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自我与文化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自我评价来实现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地接收来自他人的反馈和评价,这些反馈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同事的赞扬和认可,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而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和责备,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负面评价。
此外,个体的自我概念还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比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独立,倾向于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发展;而东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倾向于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扮演。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形成的。
儿童会通过与父母、老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会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
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等方面的认知,这些认知对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还与自尊心密切相关。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个体的自尊心会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而自尊心的高低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一个对自己有积极评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和情绪,而一个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的人则可能表现出消极、自卑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概念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身份的认同和接纳。
个体的自我认同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可以是基于性别、种族、国家或其他身份特征的。
自我认同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 男女的自尊差异
– 多项研究显示,男性的自尊高于女性 – 女性通常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社会对其有更多的社会偏 见;即他人的消极评价导致 – 在印度和马来西亚要求女性做家庭主妇的国家,女性自 我概念很低;芬兰和英国女性劳动力很活跃,男女差异 不大。 – 司机、飞行员、航天员等行业
如何看待“女性年轻官员更易引争议”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
– 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
• “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 • “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
– 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 am I”的问题时,主要 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 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 – 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 妇 – 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 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
– 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 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 – 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 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社会心理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
社会心理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1.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着眼于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文化差异等内容,从而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文化差异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希望能够对未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以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的关系。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并进行总结。
其次,正文部分将分析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并探讨文化适应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探讨文化适应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并分析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旨在探讨文化适应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以及展望未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下的社会心理现象,为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4 总结总结部分:社会心理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互动和发展。
而文化适应则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促进文化适应的有效策略,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将会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页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任务,这是世界 上最困难事——塞万提斯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页
本章主要内容
1、自我本质与功效 2、认识自我方式 3、怎样进行自我管理 4、自我与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3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测试
假设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真实情况。你能够告 诉他关于你自己20件事。这些是能够包含你 个性背景、生理特征、兴趣、属于你东西、 你亲近人,等等。总之,就是任何能够帮助 这个人了解你真实情况东西。 你会告诉他 什么?
认知失调与决议 扭曲好恶——决议失调是一个人在做了决定
之后所产生失调。 消除:提升被选择对象吸引力,同时降低被
拒绝对象价值。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49页
案例研究
“怎样对待考试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50页
案例研究
考试作弊之后,他会 努力使自己相信,假 如有机会话每个人都 会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5页
2、观察
谁更高兴,银牌还是铜牌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6页
2、观察
了解自己动机 给孩子什么样奖励
内在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以为该活动 有趣而从事该活动欲望。
外在动机:因为外在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 项活动欲望。
过分充分理由效应:认为自己行为是由外在 原因引发,使得大家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 行为可能性。
赞成
1234567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8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差异 自我定义性别差异
女性对关系相互依存性更高;男性对团体依 存性更高。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对你的看法的解释……
焦点效应( spotlight
effect )意味着人类往往 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 对我们的注意度。 of transparency )我 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焦虑、愤怒、 厌恶、谎言、吸引力)。
透明度错觉( illusion
自我感觉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
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的微妙控制对行为影响
利维(Levy, 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 “有激活性的, (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 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 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 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仅仅下意识 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 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敁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 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 象,其记忆的自我敁能感可能会更高,看来比在西 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较少的记忆丧失。
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鲍 迈 斯 特 等 人 (Baumeister & others, 1998,
2000)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进 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 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 难题时会更快放弃。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 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少。有意的 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三、自尊
自尊(self-esteem)——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 假设: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
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 们就会有高自尊吗?(自下而上) 相反假设: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个体——那些 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迚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 能力和其他方面。他们更像是初为父母乊人,爱他 们的孩子,喜欢孩子的手指、脚趾和头发。(父母 并不是先评价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脚趾、然后才决定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自上而下)
【精选】社会心理学 第二讲社会中的自我3
阶段1
吃药片(心
实
悸、呼吸不
验
规律和神经
程 序
质的发抖) VS不吃药
片
阶段2
电击, 不能够 忍受的 时候停
止
结果发现:吃药的人能够忍受的点击程度是没吃过要的人的四倍。
原来真的“神马都是浮云”
•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 吉尔波特和威尔逊(2003、 2004)
• 心理免疫系统令我们比我们自己 预期的更容易适应残疾、恋爱关 系终止、考试不及格、失去职位 和个人与团队的失败
社会比较
排名 (按照“幸福 者”在国民 中所占的百 分比排序)
1 2 3 4 4 6 6 8 8 8 8 12 12 14 14 16 17 18 18 20
国家
丹麦 芬兰 挪威 荷兰 瑞典 新西兰 哥斯达黎加 澳大利亚 瑞士 以色列 加拿大 巴西 巴拿马 奥地利 美国 比利时 联合王国 土库曼斯坦 墨西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实 学习阶段:
验 对不同类型
程 序
问题进行判 断
间隔时 间
记忆测量阶段: 对现前学习词
汇进行回忆
结果发现:与自我相关的词汇记忆最好
3.社会自我的发展
• 社会因素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 (1)扮演的角色 • (2)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 (3)和别人的比较 • (4)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 (5)其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 (6)周围的文化
• 削减税收 • 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要迷失
自我 • 爱人先爱己 • 宁可精神独处,也不要信仰共
有 • 相信你自己 • 想法与众不同
自我概念:独立或相互依赖
特性
独立自主
相互依赖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文化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文化与归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
文化和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社会心理学与文化1.1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和艺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它是通过社会传承和交流而形成,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1.2 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认知方式。
文化因素可以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行为。
1.3 文化差异研究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差异来探索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文化更注重集体利益,强调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主性。
1.4 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了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情绪表达、认知风格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二、社会心理学与归因2.1 归因的定义和类型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会将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特征(内在归因)或外部情境(外在归因)。
2.2 影响归因的因素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可得性、行为一致性、个体特质和文化背景等。
2.3 归因偏差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如自我服务偏差(将成功归功于内部特质,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和基本属性错误(过分强调个体内部特质而忽视外部情境)。
2.4 文化与归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内在归因,而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外在归因。
这是由于文化对个体自我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塑造。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和归因的关系3.1 文化影响归因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归因偏好和解释模式。
3.2 归因反映文化价值观个体进行归因时,其内部心理过程反映了其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信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8自我
多重自我 - 社会角色
虚拟身份
镜像自我
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 自我实现式预言
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消费者,对穿着 更感兴趣,有更强的购买私人产品 的意愿。 自我监控
消费与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判断社会身份 穿着打扮、食物偏好、汽车、家居装饰等 符号自我完成理论
自我与产品的一致性
现实自我与日常功能性产品的关系密切;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 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 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 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 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 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 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
自我概念维度 实际的自我概念 理想的自我概念
个人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我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
别人实际上如何看待我
我希望如何看待自己
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
依存型/独立型自我概念
独立型自我概念强调个人目标、个性、成就和愿望。具有独 立自我概念的个体倾向于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自我依靠和 包容。他们以自己做过什么、有什么、自己能与别人相区别 的特征来定义自己。 依存型自我概念强调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联系。具有依 存型自我概念个体倾向于服从、以社会为中心、注重整体和 协同、并以关系为导向。通过审视自己社会角色、家庭关系 和交往圈来定义自己。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 表征的自我经验。
社会心理学专题——自我意识“我是谁?”
课堂练习:杨永明
说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 的语句。
认识你自已!
❖ 我是谁? ❖ 我是否有价值? ❖ 我为什么要活着? ❖ 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 ❖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 面对着这些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不断追寻的问题,
会做什么? ❖ ⑼ 如果你现在死了,你喜欢别人用哪三个字来形容你?
❖
第五章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 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
1.自我认知: 是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
2.社会自我。宏观上指个体对隶属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 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 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 特点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
❖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斯芬克斯之谜, 是古希腊哲学家普 遍认识人类的最高 智慧——人,必须 反思和认识自己!
德尔菲神庙(太阳神阿波罗昭
晓其神谕的地方):世界闻名
的著名古迹,位于希腊的福
基斯(Phocis),1987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将之作为文化
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德尔
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
“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仍然
你知道吗?
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 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 腿最多时最无能?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影响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探讨人们是如何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且如何对他们的行为、态度和认知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心理学如何与文化相互关联,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文化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根基之一是社会认知,即人们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观念。
文化对社会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和期望。
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自我独立、个体权益和竞争;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强调群体的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作。
这种差异会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并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进行适当的控制。
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即对社会事件的解释和理解方式。
有研究表明,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反,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命运,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集体的努力和机遇。
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考虑归因方式的差异对于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文化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望的影响。
文化传递了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行为的期待和行为选择。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谦逊和避免自夸被视为是美德,而在其他文化中,自我表达和自信可能更加受到重视。
这种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展示哪些行为,并且也可能引起不同文化间的误解和冲突。
除了个体层面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也关注文化对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影响着群体的共同目标和精神认同。
例如,某些文化对于合作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视,可能会促进社会团结和公共利益的追求;相反,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体权益和竞争,从而导致社会中的不公平和冲突。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认知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认知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科学。
文化认知是文化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和文化认知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文化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一、文化对心理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人们的思考、行为和情感都与所处文化相关。
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们的认知和认知流程受到文化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处理信息时,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流程。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分析和直接表达,而亚洲文化强调间接表达和管理情绪,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影响了人们的交际和决策。
2. 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不同文化下的人对情感体验和表达的观念不同,会影响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3. 文化会影响人的自我和自我认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面临自我和自己身份的困惑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思考和行为策略。
4. 文化会影响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方式。
人们在面临外部环境时,往往会根据本身文化的习惯和信念,来决定如何应对外界环境并进行交流。
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对文化认知的研究和探索,使社会心理学研究加深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理解和分析。
二、文化认知的形成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知是指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个体通过与文化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
文化认知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语言是文化认知最基本的方面。
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反映出了文化中的个体和集体的意识形态和信念,从而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模式。
2.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认知的关键之一。
价值观念广泛存在于文化中的习俗、规则和传统中,因而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模式。
3. 社会历史背景:个体的文化背景还与其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人类在生活的历程中所受到的文化影响,都会对认知模式形成影响。
4. 群体交互:人类在互动中所经历的事情,影响了其在文化认知中的受到激发程度和信息获取能力。
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文化面貌,它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发展。
首先,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的认同感,它是人们建立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民族文化的认同不仅强化了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同和自豪感的源泉,也可以成为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其次,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并融合,在这样的文化融合中,民族文化也得以借鉴和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点,进而发展壮大。
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共识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和隔阂。
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社会传承也是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进行的。
社会传承使得民族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元素得以长久保存和传承,也能够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
民族文化需要得到社会传承的支持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扬光大。
最后,创新也是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可以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内涵。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的需要,才能促进需要的不断满足。
”民族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
对于某些人而言(特别是那些西方工业文化中的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很盛行的。
在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像史瓦辛格、史泰龙……他们往往是深入敌后九死一生,一个人就把对方N个人打得屁滚尿流,最后还能活着回来的孤胆英雄;而反观国产电影呢,不是没有这样的英雄,只不过“我们的”英雄,其下场通常是为了集体的、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似乎东西方对于英雄的定义标准有着较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
身份更多是独立的。
青春期是与父母分离的时期,个体开始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
即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的特性——作为有特殊能力、特点、价值和梦想的独特个体——可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
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定义一个人的可能性自我并相信他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会使他的生活富足。
在20世纪结束之前,个人主义已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主导声音。
西方文学,从《伊里亚特》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多地赞美那些依靠自己的人,而较少称赞那些满足别人愿望的人。
当人们经历过富裕、变动、都市化和大众传媒后,个人主义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
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
特性被更多地定义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集体主义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在中国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粮食生产。
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rt在《思维地理》(Geography of Thought, 2003)中主张,其结果不止是社会关系与倡导个人主义文化的西方不同,而且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当呈现一种栩栩如生的水下场景时,日本人自然地回忆出比美国人多60%的背景特征,他们的讲述更多以关系为主(青蛙在植物旁边)。
美国人把注意更多地放到焦点目标上,比如单独的大鱼,而较少注意环境特点(Nisbert, 2003)。
Nisbert从这些研究中总结出东亚人的思维更加整体化——在与其他事物或环境的关系中知觉和思考对象与人。
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相互依赖型的人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己的社会联系。
他们不是只有一个自我,而是有很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工作时的自我、与朋友一起时的自我(Cross & others, 1992)。
相互依赖型的自我是镶嵌于社会关系中的,直接的交谈比较少,更多的是礼貌性交谈(Holtgraves, 1997)。
其社会生活目标更多的不是增强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他所在的群体。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 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与特定的情景有关)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跨情景的持久性)。
在一项研究中,认为在不同活动领域里仍然保留了自我(内在自我)的加拿大学生为五分之四,而中国与日本的学生则仅为三分之一(Tafarodi & others, 2004)。
无论如何,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样分类如此鲜明的文化似乎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任何文化中的个人主义都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发生变化(Oyserman & others, 2002a, b)。
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和政治观点之间。
在美国,夏威夷人和住在最南部的人要比那些西部山区比如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的人表现得更为集体主义(Vandello & Cohen, 1999)。
保守派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者(“不要征税或管制我”)和道德
上的集体主义者(“制定法律来约束不道德行为”)。
而自由主义者则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集体主义者和道德上的个人主义者。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学会不必太在意别人的偏见的人,“在他人的评价之外”并且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有那么重要(Crocker, 1994; Kwan & others, 1997)。
自尊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
对个人特性的威胁会比群体特性的威胁更让我们感到气愤和郁闷(Gaertner & others, 1999)。
对于日本学生来说,高兴是伴随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的——亲密感、友好和尊敬。
而对美国学生而言,这种情绪通常伴随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冲突常常发生在群体之间;而个人主义文化则会发生更多个体之间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