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第三产业(旅游业)规划布局

合集下载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一座武汉临空副城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一座武汉临空副城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座武汉临空副城⽂章导读:黄陂2035年发展规划出炉了,新的规划下,前川将向南发展,和横店、盘龙城融合后成为武汉临空副城的黄陂部分01 0101黄陂2035年规划新鲜出炉。

和2017年初公布的2030黄陂分区规划⽐起来,新的2035规划有了很⼤的改动,毕竟武汉市的总规也做了调整,上⼀次黄陂修规划的时候,还没有长江新城的概念,宋家岗也没有被选为临空副城。

下⾯就让我们结合黄陂公布的三张规划图来做简要说明吧。

需要说明的是,本规划未包括长江新城黄陂都分,即未包括前川鲁台南部地区、⼤谭办事处、三⾥桥和武湖街道(这些地⽅由长江新城进⾏规划),各位阅读的时候请注意。

0202 02未来的黄陂,将只有⼀座城,那就是临空副城关于黄陂的城市化区域如何描述的问题,最初定位是⼀城⼀带,⼀城指前川,⼀带指黄陂南部城市连绵带,2017年调整为“双核”,即空港新城和前川新城两⼤综合发展核,2020年公布的最新的规划下直接统⼀为“武汉临空副城”。

副城啥意思?全称是武汉城市副中⼼,副不重要,重要的是中⼼两个字。

不要⼩看副城⼆字,要知道光⾕和经开在武汉的规划⾥也只是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哦。

黄陂的城市群更名为武汉临空副城,代表了如下改变:前川发展⽅向正式调整为向南,纳⼊临空经济区范围;黄陂要综合发展南部城市和前川,不再分什么横店、盘龙、天河和滠⼝,⼤家都统⼀在武汉临空副城的规划下成为⼀个综合城市;名字叫武汉临空副城(黄陂),代表武汉临空副城将要管辖的区域不仅限于黄陂,还包括东西湖的⼀部分,甚⾄有可能纳⼊孝感临空;黄陂南部如今⼀分为⼆,⼀块是临空副城,⼀块是长江新城。

03 0303未来的黄陂,将有4个中⼼分为两个主中⼼和两个特⾊中⼼,主中⼼是地理概念,特⾊中⼼则是产业概念。

两个主中⼼分别是武汉临空副城(黄陂)中⼼和前川新城中⼼,前者简单说就是盘龙城和横店⽚区,对其定位是“⽣产⽣活、综合商贸服务中⼼”,⼤⽩话就是黄陂的经济中⼼,黄陂的规划是要求他们积极向北拓展,对接前川城区。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规划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规划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性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年8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5)一、规划目的 (5)二、规划性质 (5)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5)四、规划理念、原则 (5)五、规划思路 (6)六、规划的关键问题与重点内容 (7)七、规划依据 (7)八、规划方法 (8)九、规划成果 (8)第二章国家政策和上位规划对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规定 (9)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规定 (9)二、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规定 (9)三、《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定(2001-2010) (9)四、《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定(2004-2020) (9)五、《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定(2009-2015) (10)六、《武汉市旅游营销规划》的规定(2008-2010) (10)七、《武汉市旅游条例》的规定(2007.1) (10)八、政府领导讲话(2009.8) (10)九、简短评议 (10)第三章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一、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背景及其迫切性 (11)二、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意义 (13)三、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现状 (13)四、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17)第四章国内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9)一、国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概况 (19)二、我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概况 (19)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6)第五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9)一、战略定位 (29)二、发展目标 (30)第六章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31)一、布局原则 (31)二、空间结构 (31)三、总体布局 (31)四、主要功能项目规划 (32)五、产品开发 (33)六、目标市场确定 (34)七、交通组织规划 (35)八、支持保障系统规划 (44)第七章总部中心概念规划 (45)一、名称 (45)二、性质 (45)三、目标定位 (45)四、选址与规划面积 (45)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46)六、分区项目策划 (46)七、景观环境规划 (49)第八章分中心与站点概念规划 (50)一、定位 (50)二、功能作用 (50)三、建设标准 (50)四、分期建设安排 (53)第九章重点项目策划 (55)一、旅游展示中心策划方案 (55)二、创意文化体验园策划方案 (60)第十章投资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67)一、投资模式 (67)二、管理体制 (67)三、运营模式 (68)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推进“一城两圈”战略、武汉市被批准为国家“中部中心城市”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武广高铁开通所带来的武汉、湖北旅游热潮,以及到2011年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的契机,以“两通起飞、旅游兴市”为核心理念,高度整合大武汉区域的旅游资源,从国际视野、国家层面,战略勾划大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主导方向、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特别突出大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集散性、服务性、旅游性”的综合功能发展模式,推动武汉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力改善、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最大、最美、最现代化、里程碑式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武汉市极具魅力的旅游新亮点、新坐标,从而开启武汉旅游的一个新的时代。

黄陂区工业概况

黄陂区工业概况

黄陂区工业概况一、区域概况全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0万,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2个乡、1个国有农场、1个原种场和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木兰山风景管理处。

2005年完成中小企业总产值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6亿元。

二、工业基本情况全区现有工业企业468户,资产总值40亿元,职工总人数70200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户,资产总额26.3亿元,职工人数13724人,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亿元,同比增长20.6%,完成工业总产值36.25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轻工业产值12.76亿元,增长17.3%,重工业产值23.7亿元,增长30.4%。

从经济类型情况看,国有企业产值5.18亿元,增长91.6%;集体企业产值0.63亿元,减少58.9%;股份合作企业产值0.14亿元,减少69.2%;股份制企业产值29.09亿元,增长76.7%;外商及港台企业产值0.62亿元,减少3.8%。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5,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081万元比上年增长78.1%。

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钢铁、机电、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武湖服装产业集群、滠口建材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南部经济带规模不断扩大。

三、发展规划(一)总体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全区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园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手抓现有工业做大做强,一手抓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养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托武汉发展黄陂制造业;依托农业发展制造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和精品名牌发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构建黄陂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黄陂工业跨越式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第一章概况1.1区位分析1.1.1地理位置北湖是武湖的一个子湖,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南部六指街道境内,在武湖东北部,湖底平均高程17米,承雨面积35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18.5米,水面16.6平方公里。

1.1.2历史沿革武湖位于黄陂区东南23公里,相传东汉时,江夏太守黄祖在此屯兵习武,故名武湖,湖东靠新洲区仓埠镇,南抵阳逻。

该湖跨黄陂和新洲两区,总集水面积540平方公里,湖底西南高,东北低,最高高程25米,最低高程16.5米,湖底平均高程17米左右,正常蓄水位18.5米,容积2910万米3。

历史上的武湖由多个子湖组成,水面面积达180平方公里。

圈垦后的武湖,除原北湖保留蓄洪外,基本上都改为良田。

北湖、陪嫁湖、安雀湖、烂泥湖、胜家海、澥家汊和滩湖均属武湖。

每年5——9月为武湖汛期,春冬枯水季节时,只有小部分湖泊积水,其余均为草场。

1.1.3道路交通在北湖北侧为武汉市的外环线——绕城公路,向南可达阳逻,向西可达黄陂前川、天河机场以及武汉市。

南接武湖农场,经武湖农场连汉施公路,向东可到安徽合肥,向西则达滠口、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以及武汉市区。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北湖周围多为丘陵地区向河湖冲积平原过渡地段,地势由周围向湖内逐渐降低,海拔高程16-45米,地势起伏不大,平原与残丘,岗地交错。

1.2.2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属南部温区,年平均气温16.2-16.4℃,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活动积温5211-5235℃,无霜期256-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1130毫米,4-9月份为800-850毫米1.2.3工程地质该区地质构造属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的内弧部位,地表大面积为新生界第四系(距今350万年)的上更新统:坡积—冲积层和冲积层,其中六指店一带为坡积—冲积层,土层为淡红色、棕红色亚粘土夹碎石。

甘棠铺一带为冲积层,土层为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砾石层,属堆积阶地工程地质区。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新城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新城概念规划

在我 国计划经济体制 下所形 成的规划体系 以及 城市 发展都有着严重 的滞后性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 城市 竞争的加剧 ,传统 的城 市规 划对于城 市管理和 制约 的影响也越来越 凸显 ,而概 念化的引进,则给 城市规 划管理带来 的新 的革新 ,从根பைடு நூலகம்上改变 了传 统的单一规划标准 ,改变 了死板 和适应能力低的规
城市建筑 I 规划・ 设计 I U R B A N I S M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P L A N N I N G ・ D E S I G N
武汉市黄陂 区前川新城概念规 划
■ 彭荣维 ’ 李 博
重要 国际空港。前川 I 的发展 ,应 依托 临空经济 的发 展,应紧紧抓住武汉市提 出的宏 伟战略,充分利用 天河机场 、武汉北编组站 的带动 效应 。 3 . 中部崛起国家 战略——两型社会 建设,武汉 城市圈发展 2 0 0 6年,国家提 出了 “中部崛起 ”的重大 战略 决策 。2 0 0 9年 , 国务 院 总 理 温 家 宝 主 持 召 开 国务 院 会议,讨 论并原则通过 《 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 2 0 0 8年, 国家批准设立武汉 都市圈和长 ( 沙) 株( 洲) ( 湘 )潭城市群 “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 ”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 区。 武汉都市 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主 要 在 于 : 以资 源 节 约 型 和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建 设 为 目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 转移 ,走新型工业化 、特 色城 市 化 和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道路 , 在 实 现 科 学 发 展 与 社会和谐发挥 示范和带动作用。 4 .激 烈重 组 的板块经 济——武 汉市 四大经 济 增 长 极 核 随着武汉工业倍增计 划的强劲发展 ,东湖 高新 产业区、武汉经济开发 区、武 汉临港开发区 、临空 经 济 区 四 大 产 业 板 块 的 形 成 ,即着 力打 造 “ 大光谷 ” 地 区 、“中 国车 城 ” 、“ 临 空 经 济 区 ”“ 临港产业 区” 四大产业增长极,积极推进 “ 6 + 3 ”新 型工业化示范 园区建设 。以轨道 交通 、快速 路为支撑 ,实现工业 布局 向新城组群集 中,工 业用 地 向园 区集 中,强化 川, 然而滠水这样优质的生态资源未被有效的利用 , 市 民临水而不能见 水。尤其是前川作为木兰 国际级 旅游 区的旅游服务 中心和 门户 ,前川环境面貌继续 进一步改善 。经济 全球化 的深 入和金融危机 的结束 加剧 了全球生产要 素重 组,各地都在抢 占产业链 高 端 的排头兵 、转 型发展 的先行者,前川能否在全球 产业转移 的机遇 中赢得 先机。在大临空经济 区的背 景下 ,黄陂 、孝感 、东西湖,谁能在激烈 的竞争 中 脱颖而 出,成为 临空经 济的领头羊。全市 区级经济 竞争 日趋激 烈,各 区都加 紧对 资源、项 目、市场 的 争夺 ,黄 陂的发展 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虽然近几年 经济速度在 1 5 % 以上在 增长,但与其它各 区相 比整 体发展速度偏缓 ,且在政 策优 势和发展势头不及其

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黄陂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应对危机取得成效,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200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88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为22.4:47.8: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3.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5%,涨幅与上年相比下降了6.4个百分点。

八大类中,六涨两跌,上涨的是食品(上涨0.7%)、烟酒及用品(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0.8%),下降的是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了2.6和0.8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460个,完成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5人,社会保险扩面人数808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41.84万吨,比上年增长0.1%;棉花产量3449吨,比上年下降2.4%;油料产量6.63万吨,比上年增长2.3%。

生态林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造林面积2000公顷,比上年增加934公顷,增长87.6%;当年育苗面积886公顷,比上年下降8.3%;四旁植树260万株,与上年基本持平;退耕还林267公顷,封山育林2万亩。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_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_潘宜 (1)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_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_潘宜 (1)
目前,旅游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 的需求增长较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作为适应市场需 求和旅游需要的项目迅速发展。对于 刘家山村来说,其基本上还是一个未 受到污染的高山村庄,因此其更具有 开发生态农业的基础,应根据市场需 求适时调整种养结构,并利用旅游区
对外的影响力,围绕景区建设和市场 的需要,开发珍珠菜、蕨菜、山蘑菇 和香椿等绿色无污染农业。 3.3.2 观光农业
4 刘家山村规划设计
4.1 规划布局 4.1.1 布局结构
刘家山村规划依据现有村庄布 局特点,形成“一带三心四区”的规 划结构。
“一带”,即通幽河滨水绿化带; “三心”,即旅游接待中心、特色商业 中心、民俗活动中心;“四区”,即四 个居住旅游片区。
4.1.2 布局特色 刘家山村的规划布局以“连山接
水,绿谷通幽;白墙石基,瓦屋栉比; 藏风聚气,浑然天成”为理念,将村 庄整合成一个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 产业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主义新农村(图 1)。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
—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
□ 潘 宜,程望杰
[ 摘 要]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发挥乡村地区的优势,摆脱传统的乡村观念和乡村产业对乡村发 展的制约。因此,重新塑造乡村功能,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建设的重要途径。刘家山村村庄规划注重保护村庄特色,保持了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并 注重社会、经济、人文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塑造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提供了 指引。 [ 关键词] 乡村旅游;村庄规划;有机更新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0)S1-0253-04 [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文献标识码]B
2.1 乡村旅游的形式及特色 根据乡村旅游开展的形式、旅游对象,以

武汉市黄陂区市场调研报告

武汉市黄陂区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首个非遗文旅新城,以非遗文旅体验、非遗旅居度假、非遗产业 发展、文旅地产示 范为四大功能平台,规划一心引领、一轴串联、一 带辉映、三区共生的总体规划构架, 实现大就业、引爆大产业、推动大旅游。
长江非遗小镇致力于打造类似江南小镇一样的以古村客栈、店铺等形态的集观光与休闲 度假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小桥流水人家、水乡乌篷船、青石板、飞檐雕梁的民居大宅、 红灯笼……枕河而眠,镇貌古朴, 风情幽逸,独特的文化底蕴,仿佛梦回千年。
主要包括三号航站楼(T3)、飞行区、交通中心、城铁、地铁、空管 、供油等7大主体工程和122个单 体工程,总投资超过400亿元。
T3航站楼以“星河璀璨,凤舞九天”为主题,由主楼、东、西各2 条指廊和T2-T3连廊组成,外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
宏观市场
武汉黄陂区市场——交通篇
轨道交通:黄陂是轨道交通密度最高的远城区,也是最先开通地铁的远城区。
宏观市场
武汉黄陂区市场——产业篇
文创产业:长江非遗小镇位于前川街东部,滠水河东岸,定位 为 “ 山水生态、非遗文化、旅游度假、智慧互联网、田园生活 ” 五 位一体,计划重 建百栋 百年古建大宅,聚集上百位国家级非遗大师入驻,孵化上千种非遗产品。
长江非遗小镇项目分二期打造,一期是滠水河沿线,目前规划区已经 停批居民新房建设 ,原有老屋上重建也被禁止,整个项目建设时间预 估为8年左右。
黄陂享有武汉之根、木兰故里、理学之源、红色之区、武汉之窗、商贸之都、 武汉之肺等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
孝感市
黄陂区
黄冈市
宏观市场
武汉黄陂区市场——区位篇
黄陂区辖15个街道、1个乡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背景与目的 (2)1.2 报告范围与研究方法 (3)1.3 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4)二、产业园概述 (5)2.1 产业园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6)2.2 产业园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7)2.3 产业园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8)三、市场需求分析 (9)3.1 目标市场定位 (10)3.2 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11)3.3 目标客户需求调研 (12)四、竞争态势分析 (13)4.1 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14)4.2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16)4.3 竞争策略与建议 (17)五、产业园定位策划 (19)5.1 产业园功能定位 (20)5.2 产业园形象定位 (21)5.3 产业园品牌定位 (22)六、产业规划与发展策略 (23)6.1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24)6.2 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 (25)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27)七、投资分析与效益预测 (28)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30)7.2 产值与税收预测 (31)7.3 社会效益评估 (32)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33)九、结论与建议 (33)9.1 结论总结 (35)9.2 建议与展望 (35)9.3 落实措施与行动计划 (36)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投资兴业的热点领域。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某产业园区的定位策划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首先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的定位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奠定了基础。

根据产业园区的定位目标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定位策划措施,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前言-------------------------------------------------- 1一、规划编制背景----------------------------------------- 1二、规划编制对象----------------------------------------- 1三、规划编制目的----------------------------------------- 1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本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一、发展背景--------------------------------------------- 3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五)经营型文化设施规划--------------------------------------- 16 (六)公益性文化事业规划--------------------------------------- 17 六、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17(一)规划实施建议--------------------------------------------- 17 (二)近期建设------------------------------------------------- 17 第二部分本市教育科研设施布局规划---------------------- 19一、发展背景-------------------------------------------- 19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19(一)现状用地------------------------------------------------- 19 (二)现状教育科研设施----------------------------------------- 20 (三)现状评述------------------------------------------------- 21 (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22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23(一)规划目标------------------------------------------------- 23 (二)规划原则------------------------------------------------- 23 四、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4(一)发展预测------------------------------------------------- 24 (二)建设标准------------------------------------------------- 24 (三)规划----------------------------------------------------- 25 五、中等职业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5(一)发展预测------------------------------------------------- 25 (二)规划布局------------------------------------------------- 26 六、高等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7(一)规模测算------------------------------------------------- 27 (二)规划布局------------------------------------------------- 28七、其他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9(一)成人与业余学校------------------------------------------- 29 (二)特殊学校------------------------------------------------- 29八、科研设施规划布局------------------------------------ 30九、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30(一)规划实施建议--------------------------------------------- 30 (二)近期建设目标--------------------------------------------- 30 (三)近期建设项目--------------------------------------------- 30 第三部分本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32一、发展背景-------------------------------------------- 32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2(一)现状用地------------------------------------------------- 32 (二)现状设施------------------------------------------------- 33 (三)发展趋势------------------------------------------------- 33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五)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35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36(一)规划目标------------------------------------------------- 36 (二)规划原则------------------------------------------------- 36 四、医院设施规划布局------------------------------------ 37(一)规模测算------------------------------------------------- 37 (二)医院设施布局体系----------------------------------------- 38 五、其他医疗设施规划布局-------------------------------- 43(一)传染病救治设施------------------------------------------- 43 (二)疾病预防控制设施----------------------------------------- 43(三)急救医院设施--------------------------------------------- 44 (四)妇幼保健院(所)----------------------------------------- 44 (五)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 44 (六)采供血机构----------------------------------------------- 44 (七)休疗养设施----------------------------------------------- 45 六、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45(一)规划实施建议--------------------------------------------- 45 (二)近期建设目标--------------------------------------------- 45 (三)近期建设项目--------------------------------------------- 45 第四部分本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7一、发展背景-------------------------------------------- 47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47(一)现状用地------------------------------------------------- 47 (二)现状设施------------------------------------------------- 48 (三)现状评述------------------------------------------------- 48 (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49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50(一)规划目标------------------------------------------------- 50 (二)规划原则------------------------------------------------- 50四、规模测算-------------------------------------------- 50五、综合性体育设施规划布局------------------------------ 52(一)市级体育中心--------------------------------------------- 52 (二)区级体育中心--------------------------------------------- 53 (三)社区级体育用地(包含农村)------------------------------- 54 六、其它专门体育设施规划布局---------------------------- 54(一)专业训练基地--------------------------------------------- 54 (二)体育公园------------------------------------------------- 55 (三)游泳场所------------------------------------------------- 55 (四)户外运动及健身场地--------------------------------------- 55 七、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57(一)规划实施建议--------------------------------------------- 57 (二)近期建设------------------------------------------------- 57 第五部分本市社会事业设施布局规划--------------------- 58一、发展背景-------------------------------------------- 58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58(一)现状设施------------------------------------------------- 58 (二)现状评述------------------------------------------------- 58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59(一)规划目标------------------------------------------------- 59 (二)规划原则------------------------------------------------- 59四、规模测算-------------------------------------------- 59五、老龄设施规划布局------------------------------------ 60(一)老年康乐中心--------------------------------------------- 60 (二)养老院及老年公寓----------------------------------------- 61 六、其他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布局---------------------------- 63(一)儿童福利院----------------------------------------------- 63 (二)社会救助设施--------------------------------------------- 63 (三)殡葬设施------------------------------------------------- 64 七、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66(一)规划实施建议--------------------------------------------- 66 (二)近期建设项目--------------------------------------------- 66 第六部分本市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67一、发展背景 ------------------------------------------- 67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 67(一)传统商业优势地位明显,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67 (二)新型商业业态涌现,形成多元投资建设格局------------------- 67 (三)商业网络疏密不均,商业体系结构需要调整完善--------------- 68 (四)专业市场建设需要加强指导,商业街环境特色有待提升--------- 69 (五)上轮总体规划提出的商业规模结构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挑战----- 69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70(一)规划原则------------------------------------------------- 71 (二)规划目标------------------------------------------------- 71 三、用地规模预测---------------------------------------- 72(一)营业面积总量预测----------------------------------------- 72 (二)用地规模预测--------------------------------------------- 72四、商业中心规划体系------------------------------------ 73五、零售商业设施---------------------------------------- 77六、特色商业街------------------------------------------ 78七、商品市场园区---------------------------------------- 80八、近期建设-------------------------------------------- 82九、规划实施措施---------------------------------------- 83前言一、规划编制背景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它的规划与建设状况代表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它的分布与组织则直接影响着城市结构布局和生活质量。

武汉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规划

武汉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规划

银行大楼
江滩公园
国际会议中心 琴台大剧院
基地 电视塔
绿地中心
Wuhan Han Zhen Street Urban Renewal Project
发展机遇 GREAT OPPORTUNITIES
与周边重要项目创建联系
Create Connections to Surrounding Investments
B1
现江汉地标-民生银行 Existing Jianghan Landmark
B2
现会展中心 Existing Convention Center
B3
租界区 Concession District
PROPERTY 基地 Site
B4
武汉新地标-绿地中心 Wuhan New Landmark
晴川桥
B5 Qingchuan Bridge
社会与经济历史 Social/Economic Agenda
HOK 码头文化 - 清末龙王庙码头
Dragon King Temple Marina 通商文化 - 汉口海关大厦,1926年 Hankou Custom House, 1926 汉正街 - 店铺林立的汉正街旧影 Old Image of Hanzheng Street 城市肌理 - 传统住区、现代商住区及自建住区混合 The Mixed Urban Texture
日本 武汉
加拿大 美国
新加坡
巴西
澳洲
1862年汉口开埠,外国势力推进中国腹地,进出口贸 易大量拓展了汉口的市场网络,同时也将汉口的市场 网络延伸到国际市场,让汉口港成为国际港。 The Hankou Port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port from 1862, and enhanced the product imports and exports around the world.

黄陂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黄陂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黄陂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王庆严玉芳李健本文立足于黄陂区的国土空间与资源环境特色,以区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黄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 选择与国土空间开发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性条件等4个指标,共包含坡度、海拔等26个指标因子,基于GIS 空间分析综合进行了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与黄陂区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相近的区县进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

开展土地评价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对于缓解人地 矛盾,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实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土地利用和土 地规划的主要依据。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就是合理 分配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作用是明确土地对每一种类型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程度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特 征,揭示影响确定利用类型的限制性因子及其限制程度。

利用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可以指导规划在保护 和合理利用优先土地资源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以达到规划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

目前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于2020年到期,2018年初,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开展了新 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国土资厅函 [2018137号)。

试点要求本轮总规编制要"坚持安全 优先、底线管控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优先布局关系区域生 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等国土空间”。

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夯实规划编 制基础”,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黄陂区作为试点的区县单位,着 手开展2016-2035年分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编制工作,并将“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列为专题 研究之一O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武汉市黄陂区位于湖北省偏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0°4V 〜31°22',东经 114°9' - 114°37'之间, 是武汉市的北部交通枢纽,也是武汉市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最好的区县。

武汉市黄陂区城市规划概况

武汉市黄陂区城市规划概况

黄陂区的历史文化
黄陂历史文化悠久,世代才人辈出。相传县 北的木兰山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宋 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在这里度 过少年时期;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 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 黄陂” 。
黄陂区城市规划图黄陂区Fra bibliotek理区位未来的城市规划展望
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 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 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境内的武汉 天河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 站、武汉新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共同构成立 体交通枢纽,正在开发建设的武汉临空经济 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今年湖北 省重点推进项目,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 湾农民创业园落户黄陂。
黄陂区基本概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花木兰的故乡,是中华 木兰文化之源;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 汉城市之根;“无陂不成镇”之说早已蜚声 海外。
黄陂(pí)区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中国 泥塑之乡。人口113万,约占全市的1/8 ,是 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现辖19 个街乡镇场,611个村(队)、45个社区。
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
木兰八景之云雾山木兰山木兰天池
木兰湖

关于武汉市黄陂区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研究

关于武汉市黄陂区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研究

关键词 : 农民收入; 影响因素; 建议
武 汉 市 黄 陂 区 目前 的 状 况是 农 民收 入 偏 低 、 乡 差 异 较 大 、 城 农业科技进步、 农民素质 、 农业产业化结构合理性和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等等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原 因。 民收入消费水平, 农 直接关 系到农村地 区的富裕和谐 问题 ,而这又是整个社会和 国家进 步 与和谐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研究农民收入消费对于构建和谐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武汉市黄陂区 农 民收入现状进行 阐述 , 分析 了影响农 民增 收的主要 因素 , 针对 黄陂区农 民收入 问题及如何有效增加农 民收入问题提 出建议 。 1 目前武 汉市黄陂区农 民收入的现状
5 .O 3 5
建筑业收入 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
批 零 贸易 餐 饮业 收 入
8.7 7 7 16 4 5.4
19 7 3 .0
9.O 68 l 86 8.6
l 6O 6.2
1 30 4.4 2 74 0.4
1 36 7.2
与 武 汉 市 20 — 0 8年 农 民 年 人 均 纯 收 入 的 增 长 率 0520 1.0 98 9 %、31 %和湖北省 2 0 — 0 8年农 民年人均 31%、. %、. 1 . 4 2 0520 纯收入的增 长率 70 1 _ 1 . 1. .%、03 6 %、65 %、 9 %相比 , 黄陂区农村居 民纯收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 的增长 ,与武汉 市其他 区及湖北 省平均值 比较也处于发展前列 。 20 0 5年黄陂区农村居 民恩格尔系数为 4 . ” 98 ,比上年下武汉市黄陂区农 民收入 消费水平 的研 究
郝 新 爽
( 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院, 湖北 孝感 420 ) 300

长轩岭镇规划说明书

长轩岭镇规划说明书

第一部分黄陂区长轩岭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镇域现状特点分析一、镇域地理位置长轩岭镇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濒临滠水河,南距黄陂区22km,距武汉市40km。

长轩岭镇是黄陂区北部“武汉后花园”木兰生态旅游区的中心镇。

该镇东临木兰山、木兰乡,西接李集镇和孝感市,南邻罗汉街及研子镇,北与姚家集、蔡店乡接壤,处于黄陂北部片区的中心地带。

省道黄土路南北向贯通全镇,北至河口,南至黄陂。

长轩岭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条件优越。

二、镇域历史沿革长轩岭镇在明代起设驿铺,自木兰山佛、道教闻名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商业日渐繁盛。

抗日战争前,长轩岭镇为黄陂县北部商业重镇。

每年农历八月至次年四月,前往木兰山朝山进香者从川、湘、浙、赣、豫、皖诸省及湖北各地云集于此。

解放后,长轩岭镇为区、社、镇党政机关驻地,省道黄土公路由此经过。

因木兰山佛教活动减少,长轩岭镇商业不如昔日繁盛,但仍为当地1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0 年代末与石门乡合并,成为面积广阔、人口较多的中心城镇。

三、镇域自然条件1.地貌长轩岭镇地处武汉北郊,是鄂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属背斜性断层;北部多低山,为大别山南麓余脉,主要有木兰山、矿山、羊角山、石门山、魏家寨等山脉,海拔高程50—150m,地质构造属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的内弧部位,基底构造的特征是褶皱开阔。

总的地貌起伏不大,沟垫宽浅,谷地平坦。

2.气候长轩岭镇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而且雨热同季。

光、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

长轩岭镇年平均气温15.6—16.0C°;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1900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44—250 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 一1175mm,4~9 月为85~900mm,年暴雨3.9—4.2 次。

常年风向以北北东向风最多,频率为17%;北风次之,频率为15%;偏西风最少,频率为2%。

春季多寒潮、大风,偶有龙卷风;夏季多雷雨、大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北部山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分布有花木兰文化遗迹、 木兰山佛教、道教文化、革命战争遗迹、清初民居古建筑、 地域性的民风习俗。前川街具有古老历史,保留有双凤亭、 望鲁台、等古代文化遗迹、以及特有的"无陂不成镇"、"九 佬十八匠"等传统经商文化、工匠文化、各种古镇民俗、餐 饮文化。黄陂南部盘龙古城是商代生活遗址,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木兰山
一、三大知名文化
(1)殷商盘龙城文化 (2)木兰文化 (3)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
• 盘龙城文化
• 木兰文化
木兰八景
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 木兰古门、清凉寨、木兰草原​、 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云雾山 旅游风景区
• "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
二、黄陂区旅游资源概况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2)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都市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黄陂区第三产业(旅游业)规划布局
第三产业规划
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 服务,一瞒住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第
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庞杂,包括传统服务业、现代
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闲暇服务业。这里着重对
作为闲暇产业的旅游业规划布局问题进行介绍。
•黄陂区,地处 武汉市北部,区 域面积2261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 的1/4;人口111 万,是武汉面积 最大、人口最多 的区。黄陂有 1430年的建城史。
• 姓氏文化
木兰山
清凉寨
农耕年华
木兰草原
木兰湖
三、黄陂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 (2)景区管理分散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3)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四、结论与议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景点的知名度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3)都市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黄陂撤县建区前是农业大县,具有丰富的、类型多样的 农业生产资源和传统。目前仍然是武汉市的农副产品供应 基地,区位条件好,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发展都市观光 农业具有优势。目前境内已建成武汉现代蔬菜园、武汉兆 丰农业科技园、武汉田田生态科普园等近10家具有观光、 参与、科普接待能力的景点。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黄陂北部山区近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山地、 峡谷景观旅游资源、湖泊景观旅游资源和原始植被生态旅 游资源三大类约10余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木兰山木兰湖 木兰川风景区、木兰天池、木兰铁寨、古门山、竹林寺省 级自然保护区、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被誉为"武汉市的 后花园",其中木兰山景区是省级旅游风景区,木兰湖被列为 全省八大度假区之首。黄陂南部地区分布有面积约12平方 公里的自然水体湖面--后湖,周边丘陵起伏,景观宜人,距 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到10公里,是武汉市未来集休闲居住、 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功能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