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第四节--道德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
• 三大研究成果
• 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 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 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坏子数 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 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
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 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 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
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
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海因茨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因茨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 间撬开药店窗户,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但 他也因此入狱。
•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
到可能不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 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
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四)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 儿童在11、12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道德观 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 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 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 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 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
认知发展阶段 婴儿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青少年期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段道
德 发 展 阶 •
•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 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皮 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 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 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 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 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
他律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一)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 1.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 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按照 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 2.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 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 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 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
•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 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 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一个小男孩到商店偷 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 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
虑行为的动机。
•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 的动机支配但损失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 而只造成很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 为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
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 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 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具体运算阶 段)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
• 特点:
•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 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c.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一)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
•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 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
讨论与思考:
1.海因茨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
2.如果他对,为什么?
3.如果他错,为什么?
4.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
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为什么?
道德认知发展可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a.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 他们并不真正理论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 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阶段)(3-7岁)
• 前运算思维时期,还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 特点:
• 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 人规则的义务感。
• a: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 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 b.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 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
• 三大研究成果
• 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 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 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坏子数 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 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
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 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 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
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
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海因茨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因茨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 间撬开药店窗户,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但 他也因此入狱。
•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
到可能不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 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
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四)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 儿童在11、12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道德观 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 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 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 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 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
认知发展阶段 婴儿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青少年期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段道
德 发 展 阶 •
•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 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皮 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 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 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 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 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
他律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一)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 1.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 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按照 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 2.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 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 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 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
•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 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 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一个小男孩到商店偷 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 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
虑行为的动机。
•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 的动机支配但损失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 而只造成很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 为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
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 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 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具体运算阶 段)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
• 特点:
•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 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c.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一)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
•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 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
讨论与思考:
1.海因茨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
2.如果他对,为什么?
3.如果他错,为什么?
4.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
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为什么?
道德认知发展可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a.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 他们并不真正理论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 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阶段)(3-7岁)
• 前运算思维时期,还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 特点:
• 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 人规则的义务感。
• a: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 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 b.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 固定的,不可变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