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学

合集下载

《牙周病学》课程标准

《牙周病学》课程标准

《牙周病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36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中一门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有关牙周病的知识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牙周病学已逐渐成为口腔医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本课程通过对牙周疾病基本和扩展性教学内容的讲授,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加深对牙周病学基本理论和临床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牙周病学》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

牙周病学系统讲述了牙周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计划的拟定、治疗方法、预防和疗效维护、牙周病与修复学及正畸学的关系等。

牙周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病率和就诊率非常高。

口腔医学专业必须充分掌握这些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要点,在繁忙的工作中才能规范操作。

4.课程作用:通过《牙周病学》的教学,掌握口腔牙龈炎和牙周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性思维的发挥。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牙周病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期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手术治疗
牙龈切除术
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 织,恢复牙龈正常形态

牙龈翻瓣术
翻开牙龈瓣,清除牙周 袋内病变组织,促进牙
周组织修复。
骨修整术
修整牙槽骨形态,消除 骨性突起,利于牙周组
织恢复。
引导组织再生术
利用生物膜等材料,引 导牙周组织再生,促进 牙周附着丧失的恢复。
预防措施及患者教育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 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周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 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目 录
• 牙周病学概述 • 常见牙周病类型及特点 • 牙周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各论:不同类型牙周病详解 • 诊断技巧与辅助检查方法 •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估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牙周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牙周病学是研究牙周组织疾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 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
曲面断层片
展示全口牙齿和牙周情况,评估牙 槽骨高度和密度。
CT检查
提供更详细的牙槽骨和牙周组织三 维信息,有助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 治疗计划制定。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
血常规检查
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排除系 统性疾病对牙周病的影响。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患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为 牙周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血清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辅助诊 断某些与牙周病相关的全身性疾
病。
06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估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01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 别、全身状况等因素
02
针对不同牙周病类型及 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 疗方案

牙周病学基础知识

牙周病学基础知识

牙周炎
牙龈红肿、出血 牙周袋形成,牙周溢脓 牙齿松动、移位
牙槽骨吸收,牙周附着丧失 口臭、味觉改变 牙周脓肿,面部肿胀
牙周脓肿
症状:牙龈红 肿、疼痛、流 脓
原因:牙周炎、 牙髓炎等牙周 疾病
治疗方法:抗 生素治疗、牙 周手术、拔牙 等
预防措施:保 持口腔卫生、 定期检查、及 时治疗牙周疾 病
0
0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牙周病可能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炎、胃溃疡

牙周病可能影响 消化系统的正常 功能,如消化不
良、便秘等
牙周病可能引起 消化系统的炎症 反应,如肠炎、
肝炎等
牙周病可能影响 消化系统的营养 吸收,导致营养不 Nhomakorabea、贫血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牙周病可能导 致内分泌失调, 影响血糖控制
全身因素
糖尿病:血糖控制 不佳,导致牙周病
风险增加
营养不良:缺乏 维生素C等营养 素,可能导致牙
周病
吸烟:吸烟者牙 周病发病率较高,
且病情较重
压力:长期压力可 能导致牙周病发病
率增加
03
牙周病症状
牙龈炎
牙龈红肿:牙龈边缘出现红肿,可能是牙龈炎的早期症状。 牙龈出血:刷牙或用牙线时牙龈出血,可能是牙龈炎的表现。 口臭:牙龈炎可能导致口臭,因为细菌在牙菌斑中繁殖产生异味。 牙周袋形成: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深袋,可能是牙龈炎的发展阶段。
牙周病可能引 发胰岛素抵抗, 增加糖尿病风 险
牙周病可能影 响甲状腺功能, 导致甲状腺功 能减退
牙周病可能影 响性激素水平, 导致性功能障 碍
0
0
0

牙周病学ppt课件

牙周病学ppt课件

牙周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习 惯、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等 。
牙周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牙周病临床表现包括牙龈红肿 、出血、牙齿松动等。诊断方 法包括口腔检查、X线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等。
牙周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牙周病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牙菌 斑、控制感染、恢复牙周组织 功能等。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 疗(如口腔卫生指导、洁治、 刮治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 疗等。
牙周炎症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引发全身性感染。
05
现代科技在牙周病学中 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应用
数字化成像技术
如CBCT、口腔内扫描仪等,提供 高精度、三维的牙周组织影像, 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
机器人辅助手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牙周手术,提 高手术精度和效率,减少患者痛苦 和恢复时间。
新型治疗方法和技术展望
1 2 3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具有抗炎、杀菌、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的 作用,可望成为牙周病治疗的新手段。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具有促进牙 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为牙周病治疗提供了 新的思路。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牙周组 织再生和修复提供了可能,未来可望应用于临床 。
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
03
应用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物质等,调控牙周组织再生和修复过
程。
人工智能在牙周病学中前景展望
智能诊断和治疗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的牙周病诊断和治疗,
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患者管理和随访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进行管 理和随访,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

口腔牙周病学资料

口腔牙周病学资料

口腔牙周病学资料一、口腔牙周病学概述口腔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与牙周组织的健康与病变,提供治疗、预防和康复等综合性医疗服务。

牙周疾病侧重于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韧带和牙齿表面的附着纤维。

二、牙周疾病的分类牙周病主要可分为牙周炎和牙周病,具体包括:1.牙龈炎:是指局限于牙龈组织的炎症,通常由牙菌斑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

2.牙周炎:是指牙周组织的炎症,包括牙周韧带、牙槽骨和牙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牙周脓肿:是指牙周炎进一步发展,形成局部脓肿。

4.牙周病:是指牙周组织的破坏性病变,包括牙周骨的吸收和牙槽骨的破坏,是牙周炎的最终结果。

三、牙周疾病的病因1.菌斑:由唾液中的在口腔内繁殖的细菌附着于牙齿表面形成的一种生物膜,长期积累会导致牙周疾病。

2.口腔卫生差: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大量堆积。

3.吸烟: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几率要比非吸烟者高。

4.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导致牙周病。

5.遗传因素:有家族牙周病史者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四、牙周疾病的诊断1.临床检查:包括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与出血,检查牙齿的活动度和牙龈沟深度。

2.X线检查:可以发现牙槽骨的破坏程度、牙齿脱位等病变。

3.唾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口腔健康和患牙周病的风险。

4.牙周病菌培养:可检测牙周致病菌。

五、牙周疾病的治疗1.初步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去除牙结石、牙菌斑和平滑牙齿表面等。

2.药物治疗:如抗菌药物、消炎坐药和全身抗生素。

3.牙周手术:如牙周病切开术、牙周病激光治疗和牙齿牙槽骨再生术。

4.牙周疾病的维护治疗:如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洗牙等。

六、牙周疾病的预防1.强化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使用漱口水。

2.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提前发现牙周问题,及时处理。

3.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过度摄入含糖食物和酸性食物。

牙周病学:第十二章 牙周医学

牙周病学:第十二章 牙周医学
推动相关病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
对如何重新评估和认识牙周感染与全身疾病二者 之间的关系以及采用相应的临床诊治方法和策略 提出了要求
有助于促进口腔医师与通科医师之间沟通与合作, 共同对相关的临床病例及课题进行探索,以期有 效地控制及促进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二、牙周感染与全身健康的
关联和可能的病理机制
现代科学方法及标准、循证医学、横向及纵向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科学的统计学 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Offenbacher( 1996)
牙周医学(periodontal medicine) :
揭示牙周健康或疾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之 间的双向联系及其意义。 牙周病学的分支 学科。
牙周医学兴起的意义
一、简 史 A brief history of periodontal medicine
第一阶段 口腔病灶(focus)感染理论
病灶 (focus) 病灶感染(focal infection) 口腔病灶感染(oral focal infection)
Willoughby D. Miller (1891-) 口腔病灶中的微生物及其产物可进入身体其它部位而导致多种疾患
胰岛素的生成不足
胰岛素的功能不足 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
产生胰岛素抵抗
血糖水平升高(hyperglycemia), 糖耐量降低
糖尿病与牙周病的患病率都较高,二者都是 多基因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异常
糖尿病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多方面的影响,如 血管系统、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因而它会 改变个体对菌斑细菌的反应、影响牙周病的临 床表现、病理进展以及对牙周治疗的反应等。
第十二章 牙 周 医 学
Periodontal Medicine

《牙周病学》全套328页PPT课件

《牙周病学》全套328页PPT课件

表2 牙龈病的分类
一、 菌斑性牙龈病
1.仅与牙菌斑有关的牙龈炎 A.不伴其他局部促进因素 B.伴有局部促进因素
2.受全身因素影响的牙龈病 A.与内分泌系统有关 1) 青春期龈炎 2) 月经周期性龈炎 3) 与妊娠期有关 a.牙龈炎 b.化脓性肉芽肿 4) 伴糖尿病的龈炎 B.与血液病有关 1) 伴白血病的龈炎 2) 其他
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
牙龈平面P、牙龈顶点Z及牙龈点彩S
• 思考题 1.牙周组织的临床解剖学标志。 2.牙周表型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牙周生物学的宽度及其意义。 4.结合上皮的形成及其与牙面的附着。 5.牙周组织再生的主要细胞和来源。 6.龈牙结合部的位置及其组织学特点。 7. Bränemark的骨质分类。 8.前牙美学区的牙周临床美学特点。
生物学宽度
A.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为生物学宽度 B.龈沟深度约为1~2mm C.结合上皮宽度约0.97mm D.牙槽嵴上方的结缔组织,约1.07mm 生物学宽度=C+D,约为2mm
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 牙槽嵴顶亦随之降低, 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BW)仍保持不变
龈牙结合部
牙龈纤维示意图 DGF龈牙纤维;DPF牙骨膜纤维;CF环行纤维;TF越隔纤维
Ⅶ.伴牙髓病变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lesions)
牙周-牙髓联合病损
Ⅷ.发育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异常(developmental or acquired deformities and conditions)
A.促进菌斑性牙龈病或牙周炎的局部牙齿因素 B.牙齿周围的膜龈异常 C.无牙区的膜龈异常 D.咬合创伤
•思考题: 1. 结合后续的牙周病学课程内容,体会多学科 治疗牙周疾病的重要性,以及牙周病学是口腔医 学的重要基石。 2. 从牙周病学的发展历史体会本学科与临床医 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

牙周:一、名词解释:1、生物学宽度:龈沟底与牙槽嵴之间的恒定距离,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约2mm。

2、牙周组织的新附着(new attachment):通过牙周膜中前体细胞分化和再生而有新的牙周韧带、牙骨质和牙槽骨形成,牙周韧带重新附着于牙根面,由此形成新的有功能的牙周组织,是牙周手术后理想的牙周组织愈合方式。

3、药物性牙龈增生: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引起牙龈的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

4、骨下袋:指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根方,牙槽骨呈垂直吸收/角形吸收。

5、根面平整:是在龈下刮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器械去除吸收了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产物的病变软化的牙骨质,形成坚实而光滑的根面。

6、附着丧失(AL):结合上皮与牙面附着关系破坏,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以下的根面,是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结果准确反应了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程度。

即从CEJ到牙周袋底的距离。

7、GRT:利用生物相容性膜,置入牙周缺损区的根骨面,隔离牙龈与牙根接触,阻挡结合上皮长入根面,让牙周膜内前体细胞冠向前移、增殖,分化形成新生牙周组织,建立牙周新附着。

8、非附着菌斑:位于龈下,附着于附着菌斑的表面与沟内上皮之间多为G-和能动菌。

9、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表面,直接与龈沟上皮或袋内上皮接触,是牙周炎的“前沿地带”,主要由G-、厌氧菌、螺旋体组成。

10、牙周可疑致病菌:牙周菌斑中少数与牙周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各型牙周病病损区常可分离出的一些具有显著毒力、致病性,能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因此具有引发牙周破坏潜能的微生物。

11、混合性食物嵌塞: 12、HE创伤: 13、牙周袋:14、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15、牙周基础治疗:16、牙周医学:是指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功能、生理和病理的学科。

; 17、龈牙结合部: 18、根分叉病变: 19、龈沟液:20、SPR(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刮治根面平整术:除了刮治牙石外进一步用器械去除吸收了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产物的病变软化的牙骨质,形成坚实而光滑的根面以利于牙周组织重新附着。

口腔内科-牙周病学概述

口腔内科-牙周病学概述

口腔内科-牙周病学概述第一单元概述一、牙周疾病的病因学(一)始动因子——牙菌斑牙周微生物致病过程:牙周定植、存活和繁殖;入侵宿主组织;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机能;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牙周微生物致病物质:毒素、致病酶、各种有机酸、硫化氢、吲哚、氨、毒胺等。

(二)牙周防御机制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上皮屏障、吞噬细胞、龈沟液、唾液。

上皮附着的封闭作用、结合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和修复能力,唾液的冲洗、凝集素和IgA的保护作用,龈沟液的冲洗、调理和IgG;补体的免疫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等,构成了牙周组织的多重防御机制。

(三)菌斑分类菌斑分类接触组织优势菌致病龈上菌斑釉质或龈缘处G+需氧菌和兼性菌龋病、龈炎、龈上牙石附着性龈下菌斑暴露在牙周袋内的根面牙骨质G+兼性菌和厌氧菌根面龋、根吸收、牙周炎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沟上皮、结合上皮、袋内上皮G-厌氧菌和能动菌牙周炎、牙槽骨快速破坏牙周病类型致病菌种类慢性龈炎黏性放线菌(Av)、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内氏放线菌(An)、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微小微单胞菌妊娠期龈炎中间普氏菌(Pi)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齿垢密螺旋体(Td)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坦菌(Tf)、直肠弯曲杆菌(Cr)具核梭杆菌(Fn)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聚集杆菌(Aa)(原称伴放线放线杆菌)(四)局部和全身促进因素1.局部促进因素:牙石;解剖因素;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牙合)畸形;(牙合)创伤;食物嵌塞;不良习惯;其他诱病因素。

1)解剖因素:①根分叉。

②根面凹陷。

③颈部釉突和釉珠。

④腭侧沟。

⑤牙根形态异常:如牙根过短或过细、锥形牙根、磨牙牙根融合等均使这些牙对(牙合)力的承受能力降低,疾病进展快。

⑥冠根比例失调。

⑦骨开裂或骨开窗。

⑧唇颊系带附着位置过高。

⑨附着龈宽度。

2)食物嵌塞可引发牙龈和牙周的炎症,出现下列表征和症状:①两牙间发胀或有深隐痛;②牙龈发炎出血,局部有臭味;③龈乳头退缩;④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严重者可发生牙周脓肿;⑤牙周膜可有轻度炎症,导致牙齿咬合不适或叩诊不适;⑥根面龋。

口腔牙周病学

口腔牙周病学

口腔牙周病学口腔牙周病学是牙医学中研究和治疗牙周组织疾病的学科,是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口腔牙周病学的概念、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1. 口腔牙周病学的定义口腔牙周病学是研究口腔牙周组织病变(如牙龈炎、牙周炎等)的学科。

它包括牙周组织的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牙周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口腔牙周病学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牙周病,维护人们口腔健康。

2. 牙周病的分类牙周病根据疾病程度和牙周组织的受累程度,可分为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不同类型。

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肿胀和牙龈退缩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牙龈炎可以演变为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周病的进阶阶段,炎症扩展到牙周深层组织,导致牙周袋形成,甚至引起牙槽骨吸收,严重时会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3. 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最主要的病因是牙菌斑的积聚和牙石的形成。

牙菌斑是一种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组成,它黏附在牙齿表面和牙龈间隙中,不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牙周组织发炎。

牙石则是牙菌斑的矿化产物,固着在牙齿上,难以自行清除,使得牙周炎症加剧。

除了牙菌斑和牙石,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如吸烟、压力、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和患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

对于易患牙周病的人群和高危因素的存在者,需要更加重视口腔卫生和定期检查。

4. 牙周病的诊断牙周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口腔检查和牙周组织的临床表现。

牙医会观察牙龈的颜色、形状、出血情况和牙结石的存在情况,检查牙齿的松动程度和牙周袋的深度。

此外,X光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牙周病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

5. 牙周病的治疗方法牙周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炎症、消除病因和恢复口腔健康。

牙科医生通常会采取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洁牙和局部抗菌治疗。

牙周病学重点

牙周病学重点

绪论◆牙周病:指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广义),包括牙龈病、牙周炎。

牙周病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

也习惯将上述四种组织合称为牙周支持组织。

◆牙龈:是指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生物学宽度:龈沟底至牙槽骨的距离恒定为2mm 。

◆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

一端埋入牙骨质内,一端埋入牙槽骨。

◆牙周膜X 线表现:围绕牙根的窄黑线。

◆牙周膜中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最多)、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1. 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

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龈沟深度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2. 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和游离龈合称为角化龈。

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成为点彩。

为正常牙龈特征,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

3. 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

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牙龈 1. 口腔龈上皮:游离龈顶端到外表面及附着龈表面2. 沟内上皮: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有半透膜作用)3. 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牙龈上皮 1. 束紧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

2. 保持牙龈必要硬度,使其承受咀嚼压力。

3. 使游离龈与牙骨质及相邻的附着龈相连。

牙龈胶原纤维作用神经血管相关细胞。

◆牙周膜中有大量基质,基质作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

在牙承受咀嚼力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咬合力的作用。

◆釉牙骨质界:在牙颈部的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

◆釉牙骨质界三种形式:1.牙骨质覆盖牙釉质2.端端相连接3.二者不相连接◆牙骨质新生依赖于:牙周膜内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

第一章绪论1.了解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牙周病学在医学和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之有紧密联系,口腔医生要运用多学科手段来维护牙周组织和口腔的健康;2.简要介绍了我国牙周病学发展的简史。

内容概要1.牙周病学的研究内容:⑴主要是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

⑵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牙周病学研究内容所针对的疾病:⑴牙龈病:指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疾病。

⑵牙周炎:是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3.牙周病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⑴牙周病是口腔两大类主要疾病之一,是不分地域、民族和年龄,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较高的疾病。

⑵口腔临床医学中很多疾病的治疗工作与牙周组织密切相关。

⑶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研究资料表明,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有着双向的密切关系,学者们提出了牙周病医学的概念,把对牙周病的研究和治疗推进了一大步。

4.古代文明对牙周病的认识:⑴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文明中关于牙周病的记载颇丰富。

⑵但直到18世纪,被誉为牙科之父的法国牙医Pierre Fauchard出版了“外科牙医学(The Surgeon Dentist)”(1728)才奠定了牙科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基础。

该书有专门章节描述用各种器械刮除牙石的步骤以及保护牙齿和牙龈的方法,包括洁治术、牙龈切除术、牙周敷料及预防方法等。

5.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⑴现代牙周病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⑵19世纪,由于显微镜的问世、一般医学及病理学等的发展,对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有了准确的了解。

⑶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形成了两个牙周病学的发展中心—维也纳和柏林。

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实验病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⑸1947年,美国牙周学会正式承认牙周病学是牙医学中的一个专门,西方国家大都建立了牙周病学会,学术活动非常活跃。

⑹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厌氧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等研究手段的发展,使牙周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程进展、治疗原则及方法、促进组织再生、诊断及预防等全方位地发生观念性的改变。

【牙周病学】第四版《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第四版《牙周病学》

遗传因素
牙 周 炎临 开床 始表 和现 进 展
Page & Kornman提出的牙周炎致病机制(1997)
牙菌斑生物膜结构示意图
基质 细菌群体
水性通道 获得性膜 牙面
牙菌斑生物膜——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团块,是由基质包 裹的相互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
牙周膜主纤维
牙在受到侧向压力时,以转动中心为支点发生倾斜 (1)示转动中心的位置 (2)牙受侧方压力时,各组牙周膜纤维的受力情况
釉牙骨质界的三种形式 a.牙骨质覆盖牙釉质 b.牙骨质与釉质端端相接 c.牙骨质与釉质不相接
骨开窗和骨开裂
Bränemark的骨质分类 I 类:颌骨大部分由骨皮质组成。 Ⅱ类:颌骨中央为高密度骨松质,周围由厚的皮质骨包绕。 Ⅲ类:颌骨中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 Ⅳ类:颌骨中央为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皮质骨包绕。
第一章 绪论
• 了解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牙周病学在医学和 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之有紧密联系,口腔医生要 运用多学科手段来维护牙周组织和口腔的健康;
• 简要介绍了我国牙周病学发展的简史。
表1-1 各年龄组龋齿和牙周病患病率(%)
12岁
患龋率
28.9
龈炎检出率 57.7
牙石检出率 59.0
第四章 牙周病微生物学
• 本章重点阐述牙周病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 括牙菌斑生物膜的新概念和形成、口腔正常菌群和牙周致 病菌的不同作用、牙周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等。介绍牙周生 态系的概念、牙周微生物与龋病微生物的生态关系、重要 牙周致病菌的毒力因子以及日益受关注的病毒研究等相关 新理念和新进展。提出一些迄今尚无定论、有待深入研究 的热点。旨在将牙周微生物与牙周病发生、发展、类型和 转归等规律联系起来,阐明牙周病的发病机制,提高牙周 病的防治水平。

口腔内科学——牙周病学

口腔内科学——牙周病学

口腔内科学——牙周病学牙周病学牙周疾病的病因学始动因子--牙菌斑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由细菌和基质组成。

牙菌斑生物膜紧密附着、抵抗杀灭、营造合适的微环境。

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的黏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12小时可被菌斑染色剂着色,9天形成生态群体,天形成生态群体,101010--30天成熟达高峰。

细菌附着紧密,难以清除抵抗力强,耐受干燥,屏障作用,影响宿主防御成分或药物渗入。

始动因子--牙菌斑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实验性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的情况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有效;动物实验研究;宿主免疫反应。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菌斑分类接触组织优势菌致病性龈上菌斑釉质或龈缘处牙骨质G +需氧菌和兼性菌龋病、龈炎、龈上牙石附着性龈下菌斑暴露在牙周袋内的根面牙骨质G +兼性菌和厌氧菌根面龋、根吸收、牙周炎、龈下牙石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沟上皮、结合上皮、袋内上皮G -厌氧菌和能动菌牙周炎、牙槽骨快速破坏进展前沿慢性龈炎:放线菌。

妊娠期龈炎:中间普氏菌(Pi )。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Pi Pi Pi)、齿垢密螺旋体。

)、齿垢密螺旋体。

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 )、中间普氏菌(、中间普氏菌(Pi Pi Pi)、)、福赛坦氏菌(Tf )。

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聚集杆菌(Aa )。

标黄为证据充分的致病菌。

标黄为证据充分的致病菌。

1.1.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聚集杆菌(Aa Aa Aa)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阴性 降低宿主抵抗力;降低宿主抵抗力; 骨吸收作用;骨吸收作用; 组织破坏作用。

组织破坏作用。

2.2.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 Pg Pg)——公认)——公认)——公认 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菌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菌具有附着和凝聚的有关因子,使细菌能附着于宿主组织细胞——细菌致病先决条件。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第一章绪论Periodontology: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病理Periodontics:牙周病诊治、治疗、预防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不流血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健康的牙周组织是口腔内各种治疗的基石(双向作用)牙周病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牙周医学)牙周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附着、支持、封闭、抵抗第一节牙龈解剖、组织解剖定义:起源、部位、结构、作用游离龈(边缘龈):龈沟侧缘、顶缘龈乳头中央部分:龈谷附着龈:角化、宽度膜龈联合牙槽粘膜封闭抵抗:上皮角化、固有层结缔组织致密、上皮钉突组织上皮口腔上皮沟内上皮(龈沟上皮)部位、角化、层次、基底膜、通透性、细胞结合上皮结合上皮与牙的萌出:主动萌出(牙骨质、牙槽骨沉积)被动萌出(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生物学宽度龈牙结合部龈牙单位结缔组织⒈胶原纤维作用:①紧束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②保持牙龈必要的硬度,使其承受咀嚼的压力③使游离龈与牙骨质及相邻的附着龈相连龈牙纤维牙骨膜纤维位置、起止、行程、作用环形纤维越隔纤维⒉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⒊基质蛋白蛋白多糖透明质酸:主干多糖硫酸软骨素(糖胺多糖):以蛋白质为核心形成多糖亚单位,存在大量阴离子,能结合大量水糖蛋白:纤维粘连蛋白、骨粘连蛋白作用第二节牙周膜(牙周韧带)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第一节牙周病分类疾病的分类(classification)是建立在人类对该病的认识的基础上,它又转而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准确而统一的分类法,还有助于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按病理学分类分类原则按病因分类按临床表现分类第二节牙周病的流行情况描述牙周病流行病学研究目的分析实验(一)牙龈炎国内外调查显示总的规律是牙龈炎(gingivitis)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70%~9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periodontologyperiodonticsperiodontal diseasesperidontitis第三节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01 口腔医学中很多的疾病和治疗工作与牙周组织有密切关系,牙体和牙列的修复工作、正畸治疗、牙颌面手术等均应该在牙周组织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其设计和操作更应该注意保护牙周组织。

口腔医师应该有牢固的牙周病学知识。

02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有着双向的密切关联。

口腔科医师应在临床工作中兼顾局部和全身、兼顾牙周疾病和口腔的其他疾病。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组成。

该系统将牙牢固地附着于牙槽骨,承受咬合力,同时使口腔黏膜与牙体硬组织间呈一良好的封闭状态。

第一节牙龈一、正常牙龈的临床解剖牙龈是指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它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组成。

㈠游离龈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正常呈粉红色。

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称龈沟。

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的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

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㈡附着龈01 附着龈自游离龈沟向根方直至与牙槽黏膜相接。

附着龈呈粉红色、坚韧、不能移动。

附着龈表面角化程度高,对局部刺激有较强的抵抗力。

02 点彩是健康牙龈的特征。

牙龈有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当牙龈恢复健康时,点彩又重新出现。

03 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

㈢龈乳头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

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

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二、正常牙龈的组织学㈠牙龈上皮的结构与代谢特征⒈口腔龈上皮⒉沟内上皮⒊结合上皮⒌生物学宽度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

它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mm。

⒍龈牙结合部龈牙结合部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结合上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地贴附于牙面。

结合上皮较易被机械力所穿透或撕裂,外来刺激物易通过结合上皮而进入结缔组织;龈牙结合部还有活跃的防御系统。

第二节牙周膜一、牙周膜纤维根据牙周膜主纤维束的位置和排列方向分为以下五组: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根尖纤维根间纤维第三节牙骨质二、釉牙骨质界釉牙骨质界有三种形式:约60%~65%的牙为牙骨质覆盖釉质,约30%为二者端端相接,另5%~10%为二者不相连接,其间牙本质暴露,易发生牙本质敏感。

第六节牙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牙龈上皮角化程度降低。

牙龈结缔组织中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间质增加。

牙周膜弹性纤维增多,血管数量、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以及胶原纤维量减少。

牙周膜宽度改变。

牙槽骨骨质疏松、血管减少、代谢率及修复功能下降。

牙骨质的量不断增加。

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的流行病学第一节牙周病的分类一、分类的原则和发展二、1999年新分类的简介第二节牙周病的流行情况㈠牙龈炎牙龈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在70%~90%左右。

㈡牙周炎多数成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至中度,重症者可能只占人群的5%~20%。

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时达到高峰,此后患病率有所下降。

㈢牙周病损具有部位特异性最易受累的为下颌切牙和上颌磨牙;其次是下颌磨牙、尖牙和上颌切牙、前磨牙;最少受累的为上颌尖牙和下颌前磨牙。

㈣牙周病和龋病的关系关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第三节牙周病的危险因素评估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有:①口腔卫生情况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社会经济状况⑥吸烟⑦某些全身疾病⑧某些微生物⑨过去有牙周炎历史且不能定期接受治疗⑩某些基因背景第四章牙周病微生物学第一节概述一、口腔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寄居在口腔的许多细菌以错综复杂的共栖方式,保持着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同时保持着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保持口腔健康很重要,称之为口腔正常菌群。

二、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牙周细菌生态变化和宿主易感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牙周组织的解剖结构及理化特性,牙周环境的特性(如氧化还原电势、pH、氧气、二氧化碳、温度、湿度、渗透压和营养源等),唾液及龈沟液的作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宿主的健康状况等。

三、牙周炎的致病因子牙周炎Page & Kornman提出的牙周炎致病机制四、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菌斑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牙周病必需的始动因子。

细菌激发的宿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也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还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牙菌斑生物膜一、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生物膜生物膜是适于微生物生存的实体,是微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生态形式,也存在于人体和动物。

㈠牙菌斑生物膜的新概念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牙菌斑生物膜是整体生存的微生物生态群体,细菌黏附在一起,附着很紧,难以清除;牙菌斑生物膜使细菌能抵抗表面活性剂、抗生素或宿主防御功能的杀灭作用,使各种细菌在合适的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的致病作用。

㈡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⒈获得性薄膜形成最初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

在刚清洁过的牙面上,数分钟内便可形成。

⒉细菌黏附和共聚最初附着的主要是一些革兰阳性球菌。

⒊菌斑生物膜成熟细菌数量和种类增多。

约10~30天发展成熟达高峰。

㈢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生物量的细菌群体被获得性薄膜和(或)胞外基质包裹着,内部为丰富的大小不等的水性通道所间隔,通道内有液体流动。

细菌群体内部几乎无氧,为厌氧生存,邻近水性通道的细菌为需氧生存。

水性通道的功能相似于原始循环系统,输送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

㈣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⒈实验性龈炎观察⒉流行病学调查⒊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效果⒋动物实验研究⒌宿主免疫反应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㈠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以上的牙菌斑称为龈上菌斑,革兰阳性兼性菌占优势,与龋病发生、龈上牙石形成有关。

白垢为疏松地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表面和龈缘处的软而粘的沉积物,由活或死的微生物团块、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中的黏液素、涎蛋白、脂类及食物碎屑等混合物不规则堆积而成,目前对菌斑和白垢已不严格区分,因为它们主要的致病成分都是细菌及其产物。

㈡龈下菌斑⒈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附着于牙根面的龈下菌斑称为附着性龈下菌斑,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与龈下牙石的形成、根面龋、根面吸收及牙周炎有关。

⒉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称为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生态学牙菌斑细菌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牙菌斑生态系。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因物理位置不同,故又具有特殊的决定因素和不同的细菌组成。

四、菌斑致病的学说㈠非特异性菌斑学说㈡特异性菌斑学说第三节牙周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一、牙周微生物在牙周病发病中的直接作用㈠牙周定植、存活和繁殖㈡入侵宿主组织㈢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能㈣损害宿主牙周组织⒈菌体表面物质内毒素脂磷壁酸外膜蛋白纤毛蛋白膜泡⒉有关的致病酶胶原酶蛋白酶神经氨酯酶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酶⒊毒素白细胞毒素抗中性粒细胞因子⒋代谢产物各种有机酸硫化氢吲哚氨毒胺二、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病发病中的间接作用免疫反应的机制一方面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包括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对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刺激的免疫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补体、抗体、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及金属蛋白酶等,均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

第四节牙周致病菌一、牙周致病菌的概念牙菌斑中绝大多数细菌为口腔正常菌丛,仅少数细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各型牙周病的病损区,常可分离出一种或几种优势菌,它们具有显著的毒力或致病性,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具有引发牙周破坏的潜能,称之为牙周致病菌。

四、重要的牙周致病菌㈠伴放线放线杆菌(Aa)Aa很可能是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重要病原菌。

㈡牙龈卟啉单胞菌(Pg)Pg是牙周病、尤其是慢性牙周炎病变区或活动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菌,Pg的存在与牙周炎治疗后复发或病情继续加重有关。

㈢福赛坦氏菌(Tf)常在重度牙周炎的附着丧失处的龈下菌斑中检出,吸烟者的检出率明显升高。

㈣具核梭杆菌(Fn)㈤中间普氏菌(Pi)和变黑普氏菌(Pn)㈥黏放线菌(Av)㈦齿垢密螺旋体(Td)第五章牙周病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和全身促进反应第一节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一、上皮屏障二、吞噬细胞㈠中性多形核白细胞㈡单核/巨噬细胞三、龈沟液四、唾液第二节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一、先天性免疫反应㈠补体㈡急性期蛋白㈢中性多形核白细胞二、获得性免疫反应第三节牙周炎发病中宿主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一、牙周炎的组织破坏㈠蛋白酶㈡细胞因子㈢前列腺素二、牙周炎的愈合过程第四节牙周病的全身促进因素一、遗传因素㈠Chediak-Higashi综合征㈡低磷酸酯酶血症和缺触酶血症㈢单核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性二、性激素三、吸烟四、有关的系统病㈠糖尿病㈡吞噬细胞数目的减少和功能的异常㈢艾滋病㈣骨质疏松症㈤精神压力第六章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第一节牙石01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牙石形成后不能用刷牙方法去除。

02 牙石为菌斑的进一步积聚和矿化提供理想的表面。

牙石也是牙龈出血、牙周袋加深、牙槽骨吸收和牙周病发展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第二节解剖因素一、牙解剖因素㈠根分叉㈡根面凹陷㈢颈部釉突和釉珠㈣腭侧沟㈤牙根形态异常㈥冠根比例失调二、骨开裂或骨开窗三、膜龈异常㈠系带附着异常㈡附着龈宽度第三节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牙合畸形第四节其他诱病因素一、充填体悬突二、修复体的设计三、修复体材料四、正畸治疗第五节牙合创伤01 不正常的牙合接触关系或过大的牙合力,造成咀嚼系统各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变化称为牙合创伤。

02 单纯、短期的牙合创伤不会引起牙周袋。

长期的牙合创伤伴随严重的牙周炎会加重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

第六节食物嵌塞01 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咬合压力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称为食物嵌塞。

02 由于嵌塞物的机械刺激作用和细菌的定植,除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外,还可引起牙龈退缩、龈乳头炎、邻面龋、牙槽骨吸收和口臭等。

第七节不良习惯㈠口呼吸㈡吐舌习惯㈢牙刷创伤㈣其他第八节牙面着色牙面色素通常与食物、化学物质、烟草及色源细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