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解剖学中,了解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适应性。
本文将以比较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所有生物体中基础的支撑系统,它不仅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参与生物体的运动和代谢。
不同物种的骨骼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例,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相对较重,骨骼密度高,适合奔跑和承重。
鸟类的骨骼系统则相对轻巧,骨骼中的空隙可以减轻鸟体的重量,方便它们在空中飞行。
此外,鸟类的胸骨发达,有助于控制飞行姿态,而哺乳动物的胸骨相对较小。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在不同物种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它们的食物类型和消化特点所决定的。
以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为例,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胃肠道短而粗,适合消化肉类等高蛋白食物。
而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则相对复杂,胃肠道较长,有多个胃室,有助于消化纤维质较高的植物食物。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氧气交换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呼吸系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鱼类为例,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依靠肺部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
而鱼类的呼吸系统则主要依靠鳃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鳃腔将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在不同物种中起着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在不同物种中,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以鸟类和昆虫为例,鸟类的心脏相对较大,有四个腔室,这使得氧气和养分的输送更加高效。
而昆虫的循环系统则相对简单,没有真正的血液,靠体液(淋巴)来输送氧气和养分。
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例,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大脑具有复杂的皮质区域,使得它们具有学习、记忆和思考的能力。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八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知识点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的动物,脊椎动物是现今地球上最为优美、繁盛的动物群体之一。
在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关于脊椎动物的基本知识和分类特征。
本文将系统介绍八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的知识点。
1. 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五大类。
它们的分类特征是脊椎、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分化。
2.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和关节三部分组成的。
骨骼系统是脊椎动物体内最为重要的组织之一。
在骨骼系统中,脊椎骨是最为关键的部位,可以保护和支撑脊髓和神经系统。
3.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部分。
其中,肠道内侧壁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可以增加吸收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4.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大小和结构因不同的脊椎动物种类而异。
血液是脊椎动物体内流动的液体,它可以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5. 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鳃、肺、气管和喉部等。
鳃和肺是两种不同的呼吸器官,它们的适用范围也不同,一般而言,水生动物使用鳃呼吸,陆生动物则使用肺呼吸。
6.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体内信息传递的关键系统,也是它们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表现。
7. 脊椎动物的繁殖系统脊椎动物的繁殖系统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和内分泌系统。
繁殖模式因不同物种而异,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繁殖系统为外部受精,鸟类和哺乳动物则为内部受精。
结语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的知识点总结。
脊椎动物的优美和适应性是人们生物学探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希望广大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不断深入了解动物世界的奥妙和美丽。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并出现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因而构成了明显的头部。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支持身体的纵轴。
脊柱的形成增强了坚固性和灵活性,并具有保护脊髓的作用。
由于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组成,故称脊椎动物。
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陆生种类和次生水生种类用肺呼吸,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过鳃裂。
4.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心脏的收缩,促进了血液循环。
5.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功能。
6.具有能活动的上、下颌(圆口纲除外),可以主动捕捉食物,并使消化能力提高。
7.具有成对的附肢(圆口纲除外),如水生动物的偶鳍,陆生动物的前、后肢,使其活动能力大大增强。
第一节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一、外形脊椎动物的身体表现为两侧对称。
一般典型的种类,身体可分为四部,即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尾部。
二、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
皮肤具有保护、感觉、防止水分蒸发、呼吸;排泄、分泌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三、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肌肉内部,故称为内骨骼,来源于中胚层,由活细胞组成,能够生长。
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维持动物体内钙、磷正常代谢的功能。
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
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附肢骨包括肩带、腰带及前后肢骨。
四、肌肉系统脊椎动物有完善的肌肉系统,大体可分为体肌和脏肌两类。
体肌又称骨骼肌或随意肌,由横纹肌组成。
一块体肌的两端借肌腱固着于不同。
的骨块上,受运动神经支配,而产生各种运动。
脏肌是平滑肌,形成内脏器官的肌肉部分,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能随意运动。
五、消化系统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取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一般分为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又可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盲肠、结肠和直肠)及肛门等部分。
消化腺则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脏等。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区别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区别
1、有无脊椎的区别。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脊椎动物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而无脊椎动物没有。
脊椎动物分为五类,分别是: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无脊椎动物被分为四类,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2.作文临摹的区别。
脊椎动物内部骨骼发达,神经系统发达,大脑高度发达。
另一方面,无脊椎动物是异养和多细胞的,没有细胞壁和骨骼。
3.体型差异。
脊椎动物通常更大,因为它们有许多支持系统,可以更快地发展。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都很小,行动缓慢。
他们没有办法支撑庞大的身体。
4.神经系统的差异。
脊椎动物更能适应所有的生活环境,包括陆地、空气和海洋。
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但无脊椎动物多为水生,多为海洋生物。
神经系统简单,他们只能凭直觉行动。
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脊椎动物是一类拥有脊柱的动物,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型逐渐增大: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之一是体型逐渐增大。
早期的脊椎动物以小型的身躯生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脊椎动物逐渐进化出大型的身躯。
例如,最早的鱼类体型较小,而后来的恐龙和哺乳动物则发展出巨大的身体。
2. 运动能力的增强: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还表现在运动能力的增强。
出现早期的鱼类多为游泳型,后来的两栖动物则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进行活动。
爬行动物进化出四肢,使它们能够爬行和奔跑。
鸟类则进化出翅膀,可以飞翔。
最后,哺乳动物进化出四肢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足型,使它们能够奔跑、跳跃和攀爬。
3. 神经系统的复杂化: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还表现在神经系统的复杂化。
早期的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脑部逐渐发展,感知器官如眼睛、鼻子和耳朵也逐渐出现。
哺乳动物的脑部最为复杂,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和认知能力。
4. 生殖方式的多样化: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还包括生殖方式的多样化。
早期的脊椎动物多为卵生,即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脊椎动物进化出了胎生的方式,即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并通过胎盘吸取营养。
胎生方式为脊椎动物提
供了更好的生存和保护机制。
总而言之,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包括体型的增大、运动能力的增强、神经系统的复杂化和生殖方式的多样化。
这些进化趋势使得脊椎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生存,是脊椎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结果。
脊椎动物
(7)排泄 鱼类的肾脏属于中肾。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 恒定。 (8)神经和感觉 脑虽有明显的五部,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 很小,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 胞;鱼的晶状体呈圆球形,没有弹性,其曲度又不能改变, 只能靠晶体后方的镰状突起来调节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所以鱼类是近视的;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因此鱼眼经常张 开,不能关闭;鱼类只有内耳。 (9)生殖 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 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对,左右对称。都是雌、雄异体,体 外受精,体外发育。
卵生或卵胎生。产羊膜卵。
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和某些种类的幼体期有鳃 裂,成体时消失或变为其它结构。
附.其它特征
1.密闭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 2.如果心脏存在,总是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
白是高效能氧的运载者。 4.尾部如存在总是在肛门后方,即“肛后尾”。 5.骨骼为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6. 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的后口动物。 7. 身体有三个胚层,体腔为次生体腔。
(2)鳍的种类及功能 鱼类的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
一对;另一类是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 偶鳍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改变运动方向和拨水划行的
作用。背鳍和臀鳍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鱼左右倾斜和摇摆。尾 鳍有推进平衡和转向的作用。尾鳍类型有原形尾、歪形屋和 正形尾等三种。
(3)侧线的结构与功能 侧线鳞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一条线纹就叫侧线。鱼类的侧线器
官是重要的感觉装置,能感受低频振动,判断水流及周围环境情 况。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①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②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无脊椎动物原生与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腔肠动物为网状神经系统,扁虫与线虫为梯状神经系统,环节与节肢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③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④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或无心脏。
(1) 脊索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而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动物体发育而不断增长。
(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的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身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
(4)循环系统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环(无脊椎动物:背面、多为开管式)
(5)肛后尾(无脊椎动物:肛门位于尾末端)
(6)内骨骼(中胚层、生长)——无脊椎动物:外骨骼(外胚层、不能生长、换壳)。
动物生物学_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能使动物感受外界刺激并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根据动物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基本推断出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史。
1.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即单细胞真核生物或单细胞群体。
它们具有某种应激性,可以趋利避害。
例如草履虫可自发向水中滴入肉汁的方向运动,也可自发向远离滴入盐水的方向运动。
2. 中生动物:中生动物是为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间的微小多细胞动物,蠕虫状。
和原生动物一样具有某种应激性,但无专门负责感受刺激的细胞。
3. 侧生动物:侧生动物为细胞基本没有组织分化的动物,被认为是多细胞动物进化的侧枝。
以海绵动物门为例,海绵动物依然没有神经系统,只是在中胶层内有些由変形细胞形成的星芒状细胞,被认为具有神经传导机能。
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所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几乎没有。
4. 辐射对称动物:以腔肠动物门为例,腔肠动物的中胶层靠近外胚层一侧分布很多神经细胞,这类的神经细胞主要为多极的神经细胞,具有多个树突,彼此联络成网状。
这些神经细胞又与感觉细胞和皮肌细胞联系,感觉细胞接受刺激后,神经细胞传导刺激到效应器(皮肌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被称为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而且传递速度慢。
这基本上可以成为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但值得注意的是,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之间,是有突触传递兴奋,且以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
这已经与人类等高级动物大致相同了。
5.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以扁形动物为例,扁形动物的身体开始形成两侧对称的体制,同时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侧,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神经中枢,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两条最为发达,中枢神经系统里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形成梯状。
脑和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络,但仍未出现神经节。
同时扁形动物出现了眼、耳突、触角、纤毛窝、平衡器等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两个动物类别。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刺胞动物等等。
本文将从外形、生理特征和行为等方面探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差异。
一、外形特征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脊柱。
脊柱位于身体的背部,作为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
与之相比,无脊椎动物没有明显的脊柱,它们的身体结构更加柔软和灵活。
无脊椎动物的外形多样,可以是扁平的、圆柱状的、分节的等等。
二、生理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生理特征上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是呼吸方式。
大多数脊椎动物通过肺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而无脊椎动物则以各种方式呼吸,比如一些昆虫通过气管呼吸,水生动物通过鳃呼吸。
其次是循环系统。
脊椎动物拥有发达的心血管系统,通过心脏将血液循环到全身。
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相对简单。
三、行为习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行为习性上存在着差异。
脊椎动物通常拥有更高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例如,哺乳动物可以学习各种行为和技能,鸟类可以学会复杂的鸟语。
脊椎动物还表现出更复杂的社会行为,比如群体合作和互助等。
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更加基本和本能化。
它们通常通过激素和简单的神经系统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结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外形、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以其具有脊柱的特点而在进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发展出更多样化、复杂化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而无脊椎动物则以其数量庞大和多样性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类别的动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动物界。
脊椎动物总结
消失(兽类)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3块
外耳
爬行类雏形
兽类:外耳道、耳廓。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三、肌肉
轴上肌
骨骼肌 中轴肌
轴下肌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什么是脊椎动物?它们和无脊椎动物有何不同?
扁形动物:如涡虫、绦虫等
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等
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等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如蜗牛、章鱼等
线形动物:如蛔虫、钩虫等
各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代表物种
鱼类:鲤鱼、草鱼、鲫鱼、鱼、鳙鱼
两栖类:青蛙、蟾蜍、蝾螈、蜥蜴、蛇
昆虫:蝴蝶、蜜蜂、蚂蚁、蟑螂、蜻蜓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6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哺乳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或奔跑
鸟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翅膀飞行
两栖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爬行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5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02
脊椎动物的定义
03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04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06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添加章节标题
1
脊椎动物的定义
2
脊椎动物的定义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起源:最早出现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
演化历程: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再到复杂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大多具有外骨骼
代表生物:昆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
演化趋势:无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比较
特征:具有由脊椎 骨组成的脊柱,支 持身体并保护脊髓; 具有一对或一对以 上的肺,进行呼吸; 具有四肢或鳍状肢, 用于移动和捕食。
分类:脊椎动物 分为鱼类、两栖 类、爬行类、鸟 类和哺乳类五大 类。
代表物种:人类、 鱼类(如鲤鱼)、 鸟类(如鸵鸟)、 爬行动物(如 蛇)、哺乳动物 (如狮子)。
定义: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 柱的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 胞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等。
添加标题
循环系统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重要性: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对于动物的生长、 发育和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繁殖方式比 较
卵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胎生: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后出生 卵胎生:母体直接产生幼体,但幼体在母体内仍需吸收营养 卵化:某些鱼类和两栖动物通过产卵后孵化出幼体
脊椎动物:鱼类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如贝类、甲壳类等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比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渔业经济价值方面各有优劣,但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结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渔业经济价值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比较
汇报人:XX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的定义和特征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的分类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生理结构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繁殖方式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生活习性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经济价值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脊椎动物 是指有脊椎骨的 动物,是脊索动 物门中的最大类 群。
动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动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动物是地球上生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
它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它们在适应环境、繁殖后代和维持生命活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动物的生理生化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命形式。
一、呼吸系统动物的呼吸系统是保证它们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器官。
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
例如,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鱼类通过鳃来吸取水中的氧气;昆虫则通过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此外,某些动物还能通过皮肤或鳃盖进行气体交换。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维持物质运输和体液循环的重要机制。
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不同动物的循环系统也存在差异。
例如,我们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具有四个心腔的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将代谢产物运回肺部或肾脏进行排泄。
而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心脏则具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适应了它们不同的代谢需求。
三、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动物体内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的重要系统。
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
例如,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在内的消化道,食物在这些器官中被分解、消化和吸收。
鸟类则具有胃肠瘤,在胃中进行初步的消化,然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四、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调控和协调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系统。
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
不同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也有所区别。
例如,脊椎动物的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和大脑两个半球,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如感知、运动、思维和记忆等。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通常由神经节和神经网组成。
五、排泄系统排泄系统是动物体内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系统。
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排泄器官和排泄方式。
例如,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废物。
昆虫则通过马氏管和短肠来排泄代谢产物。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是指拥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拥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它们的神经系统与智能行为、感官处理和运动控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在动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一、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神经系统的核心。
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将传入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指令到其他部位。
脑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分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间脑等部分。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调控,如呼吸和心率控制。
小脑主要参与协调运动和平衡控制。
大脑半球则负责高级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表达。
脊髓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以及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
脊髓中存在着许多神经元,负责传递信号和调节反射。
通过脊髓,机体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极快速的反应。
二、脊椎动物的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负责传递电信号以及信息处理。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部分,承担着合成和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轴突是长且突出的细胞延伸,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细胞。
树突则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这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基础。
通过神经网络,信号可以在不同的脑区和神经元之间传递和加工,进而实现复杂的感知、记忆和行为反应。
三、脊椎动物的感知和运动控制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与感知和运动控制紧密相关。
通过感知器官,脊椎动物能够感知来自环境的刺激,如光、声音、味道等。
这些感知信息被感觉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集成后产生相应的感觉经验和认知。
运动控制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运动由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到运动神经元,促使肌肉收缩和动作产生。
这种神经元网络的调控和运动协调主要由大脑和小脑来完成。
动物的运动和神经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
动物的运动和神经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其运动能力和神经系统是其独特之处。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其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相应的解剖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环境中寻找食物、逃避危险以及进行社交交流。
本文将介绍动物运动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动物的运动特征1. 外骨骼和内骨骼: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依赖于骨骼系统的支持和保护。
一些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甲壳动物等拥有外骨骼,这种骨骼由坚硬的外壳构成,提供了强大的保护力和支撑力。
而脊椎动物拥有内骨骼,这种骨骼由骨头构成,使得动物在运动中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2. 肌肉系统:动物的运动离不开肌肉系统的作用。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与骨骼相连,在运动中产生力并改变骨骼的位置,使得动物能够进行各种姿势和活动。
平滑肌存在于内脏器官和血管等处,主要参与内脏器官的收缩和松弛。
心肌则负责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泵送。
3. 运动协调:动物的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协调各个肌肉的活动。
在大脑和脊髓中存在着神经元网络,它们负责接受和传递信号,从而控制动物的运动。
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连接肌肉,向其发送运动指令,使得动物的运动能够协调一致。
二、动物的神经系统特征1.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称为神经细胞。
神经元具有细长的轴突和多个树突,通过树突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并通过轴突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通过这种信息传递,实现神经系统的功能。
2.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突起,将神经冲动传递到目标细胞。
根据传导速度的不同,神经纤维分为髓鞘纤维和非髓鞘纤维。
髓鞘纤维由髓鞘包裹,传导速度较快,主要存在于脊髓和外周神经。
非髓鞘纤维传导速度较慢,主要存在于脑部。
3. 神经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实现。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会释放出神经递质,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等,它们对神经元之间的通信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神经元(神经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兴奋—树突—细胞体—轴突
—另一神经元或末梢效应器官。
按机能的不同分为3类:1,传入神经元(或感觉
神经元),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髓鞘的有无神经分有髓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无髓神经(大部分植物性神经)。
脑和脊髓的横切面上分白质(大部为有髓神经纤维);灰质(神经细胞体及无髓神经纤维)。
传导活动有两个特点,(1)极性,即单向传导 (2)绝缘性
反射弧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的发生
胚胎背中部外胚层加厚成为神经板并下陷,左右两侧的神经褶最后合拢,成为背神经
管。
背神经管发育为脑与脊髓,管前端形成脑,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
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
中空管腔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嗅脑:嗅球、嗅束、梨状叶、海马
大脑半球:皮层、髓质
纹状体(基底核) 侧脑室(第一、第二脑室)
间脑:丘脑(视丘)
丘脑下部:灰结节、漏斗、脑下垂体(内分泌腺)、视交叉和乳头体
松果体(内分泌腺) 间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中脑四叠体:前丘、后丘大脑导水管大脑脚
小脑:小脑半球(皮层、髓质)、蚓部、绒球(小脑卷) 脑桥
延脑:延脑第四脑室
大脑
a,纹状体
鱼类:主要是纹状体(古纹状体)
两栖类:纹状体仍属于古纹状体
爬行类:古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鸟类:新纹状体上又附加上纹状体,成为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例如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和“学习”的中枢。
哺乳类:纹状体成为大脑的基底节
b,脑皮
古脑皮;鱼类,灰质在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肺鱼和两栖类。
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向表面移动。
原脑皮和古脑皮主要和嗅觉相联系
新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机能皮层化。
古脑皮成为梨状叶,原脑皮海马。
c,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连系两大脑半球新脑皮的带状横行的神经纤维联合。
鸭嘴兽无胼胝体,针鼹、有袋类等胼胝体不发达。
间脑包括视丘、视丘上部、视丘下部和第三脑室。
顶器:现存动物中,顶眼(器)为痕迹器官而残存于某些蜥蜴和楔齿蜥。
楔齿蜥的顶眼最为明显,仍具有简单的晶体和视网膜,并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松果体: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内分泌腺。
视丘下部:调节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中枢,也是重要的神经分泌的部位
中脑哺乳类以下各纲,中脑背部为一对视叶,为视觉反射中枢。
哺乳类四叠体,前两叶称前丘为视觉反射中枢;后两叶为后丘,为听觉反射中枢。
小脑游泳型的鲨鱼和硬骨鱼小脑发达。
两栖类与爬行类的小脑不发达。
哺乳类的小脑发达,蚓部和小脑卷及小脑半球(哺乳类特有,单孔类不明显)。
延脑脊髓前端的延续,它的结构与脊髓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央管在这里扩大成为第四脑室,有一些重要的神经核,称为“活命中枢”。
脑室大脑室称为侧脑室或第一、第二脑室,它们共同以室间孔或孟氏孔通到间脑室(或第三脑室)。
中脑室极窄,称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为延脑室,与脊髓的中央管相通。
各纲中枢神经的比较
文昌鱼没有集中的感受器,也没有明显的脑的分化,
七鳃鳗有脑的分化,但脑的5个部分在一个平面上,没有脑弯曲。
鱼类鱼脑的形态较原始,脑小,脑弯曲度很小,在背面5部分都可以看到。
大脑主要是古纹状体,古脑皮,
软骨鱼类脑发达。
脑的5部分分化很明显。
大脑半球比较大。
硬骨鱼脑的体积小,在许多方面比鲨鱼简单。
两栖类脑的弯曲不大,在背面脑的5个部分仍能看到,原脑皮,具古纹状体,
爬行类脑弯曲较两栖类显著,背面看不见间脑。
出现新脑皮。
中脑仅为一对视叶(蛇类中脑背面已分化为四叠体,在响尾蛇及蟒蛇很明显)。
鸟类体积较大。
脑的弯曲度大,增加了上纹状体,鸟的大脑皮层仍是以原脑皮为主,新皮层虽已出现,但还是停留在爬行类的发展水平。
哺乳类脑的弯曲极大。
大脑与小脑高度膨大,大脑皮层为新脑皮,皮层面积增大,褶叠成沟与回。
大脑机能皮层化。
特有的胼胝体。
中脑为四叠体。
小脑相当发达,小脑半球是哺乳类新出现的。
4,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背根和腹根,背支、腹支和交通支
在四肢着生的部位,脊神经的腹支形成颈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文昌鱼、七鳃鳗无脊神经丛,鱼与有尾两栖类有极简单的丛,蛙的四肢发达,臂丛与腰荐丛明显。
蛙以上的动物四肢强大,神经丛也相应发达;蛇的四肢退化,丛也消失,到了哺乳类,非常复杂。
脊神经的数目大致与脊椎骨总数相当。
例如,兔的椎式是C7T12L7S4Cy16,其脊神经数目相应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7对,荐神经4对,尾神经6对。
脑神经在无羊膜类是10对,羊膜类多2对,共12对。
5,植物性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系统,一般指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即内脏运动神经或内脏传出神经,
与躯体神经相比较,植物性神经具备以下特点。
(1)从分布范围和机能上:植物性神经仅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肌及腺体,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调节内脏的活动;而躯体神经仅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2)从发出部位上:植物性神经只从中脑、延脑、脊髓的胸段、腰段和荐段发出;而躯体神经自脊髓全长和脑发出。
(3)从中枢到效应器的径路上要转换神经元后再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躯体神经,从中枢到外周效应器只是由一个神经元组成,它的细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4)从纤维结构上:植物性神经纤维比一般躯体神经细,节后纤维无髓鞘。
(5)从其双重支配上:内脏器官一般多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发出部位脊髓的胸、腰段中脑、延脑、脊髓的荐段
节后神经节椎旁神经节在交感神经干上,副交感神经节埋在所支配器官的组织内或椎前神经节在腹腔内在器官附近
节后纤维长,肉眼可见很短,肉眼难于见到
机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各类脊椎动物的植物性神经比较文昌鱼是交感神经的开始,圆口类已出现了副交感神经,自无尾两栖类有清楚的交感神经干并开始出现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哺乳类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分为两个清楚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