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合集下载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几 乎和翻 译实 践的历 史一 样悠 久。而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 在中国 传统译论的 开篇之作 关注的视野。 将炎虽善 天竺 语 , 未备晓 汉 。 其所 传言 , 或 得胡 语 , 或以意出音 , 近 于质 直 。 仆初 嫌其 词不雅 , 维 祗难 曰 : 佛言 , 依其 义不用饰 , 取其 法不以 严 。 其传 经者 , 当 令易 晓 , 勿失厥义 , 是则为善 。 ! 座中咸曰 : 老氏称 : % 美言不 信 , 信言不美 。 & 仲尼亦 云 : % 书不尽 言 , 言不 尽意 。 & 明 圣人 意 , 深邃无极 。 今传胡 义 , 实宜 径达 。 是 以自偈 受译 人口 , 因 循本旨 , 不加文饰 。 ( 陈福康 2000: 6) 这一段译论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 一是译论以译 序的形 式出现 , 从实践谈起 , 自然转入翻译原则和方法 , 译 论形态 是零散随意的。二是从上文可以看出 , 信达雅! 的 提法并 非严复首创 , 早在 1700 年前 支谦 的译 序中 就可 找到 三字 的出处。对此国内学者钱钟书指出 : 严复∀ 天演论# 例所 标 : %译事三 难 , 信达雅 , & 三字皆已见此。 ! ( 陈福康 2000: 9) 辜正坤也说 过 : 信、 达、 雅 这三 字 经一 样 的论 点 , 即便 在 1700 年前支谦的一段 不足 300 字的 文字 中就已 能逐 字拈 出! ( 辜正坤 2001: 11) 自支谦以后 , 信达雅! 三字仍零散地 出现在翻译 家 的译 论之 中 , 如唐 朝玄 奘就 力倡 信! 的 准 则 , 并在翻译实践中 身体力 行。三是 从支谦 开始 , 中 国译 论就与圣贤之言和经典文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 后来 的译论 家常常借重古人之言立论 , 或移植文论中的审美标 准观照 翻译的成败。这一方面体 现了古典 译论 崇古信 古的 因袭 的一面 , 另一方面反印了古典译论深厚的文艺 学传统。正 如罗新璋所说 : 一些重 要译论 , 大都 渊源 有自 , 植根 于我 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 取诸古典 文论 和传统 美学。 ! ( 罗 新璋 1984: 15) 这一传统在漫长的译论 史中绵 延不绝 , 1700 年后 严复的∀ 天演论# 译例言 ( 1898) 中仍有清晰的体现。 译事三难 : 信、 达、 雅。求 其信 , 已大难矣 ! 顾 信矣不 达 , 虽 译犹不译 也 , 则 达 尚焉。 ∋ ∋∀ 易 # 曰 % 修辞 立 诚& 。 子曰 : %辞达 而已& 。又曰%言之 无文 , 行之不远。 & 三 者乃文 章正规 ,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 求其尔雅。 ! ( 罗新 璋 1984: 136) 严复翻译标准孕育于中国传统译论的深厚土壤 , 特点 是语言精练 , 论点精 辟 , 内 涵深刻 , 饱 含中 国文论 的精 髓 , 而且体现了 中国哲学影 响之下的 典型民 族思维 方式 和审 美心理。笔 者认为 , 信达雅! 之 所以 令人难 以割 舍 , 首先 是因为洗炼含蓄的诗化语言符合民族传统审美心理。 正 因为言简意赅、 洗炼含 蓄符合 我国文 论的 特点 , 所以 上述 翻译思想和观点的提出 , 在我国翻译理论传统中获 得了最 ∀ 法句 经序# 中 就进入 了翻 译家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the term,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hich could cause controversy.
2.He clarifies and deepens the metaphor

cognition"the translator is a painter". He
3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ytler,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Zheng Zhenduo. In the book of Three Issues o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he introduces Tytler'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systematically.

英汉翻译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江西师范大学

英汉翻译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江西师范大学

英汉翻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江西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与“等同”概念,重“神似”不重“形似”主张和“化境”说依次对应的翻译家是______。

()参考答案:瞿秋白…傅雷…钱钟书2.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work. 意思是“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强调的是译文的______。

()参考答案:忠实3.要给“翻译”下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并非易事。

翻译是______。

()参考答案:语言转换活动;跨文化交际活动;艺术4.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参考答案:对5.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与严复的“信达雅”内容相似、顺序一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______和______是两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翻译方法。

()参考答案:直译…意译2.在保证传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法,这种翻译方法是______。

()参考答案:意译法3.直译和意译法是两种______的翻译方法。

()参考答案:相辅相成;最基本4.一般来说,只要译者愿意,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

()参考答案:错5.如果原文中有一个形象,译文中也有一个形象,无论这个形象是否与原文中的一致,都可称之为直译法。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根据引申的性质,我们把它划分为逻辑引申、语用学引申、______和文化引申四类。

()参考答案:修辞引申2. 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可译为“______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参考答案:人员短缺3.词义的引申是指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行一定程度的______等,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调节;延伸;改定4.逻辑引申是指译者经过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过程,将解读呈现给译文读者。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一、引言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件和结果。

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

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

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

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

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

译者同时又要行文流畅,又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目的与手段的区分。

译者与画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摘要:介绍了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论以及两种理论在各自文化体系内的渊源,比较了双方在动机、重要性、难度分级、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说明了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宝贵遗产,提出了反对历史上关于严复的“抄袭说”的观点。

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注重与传统译论相互参照与阐释,从而推进译学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西译论中图分类号:H 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都有其各自独立发展的历程。

二十世纪初由严复在其所译的《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所提出的“信达雅”理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一个里程碑;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在其着作《论翻译的的原则》中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作出定义,提出了着名的“翻译三原则”。

国内曾有学者认为严复的“信达雅”说系抄袭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从两者理论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具体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抄袭说”是不成立的。

1 严复和泰特勒的不同翻译原则“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雅”就是要讲究修辞,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简单来说严复的原则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纯正规范”。

1790年泰特勒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即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特性相同;(3)译作应当如原作母语般流畅和自然。

2 不同的文化渊源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是佛经翻译。

“信达雅”众说解读

“信达雅”众说解读
L.
smoothness,elegance
Venuti:
Fidelity,
clarity/comprehensibility, elegance/fluency
and Pollard: communicability, elegance
Hung
Faithfulness,

“信达雅”都是抽象词,以上不同的译法也大致说明了人们对其
范化的语言(大致如此,以下有详解)”。就“信达雅”的英译
来说,根据夏天(2008:2),有14种译法,还有作者看到的另 外两种译法,如图表1——“信达雅”译法用词对照表。
钱钟书:
fidelity,intelligibility,polished
Eugene
style
A. Nida:
faithfulness,
体论以联系、动态、全面的视角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认为事 物整体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把事物作看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其实,已有学者对翻译标准做这样的尝试,以下分而述之。他
们的研究发现对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3.1.2 尝试之二:沈苏儒现解“信达雅”
我国翻译大家沈苏儒(2006:8-9)历来信奉“信达雅”,视
之为他翻译工作的信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他在60余 年的翻译实践上,在当代翻译语境下这样理解“信达雅”:

为什么“信达雅”有如此坚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 以最简洁、最具体的语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目的,从 而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译 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我们现在的 理解是:(一)“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 实、语气、风格等)。(二)“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三)“雅”——译文须用规 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 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 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英本07-5 马丽摘要国内学界提到严复的翻译圭臬「信达雅」时,常常会与苏格兰的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揭橥的「三条翻译通律」相提;不过,多半都说严氏「信达雅」观念之形成是受到泰特勒氏之影响。

而这类「影响」论述,又常流于历史性的巧合或自传式的主观判断,或表象上的模拟,较缺乏就两者间对翻译的本质性认知的客观探讨。

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对上述三家翻译原则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同或 相似之处: 首先, 分别在翻译的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翻译的风格 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 严复 要求 信 , 即译文意义 不( 倍) 背本文 而要 达旨 , 这就是泰 特勒所说的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也就是奈达所 谓 在意义方面 去 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表达方面, 严复主 张 达 即译笔的通达晓畅, 这和泰特勒要求的 译作应具备原 作所具有的通顺 , 奈达要求的 语言顺畅自然 属于同一目 的。而严复的 雅 、 泰特勒的 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 于同一性质 和奈达的 传神 , 都涉及到翻译的风格问题。这 说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原则方面思考的问题是相 同的, 因为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正是任何语际转换
[4] (P89) 活动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二、 中西翻译标准简介
在中西翻译蓬勃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 始终没有放弃 的是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各自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 归纳和总结。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道安的 五失本 和 三不 易 , 玄奘的 五不翻 , 严复的 信达雅 , 傅雷的 神似 , 钱钟书 的 化境 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 翻译 五要素 , 德国路德的 翻译修补七规则 , 十八世纪英国泰特 勒的 翻译三原则 , 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 语义翻译 和 交 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 动态对等 。我们选择有广泛代表 性并且有重大影响的三家观点 翻译原则的相似相异之处。 清朝末期, 严复在 天演论 首卷 译例言 中提出了著名 的 信达雅 标准。 他说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 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辞理 本深, 难以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 达;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由此可见, 严复主张的 信 是 意义 不背本文 , 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求 达 是为了取 信 , 两者是统一的。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PPT课件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PPT课件
17
+ 泰特勒的翻译思想主要基于他本人的翻译 实践经验和主观观察,他在《论翻译的原 则》一书中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一些解决 翻译问题的实用手段“如增词,减词,修 改润色等翻译技巧”,有人甚至说它像一 本探讨翻译艺术的教科书;同时从其翻译 思想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过多地借用他人 的理论,特别是德莱顿的,甚至被坎贝尔 认为有剽窃之嫌。如他的翻译三原则的第 一点“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这和坎贝尔的“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 极为相似。
6
…the translator is called upon to exercise his judgement, and to select that meaning which is most consonant to the train of thought in the whole passage, or to the author’s usual mode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himself.
12
+ 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坦诚地对我们的工作 提出意见和建议。
+ We will listen attentively to your straightforward comments & suggestions on our work.
+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9
+ 星期天,豫园游人络绎不绝。 + On Sundays, Yuyuan Garden is always
crowded with visitors.(negative) + On Sundays, Yuyuan Garden attracts a lar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ytler,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Zheng Zhenduo. In the book of Three Issues o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he introduces Tytler'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systematically.
Contrasts Between Three Principles of Yanfu and Those of Tytler
1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Tytler (1747-1813)was a Scottish advocate, judge, writer and historian who served as Professor of Universal History, and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i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i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ike all of his work, is bland, inoffensive, unoriginal, but extremely accessible, and is often cited as the last express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spirit 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7
Yan Fu's translation works
After China loses its First Sino-Japanese War, Yan Fu becomes famous. He is celebrated for his translation works, including Thom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ns, John Stuart Mill's On Liberty and Herbert Spencer's Study of Sociology.
Yan Fu's translation theory
Yan Fu, his courtesy name is Ji Dao, he i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most famous for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including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 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Yan Fu studies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福州船政学堂)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n 1877–1879 he studies at the Navy Academy in Greenwich, England. During this time, he begins to receive capitalist ideology. Upon his return to China, he teaches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and then Beiyang Naval Officers' School (北洋水师学堂) at Tianjin.
(1)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4
the advantages
1.The most influential concept in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s word/meaning dichotomy, which could not be solved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However, Tytler spares his effort to avoid this word/meaning dichotomy, and not to use the term,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hich could cause controversy. 2.He clarifies and deepens the metaphor cognition"the translator is a painter". He advocate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his own writing style, not just imitate the author's one. 5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As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Yan Fu advocates the uses of words/sentence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to pursue the effect of elegance. He says that the uses of words/sentence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s easy to help achieve expressiveness, while the uses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s hard to achieve expressiveness.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 难)However, we should bear two points in mind. 1.Targeted translation: Vernacular language is not suitable to express "jingliweiyan"(精理微言)of western social science. 2.Targeted readers: Yan Fu's translated works are mostly read by Chinese scholar-bureaucrats.
fidelity:This word is not on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but also to the languag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However, translator should not pursue fidelity unconditionally, and the degree of fidelity depends on the purposes of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s of the original, and readers. expressiveness:This word refers to not only fluency, but also the content, the spirit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that should be fully expressed in the translated one, which could ensure readers' understandings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elegance: He advocates the uses of words/sentence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to achieve 10
the disadvantages
1.His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just on the basis of his own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his observation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contains many translation skills, like adding, deleting, revising and polishing. 2.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not original. Before Tytler, George Campbell, a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has already put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is similar with Campbell's first principle "replicate the original thoughts clearly". Moreover, Tytler quotes too 6 many theories from other theoris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