)鸡伤寒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肠道亚种鸡伤寒血清型(SG );(3)鼠伤寒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肠道亚种鼠伤寒血清型(ST );(4)肠炎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肠道亚种肠炎血清型(SE )。
SP 可导致雏鸡死亡率增高,持续感染,且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SG 主要是引起种用育成鸡、成年鸡孵化率、出雏率下降,引起成年鸡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且可在鸡群内水平传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SP 、SG 只感染鸡(和其他禽类)。
SE 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人类食源性致病菌,而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和鸡蛋是SE 的主要来源。
2家禽沙门氏菌防控种鸡包括原种种鸡、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无论是哪个代次的种鸡引种,都要保证上一代次为沙门氏菌阴性,这是防控沙门氏菌的基础和核心。
2.2.1整个饲养过程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2.2.2饲养环境的管理在保证鸡舍内适当温度湿度的前提下,使鸡舍内空气流通顺畅,保证饮水安全。
2.2.3卫生消毒饲养过程的全方位消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进鸡前做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清扫、冲洗和消毒工作;在饲养过程中要做好带鸡消毒,多采用喷雾消毒,注意要根据鸡龄来控制雾滴的大小,以降低环境中的粉尘及微生物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损害;出鸡后的全面冲洗消杀也是至关重要的。
种蛋的消毒及孵化场所的消毒也是不容忽视地;还有至关重要的屠宰场的卫生消毒。
2.2.4废弃物的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如垫料等,均要高压力灭菌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是鸡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鸡只的大量死亡,还会对养殖场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失。
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对鸡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鸡沙门氏菌病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提高鸡只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减少死亡率。
在日常的养殖中,要定期进行鸡沙门氏菌病的疫苗接种,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确保鸡只的免疫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保持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场的环境应保持干燥清洁,鸡舍内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减少粪便和尿液的滞留,降低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饮水设备、饲料槽等鸡舍用具也要定期清洗消毒,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三、严格隔离在养殖场内要严格隔离新引进的鸡只,避免外来的鸡只带入病原菌。
对发病的鸡只要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原菌的扩散和传播,减少疫情的蔓延。
对接触过发病鸡只的养殖人员也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传播病原菌。
四、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饲养时要注意保持饲料的卫生和质量,避免因为饲料问题导致鸡只免疫力下降。
对饮水的管理也要注意,保证水源的清洁卫生,防止病原菌通过饮水进入鸡只体内。
五、加强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养殖人员是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传播源之一,加强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也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病原菌带入鸡舍,对于疫情的防控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鸡类养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通过疫苗接种、保持环境卫生、严格隔离、合理饲养管理以及加强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鸡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或与感染者接触而感染。
鸡沙门氏菌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个人卫生: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关键。
包括勤洗手、及时治疗腹泻和其他肠道疾病、避免与感染者接触等。
2. 食品安全:鸡沙门氏菌主要通过食品传播,因此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过期或受污染的食品。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要保持食品卫生,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3. 动物卫生管理:饲养家禽时应注意卫生管理,保持鸡舍清洁,避免饲养密度过高和饮水受到污染。
定期给家禽注射预防疫苗,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4. 饮用安全水源:饮用水源的安全对于预防鸡沙门氏菌病至关重要。
要确保饮用水源的卫生安全,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1. 疫苗注射:对家禽进行定期的鸡沙门氏菌疫苗注射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2. 消毒措施:对鸡舍、饮水器等场所进行定期的消毒是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措施。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减少疾病的传播。
3. 隔离患病动物:一旦发现鸡沙门氏菌病的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并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接触,减少病菌的传播。
4. 监测和报告病例:对鸡群进行定期的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食品安全控制、动物卫生管理、饮用安全水源等措施,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通过疫苗注射、消毒措施、隔离患病动物、监测报告病例等措施,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传播。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家禽健康和养殖业发展。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关键措施。
饲养环境应保持干燥、整洁卫生,避免饮用脏水。
饲喂应按时按量定时定量,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同时,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鸡舍和用具,以防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2. 疫苗预防。
鸡沙门氏菌病有多种疫苗可以使用。
养殖户应注意选择正规的生产厂家和经过严格检验的疫苗,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同时,应注意完善疫苗免疫记录,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确保接种的有效性。
3. 加强检疫监管。
针对饲料、水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检疫,对于疑似携带鸡沙门氏菌的病禽应及时隔离,进行诊断检测,确诊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处置和彻底消毒等,以防止病菌传播和扩散。
4. 做好个人卫生。
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也容易感染该病。
因此,饲养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要求,注意洗手、消毒、换衣等方面的卫生要求,及时处理禽类粪便和异味等,防范健康风险。
5. 加强宣传教育。
养殖户和消费者应充分了解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树立环保、健康、安全的理念,落实“从产生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减少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监管,落实措施和标准,才能有效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保障禽类健康和人类健康。
沙门氏菌治疗方法
沙门氏菌治疗方法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等。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根据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2. 补液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常伴随严重腹泻和呕吐,导致体内丧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通过给予静脉补液来纠正体液和电解质失衡。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解热药物降低体温、使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症状等。
4. 隔离措施:沙门氏菌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病菌传播给他人。
需要强调的是,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蛋鸡生产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技术
蛋鸡生产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技术在蛋鸡生产过程中,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控制技术,以确保蛋鸡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一、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蛋鸡场的环境卫生是预防沙门氏菌污染的首要任务。
定期清洁和消毒蛋鸡舍、喂料器和饮水器,保持饲料和水质的清洁卫生。
控制蛋鸡粪便的数量和分布,减少沙门氏菌的繁殖和传播。
二、饲料和水质管理选择优质的饲料和水源非常重要。
确保饲料和水质的卫生安全,防止沙门氏菌通过饲料和水源进入蛋鸡体内。
定期检测饲料和水质的质量,及时更换和处理受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三、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和预防接种是预防蛋鸡感染沙门氏菌的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病传染源,控制疫情的传播。
对患病蛋鸡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疫病扩散。
四、员工卫生教育加强员工的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蛋鸡生产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教育员工正确洗手、穿着清洁衣物进入蛋鸡舍,避免沙门氏菌通过人员传播。
五、检测和监控定期对蛋鸡及其产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和问题点。
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测和监控体系,对蛋鸡生产过程中的沙门氏菌污染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测。
总结:蛋鸡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通过环境卫生管理、饲料和水质管理、疫病防控、员工卫生教育以及检测和监控等技术手段,有效预防和控制蛋鸡生产过程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确保生产出安全、健康的鸡蛋产品。
希望本文提供的预防控制技术能够对蛋鸡生产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可引起鸡的消化道感染,导致鸡的发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饲养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鸡舍干燥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和鸡舍的杂物,适时进行鸡舍的杀菌和消毒,减少病原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饲料和水的卫生管理,避免受到污染,定期更换饲料和饮水设备,保证饲料和水的新鲜度和质量,避免饲料中的病原菌对鸡的感染。
3. 鸡舍隔离和检疫:新进鸡只应该经过严格的隔离和检疫,在确保不携带病原菌的情况下,才能与正常的鸡群接触,避免引入病原菌。
4. 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尽量避免过高的饲养密度,合理安排鸡的空间,避免因饲养密度过高导致鸡之间的接触增多,病原菌的传播机会增加。
5. 疫苗接种:鸡沙门氏菌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疫苗接种,在合适的时间和剂量下,给予鸡疫苗注射,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和疾病的发生。
6. 定期检测和监测: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原菌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7. 健康管理:加强鸡的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鸡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病原菌的侵袭和感染,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8. 个人卫生:饲养人员在接触鸡群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鞋子,避免将病原菌带入鸡舍,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和检测,合理使用疫苗和抗生素,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管理,提高鸡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
命名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
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
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
DNA的G+C含量为50~53%。
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
在水中存活2~3周。
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
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
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
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
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
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
(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
(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
(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热处理
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
的长短, LIU等(1969)经试验表明,,当饲料含水份量为15%,加热到88度时可完全将沙门氏菌杀灭,但原料需与成品分开堆放,在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由于制粒(包括蒸气处理)高温高压的作用使沙门氏菌等病原性细菌杀灭90%,较好的控制了沙门氏菌污染,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调查表明,41%的肉鸡饲料和58%的蛋用种鸡日粮样品中都有沙门氏菌存在,经蒸汽调质和压粒后,这两种日粮大约只有4%的样品中尚有沙门氏菌存在。
二、以酸化剂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温度高于10℃,PH6-7.5范围内繁殖最快,在饲料生产条件下,饲料不可能冷藏处理,在饲料和原料中添加有机酸可以降低日粮中pH值,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有利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可抑制和消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已有报道,此种效果在混合后72小时完成,同时还可减少肠道和粪便中的沙门氏菌素,Sciopion等(1978)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的柠檬酸,仔猪胃内容物的pH从4.55降到3.5。
据国外报道,在乳猪饲料中添加6%的复合酸化剂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澳洲某肉骨粉厂使用有机酸的报告,处理前沙门氏菌阳性率100%,之后四周内以0.9%的有机酸处理,采16个样品分析,全部呈阴性反应。
王学龄等(1995)报到,添加1%的混合酸(0.5%柠檬酸和0.5%乳酸)可降低仔猪腹泻率30%,德国和前苏联的一些专家的研究也表明,在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降低20-50%的腹泻次数,这些有机酸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能够由家畜代谢,不会残留于肉、蛋、奶中,因此,可以高剂量用于动物饲料直至屠宰期,尹靖东(1999)认为极少量的酸化剂对消除沙门氏菌的危害很有效。
三、使用益生素控制沙门氏菌
益生素(Probiotic)添加剂已在饲料生产中广泛应用,其作用机理: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或消灭沙门氏菌;改善胃肠结构,建立肠道屏障,阻止沙门氏菌;可抑制产生有害物质的酶的活性;增强机体低抗力,消灭侵入体内的致病菌。
许多试验表明其对沙门氏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益生素包括益生菌和寡聚糖等制剂,益生菌包括乳酸菌(Lactobacillus)、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双歧菌(Bifidobacterium)等,寡聚糖(Oligosacharides)或低聚糖或寡糖是指2-10个单糖连结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一类糖,包括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Deloah等(1990)以2.5%乳糖水溶液或5%乳清粉添加到肉鸡饲料中,发现可以有效降低肉鸡沙门氏菌感染一半以上,汪林仙(1996)用腊状芽胞杆菌为主的复合饲用微生物添加于饲料中饲喂肉用仔鸡,在鸡盲肠内容物中沙门氏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李焕有报道,在30日龄仔猪饲料中添加600mg/kg微生态制剂(内含芽胞杆菌10亿个/克)其生产性能可相当于抗生素,可用于取代抗生素,防止腹泻;严凤兰等(1996)用枯草芽胞杆菌A16添加于饲料中饲养喂肉用仔鸡,试验表明,能减少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数量(P<0.01=;Pardue等试验发现,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使鸡白痢发病率下降30%,Sping(2000)报道,甘露寡糖能加强猪对沙门氏菌的免疫应答,实验证明,能减少粪便中沙门氏菌至原来的1/1000。
Floyd(1997)、Weinck(1985)用鸡粪便悬液给鸡口服,则雏鸡具有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抵抗力。
易力等报道(2004),益生菌剂与特异性疫苗协同使用比二者单独使用效果明显提高,能加强沙门氏菌疫苗的作用。
四、饲料中添加大蒜素
大蒜素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
由于其具有天然特性,无残留,安全性高,在生产中被广范应用,是对多年生宿根草本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总称,是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以及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的混合物,1吨干大蒜可提取3千克的大蒜油,是天然的抗菌剂、调味剂、增产剂和产品改善剂,有较广的应用范围,Holden 等(1999)研究发现,大蒜素中氧原子能破坏细菌的生长,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能抑制肠炎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仔猪的饲料中添加少量大蒜,可以有效地预防仔猪腹泻及猝死率。
郑诚等(1998)试验结果表明:在鸡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具有促进生
长、抗病的作用,其中添加量为250g/t 的效果最佳。
五、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某些酶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消灭进入体内的某些病原体,防止疾病的发生,张爱玲等(2001)用0.1%酶制剂添加到仔猪日粮中,试验组比对照组腹泻率降低消25.85%。
杨雪峰等(2002)报道了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1%的酶制剂,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腹泻率降低28.06%。
LEE等(1998)报到,食物工艺学家J.艾力克线发现在鸡的饲料中加入酵母有利于控制沙门氏菌,在运输期间,饲喂添加酵母的饲料,鸡沙门氏菌发病减少40%。
六、应用中草药添加剂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中草药有100多种,中草药具有多能性,源于本身的成份及合理组合,其有效活性成份主要有多糖、有机酸、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是一种免疫增强剂。
其作用机理:激活网状内皮细统,提高抗体和补体水平;调整cAMP 与cGMP的含量,激活巨噬细胞和T、BL淋巴细胞,增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缓解由环境应激造成的免疫系统紊乱。
现已证明,这些成分有增强免疫的作用,而且可避免西药类免疫预防剂对动物肌体组织有交叉反应等弊端;高微微等(1999)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翘的两种提取物,白头翁的水提取物以及苦参的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费初林等(1999)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中药复合制剂(由黄连、黄芩、白头翁等组成),能提高仔猪成活率97%,且有效防止仔猪下痢引起死亡。
杨保琦等(1992)用益母草、苦参、苍术等制成复合添加剂饲喂,与对照组相比,仔猪黄痢发病率下降11.87%,白痢发病率下降5.54%,成活率提高产19.28%。
七、以茶叶、茶渣及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报道,以乌龙茶煮数分钟的提取液,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痢菌杆菌与伤寒杆菌,可使菌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该结果说明,茶叶的抑菌有效成分具有热稳定性。
茶叶提取液的抑菌能力随浓度降低而减弱。
但它的浓度减至0.625%时仍有抑菌能力,茶叶提取物中茶多糖(TPS)、茶多酚可起到免疫的作用,据资料报道,茶多糖可大大提高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效果,是一种有益的益生协同剂;茶多糖有抗辐射的作用,可保护造血功能,增加白血球,提高机体免疫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报道,辽宁省台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应用茶叶、食醋治疗仔猪白痢病,获得满意的效果。
共治疗545例,治愈542例,治愈率达99.45%,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国外研究报道,给猪添加0.2%茶多酚强化饲料2周,发现猪体内乳酸杆菌显著增加,细菌和类菌体数量大减,猪的抗病力增强。
八、添加卵黄抗体添加剂
卵黄抗体(Yolk Immunoglobulin, IgY)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免疫球蛋白,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仔猪白痢,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Wiedemann等,1990;Farrelly等,1992)。
九、应用生物态添加剂
属内源性抗生素,从脊椎动物的非髓质细胞中发现,现已研究证实内源抗生素通过一种特殊机制杀菌,具有广谱、不产生抗药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