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剑!值得收藏的七款日系135旁轴相机
今天是你的生日——PENTAX!十分钟回顾Asahi百年
今天是你的生日——PENTAX!十分钟回顾Asahi百年百年前今日27日,梶原熊雄(Kumao Kajiwara)在东京丰岛区的大冢,成立了“旭光学工业合资会社(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最初从事眼镜的制造工作。
1923年,旭光学生产出日本第一支电影放映镜头ASAHI KOUGAKU 「SPECIAL AOCOPROJECTION F=4」。
1932年,旭光学为Molta Camera Company(美能达前身)6.5X9画幅的折叠相机“Arcadia”生产镜头。
1933年,旭光学取代德国老牌罗敦司德和美国大牌万伦莎,开始为小西六(Konishiroku,即后来的Konica)供货,为折叠相机“Pearlette”提供多款镜头。
1935年,松本三郎(Saburo Matsumoto)从德国买回了一台Reflex-Korelle 6x6 的中画幅单反相机。
他认为单反相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萌生自己开发相机的念头,但他自己想进入单反领域的计划由于战争而不得不搁置一旁。
1936年,松本三郎接替梶原熊雄,成为旭光学接班人。
1938年,旭光学由合资会社升级为工业株式会社,改名为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Asahi Optical Co., Ltd),并为日本陆军和空军生产军用望远镜和军用瞄准镜。
1945年5月,美军在东京投下炸弹,将旭光学的厂房变成焦土。
同年,原弘(Hiroshi Hara)加入旭光学。
1946年,松本三郎带领团队顽强恢复旭光学生产。
1948年,旭光学开始生产代工Bushnell(博士能)望远镜。
同年,旭光学推出“Jupiter”6X15望远镜,并在望远镜上镀膜,出口至美国。
1949年,松本三郎决定自己开发防反射镀膜,原弘前往上田良二的实验室学习镀膜技术。
松本三郎开始探索自己生产单反相机的可能性。
1950年,铃木良平(Ryohei Suzuki)加入旭光学,并向松本三郎介绍吉田信行(Nobuyuki Yoshida),吉田信行开始以个人名义开发设计Asahiflex单反原型相机。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七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老七剑)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一.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历史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
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
“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二.樱花胜雪-柯尼卡 AUTO S3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柯尼卡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
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
照相机收藏专栏(一)惊艳一刻:三款传统胶片双开门相机
/ 2024.18520902080 901992916。
其它(北京摄影器,中国,还出现、浙江3R堂、重庆两江2090年代初《人民摄中国摄影报》,既活跃了版《摄影世界》、,老相1990,很多人认,我个人一直以被占领日本”的。
于1994,该辞典于1996也是对相机发展”栏目目的就,实现社会共享,他们,,活跃相机文。
谢谢大家!我收我藏 / 202401照相机 65导 言66 照相机2024.01 /在传统胶片相机中,那些具有奇特外形和精巧构思的机型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机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造就了很多精品机型,它们成为当今收藏领域中人们追寻的目标,我们要介绍的双开门相机就是其中之一。
在便携式折叠相机时代,为了保护柔弱的相机皮腔和珍贵的镜头,相机都有一扇门,平时关闭,只有使用时才打开。
手动拉出皮腔和镜头让相机进入拍摄状态,机身正面的门成为一台相机的必备结构。
后来为了快速开启相机和拍摄,设计师们创造出了镜头弹出装置,在机身门打开时能够自动展开皮腔和弹出镜头。
随着相机机身的小型化,设计师们将较大的机身一分为二,才有了自动双开门的设计,这满足了快速开启相机的要求,在镜头门打开的一瞬间,镜头自动弹出,给人一种十分惊艳的感觉。
以下就是三款不同年代的双开门相机。
德国格兰兹INGO 双开门我们要介绍的第一款双开门相机诞生在90多年前。
1932年,德国的格兰兹家族相机制造公司(G.G l u n z & sohn Kamerawerk)曾经推出过一款使用127规格胶卷的Ingo相机(图1)。
格兰兹公司是老牌相机制造企业,由Gustav Glunz先生于1889年在德国汉诺威建立。
Gustav Glunz先生的儿子FritaGlunz 在1906年成为公司合伙人,并于1932年全面接管公司,到1930年代末期,格兰兹公司停产。
1932年,Ingo127相机的出现绝非偶然。
格兰兹公司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制造了很多种使用页片和胶卷的小型折叠相机,到1920年代末期,相机机身进一步小型化,120、127和135等较小规格胶卷渐渐流行,折叠相机的镜头自动弹出技术开始出现,替代过去那种要手动拉出镜头的落后技术。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对于喜欢摄影的朋友们来说,拥有一款高性能的相机一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选购时,了解一些相机的品牌和特点,能够帮助你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相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欢迎阅读。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1. 徕卡M3·素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夏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地一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2. 哈苏503CW1939年4月,欧洲战事正酣,一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军方在清理飞机残骸时发现了一台摔变形的侦察相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拍相机,瑞典国防部长立即将著有《候鸟的旅程》的鸟类学者、摄影家维克多·哈苏先生,问他能否为瑞典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哈苏先生语惊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机!”于是,第一台哈苏相机HK7诞生了。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3. 禄来2.8FX双反相机很多时候,说到双反相机,人们就会想到一位英国老绅士脖子上挂着一台禄来,不紧不慢地低头在取景器里构图、调焦,最后慢悠悠地按下机身前面的快门。
这种双反相机曾经与徕卡、康太时、尼康的测距式相机一起统治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摄影界,如果您不信,不妨去数一数这一时期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中有多少台使用了禄来就知道了。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4. 美乐时LX沃尔特·扎普,这位出生在拉脱维亚里加的技师从未想到,他研制的这款微型相机最终会出现在007电影《女王密使》中——扮演詹姆斯·邦德的乔治·拉扎贝举着一台美乐时A/IIIs拍摄的镜头给影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更未想到,当年他仅仅是想造出一台小得能藏在拳头中的相机,最终这种相机却因为铁幕两边间谍们的青睐而一举成名。
十大经典相机排行榜5. 佳能AE-1推出于1976年的佳能AE-1曾经是专业摄影记者手中的武器,有位记者拿着这款相机跑到菲律宾南部采访,结果被流弹击中所幸的是,子弹击中的是相机,打烂了机身前部,并且在机身中拐了一个小弯,救了这位记者一条命。
最昂贵的几款135mm传统相机
最昂贵的几款135mm传统相机经典中的经典徕卡M7钛金纪念版M7+M 50mm f/1.4 ASPH(50年纪念版)内地售价:¥168000.0 (实际15万人民币左右)全球限量500套的纪念机。
机身及镜头均以纯钛材料。
LEICA M系列50周年纪念版套装相机。
自1954年至今,Leica M系已誕生半個世紀,由LEICA M3演變到M7,Leica M系被視為相機界的經典。
其完美的人體工程學設計、精密準確的連動測距結構及表現超乎理想的光學鏡頭,使Leica M系多年來成為專業攝影師最理想的拍攝工具。
對於一眾Leica相機的收藏家,Leica M系相機的精工細琢亦是他們眼中的藝術品。
因此,為了慶祝Leica M系相機推出50周年,LEICA特別將M7這台集合了傳統與科技的結精以全新的面貌展現一眾攝影師的眼前──LEICA M7 TITANIUM。
(box) 鈦Titanium 原子序:22 代號:Ti 原子重量:47.867 熔點:1660℃沸點:3287℃LEICA M7獨特的地方在於其功能上的大躍進,與M6 TTL相比,LEICA M7的改良包括了主電源開關、新式電子快門、1/1000秒高速快門同步、自動感應DX代碼、AE自動曝光程序、第二簾同步閃燈、強化觀景窗顯示,及曝光補償等功能。
糅合了傳統與現代的精粹,將攝影帶到另一層次。
LEICA M7 TITANIUM的機身採用鈦金屬鑄造,其堅硬程度與鐵無異,但重量較鐵製機身減省了45%。
擁有極強耐用性及防腐能力,穩定性較鋁金屬高出兩倍。
為配合光滑的鈦金屬機身,LEICA M7 TITANIUM選用了上佳的黑色皮革包裹相機,在加添質感的同時亦令相機更為高雅時尚。
配合LEICA M7 TITANIUM的誕生,重新設計的LEICA SUMMILUX-M 50mm f/1.4 ASPH亦隨相機推出市場。
新鏡頭採用了浮動組件設計(floating element),後組的鏡片能因應情況作出調整,令影像有高質素的表現。
适合初学者入坑的十款胶片相机推荐
适合初学者入坑的十款胶片相机推荐虽然现在胶片相机除了装逼之外玩的人很少,但是好歹也算是器材推荐,本着造福大众的心理,按照我自己对器材的偏好推荐了以下几种规格的十款胶片相机,基本是面向胶片新入坑用户,胶片初学者。
135 Film MF SLRNikonFA原本我是要推荐Nikon FE-2的,但是我想到了一款被国内豆瓣胶迷所忽视的机型,尼康FA。
后来到某宝上看了一圈,Nikon FA比Nikon FE-2要便宜一些,所以决定推荐Nikon FA。
Nikon FA较同时期MF胶片相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搭载了尼康分区测光系统(Automatic Multi Patt-ern),这套系统也是尼康后来在数码相机上不断升级的矩阵测光系统的初始版本。
分区测光比中央重点测光的优势无需赘言,这套系统原本尼康想要设计在FE-2的机身上,但是由于时间进度,这套系统最终还是使用在了FA上,FE-2仍然使用了60/40的中央重点测光系统。
Nikon FA已经具备在数码相机上非常常见的ASMP四种曝光模式,如果有数码相机的使用经验,Nikon FA除了手动对焦之外别无难度。
Nikon FA具备1/250秒闪光同步速度,最高1/4000秒快门,蜂窝钛帘,要说Nikon FA有啥令人不爽的地方的话,应该是其银色顶盖并非金属材质,同期的FM-2、FE-2都是全金属机身。
Olympus OM-2这是一台逆豆瓣神机的存在,奥林巴斯从高天原上偷下来的作品,虽然我更喜欢OM-3或者OM-4,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先不要受到各种玄学的污染,先搞一台好用的相机才是正理。
从外观来说,OM-2机身小巧,外观精致,五棱镜下沉设计让其看起来非常袖珍。
这是一台同样具备光圈优先自动程序曝光的机身,并且OM-2还具有OTF测光功能。
快门速度最高1/1000秒,程序曝光时提供±2挡曝光补偿调节。
135 Film AF SLRNikonF100如果用数码机太久感到疲惫,但觉得MF胶片有些累赘,少侠不妨体验一把Nikon F100。
德国爱克山泰127单反和爱克山泰135单反两款世界首创小型化单反照相机
德国爱克山泰127单反和爱克山泰135单反两款世界首创小型化单反照相机从古至今,在各类产品的设计中,从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汽车、建筑等,优秀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美观和精致。
一旦新产品推出上市,如果造型精美,外包装美观,往往会明显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如果产品的质量过硬和不断的推出新花样,很快就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
当前,包罗万象的各种老物件所散发出的文化内涵已经无处不在,用老物件和历史老照片等来装点各种不同的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
做得好,也会成为你所在的公司和企业一种吸引人的标签,可起到提高单位知名度的良好效果。
古董相机、经典相机等,已不单单是相机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所散发出的文化、艺术价值已成为今天供人们欣赏、研究和装点美化环境的主要展品之一。
德国的徕卡、蔡司;美国的柯达、格拉菲克;日本的尼康、佳能、富士等不但是广为人知的世界知名相机品牌,而且它们在相机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加工制作的精细、精致方面所呈现出的文化艺术价值,早已得到广泛的认知。
一台制作精良的精品相机就是一件工艺品的有关报道,常常见诸于相关的报刊、杂志。
此外,历史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外观造型新颖、奇特和昙花一现、深受相机爱好者收藏的那些老相机,它们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上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也成为相机收藏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有些老相机当年一上市,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就已经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创建于1887年的德国依哈格公司成立之初就宣示在自己生产的各种相机产品上,坚持独立自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不走仿制和改制的老路,创新成为企业精神。
因此,该公司生产的各种相机产品特色鲜明、制作精良、工艺先进、独树一帜,也成为欣赏和文化特征很好的体现。
德国徕兹公司1925年上市的徕卡35mm相机是世界首创的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相机的始祖,而依哈格公司在1933年首创的爱克山泰127单反相机和1936年首创的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则是中、小画幅单反相机的始祖,在世界照相机发展史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此开启了经典相机发展的新时代。
回顾德国135型经典折叠相机的设计演变与审美特质
回顾德国135型经典折叠相机的设计演变与审美特质作者:薛勇来源:《收藏与投资》2020年第06期照相机作为影像记录工具,存在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目前在人类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从拍照手机、卡片机到专业单反机品种繁多并涉及不同的领域。
从1839年法国人盖达尔发明银版摄影法到今天,整个相机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后兴起的工业设计一路走来的。
从最初的大型干板箱式相机到胶片折叠相机、早期的机械旁轴和单反相机,演变至目前的数码相机。
历经了多个时期,且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设计思想和审美情趣。
纵观照相机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相机的初创期,从183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箱式干板式相机。
第二阶段为相机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是皮腔折叠胶片和旁轴胶片机械相机。
第三阶段为相机成熟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主要是单反和旁轴胶片机电相机。
第四阶段为相机数码技术应用期,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照相机是工业制造及高科技应用的集中产物,在人类工业设计和制造领域极具研究价值。
德国作为早期照相机的研发和生产中心,有着众多文明世界的生产厂家,如:Zeiss·ikon蔡司·伊康、Leica 莱卡、Voigtlander 福伦达、Rollei 禄来Ihagee AG依哈歌、Agfa 爱克发、林好夫 Linhof等对相机的制造和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加之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1907—1935)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包豪斯学校(Bauhaus 1919—1933)的成立,开始通过理论和实践来实现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德国式的设计理性,出产的工业产品更是以设计严谨、高质量、高性能而著称。
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制造王国的宝座。
生产的照相机以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工艺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
胶片情怀 来看看外国人选出的十部高性价比胶片相机
胶片情怀来看看外国人选出的十部高性价比胶片相机随着数码相机的日益普及,相当多的人认为胶片相机只是一种过时的技术,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它们的价格更加实惠,对于拍摄爱好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划算的投资。
那么,外国人选出的十部高性价比的胶片相机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详细信息。
1. Nikon FM2/FM2n。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手,这款相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结实耐用,容易使用,对焦也非常精确,是一批优秀的手动焦点相机之一。
FM2n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有机械快门,所以工作状态非常可靠,也不怕电池没有电了。
虽然它不便宜,但也十分实惠。
2. Nikon F3。
这一款相机的设计和外观非常漂亮,适合那些喜欢兼顾功能和美观性的人使用。
它可以使用自动或手动曝光,半自动模式,以及可以设置的预先曝光查询模式。
从构建和使用角度来看,F3无疑是一款值得拥有的胶片相机。
3. Canon AE-1.AE-1是一款经典的单反胶片相机,它非常容易使用,对焦速度也非常快,适合初学者或者喜欢拍摄人物肖像的人使用。
它还有许多不同的镜头可以选择,也只需花费不到一百美元就可以得到一台相当出色的相机。
4. Contax G2.如果你对手动对焦有些困难,那么Contax G2是一款值得考虑的自动对焦相机。
它具有很高的自动对焦精度,可以使用不同的镜头来拍摄各种不同风格的照片。
这款相机的价格比较昂贵,但是它的性能是非常出色的。
5. Leica M6。
如果你是高端摄影爱好者并想拥有一款手动对焦的胶片相机,那么Leica M6绝对是一个好的选择。
它的价格比较高,但是它的设计和工艺非常精细,甚至可以达到艺术品的地步。
它使用范围很广,通常被专业摄影师使用。
6. Pentax 645。
如果你喜欢拍摄中等格式的照片,那么Pentax 645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它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中等格式相机,可以使用不同的镜头来进行拍摄。
虽然它的功能比较陈旧,但是性价比很高,也非常适合那些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拍摄爱好者。
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
/ 2022.08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mat reflex s型四款系列化135单反相机图文|雨晨倩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从早期的古董相机时代到经典相机时代。
197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现代相机流行的新时代,其主要的标志是平视旁轴35mm相机逐渐淡出了相机市场,代之而起的是135、120单反相机和彩照热的兴起。
现代135单反相机流行的初期,以全金属、全机械、结构复杂、功能完善、品牌众多、机型众多为主要特征,这些相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
135单反相机成为当时流行的机种,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图1 宾得135单反相机图2 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现代135单反相机的确立和流行,应该始于1957年日本旭光学公司(宾得公司的前身)首推上市的ASAHI PENTAX(图1)。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全金属全机械制造;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布帘快门B、1s~1/1000s;标准的M42螺纹接口;安装有Takumar 55mm F2高素质大口径镜头;有手动M和自动A光圈转换;反光镜可以瞬时复位。
日本宾得公司首创的这台设计先进、功能完善、结实耐用的135单反相机,也就成为世界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具有标志性和结构、功能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此后,宾得公司生产的系列化M42螺口135单反相机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风行多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已成为经典135单反相机收藏、研究和使用的热门。
现代化135单反相机标志性和标准化的模式是由宾得公司推出的ASAHI PENTAX M42螺口单反相机所确立,时间是1957年。
追根溯源,这款宾得螺口135单反相机可以认为它是1938年德国KW公司推出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的延续和一脉相承(图2)。
这台采用腰平取景设计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其外观和结构既不同于1936年世界第一款德国依哈格公司的爱克山泰,也与苏联1936年的斯波特135单反相机的外观和结构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一款全新设计的135单反相机。
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
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玩器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以玩机为主,一种以玩镜为主,而我绝对属于后者玩镜,日系相对简单,变焦/定焦——大口径/小口径——搞定!莱卡就要复杂一些,除了口径以外还牵扯了“代”的问题,进而引出“味道”这种永远扯不清的话题然而,这点问题和玩蔡司的复杂程度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蔡司的系统实在是太复杂!抛开一些非常见系统上的蔡司不提(如阿尔帕、路来双反/旁轴、诺基亚等)随随便便就能数出上十个使用蔡司镜头的系统——Y/C、G、N、T、645、ZM、ZF、ZA、哈苏、路来,这么多系统,这么多蔡头,怎么玩透?怎么玩精?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一个系统选一支,组成蔡司七剑!一、康泰时Y/C系——Planar85F1.2就是入选新七种武器--仅为此头入彼门的那支“拳头”,一想到这支头就想起一句俗话——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是病猫啊?85/1.4那头其实蛮厚道的,价定得比其他家都低,成像也不错,可就是老有人诟病它大光圈软,于是蔡司一生气,“拳头”就诞生了,这回成像是挑不出毛病了,就剩下一个问题——价格,我们来算笔账,85/1.4是5K,“拳头”光圈大了半档,加5K这是本儿,MTF显著提升,再加5K花得不冤,增加了floating element提高近摄质量,加大了装配调试难度,又得5K,因此,我觉得蔡司的定价(20K)不能算贵,还白送了一个纪念版呢至于成像方面,坛子里那几个毒贩已经放得够多了,就不提啦二、康泰时G系——Hologon16F8市面上能买到的镜头,99.9%都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只有不到0.1%的镜头才是由科学家发明的,而Hologon就是其中之一(“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还有“设计”和“发明”之间的区别就不解释了)Hologon的发明类似于蔡司在1896年发明Planar,在1902年发明Tessar不同的是,后两者已经被几乎所有的镜头设计厂家拷贝过而Hologon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厂家能够复制所以说“Hologon是蔡司的一面旗帜”绝不为过它是蔡司作为一个镜头“发明”大厂区别于其他镜头“设计”厂家的标志性产品!Hologon的神奇之处在于——理论上只使用了三片镜片就解决了超广角镜头最难解决的畸变问题,而且是完美的解决是天才的光学/数学家的奇思妙想!除了零畸变以外,Hologon16F8的色彩和层次(特别是层次)也是蔡司头中顶级的(和传奇的莱卡口Hologon15比起来,Hologon16把其中的前两片分别分解为两片胶合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解析力,最重要的是——价格合理得多)by bullcai三、康泰时N系——Tele-APOTessar400F4蔡司在长焦上标注APO是极其吝啬的即使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日系厂家的APO标准也可能不标(比如Y/C那支100-300)而一旦标注了APO就一定具有超凡脱俗的光学素质Y/C的两支APO长焦200/2和300/2.8都是怪兽级的前者被一些香港器材店称作“镇店之宝”,售价5万左右而后者更是高达10万RMB和它们比起来,N系的APO-TeleTessar400F4简直太合算了!MTF与前两者在伯仲之间,而价格才2万多甚至,还带超声波自动对焦!(超长焦多用于生态/运动题材,自动对焦还是很有用的)四、康泰时645系——APO-MakroPlanar120F4康泰时645在产的时候,评价一直不高,在哈苏面前总是低人一头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哈苏蔡头是蔡司嫁出去的姑娘,而康泰时蔡头是跟自己姓的儿子蔡司实在没有道理厚彼薄此至于价格上的差异,我更愿意相信是产地人工成本、镜间快门和直销/哈苏转销这几方面带来的随着康泰时的停产,645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到但直至今日仍然达不到哈苏的高度不过,康泰时645系中有一支头绝对可以让哈苏的“铁丝”哑口,这就是APO-MakroPlanar120F4这支微距,是蔡司所有微距头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支APO 其结果是惊人的!颠覆了中幅镜头分辨率比不过135头的传统观念作为Y/C系中MTF王者的MP100,和APO-MakroPlanar120F4比起来都要汗颜考虑到后者的成像面积几乎是前者的四倍,怎能不让人吃惊!吃惊!再吃惊!曾经有康泰时N系的朋友发信给德国蔡司咨询N系MS100那支微距没想到蔡司回信说你用转接环接645那支吧,实在搞笑的很!五、哈苏系——Distagon40F4IF哈苏系选了这支没选Biogon38,可能一些老派“哈丝”要跟我玩命,呵呵确实,在广角段,Biogon结构相对Distagon有先天的优势但最终结果还取决于厂家花费心血的多少(可以参考一下我的一篇旧文——纸上谈兵之——挑战旁轴相机广角镜头先天优势说)这就像龟兔赛跑,底子再好不努力也不成Biogon38这个头可能一开始就太优秀了,没有多少改进的余地,几十年来一成不变而Distagon40F4是蔡头里很少的不断通过改款提高性能的一支这一点对于以固执著称的蔡司来说绝对难得!(可能风光是哈苏的命根子,而40是风光的黄金焦段,蔡司是被哈苏逼的吧)这种不断的改进,到了IF这一代终于由量变达到了质变,乌龟超过了睡觉的兔子从MTF来看,40已经把38甩下了半个马位,虽然后者已经足够惊人暗角无疑是Distagon的长处,而畸变依然是Biogon的绝活不过对于风光来说,畸变应该不是特别重要而单反带来的精确构图和观察滤镜效果这两大优势却是风光拍摄所看重的目前阶段,真的看不出有选38而不选40IF的道理——除了拍摄建筑六、莱卡口ZM系——Biogon25F2.8对于莱卡口的ZM镜,莱卡铁杆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我们的廉价低质替代品吗?”说“廉价”,确实是ZM镜的定位但要说“低质”,机械上也许马马虎虎说得,光学上就一定要小心了特别是碰到Biogon25F2.8和Biogon35F2的时候从这两支中选出一支作为ZM的代表,让我死了不少脑细胞最终敲定25,只是因为这个焦段的Biogon更为正宗一些25是一个蔡司偏爱的焦段,这可能是他在这支头上发力的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性是旁轴的取景器使然内置取景器最广用到28,再广就要改用外置式了仅仅广了3毫米,凭什么让别人选择你而承受外置取景的麻烦?在25上面不发力不行啊!(蔡司的市场部在这种问题上一直是非常精明的,Y/C系的镜头群布局可见一斑)从各种机构或个人的评测结果来看,Biogon25不仅是ZM Biogon镜头群中的佼佼者而且打败了莱卡24by Vieri七、尼康口ZF系——APO-Sonnar200(或180)F2.8这支头是我杜撰出来的,请参考拙作——预测一下蔡司ZF(ZS)的下一批镜头(YY贴)其实ZF已经推出的镜头有几支我还是相当动心的像25,还有那两支微距不过我还在期待更加令人激动的新镜,包括这支长焦Y/C口的180俗称“奥林匹克松那”,是富有悠久历史的传奇镜头虽然它拥有迷人的散景和独特的柔和味道但严格地从光学上讲,绝不是一支牛镜期待ZF能够在不失去原有味道的基础上将它APO化这个要求会不会太过分?结束语这选自蔡司七个系统的七支镜头,基本上代表了蔡司在该系统上的殚精之作从焦段上说,基本涵盖了从超广角到超长焦的广阔焦段(从焦段出发,ZM系换成35mm就更理想了)而从镜头结构上说,涵盖了蔡司最主要的六种光学结构——Planar、Sonnar、Tessar、Distagon、Biogon和Hologon(玩蔡司不能不谈结构,请参考拙作——同焦段不同结构蔡司镜头猜图兼对比)全部玩过这蔡司七剑的人,起码可以宣称:蔡司——某某到此一游莱卡口ZM系没有写35那支头,依然觉得耿耿于怀!决定再出一个“蔡司七剑——第六剑version 2.0”个人更喜欢这个版本!六、莱卡口ZM系——Biogon35F2 说莱卡口的35mmF2,必然要从莱卡说起这个焦段/规格,是莱卡的根基,是他几十年来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地方!从莱卡前后四代的光学发展历程来看,这个看似简单的规格要想做到完美却也是相当的不易八妹,光学思想来自于双高斯,但使它走上神坛的是那两片萤石如果放在今天,八妹加上最新的镀膜技术,绝对能把ASPH 打翻在地,只是成本无法想象当年,也是成本的问题,八妹变成了六妹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分明是想告诉人们,离开萤石的双高斯在35mm是多么的无助!于是轮到了七妹哎!说什么呢?看看七妹的光学结构吧,硬生生在双高斯上打了一个补丁,打得如此难看!其结果,边角提升了,中心又恶化了,MTF变得古古怪怪最后,ASPH来了,莱卡终于放弃了双高斯,可是竟然选择了单反上迫不得已才使用的反摄远!这就像19世纪要从英格兰去美国西海岸,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应该横渡大西洋可后来发现从陆地上横跨美洲实在太难,于是转而好望角——印度——洛杉矶,绕了3/4个地球不知道费尽了千辛万苦的莱卡现在看到蔡司的Biogon35F2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Biogon35F2并没有使用非球面或是什么特殊材料的玻璃这也是蔡司的一贯风格,就像武林宗师通常只使用一些最简单的兵器或根本不用兵器一切从结构出发,这是蔡司的座右铭把最拿手的Biogon进行了一番大改后诞生的35F2,MTF明显超越了莱卡ASPH,而畸变更是近乎于零Biogon35F2——蔡司的巴拿马运河!by yunyan下面有位同学不经意说了句——鹰眼就是低档头的代表这话深深的刺痛了我这个蔡司粉丝怀旧的心因此,决定写几篇“蔡司怀旧老剑”蔡司怀旧老剑之一——康泰时Y/C系Tessar45F2.8对事物的评判,如果不能站在特定历史的角度,往往会有失偏颇评判天塞,就必须回到上个世纪初那个还没有发明镀膜的黑暗年代现今流行的标准镜头结构——双高斯,其实早在1896年就在蔡司科学家的图纸上演算出来了然而它对像差的完美消除仅仅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因为过多的玻璃/空气接触面引起的反射严重破坏了影像到了1902年,天塞诞生了,四片三组的相对简单结构降低了反射带来的影响而成像质量,达到了这个级别所能达到的极限它出色的成像很快得到了“鹰眼”的美誉,进而引发了一轮仿造的热潮据有关机构统计,天塞是迄今为止被仿造次数最多的一种光学结构而且,这个纪录恐怕很难有人能够打破了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抗反射镀膜技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双高斯结构的理论优势终于得以发挥天塞带着曾经的光环渐渐离人们远去,再后来康泰时也将其停产不过,最执著的蔡司迷都是怀旧的,复产天塞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蔡司终于顺应民意,再次推出了康泰时Y/C系Tessar45F2.8 这是一支颇具特色的镜头虽然它四角结像不佳、虽然它收缩光圈焦点漂移、虽然它影调层次不够丰富、虽然它色彩不够浓郁但它拥有极强的线条刻画能力和极佳的空气通透感,拍出的照片给人印象深刻!由于原本空气接触面就少,再加上多层镀膜技术,T45号称不会漏过最最细微的一丝光线到了2002年,天塞百年诞辰的时候,蔡司再次推出T45的百年纪念版选用钛金属材料,配以更为严格的玻璃选材和最新的镀膜技术,而价格几乎与普通版相当!看起来蔡司是把它当作送给执著的蔡司迷的礼物不过,康泰时自己恐怕不会想到,留给它做这种厚道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黯然神伤……)近些年,比较出名的采用天塞结构的镜头还有Nikon45、路来AFM35和莱卡50/2.8而其中在产的只有莱卡50/2.8了蔡司恐怕没有想到,替它延续这段传奇的竟是它几十年恩恩怨怨的老对手……(关于莱卡50/2.8还有一个小故事,多少又有点调侃莱卡反正该得罪的在第六剑version 2.0已经得罪了,就不管那些了!我在第一次看到莱卡50/2.8上一代产品的光学结构图时颇有些吃惊因为它的光学镜片结构与天塞一模一样,而光圈位置却从天塞的二/三组之间改到了一/二组之间难道说蔡司的设计不是最佳,莱卡又进行了优化?可是看了看莱卡那支的MTF,不如蔡司啊???带着这个疑惑四处搜索答案,最后得到的竟然是——莱卡为了避免向蔡司付专利费!!!这个情形一直延续到了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已经很少有人仿制天塞,蔡司停止了对它的专利保护之后,莱卡推出了50/2.8的现今版,光圈位置回到了天塞应有的二/三组之间表现大幅度提升,达到了天塞应有的水准)蔡司怀旧老剑之二——莱卡口ZM系Sonnar50F1.5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镀膜/玻璃材料技术的发展各个镜头设计厂家的产品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消除像差,有时同时意味着“味道”的丢失事实上,各个厂家的产品正在往越来越趋同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些玩家更乐于在一些老镜中去寻找那与众不同的特色)而这种“趋同”在大口径标准镜头系列里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大家无一例外地选用了基于双高斯原理的光学结构这一点,最近终于被蔡司发布的莱卡口ZM系Sonnar50F1.5所打破谈到这支镜头,必然要从七十年前那支传奇的Sonnar50F1.5说起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没有镀膜的黑暗年代天塞虽然结构简单,成像出色(当年),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无法制造出大光圈的镜头几经努力,依然无法突破F2.8的极限这对于喜欢人像和弱光摄影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所有的厂家都在绞尽脑汁,力图开发出更大口径的标头以莱卡为代表的多数派选择了双高斯之路,但依然受镜片/空气接触面反射的影响,效果不甚理想而蔡司另辟蹊径,开发出了轰动一时的Sonnar50F1.5这支镜头由七片三组构成,其中除了最前面一片独立镜片以外,后面两组都由三片镜片胶合而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将镜片/空气接触面减少到天塞的水平(六)以第二组为例,胶合的三片镜片中居中的一片由折射率很低的玻璃材料组成它替代了原本可以由空气组成的折射光路,从而消灭了两个镜片/空气接触面不过,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设计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在那个全凭笔纸运算的年代确实是一个挑战最终,努力没有白费Sonnar50F1.5马上成为市场上同级别镜头中的佼佼者,并获得“松纳油润”的美誉可惜的是,这种风光没能持续很久,镀膜技术的发展和单反的大行其道促进了双高斯的抢班夺权(它的后截距较短,不足以让出反光镜的空间)Sonnar50逐渐被人们遗忘……时隔半个世纪,蔡司重新打造莱卡口的Sonnar50F1.5,其用意何在?论分辨率和像场平整度比不过双高斯,还患有和天塞一样的收缩光圈焦点漂移的慢性病难道仅仅是为了缅怀历史?从蔡司发布的样照能够找到答案——Sonnar50继承了老松纳油润的色彩和双高斯无法企及的迷人散景非常适合于大光圈拍摄人像,喜欢标头视角人像效果的朋友不应该错过遗憾的是,这支新镜并没有完全复制老镜的镜组结构六片四组,把前面提到的那片低折射率镜片替换成了空气。
侵华日军的照相机与图册
侵华日军的照相机与图册(2009-12-24 18:21:30)沈克尼文/图1945年以前的日本相机,我除专门撰文介绍过了美能达公司的相机之外,当时日本还有1919年创建的高千穗制作所,1921年创建的旭光公司(即潘太克斯),1933年创建的精机光学研究所(即后来的佳能公司), 1936年创建的理光公司等,都生产相机。
当时除了这些较著名的公司,还有宫川制作所、藤本制作所、深田商会、东乡堂、日本光测制作所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产品也是五花八门。
如我见到的LIGHT第一款小型相机FIRST,以及SEMIPROUD两种127相机(图1)。
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相机大多是参照德国相机的路数略加改进。
1935年2月,佳能和日本光学公司(即尼康公司)根据德国的135徕卡相机,自行设计了镜头接环和观景器,推出被认为是日本相机新里程碑的CANONHANSA,旭光公司也是仿制德国的徕卡起步。
我手中有一个“经典”的WEHA-6是1937年日本仿德国蔡司超级伊康泰120相机。
该机与德国伊康泰不同之处是以金属的伸缩筒代替了皮腔。
WEHA-6有A、B两型,其区别在于测距器的前镜分别设计为A型在左,B型在右(图2),成为结对的产品。
我见到的一些不甚出名的日本相机都可以在当时德国相机中找出原型(图3-5)。
日本的相机也有仿美国的,如1928年日本小西六公司,仿美国柯达公司的VEST POCKET KODAK的127照相机生产出KONI SHIROKU PEARLETTE相机(图6)当时在日本很畅销。
图1 日本FIRST和SEMIPROUD127相机图21937年日本仿德国蔡司超级伊康泰120相机的WEHA-6图3图4图3-图5日本相机都可以在当时德国相机中找出原型图6KONI SHIROKU PEARLETTE相机日本的照相机工业1940年以后,全部为军队生产。
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的照相机,如1947年生产的美能达折叠相机在三角架固定螺孔周围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即被占领的日本制造。
德国AGFA_SUPER_SOLINETTE、AKARETTE和DeJUR_D-1三款135旁轴相机
德国AGFA SUPER SOLINETTE、AKARETTE和DeJUR D-1三款135旁轴相机图文|雨晨倩在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中,德国徕卡35mm相机的发明和成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然而,徕卡相机从酝酿到成功上市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在相机研制和生产的历史上,大概也是史无前例。
如此小的底片画幅能放制出清晰度很高的大幅高品质照片成为徕卡相机成功的主要原因。
因此,徕卡相机也就成为了135高端相机的象征。
徕卡相机的出现必然也会引起世界各国相机制造商的极大关注,但属于阳春白雪的徕卡相机价格昂贵,是广大摄影爱好者难以承受的。
因此,研制和开发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使用的质优价廉的普及型135相机便提上了日程。
此时,实力雄厚、主要致力于研制和开发普及型相机和推销感光材料的美国柯达公司看准了135相机的发展前景,在1932年及时地收购了一家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技术力量雄厚但面临破产的纳格尔相机公司,实现了资金与技术的强强联合,共同开发研制普及型135相机。
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美国的柯达公司就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质优价廉的柯达莱丁娜135相机(图1)。
这台使用方便、结构精密、镜头素质一流的新机型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柯达公司也因此设计了135相机使用的标准暗盒和135胶卷的标准长度,为其后135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及型的柯达莱丁娜135相机的成功为日后系列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这款著名的品牌相机一直生产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
系列化的生产时间长达三十多年,成为照相机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名机之一。
图2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柯达莱丁娜的精品高档机型柯达莱丁娜Ⅲc的外观。
这台相机做工之精良、功能之完善,堪称相机中的艺术品,深受相机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和喜爱,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效果。
除此之外,历史上普及型135相机曾有过大量的生产,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德国涌现出了大批的135相机制造商,生产的135相机品牌、机型很多,数量庞大。
日本摄影师用的相机品牌及型号
日本摄影师用的相机品牌及型号日本摄影师用的相机品牌及型号135和120机器都有。
135使用变焦的多,120使用定焦的多。
1.前田真三:康太时167MT,哈苏500C/M,503CXI,林霍夫。
2.丹地敏明:潘太克斯LX,Z-1P,MZ-3,MZ-5,645N,哈苏500C。
3.竹内敏信:佳能EOS-1N,潘太克斯645,勃郎尼卡GS-1。
4.高田诚三:佳能EOS-1N,美能达807SI,富士645。
5.白籏史朗:佳能NF-1,哈苏,富士GW690等。
6.作野周史:佳能EOS-1NHS,潘太克斯645,677.青野恭典:佳能EOS-1,康太时ST,潘太克斯645。
8.麻贺进:NIKON F3,F4,MAMIYA-RZ,潘太克斯645。
9.味村敏:潘太克斯KX,LX,67。
10.新隆浩:NIKON F2,MAMIYA7。
11.渥美显二:佳能EOS-1,NIKON F3,F4,哈苏500CM,潘太克斯645。
12.天野尚:康太时RTSIII,MAMIYA7。
13.天野主税:NIKON F2,F3,FE214.新井幸人:佳能NF-1,潘太克斯LX,Z1,645,67。
15.饭岛志津夫:潘太克斯LX,Z-1,645N,67。
16.冈本洋典:NIKON F4,潘太克斯67。
17.伊东刚:EOS-1N,哈苏。
18.伊藤嘉治:康太时S2B,哈苏500CM,503CX19.岩佐浩幸:潘太克斯LX,MAMIYA C330。
20.岩桥崇至:佳能F1,潘太克斯645。
21.江口慎一:佳能EOS1,EOS5,T90,NF1,潘太可斯645,67。
22.川口邦雄:美能达,MAMIYA23.北中康文:佳能F1,潘太克斯。
24.小林敬一:佳能EOS-1N,潘太克斯645。
25.小松毅史:佳能EOS-1,潘太克斯6726.铃木一雄:佳能EOS-1N,潘太克斯67。
27.高桥健司:NIKON FE2,F801,MAMIYA RB67。
最值得纪念的旁轴相机——徕卡M6
相机世界 / 2022.07照相机 63图文|吴双桐时隔近四十年,当我们回看这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旁轴胶片相机时,不禁为它身上所承载的太多传奇而感慨万千。
这是一台令徕卡绝处逢生的相机,也是一台让全世界都认识和敬仰徕卡的相机。
如果说徕卡最为经典的M3筑建起了旁轴胶片相机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的话,那么M6则是建筑在M3的山巅之上的一座殿宇。
这是一台生产周期最长的旁轴胶片相机,也是所有旁轴相机中改型、改款和纪念版型号最多的相机,它同样也是一台广受人喜爱和最受人诟病的旁轴胶片相机,即便在今天这个数码时代,它仍是平均消耗胶卷最多的相机。
同时,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也要更多更重一些,作为在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徕卡相机,你可以在《偷心》、《间谍游戏》、《血钻》、《人生切割术》、《情欲写真》等一众电影中看到它的身影。
技术特点1971年,徕卡向市场推出了外观、技术上都极具创新性的M5,但由于这款相机的造型和操控都严重背离了传统徕卡,故而并不被人们认可,加之受到具备自动曝光和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的强烈冲击,徕卡也因此遭遇了极度的市场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承载绝地反击任务的徕卡M6横空出世(图1)。
在外观上,它又回归了自徕卡M3、M4以来的传统造型。
相比M5,它把徕卡一直以来的纤巧、精致、典雅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徕卡的“小红标”第一次挪至镜头上方(最早的M6上的红色标志为“Leitz”而非“L e i c a”,但相对而言,这个版本的徕卡M6由于带有机顶刻字,且做工更好,很多零件都源于徕卡M4甚至M3,因此更具收藏价值),从而让徕卡相机的颜值被画龙点睛一般地提高了一个层级(最早给机身上添加小红标的则是徕卡M4-P,但位置尴尬)。
在技术上,相比此前的徕卡相机,M6最大的技术创新在于加入了简单而实用的测光系统,从而让不喜欢熟记“阳光十六法则”的摄影者能够在任何光线条件下不带机顶测光表也可以进行准确曝光(图2)。
日本MAMIYA35、美国BOLSEY_MODEL_Ba和法国SAVOY_ROYER三款平视旁轴13
日本MAMIYA35、美国BOLSEY MODEL Ba和图文|雨晨倩在照相机的发展历史上,一款重要的、有影响的新机型一经推向市场,不但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且还要经受较长时间的静观期和摄影爱好者实拍的考验。
如果这款新机型获得成功并得到市场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认可,这款新机型就会得到后续的顺利发展,形成系列化的生产,历史上这种成功的范例有很多。
然而,昙花一现、不成功的范例也不少。
因此,世界照相机的发展史就是在这种成功与失败中不断地成长壮大,照相机也成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徕卡35mm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证明。
在相机首次亮相市场后,经历了很长时间静观期考验,最后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135相机的发展也不只是徕卡相机一花独放。
1934年美国的柯达公司首次向市场推出了大众化、普及型物美价廉的徕丁纳135相机获得成功,并确定了135暗盒和胶卷长度的标准,受到了市场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除此之外,1936年德国的依哈格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世界首款爱克山太135单反相机。
随后苏联的GOMZ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与众不同的斯波特135单反相机(图1),两款135单反相机也成为世界最早的135单反相机。
因此应该说,美国的柯达公司、德国的依哈格公司和苏联的GOMZ公司也是经典相机时代普及型135相机和高端135相机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功不可没。
在经典相机时代,德国生产了品牌众多、机型众多、数量庞大的135相机。
在这些相机中没有雷同感和同质化的现象,特色鲜明。
相机的外观造型经典、传统、正宗。
相机的加工制作精细、精致、精良、美观。
其中在相机的外观和结构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收藏的精品相机和历史名机。
德国生产的各种135相机大多安装有高素质镜头,成像质量优良,其中也有不少历史名镜成为难得的收藏佳品。
经典相机时代,德国已成为世界相机工业制造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主要国家,相机工业也成为德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支柱之一,德制相机也因此在世界摄影爱好者中享用很高的ROYER三款平视旁轴135相机图1 爱克山太135单反相机和斯波特135单反相机66 照相机信誉。
百年135相机
美能达α7000
3
耶纳福来克斯 AC-1
4
奥林巴斯OM4Ti
5
佳能EOS650
美乐时GT-E 尼康F4
珠江MCK1000A 奥林巴斯μ1
阿格特18K 柯尼卡HEXAR(巧思)
柯达之星ZOOM70QD 徕卡R8
01
凤凰205E
02
理光XR-X 3000/Dat e
03
哈苏XPAN
04
理光KR5Ⅲ
01
托普康RESUPER
02
尼康玛特 FTN
03
美能达SRT101
04
禄来35
06佐尔基1005 Nhomakorabea佐尔基3-C
1
佳能FTb QL
2
奥林巴斯35DC
3
珠江S-201
4
佳能G-Ⅲ QL17
5 尼康F2
Photomic A 尼康F2 Photomic S
美能达 XK
徕兹·美能达 CL
宾得K1000
1
宾得MX
2
佳能AE-1
3
美能达XD-7
4
理光500GX
5
佳能A-1
1
海鸥DF
2
奥林巴斯XA
3
尼康EM
4
宾得LX
5
佳能 NewF-1
1
美能达HIMATIC SD2
2
尼康FM2
3
尼康 F3HP
4
尼康F3AF
5
京瓷微距专业 相机
1
地平线202
2
柯尼卡FT-1
3
华夏821
4
徕卡M6
5
拉玛LC-A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剑》是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作品,讲述古代七把宝剑和七位侠客的故事,这七把宝剑分别有各自的名字,它们是:莫问、由龙、青干、竞星、日月、天瀑、舍神,这七柄宝剑削铁如泥,精美绝伦,并且各自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特点,令天下英雄无不为之景仰。
今天借用这个标题,说说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七剑序篇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拍摄的简单与便捷无疑已经令摄影成了方便的快餐,相机、手机,甚至电脑上的摄像头都可以用来拍照,这些拍摄方式固然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与效率,但却令到很多保守或者说传统的摄影人士唏嘘不已,特别是一部分喜欢手动旁轴相机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仍旧怀念胶片时代构图取景的过程、对焦时的镜头手感、快门释放时的声响。
对他们来说,哪怕等待胶卷和照片冲印的过程都是种小小幸福。
顺应这种怀旧的风潮,2005年德国蔡斯公司重新启用一个已经多年不用的相机品牌ZEISS IKON(蔡斯·伊康)用于重新制造旁轴平视取景135相机,而日本尼康公司2005年限量发售的复刻版旁轴相机尼康SP 以及由确善能制造的Voigtlander (福伦达)BESSA旁轴系列也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按照快门类型的不同,135旁轴相机分为可换镜头的幕帘快门类型和不可换镜头的镜间快门类型,现今仍旧在生产和销售的135旁轴相机属于前者的都是名贵机种,例如徕卡M系列、蔡司·伊康、柯尼卡Hexar RF(巧思RF)、福伦达BESSA系列等等,而本文讨论的对象则属于后者,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1970年代是旁轴相机的全盛时期,那一时期的德国相机以及日产单反相机价格高昂,属于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能够拥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消费以及普通摄影爱好者都使用价廉物美的、不可更换镜头的日本产旁轴相机。
这些金属制造的光学仪器有着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做工优秀,用料扎实,而且有着不俗的光学性能。
这些日系旁轴相机所具有的优异性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那个年代它们的原产国日本在经济上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体现在工业产品上大都工艺精良,有着优秀的设计水准。
比如奥林巴斯35系列、美能达HI-MATIC 系列、佳能 Canonet系列等等,它们当中的顶级产品共同的特点是全金属制造、全机械结构,有高级的大口径镜头,可以拍出非常好的照片,算得上是那个年代除了德国徕卡、禄来之外世界上最好的旁轴相机。
它们既是性能优良的机械,也是工业的艺术品,远不是今天注塑成型的一次性的数码产品所能比拟。
由于同一时期亚洲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因此这些优秀产品基本销往北美和欧洲,在亚洲地区除了日本国内有少量出售以外其它国家基本没有,即便在日本国内也不多,毕竟30年前的日本国民也还没那么富裕,消费得起的也是少数。
这些相机在普通人眼里可能是过时的东西,而在摄影师和相机收藏家眼里,它们却是值得拥有和收藏的宝贝。
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历史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
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
“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佳能GIII QL17外观相当漂亮,金属加工非常精细,所有铭文刻字均采用凹刻填漆,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功能和作用,光是镜头上用于区分光圈快门等功能的不同颜色就达到六种之多,虽然用色繁多,但并不让人感觉花哨。
另外在机顶的闪灯热靴座、倒片摇柄、快门钮基座等处还采用了金属抛光工艺,光可鉴人,讨人喜欢。
QL17机身有两种颜色,常见的是银白金属色版本,黑身版较少见,在国外二手市场上价格昂贵。
佳能的“QL”快速装片系统是一个独特且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设计,这一设计曾经广泛出现在佳能生产的单反相机和旁轴相机上,它大大缩短了摄影师装卸胶卷的过程,为抓拍宝贵瞬间赢得了先机。
与一般相机不同,QL17的卷片轴并没有插缝和齿孔挂钩,而是在卷片轴上分布有三个带橡胶块的弹簧棘爪,利用弹簧张力和橡胶摩擦力夹住胶片,只要将暗盒装进片仓,并将片头拉到指定位置,放下压片板,合上后盖,即可连续扳动卷片扳手过片,此时相机并不自动停片,而是可以连续卷片三次计数器显示“1”后自动停止,胶片已经过卷到了第一张,即胶片编号“1”。
并且,在机背卷片扳手下设置有两个指示窗口,分别显示胶片是否正常过片以及快门是否已上弦,这种过卷到“1”的方式类似于后来自动相机的装片方式,只不过是由手动完成。
佳能这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在70年代无疑是装片方式的革命,对于经常抓拍的摄影师来说,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革命性设计理念令到最顶尖的旁轴机LEICA M7在装片方便性和快捷性上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Canonet GIII QL17采用了佳能40mmF1.7的大口径固定镜头,6片4组双高斯结构,镀有多层增透膜。
快门系统采用COPAL镜间快门,速度1/4—1/500秒,另有B门。
就一般拍摄而言,快门速度范围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毕竟旁轴相机基本用于手持拍摄,设置更慢的快门档位意义并不大,何况特殊拍摄时可使用B门。
光圈设置范围从F1.7至F16,无级调节,另有“A”档(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档),采用5叶片光圈。
镜头拍摄距离0.8米—∞,调焦环工作角度45度,手感良好并带有辅助手柄。
QL17镜头成象锐利,层次丰富,就拍摄效果而言,并不亚于同时期单反相机标准镜头。
不过稍微遗憾的是,QL17的滤镜口径是特殊的48mm,这种规格的滤镜在世面上已经彻底绝迹。
QL17取景器采用逆伽利略式,0.6倍放大率,黄斑式双像重合对焦,带有视差补偿。
取景透镜经过良好矫正,基本没有变形。
与一般旁轴相机的视差补偿不同,Canonet GIII QL17并不以大小不同的取景框表示视差,而是采用取景框整体移动的方式,即在调焦同时,视场内的取景框同步调整取景范围。
另外,在取景目镜外框上还装有电力检测按钮和指示灯。
取景视场右侧有测光表显示标尺,相机进行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工作时由cds测光元件带动指针指示出光圈值。
超出AE联动范围后测光表会锁住快门,但在进行全手动曝光时,测光表并不工作。
测光电眼安装在镜头上方,测光范围为EV3.5-17(ISO100),感光度调整范围为ISO25-800。
另外,QL17还带有AE曝光锁,半按快门即可锁住测光值。
测光及自动曝光所需电力由一枚1.35V水银电池提供,型号PX625,无电时QL17也可进行全手动曝光。
由于水银污染环境,因此很多国家早已禁止生产,不过市面上可以找到该型号电池的替代品1.5V电压的氧化银PX625A型电池。
1970年代的日本高档旁轴相机已经普遍拥有了自动闪光功能,不过这种自动闪光系统比较原始,和后来的外接自动闪光灯、TTL自动闪光灯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闪光指数与对应拍摄距离来控制光圈大小,原理类似于很多闪光灯背后都附有的曝光表,只是将其自动化并装入了相机。
具体方法是,在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光圈环上一般另刻有几档闪光灯指数,如20、28、32等,进行闪光摄影时,只要将光圈环或闪光指数环对准对应的闪光灯指数,此时调整焦距,相机测光表将自动调整相机光圈大小,由此实现自动闪光摄影。
佳能的设计师将这种自动闪光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发挥,配合Canonet GIII QL17相机发表了专用闪光灯CANOLITE D。
这只闪光灯前端也使用金属外壳,外观风格与QL17保持一致,大方而且漂亮。
QL17相机和CANOLITE D闪光灯都采用双触点热靴座,这在1970年代非常少见。
进行闪光摄影时,这只专用灯的闪光指数等信息可以通过第二触点自动传递给相机测光系统,相机无需将光圈拨到对应闪光指数档,只需要停留在“A”档(自动档),即可进行自动闪光。
Canonet GIII QL17不但具备完善的全机械手动曝光功能,并且提供了那个年代旁轴相机前所未有过的自动化性能,体现着佳能一贯追求的尽可能提高拍摄速度和拍摄成功率的设计思路。
我们完全可以从Canonet GIII QL17上感受到佳能当年在相机自动化上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这也符合1970年代的摄影科技潮流,那就是不断向着电子化、自动化迈进。
樱花胜雪-柯尼卡 AUTO S3柯尼卡是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影象工业企业,产品涵盖感光材料、照相机械和办公设备等等多个领域。
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873年的小西六兵卫店,早年从事照相设备和印刷设备经销,1882年研制出第一台自己的照相机,到1930年代开始以樱花为商标从事胶片和胶卷生产,1980年代初,樱花牌彩色胶卷曾经是中国市场上数量最多的进口彩色胶卷。
柯尼卡作为小西六公司的照相机品牌,从1948年沿用至今。
到1980年代中期,小西六的所有产品均改为“KONICA”商标,公司名称也更改为柯尼卡。
柯尼卡的旁轴相机一直享有盛名,并且在此领域从未放弃过探索和研发。
上世纪60年代柯尼卡的AUTO S、AUTO S2型在日本以外的市场上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它们使用简便、结像锐利。
到1992年,柯尼卡又因为Hexar(巧思)的成功开发,再一次将经典的旁轴式135相机推上了新高度。
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柯尼卡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
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