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基本概念答案

合集下载

php_数据库面试题及答案(3篇)

php_数据库面试题及答案(3篇)

第1篇1. 请简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答: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它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集。

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两大类。

2. 什么是SQL?请列举几个常用的SQL语句。

答: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标准化的查询语言,用于管理关系型数据库。

常用的SQL语句包括:- SELECT:查询数据- INSERT:插入数据- UPDATE:更新数据- DELETE:删除数据- CREATE:创建数据库或表- DROP:删除数据库或表- ALTER:修改数据库或表结构3. 请解释以下SQL语句的含义:- SELECT FROM students WHERE age > 18;- INSERT INTO employees (name, age, salary) VALUES ('张三', 25, 5000);- UPDATE students SET age = 20 WHERE name = '李四';- DELETE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 30;答:- SELECT FROM students WHERE age > 18;:查询年龄大于18岁的学生信息。

- INSERT INTO employees (name, age, salary) VALUES ('张三', 25, 5000);向员工表插入一条记录,姓名为张三,年龄为25岁,薪资为5000元。

- UPDATE students SET age = 20 WHERE name = '李四';将姓名为李四的学生年龄修改为20岁。

- DELETE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 30;删除年龄为30岁的员工记录。

4. 什么是索引?请举例说明索引的作用。

《数据库及其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及其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及其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数据库及其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1. 数据处理的基本问题是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维护/加工利用这些正是数据库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2. 信息: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存在特征、运动形态以及不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诸要素在人脑中的抽象反映,进而形成抽象概念。

信息源于客观事物,而后通过众加工处理再控制客观事物,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3. 人类社会活动的三大要素能源、物质、信息.4. 数据:本质上是对信息的一种符号化表示,即用一定的符号表示信息。

符号是收人为而定,在计算机上通常使用0和1这两个符号。

5.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数据表示形式;而同一数据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处理。

6. 数据处理36. 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两个术语仅一字之差,有何不同?37. 数据管理主要内容是什么?38. 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与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有何本质上的不同?即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的特点)39.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一定的数据结构组织起来的,具体是按SPARC 数据库三级结构组织的,三级结构从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称为内模式、模式和外模式。

三个模式的概念。

40. 数据库是按SPARC公布的三级结构: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组织的,试述三个模式之间是什么关系?41. 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答:由数据库、支持数据库运行的硬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等部分组成。

42. 什么叫数据独立?数据独立有什么好处?答:数据独立的好处是:数据存储方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应用程序。

43. 数据库技术方法管理数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4. 数据安全性主要指什么?怎样保证数据的安全性?45. 数据完整性主要指什么?怎样保证数据的完整性?46. 试述并发操作与并发控制概念。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答案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一、选择题2000秋:1.根据关系模型的有关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二维表中的每一列均有唯一的字段名B.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两行C.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D.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不可以任意交换2001年(春)2. Visual FoxPro是一个__B____。

A. 数据库系统B. 数据库管理系统C. 数据库D. 数据库管理员3. 实体模型反映实体及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头脑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认识,而_ ____是实体模型的数据化,是观念世界的实体模型在数据世界中的反映,是对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A. 数据模型B. 物理模型C. 逻辑模型D. 概念模型2006年(春)4.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最主要区别是 D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C.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小,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D.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5. 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是___C______。

A.树形结构B.无向图C.二维表D.有向图2009秋:6. 目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许多不同的产品。

在下列DBMS产品中,不属于(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是 DA. Visual FoxProB. AccessC. SQL ServerD. Oracle2009年春7. 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一个二维表B.在关系模型中,运算的对象和运算的结果都是二维表C.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数据冗余D.Visual FoxPro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8.关键字是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概念。

当一个二维表(A表)的主关键字被包含到另一个二维表(B表)中时,它就称为B表的 C 。

A.主关键字B.候选关键字C.外部关键字D.超关键字9. 在关系模型中,关系运算分为传统集合的关系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

数据库原理题库

数据库原理题库

数据库原理题库
1. 数据库的三个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

2. 什么是数据库事务?
答: 数据库事务是指一系列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这些操作
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回滚到操作之前的状态。

3. 什么是关系型数据库?
答: 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数据以行和
列的形式存储在表中,并且各个表之间通过键值进行关联。

4. 什么是SQL?
答: 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是一种用于管理关系型数
据库的语言,它可以用于创建、修改和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

5. 什么是索引?
答: 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快速查找数据的数据结构,它可以大
大加快查询的速度。

6. 数据库的ACID属性是什么意思?
答: ACID 是指数据库事务应具备的四个特性,分别是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7. 什么是数据完整性?
答: 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应符合预定义的完整性规则,例如主键约束、唯一性约束、外键约束等。

8. 什么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
答: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分别是第一范式 (1NF)、第二范式 (2NF) 和第三范式 (3NF)。

9. 什么是数据库连接池?
答: 数据库连接池是为了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而创建的一个缓冲池,它保持着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供应用程序使用。

10. 什么是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答: 数据库备份是指将数据库的数据和结构复制到其他介质中以防止数据丢失,而数据库恢复是指从备份中恢复数据到原始状态。

数据库课后习题作业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作业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作业答案《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章绪论(教材37页)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数据的种类有⽂字、图形、图像、声⾳、正⽂等等。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的冗余度、较⾼的数据独⽴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户共享。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具)、应⽤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层数据管理软件。

⽤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DBMS 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和维护功能。

2.使⽤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答:使⽤数据库系统的好处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或优点决定的。

使⽤数据库系统的好处很多,例如可以⼤⼤提⾼应⽤开发的效率,⽅便⽤户的使⽤,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维护的负担等。

为什么有这些好处,可以结合第 5题来回答。

使⽤数据库系统可以⼤⼤提⾼应⽤开发的效率。

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程序不必考虑数据的定义、存储和数据存取的具体路径,这些⼯作都由 DBMS来完成。

此外,当应⽤逻辑改变,数据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变时,由于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性。

数据逻辑结构的改变是 DBA的责任,开发⼈员不必修改应⽤程序,或者只需要修改很少的应⽤程序。

从⽽既简化了应⽤程序的编制,⼜⼤⼤减少了应⽤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使⽤数据库系统可以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维护系统的负担。

因为 DBMS 在数据库建⽴、运⽤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统⼀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多⽤户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等都由DBMS执⾏。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数据(DB):数据实际上是描述事物的符号纪录。

2.数据库: 数据库实际上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3.从文件系统的视角上看去,文件是无结构的,文件只是一个字节流,因此,我们经常把文件叫做流式文件,实际上文件的数据是有结构的,数据的结构需要程序员通过编写程序来建立和维护。

4.数据库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联机事务处理(OLTP),联机分析处理(OLAP).联机事务处理解决了组织结构业务自动化问题,而联机分析处理帮助管理层更好的分析组织结构的运站情况。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类重要的软件,由一组程序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库的定义、数据操作。

提供给用户一个简明的接口,实现事务处理等。

6.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运行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7.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查询处理器存储管理器8.层次结构:应用层语言翻译层数据存取层数据存储层操作系统数据库9.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的系统,有四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应用系统用户。

10. 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1)决定数据库中要存储的数据及数据结构(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3)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4)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5)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1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12.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的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他们包含两类:一类是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一类是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13. 数据操作:数据库主要有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操作。

14.在关系模型中任何关系都要满足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15.三种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逻辑模型中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其中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选择题B、B、A简答题1.请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P27数据是描述事物的记录符号,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数据库即存储数据的仓库,严格意义上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2.请简述早数据库管理技术中,与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数据共享性高数据冗余小易于保证数据一致性数据独立性高可以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减少了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3.请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含义。

P31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三级工程的,对应了数据的三级抽象。

两层映像是指三级模式之间的映像关系,即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4.请简述关系模型与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区别。

P35使用二维表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统一用关系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选择题C、C、D简答题1.请简述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P48答: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是使用关系数据模型组织数据。

2.请简述什么是参照完整性约束。

P55答:参照完整性约束是指: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空值,要么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对应。

3.请简述关系规范化过程。

2021版信息中职高考3+X书后练习题(Access含答案)

2021版信息中职高考3+X书后练习题(Access含答案)

2021版信息中职高考3+X书后练习题(Access含答案)第一章数据库基本概念p114例题解析:1.关系数据库系统实现的三种基本关系操作是()。

a、索引、排序、查询B、数据库构建、输入、输出C、选择、投影、连接D、显示、统计、副本2。

access数据库的类型为()。

a、层次数据库b、网状数据库c、关系数据库d、面向对象数据库3.如果对关系执行关系操作并获得新关系,且新关系中的属性数小于原始关系中的属性数,则表示实现的操作关系为()。

a、选择b、投影C、连接D和4、下列关于关系数据库中数据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数据表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但用独立的文件名保存b、数据表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用表名表示相互间的联系c、数据表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系,完全独立d、数据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5、将表中的字段定义为(),其作用是使字段中的每一个记录都必须是唯一的以便于识别。

a、索引B,主键C,必填字段D,有效性规则6。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数据模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c、软件工具d、数据库7.旅馆里有两种客房:单人房和双人房。

根据规定,入住酒店的每位客人必须登记身份,并有客房信息表(房间号)在酒店数据库和客人信息表中(身份证号码、姓名、来源?)为了反映客人在客房内的住宿情况,客房信息表和客人信息表之间的连接应设计为()。

a、一对一触点B、一对多触点C、多对多触点D、无触点8。

access数据库的结构级别为()。

a、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表b、数据库→数据表→记录→字段c、数据表→记录→数据项→数据d、数据表→记录→字段典型试题p116一、选择题1.数据库是由()组织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a、根据一定的结构和规则B,根据人类的喜好c、按时间先后顺序d、杂乱无章的随意的排列2、access数据库依赖于()操作系统。

a、 Dosb、Windows C、unixd、ucdos3。

在下面对数据库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数据库课后答案

数据库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一、填空题1. 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中,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能保存。

2. 数据模型由以下三要素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3.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们是: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4. E-R模型属于(概念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指层次、网状、关系。

5. 数据库专家们提出了数据库系统分级的系统结构模型,整个系统分为三级,它们分别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二、选择题1.在文件系统阶段,操作系统管理数据的基本单位是(A )。

A.文件B.记录C.程序D.数据项2.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区别是数据库具有(C)。

A.数据可共享B.数据无冗余C.特定的数据模型D.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3. 在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有(A)。

A.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B.数字型、字母型、日期型C.二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D.数学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4. 用表格形式的结构表示实体类型以及实体类型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A)。

A.关系数据模型B.层次数据模型C.网状数据模型D.面向对象数据模型5. 描述概念模型的常用方法是(D)。

A.建立数据模型方法B.需求分析方法C.二维表方法D.实体-联系方法三、判断题1. 数据库管理员是专门从事数据库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

(√)2. 计算机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3. 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它与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无关,与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

(⨯)4.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5. 内模式亦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

(⨯)四、简答题1.解释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库(DataBase)是具有统一结构形式、可共享的、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复习题

数据库系统复习题

复习题第1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一、单项选择题1.数据库系统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A.系统分析员B.程序员C.数据库管理员D.操作员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DBS包括DB和DBMSB.DBMS包括DB和DBSC.DB包括DBS和DBMS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3.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A.I 和 IIB.只有 IIC.II 和 IIID.只有 I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数据共享B.数据完整性C.数据冗余度高D.数据独立性高5.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模式B.内模式C.外模式7.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B.模式与内模式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D.三层模式8.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之间的映射B.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C.模式D.三级模式9.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模式。

A.模式B.物理模式C.子模式D.内模式10.下述()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完整性约束说明B.定义数据库模式C.数据库安全D.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11.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这一类模型中最著名的模型是()。

A.层次模型B.关系模型C.网状模型D.实体-关系模型12.区分不同实体的依据是()。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答:数据库系统使信息系统从以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向围绕共享的数据库为中心的阶段,这样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研制和维护,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相容性,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3.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答:1)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文件的记录内部是有结构的,管其记录内部已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2)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粒度不能细到数据项。

而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取数据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数据项、一组数据项一个记录或或一组记录。

3)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文件的逻辑结构对该应用程序来说是优化的,因此要想对现有的数据再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会很困难,系统不容易扩充。

而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

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答: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6.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7.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13页)、数据模型的作用、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答:数据模型(Data Model)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作用: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作业答案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作业答案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作业答案第1章数据库概述一、选择题1 A; 2C;3A;4D;5A;6A;二、填空题一、有序的、可共享的二、在建立、使用和维护时三、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DBA和用户四、手工、文件、数据库五、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与约束性条件六、关系、网状、层次;关系数据模型三、判断题1√;2√;3×;4×四、简答题1.简述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人工管理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

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

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

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

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

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

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

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

数据库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库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库试题及答案解析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个核心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程序和系统中。

在数据库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试题及答案解析对于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数据库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数据库的认识。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试题:什么是数据库?答案解析: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可持久化的、按照一定数据模型组织的数据集合,用于方便地存储、访问和管理数据。

通过数据库,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查询和处理。

2.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试题:请简要说明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答案解析:数据库的存储结构通常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

数据文件用于存储真实的数据记录,按照数据模型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例如表格、文档、键值对等。

日志文件用于记录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包括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

通过日志文件,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事务和恢复机制。

3. 数据库的查询语言试题:请列举一些常见的数据库查询语言。

答案解析:常见的数据库查询语言包括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

其中,SQL是最常用的数据库查询语言,通过SQL语句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4. 数据库的索引试题:什么是数据库的索引?为什么使用索引?答案解析:数据库的索引是在数据库表中建立的用于加快数据访问速度的数据结构。

通过索引,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数据的访问速度。

索引通常基于某个或某些列的值进行构建,可以加快基于这些列的查询操作。

5. 数据库的事务试题:什么是数据库的事务?答案解析:数据库的事务是指一组数据库操作,这组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事务可以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提供了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的机制。

6. 数据库的安全性试题:数据库的安全性有哪些方面?答案解析: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加密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策略,可以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

数据库复习大纲及答案

数据库复习大纲及答案

数据库复习⼤纲及答案第⼀章绪论1.数据的语义数据的解释是对数据含义的说明,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2.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的冗余度,较⾼的数据独⽴性和易拓展性,并可为各种⽤户共享。

概括的讲,数据库具有永久储存,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3.DBMS的定义、功能定义: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层数据管理软件。

功能(5点):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组织,储存和管理3.数据操控功能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管理 5.数据库的建⽴和维护功能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5.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阶段1.⼈⼯管理阶段2.⽂件系统阶段3.数据库系统阶段6.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最重要)2.数据的共享性⾼,冗余度低且易扩充3.数据独⽴性⾼(数据变化,程序不变)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管理和控制数据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7.数据模型的类型第⼀类:概念模型第⼆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8.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表⽰⽅法基本概念:1.实体2.属性3.码 4.实体型 5.实体集6.联系表⽰⽅法:实体-联系⽅法该⽅法⽤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法也称E-R模型9.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三要素)重点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2.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数据库主要有查询和更新(包括插⼊,删除,修改)3.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组完整性规则,它保障了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10.常⽤的逻辑数据模型a.层次模型b.⽹状模型c.关系模型11.关系模型的基本术语a.关系:⼀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张表(⼆维表)b.元组:表中的⼀⾏即为⼀个元组c.属性:表中的⼀列即为⼀个属性d.码:也称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确定⼀个元组,如学号e.域:域是⼀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第七章数据库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数据库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数据库基础一、选择题1.在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C)。

A.人工管理B.文件管理C.数据库管理D.数据模型2.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B)。

A.数据库B.数据库管理系统C.模拟模型D.软件工程3.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C)。

A.层次B.网状C.关系D.面向对象4.关系表中每一行称为一个(A)。

A.元组B.字段C.域D.属性5.在数据库中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称为(D)。

A.记录B.字段C.域D.关键字6.在关系模型中域是指(D)。

A.记录B.字段C.属性D.属性的取值范围7.在关系R(R#,RN,S#)和S(S#,SN,SD)中,R的主键是R#,S的主键是S#,则S#是R的(C)。

A.候选关键字B.主关键字C.外部关键字D.超键8.一门课可以由多个学生选修,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则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是(C)。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多对一9.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A)。

A.层次B.网状C.关系D.面向对象10. 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的新的关系称为(A)。

A.投影B、选择C、关系D、自然连接11.在Access中不能建立索引的数据类型是(C )。

A.文本B.数字C.备注D.日期时间12.用于存放基本数据的对象是(A )。

A.表B.查询C.窗体D.报表13.下面不是Access数据库的对象是(D)。

A.表B.查询C.模块D.字段14.Access 2010中,设置为主键的字段(D)。

A.不能设置索引B.可设置为“有(有重复)”索引C.可设置为“无”索引D.系统自动设置索引15.数据库中有A 、B两个表,具有相同的字段C,在两个表中C字段都设为主键,则通过C字段建立两表的关系时,该关系为(A )。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多对一16.在Access 2010 中,如果不想显示数据表中的某些字段,可以使用的命令是( A )。

数据库课后标准答案

数据库课后标准答案

数据库课后答案————————————————————————————————作者:————————————————————————————————日期:2第1章习题一、填空题1. 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中,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能保存。

2. 数据模型由以下三要素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3.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们是: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4. E-R模型属于(概念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指层次、网状、关系。

5. 数据库专家们提出了数据库系统分级的系统结构模型,整个系统分为三级,它们分别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二、选择题1.在文件系统阶段,操作系统管理数据的基本单位是(A )。

A.文件B.记录C.程序D.数据项2.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区别是数据库具有(C)。

A.数据可共享B.数据无冗余C.特定的数据模型D.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3. 在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有(A)。

A.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B.数字型、字母型、日期型C.二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D.数学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4. 用表格形式的结构表示实体类型以及实体类型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A)。

A.关系数据模型B.层次数据模型C.网状数据模型D.面向对象数据模型5. 描述概念模型的常用方法是(D)。

A.建立数据模型方法B.需求分析方法C.二维表方法D.实体-联系方法三、判断题1. 数据库管理员是专门从事数据库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

(√)2. 计算机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3. 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它与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无关,与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

(⨯)4.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5. 内模式亦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

数据库概论参考答案

数据库概论参考答案

.数据库概论专科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导论一、选择1.C2.B3.C4.A5.A6.A7.C8.A9.D 10.D11.B 12.B 13.B 14.C 15.D 16.C17.A18.D19.C20.B21.A22.C23.A24.C25.D 26.D 27.B 28.B 29.A 30.C31.A 32.D 33.A 34.C 35.A 36. A 37.C 38.D 39.A 40.D41.D 42.D 43.C 44.A 45.D 46.B二、填空1.数据2.数据库3.数据库的恢复4.概念模型5.逻辑独立性6.关系数据7.层次8.数据定义9.网状模型10.完整性约束11.关系数据12.E-R13.一对多14.信息三、名词解释1.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它具有超出事实数据本身之外的价值;2.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通常指描述事物的符号;3.数据库: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4.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数据访问的软件系统,也就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用户必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5.数据库系统:引进了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机制,一般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和人员组成;6.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7.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或性质称为属性;8.联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内部的联系;另一类是实体之间的联系;9.关键字:唯一地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关键字;10.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描述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11.实体集:同一类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1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对数据静态特征的描述;数据的静态特征包括数据的基本结构、数据间的联系和对数据取值范围的约束;13.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动态特征的描述,包括对数据进行的操作及相关操作规则;14.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是对数据静态和动态特征的限定,是用来描述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应该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四、简答1数据与信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数据与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是表示信息的,但并非任何数据都表示信息,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信息不随表示它的数据形式而改变,它是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知识;而数据则具有任意性,用不同的数据形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信息;2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数据库系统:引进了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机制,一般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和人员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数据访问的软件系统,也就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用户必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3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人工管理阶段a)数据面向具体应用,不共享;b)数据不单独保存;c)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d)没有文件的概念;2.文件系统阶段a)程序与数据分开存储,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上,并可对文件进行多次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b)有专门的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之间通过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进行转换;c)数据不只对应某个应用程序,可以被重复使用;3.数据库系统阶段a)数据结构化b)数据的冗余度低、共享性高、易扩充c)数据独立性高d)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4什么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1.外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属于视图层抽象,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2.模式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或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是数据库管理员看到的数据库,属于逻辑层抽象;3.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内部表示,属于物理层抽象;内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它是DBMS管理的最低层;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像功能;1.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对应于同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它定义了该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些映像定义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2.模式/内模式映像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也只有一个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为了保持模式不变,也就是应用程序保持不变,可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改变就可以了;6试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如何保证数据的独立性的;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局部的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正是这两层映象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7简单说明数据库管理系统包含的功能,a)数据定义b)数据操纵c)数据库的运行管理d)数据库的恢复Recovery8什么是数据模型并说明为什么将数据模型分成两类,各起什么作用;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是数据库管理的教学形式框架;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概念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结构数据模型直接面向数据库中数据逻辑结构.9什么是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是什么;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它不依赖于数据的组织结构,而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及其关系;它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也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为著名、最为常用的是Approach,即E-R方法或E-R模式;该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10解释概念模型中的常用术语:实体、属性、联系、属性值、关键字、实体型、实体集;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或性质称为属性;联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内部的联系;另一类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属性值: 属性的具体取值称为属性值;关键字:唯一地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关键字;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描述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实体集:同一类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第二章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一、选择1.B2.C3.C4. B5. C6.A7. B8. D9. A 10.D11. C 12. C 13. A 14.C 15. B 16. D 17. D 18. C 19. A 20. A21. D 22. A 23. D 24.C二、填空1.元组2.连接3.投影4.右外连接5.谓词演算6.按给定的条件选取若干个属性列7.选择、投影、连接运算8.网状模型9.关系模型三、名词解释1.关系:一个关系通常对应一张表2.元组:二维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3.属性:二维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4.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5.关键字: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组合称为关键字;6.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成为关系模式;7.元数:关系模式中属性的数目是关系的元数;8.分量:元组中的每个属性值称为元组的分量;9.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的主属性不能为空;10.参照完整性: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的;参照完整性描述了实体之间的引用规则;11.用户定义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是指不同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设定的一些特殊的约束条件;四、简答l关系模型的特点是什么1 具有严格的数据理论基础,关系数据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数据概念基础上的;2 概念单一,不管是实体本身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表来表示,这些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使得数据结构变得非常清晰、简单;3 在用户的眼中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结果都是二维表,不用考虑数据的存储路径;因此,提高了数据的独立性、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开发效率;2解释关系模型中的常用术语:关系、元组、属性、关键字、外关键字、关系模式;1.关系:一个关系通常对应一张表2.元组:二维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3.属性:二维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4.关键字: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组合称为关键字;5.外关键字:如果一个关系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的关键字,但它们是另外一个关系的关键字,则称其为该关系的外关键字或外码;3简述关系模型与关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关系实际上就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也就是说,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它的值;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在实际当中,常常把关系模式和关系统称为关系;4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1. 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的主属性不能为空;在关系模型中关键字码能够唯一地识别元组,而关键字是由一个或几个属性组成的;这就规定了组成关键字的所有属性都不能为空,这些属性也称为主属性;2. 参照完整性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的,这些关系主要分为1∶1、1∶n和m∶n三种;参照完整性也称为引用完整性,描述了实体之间的引用规则;即一个实体中某个属性的属性值是引用另一个实体的关键字,其中引用关系称为参照关系,而被引用关系称为被参照关系,参照关系中的引用字段称为外关键字;3.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指不同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设定的一些特殊约束条件;用户定义的完整性也称为域完整性或语义完整性;它说明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应用语义的要求;5①查询商场中的全部商品;σ商品②查询商场中所有电器类产品的供应商;∏供应商σ商品类别='电器类'商品③查询购买了计算机商品的顾客姓名和联系方式;∏姓名,联系方式σ商品类别='计算机' 商品6①查询购买了PTI号商品的顾客号和顾客姓名;∏顾客号,顾客姓名σ商品号='PT1' 商品②查询没有购买任何商品的顾客信息;∏顾客号,商品号,购买数量顾客∏顾客号顾客-∏顾客号购买③查询购买了所有钢笔类产品的顾客信息;∏顾客号,商品号,购买数量顾客购买÷∏商品号σ商品类别='钢笔' 商品第三章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一、选择1. C2. B3. B4. C5. B6. C7. A8. A9. D 10. C11. A 12. B 13. D 14. D 15. D 16. D 17. D 18. D 19. A 20. C21. B 22. C 23. D 24. D 25.D 26.D 27. C 28. C 29. B二、填空1.表、视图2.SELECT R.A,R.B,S.D,S.F FROM R,S WHERE R.A=S.A3.SELECT SNAME,GRADE FROM S,SC,C WHERE CNAME='数据库技术'AND_ S.S=SC.S_AND SC.C=C.C4.Cursor5.SQL语言6.引发触发器7.GRANT、REVOKE8.视图9.WHERE10.MAX三、名词解释1.数据定义:SQL数据定义功能通过数据定义语言定义关系数据库的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来实现基本表、视图和索引文件的定义、修改和删除操作;2.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是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分组、统计和排序等操作;3.数据操纵:数据操纵是指对数据的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4.数据控制:数据控制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行控制;5.聚合函数:为了方便用户,增强检索功能,SQL提供了许多聚合函数,也称集合函数或计算函数;6.嵌套查询:将一个查询块嵌套在另一个查询块的WHERE子句或HA VING短语的条件中的查询称为嵌套查询或子查询;7.视图:视图对应于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外模式,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或视图中导出的表;四、简答1试述SQL语言的特点;1.功能一体化2.语言简洁,易学易用3.高度非过程化4.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5.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2什么是基本表什么是视图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基本表:本身独立存在的表,即实际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表,而不是从其它表导出来的;视图:从一个或几个表中导出的表;视图本身不独立存储于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这些数据仍存放在导出视图的基表中,视图是一个虚表, 在概念上与基本表等同,用户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3举例说明视图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更新;为什么在关系数据库中,受到基本表的限制并非所有的视图都是可更新的;例如:视图中的列没有包含基本表的NOT NULL 非空列;视图的列取自表达式或聚合函数;视图是由两个以上基本表导出的;视图是在一个不可更新的视图上定义的等;4简述什么是嵌入式SQL.SQL作为嵌入式语言,能够嵌入到高级语言例如C、C++等宿主语言程序中;5①检索所有读者的全部情况;SELECT FROM 读者②检索姓张的读者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SELECT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FROM 读者WHERE 姓名LIKE ‘张%’③检索“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及单价并且单价降序排列; SELECT 作者,单价FROM 图书WHERE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or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ORDER BY 单价ASC6①SELECT FROM 图书WHERE 单价>=30 AND 单价<=50②SELECT读者.姓名,读者.单位FROM 借阅,读者WHERE 借阅.借书证号=读者.借书证号③SELECT读者.借书证号,读者.姓名,读者.性别,读者.单位,读者.联系方式FROM 图书,借阅,读者WHERE 借阅.借书证号=读者.借书证号AND 借阅.总编号=图书.总编号AND 图书.书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7;①SELECT图书.总编号,图书.分类号,图书.书名,图书.作者,图书.出版单位,图书.单价FROM 图书,借阅WHERE 图书.单价>38 AND 借阅.总编号=图书.总编号ORDER BY 借阅.借阅日期②SELECT FROM 图书WHERE 单价>SELECT MAX单价FROM 图书WHERE 出版单位=’天津大学出版社’③SELECT MAX单价,MIN单价,COUNTFROM 图书GROUP BY 出版单位8①SELECT FROM 读者WHERE 借书证号IN SELECT 借书证号FROM 借阅WHERE count=3 GROUP BY 借书证号②SELECT 姓名,单位FROM 读者WHERE 借书证号NOT IN SELECT 借书证号FROM 借阅③UPDATE 图书SET 单价=单价+单价2%9;①DELETE FROM 借阅WHERE 借阅日期<’2001-01-01’②CREATE VIEW TEMPBOOK AS SELECT借书证号,总编号,借阅日期FROM 借阅WHERE 借阅日期>=’2007-01-01’第四章关系模式规范化设计一、选择1. A2. A3. D4. C5. D6. B7. C8. B9. B 10. C 11. D12. A 13. D 14. D 15. B 16. B 17. D 18. B 19. C 20. C 21. C22. A 23. A 24. A 25. D 26. B 27. B 28. B 29. B 30. B 31. D 32. B33. B 34.A 35.D 36.B 37.B 38.D 39.A 40.A 41.B 42.B 43.C 44.C 45.B46.A 47.B 48.B 49.B 50.C 51.C 52.B 53.B二、填空1.保持函数依赖2.Armstrong3.B→C4.多值依赖5.修改复杂6.F⊆G+,和G⊆F+7.BCNF8.3NF9.数据冗余度大10. 1NF三、名词解释1.函数依赖: 设RU是一个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和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两个可能的关系r1、r2,若r1x=r2x,则r1y=r2y,或者若r1x不等于r2x,则r1y不等于r2y,称X决定Y,或者Y依赖X;2.完全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但对每一个X’都有X’→Y,则称Y完全函数依赖于X;3.部分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则称Y 部分函数依赖于X;4.传递函数依赖: 设X,Y,Z是关系R中互不相同的属性集合,存在X→YY →X,Y→Z,则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5.候选关键字: 设K是关系模式RU,F中的属性或属性组,K '是K的真子集即K ' K,若K→U,而不存在K →U,则K是R的候选关键字;6.外关键字:设有两个关系模式R和S,X是R的属性或属性组,并且X不是R的候选关键字,但X是S 的候选关键字,则称X是R的外关键字;7.第一范式: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称关系R满足第一范式,记作R∈1NF;8.第二范式:满足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式R,如果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候选关键字,则称R属于第二范式,记为R∈2NF;9.第三范式:若关系模式R∈2NF,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候选关键字,则称关系R满足第三范式,记为R∈3NF;10.BCNF范式:若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任何候选关键字,则称关系R满足BCNF,记作R∈BCNF;也可以定义为:设关系模式RU,F∈1NF,若F的任一函数依赖X→YY ⊄ X中X都包含了R 的一个候选关键字,则称关系R满足BCNF,记作R∈BCNF;11.模式分解:关系模式R<U , F>的一个分解是指ρ= {R1<U1,F1>,R2<U2,F2>, …, Rn<Un,Fn>},其中U = U1UU2U…UUn,并且没有Ui⊆ Uj,1≤i,j≤n,Fi是F在Ui上的投影;12.无损连接性:设关系模式RU,F被分解为若干个关系模式R1U1,F1,R2U2,F2,…,RnUn,Fn,其中U=U1U2…UN,且不存在Ui⊆ Uj,Fi为F在Uj上的投影,如果R与R1,R2,…,Rn自然连接的结果相等,则称关系模式R的分解具有无损连接性;13.保持函数依赖性:设关系模式RU,F被分解为若干个关系模式R1U1,F1,R2U2,F2,…,RnUn,Fn,其中U=U1U2…UN,且不存在Ui⊆ Uj,Fi为F在Uj上的投影,如果F所蕴含的函数依赖一定也由分解得到的某个关系模式中的函数依赖Fi所蕴含,则称关系模式R的分解具有函数依赖保持性;14.主属性: 在一个关系中,如一个属性是构成某一个候选关键字的属性集中的一个属性,则称它为主属性. 15.非主属性: 不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四、简答11.函数依赖: 设RU是一个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和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两个可能的关系r1、r2,若r1x=r2x,则r1y=r2y,或者若r1x不等于r2x,则r1y不等于r2y,称X决定Y,或者Y依赖X;2.部分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则称Y 部分函数依赖于X;3.传递函数依赖: 设X,Y,Z是关系R中互不相同的属性集合,存在X→YY →X,Y→Z,则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4.候选关键字: 设K是关系模式RU,F中的属性或属性组,K '是K的真子集即K ' K,若K→U,而不存在K →U,则K是R的候选关键字;5.外关键字:设有两个关系模式R和S,X是R的属性或属性组,并且X不是R的候选关键字,但X是S 的候选关键字,则称X是R的外关键字;6.主属性: 在一个关系中,如一个属性是构成某一个候选关键字的属性集中的一个属性,则称它为主属性. 7.非主属性: 不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2规范化理论为数据库设计人员判断关系模式优劣提供了理论标准,可用以指导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用来预测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自动产生各种模式的算法工具,使数据库设计工作有了严格的理论基础;3关系模式的异常操作包括插入异常、删除异常、修改异常;这些异常由模式中某些数据依赖引起的;规范化理论可以改造关系模式,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不适合的数据依赖,以解决这些异常和潜在的数据不一致性的问题;4候选码:1A;2CD;3E5范式表示的是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程序;共分六个级别,分别1NF,2 NF,3 NF,BCNF,4 NF,5 NF;6l候选码为AC,BC.AD,BD、可选其中之一为主码;2不服从4NF;在多值依赖中决定因素中不包含码;3不服从BCNF;在函数依赖中决定因素中不包含码;4服从3NF;该模式中不存在非主属性;7①第一范式,ab是主码,d依赖于ab的一部分,这是第二范式不允许的;因此最高是第一范式;②第一范式,ab或者ad是主码,无论谁做主码,b和d互相依赖,也是对主码的一部分的依赖③第二范式,只要选择e做主码就满足第二范式,但是想要推得d,必须经过间接依赖;即e推出ab,ab推出ce,c 推出d,所以不满足第三范式,因此最高是第二范式;8关键字是bd,3NF分解:{a,b,c}{a,c}第五章数据库设计与维护一、选择1. A2. D3. D4. C5. C6. B7. C8. A9. B 10. C11. B 12. B 13. A 14. A 15. C 16. C 17. B 18. D 19. A20. B 21. C 22. C 23. D 24. C 25. A 26. D 27. D 28. D 29. B二、填空1.数据库物理设计2.共享性3.物理结构设计4.子类型5.聚集6.逻辑设计阶段的7.结构三、名词解释1.数据流图:用于表达和描述系统的数据流向和对数据的处理功能;2.数据字典:各类数据描述的基何,是对系统中数据结构的详细描述,是各类数据属性的清单;3.数据项: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4.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结构名、含义说明、组成等;5.数据流:包括数据流名,数据流说明,流入、流出过程,组成等;6.数据存储:包括数据存储名、存储说明、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组成、数据量、存取方式等; 7.处理过程:包括处理过程名、处理说明、输入/输出数据流、处理方法等;四、简答1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数据库运行、维护阶段2;数据库设计既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其主要特点有:1 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的结合; 2 从软件设计的技术角度看,数据库设计应该和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也就是说,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把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密切结合起来;31全面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功能、物理环境和工具,特别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2 了解应用环境;对不同的应用要求按其重要程度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事物处理的频率,响应时间的要求,都是对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平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3 了解外存设备的特性;4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阶段,是设计数据的起点,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其结果是概念设计的基础,分析结果是否准确而无遗漏地反映了用户对系统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效,并影响到设计结果是否合理和实用;51 调查组织机构的总体情况;2 熟悉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3 分析用户需求;4确定新系统的边界;6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五部分;7将系统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过程;概念模型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概念模型最。

数据库原理课后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1章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成为数据。

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

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人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答: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机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呃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

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对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7.定义并解释下列术语。

数据库原理课后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1章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答: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成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2)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人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6.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答: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机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呃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对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7.定义并解释下列术语;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DDL:数据库定义语言,用来定义数据库模式、外模式、内模式的语言;DML:数据操纵语言,用来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的语句;8.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为什么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答: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例如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由数据库管理员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有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第2章数据模型3.试描述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1)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2)数据操作:是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进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3)数据的约束条件: 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7.试述关系模型的概念,定义并解释以下术语;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1)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法的一张表(2)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3)元祖: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4)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5)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惟一确定一个元组(6)域:属性的取值范围(7)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第3章关系数据库3.定义并理解下列术语,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笛卡儿积:给定一组域D1,D2,…,Dn,这些域中可以有相同的;D1,D2,…,Dn的笛卡尔积为:D1×D2×…×Dn={d1,d2,…,dn|di∈Di,i=1,2,…,n} 其中每一个元素d1,d2,…,dn叫做一个n元组或简称元组;元素中的每一个值di叫做一个分量;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尔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RD1,D2,…Dn元组: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属性: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每列对应一个域;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名字,称为属性;(2)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外部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基本关系R的外部码,简称外码;基本关系R称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称为被参照关系或目标关系;关系R 和S可以是相同的关系;(3)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它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F 其中R为关系名,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D为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为属性向域的映像集合,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儿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RD1,D2,…Dn,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关系模式是静止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也有型和值之分;关系数据库的型也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它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的值是这些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通常就称为关系数据库;4.试述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在参照完整性中,为什么外部码属性的值也可以为空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为空5.答: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条件;关系模型中可以有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做事关系的两个不变性,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1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2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 的主码Ks相对应基本关系R和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为:1或者取空值F的每个属性值均为空值2或者等于S中的某个元组的主码值;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在参照完整性中,外部码属性的值可以为空,它表示该属性的值尚未确定,但前提条件是该外部码属性不是其所在关系的主属性;例如,在下面的“学生”表中,“专业号”是一个外部码,不是学生表的主属性,可以为空,其语义是,该学生的专业尚未确定;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年龄专业专业号,专业名而在下面的“选修”表中的“课程号”虽然也是一个外部码属性,但它又是“课程”表的主属性,所以不能为空,因为关系模型必须满足实体完整性;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p61 5、设有一个SPJ数据库,包括S、P、J、SPJ四个关系模式:SSNO,SNAME,STATUS,CITY;PPNO,PNAME,COLOR,WEIGHT;JJNO,JNAME,CITY;SPJSNO,PNO,JNO,QTY;供应商表S由供应商代码SNO、供应商姓名SNAME、供应商状态STATUS、供应商所在城市CITY组成;零件表P由零件代码PNO、零件名PNAME、颜色COLOR、重量WEIGHT组成;工程项目表J由工程项目代码JNO、工程项目名JNAME、工程项目所在城市CITY 组成;供应情况表SPJ由供应商代码SNO、零件代码PNO、工程项目代码JNO、供应数量QTY组成,表示某供应商供应某种零件给某工程项目的数量为QTY;今有若干数据如下:S表试分别用关系代数完成如下查询:(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SNO;答关系代数πSNOσJNO=’J1’SPJ(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SNO;答关系代数πSNOσJNO=’J1’⋀PNO=’P1’SPJ(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SNO;答关系代数πSNOπSNO,PNOσJNO=’J1’SPJ ⋈πPNOσCOLOR=’红’P(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答关系代数πJNO J-πJNOπSNOσCITY=’天津’S⋈πSNO,PN0,JNO SPJπPNOσCOLOR=’红’P解析减法运算中被减的部分是使用了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所有工程号,πJ是全部工程的工程号,两者相减就是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出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包括没有使用任何零件的工程号;5求至少用了S1供应商所供应的全部零件的工程号JNO;答关系代数πJNO,PNO SPJ÷πPNOσSNO=’s1’SPJ解析上面公式中除号前的部分是所有工程与该工程所用的零件,除号后的部分是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号;对于SPJ表中的某一个JNO,如果该工程使用的所有零件的集合包含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号,则该JNO符合本题条件,在除法运算的结果集中;可以看到,使用关系代数的除法运算概念清晰,语言表达也很简单;7.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有哪些选择、投影、并、差和笛卡儿积五种;第4章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5.针对习题3中的4个表试用SQL完成如下操作;1找出所有供应商的姓名和所在的城市;SELECT SNAME,CITYFROM S;5找出上海厂同提供的所有零件号码SELECT DISTINCT PNOFROM SPJ 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S WHERE CITY=‘上海’;(8)把所有红色的零件的颜色改成蓝色UPDATE P SET COLOR=’蓝’ WHERE COLOR=’红’(10)从供应商的关系中删除S2的记录,并从供应关系中删除相应记录;DELETE FROM SPJ WHERE SNO=‘2’;DELETE FROM S WHERE SNO=‘S2’;6.什么是基本表什么是视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基本表是本身独立存在的表;视图是人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视图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是一个虚表;即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这些数据仍存放在导出视图的基本表中;用户可以如同基本表那样使用视图,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7.试述视图的优点;1视图能简化用户的操作;2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3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4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9.哪类视图是可以更新的基本表的行列子集视图是可以更新的;第5章数据库的安全性1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答: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过破坏;试述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见方法和技术3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见方法和技术有:(1)用户标识和鉴别: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提供系统的使用权;(2)存取控制:通过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确保只有合法权限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所有未被授权的人无法存取数据;例如C2集中地自主存取控制DAC,B1集中的强制存取控制MAC; (3)视图机制:为不同的用户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4)审计: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中,DBA 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5)数据加密: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得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6. 什么是数据库的审计功能,为什么要提供审计功能答:审计功能是指DBMS的审计模块在用户对数据库执行操作的同时把所有操作自动记录到系统的审计日志中;因为任何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蓄意盗窃破坏数据的人总可能存在;利用数据库的审计功能,DBA可以根据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第6章数据库的完整性1.什么是数据库的完整性答: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6.假设有下面两个关系模式: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职务,工资,部门号,其中职工号为主码;部门部门号,名称,经理名,地址,电话号,其中部门号是主码;用SQL语言定义这两个关系模式,要求在模式中完成以下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定义:定义每个模式的主码;定义参照完整性;定义职工年龄不超过60岁;答:CREATE TABLE DEPTDeptno NUMBER2,Deptname VARCHAR10,Manager VARCHAR10,PhoneNumber Char12CONSTRAINT PK_SC PRIMARY KEY Deptno;CREATE TABLE EMPEmpno NUMBER4 primary key,Ename VARCHAR10,Age NUMBER2,CONSTRAINT C1 CHECK Aage < =60,Job VARCHAR9,Sal NUMBER7,2,Deptno NUMBER2,CONSTRAINT FK_DEPTNOFOREIGN KEYDeptnoREFERENCES DEPTDeptno;7关系系统中,当操作违反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时,一般是如何分别进行处理的答:对于违反实体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操作,一般都采用拒绝执行的方式处理;而对于违反参照完整性的操作,并不都是简单地拒绝执行,有时要根据应用语义执行一些附加的操作,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第7章数据库恢复技术5.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有哪些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当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利用转储的数据库后备副本和日志文件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某个一致性状态;第8章并发控制1.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并发控制答:数据库是共享资源,通常有许多个事务同时在运行;当多个事务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生同时读取和∕或修改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读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2.并发操作可能会产生哪几类数据不一致用什么方法能避免各种不一致的情况3.答: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三类: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1丢失修改两个事务T1和T2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T2提交的结果破坏了覆盖了T1提交的结果,导致T1的修改被丢失;2不可重复读不可重复读是指事务T1读取数据后,事务T2提交执行更新操作,使T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3读”脏”数据读“脏”数据是指事务T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T2读取同一数据后,T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T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T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则T2读到的数据就为“脏”数据,即不正确的数据;避免不一致性的方法和技术就是并发控制;最常用的技术是封锁技术;也可以用其他技术,例如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采用时间戳方法来进行并发控制;4.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述它们的含义;答: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和共享锁;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他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在T释放A上的锁之前不能再读取和修改A;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事务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务只能再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A,但在T释放A上的S锁之前不能对A做任何修改; 6.如何用封锁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答:DBMS在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对该数据执行封锁操作,例如下图中事务T1在对进行修改之前先对A执行XockA,即对A加X锁;这样,当T2请求对A加X锁是就被拒绝,T2只能等待T1释放A上的锁后才能获得对A的X锁,这时它读到的A是T1更新后的值,再按此新的A值进行运算;这样就不会丢失T1的更新;DBMS按照一定的封锁协议,对并发控制进行控制,使得多个并发操作有序地执行,就可以避免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等数据不一致性;5.什么是封锁协议不同级别的封锁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答:在运用封锁技术对数据加锁时,要约定一些规则;例如,在运用X锁和S锁对数据对象加锁时,要约定何时申请X锁或S锁、何时释放封锁等;这些约定或者规则称为封锁协议;对封锁方式约定不同的规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封锁协议、不同级别的封锁协议,例如三级封锁协议,三级封锁协议的主要区别在于什么操作需要申请封锁,何时申请封锁以及何时释放锁即持锁时间的长短;一级封锁协议: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二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 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三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 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8.什么是活锁什么是死锁答:T1 T2 T3 T4Lock R . . .. Lock R . .. 等待lock R .Unlock 等待. Lock R. 等待Lock R 等待. 等待. 等待. 等待Unlock 等待, 等待. Lock R 如果事务T1封锁了数据R,事务T2又请求封锁R,于是T2等待;T3也请求封锁R,当T1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首先批准了T3的请求,T2仍然等待;然后T4又请求封锁R,当T3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又批准了T4的请求……T2有可能永远等待,这就是活锁的情形;活锁的含义是该等待事务等待时间太长,似乎被锁住了,实际上可能被激活;如果事务T1封锁了数据R1,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因T2已封锁了R2,于是T1等待T2释放R2上的锁;接着T2又申请分所R1,因T1已封锁了R1,也只能T1释放R1上的锁;这样就出现了T1在等待T2,而T2又在等待T1的局面,T1和T2两个事务永远不能结束,形成死锁;T1 T2lock R1 ..Lock R2. .Lock R2.等待lock R1.8.试述活锁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答:活锁产生的原因:当一系列封锁不能按照其先后顺序执行时,就可能导致一些事务无限期等待某个封锁,从而导致活锁;避免活锁的简单方法是采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当多个事务请求封锁同一数据对象时,封锁子系统按请求封锁的先后次序对事务排队,数据对象上的锁一旦释放就批准申请队列中的第一个事务获得锁;10.请给出预防死锁的若干方法;答:在数据库中,产生死锁的原因是两个或多个事务都已封锁了一些数据对象,然后又都请求已被其他事务封锁的数据加锁,从而出现死等待;防止死锁的发生其实就是要破坏产生死锁的条件;预防死锁通常有两种方法:(1)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2)顺序封锁法,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不过,预防死锁的策略不大适合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具体原因可参加概论; 11.请给出检测死锁发生的一种方法,当发生死锁后如何解除死锁答: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允许死锁发生,DBMS检测到死锁后加以解除的方法;DBMS中诊断死锁的方法与操作系统类似,一般使用超时法或事务等待图法;超时法是:如果一个事务的等待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时限,就认为发生了死锁;超时法实现简单,但有可能误判死锁,事务因其他原因长时间等待超过时限时,系统会误认为发生了死锁;若时限设置的太长,又不能及时发现死锁发生;DBMS并发控制子系统检测到死锁后,就要设法解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处理死锁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销,释放此事务持有的所有锁,使其他事务得以继续运行下去;当然,对撤销的事务所执行的数据修改操作必须加以恢复; 12.什么样的并发调度是正确的调度答:可串行化的调度室正确的调度;可串行化的调度的定义: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称这种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 13.设T1,T2,T3是如下的3个事务:T1:A=A+2;T2:A=A2;T3:A=A2;A←A²设A的初值为0.(1)若这三个事务允许并行执行,则有多少可能的正确结果,请一一列举出来;答:A的最终结果可能有2、4、8、16;因为串行执行次序有T1T2T3、T1T3T2、T2T1T3、T2T3T1、T3T1T2、T3T2T1;对应的执行结果是16、8、4、2、4、2;2请给出一个可串行化的调度,并给出执行结果;答:T1T2T3Slock AY=A=0Unlock AXlock ASlock AA=Y+2 等待写回A=2 等待Unlock A 等待Y=A=2Unlock AXlock ASlock AA=Y2 等待写回A=4 等待Unlock A 等待Y=A=4Unlock AXlock AA=Y2写回A=16Unlock A 最后结果A为16,是可串行化的调度;3请给出一个非串行化的调度,并给出执行结果;T1T2T3Slock AY=A=0Unlock ASlock AY=A=0Xlock A等待Unlock AA=Y+2写回A=2 Slock AUnlock A 等待Y=A=2Unlock AXlock AXlock A等待Y=Y2等待写回A=4等待Unlock AA=Y2写回A=0Unlock A最后结果A为0,为非串行化的调度;(4)若这3个事务都遵守两段锁协议,请给出一个不穿生死锁的可串行化调度;答:T1 T2T3Slock AY=A=0Xlock AA=Y+2 Slock A写回A=2 等待Unlock A 等待Y=A=2Xlock AUnlock A 等待Slock AA=Y2 等待写回A=4 等待Unlock A 等待Y=A=4Unlock AXlock AA=Y2写回A=16Unlock AUnlock A5若这3个事务都遵守两段锁协议,请给出一个产生死锁的调度;答:T1T2 T3Slock AY=A=0Slock AY=A=0Xlock A等待Xlock A等待Slock AY=A=0Xlock A14.试述两段锁协议的概念; 等待答:两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项加锁和解锁;●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要申请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任何其他封锁;“两段”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释放任何锁;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在这阶段,事务释放已经获得的锁,但是不能再申请任何锁;第十章概念模型与E-R方法1.什么是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的作用是什么答:概念模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机器的一个中间层次;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4.试给出3个实际部门的E-R图,要求实体型之间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各种不同的联系;n9.学校总有若干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没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可由若干学生选修;请用E-R图画出此学校的概念模型;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对多关系
编号 bj10001 bj11002 gz05001 gz05002 jl04001 姓名 刘伟箭 刘简捷 藤波海 杨行东 林慧繁 性别 男 男 男 男 女 编号 专 VF高级编程技术 专门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VF编程技巧与常见问题解答 面向对象编程与系统开发 业 成果类别
联 系 的 类 型
编号 bj10001 bj11002 gz05001 gz05002 jl04001 一对一(编号)
姓名
刘伟箭 刘简捷 藤波海 杨行东 林慧繁
性别 男 男 男 男 女 编号 bj10001 bj11002 gz05001 gz05002 jl04001 专 业 计算机应用 环境工程 生物工程 统计学 财政税收 专业年限 20 24 30 15 10
bj10001
bj10001 bj10001
著作
著作 著作 著作
一对多(编号 )
bj10001 bj10001
数据库设计基础

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数据库如何设计?
基 本 概 念

实体与联系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分的
事物称为实体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联系:就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

联 系 的 类 型
1.一对一关系 一对一关系即在两个数据表中选一个相同属性字 段作为关键字段,把其中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 段称为主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唯一的,而另一 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称为外来关键字段,该字 段值也是唯一的。
数 据 模 型
数据库中最常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它们是: 1.层次模型 若用图来表示,层次模型是一棵倒立的树。 在数据库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 型称为层次模型: ( 1 )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父结点,这个 结点称为根结点; (2)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R1
R2
R3
R4
R5

数 据 模 型

数 据 库 的 基 本 概 念

数据库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存放数据 的仓库。 数据库技术使数据能按一定格式组 织、描述和存储,且具有较小的冗 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 性,并可为多个用户所共享。现在 借助计算机来保存和管理复杂的大 量数据,这样就可能方便而充分地 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数据库 技术正是由于这一需求驱动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计算机软件技术。

1.人工管理阶段
应用程序A1 数据集S1 应用程序A2 数据集S2
应用程序An
图1-1
特点:无操作系统,存储设备,数据无 结构,缺乏独立性

数据的人工管理
数据集Sn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的 发 展

2.文件系统阶段
应用程序A1 文件 系统 数据集S1
应用程序A2
数据集S2
应用程序An
特点:出现了存储设备,,文件无结构, 数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数据共享性、 独立性差,且冗余度大。


数 据 库 的 基 本 概 念


数据 :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 识别的物理符号。 数据处理: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 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 活动的总和。 其目的之一是从大量的、原始的数 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 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目 的之二是为了借助计算机科学地保 存和管理复杂的、大量的数据,以 便人们能够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 宝贵的信息资源。
补充
数据库基本知识
数 据 库 技 术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 代末 70 年代初,其主要目的是 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 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 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是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新 阶段。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不仅应用 于事务处理,并且进一步应用 到情报检索、人工智能、专家 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

2.网状模型 若用图来表示,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在 数据库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 称为网状模型。 (1)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 (2)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
R1 R2 L3 L2 L1 L4 L5 R4 R5 R3
图1-5
网状模型


数 据 模 型
3. 关系模型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 层次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 数据库则为数据库在概念、方法、技术上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数据库技术研 究最早的两种数据库,而且也曾得到广泛 的应用。关系数据库目前已成为占据主导 地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作为商品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 乎都是关系型的。例如,ORACLE、SQL Server、SYBASE、INFORMIX、Visual Foxpro等。

图1-2 数据的文件系统
数据集Sn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的 发 展

3.数据库系统阶段
应用程序A1 应用程序A2
数据库 管理系统
数据库
应据库系统
特点:出现了大容量存储设备,具有整 体的结构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 有一定的程序与数据间的独立性,并且 实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
数 据 库 的 基 本 概 念


数 据 库 的 基 本 概 念
数据库系统是指拥有数据库技 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 。 数据库系统不仅包括数据本身, 即实际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 还包括相应的硬件、软件和各 类人员。

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操作系统
硬件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的 发 展

数 据 库 的 基 本 概 念
数 据 库 管 理 系 统 (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 简 称 DBMS )是计算机系统软件, 它的职能是有效地组织和存储 数据、获取和管理数据,接受 和完成用户提出的访问数据的 各种请求。

DBMS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 (2) 数据操纵功能 (3)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 这是DBMS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并发控制 (即处理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某些数据时可 能产生的问题)、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 束条件的检查和执行、数据库的内部维护 (例如,索引的自动维护)等。所有数据 库的操作都要在这些控制程序的统一管理 下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以 及多个用户对数据库的并发使用。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