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352-B1-卫生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二)

352-B1-卫生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二)

20xx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院感科对20xx年1月一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本院普外科20xx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22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

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

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结果31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H类手术切口感染。

42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

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I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分值 0 1 0 1 0 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剖宫产、阑尾炎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各类疾病手术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1、麻醉手术科预约所选择的手术后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专职监控人员在术后到病房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追踪调查患者的信息,填写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3、感染专职监控人员每天查阅病历,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了解手术病人情况,观察换药情况,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根据药敏用药。

4. 如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术后24小时后仍在使用抗菌药物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等情况时,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5、所在科室应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后30天内电话联系回访以确定是否出院后发生感染。

如发生感染及时报告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6、患者出院后感染管理科完善登记资料,每月汇总监测结果,向监测科室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季度总结分析,向全院发布。

五、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监测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表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 月 天)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疾病诊断:1、 2、 3、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 急症/择期 切口个数: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手术医生: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切口类型:清洁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失血:有 无 失血量: ml 危险因素分值: 0级 1级 2级 3级 术前外周WBC 计数: 与手术切口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易感因素: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化疗 放疗 泌尿系插管 肝硬化 肿瘤 营养不良 使用呼吸机 激素 动静脉插管 引流管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 红 肿热 痛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他 实验室证据(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实验室证据)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引流:是 / 否 穿孔:是 / 否 瘘管:是 / 否 切口裂开:是 / 否 脂肪液化:是 / 否 深静脉血栓是 / 否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发生感染时间:术后 天调查日期: 调查者:六、 相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II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
心绞痛,中~重度COPD
但尚未丧失工作能力
IV
丧失工作能力的病人,经常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面临生命威胁
V
不管是否进行手术,生命难 主动脉瘤破裂、大块肺栓塞
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2020/3/2
33
切口调查数据
• 污染: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 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 染;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 脏或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020/3/2
24
切口调查数据
• 术前外周血白细胞_____________
• 基础疾病
2020/3/2
31
切口调查数据
• 失血: [有Y/无N] 量(ML) : [ ] • ASA SCORE评分 : [ I / II / III / IV / V ] • 输血 [有Y/无N] 量(ML) : [ ]
2020/3/2
32
ASA 评分
分级
身体状态
举例
I
身体健康的患者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送检日期
病原菌/编号 G染色
涂片结果
白细胞 WBC 0 + ++ +++
2020/3/2
34
切口调查数据
•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
– 腔隙 / 器官感染 [ 是Y / 否N ]
– 穿孔
[ 是Y / 否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瘘管
[ 是Y / 否N ]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对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切实减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2月28日。

三、监测对象: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超过24小时接受手术、在手术室缝合切口的患者,内窥镜手术者除外)。

四、监测指标:科室按照院感办设计的监测表格正确填写。

(见附表)五、及时诊断、上报院感病例: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及时上报。

六、监测方法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妇科、乳腺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1)妇科、乳腺科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措施。

(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3)确保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及时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当发现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督促主管医生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

③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年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年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
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
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2014.7.1。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2021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1.3 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4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2 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骨外科进行人工关节(髋、膝、肩、肘)置换术、脊柱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3 监测时间2021年1月1日开始,至少一年。

4 实施方案详见内网His5.0院感科发布文件 5监测方法5.1 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附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5.2 监控人员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敦促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5.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5.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6 汇总反馈每月对上月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每季度将目标性监测资料信息上报省院感质控中心进行汇总、比对、分析,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所在科室反馈,全年度总结。

感染管理科 2021年12月31日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骨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1.3建立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
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

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

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

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必填项。

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基本资料
1、年龄
(1)年龄>1岁的,记为多少岁,并在“岁”上打“√”。

(2)年龄在1月—1岁时,记录月数,并在“月”上打“√”。

(3)年龄在1天—1月时,记录天数,并在“天”上打“√”。

2、住院时间
填写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

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

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3、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4、科室
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

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

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8、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9、危险因素评分:通过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评分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

用于对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进行分类和评价。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三、手术感染资料
1、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2、感染日期
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用于计算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3、病原学检查:指感染病人所进行的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1)送检日期:指采集送检标本的日期。

(2)标本名称:指作实验室诊断的标本,手术病人常见的有切口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3)检查方法:指进行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分为镜检、培养、血清学三种。

(4)结果:指检出的病原体。

(5)药敏试验结果:按敏感与耐药进行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