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利他行为

合集下载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中文名利他行为外文名altruistic behavior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社会心理学目录.1什么是利他行为.2利他行为的特征.3巴特森分类.4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5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行为的唤起.▪助人的得与失.▪求助者的特点.6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利他者心境的作用.7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8利他行为理论分析.▪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9利他行为的促进.▪培养移情能力.▪强化利他行为.▪提供榜样示范.▪学习助人技能.10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什么是利他行为编辑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编辑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1]巴特森分类编辑巴特森(Batson)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与纯利他主义取向。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

Page 9
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 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 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 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 个“小偷”吗?
Page 10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 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 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Page 15
(二)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 2、社16
Page 13
1964年3月,美国纽约一名年轻女孩珍诺维丝遇刺身亡
整个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在这期间女孩大声呼救,公 寓周围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但是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
Page 14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
小悦悦被撞到之后将近7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 的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而期 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一个 拾荒的阿婆抱起,随后送往医院急救。
心理学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 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Page 2
明星对贫困孩子的资助
Page 3
老板与员工在加薪问题上的博弈
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 了某种微炒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Page 11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景因素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 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 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 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

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

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很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

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

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

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

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

(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

有人以前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

(Tullock,1983)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第七讲_利他行为1-2

第七讲_利他行为1-2

(责任编辑:李代 祥)
• 研究者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在“作 怪”,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在进行 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有人处于危难时, 如果当时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而他还没有 失去做人的底线的话,那么见死不救会让他产 生深重的罪恶感、内疚感;但如果有许多人在 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可以由大家来分 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 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利他行为是习得的,不断得到强化的结 果。儿童将重复那些被父母认同和奖
励的行为,放弃那些被父母惩罚和 批评的行为。
• 四、移情-利他假说 • 利他行为的产生,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 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来体 验事件和情绪,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了 移情。 • 如果没有移情的产生,那么就是由于社,23岁的美 籍黑人建筑工盖瑟,看见一团火线从一 间由汽车拖拉的活动房里喷出来,他便 破门而入,找到并救出了一间昏迷的44 岁的白人拉里,而且还为他做人工呼吸。 盖瑟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计较头 顶上飘动着的南部联盟的旗帜。当别人 赞颂他超越种族的英勇事迹是,盖瑟说: “我并不值得关注,换了其他人也会这 样做。”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助人者的因素 • 1、家庭的影响和父母榜 样的作用 • 2、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 3、性别差异:女性渴望 得到帮助,但不爱帮助 别人 • 4、心境的作用。积极心 境还是消极心境能导致 更多的利他行为产生? • 社会规范
影响利他行为的 环境因素
• 晴朗的天气愿意助人, 而寒冷等恶劣的天气 较少助人 • 噪音会减少人们的利 他行为 • 优美的环境会助长人 们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第七章利他行为

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
讲授人: 讲授人:严玲
第七章 利他行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利他行为的特征,种类及特点,产生原因, 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本章重点讲授内容: 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决定 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利他行为的概念与 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求促进利他行为的 方法。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施与报
第二个可能的区别是,中国人在做出助人行为时, 常常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的影响,而 这种“施报观”与西方人的社会交换法则又有极 大的不同。在中国语言的俗语、谚语、和成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与施报观有关的语言:投之以桃李, 报之以琼瑶;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有恩不报非君子;......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理论:人有亲和的动机 2)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强化学习建立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在社会 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从他 人那里得来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 4)社会规范理论:互惠规范(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则, 是指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应心存感激,而且 在可能的时候应加以回报。) 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无论能否获得回报都有责任帮助 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并伴之以行动的规范。)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产生这种消极的冷眼旁观的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条: 产生这种消极的冷眼旁观的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条: 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 (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 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 觉; 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 (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 责任分散”的结果。 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7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16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18
媒体与侵犯行为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 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 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11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 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 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利他行为》课件

《利他行为》课件

儒家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强调仁慈、同情和尊重他 人,这些价值观可以促进利他行为。
宗教信仰
许多宗教信仰都强调爱和慈善,因此 有宗教信仰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利他 行为。
道德教育
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会影响个体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利他行为。
情境因素
01
02
03
04
紧急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个体更可 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 紧急情况需要个体快速做 出反应。
子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与心理援助
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有需要的人缓解心理 压力和焦虑情绪。
健康促进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
紧急救援
在自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援助,保障 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为。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利他行 为有显著影响,例如,父母的 温暖和支持可以促进孩子的利 他行为。
社会支持
感受到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可能 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社会支 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和归属 感。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的安全、和谐和友善 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利他行
为。
文化因素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 和义务,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 更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指个体为了亲属的利益而 付出的行为,通常发生在 家庭成员之间。
互惠利他
指个体为了获得未来的回 报而付出的行为,这种行 为通常是基于相互之间的 利益交换。
纯粹利他
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而付出的行为,不 寻求任何形式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成本与报酬
•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 基本假设: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去助人。 • 报酬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外部:金钱物品等,知识、友情等提升自我价值感 • 内部:减轻内疚感,缓解消极情绪 • 在社会交换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其本身就是受益 • 偿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社会交换论者吉尔德纳提出的互惠性规范,即交往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受益 。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 生物进化论 • 达尔文(C. Darwin)的进化论: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 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 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 • 利他在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 • 威尔逊(Wilson E.O.,1975) :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是本能行 为。
• 儿童实验——利他是不是一种本能?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 亲缘选择假设 •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 •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孩子,还可以通过保全他们血亲的孩子来增加基因 遗传的机会。 • 越是确保近亲们的生存,他/她的基因在未来留传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
• 互惠利他假设 •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R.Trivers,1971) • 利他行为动机是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 自私不利生存
利他行为的三层次 •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 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 •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内容提要
1
利他行为概述
2 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 释
3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 者效应
•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 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 他人呢?

动物的利他行为

动物的利他行为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第一节 亲缘选择与亲缘系数
亲缘系数的计算方法
(1)r =1×(0.5)1=0.5
(2)r =1×(0.5)2=0.25
(3)r =2×(0.5)2=0.5
自制的行为记录表
昆虫幼虫对食物的选择
食物 取食情况 每日取食量 幼虫羽化天数 成虫发育情况 米果芹 蛇床 柴胡 防风
动物生活史观察
发育时期 卵期 每日取食量 1龄 幼 虫 期 2龄 3龄 经历天数 外观描述 体长 取食量
迷宫实验和动物的认知行为(1)
食物在哪边?
迷宫实验和动物的认知行为(2)
第二节. 亲属之间利他行为的实例研究
第二节. 亲属之间利他行为的实例研究
亲属之间如何相互识别
Hamilton关于亲缘识别的理论是建立在亲缘之 间能够相互识别的基础上的。 Dawkins提出“绿胡子效应”,他认为有可能 存在着“识别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在表现型 上的表达能使基因携带者识别出其他个体体内 的同样基因,而且能使基因携带者对后者(即 携带同样基因并在表现型上有相同表达的其他 个体)表现出利他倾向。这种情况将能为亲缘 个体间的相互识别提供一种遗传机制,而无需 借助于学习过程。

亲属之间如何相互识别
个体靠一种简单的法则 来识别亲属是亲缘识别 的一种常见机制。 学习是亲缘识别的另一 种机制,即通过后天的 学习认识自己的亲属。 1982年,Holmes和 Sherman用黄鼠所作的 实验表明,同胞兄弟姐 妹之间的识别也部分地 由于他们曾在同一巢穴 中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一).定义
不期回报的,提供时间、资源或者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和亲社会行为的联系和区
别?
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事情
二)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根据动机的不同,利他行为的性质有所区别。

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减少自己痛苦
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因为移情,减少他人痛苦
二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
社会生物学理论:进化心理学:互惠,亲缘选择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以德报德,以恩报恩
社会责任规范: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
社会交换:
三个理论的比较
理论观点助人动机助人发生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
本能,帮助和自己相似的人是为了增加该种族延续的可能性社会交换论
社会规范论
助人的代价与收益作比较,收益更大
回报、社会责任与公正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帮助他人的因子
提供帮助是因为有收益
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以维护社会公正..
进化心理学:
..
亲属选择
..
个体帮助亲属就是帮助自己基因的生存
..
增加同类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
群体选择
..
有选择性帮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
班级,学校,国家
第一阶段:行动者首先注意到发生什么事
第二阶段:对线索的解释,衡量线索的意义
第三阶段:估计干预和受益的代价
第四阶段:决定采取哪一种方式
第五阶段:
把既定的决
策付诸实施
.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交换论(福阿,1975):
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要对自己、别人和社会背景做出评估,考虑助人行为是否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者减少痛苦。

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型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其他人的因素
1968年,Latane和Darley 的实验
实验1:测量他们是否去帮助一个受难的妇女
被试单独或与其他人一起在房间内填写调查问卷;填表时,听到隔壁的一个房间内一个女人活动的声响,妇女的尖叫和痛苦的呻吟声。

单独一个人70%;与朋友一起时:70%;
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40%;
与试验者的一个消极的同伙在一起7%
结论: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实验:被试在一个小房间内,与其它人一起参加一场讨论(通过电话进行),一名
被试在讨论中,谈到自己曾经得过癫痫,在轮到这名被试发言时,大家听到癫痫发
作的声音。

结果:他与另一个人一起参加讨论85%
他与另外两个人参与讨论,62%
他与另外五个人参与讨论,31%
结论:加强一个人的责任感会增强他的助人行为。

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
的帮助时,却持袖手旁观,坐视不救的态度。

“围观现象”
原因:A、他人起观众作用
B 、他人起榜样作用--社会比较
其他人的表现行为成为我们判断行为适当与否的依
据,个人越是拿不稳的决策,他人行动的影响越大
C、责任感的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当有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认为他
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注意到事件?
不帮助
是否解释为紧急事件?
不帮助
是否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不帮助
帮助
图2 拉塔内和达利的决策树
2、环境条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实验1:天气对助人行为效果的影响
Cunningham, 1979的实验
A、在阳光温暖和气温适中的,令人舒服的日子里
行人更愿意帮助实验者填写问卷
B、在阳光普照的天气里,顾客临走时愿意付更多的
小费。

其它研究:白天比黑夜,好天气比坏天气——更多的助人行为。

实验2:城市的大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Amato,1983)
对澳洲55个社区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对被试设计了5种任务:
A、学生要求路人写下他们所喜欢的颜色作为他们学校作业的一部分;
B、一人将一封信落在人行道上;
C、请行人为癌症病人募捐;
D、无意间听到店员给予某人明确的错误的指示方向;
E、绷带的男士倒地并痛苦的呻吟
结果:5种行为中,除B以外,小城镇的助人行为均高于大城市。

城市过度繁劳的工作
匿名性
..
城市过载假设(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住在城里的人经常被过多的信息所包围,使得他们经常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所淹没。

3、时间压力
Latane和Batson 的实验
被试:选择普林斯顿神学院的学生作被

情景:告诉被试他们要到附近的楼房里对人们讲一次话,一些学生讲工作,
另一些讲圣经中的故事。

在演讲的路中,有一个人倒在家门口,需要被救助
一组被试有充分的时间
2/3
另一个被试必须马上赶
到1/10
结论:时间压力作为助人行为一个潜在的高代价,可能也会使人们的助人行为受到抑止,而讨论的主题和他们是否采取救人行为无任何差别。

4、助人者的特征
A、人格因素
Stew 的研究:对社会赞赏要求较高者,可能捐款给慈善机构。

助人人格
B、心理状态
• 情绪因素:
一个人的情绪愉快,易产生好的利他行为;
消极情绪?
增加利他行为(成人)
愤怒和极度悲痛
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
未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
自认为具有同情心
自认为不太有同情心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较不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具社会责任感
较不具社会责任感
内向性自我控制倾向
外向性自我控制倾向
较不自我中心
较自我中心
表1 利他人格特质的个人
和非利他人格特质的人的对比
..
供认的效果(confession)
供认会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好受,因而会降低内疚感,同时也降低了助人行为
. 内疚感:
内疚: 当我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事时不愉快的情绪;
内疚感的情绪体验,可以明显的使人们的助人行为增加;人们可以为了降低罪恶感,非常乐意帮助一位曾经被他伤害过的人做一件事;
C 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
Weiner,面对失去能力而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是否会帮助主要通过认知归因来决定。

“醉汉和病人”
在决定是否帮助别人时,个人的归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归因是“个人的控制力”,我们如果相信问题的原因非个人所能控制,我们乐意去帮助他人。

因生病——老师愿意帮助替学生补课
因旅游——不情愿为学生补课
公平动机:一切都是公平的,互补的。

D 能力和移情
5、求助者
A、我们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实验1:Benson,1976
研究者把一份填好的入学申请表放在机场的公用电话中,申请书贴好邮票,准备寄出,由于粗心而遗失在电话亭;
一组:外表好看的照片
另一组: 外表不具吸引力的照片
更多的人愿意帮助第一组人
同时相似性和亲密性也会增加我们的助人行为。

B、帮助应该得到帮助的人
环境特征
在场的他人人数,紧急状态的明确性
受害者特征
年龄,性别,民族,受难状态,有无亲属关系
旁观者特征
多愁善感的,有同情心的,有知识的
唤起及其归因
认知到救助的损失和报偿
救助或者不救助
情景
受害人以及旁观者的特征
旁观者的决策过程
最后
行为
三利他行为或者冷漠行为的决策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