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青花和高温彩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 花考察我国历史文献,最早而又明确提到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工生产技术,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其中的《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又说:“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但从考古新发现来看,青花始于唐代更为可靠,发展至明清两代,青花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以青花和某种彩色釉为主流装饰。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较元代料细腻,绘画精细,凡是有结晶斑及颜色深的地方都下凹,颜色表现深浅不均。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颜色较为均匀,色调柔和淡雅。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用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河南博物院 魏 威青花永乐青花进口回青料,颜色为蓝中闪紫色,色调浓艳,至万历时,颜色逐渐变得灰暗。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青花瓷用国产青花料,翠蓝色,俗称翠毛蓝。
康熙年间,青花料与明末相似,使用国产料,较精细,颜色青翠艳丽,色调明快,与康熙祭蓝颜色相似,可分出深浅不同的颜色,适于瓷器上的渲染绘画,可表现出花纹图案的阴、阳及侧面、反面,具有纸卷上的绘画效果。
由于它能分出五六层的深浅层次,所以又称它为“五彩青花”。
雍正时期,青花是康熙向乾隆过渡的时期,釉色由翠蓝向蓝黑过渡转化,青花层次由繁向简过渡,层次越来越少,前半期与康熙相似,中后期与乾隆相似。
乾隆时期,青花为蓝黑色,绘画深浅层次少,最多为两三层,类似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泥勃青料的蓝黑色,用人工点染法,色调深沉,深浅有规律,死板,点彩的地方没有下凹。
嘉庆道光时期,青花色调鲜艳,为纯蓝色,与同时期的祭蓝相似,青花料越来越粗,纯蓝变得越发灰暗,盘碗类器物,瓷器底部外壁釉面上出现荞麦面地现象,即黄褐色斑点,光绪民国时期,出现洋蓝青花。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1. 嘿,你知道不,看釉色可是个关键哦!就像看人的脸色一样重要。
比如说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釉色,那叫一个鲜亮纯净,就好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么耀眼。
如果釉色昏暗、浑浊,那可得多个心眼了,这能是好东西吗?
2. 造型也别小瞧呀!清代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呢。
好比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大多优雅精致,跟个优雅的绅士似的。
要是碰到个造型歪歪扭扭、奇奇怪怪的,那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呀?
3. 图案也有大学问呢!你想想,精美细腻的图案和粗糙模糊的图案能一样吗?像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图案,那叫一个细腻精美,跟艺术品似的。
如果图案模糊不清,那还能是真的清代瓷器吗?
4. 重量也能告诉你很多呀!拿在手里感受感受,真正的清代瓷器大多有一定的分量感。
就跟挑苹果一样,沉甸甸的感觉才踏实呀。
要是轻飘飘的,你不觉得奇怪吗?
5. 听声音也很重要哦!轻轻敲一敲,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瓷器质量好。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好听的音乐让人心情愉悦呀。
声音沉闷沙哑的话,是不是得引起警惕呀?
6. 底足也千万别漏看啊!看看底足的工艺和落款。
清代好的瓷器底足处理得很精细,就像精心打扮过的姑娘。
要是底足粗糙马虎,那还能对吗?
我的观点结论是:只有多方面综合观察、细心品味这些细节,才能更准确地鉴定清代瓷器呀!。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一、引言明清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使得鉴别其年代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准确鉴定明清瓷器的年代,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断代。
以下介绍七种主要的断代方法,包括造型鉴别、纹饰鉴别、胎质鉴别、釉色鉴别、款识鉴别、工艺鉴别和材料鉴别。
二、造型鉴别明清瓷器的造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口部、腹部、底部和耳部等细节,可以推断其大致年代。
例如,明代瓷器造型古朴,清代瓷器则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
因此,根据瓷器的造型特点,可以对其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三、纹饰鉴别纹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的纹饰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简洁明快,而清代则更加繁复。
通过观察纹饰的构图、风格和色彩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
同时,也要注意纹饰与造型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四、胎质鉴别明清瓷器的胎质也有其时代特点。
一般来说,明代瓷器的胎质较粗,呈灰色或米黄色;而清代瓷器的胎质则较为细腻,呈白色或米白色。
通过观察胎质的细腻程度、颜色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五、釉色鉴别明清瓷器的釉色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青花瓷的釉色偏灰蓝,而清代青花瓷的釉色则偏深蓝。
通过观察釉色的色调、浓淡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釉色与造型、纹饰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六、款识鉴别款识是明清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官窑的款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观察款识的字体、笔画、结构和位置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和窑口。
同时,也要注意款识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七、工艺鉴别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而清代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通过观察瓷器的制作工艺、绘画技巧和烧成温度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工艺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浅析元明清瓷器云纹特征嘉靖皇帝康熙纹饰
浅析元明清瓷器云纹特征嘉靖皇帝康熙纹饰云纹是瓷器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纹饰,有时候作为主题纹饰,大部分的时候作为辅助纹饰,作为其他主题纹饰的衬景。
在很多主题纹饰当中,都必不可少的会出现云纹,因此不同时代云纹的特点,也是鉴定瓷器的有力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就看看究竟有哪几种云纹,分别流行在什么时代。
一元代云纹元代的云气纹,像如意的头,身体像蝌蚪一样,称为如意蝌蚪云。
尾巴细而长,头比较简单,比较小。
一般元代瓷器上狮子、麒麟周围都会围绕着这种如意蝌蚪云,这种云在元代使用较多。
二明洪武云气纹明洪武如意蝌蚪云的头变大,复杂化,尾巴变短变粗。
洪武官窑如意云,开始三个呈品字形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为主题纹饰。
一直到后面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万历,这些时代都有这样的特点,但是也会逐渐变化,时代越晚尾巴越短越粗,头越大越草率。
成化弘治时,如意云作为边饰,盘边、罐子、瓶的脖子等处作为辅助纹饰,尾巴很粗很短。
三弹簧云弹簧云明洪武开始有见,一圈一圈回旋,民窑一般会一大片画在盘碗等外面,这种工艺技法叫实笔点画,线条粗。
永宣时大片的云气纹虽然也是连绵不断,但是它会在纹饰里面画山石等其他景物,主题纹饰大量画在器物上部,下面会流出很多空白。
显得上部繁密,下部疏朗。
弹簧云鼎盛时期就是空白期,真的画的像弹簧,主题纹饰上方画满了弹簧云,一圈一圈阴云密布,但是密而不乱,有一种压下来的感觉。
云的线条比永宣洪武时期要细了。
正统时期线条相对来说要粗一点,最顶端线条非常粗,粗的线条下面再用细线一圈一圈勾勒出来,紧贴上面粗的线条,形成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乌云密布,气势磅礴,动态感很强。
很有气势。
景泰天顺与正统相差无几,到了天顺,云不再那么浓密,接近后面的成化。
明中期,弹簧云开始有所变化,天顺晚期云气疏朗,有成化的味道。
成化弹簧云疏朗,线条变少不再有乌云密布的感觉。
到了弘治正德,弹簧云好像起到一个隔断的作用,将人物等主题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明晚期弹簧云出现的就少了。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明清瓷器鉴定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
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元明龙泉窑辨伪(2)
元明龙泉窑辨伪(2)在龙泉窑鉴定中有一项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特征“釉玉质感”。
古人在描述龙泉青瓷时有一句感言“视之如玉”,既然如玉就应该有“玉性”也就是五德,在龙泉青瓷里也能找到这样的“五德”。
下面根据这“五德”来看看龙泉青瓷所对应的釉色。
其一,玉温润而泽。
釉色温和润泽、不张扬也就是没有“贼光”,光泽柔和内敛,似水一般。
南宋中期鬲式炉标本其二,纯而不淆。
瓷釉没有瑕疵、杂斑。
这对于瓷釉来说有点苛刻。
虽然釉水和釉色可以有偏差,但这只是在烧制过程中窑烟附着导致的、或是窑内出现热差导致的发色不一,而不会出现杂斑或浑浊。
不了解此点者常常被售仿者误导。
元早期划花碗标本其三,鲜而不垢。
对于出土古瓷来说,如果不是出自非常恶劣的保存环境,一般出土后经过清洗,釉面都是非常干净的。
很少出现大面积土沁或是釉面被腐蚀破坏,造成极大的损坏。
这些都是仿品作旧所造成的现象,如酸腐、打磨、药侵、烧烤等等做旧手段。
在鉴定时注意观察都能发现釉面是否有作旧处理后留下的破绽。
南宋晚期鬲式炉标本其四,折而不挠。
龙泉青瓷釉面开片是普遍现象,但是开片的纹路都比较自然,犹如冰面开裂。
最初多是由大开片发展后相互贯通形成大小不一的“裂纹”。
真品开片为自然形成,不似仿品开片都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南宋晚期莲瓣纹碗标本其五,精神见于山川。
龙泉瓷的釉色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
北宋粗旷、南宋儒雅、元代大气、明代稳重,都透着一种内在的美。
仿品常常貌似神离,感觉恶俗。
明代初龙泉大碗标本和真品对比仿品是不能达到以上五点特性的。
这是从瓷器烧成开始随着岁月的积累所出现的“陈化”现象,人力很难摹仿。
一些鉴定龙泉瓷的高手往往通过观察釉色的玉质感程度就能清楚真伪、年代、窑口。
这是通过长期接触所感悟的,是龙泉鉴定中最难也是准确率最高的一种鉴定依据。
仿品寡淡的釉色,丝毫没有龙泉青瓷釉色应有的特点,是福建地区近来比较低级的仿品。
多制作粗糙,为的是让新手误认“古朴”而上当。
仿品——釉质浑浊,夹杂着过多杂质,制作粗糙,为近年龙泉地区仿品仿品——釉面尽管白斑点点,看似土沁。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阿元:景德镇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景德镇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元明清瓷器特点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元明清瓷器
元代蓝釉瓷光素无纹, 有的饰有刻白纹饰, 有的加绘金彩。
元代霁蓝釉牡丹花卉凤凰大鸡首执壶
元代蓝釉刻花龙纹玉壶春瓶
1.1.4 红釉瓷
工艺特点
器物造型
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
是以铜红为着色剂,
经高温在还原气氛中
烧成的,铜红的烧成
技术比钴蓝难掌握, 成品极少。
元代钧窑玫瑰红釉小茶盏
小件器物,多盘、碗、 印盒等。
类青花瓷属民用瓷。 大件器物:共同特点是:大器者
胎体厚重、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 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纹饰层次多。
1.2.1青花瓷赏析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 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2.1 钧窑
工艺特点
装饰纹样
器物造型
工艺特点:元钧瓷较宋、 金胎子更厚,更粗糙、疏 松。有砂砾及砂眼,胎子 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 合不太紧密,釉子略粗, 有大气泡和宗眼。
钧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 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 色彩斑。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 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 罐、瓶等立器有的有模印贴花或 堆塑纹饰。
器物造型:盘、碗、 罐、炉、瓶、盆等。
2.1钧瓷赏析
元钧瓷贯耳瓶
元钧瓷单柄葵口笔洗
元钧瓷鼓钉纹三足小罐
3.1龙泉窑:
明代陶瓷
中国陶瓷史
明代瓷器目录
第一部分
引序
第三部分
龙泉窑
第二部分
景德镇窑
第四部分
磁州窑
明代陶瓷引序
TEXT
MINGDAI陶瓷
明代陶瓷兴旺发达。中期以前,传统的龙泉青瓷、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甚至 供奉宫廷。中晚期,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福建德化的白瓷崛起,成绩斐然。 陶瓷景德镇尤其重要,景德镇瓷器名品很多。除青花以外,还有斗彩五彩素 三彩和多种颜色釉。到了明代晚期,中国瓷器大批销往欧洲,其造型与装饰 大多是按欧洲需求设计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瓷器的年代鉴定是研究和评估瓷器价值的重要环节,而科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一、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的基础,通过对瓷器的形状、器型、纹饰等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推断其所属的年代。
瓷器的形态特征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产生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的瓷器在形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宋代瓷器多为刀削胎,器型简洁,釉面呈青白色;元代瓷器造型丰满,釉面细腻,釉色多变;明代瓷器形制规整,釉面光洁,釉色单一而明亮;清代瓷器造型多样,釉面细腻,釉色丰富。
通过对瓷器形态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确定其年代。
二、文献记载方法文献记载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瓷器的制作技术、窑口、窑址等信息,并与待鉴定的瓷器进行对比。
例如,宋代汝窑和定窑的制作技术和窑址都有详细的文献记载,因此,通过对比文献中的描述和待鉴定瓷器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年代。
三、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瓷器的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所属的年代。
瓷器的釉面和胎体中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不同年代的瓷器在元素含量上会有差异。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对瓷器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可以得到元素组成的数据,进而判断其可能的年代。
四、放射性同位素法放射性同位素法是瓷器年代鉴定中的一种高科技手段。
瓷器的原料中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
通过对瓷器样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计算出其年代。
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铀、钍等。
通过测量瓷器中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推断其年代。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包括形态学方法、文献记载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法。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瓷器的年代。
鉴定秘术:掌握瓷器鉴定二十法,你就是民间专家!
鉴定秘术:掌握瓷器鉴定⼆⼗法,你就是民间专家!喜爱瓷器的朋友肯定会再挑选瓷器时有不同种类的困扰,下⾯就有闪电收藏⽹的有关⼈⼠给⼤家归纳⼏种鉴定瓷器的⽅法,希望在⽣活中对⼤家有帮助:⼀观型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政治、经济乃⾄形制和⽣产⼒发展的传承脉络。
是⼀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
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浓缩,因⽽,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如果我们对某⼀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料、配⽅⼯艺、⼈⽂历史等进⾏全⽅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
假如说年代确⽴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虎吃天,⽆法下⽖。
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第⼀要素。
⼆看纹这⾥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
⽼⼀辈的专家曾说,明⽩了形与纹就等于明⽩了器物的80%。
这⼀论点在⽆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
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个时代的⼈⽂历史,风⼟⼈情,君王嗜好,以及⽣产⼒的发展和⼯艺⽔准。
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类:⼀是皇家官类,⼆是民俗民风。
由于纹饰表现风格、特征极其鲜明,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
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种门类的⼯艺器,做⼀番⽐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产⼒的发展状况。
⽽这些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的证据。
⽐如:没有⼈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谈;也没有⼈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与特征所在。
三看釉通常⼈们将釉⽐做瓷器之⾐,⼗分形象。
在⼀般⼈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样的,其实不然。
⼤约从战国开始进⼊汉,就在陶器上挂釉。
早期⾄唐多为⽯灰釉,⽽后为⽯灰碱釉。
唐时釉中⼊⽟粉,后来在加⽟粉的基础上,⼜加⼊玛瑙粉等稀有原料。
什么叫瓷器底足的跳刀痕
什么叫瓷器底⾜的跳⼑痕
跳⼑痕是元明清瓷器底⾜上的⼀种特征,是鉴定元明清瓷器真伪的⼀个因素。
把握了真品瓷器上的跳⼑痕,对于鉴定瓷器真伪,就多了⼀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不是唯⼀的依据)。
⼀、⼀些元明清瓷器底⾜上跳⼑痕的表现
1、元青花⼤罐底⾜上的跳⼑痕
2、⼀些明代瓷器底⾜上的跳⼑痕
3、清代顺治⼤罐底⾜上的跳⼑痕的跳⼑痕
⼆、跳⼑痕产⽣的原因
跳⼑痕是以⼑或其它⼯具在修制瓷器底⾜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
瓷器拉好坯在挖⾜或修⾜时如⼑不锐利,⼑就会向运⾏⽅向飘⾏,便形成⼀顿⼀顿的放射状条纹,既跳⼑痕。
跳⼑痕在民窑瓷器中多见,在明清官窑瓷器中极为少见。
⽬前⼀些元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上仿跳⼑痕。
所以,不能⼀看底⾜上有跳⼑痕,就认为是⽼瓷器真品,对跳⼑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三、鉴别古瓷器上的跳⼑痕需要把握的特征
1、⽼瓷器上的跳⼑痕是从底⾜中⼼向外呈现放射状的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内细外宽,各个条纹宽窄不等,呈不规则状。
2、⽼瓷器上的跳⼑痕有⾮常明显的,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有宽⼀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多跳⼑痕从底⾜中⼼向外越来越明显。
3、⽼瓷器上有的跳⼑痕有的与修⾜旋纹同时存在。
4、⽼瓷器上的跳⼑痕古朴⾃然,没有⼈为故意造作现象。
新仿瓷器上的跳⼑痕因为是刻意⽽为,故呆⽽不活,不够⾃然,与历史上⾃然形成的跳⼑痕有较⼤差别。
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瓷器的跳⼑痕,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下⾯是⼀些⽼瓷器标本上的跳⼑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元: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以大件器居多。
但在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小件器常见(高度5-7厘米),如水注、水滴、小罐、小碗。
四、青花瓷特征元青花除东南亚地区多见小型器外,普遍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
制作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器底无釉。
多数器物底部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粘有填砂,小型器如碗类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2、器物底足壁往往形成自上而下往外斜撇的形式3、碗、钵、罐、瓶、盘之类的削足处理,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即底足外墙斜削而呈形式。
4、大件器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往往粘有釉斑或较大面积釉块。
壁多见淡红、黄色釉层而又有不规则浓度的透明釉刷痕。
5、碗、钵之类器物的底足外墙,往往留有浸釉时遗留的手抓指痕。
6、罐、瓶之类大器,都是分段制造,拼接而成,特别是接底的痕迹十分明显。
7、罐类器壁釉面不平,有明显接痕,并经常出现赤褐斑,且有小黑疵。
8、圈足之釉不到底,一定稍有露胎,呈褐红色9、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仔细观察,有些弯弯扭扭,以大罐和梅瓶最为突出10、高足杯(马上杯)的杯身和足结合,系采用胎接的办法,即两部分湿胎结合,并非将杯身及足柄各自先施釉,而依靠釉的粘度接合。
因此,元代高足杯足顶端无釉,且往往有乳钉状凸起,元代高足杯的足部肯定空心而不封底。
五、青花瓷装饰方法釉下钴蓝彩绘装饰为主,但也有印花、青花同于一器的例子。
青花彩绘也有两种不同的装饰技法,一是白地绘彩,即图案花纹以青料描绘出来,这是青花瓷主流。
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即以青料做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呈现,极少数,主要应用在大盘大碗一类的大件器上。
元青花除了彩绘装饰外,也采用镂雕及堆贴等附加装饰。
六、青花瓷的图案花纹除外销东南亚小件器,图案花纹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图案花纹一般有茂密的特点,一般典型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大多分为多层次。
元青花瓷的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3种,1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等 2是动物纹,一龙纹(云龙、海水龙)为主,亦有凤凰、孔雀、天马、草虫,3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
七、元青花瓷鉴定要点1、元青花瓷胎体厚重2、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3、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4、器底无釉。
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5、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6、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
7、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8、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9、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10、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梅瓶、罐、玉壶春等类器物近底部往往有仰莲瓣纹,元代之仰莲瓣纹有两个普遍特征:一是每瓣分开描绘,入明以后往往各瓣之间不再分开,而借用边线;二是莲瓣边框均有青花涂抹之粗线,入明以后往往用细线条双勾莲瓣边框,而且其中不再涂施青料。
缠枝牡丹的叶子,元代十分规矩,入明以后则多变形缠枝莲叶瓣,元代成葫芦形,入明后变形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一、釉里红瓷与青花釉里红瓷的特征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并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与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釉里红用铜红料。
(铜作为瓷器上的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汉代铅釉就普遍使用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的绿色(金代扒村窑、元代磁州窑都有绿釉釉下绘褐彩的制作),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窑,唐代窑的釉里红瓷器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无釉里红瓷器发现。
元代烧制成熟了釉里红瓷器,并且创烧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
二、釉里红3种不同装饰方法釉里红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1是釉里红线绘,最早使用,出现飞红现象 2是釉里红拔白 3釉里红涂绘元代各种色釉瓷元代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白瓷、较粗的黑瓷(主要为高足杯、碗类民间日用品)外,还烧制成功了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温孔雀绿釉。
红釉瓷,以铜红料参入釉作为呈色剂,即能烧成高温铜红釉,宋代钧窑使红釉的烧造达到新境界,但胎釉制备远逊于元末明初制品。
蓝釉瓷,高温钴蓝釉为元代创制,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雀绿釉瓷,铜料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
元代在优质瓷胎上成功烧制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新品种。
明: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明代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但其他品种也十分出色,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
最新考古表明,三世纪的越州窑已开始制作釉下褐彩了。
后有唐代窑(历来认为最先创烧),宋代磁州窑、吉州窑都烧造。
釉上彩是因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低温烘烤,使其彩色不致褪色,它包括釉上单彩(如白地红彩等)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
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
万历,青花五彩器;嘉靖朝民窑红绿彩。
斗彩,又称逗彩,意谓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呈彩色画面。
宣德时候青花红彩器属于斗彩畴,但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单彩(红彩)结合。
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色绘相结合的典型斗彩器。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
如洪武朝的高温红釉、蓝釉、柿色釉和黑釉;永乐、宣德增加了仿哥釉、仿龙泉釉;永乐朝的红釉和甜白是明代颜色釉中的佼佼者;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日趋衰落,嘉靖朝开始以铁红低温釉代替高温铜红釉。
嘉靖官窑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制作兴盛。
明代晚期的碎器青花和的石湾窑值得重视。
石湾窑在今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
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
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洪武:从传世洪武瓷,应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大类,而细瓷中凡颜色釉部分,较多五爪龙的纹饰。
细瓷大部分是官窑的,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品。
传世品中,可以确认为洪武瓷的,以釉里红器为最多。
洪武釉里红特征:1、釉里红多数呈较淡或偏灰色泽,个别器物还有飞红的现象,或呈暗黑色,器物釉面往往有开片。
2、器物的制作,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
凡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均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且多数由明显刷纹。
3、碗类细器的底足已经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4、洪武朝釉里红制作除少数器物采用涂抹拔白的方法外,已主要采用线绘的图案装饰,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已多数能控制铜红料飞红现象,烧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5、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
和元青花瓷相比,洪武朝的釉里红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莲池、水禽或鱼藻等图案而显得比较简单。
宣德朝的釉里红无论从品种或数量上都远不如洪武,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已日渐衰落。
可以断言,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
洪武青花瓷洪武青花瓷的特征:1、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采用国产钴料缘故)2、器物制作和釉里红器一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3、洪武青花瓷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特别多见扁菊纹。
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其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瓷鉴定要点1、糙底2、较细的器物改为平削足,民窑粗瓷仍沿用元代底足斜削的习惯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5、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6、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微细瘦而随便了7、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外,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8、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9、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永乐永乐官窑大致以烧造白瓷、青花和红釉为突出。
永乐瓷除少数白瓷梅瓶及大盘外,很多甜白碗或青花器,都是比较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