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的测定

合集下载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计算公式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计算公式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计算公式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能量储存和结构支持的作用。

因此,对脂肪酸进行测定是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归一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脂肪酸测定归一法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是通过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脂肪酸的含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脂肪酸测定归一法的计算公式及其具体步骤。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的计算公式如下:\[Fatty\ acid\ content(g/100g) = \frac{Peak\ area\ of\ fatty\ acid}{Peak\ area\ of\ internal\ standard} \times Concentration\ of\ internal\ standard\]其中,Peak area of fatty acid为待测脂肪酸的峰面积,Peak area of internal standard为内标的峰面积,Concentration of internal standard为内标的浓度。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的制备,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酸提取出来,并转化为脂肪酸甲酯。

2. 内标的添加,向脂肪酸甲酯中添加已知浓度的内标,内标通常选择十八碳酸甲酯。

3. 气相色谱分析,将经过内标处理的脂肪酸甲酯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

4. 计算脂肪酸含量,根据气相色谱图谱中脂肪酸和内标的峰面积计算脂肪酸的含量。

脂肪酸测定归一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因此在食品科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食品科学中,脂肪酸测定归一法可以用于分析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帮助人们选择更加健康的食用油。

在生物医学领域,脂肪酸测定归一法可以用于研究脂肪代谢紊乱与疾病的关系。

脂肪酸的测定

脂肪酸的测定

2.2.1.脂肪酸的变化分析试剂:0.3%甲醛、6 mol/l HCl-CH3OH溶液、三氯甲烷方法:GC—MS联用分析测定,步骤如下:(1)菌体的培养与收集Ⅰ组实验菌株用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抗冻保护剂,接种后放入30℃、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4 h。

细胞振荡培养至生长对数中期,移取适量细胞悬浮液至-30℃冰箱冷冻7d,取出30℃下解冻5-10min,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空白样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24h,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Ⅱ组实验菌株用于面包冷冻面团的制备,添加抗冻保护剂,于-20℃冷冻30d 后取出解冻,取20g解冻后的面团,分散于180ml无菌水中,震荡30min,静置15min,离心并取上清液。

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1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空白样则不添加抗冻保护剂,其余处理方法一样。

(2)脂肪酸的甲基化与提取取50 mg冻干细胞加入6 mol/l HCl-CH3OH溶液2 ml,置100℃的条件下盐酸水解甲基化3 h,溶液呈现棕褐色(或黑褐色),取出,置室温下冷却。

加入正己烷1.5ml振荡。

经4000 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再加入正己烷1.5ml 抽提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加入蒸馏水3ml,经4000 r/min离心10 min,收吹干,加入10μl三氯甲烷制备脂肪酸酯化液。

集上清液于离心管中。

用流动N2(3)薄层层析用玻璃毛细管取脂肪酸酯化液点在硅胶G-TLC薄层板上,以正己烷+无水乙醚(1+1)为展层系统,待层析液至硅胶板上缘后立即取出薄层板,风干。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脂肪酸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包括传统的化学测定方法和现代的仪器分析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种常用的测定脂肪酸的方法:溶剂提取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剂提取法是一种常见的测定脂肪酸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酸通过溶剂提取出来,然后经过酯化反应生成甲酯化脂肪酸,最后通过测定甲酯化脂肪酸的浓度来确定待测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检测大量样品。

但是该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不适用于分析含有非酯化脂肪酸的样品。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脂肪酸测定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气相色谱仪对脂肪酸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样品中的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甲酯化脂肪酸;然后将甲酯化脂肪酸注入气相色谱仪,利用气相色谱柱将各种脂肪酸与内标物进行分离;最后通过检测前体脂肪酸峰强度和标准曲线,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的优点是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脂肪酸分析。

但是该方法需要仪器设备,比较昂贵。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脂肪酸测定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未饱和脂肪酸和脂类的组成。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将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样品中的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甲酯化脂肪酸;然后将甲酯化脂肪酸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柱和流动相的选择,实现脂肪酸的分离;最后通过检测脂肪酸峰强度和标准曲线,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是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复杂样品中脂肪酸分析。

但是该方法需要仪器设备,成本较高。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测定脂肪酸的方法,如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针对复杂样品中脂肪酸的分析,还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联合分析,以提高准确性和选择性。

总结起来,脂肪酸的测定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1. 引言在食品和农业领域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对于评估产品的质量和营养成分至关重要。

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主要成分,它们不仅为机体提供能量,还对细胞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食品中脂肪酸的含量,有助于合理配置人们的膳食结构,以及评估食品中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2.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气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脂肪酸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气相色谱仪将样品中的脂肪酸分离,利用比色检测器对其进行定量测定。

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制备成试剂,并进行必要的前处理步骤,如提取或酯化。

2. 样品注射: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中。

3.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样品特性和测试要求,设置合适的温度、流速和柱子类型。

4. 色谱分离:样品通过色谱柱后,不同脂肪酸化合物会按照其挥发性和亲和性不同分离出来。

5. 检测与定量:使用比色检测器对分离出的脂肪酸进行定量测定,并计算出含量。

气相色谱法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定量结果准确可靠。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操作技术,同时对样品的前处理也要求较高。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除了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与气相色谱法不同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基于样品在液相中的亲和性差异。

以下是该方法的基本步骤:1. 样品准备:将样品制备成试剂,并进行适当的前处理步骤,如提取。

2. 样品注射:将前处理后的样品通过自动进样器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

3.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样品特性和测试要求,设置合适的流速、柱子类型和溶剂体系。

4. 色谱分离:样品在液相色谱柱中根据分子的亲和性和相对极性的不同,进行分离。

5. 检测与定量:通过紫外检测器对分离出的脂肪酸进行定量,并计算出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能够便捷地对包含多种脂肪酸的样品进行分析。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脂肪酸是一类具有长链的羧酸,常见于生物体内的脂类中。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法和质谱法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首先是气相色谱法(GC)。

G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测定脂肪酸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柱对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检测脂肪酸的浓度。

GC法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并且适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脂肪酸。

但是,GC法需要样品预处理,包括提取和甲酯化反应。

此外,GC法还需要使用气相色谱仪等专业设备,成本较高。

第二种是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是一种基于液相的分析技术,利用高效液相柱对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并使用紫外光谱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与GC 法相比,HPLC法不需要样品预处理,分析过程简单可靠。

其缺点是对于高沸点的脂肪酸分离效果较差。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可以使用HPLC-MS结合技术进行测定,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第三种是核磁共振法(NMR)。

NMR是一种基于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脂肪酸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与GC和HPLC相比,NMR法不需要样品预处理,操作过程相对简单。

但是,NMR法的分析时间较长,且需要昂贵的NMR设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少。

最后是质谱法(MS)。

质谱法是一种利用质谱仪测定脂肪酸组分和结构的方法。

质谱法的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并且可以通过质谱图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准确的定量。

然而,质谱法的仪器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除了上述方法外,在脂肪酸的测定中还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如酶法和比色法等。

酶法通过酶的作用将脂肪酸转化为其他化合物,再利用吸光度、荧光强度等性质进行定量测定。

比色法利用脂肪酸与某些试剂反应产生有色化合物,通过测定产物的吸光度进行定量测定。

综上所述,脂肪酸的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法、质谱法以及化学分析方法等。

脂肪酸测定原理

脂肪酸测定原理

脂肪酸测定原理
脂肪酸测定是一种常用的生化分析方法,用于测量样品中的脂肪酸含量。

脂肪酸是一种长链的羧酸,通常由数个碳原子组成。

脂肪酸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

脂肪酸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该化合物的酸性特性,与强碱反应形成相应的盐。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酸碱中和法、比重法、色度法等。

在酸碱中和法中,首先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酸与硷溆作用,生成相应的盐。

随后,利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反应终点的pH变化,从而确定生成的脂肪酸盐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比重法是利用脂肪酸盐的密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测定。

通过测量溶液的比重,可以确定其中脂肪酸盐的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持,但具有准确性高的优点。

色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脂肪酸与某些特定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利用光度计测定产物的吸收值来间接测定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领域。

总而言之,脂肪酸测定是通过不同的原理来测量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设备条件,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脂肪酸的测定。

脂肪酸值测定

脂肪酸值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UDC (633.1+633.85).001.4 GB 5510-85Inspection of grain and oilseeds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fatty acid value of flours--------------------------------------------------------------------------------本标准适用于商品粮食中脂肪酸值含量的测定。

1 仪器和用具1.1 带塞锥形瓶:150ml;1.2 量筒;1.3 移液管;1.4 微量滴定管;1.5 表面皿;1.6 天平:感量0.01g;1.7 电动振荡器;1.8 漏斗等。

2 试剂2.1 0.01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95%)溶液:先配制约0.5N氢氧化钾水溶液,再取20ml,用95%乙醇稀释至500m1;2.2 苯、95%乙醇;2.3 0.04%酚酞乙醇溶液(0.2g酚酞溶于500ml95%乙醇溶液中)。

3 操作方法3.1 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样品约80g,粉碎使90%以上试样通过40目筛。

粉碎后试样如在20℃以上室温放置,脂肪酸值会很快增加,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测定。

3.2 浸出:称取试样20±0.01g(脂肪酸值高于60mgKOH/100g时称试样10g)于200m1或250ml 锥形瓶中,加入50ml苯,加塞摇动几秒钟后,打开塞子放气,再盖紧瓶塞置振荡器振荡30min(或用手振荡45min),取出, 将瓶倾斜静置数分钟,使滤液澄清。

3.3 过滤:用快速滤纸过滤,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25ml比色管或量筒收集滤液25ml立即准确调节至刻度。

3.4 滴定:将25ml滤液移入锥形瓶中,再用原比色管或量筒取25ml酚酞乙醇溶液加入锥形瓶中,立即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半分钟内不消失为止。

脂肪酸测定内标法

脂肪酸测定内标法

脂肪酸测定内标法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在人体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测定脂肪酸的含量是营养和代谢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脂肪酸测定内标法则是现今应用最广泛、准确度最高的一种方法。

脂肪酸测定内标法的原理是将已知浓度的内标物质加入样品中,用内标物作为比较参照,通过样品内部补偿来减少样品制备成分误差。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研究者提供非常优质的数据分析依据。

下面分步骤讲解一下脂肪酸测定内标法的具体操作:1、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的脂肪酸标本加入一个已知浓度的内标物质,并加入适当的溶液进行保护,使样品中的脂肪酸以及内标物质均为单质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操作。

2、提取样品:将加入内标物质的脂肪酸标本从保护液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合适的提取溶剂进行。

一般情况下使用脂肪酸浸提后进行的二硫化碳沉淀法进行浸提操作。

3、脂肪酸的甲酯化反应:提取出来的脂肪酸在进行甲酯化反应后,可以有效地使脂肪酸稳定化,并且可以增加脂肪酸的检测灵敏度。

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甲基化试剂为异丙醇、硫酸、硫酸钠等的混合溶液。

4、GC-FID分析:经过样品制备、提取以及甲酯化反应之后,经过GC-FID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脂肪酸的含量以及质量分数。

在分析过程中一般使用脂肪酸标准物质、内标物质、质谱仪等仪器进行操作。

以上就是脂肪酸测定内标法的整体操作流程,对于这种方法,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人员的经验水平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注意现场的安全和精确操作。

最后,无论是营养学研究还是药理学研究都需要准确和可靠的科学数据,因此,脂肪酸测定内标法作为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分析必备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通常采用气相色谱法。

以下是详细的测定步骤:
1.样品前处理:将食品粉碎,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碘量瓶中,加入适量
的石油醚,加塞振摇几秒钟,打开塞子放气。

盖紧瓶塞,将碘量瓶置于
振荡器上震荡10分钟。

取下锥形瓶,倾斜静置1-2分钟,注意不要打开塞子。

然后过滤,收集滤液备用。

2.测定条件: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色谱柱一般选择极性柱,如聚乙
二醇20M等。

检测器一般选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载气选择氮气或氦气,流速一般控制在1-2ml/min。

进样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根据
具体的脂肪酸种类和仪器性能来设置。

3.标样准备:选择合适的脂肪酸标样,用正己烷或氯仿配制成适当浓度的
标样溶液。

4.样品测定:将样品滤液和标样溶液分别进样,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
析。

记录各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计算:根据样品峰面积和标样峰面积的比值,计算样品中各脂肪酸的含
量。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品前处理的效率、色谱柱的选择、检测器的灵敏度等。

因此,在进行测定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如避免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挥发和泄漏等。

脂肪酸的测定原理

脂肪酸的测定原理

脂肪酸的测定原理
脂肪酸测定的原理是基于酸碱滴定反应。

在测定中,脂肪酸会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皂化物。

在这个反应中,酸和碱的一定量滴定液会加入进样品中,直到反应完全进行。

测定过程一般采用酸碱指示剂来观察反应终点,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溴丙酚绿。

当反应接近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标志着酸碱滴定反应的完成。

而在测定中,脂肪酸的含量会通过滴定过程中所消耗的酸量来计算。

一般来说,每个脂肪酸分子会与一定量的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皂化物,而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酸量与脂肪酸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定所需滴定液的体积,可以推算出脂肪酸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测定之前,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预处理。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提取和清洗,以确保样品中不含有干扰物质。

此外,还需要利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定量,以确定滴定液的浓度。

总之,脂肪酸测定的原理是基于酸碱滴定反应,通过滴定过程中所消耗的酸量来计算脂肪酸的含量。

这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和化学领域。

脂肪酸值的测定

脂肪酸值的测定

脂肪酸值的测定一﹑实验原理脂肪酸溶于有机溶剂,通常利用无水乙醇来萃取样品中的脂肪酸,然后用标准氢氧化钾溶液滴定。

从而求得脂肪酸值。

二、仪器和试剂1.试剂0.01mol/L KOH或(NaOH)乙醇 -(95%)溶液;先配置约0.5 mol/L KOH,标定,然后用移液管移取10ml,用95%乙醇稀释至500ml.无水乙醇95%乙醇1g/100ml酚酞乙醇溶液:1.0g酚酞溶于100ml95%乙醇溶液中。

2.仪器具口磨口塞锥形瓶 150ml 、25ml比色管、10ml移液管、50ml移液管、微量袖滴定管、表面皿、感量0.01g天平、漏斗、电动振荡器三、操作步骤1.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样品约80g,粉碎,95%粉碎试样通过0.45mm孔径筛。

2.浸出,取试样10g±0.01g于1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0ml无水乙醇,加塞,振荡几秒后,打开塞子放气,再盖紧瓶塞置电动振荡器振荡10min,将锥形瓶倾斜静置数分钟,让试样粉粒沉降在一角。

3.过滤:小心地倾析尽可能多的上清液于铺在玻璃漏斗上的多折滤纸中,用表面皿盖在漏斗上,以减少蒸发,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25ml比色管准确收集滤液25ml。

4.滴定:将25ml滤液移入锥形瓶中,用50ml无二氧化碳蒸镏水分三次洗涤比色管,将洗涤液一并倒入锥形瓶中,加几滴酚酞批示剂,立即用0.01mol/LKOH-乙醇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0.5min内不消失为止,记下所耗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升数(V O)。

四、结果计算脂肪酸值按公式计算50 100X(脂肪酸值)=(V1- V0)c×56.1××25 m(100-M)式中:X----每100g干样所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mgV1----滴定试样用去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mlV0----滴定25ml酚酞乙醇溶液用去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50----浸泡试样用无水乙醇的体积,ml25----用于滴定的滤液体积,mlc-----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浓度,mol/Lm-----试样质量,g56.1---1ml浓度为1mol/L的碱液相当KOH的质量,mgM-----试样水分百分率,%(测定小麦粉、玉米粉脂肪酸值时按湿基计算,不必减去水分)100----换算为100g试样质量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为每100g干样所耗氢氧化钾不超过2mg,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脂肪酸测定方法

脂肪酸测定方法

脂肪酸测定方法
脂肪酸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气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气相色谱法的测定步骤:
样品处理:将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反应,将甲酯化后的产物注入到气相色谱仪中。

分离:在气相色谱柱中,脂肪酸会根据其分子量和极性不同,分别在柱子中停留不同的时间。

通过调整色谱柱的类型和温度,可以实现对脂肪酸的分离。

检测:经过分离后的脂肪酸组分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检测器可以根据组分的特征进行选择,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质谱检测器(MSD)等。

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比标准品和样品的色谱峰,可以确定脂肪酸的种类。

同时,通过测量各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计算出各组分的含量。

除了气相色谱法,脂肪酸测定方法还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分离和分析高分子量脂肪酸,而核磁共振法则可以提供脂肪酸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脂肪酸测定方法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析目的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实验条件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脂肪酸含量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脂肪酸样品经过酯化处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

实验步骤:
1. 酯化反应: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酸与甲醇和硫酸缩酯化反应,生成甲酯化脂肪酸。

反应条件为70℃下反应2小时。

2. 萃取:将反应混合物与乙醚进行萃取,使脂肪酸甲酯从水相中转移到有机相中。

3. 浓缩:用氮气对乙醚溶液进行浓缩,获得脂肪酸甲酯的溶液。

4. 气相色谱分析:将浓缩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色谱柱为聚硅氧烷,流动相为氮气。

通过控制温度和流速,实现对脂肪酸甲酯的分离和定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气相色谱仪测得的脂肪酸甲酯峰面积与标准品的峰面积进行对比,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该样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通过实验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对于食品、化妆品或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流速,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溶剂要注意储存和保存,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归还实验设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脂肪酸的测定

脂肪酸的测定

(1)样品制备首先在室温下解冻脂肪样和肉样,脂肪样按部位不同分别搁置。

待脂肪完全解冻后,用刀剔去脂肪样表面的氧化部分,剔除肌肉表面的脂肪[错误!未定义书签。

]。

取肌肉20克(脂肪2g),剪碎,加入400 mL(40ml)三氯甲烷-甲醇(2:1)混和物,冰浴中4000r/min匀浆60s,静置过滤,加入0.22倍(88mL)(脂肪混合溶液,3000r min-1,吸去上层及膜0.25倍(10ml))0.73%NaCl、0.04%CaCl2状杂质,将下层液体移入烧瓶在旋转蒸发仪上抽真空(水浴40℃),得到油脂纯品,-20℃条件贮存备用。

将所得到的脂肪进行甲脂化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的相对含量[i,ii,iii]。

(2) 上机条件色谱条件:柱温150ºC,程序升温至250 ºC,进样口温度240ºC,检测器温度260ºC,进样量0.5ul,气体流速N2:40ml/min。

空气:300ml/min,H2:30ml/min。

根据相应脂肪酸标样的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测定各个样品中脂肪酸的相对比例。

[i] Chen Y. J., G. H. Zhou , X. D. Zhu, X. L. Xu, X. Y. Tang, and F. Gao. Effect of low dose gammairradiation on beef quality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eef intramuscular lipid. [J]. Meat Science.2007, 73(3): 423-431.[ii] Slover, H. T., & Lanza, 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ood fatty acids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ry Society, 1979, 56: 933-943.[iii]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C].Official Method Ce 1b-89, 5th ed. Champaign, Illinois. 2001.。

脂肪酸测定的方法

脂肪酸测定的方法

脂肪酸测定的方法
脂肪酸测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技术:
1.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脂肪酸测定方法。

通过将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化后,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质谱检测器(MS)等。

2. 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将样品中的脂肪酸酯化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定量,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等。

3. 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将样品中的脂肪酸提取并酯化后,使用质谱仪进行分析。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可以精确测定各种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

4.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通过脂肪酸的特征化学位移进行测定。

相比其他方法,核磁共振技术不需要样品处理步骤,且可以同时定量和鉴定脂肪酸。

5.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利用脂肪酸的电荷和大小差异进行分离和测定。

毛细管电泳法具有高分离效率、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考虑样品类型、测定目的、设备条件等因素。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
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提取:称取适量样品,加入适量的甲醇/CH2Cl2(1:3)混合溶液,
摇匀后进行超声抽提。

取出离心管进行离心,收集上清液,重复几次,直至萃取完成。

2. 皂化:在萃取液中加入适量的碱溶液(如6%KOH的甲醇溶液),进行
碱水解。

然后加入正己烷进行萃取,弃去上层正己烷萃取液,重复几次,直至皂化完成。

3. 衍生化:将上述萃取液转移到带盖玻璃管中,用氮气吹干后,加入适量的衍生化试剂(如BF3-MeOH),密闭后在一定温度下加热一段时间。

待样
品冷却后,加入适量的盐溶液,用正己烷萃取,转移至进样瓶中,氮气吹干,待分析。

4. 色谱分析:在气相色谱仪上进行色谱分析,使用合适的色谱柱、升温程序、进样口温度等条件,测定样品中脂肪酸的值。

5. 结果计算与评价:根据色谱图中的峰面积或峰高,计算脂肪酸值。

可以使用外标法或内标法进行计算。

最后对结果进行评价,与标准值或参考值进行比较,评估样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请注意,在进行脂肪酸值测定时,需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试剂使用量等参数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脂肪酸检测原理及方法

脂肪酸检测原理及方法

按营养角度分类
非必需脂肪酸:是机体可以自行合成,不必依靠食物供应 的脂肪酸,它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为人体健康和生命所必需,机体自己不能合 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它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均属于 ω3族和ω-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必需脂 肪酸不仅为营养所必需,而且与儿童生长发育和成长健康 有关,更有降血脂、防治冠心病等治疗作用,且与智力发 育、记忆等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
甲酯化
收集全部细胞后,用PBS洗涤3次(4000rpm,5min),加 入2 ml的2.5%(V/V)的硫酸/甲醇溶液,80 ℃恒温过夜; 冷却至室温后,加入1 mL 1mg/mL的内标(C19:0),再 加入2 mL饱和KCl溶液,然后正己烷抽提脂肪酸甲酯,抽 提两次每次2 mL,将脂肪酸甲酯萃取到有机相。分别将 两次获得的脂肪酸甲酯的正己烷溶液转入新的10 mL离心 管中,经氮气吹干后重新加入500μL正己烷重新溶解, 20℃保存。
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GC)
1952年, James和Martin发明了气相色谱法,同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气相色谱法又称气相层析法,是一种采用冲洗法的色谱分离技术, 特 别适用于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 原理:气相色谱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用固体吸附剂或液体作固定相, 它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 同,当气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 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吸附- 解吸附或溶解- 放出) ,由于固定相 对各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 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试样中被分离的各组分即能达到完全分 离。目前单纯的气相色谱应用相对要少些,一般是与其他技术联用。 (Agilent 7890A) 单纯用气象色谱法检测时因其不能对所检测物质定性检测所以检测时 样品要加入内标,或用外标矫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脂肪酸的变化分析
试剂:0.3%甲醛、6 mol/l HCl-CH3OH溶液、三氯甲烷
方法:GC—MS联用分析测定,步骤如下:
(1)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Ⅰ组实验菌株用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抗冻保护剂,接种后放入30℃、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4 h。

细胞振荡培养至生长对数中期,移取适量细胞悬浮液至-30℃冰箱冷冻7d,取出30℃下解冻5-10min,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空白样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24h,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Ⅱ组实验菌株用于面包冷冻面团的制备,添加抗冻保护剂,于-20℃冷冻30d 后取出解冻,取20g解冻后的面团,分散于180ml无菌水中,震荡30min,静置15min,离心并取上清液。

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1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空白样则不添加抗冻保护剂,其余处理方法一样。

(2)脂肪酸的甲基化与提取
取50 mg冻干细胞加入6 mol/l HCl-CH3OH溶液2 ml,置100℃的条件下盐酸水解甲基化3 h,溶液呈现棕褐色(或黑褐色),取出,置室温下冷却。

加入正己烷1.5ml振荡。

经4000 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再加入正己烷1.5ml 抽提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加入蒸馏水3ml,经4000 r/min离心10 min,收
吹干,加入10μl三氯甲烷制备脂肪酸酯化液。

集上清液于离心管中。

用流动N
2
(3)薄层层析
用玻璃毛细管取脂肪酸酯化液点在硅胶G-TLC薄层板上,以正己烷+无水乙醚(1+1)为展层系统,待层析液至硅胶板上缘后立即取出薄层板,风干。

在UV254灯下检查制备的脂肪酸纯度与相对浓度。

将脂肪酸甲酯带做好标记,轻轻刮下,
吹干后加入0.5ml无水甲醇振荡溶解,然后进行GC—用二乙醚抽提两次,经N
2
MS分析。

(4)GC—MS操作条件程序升温:初温130℃,保持1 min;终温280℃,维持min,升温速度7.6℃/min。

检测器温度250℃;载气(He)流速30 ml/min;分流比50:1;流速(He)49.9 ml/min;进样量1μl。

(2)中质谱条件用电子轰击源(Ⅱ)分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质量扫描范围35—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