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线影像解剖ppt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胸部》PPT课件
误区二 忽视病变的动态变化。应避免方法:对同一患者 进行随访观察,了解病变的演变过程。
3
误区三
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应避免方 法:将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全面 分析。
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胸部正常影像学表现及 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多角度分析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病变,如 不同窗宽窗位、不同重建算法等。
全面了解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阅片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症状、体征等,以便对病变有初 步的认识。
观察纵隔及心脏大血管
纵隔位置、形态及密度是否正常, 心脏大血管形态、走行及密度有 无异常。
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
1 2
误区一 仅凭单一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应避免方法:结 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重要性
胸部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X线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摄片等,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02 03
CT检查
采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包积液
诊断要点
03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
纵隔增宽
纵隔肿瘤
分类 前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
影像学特征
不同部位的纵隔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如前纵隔肿 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中纵隔肿瘤多位于心脏大血管周围, 后纵隔肿瘤多位于脊柱旁
诊断要点 结合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诊断, 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
3
误区三
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应避免方 法:将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全面 分析。
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胸部正常影像学表现及 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多角度分析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病变,如 不同窗宽窗位、不同重建算法等。
全面了解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阅片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症状、体征等,以便对病变有初 步的认识。
观察纵隔及心脏大血管
纵隔位置、形态及密度是否正常, 心脏大血管形态、走行及密度有 无异常。
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
1 2
误区一 仅凭单一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应避免方法:结 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重要性
胸部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X线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摄片等,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02 03
CT检查
采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包积液
诊断要点
03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
纵隔增宽
纵隔肿瘤
分类 前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
影像学特征
不同部位的纵隔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如前纵隔肿 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中纵隔肿瘤多位于心脏大血管周围, 后纵隔肿瘤多位于脊柱旁
诊断要点 结合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诊断, 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
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课件
心前间隙 肺门 心前缘 心后缘
上部
后
前
纵
纵
中部
隔
中纵隔 隔
下部
正常情况
下,心脏居中 线右侧占1/3 ,左侧占2/3 。心脏大血管 与肺的交界面 连续。
小 儿 胸 腺
小儿未退化之胸腺可致纵隔向一侧 或两侧增宽形成三角形致密影或帆形影, 不要当成病变。
升主动脉及 上腔静脉复 合投影
右心缘
主动脉弓 肺动脉段 左心缘 心尖
气管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 占据的位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胸椎下缘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下纵隔。
上部
后
前
纵 隔
纵
中 纵
隔
隔
下部
纵隔分区:(胸部侧位上分)九分区法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占 据的位 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及第八胸椎下缘分别 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中、下纵隔。
上叶
下叶
中叶 斜裂
上叶
斜裂
下叶
水平裂(横裂):在正位和侧位胸片上均可显示, 正位片上表现为从右肺外缘至肺门角外侧略呈水平 走行的线状高密度影,侧位片上表现为自斜裂中部 略呈水平向前延伸。
水平裂
水 平 裂
斜裂:正常情况下只能在侧位胸片上可显示,斜 裂下端位于距前肋膈角2-3cm处,斜行向后上方 延伸止于第四胸椎上下。
左肺 上叶:尖后段 前段 上舌段 下舌段
下叶:背段 内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右上叶:尖段 后段 前段 右中叶:外侧段 内侧段
右下叶:背段 内基底段 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上部
后
前
纵
纵
中部
隔
中纵隔 隔
下部
正常情况
下,心脏居中 线右侧占1/3 ,左侧占2/3 。心脏大血管 与肺的交界面 连续。
小 儿 胸 腺
小儿未退化之胸腺可致纵隔向一侧 或两侧增宽形成三角形致密影或帆形影, 不要当成病变。
升主动脉及 上腔静脉复 合投影
右心缘
主动脉弓 肺动脉段 左心缘 心尖
气管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 占据的位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胸椎下缘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下纵隔。
上部
后
前
纵 隔
纵
中 纵
隔
隔
下部
纵隔分区:(胸部侧位上分)九分区法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占 据的位 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及第八胸椎下缘分别 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中、下纵隔。
上叶
下叶
中叶 斜裂
上叶
斜裂
下叶
水平裂(横裂):在正位和侧位胸片上均可显示, 正位片上表现为从右肺外缘至肺门角外侧略呈水平 走行的线状高密度影,侧位片上表现为自斜裂中部 略呈水平向前延伸。
水平裂
水 平 裂
斜裂:正常情况下只能在侧位胸片上可显示,斜 裂下端位于距前肋膈角2-3cm处,斜行向后上方 延伸止于第四胸椎上下。
左肺 上叶:尖后段 前段 上舌段 下舌段
下叶:背段 内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右上叶:尖段 后段 前段 右中叶:外侧段 内侧段
右下叶:背段 内基底段 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肺泡管(20~22级):一个呼吸性细支气管至 少有40个肺泡管和囊,每个肺泡管约有20个肺 泡,成人肺泡直径约300um。
➢肺泡囊(23级):最后一级分支,为盲端。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 气管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 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 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管腔衬以粘膜, 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 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
胸廓
• 胸廓(thoracic cage)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 12对肋(rib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 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胸廓入口由第1胸椎体、第1肋和 胸骨柄上缘围成,是颈部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 第12胸椎体、第12肋和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 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11对。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新生儿的胸廓呈桶状;老年人的胸廓则扁长;成年女性的胸廓短 而园。
• 上纵膈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 胸导管等。前纵膈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 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膈内含有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 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纵膈
T8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四)纵隔 Mediastinum 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医学影像解剖学
•
第三章 胸 部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第一节 肺与纵膈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呼吸系统临床解剖和生理功能
➢肺泡囊(23级):最后一级分支,为盲端。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 气管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 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 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管腔衬以粘膜, 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 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
胸廓
• 胸廓(thoracic cage)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 12对肋(rib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 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胸廓入口由第1胸椎体、第1肋和 胸骨柄上缘围成,是颈部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 第12胸椎体、第12肋和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 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11对。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新生儿的胸廓呈桶状;老年人的胸廓则扁长;成年女性的胸廓短 而园。
• 上纵膈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 胸导管等。前纵膈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 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膈内含有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 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纵膈
T8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四)纵隔 Mediastinum 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医学影像解剖学
•
第三章 胸 部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第一节 肺与纵膈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呼吸系统临床解剖和生理功能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5. 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胸部X线基础解剖
3.肺段
• 3.肺段(sement)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每个肺段有其单独的肺段支 气管,肺段通常呈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向肺的外围, 但肺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各肺段的名称与其相应的支气管 一致。
4.肺门
• 肺门(hilum)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 投影,其中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主要组成部分。
• 第1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区,锁骨以下至第2肋骨外缘以内 的部分称为锁骨下区。
两侧肺野依第2第4肋骨前端下缘水平 线分为上中下野,并纵行平均分为内 中外带。 第1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区, 锁骨以下至第2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 称为锁骨下区。
2.肺叶
• 2.肺叶(lobe)肺叶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右肺分为上、中下三 个肺叶,左肺分为上、下两肺叶。
4.肺门
• 左肺门上部由左肺动脉弓形成,呈边缘光滑的半圆形影:下部由左 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大部分为心影所掩盖。侧位胸片两侧肺 门大部重叠。
5.肺纹理
• 肺纹理(lungmarkings)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 理。
• 肺纹理主要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 组织也参与形成。
• 部分膈较薄弱者,可在膈穹隆上缘局部呈半圆形凸起,称局限性 膈膨升,右侧较常见深吸气时明显。
• 有时在深吸气状态下横膈呈波浪状,称为波浪膈,系因膈肌附着于 不同的肋骨前端,在吸气时受肋骨的牵引所致。
• 肺叶是解剖单位,与肺野为两种不同的概念,例如右肺中野的病 变可能在上叶,也可能在下叶。
1.奇叶
• 副叶(accessorylobe):由副裂深入肺叶内而形成,属于肺脏分叶的先 天变异。
• 常见的有:1.奇叶(azygoslobe):因奇静脉位置异常,奇静脉与周围的 胸膜反折形成奇副裂,将右肺上叶内侧部分隔成为奇叶。
《胸部正位诊断与解剖学-课件》
心脏解剖
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
肺纹理和肺门分析
1
正常图像识别
2
识别正常肺纹理和肺门在X线图像中
的典型表现。
3
解剖学标记
学习肺纹理和肺门在X线图像中的解 剖学标记。
异常图像分析
分析异常肺纹理和肺门在X线图像中 的变化和病理特征。
胸部正位X线的影像学评估
技术要点
介绍胸部正位X线的评估标 准和影像学指标。
胸部正位诊断与解剖学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胸部正位诊断与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我们将探讨胸部疾 病的常见表现,并解析正常和异常胸部X线图像。通过学习肺部和心脏的解剖 结构,我们将深入了解胸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胸部正位诊断概述
1 基本概念
介绍胸部正位诊断的定义和 作用。
2 技术要点
探讨胸部正位X线的拍摄技 术和注意事项。
3 图像解读
讲解如何读取和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胸部X线图像。
胸部疾病与X线表现
肺部感染
分析肺部感染在胸部X线图像上的表现和特点。
肺栓塞
探讨肺栓塞在X线图像中的典型和非典型表现。
气胸
解析气胸在X线图像上的识别和评估方法。
肺癌
探讨肺癌在X线图像中的常见特征和诊断方法。
肺部和心脏的解剖
肺部结构
详细介绍肺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
图像分析
讲解如何分析和识别正常 和异常的胸部X线图像。
病例研究
通过实际病例,演示胸部 正位X线的诊断与鉴别过程。
优化胸部正位X线成像
1 影像质量
探讨如何优化胸部正位 X线ຫໍສະໝຸດ 像的影像质量。2 射线保护
介绍胸部X线拍摄中的 射线保护措施和注意事 项。
胸部X-ray基础-精品医学课件
肺小叶. 肺门
肺野与肺带(X-RAY)
肺纹理(lung markings)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由肺动脉、 肺静脉 、支气管组成
观察点 : 多少、粗细、 分布及有无 扭曲、变形 和移位。
气管与支气管
肺实质与肺间质
肺实质为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 构.包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游离性:少量 中等量 大量 局限性:
– 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 – 叶间积液( interlobar effusion) – 肺底积液( subpulmonary effusion) – 纵隔包裹性积液( mediastinal encapsulated
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 左侧比右侧高1-2 cm. X-ray右肺门呈‘>’状,由
上部、下部、肺门角组成. 左肺门呈‘,’状,由上部、下
部. 侧位片两侧肺门重叠,右侧偏
前呈‘,’状.
肺门(hilar)
右肺门上部由右上肺V、 段间V近段、上肺A、段 A 起始部、上叶B及段B 起始部、最外缘由上叶 后V或偶为上肺V后下干,
左肺:上叶:斜裂 前.下叶:斜裂后.
肺段(segment)
肺段:每个支气管的分支与所属的肺组织。 肺段呈圆锥形,以段支气管入口为尖,朝向肺门。 肺段之间借结缔组织和肺静脉段间支分隔,偶尔有小动脉及
小支气管越过界限,但肺段基本上是一独立单位。
肺门(hilar)
主要由肺动脉、静脉、支气 管组成.
渗出性病变常见于肺浸润或实变,如各型肺炎、 浸润型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等。
肺部病变-渗出
肺野与肺带(X-RAY)
肺纹理(lung markings)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由肺动脉、 肺静脉 、支气管组成
观察点 : 多少、粗细、 分布及有无 扭曲、变形 和移位。
气管与支气管
肺实质与肺间质
肺实质为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 构.包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游离性:少量 中等量 大量 局限性:
– 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 – 叶间积液( interlobar effusion) – 肺底积液( subpulmonary effusion) – 纵隔包裹性积液( mediastinal encapsulated
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 左侧比右侧高1-2 cm. X-ray右肺门呈‘>’状,由
上部、下部、肺门角组成. 左肺门呈‘,’状,由上部、下
部. 侧位片两侧肺门重叠,右侧偏
前呈‘,’状.
肺门(hilar)
右肺门上部由右上肺V、 段间V近段、上肺A、段 A 起始部、上叶B及段B 起始部、最外缘由上叶 后V或偶为上肺V后下干,
左肺:上叶:斜裂 前.下叶:斜裂后.
肺段(segment)
肺段:每个支气管的分支与所属的肺组织。 肺段呈圆锥形,以段支气管入口为尖,朝向肺门。 肺段之间借结缔组织和肺静脉段间支分隔,偶尔有小动脉及
小支气管越过界限,但肺段基本上是一独立单位。
肺门(hilar)
主要由肺动脉、静脉、支气 管组成.
渗出性病变常见于肺浸润或实变,如各型肺炎、 浸润型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等。
肺部病变-渗出
胸部 X线诊断ppt课件
裹
胸部阅片
骨与软组织 : 骨折(肋骨骨折、椎体压缩骨折?)、转移 和结石(慢性胰腺炎钙化、胆石、肾石及骨
病变?)、乳房切除?颈肋(压迫血管引起 上肢疼痛)? 肺 : 浸润(肺泡内填充血(挫伤、PE等)、脓 或 肺炎:细菌、病毒、吸引术 或真菌)、水
透明)。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
肺下积液(聚集在肺底与膈之间的积液)。
气胸及液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肺叶、肺段正常X线解剖
1 右肺上叶
1
2 右肺中叶
3 右肺下叶
2
3
右 正位
左肺上叶 1 1
左肺下叶 2
2 左
肺叶、肺段正常X线解剖
1 右肺上叶 2 右肺中叶 3 右肺下叶
1
2 3
8
7+8
9 右肺下叶外基底段
9
9
10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
10
10
左肺下叶背段 6
左肺下叶前内基段 7+8 左肺下叶外基底段 9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10
肺不张—下叶
右肺下叶不张: 在PA上可以见到 斜裂向下向内移位 侧位上斜裂向后移位
左肺下叶不张: 在PA上可以见到 斜裂向下向内移位 侧位上斜裂向后移位
左上肺门
左上肺门阴影 左肺动脉弓 前、尖后动脉 前、尖后静脉 左肺动脉干
左下肺门
左下肺门阴影 左下肺动脉 背内前尖后动脉 舌叶肺动脉
胸部 X线阅片
胸部X线检查要逐项进行,这是惟一要非常 熟悉的检查方法。阅片的熟练程度直接影 响病人。
第一步:不漏掉快速杀手—游离气体和气 胸。
第二步:不漏掉慢性杀手——早期肺炎或
的消失。
胸部正常X解剖-中叶、舌段
4 右肺中叶外侧段
胸部阅片
骨与软组织 : 骨折(肋骨骨折、椎体压缩骨折?)、转移 和结石(慢性胰腺炎钙化、胆石、肾石及骨
病变?)、乳房切除?颈肋(压迫血管引起 上肢疼痛)? 肺 : 浸润(肺泡内填充血(挫伤、PE等)、脓 或 肺炎:细菌、病毒、吸引术 或真菌)、水
透明)。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
肺下积液(聚集在肺底与膈之间的积液)。
气胸及液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肺叶、肺段正常X线解剖
1 右肺上叶
1
2 右肺中叶
3 右肺下叶
2
3
右 正位
左肺上叶 1 1
左肺下叶 2
2 左
肺叶、肺段正常X线解剖
1 右肺上叶 2 右肺中叶 3 右肺下叶
1
2 3
8
7+8
9 右肺下叶外基底段
9
9
10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
10
10
左肺下叶背段 6
左肺下叶前内基段 7+8 左肺下叶外基底段 9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10
肺不张—下叶
右肺下叶不张: 在PA上可以见到 斜裂向下向内移位 侧位上斜裂向后移位
左肺下叶不张: 在PA上可以见到 斜裂向下向内移位 侧位上斜裂向后移位
左上肺门
左上肺门阴影 左肺动脉弓 前、尖后动脉 前、尖后静脉 左肺动脉干
左下肺门
左下肺门阴影 左下肺动脉 背内前尖后动脉 舌叶肺动脉
胸部 X线阅片
胸部X线检查要逐项进行,这是惟一要非常 熟悉的检查方法。阅片的熟练程度直接影 响病人。
第一步:不漏掉快速杀手—游离气体和气 胸。
第二步:不漏掉慢性杀手——早期肺炎或
的消失。
胸部正常X解剖-中叶、舌段
4 右肺中叶外侧段
正常影像解剖—胸部X线解剖观察
向内下斜行的密度增高影。 3、女性乳房和乳头:双下肺野呈半圆形密
度增高影,乳头影为乳房中央结节状阴 影,边缘清。
胸大肌
乳房
一、胸廓
(二)骨骼 肋骨:12对,后肋较平行。25岁后第一肋
软骨先钙化,后自下向上发生钙化。 肩胛骨:标准胸片应转出肺野之外。 锁骨:两侧锁骨内端与胸部中线距离相等。 胸骨: 胸椎:
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肺泡与肺泡之间有肺泡小孔(Kohn氏孔);肺泡与细支气
管之间有交通小管(Lambert氏管)。
二、肺部
(六)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实质: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含气间隙及
其结构,包括肺泡、肺泡壁、呼吸性支 气管。 肺间质:支气管、血管周围、小叶间隔 及肺泡间隔脏层胸膜下等结缔组织组成 的支架及间隙。
下部为左下肺A及其分支。
二、肺部
肺门侧位影:两肺门大部分重叠,略似 拖尾之“逗号” 。
二、肺部
(四)肺纹理 (1)组成: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
淋巴管(以肺动脉、肺静脉为主)。 (2)表现由粗而细自肺门向外周,呈放
射内粗外细
二、肺部
(五)肺小叶 1.肺小叶大小多约直径1cm,由3~5个腺泡组成, 2.肺小叶的通道分级结构: 小叶支气管——末梢细支气管——1至3级呼吸性细支气
5
6
纵隔与横膈
纵隔:两肺间的组织结构总称。仅气管支气管隐 约可辨。
横膈:两侧顶面呈圆顶状,光滑,一般右膈位于 第10后肋水平。左膈较右膈低1~2cm。肋膈角及 心膈角均为锐角。
7
8
肺部
(一)肺叶与叶间裂 右侧叶间裂:
1.斜裂——第5后肋水平至前肋膈角。 2.水平裂——斜裂中部至胸前壁。 左侧叶间裂: 斜裂——第3~4后肋水平至前肋膈角。
度增高影,乳头影为乳房中央结节状阴 影,边缘清。
胸大肌
乳房
一、胸廓
(二)骨骼 肋骨:12对,后肋较平行。25岁后第一肋
软骨先钙化,后自下向上发生钙化。 肩胛骨:标准胸片应转出肺野之外。 锁骨:两侧锁骨内端与胸部中线距离相等。 胸骨: 胸椎:
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肺泡与肺泡之间有肺泡小孔(Kohn氏孔);肺泡与细支气
管之间有交通小管(Lambert氏管)。
二、肺部
(六)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实质: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含气间隙及
其结构,包括肺泡、肺泡壁、呼吸性支 气管。 肺间质:支气管、血管周围、小叶间隔 及肺泡间隔脏层胸膜下等结缔组织组成 的支架及间隙。
下部为左下肺A及其分支。
二、肺部
肺门侧位影:两肺门大部分重叠,略似 拖尾之“逗号” 。
二、肺部
(四)肺纹理 (1)组成: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
淋巴管(以肺动脉、肺静脉为主)。 (2)表现由粗而细自肺门向外周,呈放
射内粗外细
二、肺部
(五)肺小叶 1.肺小叶大小多约直径1cm,由3~5个腺泡组成, 2.肺小叶的通道分级结构: 小叶支气管——末梢细支气管——1至3级呼吸性细支气
5
6
纵隔与横膈
纵隔:两肺间的组织结构总称。仅气管支气管隐 约可辨。
横膈:两侧顶面呈圆顶状,光滑,一般右膈位于 第10后肋水平。左膈较右膈低1~2cm。肋膈角及 心膈角均为锐角。
7
8
肺部
(一)肺叶与叶间裂 右侧叶间裂:
1.斜裂——第5后肋水平至前肋膈角。 2.水平裂——斜裂中部至胸前壁。 左侧叶间裂: 斜裂——第3~4后肋水平至前肋膈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八、胸部X线测量及正常值
• 1、气管 • 2、支气管 • 3、肺动脉 • 4、肺静脉 • 5、肺门
-
-
-
• 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分出肺叶支气管、肺 段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构成支气管树。
• 肺段支气管通向肺段,肺段的名称与肺 段支气管的名称是一致的。
• 正常肺段的范围在普通X线片上不能直 接显示。
-
-
-
-
-
-
1、右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
• (1)右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尖支与尖段 • 2)后支与后段 • 3)前支与前段 • (2)中间段支气管:无分支且胸片不易显示 • (3)右肺中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外支与外段 • 2)内支与内段
-
-
五、横膈X线解剖
• 膈也称横膈,可分为左右叶和中央部。 膈肌起自胸骨部、肋骨部及腰部,肌质向 中央止于中心腱。膈上的通道有主动脉裂 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 正位片:左、右膈及中央部。膈上缘显 示为清晰的内高外低的弧形影,左膈下为 胃和结肠脾曲,胃膈间隙一般小于2cm。
• 肋膈角、心膈角 • 侧位片:后肋膈角为膈肌最低点。胃泡
-
• 胸腔脏器的影响:心脏 • 腹腔脏器的影响:胃泡扩张、结肠脾曲
胀气。 • 胸、腹腔压力的改变。
-
六、纵隔
• 纵隔的定义 • (一)侧位片 • 1、分区(九分法)
上水平线:胸骨角、T4椎体下缘 下水平线:胸骨第4前肋部水平处与T8椎
体下缘连线 前纵隔: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至胸椎前面
-
• 左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背支与背段 • 2)前内基底支与前内基底段 • 3)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 • 4)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
-
-
-
-
三、肺X线解剖
• (一)肺野 • 定义 • 影响肺野透亮度的因素 • 分带及分区
-
-
-
(二)肺叶
•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 两叶,各叶之间以叶间裂相隔。
-
肺纹理
• 构成 • 形态 • X线表现 • 分布特点 • 影响因素
-
-
-
四、肺裂胸膜X线解剖
• 浅表胸膜在X线偏上一般不显像。 • 横裂:后前位胸片上,可见到横裂,平
第4肋软骨呈横行丝状细线影,外端在腋缘 平第6肋。 右侧位片可见横裂前端达胸前 壁,后端止于斜裂。 • 斜裂:侧位胸片上,于前肋膈角或角后 方3~5cm处,从膈上斜向后上方,呈细线 状影,上端止于4~5后肋水平,常为双线 影或“8”字形影。 •
-
• 右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背支与背段:分3支,正侧位胸片形态 • 2)内基底支与内基底段 • 3)前基底支与前基底段 • 4)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 • 5)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
-
-
-
2、左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
• 左侧支气管分上叶和下叶2个支气管。 • (1)左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尖后支与尖后段 • 2)前支与前段 • 3)上舌支与上舌支段 • 4)下舌支与下舌支段
-
• 2、前、中、后纵隔的内容
• 前纵隔:胸腺、前纵隔淋
巴结
• 中纵隔:心脏、大血管、
气管、主支气管、
胸导管、淋巴结、
膈神经、迷走神经、
肺门等。
• 后纵隔:食管、降主动脉、
胸导管中下段、
奇静脉、半奇静脉、
交感神经干、
后纵隔淋巴结
-
-
• 气管后带 及
胸骨后带
气管后带宽 约2~3mm
胸骨后带宽 约6.81mm
-
(二)后前位片
• 1、器官的X线表现:各器官的重叠影像 • 2、胸椎旁线 • 3、前纵隔线 • 4、后纵隔线 • 5、右气管旁线 • 6、食管胸膜线及奇-食线
-
-
七、儿童胸部X线解剖特点
• 1、透亮度较低 • 2、上纵隔阴影较宽,胸腺未退化 • 3、心胸比较大 • 4、肺纹理较少 • 5、胸骨骨化中心未联合
可作为左膈的标志。
-
膈的高度、运动及X线解剖变异
• 影响膈高度、运动的因素很多,如: • 体位:站立后前位胸片上,膈位于第5
肋或第6前肋间隙水平,通常右膈顶高于左 膈顶1.5~3.0cm,仰卧位膈的位置比站立 位高3cm左右。 • 体型:胖高瘦低。 • 年龄:婴儿横膈较高,老年人常出现波 浪膈、梯形膈、双重弧线影等。 • 呼吸相:平静呼吸与深呼吸等。
第三节 胸部X线影像解剖
-
二、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
• 一、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 • 1、气管:正位片上,为纵行低密度气柱状
阴影,与脊柱重叠。气管下段左缘 稍凹,为主动脉弓压迫所致。
侧位片上,气管由前上方斜向 后下,前后壁平行。 • 2、左右主支气管:正位片 侧位片
-
-
-
肺门
• 又称肺根部的投影,是肺和纵隔的通道。 • X线上肺门的结构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
管及淋巴组织所组成,以肺动脉及肺静脉为主 要成分,尤以肺动脉为主。 • 正位片:肺门影位于肺野内带的第2至第4 前肋之间,左比右高1~2cm,偶可见血管断 面。 • 侧位片:左右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 偏前偏下,左肺门略偏上偏后。
• 正位片相互重叠,侧位片尚可分出。 • 肺叶的解剖变异
副叶:奇叶,下副叶、左中副叶、后副叶 肺段
-
-
-
肺小叶
• 肺小叶的直径约1cm。 • 每个肺小叶中间有一支小叶支气管和一
支小叶动脉伴随深入肺小叶内,而肺静脉 则分布于小叶间隔内。 • 小叶支气管,末梢支气管,一、二、三 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 • 每个肺小叶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 隔,即小叶间隔。肺间隔内有毛细血管网, 弹力及胶原纤维等组织。 • 肺腺泡,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
八、胸部X线测量及正常值
• 1、气管 • 2、支气管 • 3、肺动脉 • 4、肺静脉 • 5、肺门
-
-
-
• 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分出肺叶支气管、肺 段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构成支气管树。
• 肺段支气管通向肺段,肺段的名称与肺 段支气管的名称是一致的。
• 正常肺段的范围在普通X线片上不能直 接显示。
-
-
-
-
-
-
1、右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
• (1)右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尖支与尖段 • 2)后支与后段 • 3)前支与前段 • (2)中间段支气管:无分支且胸片不易显示 • (3)右肺中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外支与外段 • 2)内支与内段
-
-
五、横膈X线解剖
• 膈也称横膈,可分为左右叶和中央部。 膈肌起自胸骨部、肋骨部及腰部,肌质向 中央止于中心腱。膈上的通道有主动脉裂 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 正位片:左、右膈及中央部。膈上缘显 示为清晰的内高外低的弧形影,左膈下为 胃和结肠脾曲,胃膈间隙一般小于2cm。
• 肋膈角、心膈角 • 侧位片:后肋膈角为膈肌最低点。胃泡
-
• 胸腔脏器的影响:心脏 • 腹腔脏器的影响:胃泡扩张、结肠脾曲
胀气。 • 胸、腹腔压力的改变。
-
六、纵隔
• 纵隔的定义 • (一)侧位片 • 1、分区(九分法)
上水平线:胸骨角、T4椎体下缘 下水平线:胸骨第4前肋部水平处与T8椎
体下缘连线 前纵隔: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至胸椎前面
-
• 左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背支与背段 • 2)前内基底支与前内基底段 • 3)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 • 4)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
-
-
-
-
三、肺X线解剖
• (一)肺野 • 定义 • 影响肺野透亮度的因素 • 分带及分区
-
-
-
(二)肺叶
•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 两叶,各叶之间以叶间裂相隔。
-
肺纹理
• 构成 • 形态 • X线表现 • 分布特点 • 影响因素
-
-
-
四、肺裂胸膜X线解剖
• 浅表胸膜在X线偏上一般不显像。 • 横裂:后前位胸片上,可见到横裂,平
第4肋软骨呈横行丝状细线影,外端在腋缘 平第6肋。 右侧位片可见横裂前端达胸前 壁,后端止于斜裂。 • 斜裂:侧位胸片上,于前肋膈角或角后 方3~5cm处,从膈上斜向后上方,呈细线 状影,上端止于4~5后肋水平,常为双线 影或“8”字形影。 •
-
• 右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背支与背段:分3支,正侧位胸片形态 • 2)内基底支与内基底段 • 3)前基底支与前基底段 • 4)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 • 5)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
-
-
-
2、左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
• 左侧支气管分上叶和下叶2个支气管。 • (1)左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 • 1)尖后支与尖后段 • 2)前支与前段 • 3)上舌支与上舌支段 • 4)下舌支与下舌支段
-
• 2、前、中、后纵隔的内容
• 前纵隔:胸腺、前纵隔淋
巴结
• 中纵隔:心脏、大血管、
气管、主支气管、
胸导管、淋巴结、
膈神经、迷走神经、
肺门等。
• 后纵隔:食管、降主动脉、
胸导管中下段、
奇静脉、半奇静脉、
交感神经干、
后纵隔淋巴结
-
-
• 气管后带 及
胸骨后带
气管后带宽 约2~3mm
胸骨后带宽 约6.81mm
-
(二)后前位片
• 1、器官的X线表现:各器官的重叠影像 • 2、胸椎旁线 • 3、前纵隔线 • 4、后纵隔线 • 5、右气管旁线 • 6、食管胸膜线及奇-食线
-
-
七、儿童胸部X线解剖特点
• 1、透亮度较低 • 2、上纵隔阴影较宽,胸腺未退化 • 3、心胸比较大 • 4、肺纹理较少 • 5、胸骨骨化中心未联合
可作为左膈的标志。
-
膈的高度、运动及X线解剖变异
• 影响膈高度、运动的因素很多,如: • 体位:站立后前位胸片上,膈位于第5
肋或第6前肋间隙水平,通常右膈顶高于左 膈顶1.5~3.0cm,仰卧位膈的位置比站立 位高3cm左右。 • 体型:胖高瘦低。 • 年龄:婴儿横膈较高,老年人常出现波 浪膈、梯形膈、双重弧线影等。 • 呼吸相:平静呼吸与深呼吸等。
第三节 胸部X线影像解剖
-
二、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
• 一、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 • 1、气管:正位片上,为纵行低密度气柱状
阴影,与脊柱重叠。气管下段左缘 稍凹,为主动脉弓压迫所致。
侧位片上,气管由前上方斜向 后下,前后壁平行。 • 2、左右主支气管:正位片 侧位片
-
-
-
肺门
• 又称肺根部的投影,是肺和纵隔的通道。 • X线上肺门的结构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
管及淋巴组织所组成,以肺动脉及肺静脉为主 要成分,尤以肺动脉为主。 • 正位片:肺门影位于肺野内带的第2至第4 前肋之间,左比右高1~2cm,偶可见血管断 面。 • 侧位片:左右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 偏前偏下,左肺门略偏上偏后。
• 正位片相互重叠,侧位片尚可分出。 • 肺叶的解剖变异
副叶:奇叶,下副叶、左中副叶、后副叶 肺段
-
-
-
肺小叶
• 肺小叶的直径约1cm。 • 每个肺小叶中间有一支小叶支气管和一
支小叶动脉伴随深入肺小叶内,而肺静脉 则分布于小叶间隔内。 • 小叶支气管,末梢支气管,一、二、三 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 • 每个肺小叶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 隔,即小叶间隔。肺间隔内有毛细血管网, 弹力及胶原纤维等组织。 • 肺腺泡,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