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脾胃病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痛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炮附子、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规范
肠易激综合征【概述】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1. 病名诊断: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可命名为“腹痛”;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可命名为“泄泻”;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范畴,可命名为“便秘”。
2. 证候诊断:1)脾虚湿阻证主症: 1.大便时溏时泻; 2.腹痛隐隐。
次症: 1.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2.神疲纳呆,四肢倦怠;3.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4.脉虚弱。
2)肝郁脾虚证主症:1.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2.急躁易怒,善叹息。
次症:1.两胁胀满;2.纳少泛恶;3.脉弦细;4.舌淡胖,也有齿痕。
3)脾肾阳虚证主症:1.晨起腹痛即泻;2.腹部冷痛,得温痛减;3.形寒肢冷。
次症:1.腰膝酸软;2.不思饮食;3.舌淡胖,苔白滑;4.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主症:1.腹痛泻泄;2泄下急迫或不爽;3肛门灼热。
次症:1.胸闷不舒,烦渴引饮;2口干口苦;3舌红,苔黄腻;4.脉滑数。
5)肝郁气滞证主症:1.大便干结;2.腹痛腹胀;3.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
次症:1.胸闷不舒,喜善太息;2.嗳气频作,心情不畅;3.脉弦。
6)肠道燥热证主症:1.大便硬结难下;2舌红,苔黄燥少津。
次症:1.少腹疼痛,按之胀痛;2.口干口臭;3.脉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以肠易激综合征(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改善;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
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年第12卷第2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07,Vol.12,No.2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英国胃肠病临床服务协会・共识意见・2007年5月11日,英国胃肠病学会报道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和治疗的新指南,包括饮食疗法和心理疗法,初级护理和其他一些方案的设定。
2007年5月8日出版的网络版Gut杂志头条刊登了这篇IBS(以腹痛、胃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发作性胃肠病)指南。
在多数国家,人群中IBS患病率介于5%至11%之间,以女性为主(女:男约2:1),发病年龄高峰为20 ̄45岁,该类患者约占所有初级护理首诊病人的3%。
应英国胃肠病临床服务协会主席所求,发表的该指南主要关注成人IBS的评价与治疗。
该委员会的成员分别从不同侧面对IBS进行复习,不仅检索了PubMed、EMBASE、MEDLINE、WebofScience和Cochrane数据库,还参考了许多收集了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个人数据库,这些研究都使用了成熟的研究方法,足够数量的病人,准入标准清晰。
治疗实验的入围标准是随机和空白对照。
一、临床背景IBS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胃肠综合征,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高,是无论全科还是专科医师都经常遇见的疾病。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IBS会导致严重疾患或致死,但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消耗大量的医疗保健资源。
英国胃肠病学临床服务协会主席召集了一个专家小组,为成人IBS的诊疗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指南。
二、诊治要点1.以腹泻为主的IBS,除非有预警症状,一般很少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2.出现下列表现时可以诊断为IBS: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适缓解,且伴有粪便性状(常为软便)和排便次数的改变。
3.下列伴随症状有助于诊断:因医学上难以解释的症状、躯体化障碍、精神焦虑和抑郁而多次就诊。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推荐下载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肠易激综合征接诊处理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接诊处理指南I常用知识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认识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原因未明的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易感者可在肠道急性感染后发病。
肠道免疫系统异常及其相应的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与发病有关。
I.2诊断标准I.2.1主要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I.2.2附加标准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 的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粘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I.3分型分型依据的症状: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天排便>3次;③块状或硬便;④稀烂便或水样便;⑤排便费力;⑥排便急迫感。
I.3.1腹泻为主型符合②、④、⑥项之1项或以上,而无①、③、⑤项;或有②、④、⑥项之2项或以上,可伴①、⑤项之中1项,但无③项。
I.3.2便秘为主型符合症状①、③、⑤项之1项或以上,而无②、④、⑥项;或有①、③、⑤项之2项或以上,可伴②、④、⑥之中1项。
I.3.3腹泻便秘交替型上述症状交替出现。
I.4报警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以及其它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者,应作相关检查以彻底查明病因;新近出现持续的大便习惯(频率、性状)改变或与以往发作形式不同或症状逐步加重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年龄等于或大于40岁者,应将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列为常规。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常规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常规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
【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参考标准
①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②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③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④X线领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⑤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粘液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⑥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⑦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治疗】
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钙通道阻滞剂如匹维漠镂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
新促动药美沙必利对结肠有促动作用,对以便秘为主患者有效。
(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
(3)泻药不宜长期使用。
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是治疗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如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4)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或丙米嗪等。
(5)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促胃肠动力药,有助便秘改善。
3.心理和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理反馈
疗法。
肠道易激惹综合症诊疗常规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常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儿科领域中多见于4岁以上儿童,占儿童再发性腹痛的36%,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过敏因素、饮食习惯(如辛辣和凉食)、家庭环境(如单亲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如情绪压抑、焦虑)等。
一般认为IBS是在个体特异性基础上,由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生理-心理疾病。
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脑-肠轴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肠道免疫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胃肠动力(主要是结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最终引起临床症状。
本病常慢性反复发作甚至终生存在,严重影响患儿学习和生活质量,但经过恰当治疗后,症状可以维持、好转甚至消失。
【诊断】(一)症状IBS所有症状均可见于器质性疾病,起病缓慢,多间歇发作,常由精神应激和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1. 腹痛和腹部不适:为本病主要症状,多位于下腹部,常在进食后出现,多伴有排便异常并于排便后缓解。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痉挛样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一。
疼痛的另一特点为睡眠时症状不发作。
2. 腹泻:排便次数增加,粘液或水样便,量少,多伴急迫感,常为进食诱发,禁食和夜间睡眠后不出现。
有时可与便秘交替。
3.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硬块样便,常伴排便不尽感和排便费力。
可与腹泻短暂交替。
4. 其他躯体症状:部分患儿存在腹胀。
有时可与早饱、烧心、恶心、呕吐和厌食等上胃肠症状重叠。
5. 某些患儿可能存在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表现。
(二)体征通常无阳性体征,可出现下腹部乙状结肠区轻压痛。
(三)辅助检查1. 血、尿、粪(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寄生虫)常规、粪便细菌培养、血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沉:可以除外肠道炎症和生化异常导致腹部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SOP
肠易激综合征
1、一般治疗
1)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
2)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
3)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2、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拮抗剂,对腹痛亦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用法为 50mg/次、3次/日。
2)止泻药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
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等。
3) 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
常用的有乳果糖等。
肝穿刺活检
1. 病人及家属解释工作,必要性及并发症,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2. 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及胸片等。
3. 备血200-400ml,凝血三项,血小扳,异常者应纠正。
4.停用华法令等抗凝剂和非类固醇消炎药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一
周以上。
5.普鲁卡因皮试。
6.准备穿刺包,局麻药物,腹带等,备立止血2支。
7.术前禁食6小时。
8.B超下观察肝脏组织及周围组织,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取少量组织送
病理检查。
9.术后绝对卧床并腹带包扎24小时,穿刺后3小时内测血压、心率、
脉搏、呼吸等20分钟
一次,如无异常,改q2h,术后2小时查血常规。
10. 注意有无破裂出血等征象,必要时急做床边B超,请外科协助处理。
中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的改变。
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部和左下腹多见。
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腹泻患者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便秘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表面可附黏液。
多伴有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
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单侧脾、胃、大肠俞,平补平泻法。
【配穴】肝失疏泻加肝俞,用泻法;肾阳不足加肾俞,用补法;湿邪内阻加丰隆,用泻法;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用补法。
【药物】黄芪注射液。
【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5号针头抽取药液后在所选的穴位刺入皮肤,边进针边提插,当患者得气后,推注黄芪注射液,每穴2ml。
隔天1次,15次1个疗程,间隔3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
2组穴位交替使用。
2.艾灸疗法【主穴】肝郁脾虚型穴取肝俞、脾俞、天枢、足三里、太冲;脾胃虚弱型穴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天枢;脾肾阳虚型穴取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章门。
【操作】采用周楣声主任医师所创的“万应点穴笔”,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3.耳穴压豆【主穴】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
【操作】双侧准确定位以上耳穴,局部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置于小胶布块上,将药粒对准耳穴用手指压紧即可。
嘱患者按压所贴耳穴每日3~4次,使其有酸胀痛热感,每3天更换耳贴1次。
4.推拿疗法【主穴】足三里、天枢、神阙、大横、气海、关元、上巨虚、脾俞、大肠俞。
【配穴】肝木乘土加太冲,脾胃虚弱加公孙,寒湿阻滞加命门。
【操作】腹部手法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辅以摩法、振法;四肢及腰背部以按揉法为主。
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温艳东1,李保双1,王彦刚2,唐旭东1,李振华1,王凤云1,王萍1,卞立群1,赵迎盼1,张北华1,吕林1(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北京100091;2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32)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基金资助: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3BAI02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73853,No.81704070),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No.Z171100000417052)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
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预期寿命无明显影响,但患者常因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频繁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造成了相应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3]。
从现代医学而言,对本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类似症状有着较长的历史,由于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及治疗的个体化等特征,使得其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出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其临床疗效应当是肯定的。
目前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中西医共识主要针对三甲医院,对中医药的临床使用及推荐方面文字相对简略。
既往缺乏用于指导基层医生的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全国性指南,本指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主要针对基层医师,指南在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为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相关诊疗问题提供了简洁的版本,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以病-证症结合的方法编撰,符合临床使用,希望借此提高基层医师对本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范围本指南对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肠易激综合征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如症状严重,可考虑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 ,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依赖性。
合并睡眠障碍处理
睡眠卫生教育
向患者提供睡眠卫生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 免刺激性饮食等。
镇静催眠药物
针对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但需注意 药物副作用及成瘾性。
针对不同病因和发病 机制,选择针对性药 物。
按需治疗和分级治疗策略
01
02
03
04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不同 级别的治疗药物。
轻度症状可采用非处方药或中 成药治疗。
中度症状可选用处方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胃肠动
力调节剂等。
重度症状需采用综合治疗,包 括药物、心理、饮食等多方面
的干预。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中药制剂
肠胃康颗粒
清热平肝,调理脾胃。用于小儿营养 紊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面色无华, 精神烦忧,夜寝哭啼,腹泻腹胀。
肠炎宁片
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湿热蕴结胃肠 所致的腹泻,小儿消化不良。
03
药物选择原则与策略
个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 及实验室检查,制定 个体化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合并症等因素, 调整药物剂量和用法 。
果评估。
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可能 产生副作用,如腹泻、便秘、恶心 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不足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 ,个体化治疗需求迫切,但目前的 治疗方案尚不能满足所有患者需求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学应用
2023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新版指南要点(全文)
2023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新版指南要点(全文)上篇文章我们总结了《肠易激综合征管理指南》中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方面的内容(详情可点击→肠易激综合征难诊断?新版指南给出11条建议),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指南中关于IBS治疗方面的建议。
Q1IBS患者是否应该使用饮食疗法?【声明】:建议IBS患者采用饮食疗法。
建议将传统饮食建议作为一线方法1,低FODMAP饮食作为二线方法2,不建议IBS患者采用无麸质饮食3。
【证据级别】:非常低1、低2、非常低3;【推荐等级】:强1、有条件的2、强3【理由】:食物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IBS患者的症状。
因此,常常建议IBS 患者改善饮食和调整生活方式。
传统饮食建议包括定期进餐,调整纤维和液体摄入量,减少脂肪、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量等。
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 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含麸质饮食相比,无麸质饮食与整体IBS症状的显著改善无关。
Q2是否应该使用纤维补充剂来治疗IBS?【声明】:建议补充可溶性纤维来治疗IBS。
【证据级别】:低;【推荐等级】:强【理由】:目前的证据表明,可溶性纤维可显著改善IBS症状,且可溶性纤维成本低、无明显副作用。
Q3益生菌应该用于治疗IBS患者的整体症状吗?【声明】:建议使用益生菌来改善IBS患者的整体症状或腹痛。
【证据级别】:低;【推荐等级】:有条件的【理由】: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37项RCTs,共纳入了6352例患者,其中3401例接受益生菌治疗,295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
结果表明益生菌对IBS患者的整体症状或腹痛有显著影响,RR=0.78(CI 95%:0.63–0.95)。
Q4聚乙二醇应该用于治疗IBS-C患者的症状吗?【声明】:建议使用聚乙二醇治疗IBS-C患者的便秘。
应根据粪便稠度调整剂量。
【证据级别】:非常低;【推荐等级】:有条件的【理由】: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单独使用聚乙二醇可以缓解IBS-C患者的腹痛和整体症状,聚乙二醇可作为渗透性泻药用于治疗IBS-C患者的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用药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用药指南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结肠的一种功能性疾病,非常多见。
患者的结肠蠕动、环行肌收缩、黏液分泌等功能出现紊乱,导致各种症状。
本病和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病史和症状:有长期病史,发作和缓解交替。
发作与劳累、情绪波动、抑郁、紧张等因素有关。
腹泻时多为黄色稀便,有时伴黏液,黏液量可较多。
可有便秘,粪便细小如羊粪状,便秘多伴有腹痛,后者可较剧烈。
患者常有心悸、多汗、面潮红、换气过度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体检:腹部沿结肠框有压痛,有时可触及部分结肠段呈条索状,该处有明显压痛
检查
钡剂灌肠:结肠变细呈条索状,或节段性变细。
结肠袋增多和加深。
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较敏感,易痉挛,无器质性病变。
粪便检查:可有黏液,但无红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阴性,无致病菌及原虫。
【治疗】
1.一般治疗: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
性食物和调味品。
2.镇静剂:舒乐安定片1mg,每日1-2次。
3.解痉剂:阿托品片0.3mg,每日3次。
4.止泻剂:复方洛哌丁胺1片,每日2〜3次。
5.便秘时,服胆宁片2〜3片,每日3次。
6.对于腹泻和便秘交替、腹痛剧烈或顽固性难治的病例,可予匹维溴铵片 50mg,每日3次,本品为钙通道阻滞剂,对结肠有解痉作用。
7.中医中药调节胃肠道功能。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 .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兰)辅助检查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 3 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2.肝、胆、胰腺功能及 B 超正常;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4.X 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在过去12 个月中,至少有12 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
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
可选用匹维溴胺 (得舒特)50mg, 3 次/ 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
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
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
2021BSG肠易激综合征管理指南(全文)
2021BSG肠易激综合征管理指南(全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由肠脑轴异常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与肠蠕动/大便改变相关的腹痛、腹胀。
胃肠道的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因素(包括压力)、某些食物、肠道微生物都可引发症状。
少数情况下IBS可于肠道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但更多情况下没有明确病因。
自2007年后,时隔14年,英国胃肠病学会(BSG)终于再度发布IBS管理指南。
今天,小编对指南内容进行了整理,一起来学习吧!诊断标准和分类目前二级医疗机构常用的IBS标准为发布于2016年的罗马IV,该标准将IBS定义为与排便相关的腹痛,与排便频率和/或排便形式的改变相关。
根据患者的主要粪便类型,将患者分为伴有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伴有便秘的肠易激综合征(IBS-C)、伴有混合排便习惯的肠易激综合征(IBS-M)或未分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U)。
与罗马III标准相比,罗马IV标准作了以下重要修改:①从定义中删除了表意模糊的术语“腹部不适”。
②腹痛的最低频率由“每月至少3天”调整为“每周至少1天”,以减少健康人群被误诊为IBS的可能。
③将“通过排便来缓解的腹痛”,改为“与排便有关的腹痛”,因为部分IBS患者的腹痛在排便后加重。
诊断和宣教与二级医疗机构常用的罗马IV诊断标准相比,国家卓越保健研究所关于IBS诊断标准(腹痛或腹部不适,合并排便习惯改变,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无预警症状体征)在一级医疗机构更实用【推荐强度:弱。
证据等级:低】。
所有在医疗机构中首次出现IBS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或红细胞沉降率、乳糜泻血清学检查;对于年龄小于45岁、伴有腹泻的患者,还应加查粪钙卫蛋白以排除炎性肠病。
如果有需要,应遵循当地和国家的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筛查指南进行癌症筛查【推荐强度:强。
证据等级:中】。
无报警症状体征的前提下,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血粪检查异常作出IBS的阳性诊断【推荐强度: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
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
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
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
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
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
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5)其它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效。
上述药物多与其它药物合用,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
3.心理和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可试用。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全部淌失,停药三个月复发。
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停药后期内复发。
3、未愈症状无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