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三、社会关系的差异四、社会礼仪的差异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六、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

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沈昌芬,2004)。

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

而我国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

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不同而造成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为交际服务的原则和通过多样化手段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导入适当的外语文化内容具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作出一定的总体规划,设计目标语文化的教学,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文化内容进行逐步的扩展和深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第一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It's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中国传统景观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域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去壳而失却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眼神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史空间的艺术。

园林景观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通融时间艺术的诗与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总体到局部都包含这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四、意蕴的蕴涵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已经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教育方式、饮食文化等。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方文化注重集体的利益,在决策时会考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选择和权益,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在决策过程中更受重视。

此外,中方文化注重家庭和亲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其次,中西方社会习俗也存在差异。

在庆祝节日方面,中方文化注重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而西方文化注重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

在礼仪和礼貌方面,中方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谦虚,比如需要给长辈行礼、对别人表示感谢时要用双手;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主选择,尽量避免给人带来不自由的感觉。

第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有差异。

中方文化强调面子和人情关系,重视和睦相处,避免冲突,注重保持表面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公正和个人的自由意志,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说真话和坦率。

在沟通方式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文化强调含蓄和间接表达,会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信息,如微笑、眼神、肢体语言等;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和明确表达,更善于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

教育方式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也较大。

中方文化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尊重师长和教育权威,注重默默接受和记忆知识;而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方饮食注重荤素搭配,讲究食物的色、香、味,重视刀叉筷子的使用礼仪;而西方餐饮文化更注重多样化的口味和选择,使用刀叉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教育方式和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这些 导致 西 方文 化的 源流 体现 出 了客观 性 、 外 向性的特 点 。 定 了 古希 腊和 中 国分 别 走 上 了不 同 的文 化
只 有 因地 制宜 , 因人 制 宜 , 才 能 制定 出更 好 的旅游 发展 策略 。 一 方面 我 国的旅 游行 业 和 管 理 部 门要 不 断 改 进旅 游 配套 政 策 以 适 应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鸣
文艺生活- Cu l t u r e a n d A r t 创意知识经济
浅析 中西 方 旅 游 文 化差 异
邓洁 武 汉东 湖学 院


中西文化的差异
较 少 体 现在 科 学 精神 上 。 在科学上, 中国 人 往将 精神 性和 物 质性截 然 分开 。 一 类是 人 工 玄想较多, 试 验较 少 。 而西 方 人什 么都 要 求 的公 园 、 庭 园、 娱 乐场 , 另一 类是 纯 自然 的森
( 一) 地 理原 因
中 国的 文 化 发 源 于 黄河 和 长 江 流 域 ,
人交 通 不 便 , 但 境 内 国土 幅 员辽 阔 , 再 加 上
你 拿 出试验 数 据来 , 即便 是社 会科 学也 不例 林公 园 、 动物 园 。 再如建 筑 、 宫殿 和一 些博 物
馆, 突 出的要 么是 纯精 神 审美性 的绘 画和 雕 二是 守 纪观 念 。 无 论是 中国还 是西 方 ,
阔, 着 眼 于 未来 , 富有 想 象 力 , 敢 于 冒险 进
的是 西 方 人 父子 、 夫妻 、 朋 友 间 如何 在 经 济 不 同 特 点 ,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旅 游 的导 向 ,
尚理 性及 自由思考 的 习惯 , 而且 他们 眼界 开 上斤斤 计较 。 取, 所 以 对外 部 世 界有 着浓 厚 的探 索 兴 趣 。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然而,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设计风格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来自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外景观设计理念的差异源自于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的景观设计注重的是对自然的崇敬和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以山水为背景,注重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强调“意境”的表达。

而西方的景观设计则更加注重线条、几何形状和对称性,强调规划和功能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不同理解。

其次,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是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景观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南方的园林注重水的运用和绿植的布局,而北方的园林则更加注重石的运用和构筑。

而在西方,由于气候相对稳定,园林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四季的变化和植物的选择。

最后,历史和社会背景也是造成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园林设计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而在西方,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权力和财富,注重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

总的来说,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下的景观设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创作和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作品。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学习交流PPT
15
• 三、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 鱼
•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 指
•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 号
学习交流PPT
8
• 结论
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 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 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语语序比对: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 语+宾语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 间状语
学我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
•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 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学习交流PPT
17
二、礼仪差异
•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 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 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 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 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 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 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 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 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西方礼仪文 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 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 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自然、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学科,它在不同的国家
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念和风格。

中外景观设计的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
园林设计强调“山水相连、自然和谐”,追求“山水有形、亭台有致”的理念,注重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而西方的景观设计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利用。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了景观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是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山水资源丰富,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山水的融合和利用,追求“以山为墙、以水为镜”的设计理念。

而西方国家的自然环境多样,有草原、森林、海洋等不同的景观,因此西方的景观设计更加多样化,注重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和创新。

另外,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会影响中外景观设计的理念差异。

中国古代的园
林设计是贵族文化的产物,强调雅致和高贵,注重营造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而现代的景观设计则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强调实用性和人性化。

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此西方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和改善,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总的来说,中外景观设计理念的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源于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适合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作品。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外景观设计理念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摘要: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各有其特点,存在着诸多差异,而随之产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喜好,本文从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中外旅游文化差异文化是各国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沉淀下来的瑰宝,每一颗人类文明的宝石的形成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离不开本国的土壤。

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正是各国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中外文化差异(一)文化起源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大陆四周高大山脉环拥,高山横亘使古人交通不便,但境内国土幅员辽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舒适宜人,适合农业耕作。

所以大陆上的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大河大陆地区,并且拥有了远比欧洲发达的农业文明,还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观念。

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中国大地的居民一直认为“海内”为国家,“海外”为蛮荒、神秘的地方,以至于大陆的居民缺少探索外部世界的勇气,“安土重迁”,文化源流的特点上主要体现出内向性、静态性。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欧洲,而古希腊和罗马是欧洲文化之源流。

由于环绕地中海,当地居民有着航海、经商等天然条件以及生活的需要,不论是埃及还是古希腊或是古罗马,都形成了征服海洋和冒险求知的精神和文化。

而且古埃及文化很早就通过海上传播开来。

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海洋展开。

由于人们频繁穿梭于海上,形成了他们崇尚理性及自由思考的习惯,而且他们眼界开阔,着眼于未来,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进取,所以对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这些导致西方文化的源流体现出了客观性、外向性的特点。

(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使人们可以根据血缘组成家庭或家族,共同发展生产,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又使这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越来越紧密和稳固,个人的一切经常是这个家族或家庭的附属,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景点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景点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景点方面的体现
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

中国传统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以木结构为主,而西方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石头,以石结构为主。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建筑在外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如故宫、颐和园等,其建筑结构严谨,对称和谐;而西方的建筑则以石头为主,如法国的凡尔赛宫、意大利的斗兽场等,其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壮观雄伟。


化内涵:
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也体现在景点中。

中国的景点多与历史、文化、哲学等有关,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这些景点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西方的景点则更注重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这些景点虽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但更注重体现人类的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

旅游体验:
中西方旅游体验的差异也与文化有关。

中国的旅游体验更注重体验式参观,游客需要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信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景点;而西方的旅游体验则更注重娱乐和休闲,游客可以在景点中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类的智慧成果。

总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景点方面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使得中西方景点的吸引力各有不同。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中西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域环境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

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二、历史传统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

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接受。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等。

, 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大到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英语则相反。

这一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汉英句子的词序中。

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

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学号: 3209000766姓名:陈晓雯任课教师:俎喜红2012年04月18日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

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

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

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化,是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中流传的传承文化、习俗、知识、价值观、态度、观念等的共同体。

由于文化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理性地评价其好坏的标准并不存在,人们在接受到文化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有自己的情感颜色和价值观。

因此有了文化差异,各国文化的区别就如同各自晶莹剔透的水晶一般,各具其美,而又各有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讨论,比如形态、价值观、礼仪习俗等等,下面就以这些方面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形态篇形态就是文化表现形式的各种方式,这包括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美学等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一方面非常明显。

以视觉艺术为例,西方画家在画像时,通常会将影像刻画得淋漓尽致,追求器物的真实性,而中国画家通常的作画习惯则是追求隐约,追求意境,将偶遇之处刻画最为到位。

中国画的画面具有诗意性,更多的强调的是画面中的情感和境界。

而造型简单,扁平线性和纪实主义的西方画,则更强调画面的构图、配合着明暗、颜色等方面来营造出真实的环境和情境。

在建筑风格中,中西方差异同样明显。

西方建筑古典风格常常采用立体、规矩、尺寸的形态,呈现出典雅而富有规律的风格,而传统中国建筑则更注重形式的秀美和装饰的艺术性。

比如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各种“斗拱”、“梁柱”、“琉璃瓦”等元素都是具有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硬标签。

价值观篇价值观,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占据很高的地位,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社会结构是很不同的,西方国家重视个人的独立、平等、自主和道德自由,很少关注传统和家庭的角色。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们普遍关心家庭和个人品牌,并认为居家生活应该完整和互联,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在内。

中西方在这个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行为。

另外,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也不同。

西方思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实证,而中国思维往往更加趋向于综合、抽象和图像式的思考方式。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原因
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自然、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学科,它在不同的国家
和文化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和理念。

中外景观设计的差异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是造成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景观设计注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则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注重对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追求现代感和个性化。

其次,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是造成中外景观设计理念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南北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

而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对气候条件的适应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

另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会影响中外景观设计的理念。

中国的传统
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这些都会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

而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现代性,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中外景观设计理念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景观设计的交流和融合也逐渐增多,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景观设计理念也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外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融合,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景观作品,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引言旅游是跨越国界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各地的文化背景和差异都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形成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中西方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倡导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角色。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也会体现出来,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而中国游客更注重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旅游,追求团体活动和亲情的体验。

2. 艺术与美学观念中西方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个体的表现和情感的宣泄,追求自由和创新。

而中国艺术注重集体的审美标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求和谐和内涵。

在旅游文化中,这种差异会反映在游客对景点的选择和对旅游产品的评价上。

3. 信仰和宗教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注重个体的灵性追求。

而中国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伦理道德。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体现为西方游客更注重参观教堂、宗教文化遗址等与宗教有关的景点,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参观名山、古寺等富有宗教氛围的景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1. 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西方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个体需求,强调个性化和创新。

而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社群需求,强调亲情和团队活动。

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游客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来调整产品的特色和风格。

2. 旅游服务与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服务和体验也产生重要影响。

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喜欢有挑战性的旅游活动。

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团队服务和传统文化的体验,喜欢与亲友一起旅游。

中西自然环境、文化差异

中西自然环境、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自然环境在某种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活动是受限于并依赖于其所处于的环境的。

中西方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造就了不同特点的文化。

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四大特征:一是土地面积大,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二是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三是地形最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

四是最气候复杂,各种气候都有。

中华文化是雄奇如山与秀丽如水相结合、大统一与丰富多彩相结合的内陆性大文化。

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正好相反:海洋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摇篮,也是西方文化的摇篮。

欧洲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其自然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临海,欧洲边界线的五分之四以上都临海;二是大陆地形以平原为主,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气候温和湿润,养育了强大的民族,各民族大迁移频繁,征战不已。

这种四面临海、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条件是西方的人们必须与之作斗争,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因而造就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冒险性和开放性。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 culture formation. To a large extent, human activities rely on and are limited by the environmen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creates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four major characteristics to Chine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rge land area ranking as the third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great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the most diverse terrain symbolizing by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 most complex climate varying in all kinds. Therefore China owns inland culture combined with magnificent mountains-image and beautiful water-image, grand unification and colorful specialties.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are just the opposite. The ocean has become the cradle of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the Oceania, as well as Western culture. The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Western culture. There are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Europe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e is that most of European countries border on the sea. More than four-fifths of European boundary line is bounded by the sea. Another is that the mainland terrain is mainly plain. The European average height is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and the climate is mild and humid. The rich land had raised various ethnic groups who became powerful and frequently migrating and endlessly fought against others. The Westerners had to comb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rrounded by the sea and poor living conditions. They were eager to conquer the sea and nature which create the features of expansion, adventure and openness of Western cul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
学号: 3209000766
姓名:陈晓雯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04月18日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

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

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

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

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

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

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调整,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胜自然的基本观念;而中国园林则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基本观念。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
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觉得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黄金分割”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 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一句话概括,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二、中西山水景观审美观差异
山水美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不经人为加工过的美。

然而即使是面对这一自然而客观的对象,中国和西方人对它的审美视角、深度、内在意蕴等并不完全相同,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让我们来逐层比较一下这些相同与不同的特点。

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

那就是重现实和世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他们将山水看作是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等的象征。

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作家的大部分游记,都有丰富的寓意,这种寓意就是中国的那种忧国忧民、养精育德以及个人境遇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联等等的“比德”内容。

西方人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欣赏,不会寄托这么多的道德伦理内容。

他们对山水的欣赏,主要出自于两点:一是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二是感受与人的心情的契合。

由于对山水审美出发点的异同,因此,在山水美的标准上,中西方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某种相似与相异。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主要体现在山水本身,因为中国的文明主要是“黄色文明”,即黄土文明。

大山、峻岭、丘陵、高原、山地等就是其主要的地形标志,实际上也就是“山”的主要内容。

所以在我们的古代旅游活动中,也只是突出名山大川,沧海大洋较少有人将它作为游览重点或中心。

抒发对大海的崇敬心情,除曹操的《观沧海》等少量篇什外,极为罕见。

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沧海大洋才逐渐为人们所青睐。

西方则不然,他们因为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民族性格的关系,所以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西方人欣赏大海,主要是欣赏那汹涌的波涛和广阔的气势,从中体会到壮丽的美和崇高的美。

在我看来,不论是西方的园林还是中国的园林,都有各美的地方,虽然是不同的一种美,蕴含的意境也不一样,但是都是人类和自然相融合产生的文化,我们都要以欣赏的心态去观赏而不是作无谓的比较争论谁优谁劣。

中西方的山水景观不一样,但是都是天工自然,气势意蕴不一样,中西方人欣赏角度不一样,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到西方去旅游赏山赏水,领略异地文化,使得自身身心升华,相反,西方人也应该到我们中国领略中国浑然天成的自然山水景观,这样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思想、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