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分析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分析

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分析

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分析当代文学是指当前的文学作品,它的阅读价值和文化意蕴都需要研究与探索。

尤其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快速增长,对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会围绕当代文学的特点、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评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当代文学的特点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多样化、平民化和全球化。

在多样化方面,当代文学的风格和类型异常丰富,从现实主义小说到魔幻写作、从诗歌到漫画,各种文学形式和风格都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在平民化方面,当代文学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贴近普通读者,传递的信息更加实用和生活化。

在全球化方面,当代文学的语言和文化多元化非常明显,可以从处理全球问题、涉及全球语境、多语言运用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得知。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主要的趋势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历史环境、政治体制等方面,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文化主义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可以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相适应,没有一个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和探讨。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重要的趋势是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比较。

跨学科研究可以将文学作品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如从历史、文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跨文化比较研究则试图探究不同文化间文学作品共性和差异性,如分析东方与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过程。

在当代文学评论中,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互动性。

多元化反映了文学评论对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的接纳程度。

互动性则强调了读者与评论者在文学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学评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专栏评论、博客评论、在线评论等。

总结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文化与生活的深度思考和探索,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探寻和追寻。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探析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探析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探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现当代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无数学者经过辛勤的努力,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历史书写了厚重的一笔。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对我国现当代文学造成很大的冲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纷纷问世,一方面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文学发展逐渐偏离正确的轨迹,很多问题在这一时期显露出来,严重降低了现当代文学的生命活力。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更广进入21世纪,都市文化和网络文化成为人们接触到的主流文化,这些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衬托了当代文学发展滞后的窘况。

不管是纯文学还是先锋文学,其发展速度都远远大于早期以乡土、革命题材为代表的早期文学题材,并且逐渐成为当前文学界热议的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文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慢慢变成了当前边界化的文学局面。

这不但使得整个文学界的研究工作变得更加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会让过去追求深层次内涵的文学写作原则发展为当前文字浅层化的局面,这些都对文学研究的学者造成错误的引导。

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多的追求时尚感、视觉差异,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额内涵和价值。

在针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有相当一大批学者开展多层面、多元素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拓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涨的研究热情并没有实现出实质性的意义,反而降低了文学的实用和社会价值感。

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求文学作品表层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程度逐渐下降,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文学界的发展来说,更多的是消极的效果。

人们很容易被口水文学和快餐文化所吸引,导致整个现代文学陷入了浅层次、低层次的恶性循环。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目的发生本质转变改革开放标着这我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几代文学作家通过努力共同打造了一个新兴的文学研究架构,并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了璀璨的光芒。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社会历史的媒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的表达方式和影响。

一、历史记忆的表达1.小说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小说在许多作品中回顾和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红高梁》中通过描写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变化。

这些小说通过文字的方式为读者再现了历史时刻,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中国的当代诗歌也常常以历史事件为素材,通过诗人的感悟和表达,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譬如《踏青诗选》中,诗人通过对民族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精神的追求。

3.散文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散文也是表达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反映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余秋雨的《文革小说何以红》通过回忆和解析文革时期的小说,对当时的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二、现实反思的表达1.现实主义文学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的重要方式。

此类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人民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描写,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视角,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韩寒的《绿毛水怪》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提出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2.批判理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也有一些作品通过批判理论的呈现,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和批判,展现出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社会变革的憧憬,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暴力和革命为主题,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呈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向往。

3.后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还有一部分作品倾向于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反思更加复杂和深入,以多样化和多维度的探讨方式,挑战现实的局限和束缚。

例如蔡崇达的《九州缥缈录》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混沌的人物性格,试图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错综交织,消解线性历史观的束缚。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与影响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与影响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与影响在当今社会,文学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与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主题上,更在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叙事方式已经被打破,许多作家开始尝试非线性叙事、碎片化叙事等新颖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元,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同时,现代文学在语言运用上也更加自由,许多作家摒弃了传统的语法规则,采用口语化、俚语化的语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切感。

其次,现代文学的主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文学作品往往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

这种转变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现代文学也开始关注一些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如同性恋者、残疾人等,这有助于拓宽文学的视野,丰富文学的内涵。

此外,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学作品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出版方式,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快速传播。

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迅速获得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展示平台。

然而,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版权保护、作品质量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最后,现代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文学作品以其新颖的创作手法、贴近生活的主题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这不仅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作家,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主题,以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当代文学中的新时代意识及其理论探究

当代文学中的新时代意识及其理论探究

当代文学中的新时代意识及其理论探究一、引言新时代意识是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和现象,也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正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当代文学中的新时代意识和其理论探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新时代意识的概念与内涵新时代意识是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世界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新的理解和认知,对新时代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

新时代意识的内涵包括人类共同体意识、未来预见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等。

三、新时代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新时代意识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时代意识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反映了当代作家和文学创作人员对当前时代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关注。

其次,新时代意识引导了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向,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有思想深度、社会关切的作品。

最后,新时代意识还影响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理论,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当代文学中的新时代意识的体现1. 人类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人类共同体意识是当代文学中新时代意识的基本内涵之一,许多当代文学作品都表达着对人类共同体的呼唤和关注,如《人间草木》、《红高粱》、《白鹿原》等。

2. 未来预见意识的体现未来预见意识是当代文学中新时代意识的重要方面之一,许多作品都表达出对未来的猜测和展望,如刘慈欣的《三体》、余华的《活着》等。

3. 主人翁意识的体现主人翁意识是当代文学中新时代意识的重要方面之一,许多作品都倡导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如莫言的《蛙》、张爱玲的《红楼梦外传》等。

4. 责任担当意识的体现责任担当意识是当代文学中新时代意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品中反映出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和呼吁,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韩寒的《三重门》等。

五、新时代意识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新时代意识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新时代意识引领了文学理论的创新方向,促进了文学理论的转型和现代化。

其次,新时代意识还推动了文学理论的主题和范畴的扩展,促进了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时代感。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一、历史的痕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感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历史对人们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揭示了历史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历史的痕迹也体现在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再现。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他们的伟大和复杂性。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的祖父毛五,以其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底色,也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二、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时代感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社会变迁的描写和思考。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作家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市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这种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时代的变迁也体现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的探讨,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的权益和自由。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改变。

三、历史与时代的交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描写,还体现在对历史与时代的交融的思考。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对比和联系,展示了历史与时代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例如,莫言的《檀香刑》通过对明清两代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的必然性。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和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相互影响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作家们对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探索和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全球范围内的文学现象和话题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2. 反思与批判:当代文学倾向于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对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呼唤公民的关注和回应。

3. 历史与记忆:对历史和个人记忆的关注成为当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作家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回望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探讨历史的记忆和重建、个人命运的起伏与变迁。

4. 文学与科技的结合: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

网络文学、移动阅读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文学更加贴近读者,并且促进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5. 个体性和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个体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代文学作品常常探索个体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

总的来说,当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更加重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关注历史记忆和个体身份认同。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意识与记忆。

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作家们试图探索历史中的人性、社会变迁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反思上。

许多作家通过小说等文学形式,将历史事件重新呈现给读者。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作家们试图从中汲取教训,为现实提供启示。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与解读上。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试图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既是对中国农民的羞辱和压迫的揭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与解读,作家们试图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背景的描绘与思考上。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性。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中国历史中的大时代变革的描绘,展现了个体在历史巨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困境。

同时,作家们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思考,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作家们既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试图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中,既有对中国传统家族伦理的传承,又有对现代社会变革的思考。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家们试图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反思上,也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与解读、对历史背景的描绘与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摘要:我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其发展与研究在我国文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种既能体现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又能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文学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文学形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物,其发展历程也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与探索,从而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主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状;发展方向引言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文学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但无论是怎样变化,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是一种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如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在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退化和发展危机。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到现在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胡适、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阶段是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时期,第三阶段是以茅盾、巴金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此外,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现并发展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包括其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曲、文言文等形式,而是涌现出了小说、散文、戏剧、影视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多样化的主题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爱情、家国情怀、历史题材依然是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但同时也出现了关注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性探讨等新的主题内容。

这些主题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批判性思考与独立精神的崛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精神逐渐崛起。

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审美标准,通过批判性的写作风格和独立的思想表达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评判。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为真实的世界。

四、关注个体价值的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关注个体价值的彰显。

在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的当下,作家们通过刻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这种关注个体价值的倾向,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真实和生动。

五、文学大众化与多元化并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众化和多元化之间取得了平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而作家们也积极运用大众化的方式来传播文学作品,比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

与此同时,作家们也在追求多元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形态和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期待。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中国文学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

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

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

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

中国文学应该在写出灵魂、写真实或诚实写作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灵魂;生命意识;诚实写作一对于20世纪的中国作家,批评界似乎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那就是:没有产生大作家和大作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持此论者的一般看法是,因为中国文学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

王晓明就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作家在才能和灵性上都是很优秀的,不比其他国家差,而且所遭遇的外部生活的刺激也非常强烈,甚至比其他地方更强烈一些,但就是由于这种自我压抑,作家没能够彻底放开来想,放开来写,所以始终出不了大作品。

问题是,为什么作家要抑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一个原因自然是处境太严酷……但从更内在的方面讲,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作家好像是缺少那种睥睨一切的精神气质,这个‘一切’也包括他自己的世俗处境。

……其实伟大的艺术都是对灵魂的关注,是对这种关注所激发的激情的体会。

……许多中国作家就是缺少这个东西——一种不写出来就感到不安,一旦写起来就忘乎一切的激情。

我把这种激情的缺乏归之于对自己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缺乏,而不仅仅是缺乏勇气,更不仅仅是缺乏才能。

”①王晓明先生还曾以犀利的思想拉出了真正导致这种局面的、“文学之河深处”的那个“大家伙”──几千年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铸造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功利意识及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立场。

②摩罗则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过于社会化、政治化,缺少精神化、艺术化。

”③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坛正在产生优秀作家,但是还很难说已经产生伟大作家。

伟大作家需要洞穿人生虚无的浩瀚灵魂和承担虚无之重压的伟大精神力量,需要同时介入形上命题和生民日常生活之苦难的心理素质,需要为每一个病号的肉身痛苦无望地呻吟、为每一个囚徒的孤苦无告黯然神伤的神经质式的敏感与善良。

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的使命。

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并引发了对历史与记忆的深刻思考。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使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家们通过小说等文学形式,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磨难。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革命年代的苦难和变迁。

这样的再现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再现,唤起了人们对个人经历的回忆。

作家们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遭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再现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还通过对历史与记忆的反思,引发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再现,反思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的现实。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和社会问题。

例如,莫言的《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再现,批判了当时的极左思潮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样的反思让读者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加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历史事件的再现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作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和了解历史背景。

其次,对个人记忆的再现需要作家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叙事技巧,以便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文学作品。

最后,对历史与记忆的反思需要作家们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和深入的思考,以便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社会问题。

当代文学的历史意识和未来关怀

当代文学的历史意识和未来关怀


历 史文 学具 有很 多别 称 ,不 同类 型 的人 对其 有不 同 的称 呼,而 称 呼不 同时 ,其 内涵 也 会不 同。史学 家 自寿 彝先 生对 历史 文学 有着其 独特 而 又清 晰 的认识 ,其 指 出人们 所 谓 “ 历 史文 学 ”有 两 个 意 思 : “ 一 层 意 思 是 指 用 历史 题材 写成 的文 学 作 品,如历 史 小 说、 历史 剧本 。另 一层 意思 是真 实历 史 的文字 表述 ,可 包含 一般 的文 字表 述和 有高度艺 术水平 的杰作 。 ”还指 出 “ 我 们要 广泛 地传 播科 学 的历 史知 识 , 要 通过 历史 撰述 作为 进行 教 育的重 要 工 具 。为 了让更 多 的群众 掌握 科 学 的 历 史 知识 ,历 史文 学的重 要性 比过 去 任 何 时候 都显 得更 重要 ,应 当更加 重 视。 ”可见 白寿 彝 先生 是侧 重于 后者 , 历史 学家 在某 种程 度上 还是 历史 文 学 家 ,同时 历史 文学 和历 史 书写密 不可 分 ,历 史具有其 独特的教育 意义 。 目前,在 我 国文 学界 ,总 结起 来 有 三 大 分类 ,一 是对 历 史 进 行 描 述 , 二 是历 史虚 构 ,三是 文学 与历 史 的虚 实 结合 。那 么历 史文 学 的重 心究 竟是 落 在探 究和 恢 复过 去 的真实 ,还 是基 于 当下对过 去 的理 解和 虚构 ,是值 得 当代学 家注 意和 思考 的地 方 。 2 . 历史 书写 顾名 思义 ,历 史书 写不 需要 特 别 长 的句 子描 述,历 史 书写 的重 心在 于 书写 ,怎么书 写便是值得 研究 的问题 , 从对 历 史文 学 的解释 和探 究来 看 ,历 史 文学 和历 史书 写 是一 家,在 笔者 看 来 两者关系就 是书写历 史文学 。 ( 二) 历史意 义的概 念 以及三 者之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历史逐渐被书写和记忆。

然而,如何认识当代文学历史仍然是一道难以回答的题目。

在文学史的书写过程中,我们总是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当代文学的起点应该从何时开始?我们需要确定哪些作家是当代文学的代表?文学的发展是否应该根据时间线还是风格线来划分?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关于历史的纯学术探讨,它们对于理解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本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起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它受到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代文学的起点可以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

事实上,许多人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这是因为该运动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将现代主义运动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答案似乎并不确定。

因此,对于当代文学历史的认识,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时又要注重历史的连续性。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难以确定的。

当代文学涵盖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对于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的选择是主观的,这取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读者、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兴趣和认识。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多元化的,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他们代表着当代文学多元性的一面。

不应该因为某一位作家的成就被放大,而忽视了其他作家和其他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根据时间线或者风格线来划分。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代表着不同历史社会背景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

因此,当我们谈论当代文学时,不能只看作品的时间顺序或风格特征,而应该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

在总结中,当代文学历史的认识是一个复杂但又必要的过程。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和历史的连续性,并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与当代意蕴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与当代意蕴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与当代意蕴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与当代意蕴是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这些历史元素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1.历史背景和环境: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

通过了解和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2.历史事件和人物: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研究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能增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历史感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的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感悟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认识到历史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和面对未来。

4.当代意蕴: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阅读和分析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学作品可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的内容。

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感悟与当代意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来理解和探索。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一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对贾宝玉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解题方法:通过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可以找到答案。

贾宝玉生活在清朝中期,这个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但也存在着腐败和衰败的迹象。

这种社会背景对贾宝玉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既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又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感到厌恶和绝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守望与期待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守望与期待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守望与期待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期待。

在这个充满变动的时代里,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守望着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守望与期待。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守望着历史的变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守望历史的作品,不仅让人们了解过去,也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守望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文学则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社会弊端,表达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农村家族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这种守望社会进步的作品,鼓励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中国现代文学守望着个人的命运。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守望着个人的命运和价值。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守望个人命运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守望着文学的未来。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守望着文学的未来。

例如,莫言的《蛙》通过小说和戏剧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

这种守望文学未来的作品,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守望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命运和文学的未来。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的期待。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中国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者不仅在反映历史事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在思考历史意义和从中获取启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中国文学在历史再现和思考方面的意义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中国文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内涵丰富。

这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

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源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

例如《红楼梦》体现了清代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礼仪、文学、艺术、政治等,它反映了清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红楼梦》创造了小说艺术的新形式,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文学的历史再现不仅仅是描绘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多元解释和思考。

例如,鲁迅曾在他的小说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感悟,揭示了许多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妇女地位低下,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等。

通过过去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我们当前的生活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同时,文学中历史的再现也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

在《茶馆》中,汉口一处民宅茶馆观察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茶馆里不断有各种人物出没,例如官员、富商和居民,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

这个小说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变化纳入了历史的再现中,它的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例如腐败、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因此,文学中的历史再现对于我们的社会稳定、发展有极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历史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

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中,历史题材来得更为广泛和深刻。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以一个生存者的视角,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的残酷生存状况,震撼而惊心动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的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从《白鹿原》谈起《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被认为具有厚重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

但《白鹿原》对中国革命的表现却值得深思,可以从作品里的三个革命人物———鹿兆鹏、白灵、黑娃( 后来改名为鹿兆谦) 加以探讨,他们跟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革命者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一种突破。

鹿兆鹏在书中是个很光彩的形象,是个坚定而又有着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但某种程度上又被描写为一个密谋家、“革命的炼金术士”。

其实马克思批判过这种密谋家式的革命者,在《法兰西内战》这部书里,马克思通过批判布朗基主义者来批判这种基于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冒险主义的革命行为;后来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也描述过这一类形象,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当中,称他们“使革命成为毫不具备革命条件的即兴诗”。

在鹿兆鹏这样一个职业革命者身上,我们看不到多少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痕迹。

而小说通过这个革命者的塑造,把革命描写成一种传奇,或者说以传奇的方式把革命推远了。

第二个是白灵,她走上革命道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是跟她的男友抓阄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啻为一种隐喻,革命在革命者那里成为一个无意识选择的结果,革命本身的那种理性、合目的性和严肃性被消解了。

第三个人物是黑娃,某种意义上,他最初的革命动因和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者一样,源于被压迫者反抗不公、改变命运的内在需要,但到后来,在作者刻意安排的人物命运当中,黑娃表现出对自我革命经历的否定、对儒家传统的皈依。

而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旨,以儒家文化来置换革命。

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到这部作品表达的对中国革命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是一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并且在文学界成为主流的历史观,就是说历史成为一种权力或者无序的混乱,乃至于本能欲望下的产物,历史的理性、合目的性被消解了。

受这种观念的支配,文学不再致力于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相反,革命被认为是一种给中国带来诸多问题和麻烦的激进主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李泽厚、刘再复的对话集《告别革命》可以说是这种观念变化的标志性文本。

美国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专家阿里夫·德里克把这种历史观界定为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状态的“后革命”或“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这种观念不仅在表现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学中非常盛行,在那些表现当代中国历史、现实的文学中也非常盛行。

比如说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小说充斥着大量火暴的情节、细节,可读性很强,但这种火暴场面背后,是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历史现实意识方面的贫乏、苍白,乃至于错位。

小说上部写文革,下部写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但就小说的思想主题而言,简直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文革的历史就是残酷,或者说迫害,而改革开放后就是欲望,作者试图用这两个词来总结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而那些火暴的情节细节不过是这两个词的形象化图解。

历史真是如此简单吗? 米兰·昆德拉说: “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

每部小说都对读者说: ‘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

’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

”(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 年版) 而我们从《兄弟》中看到的,却是一种将复杂的历史框定在既定概念中的“文学减法”。

如今,我们不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现实发展的动力,连历史现实展开中可能蕴藏着的差异都看不到,文化界洋溢着一股浓重的虚无主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东倒台后,美国的政治学者福山就有一个断言,黑格尔意义上的自身蕴藏着内在矛盾动力的历史就此终结了,剩下的就是资本主义唱独角戏,而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大都在有意无意应和着这样一种判断。

这种想象力丧失的背后,其实是对现实中蕴藏着的新力量、新要素的盲视。

二、如何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现实新世纪初,学者甘阳写过一本小册子,叫《通三统》,他提出“通三统”这个命题,指出当代中国发展到现在,其实是三大传统合力的结果,一是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古代传统,一个是百年来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为核心的追求平等和正义的传统,还有一个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传统,简而言之可以分别命名为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和邓小平的传统。

如果想深入理解中国现实,就必须深入理解这三大传统,研究它们是怎样合、怎么通的,而未来中国的走向,也蕴藏在其中,只有做好“通”这篇文章,才能正确认识乃至于规划好中国的发展,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大课题、大实践。

但是现在知识界有一大潮流,就是以一前一后的两大传统来压抑、淡化乃至非议中间这个革命传统。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鹿原》,就是用儒家文化来消解和置换革命,甘阳讲的“三统”在小说里只剩下一统,真正是“一统江山”。

小说着意塑造的两个形象,主人公白嘉轩和朱先生,就是儒家传统的形象。

白嘉轩不说,这个人物其实是朱先生的学说在个人生存方面的践行。

而朱先生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简直是由贤而圣而神,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用儒家文化伦理来治理乡土中国的宏愿。

这个人物很像十七世纪的大儒王阳明,但即便是王阳明再世,一个十七世纪的传统知识分子又怎能解决二十世纪的中国问题? 所以他只能偏于一隅来理解和应对时代带来的问题,一旦走出白鹿原,朱先生就表现得隔膜和混乱,比如他把国共两党的斗争看成是在“鏊子”里面翻来翻去,而作者的叙述口吻也表现出对这种看法的认同。

很多评论家都分析过《白鹿原》的地方性文化、地方性特色,但换个角度看,当作者想要把这部作品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史诗之作时,这种地方性、乡土性反倒显得褊狭,我们会感到,作品所描绘的白鹿原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是相隔的、脱节的,作品用儒家的轮回的或者鏊子似的翻腾的时间观、历史观是没法解释现代中国的。

怎么看待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这是个非常复杂、牵涉面非常广的大课题,但现在知识界把很多问题都算在革命头上,什么激进、专制、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包括权力腐败,等等。

这之中有一种没有明说的比照意识,就是拿西方国家来做参照,从而证明很多问题是革命带来的恶果。

但是我们的眼睛为什么光盯着西方,而不去看看广大的亚非拉国家,这其实更有可比性。

很多国家没有经历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带着大量的古代遗产,更准确地说是历史包袱走进现代,比如说印度,他们至今保留着大量的民族问题、种族问题、社会等级问题、宗教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经过革命这种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来触及或扫荡,所以他们今天的发展步履艰难,远远竞争不过中国,尽管他们的国际环境一直就比中国要好。

反过来说,我们中国经过二十世纪长时段的革命,把很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积重难返的问题给解决了,比如说通过革命的方式真正实现国家统一,以现代方式实现对乡村的重新结构和治理。

比如说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初步的工业化,从而为改革开放打下很好的发展基础; 比如说扫除文盲、妇女平等、国民寿命的提高、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进……在国民意识、国民心态方面,革命造就了国民的平等意识、自主自觉意识,更不用说还有长期形成的集体意识、国家认同。

别的不用说,我们一搞改革,就有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质、有主动性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印度这样未经过革命的国家根本就不具有的。

面向未来,中国会如何发展? 是否就像福山所讲,历史终结了,中国也不能例外,一切就像余华在《兄弟》里所隐喻的,无非就是一个欲望化的市场社会,一群国民像麻袋里的土豆在市场社会里为了个体利益穷折腾? 恐怕不能这么简单、敷衍地看问题。

写小说,还是要回到甘阳所说的“三统”中去找线索,找自己内在的发展动力,找观察研究现实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要想写出现实中国、未来中国变化的力作,必须要有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未来关怀。

三、文学与世道人心文学的基本功能在于揭示和表现世道人心,在更高层面上是要重塑世道人心。

在此问题上,文学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试以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来讨论。

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史对整个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对农村题材文学、合作化小说持一种整体否定的态度,因为它在政治上不符合新时期以来的农村改革、农村政策,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的文学,这是衡量其价值的大前提; 而在美学上又认为它是一种伪现实主义:所谓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结合”其实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扼杀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

两方面构成了对十七年农村题材文学的基本判断,但这种判断有一种倒洗澡水把孩子一块倒掉的倾向。

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小说在重塑世道人心这一文学的基本价值上,其实起了不可或缺、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蕴含着成为我们今天的文学遗产的东西,而且是特别缺乏的东西。

首先,十七年文学重塑了农民形象、农民精神面貌,最重要的是树立起农民的命运自决和改造世界的主体维度。

十七年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不再是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保守、一盘散沙、没有未来的生存状态,而是变得有自信、有国家意识和主人翁气度。

虽然说新时期文学试图回到所谓“新启蒙”的脉络里解构这个维度,比如伤痕反思文学里出现的一些作品,但我们往后看,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体现出来的敢闯敢干、没有包袱的主体性,是与十七年的这种精神重塑有联系的。

其次,十七年文学展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时代意识,这样一些精神要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一个以个体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语境中,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我们今天讲全面小康,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应该重视这个精神面向的。

再次,十七年文学还表现出浓厚的面向未来、关怀未来的欢乐精神,这都是今天的文学尤其缺乏的。

一句话,十七年文学里的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体、自我的主体,这最典型地体现在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形象上。

梁生宝最动人之处不在于他如何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在于他如何从一个放羊娃、长工成为一个新社会、新时代的主体,一个能够重建生活方式、生活价值、生活信念,并为之艰苦奋斗的新农民,所以他才那么自信地嘲笑养父梁三老汉的想法,“你那是没出息的活法”。

当然,关于梁生宝形象,当时就有争论,比如严家炎先生当时就写了多篇论文论述梁生宝形象的不成功,不符合现实主义。

但是作者柳青,以及批评家冯健男等都出来捍卫这一形象,不是在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维度上,而是重塑世道人心、重构新国民的主体形象、主体精神上捍卫梁生宝。

应该说,双方的争论其实并不在同一层面上。

当然,梁生宝形象在新时期文学的拨乱反正和农村改革的背景下被颠覆、被遗弃,被看作是一个神话,或者说梁生宝这样的乡村干部形象在新时期被改写,甚至成为被极左路线以及所谓封建专制异化、俘获的形象,比如张炜《古船》里的赵炳、李佩甫《羊的门》里的呼天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