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第四节--道德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01多维理论中的人类行为

01多维理论中的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BSE)
第一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发展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 相互关系
团体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951)最早 从系统论出发,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 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人类行为的基本 原理可表达为: B =f(P· E) 公式中:B代表人类行为;P代表个体, 包括一切内在因素;E代表环境,即人类行 为(B)是个体(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产生 的函数或结果。这里的“个体”和“环境” 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 变量。
三、成长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同时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成长与环境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差异 人类成长存在着个体差异 人类成长具有不平衡型 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 人类成长是循环的、重复的 人类成长即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 人来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有关人类行为的本质,众说纷纭: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 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反应。刺激可以来自外 部环境,例如,强烈阳光使人眯起眼睛; 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例如,性激素的分 泌使个体性行为的频率增高。 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要理解人类行为必须 探索人的潜意识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由 本能左右。社会学家强调广义的行为概念, 认为外在行为是其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
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1878~ 1958),他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观点出发, 过分强调外显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提 供了某一刺激(S)就可以预言有机体的反应 (R)。同时,已知有机体的反应可以推断先行的 刺激。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华生试图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经典条件 反射的方法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他说:“给我一 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 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 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 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 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点击数:更新时间:2008-11-5 转载请注明源文出处L.科尔伯格(Kohlberg)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的理论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他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金星了阶段划分。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他吧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依据自身受表扬和被谴责的经验来判断政务好坏,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

阶段一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火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做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据顶,而不会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二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及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

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观点为主导的,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做出道德判断时既是考虑其个体,也是考虑团体、家庭及民族之间成员的结果。

儿童认为自己所处团体的期望与目的是有价值的,他妈呢不会去考虑那些非本团体成员的利益。

这一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是人及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阶段四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认知和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与道德发展相关的概念和阶段。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判断和决策过程。

3.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4. 道德判断: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包括对于行为的对错、公平与否等方面的判断。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依赖于外部规则和成人的指导。

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行为主要受到惩罚和奖励的影响。

2. 预约道德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和决策。

3. 自主道德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念来行动。

三、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都支持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道德判断上的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判断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道德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措施。

此外,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还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概要介绍,让读者知道该长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下面是关于1.1 概述的内容:概述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是一种经典的道德理论,它探讨了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以及道德判断的四个关键要素。

这一模型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发展、道德判断以及人类行为的道德维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旨在对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进行全面的介绍与解读。

首先,本文将对里康的模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理论构建的基础。

其次,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里康模型中的第一个要点,即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情感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第三,本文将深入解析里康模型中的第二个要点,即理性的关键作用以及理性对道德判断的贡献。

通过对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增进读者对道德发展和道德判断的理解,并为我们改进道德教育和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的结论将对里康模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对其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潜在意义进行探讨。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以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引发更多关于道德发展和道德判断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对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要点来详细介绍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首先,阐述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介绍里康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其次,探讨模型中的第一个要点,即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释里康如何解释个体在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变化。

然后,说明模型中的第二个要点,即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表达,探讨里康对个体情感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第一种理论,即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和道德合作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权威,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规定和奖罚来判断是否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体主义和道义的权衡,但仍然缺乏全面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合作阶段,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开始形成合作和公正的道德观念。

第二种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冲突的情境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包括:预道德阶段、自利道德阶段、以奖赏和惩罚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社会规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道德发展的逐渐复杂和成熟。

最后,我们来介绍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必须了解的三大道德发展理论包括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应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没有两个人的需要系统是 完全相同的。
(4)社会性 人类需要和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重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创始人
2、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 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 称为动欲区。
阶段
年龄段
个体的主要满足方式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关键期 潜伏期
0~1岁
吮吸、进食
1~3岁
生理排泄
3~6岁
压抑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与同性 父母建立认同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主要特点)(家庭、学校、团体、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系统)
2、复杂性 3、层次性(直接的、间接的;巨大、微小) 4、稳定性(微观、宏观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5、变动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相对统一)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重点)
主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 文化、大众传媒
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 ▪ 物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 精神需要(智力、道德、审美发展的需要) 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 ▪ 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如:理想、志向) ▪ 直接需要(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系列
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考大学等)
练习:
下列属于社会性需要的有( A.性需要 B.交往需要 C.成就需要 D.权力需要 E.进食需要 答案:BCD

人类行为归纳

人类行为归纳

人类行为归纳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之一,通过观察和研究人类行为,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共性和特点。

本文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行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交行为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交,人们建立起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并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社交行为的核心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

1.合作与竞争人类在社交互动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行为。

合作是一种基于互惠和相互支持的行为,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发展。

竞争则是一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进步和发展。

2.友善与冲突人类社交行为中存在友善和冲突两种情况。

友善是一种团结、亲和力强的行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冲突则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和分歧,不同的观念和利益导致相互间的争斗和对抗。

二、生存行为人类作为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行为。

1.寻找食物食物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寻找食物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行为之一。

人类通过探索、狩猎、种植等方式来获取各种食物资源。

2.寻找安全和保护人类在面临危险和威胁时,会表现出寻找安全和保护的行为。

这可以包括建立庇护所、构筑防御工事、寻求他人的帮助等。

三、发展行为人类拥有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发展行为来推动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1.研究和学习人类通过研究和学习来获取新知识、改善现实和发展技能。

这种行为可以促使人类进步、创新和应对不同的挑战。

2.艺术和文化创造人类通过艺术和文化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艺术和文化创造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传承和发展民族的文化遗产。

四、道德行为人类社会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1.尊重他人和公正人类的道德行为包括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追求公正和公平。

人们通过遵守道德规范来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尊重。

2.关爱和帮助他人道德行为还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时,会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和支持。

道德理论知识点总结

道德理论知识点总结

道德理论知识点总结道德理论是研究道德行为的原理和规范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两个方面。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价值,道德哲学则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讨论道德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道德规范的来源、道德判断的理论基础、道德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决策的原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道德理论的要点。

一、道德规范的来源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不做。

道德规范的来源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常见的包括宗教、自然法、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契约等。

1. 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文化形态之一,对人类行为和道德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有很多道德规范被视为神的旨意或者宗教教义的要求。

例如,《圣经》中的十诫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2. 自然法自然法是一种认为人类行为规范所依据的是自然法则而非人定法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道德意识是基于人的本性和自然之力的,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规范是一种人的本性的表达,是追求幸福的准则。

3.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认为,道德规范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它们是文化和权力的制品。

在这一理论中,道德规范没有绝对性,而是相对的,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重新建构道德规范。

4. 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理论认为,道德规范是通过人们自愿达成的契约而形成的,人们在社会中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设立了某些原则和规则。

例如,洛克认为,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目的而达成了社会契约,形成了国家和法律,从而形成了道德规范。

二、道德判断的理论基础道德判断是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它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包括功利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和情感主义等。

1.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它认为道德行为的标准是其对社会利益的影响。

根据功利主义,一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取决于它对社会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也就是说,评价一个行为的好坏,不应该看它的动机或者方式,只要有益于社会最大利益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WORD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WORD版

绪论一、人(一)人是什么生理:身体的机能,身高、体重等(二)社会环境指有影响人类行为的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系统(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社会环境0岁生命结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注的是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与成长过程二、人的成长/发展(一)成长贯彻个体一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生理、心理)变化(二)成长的阶段1.儿童期:胎儿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11、12岁)2.青春期: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8岁3.成年期:早期(18-35岁)中期(35-60岁)晚期(60岁以上)(三)成长的特征1.成长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成长的影响是互逆、双向的3.成长反映文化差异4.成长存在个体差异5.成长的动态与不平衡6.成长的累积与循环7.成长的连续与阶段性8.成长的始终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基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流派(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一、人格的根本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1、本能论与性欲论:*生之本能:食、性、爱欲=> 爱神(Eros)*死之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死神(Thanatos)2、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二、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1、无意识(潜意识)A.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

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的意义
三、对中国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意义 1、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可以帮助社
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个案工作。 2、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组工作。 3、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 4、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推动中国福利
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 理论视角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移置:将对某一对象无法直接表现的情感或恩望等, 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以便减轻个人精神上的负 担。 认同:指个体潜意识的模仿别人的过程。 合理化:当个体受到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 己辩解。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 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 御机制,如体育运动、歌唱、跳舞等。 反向形成: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 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导致反向形成。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二、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 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从宏观 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 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 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 具有决定意义(韦伯)。
第二节 人类需要
4、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 种外在客体的缺乏,二是个体的获得期望。
5、需要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二、人类需要的类型 1、类型: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要,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2、按层次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马斯洛)。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个复杂的主题,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德发展规律的概述: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学习来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学会遵守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阶段理论: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按照一系列连续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著名的阶段理论包括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卡罗尔·吉尔根的女性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对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

它强调个体情感的发展对于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重要性,包括道德悔恨、内疚、同情等情感的发展。

公平和正义观念的发展:道德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公平和正义观念的发展。

个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对平等、公正和正义的认知和关注,并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发展也受到文化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范例也会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道德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道德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道德理论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判断和行为规范。

社会心理学旨在探究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道德理论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的道德理论,包括道德发展理论、利他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科尔伯格提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从儿童的顺从和惩罚观念,到成年人的社会契约和道德原则。

这一理论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并认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受到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影响的。

利他主义是一种道德理论,强调个体应该以他人的利益为重,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福利。

这一理论源于伦理学家杰里米·边沁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最大幸福原则来行动。

利他主义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付出。

然而,利他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比如它可能忽略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如何平衡不同个体的利益。

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影响。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比如它是否给予了个体过多的自由和权力,以及如何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道德理论,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一些与道德相关的领域,比如道德判断和决策、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判断和决策研究了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如何做出决策和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道德决策中往往受到情感、道德情绪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道德情感研究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比如羞耻、内疚和同情。

道德行为研究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道德行为,比如互助行为、公平行为和道德违规行为。

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等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教学重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教学难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

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西格蒙?弗洛伊德的个人介绍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1)无意识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可以通过对梦和口误的分析被发现;弗洛伊德将无意识部分称为(Id),它由利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两个相互对立的驱动力组成。

利比多代表着生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吃饭、呼吸、性以及其他身体需要的满足;塞纳托斯代表着死亡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纵火、自虐、攻击、谋杀等破坏性的东西。

无意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2)人格结构本我——类似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它指本能的冲动。

本我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如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时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
到可能不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 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
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四)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 儿童在11、12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道德观 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 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 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 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 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坏子数 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 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
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 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 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
• 他们并不真正理论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 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阶段)(3-7岁)
• 前运算思维时期,还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 特点:
• 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 人规则的义务感。
• a: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 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 b.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 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 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认知发展阶段 婴儿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青少年期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段道
德 发 展 阶 •
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
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海因茨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因茨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 间撬开药店窗户,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但 他也因此入狱。
第四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
• 三大研究成果
• 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 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 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 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具体运算阶 段)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
• 特点:
•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 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 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 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
•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 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 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一个小男孩到商店偷 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 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讨论与思考:
1.海因茨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
2.如果他对,为什么?
3.如果他错,为什么?
4.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
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为什么?
道德认知发展可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a.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c.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一)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
•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 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
•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 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L.Kohlberg,1927-1987)继承了皮 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 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 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 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 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
他律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一)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 1.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 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按照 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 2.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 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
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 的动机支配但损失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 而只造成很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 为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
地评价自己的观Βιβλιοθήκη 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