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课程纲要
蔬菜栽培课程纲要
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蔬菜栽培)《蔬菜栽培》是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项目之一,是与农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用性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常见蔬菜的栽培活动,了解蔬菜从选种到收获上市的一般过程,学会一些常用的蔬菜栽培技术。
(教育价值:种菜兴趣、新型劳动者)一、课程目标1.了解蔬菜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蔬菜栽培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当地主要蔬菜的种类、常见品种、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栽培特性,了解蔬菜栽培和市场销售的一般过程。
3.了解蔬菜栽培的常用工具、肥料和农药,掌握当地主要蔬菜的栽培技术,学会识别蔬菜的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4.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爱护工具、互相合作、务实求新、保护环境的习惯,培养重视科学信息和科学实验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以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蔬菜栽培为载体进行教学。
应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选取一种或几种当地的主要蔬菜作为栽培对象来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验从选择栽培品种、制订栽培方案、组织实施栽培、评价栽培成果等全部过程。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组织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重视实地操作和对当地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
3.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蔬菜栽培的科学实验,及时介绍和引进蔬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
4.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尤其在使用农药时,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操作着装,现场监护操作活动。
5.蔬菜栽培共32课时,供一学期使用。
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分段集中安排,同时要安排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
(二) 教材编写建议1. 蔬菜栽培是初二学生使用的教材,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不宜求多求全。
2.以几种常见蔬菜的栽培为线索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栽培活动。
品种的确定要顾及江苏不同的地理区域,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蔬菜栽培学是以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研究蔬菜作物生长和发育规律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原理,以实现蔬菜优质高产均衡供应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同时也是蔬菜学的主干模块课程之一。
作为蔬菜育种及设施蔬菜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使园艺专业学生了解蔬菜生产的基本状况、主要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实用栽培技术;探讨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蔬菜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蔬菜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蔬菜栽培实用技术,要把课堂讲授与蔬菜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同时联系山东省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蔬菜的生产管理,为将来从事蔬菜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掌握蔬菜栽培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蔬菜基地规划设计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掌握主要蔬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品种选用、生产方式、生产季节及其主要栽培技术等,掌握我国北方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技术的特点和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浓、应用型的专业型人才,为从事蔬菜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蔬菜的概念,蔬菜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2、熟悉山东省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3、了解蔬菜生产历史、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建议】首先讲授蔬菜的概念及生产意义、蔬菜生产的历史地位及作用,然后结合蔬菜生产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等讲授山东蔬菜的产业现状及特点,最后讲述蔬菜栽培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讲授内容】1.蔬菜的概念,蔬菜生产的意义;2.蔬菜生产历史、地位和作用;3.蔬菜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4.山东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5.蔬菜栽培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蔬菜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必修适用专业:园艺专业本科学时数:20学时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依据2000级本科园艺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践中有关问题。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园艺栽培事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手解决实践相关的问题。
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公共财产,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1.通过实验教学验证部分蔬菜栽培学的基础理论,加强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2.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蔬菜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蔬菜栽培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问题能力,并能制定合理的栽培计划。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课上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的使用,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的实际操作和室内的各项分析,并有针对性组织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性质:实验为基础型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
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学时实验内容提要1蔬菜种子的形态学识别2通过观察使同学们具有从形态上识别蔬菜种子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其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
识别蔬菜种子所属的科、属、种。
2蔬菜种子检验方法2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蔬菜种子质量(纯度、净度、发芽力、发芽势等)的检验方法。
3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方法2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种子消毒和促进蔬菜早熟增产的种子处理方法。
4播种前床土、纸袋、塑料钵准备2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播种前床土配制的原则。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审定稿)《蔬菜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种植类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可用于其他蔬菜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实验实习45学时,电视课5学时,学分5。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蔬菜栽培技术》是一门综述蔬菜生产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目的在于引导从事园艺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课程突出栽培知识和技术,按照蔬菜的分类介绍类型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学习者最好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土壤与肥料、遗传与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蔬菜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蔬菜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基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基本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录像教材分为重点串讲型和专题型两类。
重点串讲型录像讲解各章的重点、难点,专题型录像以技术演示操作为主。
学习者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中央电大的教师联系。
有问题也可以由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
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验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各章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白菜类(6学时)根菜类(5学时)葱蒜类(4学时)薯芋类(4学时)绿叶菜类(6学时)茄果类(6学时)瓜类(6学时)豆类(4学时)芽苗菜(3学时)实验实习(45学时)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辅以录像教材(VCD)、流媒体课件等媒体。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简介蔬菜栽培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蔬菜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实践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蔬菜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栽培技术。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农业技术管理水平。
4.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1. 蔬菜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条件(1)蔬菜生长发育过程及特点(2)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蔬菜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2. 蔬菜栽培技术(1)蔬菜种植前的准备工作(2)蔬菜播种与育苗技术(3)蔬菜田间管理技术(4)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5)蔬菜采收与保鲜技术3. 蔬菜栽培模式及高效栽培技术(1)蔬菜栽培模式(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3)蔬菜轮作与间作技术4. 蔬菜病虫害防治(1)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2)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5. 蔬菜生产管理与营销(1)蔬菜生产管理(2)蔬菜市场调查与预测(3)蔬菜营销策略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 实践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1)蔬菜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条件(8学时)(2)蔬菜栽培技术(16学时)(3)蔬菜病虫害防治(4学时)(4)蔬菜生产管理与营销(4学时)五、实践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蔬菜生长发育过程,了解蔬菜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条件。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掌握蔬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生产场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讲座与讨论法: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实践教学考核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30%)+期末考核(30%)2.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
蔬菜栽培各论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各论教学大纲蔬菜栽培各论教学大纲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蔬菜的种植与栽培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蔬菜栽培教学大纲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对于蔬菜栽培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的分类、生长环境要求、生长周期以及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能够对不同种类的蔬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二、蔬菜栽培的实践技术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实践技术。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栽培的土壤准备、育苗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蔬菜的栽培过程,掌握各项栽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蔬菜生长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提高蔬菜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三、蔬菜栽培的市场与管理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市场与管理。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市场的需求与供应、蔬菜销售渠道的选择与管理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蔬菜市场的运作机制,为将来的蔬菜栽培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以及如何进行蔬菜的市场推广,提高蔬菜的竞争力。
四、蔬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栽培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循环利用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蔬菜栽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式,保护环境资源。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蔬菜栽培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蔬菜栽培教学大纲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实践技术、市场与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蔬菜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为将来的蔬菜栽培实践和相关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蔬菜栽培》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蔬菜栽培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用于指导蔬菜商品生产和种苗生产的应用性课程。
蔬菜栽培是植物生长与环境等专业支撑课的后续课程,同时也是园艺植物育种、蔬菜种子生产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制度和蔬菜栽培的基本技术。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推广并创造性地应用蔬菜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新技术,并能根据本地区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及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和推广,为发展蔬菜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蔬菜栽培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本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接受工作任务后,独立地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总体框架设计,以农时季节为主线,按照蔬菜生产任务的难易程度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蔬菜栽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八个单元:即蔬菜栽培入门、露地秋冬蔬菜栽培、露地春夏茬蔬菜栽培、蔬菜栽培设施及应用、设施秋冬茬蔬菜栽培、设施春茬蔬菜栽培、其他蔬菜栽培和蔬菜栽培专题讲座。
每个单元中下设若干典型的生产任务(学习情境载体)或知识单元。
每个典型生产任务都是一个包含完整工作程序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授课模式以理实一实和行动导向教学为主,根据学习任务特点和教学条件,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技能学完就练,练完就考,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随机提问、测验,均记入平时成绩。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期末考试和学习态度评价,然后按比例给出综合评价。
《蔬菜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蔬菜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蔬菜育种学是一门以现代生物科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为基础,研究蔬菜植物品种选育原理与方法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和生产对蔬菜品种的要求,研究蔬菜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并采用系统选择、有性杂交、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等方法,不断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蔬菜品种的需要。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蔬菜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蔬菜育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蔬菜育种实用技术,要把课堂讲授与蔬菜种子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同时联系山东省蔬菜种子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蔬菜的生产管理,为将来从事蔬菜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蔬菜育种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掌握蔬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蔬菜育种产业基地规划设计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掌握主要蔬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品种特性、种子生产方式、生产季节及其主要育种技术等,掌握我国蔬菜育种技术的特点和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浓、应用型的专业型人才,为从事蔬菜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品种的概念与意义2、熟悉蔬菜育种学的概念、历史及发展趋势3、了解蔬菜育种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建议】首先讲授蔬菜育种和品种的概念内容及生产意义、蔬菜种子生产的历史地位及展望, 然后结合蔬菜育种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等讲授山东蔬菜有种产业现状及特点,最后讲述蔬菜有种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关系。
【讲授内容】蔬菜及蔬菜育种学的概念;1.蔬菜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内容及其关系;品种的概念与意义;(难点)2.蔬菜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3.蔬菜有种的发展趋势;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关系。
蔬菜栽培学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314151【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课程学时】16【适用专业】园艺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蔬菜栽培学实验是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蔬菜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蔬菜栽培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识别主要种类蔬菜及种子;2、掌握蔬菜种子播种前的品质鉴定及种子处理措施;3、了解葱蒜类鳞茎的结构及形成过程,熟悉葱蒜类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4、掌握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技术和使用方法;5、掌握果菜类蔬菜的开花结果习性及各种类、品种的合适植株调整技术;6、掌握籽芽菜、苗菜的无土生产方法。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蔬菜栽培学实验课程以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对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还应与蔬菜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蔬菜分类与种类识别【目的】认识主要蔬菜种类,掌握蔬菜三种分类法的特点。
【要求】明确各种蔬菜在植物学分类、农业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熟悉它们的食用器官。
【内容及步骤】1.蔬菜实物观察识别及观看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每种蔬菜的生长状况、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食用器官,明确各种蔬菜的分类依据。
2.根据各种蔬菜的特征,明确其“植物学分类”、“食用器官分类”的归属,并指出是否属于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变态花器等。
3.分析、讨论各种蔬菜,明确其“农业生物学分类”的归属。
【方法】观察蔬菜实物(标本)、多媒体课件、彩色图片。
蔬菜栽培试验实训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试验实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实验学时数:30 实验项目数:9实训周数:1周实训项目数:4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蔬菜栽培是园艺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蔬菜生产与管理人才服务的。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蔬菜栽培必须的理论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并熟悉和掌握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品种等,为毕业后从事蔬菜生产和管理奠定基础。
二、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高等农业职业院校3年制园艺专业三、教学目标:1、正确识别蔬菜和蔬菜种子;2、能够准确判别蔬菜的生长发育时期,并对蔬菜的生长发育情况作较为准确的田间诊断;3、熟练掌握蔬菜常用的育苗技术;4、掌握主要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环节;5、熟悉当前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实验一蔬菜的市场调查及其实用器官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通过市场调查及对蔬菜实用器官的形态观察,了解、掌握各种蔬菜的实用器官及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带领学生到蔬菜市场调查各种上市蔬菜的种类,观察其实用器官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作业1、写出各种蔬菜产品的实用器官是蔬菜植物的哪个器官。
2、按实用器官分类,蔬菜可分为那些类型实验二蔬菜种子的识别一、目的要求通过对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常见蔬菜种子并判断种子的类型。
二、实验内容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区分几种常见蔬菜种子,判断种子的类型。
三、实验作业1.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各种蔬菜种子的外部形态并绘出形态图。
2.写出各种蔬菜种子的类型。
实验三保护地结构、性能的认识一、目的要求通过现场参观介绍,了解各种常见保护地形式的结构、性能。
二、实验实训内容实地参观介绍塑料大、中、小棚及日光温室的结构、性能,认识了各结构部位的名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建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画出学校日光节能温室的结构草图,并标明温室高度、跨度、长度、后屋面夹角、后屋面长度及钢架的间隔距离、通风窗的间隔距离实验四、蔬菜种子浸种催芽技能训练一、目的要求掌握蔬菜种子浸种、催芽的基本方法。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四、栽培技术
结球甘蓝
类型与品种
生育周期
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四、发育条件和叶球产量的形成
五、栽培技术
花椰菜及青花菜
类型与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青花菜栽培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大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主要栽培技术;
春甘蓝“早期抽薑”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花椰菜的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的关系;
习或实验、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能参加期末的统一考试。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蔬菜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蔬菜的营养价值
蔬菜生产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般掌握:蔬菜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 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蔬菜生产的现状。
白菜类
教学内容:
大白菜
一、类型和品种
二、生长发育特点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审定稿) 《蔬菜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种植类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 业课,也可用于其他蔬菜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本课程课内学时90,实验实习45学时,电视课
5学时,学分5。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蔬菜栽培技术》是一门综述蔬菜生产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目的在于引导从事园艺生产、管理 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鳞茎的形成与产量
防止先期抽薑
栽培技术
大葱
类型与品种
生育周期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栽培技术
韭菜
类型与品种
生育周期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分蘖
跳根
露地韭菜栽培技术
蔬菜栽培学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学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10161课程名称:蔬菜栽培学英文名称:Olericul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54学分:适用对象:园艺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化学,土壤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蔬菜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蔬菜栽培的基本技术;中国南方适用的蔬菜品种;根菜类、白菜类、绿叶蔬菜、豆类、茄果类和瓜类等主要蔬菜的栽培技术。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ntroduces vegetable produ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basic skill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vegetable cultivars applied to South of China;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important vegetable crops such as Root vegetables, Chinese cabbage group, Green vegetables, Vegetable legumes, Solanaceous fruits and Gourd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蔬菜栽培学是园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以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研究蔬菜作物生长和发育规律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原理,以实现蔬菜优质高产均衡供应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蔬菜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蔬菜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联系广东省蔬菜生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蔬菜的生产管理,为将来从事蔬菜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蔬菜的基本概念,概括蔬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2.了解蔬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比较蔬菜产业与其他种植业的不同。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导论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其种植和栽培技术的掌握对于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蔬菜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员对不同蔬菜的生长环境、需求和管理方法的理解,为其成为合格的蔬菜种植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并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
2.掌握蔬菜的育苗技术,能够从种子开始培育健康的幼苗。
3.了解土壤管理、施肥和灌溉技术,确保蔬菜的生长和发育。
4.学会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5.了解蔬菜的采收和储存技术,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延长保鲜期。
三、教学内容1.蔬菜栽培概述1.1 蔬菜的概念和分类1.2 蔬菜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1.3 蔬菜产业链和价值链2.蔬菜种子与育苗技术2.1 蔬菜种子的选择与储存2.2 蔬菜育苗基本要点2.3 蔬菜幼苗的移栽和管理3.蔬菜生长环境与栽培技术3.1 光照和温度的影响3.2 土壤要求和改良方法3.3 施肥原则和技术3.4 合理灌溉和排水管理3.5 蔬菜的急救措施和生长调控4.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安全4.1 常见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4.2 常见蔬菜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4.3 生物防治技术和有机农业策略4.4 农药使用与安全管理5.蔬菜采收与贮藏技术5.1 蔬菜采收时机和方法5.2 蔬菜品质检测与贮藏技术5.3 果蔬加工和保鲜技术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员介绍蔬菜栽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并应用蔬菜栽培技术。
3.实践训练:组织学员参与实际的蔬菜栽培实践活动,培养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互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考察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实际操作:通过学员的实践训练成果,判断其技能和操作水平。
蔬菜栽培课程纲要
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蔬菜栽培)《蔬菜栽培》是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项目之一,是与农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用性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常见蔬菜的栽培活动,了解蔬菜从选种到收获上市的一般过程,学会一些常用的蔬菜栽培技术。
(教育价值:种菜兴趣、新型劳动者)一、课程目标1.了解蔬菜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蔬菜栽培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当地主要蔬菜的种类、常见品种、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栽培特性,了解蔬菜栽培和市场销售的一般过程。
3.了解蔬菜栽培的常用工具、肥料和农药,掌握当地主要蔬菜的栽培技术,学会识别蔬菜的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4.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爱护工具、互相合作、务实求新、保护环境的习惯,培养重视科学信息和科学实验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以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蔬菜栽培为载体进行教学。
应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选取一种或几种当地的主要蔬菜作为栽培对象来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验从选择栽培品种、制订栽培方案、组织实施栽培、评价栽培成果等全部过程。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组织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重视实地操作和对当地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
3.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蔬菜栽培的科学实验,及时介绍和引进蔬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
4.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尤其在使用农药时,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操作着装,现场监护操作活动。
5.蔬菜栽培共32课时,供一学期使用。
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分段集中安排,同时要安排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
(二) 教材编写建议1. 蔬菜栽培是初二学生使用的教材,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不宜求多求全。
2.以几种常见蔬菜的栽培为线索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栽培活动。
品种的确定要顾及江苏不同的地理区域,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一、课程名称:《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蔬菜设施栽培技术》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从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施蔬菜的栽培特性,掌握设施蔬菜的主要栽培技术。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对生产的指导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蔬菜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设施蔬菜生产的基本理论,蔬菜设施生产的技术。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学生具有了植物学、农业设施技术、农业气象和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本课程教学时数96学时(理论讲授78学时,实验18学时)。
七、教学要点1、绪论(1)设施农业(2)设施栽培(3)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4)我国设施栽培的差距(5)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道路(6)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方向2、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黄瓜栽培技术(2)甜瓜栽培技术3、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番茄栽培技术(2)辣椒栽培技术(3)茄子栽培技术4、豆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菜豆栽培技术(2)豇豆栽培技术5、白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甘蓝栽培技术(2)花椰菜栽培技术6、绿叶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芹菜栽培技术(2)莴苣栽培技术7、葱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韭菜栽培技术(2)蒜黄栽培技术8、芽苗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芽菜概述(2)豌豆苗栽培技术(3)软化菊苣栽培技术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目前栽培发展趋势,介绍特种蔬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在讲授中结合实训同时进行。
九、考试内容及方法的要求和提示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内容以基本原理、基本生产技术为主,结合实训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蔬菜栽培)
《蔬菜栽培》是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项目之一,是与农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用性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常见蔬菜的栽培活动,了解蔬菜从选种到收获上市的一般过程,学会一些常用的蔬菜栽培技术。
(教育价值:种菜兴趣、新型劳动者)
课程目标
1.了解蔬菜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蔬菜栽培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当地主要蔬菜的种类、常见品种、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栽培特性,了解蔬菜栽培和市场销售的一般过程。
3.了解蔬菜栽培的常用工具、肥料和农药,掌握当地主要蔬菜的栽培技术,学会识别蔬
菜的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4.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爱护工具、互相合作、务实求新、保护环境的习惯,培养重视科学信息和科学实验的意识。
主题内容教学活动
蔬菜的栽培史及现状蔬菜栽培史,重点介绍近年来的发展蔬菜业的经
济意义
搜索信息社会调查进行交流
蔬菜与人类的关
系
蔬菜的营养价值蔬菜的经济价值营养成份的小实验市场调研
蔬菜栽培确疋栽培种类(建议在卜列五种蔬菜中选择:小
白菜,罗卜,黄瓜,菜豆,番茄)
栽培品种的特点(如对土,肥,水,温度的要求
及生长期,原产地等)
翻地作畦,播种育苗的技术
疋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农药的安
全使用
大棚温室与无土栽培分组调查和讨论,确定栽培对象
模拟播种、实地播种
进行观察,写栽培日记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
制作病、虫害标本,进行展览完成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
学习报告
进行劳动竞赛参观蔬菜生产基地试验和实验
蔬菜收获蔬菜的收获,如蔬菜的整理、存放、保鲜和销售
等实践活动
模拟市场销售及网上销售角色游戏
对栽培过程进行评估
主题内容教学活动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以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蔬菜栽培为载体进行教学。
应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选取一种或几种当地的主要蔬菜作为栽培对象来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验从选择栽培品种、制订栽培方案、组织实施栽培、评价栽培成果等全部过程。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组织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重视实地操作和对当地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
3•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蔬菜栽培的科学实验,及时介绍和引进蔬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
4 •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尤其在使用农药时,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操作着装,现场监护操作活动。
5•蔬菜栽培共32课时,供一学期使用。
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分段集中安排,同时要安排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
(二)教材编写建议
1.蔬菜栽培是初二学生使用的教材,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不宜求多求全。
2•以几种常见蔬菜的栽培为线索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栽培活动。
品种的确定要顾及江苏不同的地理区域,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
3•以文字、图片、实习作业、基地操作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必要的知识性介绍可作为附录。
4•教材既要体现蔬菜栽培的传统经验,更要体现当前的先进技术。
设置的作业要引导学生查找信息、观察记录、调查研究、创新实践。
5.渗透热爱家乡教育和环保、经济等意识的培养。
(三)评价建议
1•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对蔬菜栽培的兴趣。
2•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态度、兴趣爱好、观察能力、操作技术、环保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可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评价可通过栽培日记、实验报告、革新建议、劳动竞赛、收获评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四)场地和设备建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