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将相和》 导学案

《将相和》 导学案

《将相和》(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ﻫ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ﻫ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ﻫ(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ﻫ(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ﻫ(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第一课时ﻫ一、激趣导入ﻫ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ﻫ(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ﻫ(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ﻫ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2)解词:无价之宝诚意绝口失信抵御推辞理屈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将相和》 导学案

《将相和》 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2)领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难点(1)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2)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将相和》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约前145 年约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试着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语句,想一想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互相补充。

2、探讨以下问题:(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为什么要提出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和氏璧?(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4)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六、展示交流1、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完璧归赵”。

学习重点、难点: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完璧归赵”学习过程:一、导入明标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质疑1、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2、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或不懂的词圈出来,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4、积累生字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了解词语意思。

三、合作交流(一)抓关键词,归纳内容(这种方法叫抓关键词概括法)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细心读,议一议看哪个关键词能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与这件事相关的人物是谁?物有什么?2、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读11---15自然段和16---18自然段,看讲了哪两件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做了;在又立了功,做了,所以将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避着自己,为的是,很受感动,就,两人和好了。

(这种方法叫“段意合并法”)(二)分角色朗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1、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分别用“──”“﹋﹋”标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2、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读出来的?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

四、展示点拨1、小组汇报交流。

2、读了课文,你发现哪些句子是你特别喜欢的,请读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认识了两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在这节课中我也学到了两中概括内容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和。

附:板书设计(略)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

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阅读《将相和》,我期望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脉络。

能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如如何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文章中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过程,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此外,还需要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难点则在于领悟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文章的整体框架的。

同时,自学并明白每个故事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故事间的结论,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两位重要人物_______和_______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2. “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_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

3. 文章中提到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1. 蔺相如之所以不与廉颇计较,是因为他()A. 胆小怕事B. 害怕廉颇C. 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2. “负荆请罪”中的“负”字的意思是()A. 担负B. 背C. 失败三、简答题1. 请简述“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蔺相如和廉颇的和好对赵国有什么重要意义?四、阅读理解题阅读《将相和》中的相关段落,回答问题:1. 蔺相如为什么一再忍让廉颇?他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2. 文章中是如何描述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对廉颇这一举动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导学案:《将相和》【导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并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2.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分析故事的结构;3.学习欣赏诗歌的对仗和美感;4.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发现语言的美。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与学生共同回顾已学过的故事《将相和》。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理解故事1.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将相和》的主要情节,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将相和》讲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的结构是怎样的?2.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故事,并进行组织性讲解。

同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 故事中的将相们为什么要互相比拼?- 谁最终成为了将军的儿子?- 故事最后,为什么说“孰云不与君同舞?”有什么含义?三、欣赏诗歌1.将《将相和》剧本中的诗句抄在黑板上,教师读诵,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些诗歌的美感。

2.教师解释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诗句中的对仗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诗歌中的对仗能够体现出美感?四、深层含义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冬天和鸦卢卡庙的寓意,并讨论以下问题:- 冬天象征着什么?- 鸦卢卡庙代表什么?- 故事中的冬天和鸦卢卡庙有什么深层含义?2.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给出答案,并引导学生重新阅读相关的段落,加深理解。

三、总结归纳1.教师总结讲解了《将相和》的故事情节、诗歌美感和深层含义。

2.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并总结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实践应用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对《将相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并在下一堂课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了故事的结构。

我们还欣赏了诗歌的对仗和美感,并理解了词语的深层含义。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一、引入《将相和》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新加坡华文作家梁文福,该小说通过对唐朝开元年间宰相裴度的生平与事迹的叙述,探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以及领导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应对策略。

二、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这部小说,学生将能够:1.掌握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的基本概念;2.了解唐朝开元年间的历史背景及裴度的生平;3.探究领导者在困境中如何运用儒家思想来应对挑战;4.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政治意识。

三、预备知识在学习《将相和》前,学生需要了解以下预备知识:1.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2.唐朝开元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举荐胡温之争等;3.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应用、发展和影响。

四、学习内容与方法学习内容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包括仁爱之道、忠诚守职、纳谏听意等;3.了解唐朝开元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举荐胡温之争等;4.推理和分析裴度在历史事件中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包括与唐玄宗、魏征、吕端等政治人物的互动;5.总结并反思《将相和》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领导者的启示。

学习方法1.阅读小说《将相和》;2.分组讨论小说内容,探讨儒家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3.通过学习资料了解唐朝开元年间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4.进行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方式;5.课堂小结和班级展示,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评估方法1.书面笔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儒家思想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对《将相和》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对儒家思想和《将相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能够运用现代事例来进行比较和类比。

六、延伸阅读1.《虞世南集》:虞世南是唐代儒学家,其著作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主要探究“中道之行”和“诚信为本”等核心价值观。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18.《将相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用毕生的经历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2.历史背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故称为“战国”。

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燕、韩、赵、魏、齐,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自学提示】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课文中的字词。

(1)辨字组词。

赵()壁()瑟()距()猪()赴()璧()琴()拒()诸()(2)读下面的词语,在小组里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高头大马完璧归赵绝口不提负荆请罪理屈词穷(3)思考:课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课文是由那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课文中的“将”是指,“相”是指。

我给课文中的故事加的小标题分别是:、和。

【合作学习】精读课文,共同探究。

2.人物扫描,捕捉形象。

3.课文赏析,情感交流。

(1)我喜欢第页“”句至“”。

因为,所以。

(2)我喜欢课文“”,这段的表达方法,因为,所以。

(3)我喜欢课文中这个人物,因为,所以。

4.才艺展示,加深理解。

我们是第小组的同学,下面由我们为大家表演故事“”。

5.德育链接,畅谈收获。

【巩固提高】1.读拼音写汉字。

Zhào jíxìng zhào chéng nuòdǎn qiè()()()()Qín sèjīng tiáo zhūwèi héshìbì()()()()2.成语填空。

将相和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相和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相和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知识链接】读一读“资料袋”。

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学法指导】启发式教学法、朗读、小组讨论、【自主学习】1、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2、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指出问题。

3、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路:这篇课文共讲了个小故事,分别给故事加上小标题《》、《》和《》。

4、课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读课文 1----10 自然段,思考:①说说 xx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xx 的?② 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2、读课文 11----14 自然段,思考:①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② xx 为何不敢拿 xx 怎么样?③说说从前面两个小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3、读课文15----18 自然段① 用“﹋﹋”画出廉颇的语言,读一读,思考:a、从 xx 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b、 xx 真的仅仅靠一 xx 吗?②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4、回归全文,总结提高① 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和,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 2 个故事是第 1 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 个故事的,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② 选取三个小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相如手下二人:“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改述句:改述句:(2)秦王不敢攻我国,就因武有廉,文有相如。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将相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掌握《将相和》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2. 作品背景3. 内容概要4. 人物分析5. 语言特点6. 写作技巧导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将相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陽山人,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

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以真实、深刻的社会写实为主,对社会现实充满关怀和批判,深受后人喜爱。

二、作品背景《将相和》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唐代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在唐朝晚期,太监专权,宰相贪污腐化,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作品,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呼吁。

三、内容概要《将相和》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将军和相国两个角色。

将军代表了军人,相国代表了宰相,两者在对话中互相批评对方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将军指责相国贪污无能,相国则批驳将军暴力无道,最终两人互相指责,互相批驳,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乱象和不安。

四、人物分析将军和相国是《将相和》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立场。

将军代表了军人,勇猛果敢,对政治腐败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批评;相国代表了宰相,权力至上,对民生无所关心,只顾自己私利。

两人在对话中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立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两种不同声音。

五、语言特点《将相和》的语言简练明快,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时局的深刻关怀和批判。

杜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和对仗,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

他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将军和相国的对话,隐喻了当时社会的阴郁和动荡。

六、写作技巧杜甫在《将相和》中运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将军和相国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巧妙地运用了比照和矛盾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将相和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了解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知道“将”、“相”指的是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就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时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背景。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读准字音:诸、诺、怯3.识记字形:璧(壁)、秦(奏)4.理解部分词义。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将相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将相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将相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将相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2. 理解文中描写的将相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

3. 熟练掌握诗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4. 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入新课:首先向学生介绍《将相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由中国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描写将军和相国团结一心的诗文。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相互理解和配合的关系才能够称为将相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持和谐相处?二、阅读诗文(20分钟)1. 教师将《将相和》诗文分段逐句进行朗读,同时向学生解释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涵。

2.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理解,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讨论解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讨论将军和相国在诗中是如何相互理解、配合、和谐共处的。

2. 引导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诗中提到“城楼西边”、“暮云收尽”、“时闻折柳声”等词句是如何体现将相之间的默契和和谐的?3. 总结讨论: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于将相之间的和谐相处方式做出深层次的思考。

四、课文运用(20分钟)1. 根据诗文中提到的词语和句子,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巩固和运用。

2. 学生口头表演:请学生根据诗文中的内容,自行编写一段话,表达将相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相处之道,并进行口头表演。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 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将相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对《将相和》这首诗文进行反复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准备下节课的个人发言。

六、拓展延伸(30分钟)1. 诗词欣赏:向学生介绍关于杜牧其他著名诗词的选段,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文学魅力。

18将相和导学案

18将相和导学案

18《将相和》导学案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学习重点及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谈话引入,了解四大名著。

2、读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引入板书齐读课题.3、生读资料袋填空,了解出处及作者。

《将相和》选自《》。

《史记》是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的名著,书中成功地描写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伟大爱国的诗人(),西楚霸王()。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二。

自主学习:PPT导学提示一.任务:读通课文.要求: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抄写在学案横线上并查字典上注音下组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后划出文中新词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把从文中积累的新词抄写在学案横线上。

我划出的生字:我积累的新词:三、自主学习导学提示二.任务:读懂课文要求:先小声地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理解课题。

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再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完成填空:1。

课题《将相和》中的“将”是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 ).课文写了(),()和()三个小故事。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四、课堂小结,了解背景。

五、当堂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田字格的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小组互改更正。

二、小组合作,品读感悟:故事一完璧归赵1.读课文1-—10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2.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3.文中那些语言,动作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4.蔺相如怎样和秦王斗智斗勇,结果怎样?故事二渑池会见1。

读11——14自然段,思考:故事二的起因是( ),结果是()。

2。

秦王为什么让赵王鼓瑟?3.蔺相如又为何拼命坚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1. 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用毕生的经历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2. 历史背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故称为“战国”。

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燕、韩、赵、魏、齐,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一、自主学习1.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课文中的字词。

(1)辨字组词。

赵()壁()瑟()距()猪()赴()璧()琴()拒()诸()(2)读下面的词语,在小组里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高头大马完璧归赵绝口不提负荆请罪理屈词穷(3)思考:课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课文是由那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课文中的“将”是指,“相”是指。

我给课文中的故事加的小标题分别是:、和。

二、合作学习精读课文,共同探究。

2. 人物扫描,捕捉形象。

(1)我喜欢第页“”句至“”。

因为所以。

(2)我喜欢课文“”,这段的表达方法,因为,所以。

(3)我喜欢课文中这个人物,因为所以。

4.才艺展示,加深理解。

我们是第小组的同学,下面由我们为大家表演故事“”。

5.德育链接,畅谈收获。

三、用中学习1.读拼音写汉字。

Zhào jíxìng zhào chéng nuòdǎn qiè( ) ( ) ( ) ( )Qín sèjīng tiáo zhūwèi héshìbì( ) ( ) ( ) ( )2.成语填空。

完()归赵同心()力理直气()()口不提负()请罪理()词穷()无不克战无不()无()之宝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1)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2)因回避而不说话。

()3)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4)理亏。

()5)比喻物归原主。

()4.填空。

1)《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的纪传体史书——《》。

这部书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之为“,”。

2)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是为了侮辱赵王。

蔺相如机智勇敢地逼着秦王,因而为赵王挽回了面子,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3)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实质上是由于廉颇,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实际上是源于。

【语文天地】1. 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关的成语。

廉颇——()蔺相如——()大禹——()项羽——()刘备——()诸葛亮——()2. 填成语中的乐器名,填完后你还能写出几个来吗?滥()充数对牛弹()()()和谐《草船借箭》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感悟文中人物特征,(诸葛亮,周瑜,曹操)。

3. 引导学生了解,关心中国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方法】讨论交流【知识链接】1. 课文简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

2、阅读链接《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读点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是以东汉末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

一、自主学习1、读认下面词语,并理解意思:才干:妒忌:退却:都督:惩罚:疑惑调度:丞相:自有妙用:神机妙算: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幔()援()寨()延()漫()缓()赛()廷()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妒忌()()惩罚()()疑惑()()支援()()延迟()()4、思考:简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并体会里面人物的特点。

二、合作学习1、细读课文,探究交流在读课文时,我们第小组着重分析了这个人物形象,觉得他,我们是在课文这些地方体会到的(汇报时读出课文相关的句段)2、精读课文,抓住课文脉络故事以为主线,按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接着写了;然后重点写了;最后写了。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三、用中学习(一)过关检测1.多音字组词gān() dōu() xiāng() bǎ()干都相把gàn( ) dū() xiàng( ) bà(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二)拓展延伸:1、人物对比,升华感受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2、我来点评: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3、我的收获:4、搜集擂台: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语文天地】1. 写出下列成语中的相关历史人物望梅止渴()纸上谈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完璧归赵()草船借箭()负荆请罪()图穷匕见()煮豆燃萁()2. 句子练习(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清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3.填充歇后语。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关公赴会——徐庶进曹营——梁山泊的军师——孙猴子的脸——张飞穿针——周瑜打黄盖——4.课外小作文(任选一题)(1)请你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行简要的缩写。

(2)读了课文,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景阳冈》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1.体会课文打虎以外的内容与打虎这一内容的关系。

2.感受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朗读感悟讨论交流适时点拨【知识链接】1.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一个个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的讴歌。

本书机构严谨,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穿插其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准确,生动。

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2.文本解读本文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一、自学学习1.用横线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景阳岗(gāng gǎng)挑着一面旗(tiāo tiǎo)脊梁(jījǐ)前爪(zhǎo zhuǎ)蹿下来(cuān cuàn)折断(zhéshé)迸出(bèng bìng)挨下岗(aī aí)2.解释下列字。

a.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b.手脚都酥软了。

筛:酥软:c.正是晌午的时候,武松走得肚中饥饿。

晌午:饥饿:d.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无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过往:请勿自误:3.按要求写句子。

a.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点气力了。

b.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

缩句:。

c.武松提起拳头只顾打。

比喻句:。

二.合作学习。

1.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个部分;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其中详写的是()()部分,略写的是()()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先思考再讨论下列问题,,并指派代表交流)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原来这样。

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所说的一些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武松具有怎样的性格?3.仔细阅读课文第9--11自然段本段描写了人虎相遇时的场景,老虎的动作是,从中可以看出老虎。

武松的对策是,从中可以看出武松。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

4. 通过全文的学习,你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5“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

你认为课文其它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什么关系?6、我的收获三、用中学习1. 排序()店家告诉武松,近来常有老虎晚上出来伤人,劝他留宿一夜,明天结伙过过冈。

()乱树背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又掀又扑,凶猛无比。

()酒店门前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共喝了十八碗酒。

()老虎口鼻都迸出鲜血,终于被武松打死了。

()武松不听劝告,提着哨棒大踏步走上了景阳冈。

()武松竭尽全力,猛打老虎。

2. 课文第九段中“闪”的使用显得重复雷同吗?换成“躲”可以吗?3.形近字组词。

跪()踉()胯()簌()酥()诡()粮()跨()漱()稣()4.变换句式,句意不变。

a.难道不付你钱!()b.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C.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3.写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B.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C.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d.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语文天地】选择填空a.青面兽b. 神行太保c. 智多星d.小李广e.黑旋风f.豹子头花荣()吴用()林冲()杨志() 戴宗()李逵()这些都是名著中的人物,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名号吗?写出其中几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