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晶型研究

合集下载

铬系催化剂研究的报告(2008年9月)

铬系催化剂研究的报告(2008年9月)

19
2.1.2 UCC的Unipol气相工艺 BRICI
催化剂 α β γ δ ε 别称 M F S-2 S-9 T 组成 Mg-Ti-THF Ti-F-Cr 铬酸酯 二茂铬 V-THF 和电线电缆
我国先后引进了多套UCC公司的Unipol工艺,包括齐鲁石化,大庆 石化,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扬子石化、兰州石化、福建炼化等。
5
CMR报告-PE产品
BRICI
6
CMR报告-PE产品
BRICI
7
CMR报告-市场
BRICI
8
CMR报告-市场
BRICI
9
CMR报告-市场
BRICI
10
CMR报告-生产
BRICI
11
CMR报告-供应商
BRICI
12
CMR报告-供应商
BRICI
13
CMR报告-供应商

BRICI


W. R. Grace公司在1954年得到了Davison,1957年 Grace购买了Phillips公司发明的负载在硅胶上的铬催化 剂技术,当1968年UCC开发Unipol气相工艺时Grace公 司又提供硅胶生产适合该工艺的铬系催化剂。Grace公 司在催化剂载体领域内的强大实力也成就了它在铬系 催化剂生产领域内的龙头老大地位。 2006年7月随着PQ公司和Ineos公司的合并,使新的PQ 公司成为在铬系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领域内仅次于 Grace公司的第二大公司。 报告也提到了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依托上海研究院生 产的适合气相聚乙烯工艺的铬系催化剂。
Sylopol® 332 5 N 、 Sylopol® 5910 、
3
铬系催化剂的制备
BRICI

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升温还原原操作说明

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升温还原原操作说明

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升温还原,钝化降温原理和操作方法中变触媒是以三氧化二铁为主体的铁铬触媒,其本身是没有催化活性的,在生产时必须先将其还原成尖晶石结果的四氧化三铁,才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其还原方法是利用半水煤气中的CO和H2来进行的,其还原反应如下:3Fe2O3 +CO =2Fe3O4 +CO 2+Q3Fe2O3 +H2 =2Fe3O 4 +H2O +Q一,升温还原前的准备工作1,根据所用催化剂的性能,制定相应的升温还原方案,绘制升温曲线,准备好操作记录表,同时检查电炉及电器,仪表,完好正常后方可进行。

2,认真检查系统内各盲板是否拆除,系统是否吹净,试压置换合格,系统内各阀门的开关是否在正确位置。

3,触媒升温还原操作人员应有明确分工,炉温操作有技术熟练的主操作担任。

二,升温还原程序1,升温还原方法:先用被电炉加热器的高温空气进行升温,然后配入半水煤气进行还原。

整个升温还原操作分为空气升温,蒸汽置换和过CO还原三个阶段。

2,确定升温还原的流程和线路,使其畅通合理,完成升温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后,便可向变换系统输送空气。

3,开启罗茨机或压缩机,以最大空气量通过升温还原系统,要求空速在200~300NM3/hm3,在保证电炉出口温度及升温速率的前提下,空速越大越好,全开放空阀,使系统压力越低越好。

4试送一组电炉,开始空气升温。

电炉出口温度及升温速率必须严格地按方案控制,温度不宜过高,升温速率不宜过快。

电炉出口温度及升温速率的控制方法是气量的变化和电炉功率的调节相配合,其操作首先保证大空速,其次是调节电炉功率。

5,尽可能地缩小触媒层的轴向温差,温差以50~80℃为妥。

120℃恒温主要是缩小触媒层轴向温差,有得于游离水缓慢地蒸发,以保证触媒的平稳温升和保护触媒的强度。

200℃恒温应将触媒层最低温度提至高于蒸汽漏点温度20℃以上,在系统压力为0.05~0.1MPa时,触媒最低温度应在120~130℃以上,为蒸汽置换作好温度上的准备。

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晶体生长和催化性能的研究

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晶体生长和催化性能的研究
等 表 征 手 段 研 究 了 中 和 终 点 p 和 熟 化 过 程 对 前 驱 体 、 原 态 催 化 剂 的 结 构 与 活 性 H 还 的 影 响 . 验 结 果表 明 , p 控 制 在 9 l 间 , 剂铬 进 入 YF 2 晶格 , 入 八 试 当 H ~ 水煤气变换反应; 铁铬系催化剂; 氧化铬; 结晶; 结构; 中图分类 号 : Q 2.2 文 献标 识码 : T 468 A 水煤 气变 换 反 应是 经 济 上 可行 、 术 上成 熟 的主 要 制 氢途 径 , 今 已有 近 百 年 的 历史 . eC 技 迄 F — r系氧 化物 催化 剂是 工业 上 主 要 的水 煤 气 高温 变 换反 应 催 化剂 , 用 温 度 3 0 4 0 ℃C 4 该 催 化 剂 中氧 化 使 2 ̄ 5 13  ̄. 铬 含量 高达6 %~ 1 ; 人体 及环 境造 成极 大危 害 , 4 对 去掉 铁铬 系 催化 剂 中的铬 组分 , 用其 他 助剂及工 选
性 方面 差距 尤 其 明显 。 献 ( 3 为 4 方 法 影 响催 化 剂 的 活性 , 文 7认 备 比如 :H 值 , 淀过 程 等 . 了研 制 p 沉 为
无铬铁系高变催化剂 , 首先必须要确定氧化铬在催化剂合成、 使用过 程中的存在形态 , 对催化剂的性能 与结 构有 何影 响等 问题。 文着 重研 究 了氧化 铬对 催化 剂结 构和 性 能的影 响 , 本 以便为 研制 无铬 铁 系高变
8 ( 7/ 各成 分均 为氧 化物 )活性 测试 结果 达到 了已工业 化 的铁铬 系催化 剂 水平 , 且该 催化 剂选 择性要 9 5 , 并
比铁 铬 系 催 化剂 的高 . a is a等 人 用 浸 渍 法 研 制 出钌一 氧 化 物 催 化 剂 , 现 在 中 温 区到 高 温 区 Bs k n 铁 发 (0  ̄3 0℃) 有较 高 的催化 活性 。 30 5 具 通过 催 化剂 表征 发现 对 催化 的活 性 影 响最 大 的是 金 属钌 的 平均粒 度, 载体性 质强 烈影 响 Ru粒 度 的分 散程度 。 然有 一些 无铬 铁 系高变 催 化剂 的研 究及 工业 应用 , 虽 但直 到 现在 , eC 系 氧 化 物 催化 剂 仍 占 有 主导 地 位 . 中最 主要 的原 因是 无 铬 铁 系 高变 催化 剂的 性 能与 F—r 其 F — r系氧 化 物催 化 剂相 比 , 能上 仍 然存 在一 定 的差 距 , 别 是 长 时间使 用 过 程 中机 械强 度和 热稳 定 eC 性 特

浅谈变换催化剂和变换炉的选择

浅谈变换催化剂和变换炉的选择

浅谈变换催化剂和变换炉的选择摘要:变换工艺根据所选用的催化剂是否耐硫,将变换工艺分为耐硫变换和非耐硫变换工艺。

变换反应的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催化剂和变换炉。

本文通过介绍不同类型变换催化剂和变换炉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为广大化工同行在变换催化剂和变换炉的选择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变换工艺;变换催化剂;变换炉1变换催化剂的选择通常使用的催化剂有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和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

1.1高温变换催化剂高温变换催化剂其活性相是由Fe2O3部分还原得到的Fe3O4。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高温烧结导致Fe3O4表面积下降,引起活性的急剧下降,造成纯Fe3O4的活性温区很窄,耐热性很差。

因此常加入结构助剂提高其耐热性,防止烧结引起的活性下降。

由于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中铬是剧毒物质,造成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及毒害,但工业化与应用业绩较少。

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粉化是它的一个主要问题。

催化剂的更换往往不是由于活性丧失,而是由于粉化造成过大的压差。

部分催化剂的粉化,引起气流不均匀,也将导致转化率下降。

蒸汽消耗较高,有最低水气比要求,要求变换入口水气比在1.4以上,变换后的水气比应大于0.8,导致过剩蒸汽冷凝量过多、能耗增加,不宜选用。

1.2低温变换催化剂低变催化剂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性温度低,在200~260℃的范围内,变换反应就能迅速进行。

低变催化剂对硫化物极为敏感,由于生成铜盐而永久性中毒。

氯或氯离子也引起永久性中毒,这是由于催化剂发生结晶而引起的。

另外,原料气中的不饱和烃可能在催化剂表面析炭或结焦。

1.3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钴钼系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具有很高的低温活性,它比铁系高温变换催化剂起活温度低100~150℃,甚至在160℃就显示出优异的活性,与铜系低温变换催化剂相当,且其耐热性能与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相当,因此具有很宽的活性温区,几乎覆盖了铁系高温变换催化剂和铜系低温变换催化剂整个活性温区。

不同Fe_2_Fe_3_比的铁盐溶液对氧化铁晶型和性质的影响

不同Fe_2_Fe_3_比的铁盐溶液对氧化铁晶型和性质的影响

不同F e2+ ƒF e3+ 比的铁盐溶液对氧化铁晶型和性质的影响α欧晓佳程极源(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成都, 610041)摘要改变铁盐溶液中F e2+ ƒF e3+比, 将其与氨水反应, 制得铁铬催化剂的主体相氧化铁, 用T P R、XRD 和活性评价对制得的氧化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不同F e2+ ƒF e3+ 比的铁盐溶液, 将得到不同性质和晶型的氧化铁。

关键词Χ2F e2O 3 晶型铁铬催化剂一氧化碳变换制氢过程中普遍使用的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 其主体相氧化铁存在多种形态:Χ2F e2O 3 , Α2F e2O 3 , Χ2F e O O H , Α2F eOO H 1 。

催化剂在使用前用半水煤气在400℃左右还原时, 氧化铁还原为变换反应的真正活性组份F e3O 4。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 活性相F e3O 4 前驱物氧化铁的晶型直接影响它的催化性能和机械强度, Χ2F e2O 3 和Α2F e2O 3 相比, 前者还原后具有更好的低温活性和机械强度。

因此认为制备出单一Χ2F e2O 3 晶型的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是保证其活性高, 强度好的关键之一。

我们在制备Χ2F e2O 3 的过程中发现, 不同F e2+ ƒF e3+ 比的铁盐溶液制备出的F e2O 3 , 其物化性质和还原过程有很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不同F e2+ ƒF e3+ 比的铁盐溶液制得的F e2O 3 的初活性, 用X 射线衍射(XR D ) 分析其物相和晶粒大小, 用程序升温还原(T PR ) 测定其还原过程, 讨论了不同铁离子比对氧化铁晶型和性质的影响。

实验部分1. 催化剂的制备F e(N O 3 ) 3 〃7H 2O 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 加入F e(N O 3 ) 2 溶液配制成F e2+ ƒF e3+ 比不同的铁盐溶液(总F e含量以F e2O 3 计为130gƒL ) , 加热至72℃, 用3m o lƒL 氨水中和至pH 值8~9, 析出的沉淀经静置老化、洗涤后120℃干燥, 压片成型, 310℃焙烧后粉碎, 筛分20~46 目, 即得不同的F e2O 3。

高温变换催化剂使用操作手册

高温变换催化剂使用操作手册

高温变换催化剂使用操作说明书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催化剂厂二〇〇二年七月目录1.概述2.物化性能及工业使用条件3.催化剂装填4 催化剂升温还原5.催化剂的正常使用6.催化剂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7.停车8. 开车9. 催化剂的卸出10.产品的包装、运输和保管:附件:高温变换催化剂空气升温阶段的超温现象及防范措施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催化剂厂是我国最早生产催化剂的企业,也是催化剂行业第一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ISO9002)的专业生产厂。

目前能够生产40多个品种、90多个型号的化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催化剂。

化肥催化剂是传统的优势产品,广泛用于国内大、中、小型各类高低压工艺制氨装置,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温变换催化剂使用目的是为了制备后续生产要使用的氢气。

通过催化反应过程来实现快速、连续。

催化剂的使用,包括从催化剂的选型开始,到催化剂的装填、升温还原、正常操作、维护保养等一系列过程。

催化剂的性能只有通过工业化应用才能得以体现。

催化剂使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催化剂性能的发挥。

为了您更好的使用好催化剂,在使用高温变换催化剂前,敬请阅读本手册高温变换催化剂使用操作说明书1.概述:1.1 在高温条件下,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能促进一氧化碳和水蒸汽的变换反应制取H2。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摘要本文介绍了CO变换工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论述了变换催化剂、反应器、节能工艺和数字模型的发展,论述了变换工艺的发展方向,指出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CO变换;催化剂;合成气;节能前言一氧化碳变换(也称水煤气变换,water gas shift)是指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

通过变换反应既降低了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又得到了更多氢气,调节了碳氢比,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例如合成甲醇等)。

其工业应用已有90多年历史。

在合成气制醇、制烃催化过程中,低温水气变换反应通常用于甲醇重整制氢反应中大量CO的去除,同时在环境科学甚至在民用化学方面所起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汽车尾气的处理、家用煤气降低CO的含量等。

本文将从CO 变换工艺的几个因素展开论述。

一、CO变换原理[1]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

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2O共存的系统,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为:CO+H2O=CO2+H2ΔH= - 41.2kJ/mol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2CO=C+CO22CO+2H2=CH4+CO2CO+3H2=CH4+H2OCO2+4H2=CH4+2H2O1.CO变换反应平衡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1)温度影响由于CO变换反应是个放热可逆反应,因此低温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2)水碳比影响提高水碳比,可增加一氧化碳的转化率,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3)原料气含CO2影响 CO2为反应产物,应尽量降低原料气中CO2的含量,确保平衡不向左移动。

2.CO变换反应速率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1)压力影响加压可提高反应物分压,在3MPa以下,反应速率与压力平方成正比。

(2)水碳比影响在水碳比低于4的情况下,提高水碳比可使变换反应速率加快。

co变换反应原理与催化剂

co变换反应原理与催化剂

co变换反应原理与催化剂
答案:
CO变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一氧化碳(CO)与水蒸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H2)和二氧化碳(CO2)。

这一反应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过程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H2O→H2+CO2
这个反应是可逆的,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也可以逆向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同时,这个反应是放热的,即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

由于这个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时速度较慢,因此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催化剂包括铁铬系、铜锌系和钴钼系等,这些催化剂能够显著提高反应速率,使得一氧化碳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CO变换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一氧化碳不是合成氨的直接原料,而且能够使氨合成催化剂中毒,因此在送往合成工序之前,必须将一氧化碳脱除。

通过CO变换反应,可以将大部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氢气,从而满足合成氨等化工过程的需求。

此外,CO变换反应还在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用于处理含有一氧化碳的废气,通过加水变换的方式,利用催化剂将一氧化碳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环保和处理污染的目的。

总的来说,CO变换反应原理及其使用的催化剂在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反应,可以有效处理含有一氧化碳的废气,同时为化工过程提供必要的原料气体。

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很大的改进 , 特别是从 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O O 各种
司的 K .l 61 催化剂和南方化学公司的 C 2 催化 1- 4
阻燃剂会明显降低 聚碳酸酯的热变形温度和冲击
强度 , 因此比较适宜的是有机硅系阻燃剂。此外 , 随着通信电器轻量小型化对聚碳酸酯材料提出了 更高要求, 目前聚碳酸酯/ B 合金就特别适宜在 AS
应用在计算机领域。
术潜力 , 与世界先进的大公 司合作 , 开展非光气法 聚碳酸酯的生产 和应用开发工作 , 为我国聚碳酸 酯的生产水平早 日 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奠定 良好的
基础。
④ 低残 留有 害物的食 品容器。工业合成聚
碳酸酯是双酚 A型 , 由于合成时有微量未反应 的 单体双酚 A残 留在树脂 中, 在作 为饮用水桶和食
通信电器及航空航天工业 中应用。 ③ 表面金属化 的汽车部 件。聚碳酸酯表 面 经金属化后具有 良好 的金属光泽及 高强度 , 广泛
应用前景。
⑤ 防开裂脆化 的医疗器 械。聚碳 酸酯具有 诸多优异性能 , 目前已经应用于医疗器械中, 由于 其耐化学品性较差 , 在化学药品的存在下 , 容易引 起 内应力开裂 , 如聚碳酸酯在人工透析器 、 人工肺
[ 参考文献 ]
[ ]黄振豪. 1 聚碳酸酯 [ ∥化工百 科全 书 : 9 北京 t 学 M] 第 眷. 化
工业 出版社 。94 19
品容器时易被溶 出从而影 响身体健康 , 因此要开
发卫生级的聚碳 酸酯树脂 , 用作饮用水桶和其他 食品容器的生产和使用。作为饮用水桶和其他食
【 ] 王雄伟. 国 P 2 中 c正在 进 入投 资 高峰 期 [ ] 中 国化 工报 , N.
剂 。如 Jhs a hy 司的 7.、1 ono M t e 公 n t 1 7. 7- 3 4及 15 催化剂、 托普索公司的 S - 1 催化剂 ,A F K2 . 02 B S 公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摘要本文介绍了CO变换工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论述了变换催化剂、反应器、节能工艺和数字模型的发展,论述了变换工艺的发展方向,指出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CO变换;催化剂;合成气;节能前言一氧化碳变换(也称水煤气变换,water gas shift)是指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

通过变换反应既降低了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又得到了更多氢气,调节了碳氢比,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例如合成甲醇等)。

其工业应用已有90多年历史。

在合成气制醇、制烃催化过程中,低温水气变换反应通常用于甲醇重整制氢反应中大量CO的去除,同时在环境科学甚至在民用化学方面所起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汽车尾气的处理、家用煤气降低CO的含量等。

本文将从CO 变换工艺的几个因素展开论述。

一、CO变换原理[1]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

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2O共存的系统,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为:CO+H2O=CO2+H2ΔH= - 41.2kJ/mol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2CO=C+CO22CO+2H2=CH4+CO2CO+3H2=CH4+H2OCO2+4H2=CH4+2H2O1.CO变换反应平衡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1)温度影响由于CO变换反应是个放热可逆反应,因此低温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2)水碳比影响提高水碳比,可增加一氧化碳的转化率,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3)原料气含CO2影响 CO2为反应产物,应尽量降低原料气中CO2的含量,确保平衡不向左移动。

2.CO变换反应速率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1)压力影响加压可提高反应物分压,在3MPa以下,反应速率与压力平方成正比。

(2)水碳比影响在水碳比低于4的情况下,提高水碳比可使变换反应速率加快。

变换催化剂与变换工艺

变换催化剂与变换工艺

H2S具有未共用的电子对(S元素最高可为+6价),
可以和催化剂活性组分中过渡金属的可共用电子
形成配价键而强烈地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上。从
而使表面的H2S浓度大大高于气相中的H2S浓度,
这方面不少学者作过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进行实验与计算,发现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比例、 制备方法、硫化前的钴钼状态、添加剂的种类、 硫化工艺的不同,其H2S吸附能力相差较大,吸附 系数为1.5~4之间,正如不同的Fe-Cr中变催化剂 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其H2S吸附能力相差较大,从 而影响其耐硫性能一样。 研究中又发现催化剂表面吸附H2S能力越大,抗低硫 性能就越强,而其活性就越差,这可能是由于吸 附的H2S 覆盖了活性表面之故,所以不同的变换 工艺(中串低或全低变)所采用的催化剂的吸附H2S 能力也应有所差别。
1.2 H2S的问题
1.2.1 H2S与费-托副反应 当气体中无硫(如天然气造气)过度还原生成的铁 还发生下列反应: 3Fe+2CO→Fe3C+CO2 5Fe+4CO→Fe5C2+2CO2 也就是Fe3C、Fe5C2首先是由Fe3O4还原成Fe再与CO 反应而生成的。此时会可能有以下二种副反应生成: 析碳反应:CO→CO2 + C 费-托反应:CO+H2→CH4、C2H2、C2H6、C3H8… 上述反应是体积缩小反应,变换压力愈高,反应也 愈容易进行,这就是无硫变换气容易产生弗托反应 的原因,显然,压力愈高,弗托副反应也愈明显。
粉化原因:原料气中O2和H2S的波动,升、降压速 度太快,冷凝水 中毒原因:硫、氯、砷和磷
目前国内不少合成氨厂采用中低低变换流程,变换 汽气比及蒸汽添加量大幅度降低,节能效果显著, 但却普遍存在中变催化剂使用寿命短,阻力快速 增大的问题。 一般认为Fe-Cr系中变催化剂在低汽气比时,气体中 的CO会与中变催化剂中的Fe3O4反应,Fe3O4被过 度还原成金属铁,此时不仅会破坏中变催化剂的 物相结构,使强度下降,活性衰退,寿命缩短, 甚至会产生费—托副反应,使CO和H2发生反应生 成烃类,影响后工段及产品质量 。

《化学工艺学》(刘晓勤)复习题答案

《化学工艺学》(刘晓勤)复习题答案

《化学工艺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化学工业(化学加工工业):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工业。

2、化学工业按产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有机化工(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无机化工(非碳氢化合物)两大类。

3、一般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质、用途和生产量,化学工艺分为如下几类:无机化学工业、基本有机化学工业、高分子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工业、生物化学工业。

4、化学工业按原料的性质和来源分: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矿产化工、海洋化工。

5、化学工艺:将原料物质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其中包括实现这种转变的全部化学和物理的措施。

6、原油按其组成大体分为:石蜡基、中间基、环烷基三大类。

7、辛烷值:将异辛烷规定为100,正庚烷为0,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制成标准汽油。

将待测汽油与标准汽油相比较,若两者在标准汽油机中炕爆性能相同,则待测汽油的辛烷值就是同测标准汽油中异辛烷的百分含量。

8、原油的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过程称为石油的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馏分油的进一步化学加工过程称为石油的二次加工。

9、石油的二次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重整、催化裂化、催化加氢裂化、烃类热裂解这四种化学加工方法。

10、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的意义与用途:①进行方案比较,参数值确定的基本方法。

②化工设计的基础。

③通过衡算,找出生产的薄弱环节,工艺参数值是否合理,提出生产的方向,提供设计数据。

11、物料衡算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12、热量衡算的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章合成气1、合成气的生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合成气的制取和净化。

2、合成气的制取(造气)即制备含H2 和CO 的气体。

3、合成气的净化即将原料气中的杂质如CO、CO2、S 等脱除到ppm级(10-6)。

4、合成气制备中,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平衡组成的因素有:水碳比、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

5、合成气制备中,甲烷蒸汽转化在高温、高水碳比和低压下进行有利。

6、烃类蒸汽转化所使用的催化剂组成:NiO为最主要活性成份。

稀土铁基无硫无铬型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

稀土铁基无硫无铬型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

稀 土铁 基 无硫 无 铬 型 C 高变 催 化剂 是 以铁和 O
硝酸 为 主 要 原 料 , 以 稀 土 ( e 等 其 他 助 剂 , 配 CO ) 以
无 铬 ( C一 1 型 C 高 变 催 化 剂 ’ 福 州大 学 以 NB ) O 川, 硫 酸亚 铁为 主 要原 料 加入 过 渡元 素 取代 铬组 分 生产
收稿 日期 : 0 1 0 — 9 2 0 —82
氨 水作 为沉 淀剂 , 采用 溶 液并 流 中和 沉 淀法 制 得 。 制 备 流程 简 图如 图 1所 示 。
基 金 项 目 : 蒙 古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0 0 3 2 和 内 蒙 古 “ 五 ” 内 2010) 九 科技 攻 关 资 助 项 目 (8 3 0 1 90 1 — ) 作 者 简介 : 占 军 (9 3 ) 男 , 牟 1 6 一 , 内蒙 古 人 , 内蒙 古 工 业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副 教 授 , 完成 科 研 项 目 5项 , 表 研 究 论 文 二 十 余 篇 , 事 C 高 温 变 发 从 O 换催化剂的开发与研 制工作。
无 铬 型 C 高 温 变 换 催 化 剂 , 讨 了 稀 土 ( e ) 加 入 量 及 制 备 过 程 中 热 煮 方 式 、 烧 温 度 等 对 催 化 剂 性 能 的 影 O 探 C O:的 焙
响。
关 键 词 : 土 ; 煤 气 变 换 ; 化 剂 ; 备 稀 水 催 制
中图分类号 : TQ0 2 4 3.1
剂 的 大型 合成 氨 工业 生 产 。要 使 无铬 催 化剂 在大 型
合成 氨 厂 得 以推 广 使 用 , 须 降低 催化 剂 的本 体 硫 必
含量 , 短大 型 合成 氨 厂 的开 车放 硫 时 间 , 加有 效 缩 增

一氧化碳变化反应催化剂

一氧化碳变化反应催化剂

一氧化碳变化反应催化剂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无催化剂存在时,反应速率极慢,即使温度升至700°C以上反应仍不明显,因此必须采用催化剂。

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视活性温度和抗硫性能的不同分为铁铬系、铜锌系和钴钼系三种。

一、铁系催化剂1.催化剂的组成和性能以Fe3O4为主相的铁系催化剂因为单纯的Fe3O4在操作温度(温度区间在300~470C,常称为中温或高温)下,由于结晶颗粒的长大而很快失活,因此在催化主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结构性助催化剂。

工业上较为成功的助催化剂主要有Cr2O3,因此铁系催化剂也称为铁铬中(高)变催化剂。

铁铬系催化剂其化学组成以Fe2O3为主,促进剂有Cr2O3和K2CO3,活性组分为Fe3O4,开工时需用H2或CO将Fe2O3还原成Fe3O4才有催化活性,适用温度范围300〜550C。

传统的铁铬中变催化剂的结构性助催化剂Cr2O3的含量一般为7%〜12%,此外为了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还添加助催化剂如K+等。

该类催化剂称为中温或高温变换催化剂,因为温度较高,反应后气体中残余CO含量最低为3%〜4%。

如要进一步降低CO残余含量,需在更低温度下完成。

国产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性能参数见表1。

为了改善催化剂的使用性能,国内外开发了一系列铁系催化剂。

①低铬型铁铬中变催化剂。

由于Cr2O3对于人体和环境具有毒害作用,为了减少Cr2O3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低铬型铁铬中变催化剂,主要型号有:B112、B116、B117等,其铬含量一般在3%〜7%范围内。

②耐硫型铁铬中变催化剂。

为了适应中国中小化肥企业的国情,改善铁铬中变催化剂的耐硫性能,通过添加铝等金属化合物来提高催化剂的耐硫性能,主要型号有:B112、B115、B117等。

③低水汽比铁铬中变催化剂。

为了改善铁铬中变催化剂对水汽比的适应性,特别是节能型烃类蒸汽转化流程(水碳比小于2.75)通过添加铜促进剂,改善了铁铬中变催化剂对低水汽比条件的适应性,主要型号有:B113-2等。

高温变换催化剂简介

高温变换催化剂简介

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简介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为满足中、小型合成氨厂的需要而开发的。

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和抗毒能力,能满足中串低和中低低变换工艺的需要。

一、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1. 化学组成氧化铁含量(以Fe2O3计)65%~75%氧化铬含量(以Cr2O3计)4%~6%特种助剂0.5%~2.0%2.物理性质外观:具有金属光泽的棕褐色圆柱体规格:φ9mm⨯(7~9)mm堆比重: 1.4kg/L ~1.6kg/L比表面积:60m2/g ~80m2/g二、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主要质量指标活性(按HG/T3544-1989检测,CO转化率)≥52%径向抗压碎力≥210N/cm烧失量≤10%三、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特点1.优异的低温活性。

变换炉入口温度280℃就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2.强度好。

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晶相以r-Fe2O3为主,确保了本产品具有更好的低温活性和高使用强度。

3.耐热稳定性好。

B117-3型高温变换催化剂提高了铬含量、分散均匀,且产品中基本不含六价铬,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耐热性能。

3.抗毒物能力强。

产品中添加了特殊的抗毒物助剂,提高了本产品的抗毒物能力。

4.易还原。

起始还原温度低,易还原,升温还原时间短,在200℃时就能开始还原。

B112、B112-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简介B112-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是一种新型铁铬系耐硫变换催化剂,该催化剂保持了B11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优良耐硫性能,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

B112、B112-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适合于中小氮肥厂的中串低和中低低工艺,特别适用于煤制气中压变换工艺。

一、B112-2、11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1.化学组成氧化铁含量(以Fe2O3计)≥75%氧化铬含量(以Cr2O3计)≥6.0%总钼含量(以M O O3) 1%~2.2%特种助剂1%~2%2.物理性质外观:具有金属光泽的棕褐色圆柱体规格:φ9mm⨯(7~9)mm堆比重: 1.4kg/L ~1.6kg/L比表面积: 60m2/g ~80m2/g二、B112-2、B11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主要质量指标活性(按HG/T3544-1989检测,CO转化率)≥52%平均径向抗压碎力≥210N/cm烧失量≤10%三、B112-2、B11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性能特点1.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制备工艺,B112-2型高温变换催化剂以r-Fe2O3为主晶相,本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活性,催化剂投入运行后能保持较高的机械强度。

无机化工工艺学习题

无机化工工艺学习题

习题答案脱硫一、填空1、合成氨原料气中的硫分为无机硫 H2S 和有机硫 CS2 、COS 、硫醇、噻吩、硫醚等。

2 、气体脱硫方法按脱硫剂的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法脱硫,一类是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两类。

3、常用的干法脱硫有:钴钼加氢、氧化锌法、活性炭法、氧化铁法等。

4 、氧化锌脱硫剂以氧化锌为主体,其余为三氧化二铝,可加入氧化铜、氧化钼等以增加脱硫效果。

5、活性炭脱硫法分吸附法、催化法和氧化法。

6、钴钼催化剂以氧化铝为载体,由氧化钼和氧化钴组成。

7 、湿法脱硫根据吸收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

化学吸收法又分为中和法和湿式氧化法。

8 、湿式氧化法脱硫包括两个过程。

一是脱硫剂中的吸收剂将将原料气中的硫化氢吸收;二是吸收到溶液中的硫化氢的氧化以及吸收剂的再生。

二、判断1、采用钴钼加氢可使天然气、石脑油原料中的有机硫几乎全部转化成硫化氢。

(×)2、吸附脱硫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对某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 )3、活性炭对吸附有机硫中的噻吩很有效,而对挥发性大的硫氧化碳的吸附很差。

( )4、活性炭对吸附原料气中二氧化碳和氨的吸附强,而对挥发性大的氧和氢较差。

( )5、ADA 是蒽醌二磺酸钠的英文缩写。

( )6、PDS 法、 MSQ 、栲胶法和鳌合铁法都属于湿式氧化法脱硫。

( )三、简答1、合成氨原料气为何要进行脱硫?答:硫是各种催化剂的毒物。

对甲烷转化和甲烷化催化剂、中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甲醇合成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等的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硫化物还会腐蚀设备和管道,给后工序的生产带来许多危害。

因此,对原料气中硫化物的清除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在净化过程中还可得到副产品硫磺。

2、氧化锌法脱硫的原理是什么?温度对脱硫过程有何影响?答:氧化锌内表面积较大,硫容量较高,在脱除气体中的硫化氢及部分有机硫的过程中,速度极快,广泛用于精细脱硫。

氧化锌脱硫剂可直接吸收硫化氢和硫醇,反应式:H S + ZnO= ZnS+ H O2 2C2H5SH+ZnO=ZnS+C2H4+H2O对有机硫,如 COS, CS2 等则先转化成硫化氢,然后再被氧化锌吸收,反应式:COS + H = H S + CO2 2CS + 4H = 2H S + CH2 2 2 43、活性炭法脱硫的原理是怎样的?脱硫后的活性炭如何再生?答:活性炭主要用于脱除有机硫及少量的硫化氢。

化学工艺学考题

化学工艺学考题
4-3试论芳烃转化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的芳烃转化反应有哪些?(P123-124)
答:开发芳烃的转化是为了依据市场的供求调节和平衡各种芳烃的产量,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主要的芳烃转化反应如下
第五章
5-2合成气可用来制造什么化工产品?为什么近年来合成气的生产和应用受到重视?(P152-153)
答:合成气可用来合成氨,合成甲醇,合成醋酸,合成烯烃的氢甲酰化产品,合成天然气、汽油和柴油。
答:转化率指某一反应物参加反应而转化的数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分率或百分率,用X表示 ;
选择性是指体系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某反应物量与参加所有反应而转化的该反应物总量之比,用S表示 ;收率 。
通常使转化率提高的反应条件往往会使选择性降低,所以不能单纯追求高转化率或高选择性,而要兼顾两者,使目的产物的收率最高。
(流程图见尾页)
补10.正构烷烃热裂解过程的主要反应通式?(P54-55)
答:
补11.在烃类热裂解过程中,何谓一次反应?何谓二次反应?(P64)
答: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中首先发生的原料烃的裂解反应,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继续发生的后继反应。
补12.试分别简述直馏汽油、重整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和裂解汽油的生产过程。
5-5天然气-水蒸气转化法制合成气过程有哪些步骤?为什么天然气要预先脱硫才能进行转化?用哪些方法较好?(P169,181-182)
答:
预先脱硫是为了避免蒸汽转化催化剂中毒。脱硫方法有干法和湿法。干法分为吸附法和催化转化法。湿法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和湿式氧化法。
5-9由煤制合成气有哪些生产方法?这些方法相比较各有什么优点?较先进的方法是什么?(P156-159)
5-14在合成气制造过程中,为什么要有脱碳(CO2)步骤?通常有哪些脱碳方法,各适用于什么场合?(P183-1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0)和10 á=5 ,而且14 .9 1峰 0 0 峰强度 ǚ 峰 面积)超过10 1峰。可见 B 催化剂为单一的α 3 -
F2 。 eO3
( 二)B珺B催化剂的电镜观察 1 2
在电子显微照片上,B 催化剂的形 态 为 1 条棒状,由其电子衍射图标定为 - eO 见图 2 3 F 2 3( - ) B 催化剂的形貌有两种,即 2
混沉淀工艺先生成F ∣H 2 eO 沉淀,但是当 p H=7 时,F 2沉淀并不完全。在加入 CO3 e+ r 后, 首先使F ∣ H 2 eO 沉淀氧化为F ∣ H 3 , eO 6 此时得到单一 -eO ;如果CO 过量,不仅 F23 r3 使F ∣H 2 eO 全部氧化, 还将溶液中F 2离子氧 e 化为F 3,从而产生F ∣ H 3 e+ eO 沉淀。这种由溶 液中F 3离子形成的F ∣ H 3 e+ eO 沉淀将产生 - - eO 两相的混合物。 F2 3 我们用H2 2 O 代替CO r3 也得到了同样结果。即当H2 量少时, O2 得到单
下粘有样品粉末的A C纸,在喷镀仪中进行真空喷碳。将喷 碳后的 A C纸剪成数块,置 于丙酮中,待A 纸完全溶解,用铜网捞取碳膜。 C
4 催化剂活性比较: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管内径 6 m。 . m 催化剂取3 4目, 0 0 装置04 l .m 。H2 既是载气,也是反应气,它通过8℃恒温增湿器载带水蒸汽, 3 使H2 - O H2 比为21 O :。C 脉冲进样 ( 每次脉冲00ml ,空速 200 .5 80 小时-。反应后 气 体 由F - Q
F-r eC系中温变换催化剂的主体相是氧化铁。氧化铬是结构助剂,以改善催化剂的 耐热性,延长使用寿命。 氧化铁存在多种形态, -eO 活性最好, -eO 最差, - F23 F 23 FO H和αFO H居中[ eO -eO ]。催化剂使用前用半水煤气在40 0℃左右还原为F 3 4 eO , F 3 4 (eC O是水气变换反应的真正活性组份。 -eO还原得到的F 34 eO 或 F ,r34 从 F2 2 eO 其 活化能比 -eO 还原得到的F 34 ]。活化能越小,反应温度越低, F23 eO 低[ 即在等同C O 转化率下,所需水蒸汽量减少, 从而具有节能效益。由于 -eO和F 3 4 F 23 eO同属立方晶 系,晶格常数十分接近 ( 分别为830 .9A .5和837 ),在 还原过程中晶格变化甚微,因而
一孟 沪 相;H O 量多时, 22 得到 - - , 混合物。 如
果直接改用F 3离子沉淀, e+ 也是两相混合物, 而且α 相明显增多。以F S 4 eO 为原料的共沉淀
表 2 H 不同p 值沉淀对生 成晶型的 影响 T b 2 fc o p vl o te s ln pa al E ft H u n c t le s e e f a e h r ai b e y
铁 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晶型研究
薛 屏 沈岳年 郭清松 谢凤桐
( 内蒙古大学化学系,呼和浩特)




( 内蒙古科委测试 中心,呼和浩特)
本文用X射线衍射相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证明了共沉淀法制备的F -r eC系中变 催化剂的主体相是 -eO3 -eO3 F 2 和 F 2 的两相混合物。若采用混沉淀法则能得到单一的 - F 2 相。这种单一的 -eO 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耐热性和强度都比较好。对影响晶型的 eO3 F2 3 混沉淀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和讨论。
化剂中的 - eO 晶粒较B 的粗大, F2 3 2 这是由于在制备B 1剂过程中, 沉淀经8℃加热处 5 理,使结晶长大。但催化剂经40 0℃还原为F 3 4 eO 时,晶粒无明显长大。F 3 4 eO 晶粒大 致呈球状 ( 见图7和8)。
( 三)三种不同昌型催化剂低温活性的比较
三种 不同晶型的催化剂, 经化学分析C2 3 r 的含量分别是97ァ 99%和1.3 O .4 .7 02ィ 这表明 1 2 3 r 3 量大致相同。 r 3 eC系中 B 珺 和B的C2 含 B O C2 在F-r 变催化剂中 O 主要起稳定的 作用,并能使催化剂的表面略有增加[ ]。三种催化剂的C2 3 量均在1%左右,因 rO 含 0
B1 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制备方法是:沉淀时控制 p H为 5 左右,所得沉淀经分离,滤液中再加氨 水
使C O 3 r H 沉淀完全,合并两种沉淀,然后洗涤、干燥、焙烧。如此制得的催化剂主体
相为 -eO3 rO3 F 2 ,C 2 含量与B ,B 相近,用B 表示。用于XR 分析的B 样品在50 1 2 3 D 3 0℃ 恒温 5 小时,使晶粒长大。 2 X . 射线相分析:用日本理学 D m x ⅢA型X - a/驛 射线衍射仪,F K 辐射,4k , e练 0V 1mA 5 ,并采用石墨单色器。 3 TM . E 观察:用日立H-0透射电子显微镜。采用粉末 “ 70 复型”法制备样品。即 把研磨好的样品分散在滴有丙酮液的载玻片上,将A 纸贴在涂有样品的一面。晾干, C 剥
催化剂还原后,强度变化很小。 - eO3 F 2 属六方晶系,还原为 F 3 4 eO 时晶格变动较大,
铁、 氧离子位置发生较大位移, 使催化剂强度下降[ ]。因此制备出单一 -eO 晶型 F 23
的铁 铬中温变换催化剂是保证其活性高、强度好的关键之一。
本文用X射线衍射 (R )和透射电镜 T M XD E )分析了共沉淀法和混沉淀法所得
40 焙烧,压片成型,此即共沉淀工艺。经X射线衍射分析,这种催化剂( 2 0℃ 姹 以B 表示) 的主体相为 - eO3 -eO3 F 2 和 F 2 的混合物。
混沉淀工艺是:先用氨水使F2离子沉淀为F∣H 2 然后加热至8℃,再加适 e+ eO 5 妫
18年1月2 日收到。 97 1 3
量的C O , r 3沉淀经洗涤后干燥、 焙烧、 成型。 这种催化剂( 1 以B 表示) 的主体相为γF 2 3 -eO ,
的特征峰14 -eO 的特征峰20 -eO 0和 F 2 3 0 F 3
的3 1 ( 1峰 强度 I 0)和 α F 2 的 10 =10 - e O3 1
( 强度I 0重叠, =5┲ 这表明B 催化剂中 -e3 2 F2 和 -eO 共存。B 的XR 图中, -eO3 F2 3 3 D F2 的
特征峰2 0 0消失 ,只有 - eO3 1 4 (= F2 的 0峰
此,催化剂活性的高低不会是由C 2 3 rO 含量引起的。
将B,B和B 三种催化剂在H OH 为21 1 2 3 2/ 2 :的气氛中,40 0℃还原4小时,然后分别 0 测定它们的低温区活性与反应温度曲线 ( 图9 。结果表明, 在低温下, -eO 晶 有 F 23
型的 B 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 B 和B3 1 2 催化剂。B 样品经化工部化肥催化剂监测中心 1
催化剂的晶型。然后比较了三种不同晶型催化剂的低温活性, 讨论了CO3 r 加入量和沉淀 时的 p H值对氧化铁晶型的影响。

验 部

1 催化剂样品的制备:将分析纯F S 7 O . eO4 H2 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适量铬酸
酐 –r 3, CO 加热至7℃,用8 氨水中和至需要的p 值,沉淀经洗涤后在10 0 妫 H 1℃干燥,
( 南京),在部 颁条件下 ( a 1t m,空速50 0时-, 2/ 2 H OH 比为21催化剂装量3 l : 0 m
测试,30 5℃初活性 ( O C 转化率)8.9 , 0 初活性 9.5 86 4 ℃ 0 58ィ,50 5℃耐热 8 小时
后,30 5℃活性8.8 40 64ィ, 0℃活性9.ァ。 57 这些结果显示了B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好, 1 耐热性好的特点[ 。而B样品30 6 ] 2 5℃的活性 不及5%。 0ァ
工艺,由于CO 先把F 2氧化为 F 3 离子, r3 e+ e 所以总是得到α , 两相混合物( - γ 见图 1) 。
在混沉淀工艺中, 如果 C 3 O 2 r
含 量超过
1%而低于1%时, 1 4 虽有 -eO3 F 2 出现, 但其量 不大 ( 见图1 ,因此,随C 2 3 0 rO 量的增加, C 2 继续发挥助剂作用,并使表 面 有所 增 rO3 加,相应活性也有所增加 [ ]。 表2 的结果表明:催化剂中C 3 3 rO 含量不 变时 (02 ,随沉淀时p 值的不同, 1.% H 晶型 有所变化。 1 图1是相应的X射线衍射图。 可见, p 值大于 7时,均可得到 -eO , H F 2 3 但过高的 p H将使活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比表面的 减
p H=7时,C ∣H 3 rO 沉淀完全)和沉淀时不同的p 值对催化剂晶型的影响。 H 表1 表明,控制p H=7,C 2 含量小于1.0 r3 02%时,得到单一的 -eO ;C 2 3 F 2 3 rO 量大于1%时,有 - eO3 1 F 2 出现。αF 2 相的存在是以X - e3 射线衍射图中 -eO3 F 2 相的
W型 虲 红外分析仪检出C 2 O C 2 O 含量,用C 转化为C 2 O O 的转化率表示催化剂的相对活性。
5 比表面测定:用N2 . 吸附容量法测定。由B T公式算出比表面,取吸附氮分子 E 的截面积为1.A2 62 。
结 果 R图 三种F -r eC系催化剂的X D R 见图 1 1 。B 催 化剂的XR 图不出现 - eO3 D F 2 的特征峰 14 0, 只有 -eO 的特征峰31 20 F 23 1和 0,表明它是单 一的 -eO3 B 的X D F 2 相。 2 R 图明显有 αF 2 -eO3
14 ( 0峰 强度10 0 22┑的出现为依据的 ( 0 ,2 =4. ) 见图1 。 0
表 1 r 3 C O 加入慷对 生成晶型的影响
T b 1 fc o CO a on aad te s ln pa a p al E ft r3 ut e o h c t le s t e e f m d n r a y i h e H=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