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研究之现状

合集下载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资料

中医脉学中医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脉学是中医研究人体脉搏的规律与特征,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变化。

中医脉学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状况的重要信号,通过脉诊可以研判疾病性质、程度和预后。

脉象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三部分:尺脉、关脉和搏动。

尺脉指的是手腕处的脉搏,关脉是指颈部的颈动脉脉搏,而搏动则是全身各处的脉搏。

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幅度等特征,中医又将脉象分为数十种,如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等。

通过分析不同脉象的表现,中医师可以初步诊断病情。

中医脉诊在进行脉诊时,中医师会先采集患者个人资料和病情描述,再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情况。

随后,师傅会把患者的手腕放在自己手指上,通过摸诊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因。

中医脉诊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在中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演化和病情的好坏。

譬如,浮脉多见于风邪发热,寒热错杂等病者,而沉脉多见于寒邪内盛或阳气不振等病症。

此外,脉象的缓急、弦数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意义,中医师需要根据整体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脉学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脉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些中医学者正在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利用脉搏仪器等设备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情况。

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中医脉学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中医脉学是中医学宝贵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脉搏变化及脉象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中医师判断疾病、制定诊疗方案。

在面对疾病时,中医脉学让中医师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

中医脉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作者:刘磊吴秋峰张宏志张大鹏王宽全来源:《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传统中医学中脉诊这项诊断方式已经成功沿用几千年,中医大夫利用手指感觉人体手腕脉搏的跳动,由于脉搏信号中包含了能够反映人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要信息。

因此,中医大夫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然而,脉诊的准确性则要完全依赖于中医大夫的经验和技能,不同的大夫在诊断同一患者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标准化、客观化脉诊的方法。

关键词:脉搏信号;疾病诊断;信号处理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20-050 引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玮瑰宝,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传统中医学中,脉诊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

脉诊最初源起于经络,并且早期还包括有色诊的一部分,也就是针对“浮络”、“孙络”,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通行的“脉法”,后来诊脉动逐步独立,成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则演变成为目前色诊的一部分。

最终,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地将诊断方法和脉形表现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都是用手指感觉脉动获取人体脉搏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历代传统名医无不是诊脉高手,而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则常常被称为庸医。

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可知人体脉搏汇集于桡动脉处,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脉搏的搏动与心气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和脉道的通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通过诊脉能够得到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内部脏腑功能的综合信息;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脉诊实际上是对整个人体血脉的全面诊察,脉搏信号源于心脏,流经身体各个脏器,最终汇聚在桡动脉处,使其不但包含了心脏血流血管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其它脏器血流血管及相应微循环信息;由此可知,在临床诊断中脉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

近年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从古代文献、脉学理论、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及教学方法方面,对近年脉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Pulse diagnosis is a kind of unique diagnosis methods of TCM. In addition to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ulse diagnosis also achieved some resul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about pulse diagnosis from the aspects of ancient literature,pulse theories,clinical application,objectification,standardization,and teaching methods.Keywords:TCM;pulse diagnosis;review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即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眼看、耳听、鼻闻、口问、触摸等方法搜集疾病信息,并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主要病因及相关证候诊断。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多指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

关于脉诊,自古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可见相比于其他诊法,脉诊显得更难以把握。

然而,由于脉诊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古至今,对其研究层出不穷。

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

兹就近年来中医脉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陈欣然等[1]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及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病机所在。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滑涩等,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象,可以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机。

近年来,脉诊研究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脉象特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研究者探究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以便提出更准确的脉象诊断方法。

2. 脉象变化的研究:通过监测患者的脉象变化,研究者试图找到脉象变化与疾病发展的规律,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3. 脉象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研究者通过将脉象与辨证相结合,探索脉象与辨证的关系,以及脉诊在指导中医治疗上的作用。

4. 脉诊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脉诊仪器的发展可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出更先进的脉诊仪器,以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脉诊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脉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脉诊只是主观的观察和摸诊,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脉象的解读也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脉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期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脉诊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

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及模型建立的思考中医平人脉象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人体面部、舌、脉等部位的表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逐渐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对中医的平人脉象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的现状,同时探讨如何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

一、中医平人脉象研究现状1.平人脉象的基本内容中医平人脉象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头、脉搏等部位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状态。

其中,面部主要表现为肤色、皮肤粗细、皮肤纹理等;舌头主要表现为舌质、舌苔、舌体颜色等;脉搏主要表现为脉象的强弱、速度和规律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中医学院、中医医院等机构都开展了平人脉象的研究工作。

在国外,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者也开始逐渐重视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

3.研究方法中医平人脉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分析等。

其中,临床观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面部、舌、脉搏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病因。

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来观察患者的平人脉象的变化。

文献分析则是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等文献的研究,来获取平人脉象的相关知识。

二、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建立思考1.模型的建立目的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中医诊断。

通过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可以提高中医师对患者疾病状态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预测能力。

2.模型建立的步骤(1)收集数据:通过对大量的中医病历进行数据收集,获取各种疾病的平人脉象数据。

(2)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筛选出与各种疾病相关的平人脉象指标。

(3)模型构建: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

可以采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将数据构建成模型。

(4)模型验证: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模型的应用中医平人脉象的模型可以应用于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
(2)医
度。
《内经》中有关常脉与病脉的描
前在临床上脉诊在中医临床运用
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
(3)医
述均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各种脉象
中的地位日趋弱化,经常出现忽视
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
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使初学者易
脉诊的问题[3]。脉诊对于中医辨证
法规范化使用脉诊;
(4)现代辅助
遑论脉诊各学家理论继承和发展,
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
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
认识,本文就目前临床中脉诊面临
因此就导致了脉诊理论学习的难
收集患者的信息,整体分析,进行
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度大[8-9]。
《脉经·序》中云:
“ 脉理精
辨证论治。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
1 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
客 观 化 发 展 ,让 中 医 脉 诊 更 加
能力,各大中医院校均开展中医诊
行辨证。而规范化的脉诊操作要
精确。
断实践教学,其中脉诊是实践教学
求医者诊脉时,每手诊脉时间不少
2. 1
[12]
的重点,也是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
难点。脉诊的实践教学一般针对
。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
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
的认识,
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关键词 脉诊;辨证论治;临床;困境;对策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然而相对其它三诊,脉诊由于较难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c iv me th v e n ma e i o main me h ns o C p le b e d n mi n lss Ge e a u v y i t d f u s y h e e n a eb e d n fr t c a im f M us y h mo y a c a ay i. n r l re n su y o l b o T s p e h mo y a c me o swa e iw d a d ie o u t e e e c a rp s d i hsp p r e d n mi t d sr ve e n d a frf r rr s a h w sp o o e n t i a e . h h r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0 0 ( O O 0 -0 6 3 1 0 -85 2 L ) 82 1 - 0
Re e r h a i ki i Fo m a i n M e h n s fTCM le b m o y a c Anay s a c nd Th n ng O l r to c a im o Pu s y He d n mi l・
[ 4] 史圣华 , 日根. 莫 酸枣 仁汤 的l 临床应用进 展 [ ] 内蒙古 中医药 , J.
20 2 ( ):3 07,6 6 4 .
[ 5] 王 晓玲 , 王富春 , 林
雪Hale Waihona Puke 镇静安神针法释义 []长春 中医药大学 J.

学 报 , 04, 0( )4 20 2 3 :.
志 , 0 5 2 ( )2 . 20 , 4 6 :1
ss i
Y NH i i, N i i G N i n L F — n ,UJ g ig A a xaWA GY— n — q , O GA— ,I uf g F i -n mi e n j

脉学的总结

脉学的总结

脉学的总结脉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被称为“中医学之母”,对中医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脉学是一种以脉搏为基础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状态,以及诊断出具体的疾病。

对于学习脉学的医学生来说,需要对脉程、脉息、脉相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

脉学的历史传承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关于脉学的相关记载,至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记录。

中国古代所谓“一闻二问三看四诊”,以脉诊占3项,可以看出其在古代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脉学理论也日益得到深入挖掘和发展,其中尤以《景岳全书》、《医学源流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对脉学的研究贡献巨大。

在临床实践中,脉诊经常不被重视。

相较于现代化的诊断工具,如CT、MRI等,脉诊被认为过于主观,可信度不高,而被弃之不用。

然而,对于中医来说,脉诊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以人为本,重在整体性的治疗,而不是针对单一的病症进行治疗。

因此,只有通过身体的信号来判断病人的病理状态,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脉学诊断的基本原理是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状态。

其中脉搏的形态几乎是反映了人体机能、脏腑功能、疾病病理变化、遗传、环境和地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

除此之外,“三部九候”、“五行十二经脉”、“叶氏脉穴经络学说”等都是脉学的基本知识点。

不仅如此,对于脉诊来说,正确的诊断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技术不到位,诊断就会存在误差,影响疾病的治疗。

目前,中医脉诊诊所已有广泛的应用,从而间接证明了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师进行脉诊。

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量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理状态,对症施治,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一、引言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体质。

在现代医学领域,虽然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扫描或检测来确诊,但中医脉诊仍然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所认可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各个脏腑之气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在脉搏中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都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及体质。

中医脉诊是一门较为细致、繁琐的学问,医生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三、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医辅助诊断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医生将中医脉诊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诊断疑难病例。

有些病症在西医检查中无法明确诊断,通过中医脉诊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在许多临床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诊断优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脉诊可以不仅用于诊断疾病,还可以根据人体脉搏的特点来辨识人体的体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应不同的脉象特点,因此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体质的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养生和治疗方法。

在预防疾病和保健方面,中医脉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医治疗除了在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脉诊在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脉搏的不同情况,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

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一些症状明显但无法通过检查明确诊断的患者,通过中医脉诊可以获得有效的治疗。

四、中医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进展1. 脉象特征的量化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对脉象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脉搏仪器监测脉搏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将脉象特征进行数字化描述和分析,为中医脉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959年中医资料9脉学整编与研究情况简介

1959年中医资料9脉学整编与研究情况简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脉学整编与研究情况简介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班崔玉田;天津医科大学中医科赵恩俭脉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在诊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司马迁的史记中说:“今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虽然也有人认为脉学不是扁鹊的创造,但是到了扁鹊时代,脉学已经应用于临床,这是无可非议的了。

扁鹊的诊法与内经诊脉法大致相同,是以三部九候为基础的,也就是遍诊人体表露之各动脉,与此同时还存在有人迎与气口的诊法,及诊寸口脉法。

三部九候虽然是非常精细了,但是应用起来不方便,有些动脉波动较小,诊查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除了某些特殊的疾病以外,这种遍诊全身动脉的方法,意义也不大,以后逐渐由独取寸口所代替了。

实际来说,从诊全身的动脉,到独取寸口,从实用义意上看,这是脉学发展中的一个进步。

脉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无数的医学家的修改与补充,它不仅对祖国医学、而且对世界医学也曾作出供献,如脉学在十一世纪就传入阿拉伯,其有名的学者——阿维森纳,在他所著的脉学中,也有很多采用了我们的脉象分类。

脉学由于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细密的观察,所以使它得到很多既客观而又实用的结论。

诊脉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中医在临症治疗中,要依据四诊,辨别八纲,然后才能立法处方、在辨别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塞、热)中,脉诊占有重要的位置,脉与症必需互相配合,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不然很可能发生错误,在仲景伤寒论中提出很多此类例子,如结胸症,是应当用大小陷胸汤攻下的,假若脉浮大的时候,攻下就可能发生死亡。

由此可见,在采取治疗方法,尤其是汗吐下法,不诊脉是冒险的,假如正当津液缺乏时,再损伤其津液,就可能发生表里皆虚、阴阳俱亡的情况。

从现代医学论脉学的研究概况

从现代医学论脉学的研究概况

性不育发生发展过程中嗍; 其中免疫性不育、 少弱精子症及生殖系 统感染等所诱发男性不育均可经治疗后改善, 属于相对性不育m 。 但 目前 西 医治 疗无 特 效 药物 , 效 果 无法 满 足 临床 需要 ; 而 中 医治 疗男 性不 育辩 证 困难 , 精 子质 量改 善 时间较 长 【 8 l , 如何 寻 找一种 较 为稳 定发 病干 预机 理 已成为 医学界 关 注的热 点之 一 。 本次研究结果中 , 人选患者中平和体制患者 8 例, 约占总例 数5 . 0 0 %; 单 一 偏 颇 体 质 患者 1 1 例, 约 占总 例 数 6 . 8 8 %; 混 合 偏
】 . 上海: 上海科 学技 术出
版社 . 2 0 0 9 : 1 4 1 .
『 9 9 1 潘 明沃 , 陈 志强 . 实验 室检 查对 不 育 男性 中 医体 质 辨证 论 治 的
价值 与 思考 田. 新 中医 , 2 0 1 3 , 4 5( 8 ) : 5 4 - 5 6 . [ 1 o l 崔云 . 男性不育症临床研究的思维方法明 . 中医 研 究2 0 0 7 , 1 1 ( 2 3 ) : 1 1 一 n [ 1 1 】 陈 志强 . 创新辨 证论 治 , 发展 现代 中医学 一对现 代 中 医学辨证 论 治体 系的再 思考 Ⅱ 】 .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 2 0 1 1 , 3 1 ( 1 ) : 1 0 4 - 1 0 6 .
内蒙古 中医药
颇体质 1 4 1 例, 约 占总 例数 8 8 . 1 2 %; 阳 虚体 质 5 例, 约 占 总例 数 3 . 1 3 %; 气 虚体 质 4 9 例, 约 占总例 数 3 0 . 6 3 %; 阴虚 体质 5 3 例, 约 占 总例数 3 3 . 1 3 %; 湿热体质 1 1 6 例, 约占总例数7 2 . 5 0 %; 痰湿体质 3 6 例, 约占总例数2 2 . 5 0 %; 血瘀体质 4 l 例, 约 占总例数 2 5 . 6 3 %; 气郁体质 4 2 例, 约占总例数2 6 . 2 5 %; 笔者认为不育男性体质以混 合偏颇体质为主 , 其中湿热体质居于首位 ; 从可认为男性不育症 病 因主要 为湿 热 、 痰湿 及血 瘀 ; 现代 不育 男性 日常饮食 普遍 不 节 , 湿 热 内蕴 而阻 于 脾 胃 ; 生活 工作 压 力加 大 可 进一 步致 情志 内伤 , 肝郁 脾 虚 , 进 而痰 浊 生 久而 伤肝 肾【 9 。而性 交 不 洁者 可 由 生殖 系统感染引起湿毒伤精 , 败精 留于精道【 l l 】 。 笔者认为男性不育治疗应针对病 因治疗 , 同时治疗 应将病 因 与体 质辨 别相 结合 。 临床 医师应 在 体质 辨识 后辩 证用 药 , 同 时 体质调节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 即体质调理组分保持相对稳定不 变, 其余 组分 辩证 加减 ; 补 肾可 用覆 盆子 、 淫 羊藿 , 祛 湿可 用黄 芩 、 黄柏, 健 脾 可用 白术 、 茯苓 , 清 热可 用蒲 公英 、 丝 瓜络 , 疏 肝可 用柴 胡、 郁金 , 而化瘀则可用法半夏 、 陈皮 ; 同时配合调节作息及饮食 干预 , 持续用药 6 个月后再行体质辨识 , 从而实现有效提高男方 生育 能 力 的 目的。 综 上 所述 , 不育 男 性体 质 中 以混 合偏 颇 体 质 为主 , 体 质 分 型 中湿 热 、 阴虚 及 气 虚 居 于前 三 位 ; 男 性 不 育 中 医诊 治 应 对 ‘ 辨 病 ‘ 和‘ 辨 体质’ 双管 齐 下 ; 在原 发病 有效 治疗 基 础 上加 用补 肾祛 湿 , 健脾清热及疏肝化瘀等中医体质干预对于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生 育 能力 具有 重要 意义 。 参 考文 献 [ 1 】 潘 明沃 , 潘佩 光 , 陈建 宏 . 不 育 男性 中 医体 质 学探 究及 中 医诊 治的 思考 Ⅱ ] . 实 用 医学杂志 , 2 0 1 3 , 2 9 ( 1 3 ) : 2 2 1 7 — 2 2 1 9 . [ 2 】 郭应 禄 , 胡礼 泉 . 男科 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0 4 : 1 1 . 【 3 】 陈志强 , 江海身 . 男科专病 中医临床诊治I M】 . 2 版. 北京 : 人 民

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2019 第二十一卷第十二期★¥〇!. 21N〇.12情志脉学的為史洲源及现代研堯迷|*马欣、李旭豪、薛玺情、杨继国(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355)摘要: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情志脉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探寻古代情志脉学的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证实了情志脉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情志心理脉学历史渊源研究进展doi: 10.11842/wst.20190214001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中医是最早出现情绪情感理论的学科,提出基本 情志与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认为情志是重要的致 病因素,既可反映心理变化,又可影响气机活动,属中 医心理学研究范畴I U I。

祖国医学认识到情志刺激或 心理变化在脉象上会有所反映,并且可从脉象变化来 判断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症。

中医脉学通过对情志 与脉象相关性的研究,形成和发展了情志脉学|31。

现 代临床亦有多位脉学专家从事情志相关的心理脉学 研究,并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多位学者应用传感 技术、图像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脉形、脉搏波等 脉象因素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回顾古代情志脉学的 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心理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

1古代心理脉学发展概况1.1《黄帝内经》—脉象与情志相关《黄帝内经》最早出现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素 问•经脉别论》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收稿日期:2019-02-14修回日期:2019-10-02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恙劳动静,皆为变也。

中医诊断之脉学的现代发展

中医诊断之脉学的现代发展

脉学的现代发展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脉学的现代发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源远流长,从其起源到形成脉诊学体系,是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整理、研究、总结而发展的,亦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脉诊学因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而成为中医的标志。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文献。

近年来对中医脉诊学的研究亦不断的深人,其中对于传统脉学的客观化指标的研究,对局部脉象变化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反映的信息的研究,对于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的研究等,都做出了许多成绩并且还在深人。

中医脉诊学的基本特点是从局部的脉象以检测整体的变化,亦是内在变化从局部所反映出的信息,是与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脉诊学与中医基本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但脉学作为中医独特专门之学,从主客观因素上说亦存在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等现象。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脉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客观化指标或界说不清是不足为怪的。

历代医家为便于临床实用,不断的进行分析归纳,从脉诊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对于脉象的描述,命名和分类的方法,历代很不统一,这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从《内经》开始,经《伤寒论》《脉经》至《濒湖脉学》,所记载的脉象脉名数目是不同的,从现有文献中亦可以看出历代对脉象的分类方法亦各有不同,如有八纲分类,有以浮沉迟数分类,有以阴阳分类等等,虽然其分析归纳的方法很不统一,但从中可以看出其探索简明切用以执简驭繁的目的是一致的。

金氏脉学概要

金氏脉学概要

金氏脉学概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昌盛,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普遍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质量,随之而来的是对身体健康的更加关注,渴望有更安全、更经济、更便利的医疗诊断手段和医学理论,来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但是,尽管医疗水平和诊断手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现有的医学理论和医疗诊断手段还是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或者是安全简便但不准确,或者是准确但不够安全简便。

为此,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潜心于新的医学理论和诊断手段的研究,力争做出突破。

金氏脉学理论就是在此前提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简便易行的无损伤诊断理论。

所谓金氏脉学就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观,总结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门新的脉诊理论。

第一节金氏脉学创立的背景及理论依据无损伤诊断是一种安全、方便、快捷的诊断手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现有的无损伤诊断手段临床三基本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且大多仅能做到局部诊断,难以真正做到通过无损伤诊断,实现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掌握疾病的本质。

为了使无损伤诊断能够成为临床上主要的、综合的诊断手段,各种理论不断提出,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医脉学更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中医脉学的启示和借鉴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方便,无需任何仪器和繁琐的过程,并能避免仪器检查诊断中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因而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所谓脉诊就是医生运用手的食、中、无名三指指腹触按病人的腕部桡动脉脉搏,运用轻重不同的指力,对各种脉象进行鉴别,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真正的无损伤诊断。

研究脉诊原理及诊脉方法的科学,称为脉学。

脉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研究应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它始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整理和总结提高,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精)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精)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 状及思考【摘要】 中医脉诊是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有研究表明中医脉象形成与心血管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 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文章就近十余年从血液动力学角度开展 的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 中医;脉象;血液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Abstract : Pulse diag no sis is one of TCM diag no sis methods to exam ine illness and recog nize syn drome in cli nic.Prior studies have dem on strated that there is sig nifica nt correlati on betwee n TCM pulse and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C on siderable achieveme nt have bee n made in formati on mecha nism of TCM pulse by hemod yn amic an alysis.Ge neral survey in study of pulse by hemod yn amicmethods was reviewed and idea for further resear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 TCM; Pulse; Hemodynamics; Mechanism; Research status脉诊是中医临床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 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现代研究表明,心室的周期性 收缩与舒张所导致的主动脉的一张一缩将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出发沿着动 脉管传播,这种波就是脉搏波[1]。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学中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纵观中医发展史,脉诊一直是中医确定疾病证型、区分疾病性质和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脉诊与经络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繁至简的过程。

早期脉诊用于确立针灸的疗法,针刺与脉诊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的中医发展对方药应用与脏腑辨证逐渐重视,脉诊与开方用药的关系逐渐紧密联结,针灸治疗与脉诊的关系则不再像早期一样密切,现代中医治疗中脉诊多用于遣方用药之时,针灸临床治疗中配合脉诊使用的情况已很少,脉诊在中医针灸临床上的重要性与地位正在逐渐下降[1]。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说,在科技快速进展及各式检验器材推陈出新的现代,是否仍然适用? 本文拟用 CNKI 数据库检索“针刺 + 脉诊”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脉诊在现代针刺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了解现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方式及适应范围。

1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代研究概况1. 1 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最早文献出现于 1981 年,至 2018 年为止,每年相关文献仅有 1 ~ 3 篇,1981—2017 年共 36 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仅 28 篇[2-29],由此可见,针刺配合脉诊做治疗在现代已逐渐不受重视。

1. 2 诊脉对于临床针刺的作用有深厚理论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是各文献中普遍提及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尚有《灵枢·终始》: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小针解》: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文献中针刺配合脉诊的理论依据主要围绕在针刺、脉诊与气的关系上,认为调气是针刺的目的,而针刺的补泻手法能使气血协调,从而治愈疾病[3]。

针刺结合脉诊的现代文献对于古代医籍有一定的认同与理解,并且试图将古医籍的内容运用在医疗实践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学研究之现状(摘自《岐轩脉法》)[复制链接]
脉学研究之现状(摘自《岐轩脉法》)
虽然脉诊方法在目前中医中的地位越来越小,整个诊病过程主要是靠问诊和舌诊,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脉诊的意义,但这并没有阻碍一些学者对脉诊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

纵观目前脉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脉象方面:
一直以来中医诊脉就是要靠脉象对疾病证候做出指导。

自从王叔和的《脉经》对常见脉象做出规范之后,中医的脉诊就开始扎根脉象。

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现代著作要数许进京、胡彦欣编著《脉法精粹》一书,此书对古代脉学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和分析,对临床常用脉象的构成条件、脉形规范、分类方法、辨别病脉的方法以及各种脉象的主病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对脉象认识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在一些脉象的认识上提出了独到见解。

再就是李士懋教授的《脉学心悟》,黄杰熙的《实践脉学》都从脉象的角度对中医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了详细阐释。

二、在脉理方面:
目前在脉理方面主要是集中在“全息论”在脉学中的拓展,它在中医里面主要是体现在“天人相应”这个方面,由于受到现代科学对全息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所以全息理论在中医脉诊里获得了十足的发展。

近期代表性的著作应该是金伟编著的《金氏脉学》。

他巧妙的把寸口脉的四个层次(浅、中、深、底)的脉搏波的不同脉点与人体的解剖位置巧妙结合,从而实现了脉象从辨证向辨病的发展。

这至少为中医诊断中辨证和辨病的结合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三、脉学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
中医的脉诊始终和心理学分不开的,因为七情致病是中医致病因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们不断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以寿小云编著的《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为代表,通过挖掘传统中医理论和融合各民族脉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脉学理论,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心理脉学诊法。

它力图在人类心理情感活动与中医脉诊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人类能够直接面对他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和心理致病因素,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对话。

四、现代科学手段对脉搏波的研究:
现代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脉搏波”的研究上,其中的代表著作是《脉搏波的工程分析与临床应用》,此书用现代工程和系统分析方法论述了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脉搏波产生与传播的机理,脉搏波特征参数的提取与影响参数的各种生理因素,以及由脉搏波原理开发的各种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他不同于中医脉诊,它可以算是以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的脉诊方法,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中医所说的脉象中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人体病理生理信息。

但所有这些却仍然不能替代我们中医的传统的脉法,因为中医的脉诊就是中医的一个缩影,它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辨阴阳为法则,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选择。

当然中医脉诊也要不断发展增添新的内容,达到更加完善的目的。

注:本文作者网名:清杰居士即《岐轩脉法》作者之一的张润杰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