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言语行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面意义——说话人意图——领会意图、实施某种行为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P158):
裁决型
行使型
承诺型
行为型
阐述型
Searle对Austin的言语行为分类提出了如下批评:
1)混淆了施为动词和言语行为,将二者等同起来,
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其实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
2)各种类别之间出现交叉重叠现象;
“撒谎”言语行为:
1、说话人言及一个命题P。 2、说话人相信P是虚假的。 3、但是说话人要让听话人相信命题P 是真实 的。
“道歉”言语行为: 1、说话人言及一个他曾经的行为。 2、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相信该行为对听话人 造成了伤害或者不良影响。 3、说话人对自己的举止行为承认负有责任。 4、说话者传递出某种遗憾的信息。
? 命名、宣布
宣告类
5、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
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
这间屋子的灯坏了吗?
两个言外行为:一是疑问,二是指令。
是通过疑问这个言外行为来间接实施指令行
为,疑问是手段,指令才是真正目的。
间接言语行为习分为两种: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固定的语言形式表现 的,这些形式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你能把门打开吗? 你可以把门打开吗? 安静一点儿好吗? 让我过去,好吗? 能不能把声音开小一点儿?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 知信息来推导。 甲:下午逛街去吗? 乙:下午有个朋友要来。
“请求”行为: 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听话人将要实施 的行为。 2、准备规则—— A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 B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听话人通常不 实施这一行为 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听话人实施 这一行为 4、本质规则——说话人设法使听话人去实施某一 行为
这五句有相同的命题内容: 人: John 动作:John′s leaving the room
Searle主张把言语行为分为四大类:
A、发话行为:说出单词和句子的行为, B、命题行为:指通过所指词语和谓词所实施 的“谈及”和“谈述”这两种行为。 C、施事行为:即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 D、陈述行为:即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 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行为。
“拒绝”策略:
1、直接表示拒绝 2、通过反问或批评,表示委婉拒绝 3、提供原因或借口,或表歉意并提供原因, 进行委婉拒绝。 4、提供建议,表示委婉拒绝。 5、提供原因或借口,再提供建议,表示委婉拒绝。 6、劝说对方放弃某一言语行为,实为表示委婉拒绝。 7、转移话题,回避对方请求,表示委婉拒绝。
第六章 言语行为
三种主要的句法结构:
1.陈述句:表示信息陈述或断言功能的句子。
A“我昨天回家了。”
2.疑问句:表示疑问功能的句子。 B“你不想参加论文答辩吗?” 3. 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句子。 C“把东西搬进来!”
1.问:昨天陈老师来找过我吗?
答:我昨天回家了。
2.问:老师,我想过几天交论文。
塞尔制定了相对应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1、命题内容规则——命题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比句 子大的语段中,这一命题言及说话人将要实施的行 为。 2、准备规则—— A听话人愿意说话人实施某一行为,而不是不愿意 他去实施这一行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愿意他去实 施这一行为。 B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说话人通常不实施 这一行为 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实施某行为 4、根本条件——说话人承担起实施某一行为的义 务
适从向
心理状态 代表性的行事 (诚意条件) 行为 相信 主张、发誓
↑话语→客观 世界 ↓客观世界→ 话语 ↓客观世界→ 话语
指令类
希望、愿望Baidu Nhomakorabea
命令、要求、
承诺类
意欲
保证、答应、 同意
表达类
说话人对某种客 观状态表达自己 的心理状态
引起命题内容与 现实之间的关联 ↓客观世界→ 话语
根据不同的 抱歉、感谢、 祝贺 事实而异, 遗憾、感激、 悲伤、庆贺
日常生活中的言有所为: 1.我答应…… 2.我保证…… 3.我同意…… 4.我建议…… 5.我警告…… 6.我请求…… 7. 我对……感到抱歉。
奥斯汀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必须 满足三个 “恰当条件”:
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 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 奥斯汀把“有所为之言”的句子叫做施为句,施为
塞尔进一步把“许诺”这几个条件归纳为四 类条件: 1、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言及一个他自 己将要去做的动作 2、准备条件——说话人相信他所要做的事 情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 他经常所做的 3、诚意条件——说话人意欲做这一动作 4、根本条件——说话人承担起做某一件事 情的义务
尽全力,我要处分你。”
晚饭时,母亲突然说:“我宣布,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习认字了。”我和父亲都吃了一惊,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就是人类行为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 世界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其中有一种事件具有如 下的构成:一个发话者处于某种意图构建和发出了
一段口头或书面语的话语,另有一个或一些受话者
4.言语行为可能对听话人产生一定影响或后果, 也就是说,特定语境中言语行为具有语用取效功 能。
奥斯汀(Austin)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后继 者是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 克利分校执教。 从1952年开始,奥斯汀在牛津讲授题为“言与行” (Words and Deeds)的课程。 1955年,他被邀到哈佛作讲座,把讲稿题目改成 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9年,塞尔以其1959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出 版了《言语行为——一篇语言哲学论文》一书。从 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了该理论的正式名称。
3)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一致分类标准。(主要缺陷)
二、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
1、Searle对言语行为的认识
讲话是按照使用语言成分的规则施行着各种各样
的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 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 为构成的。
2、Searle对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区分 命题内容——①人或物,②人或物的动作行为 1) Will John leave the room? 2) John will leave the room. 3) John , leave the room. 4) Would that John left the room? 5) If John will leave the room,I will leave also.
答:你不想参加论文答辩吗?
你能把窗子关一下吗? 你能把声音关小一点儿吗? ——请求 我保证星期五之前交论文。 —— 许诺 那个院子里有一条很凶的狗。 ——警告
我劝你还是把心胸放宽一点儿。
别以为你干得很巧妙,我早就认清你是什么人了。
我提醒你,你这么下去很危险。
方英达说:“我警告你,如果你在第三阶段不用
句
的功能就是“以言行事”。
2、施为句
施为句主要有两种: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直接表明言有所为,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带有施为动 词,如“打赌、许诺、保证、警告、提醒、道歉、建议、任命、 宣布”等,用“I +VP”的句法形式。 特征: (1)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 (2)动词为施为动词; (3)时态为一般现在时; (4)语句形式是主动态陈述句。 (5)说话过程意味着实施一个非语言的行为,如“警告”“请 求”等。
“他的孩子都是秃顶,但是他没有孩子。” “那只猫在毯子上,但我不相信是它。” “所有的客人都是法国人,但有些不是。”
言有所述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言有所为,即 实施“陈述”这一行为。
3、言语行为三分说
(1)以言叙事行为
(2)以言施事行为 (3)以言成事行为
——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1、“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 言有所述是有的话语来描写或陈述某一客观存在 的事态或事实,有或真或假的意义区别。
奥巴马宣布本· 拉登已被击毙。 “王老师”说2011年5月11日台湾要发生大地震。 雅安地震了。 我们明天就考《语用学》了,我给你们每人打 100分。
言有所为是指用话语来实施某个行为,没有所谓 真假意义的区别,但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因为 它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 Austin用了四个著名的话语来说明“言有所为” 这类话语: (1)“I do.” (用于结婚仪式过程中) (2)”I name the ship Elizabeth.” (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 (3)“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用于遗嘱中) (4)”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 (用于打赌)
3、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
言语行为的两大类规则: 1 制约性规则(调节性规则)对已存行为 或活动实施制约 :礼仪规则、交通规则 2 构成性规则能创立或规定新的行为形式 并对它们实施制约 :游戏规则、打牌规则、 球类规则 以言行事要遵守的是构成性规则。如“命 令”和“请求”。
Searle为实施“许诺”制定了9个条件: 条件1 存在正常的语言输入或输出的条件 条件2 说话人通过所说的话X表达一个命题P 条件3 在表达命题P时,说话人S表述了他将要实施某一行 为A 条件4 听话人H希望说话人S实施而不是不实施行为A,并 且说话人S相信听话人H希望他实施而不是不实施行为A 条件5 S和H都不认为在事件的正常过程中S会实施行为A 条件6 S打算实施行为A 条件7 S认为他说出的话语X就意味着他有义务实施行为A 条件8 S的意图是要H认识到说出话语X就使S承担起 实施行为A的义务,S想使H通过认可S的上述意图而 认识到S承担起实施行为A的义务,S想使H通过话语 X 的意义认可S的上述意图。 条件9 当条件1——8都具备时,S和H所使用的语言的语义 规则使得话语X说出来既正确又真诚。
接受并理解了这一话语,从而作出与发话者意图一
致或不一致的反应,这样的事件就是一个言语行
为。 ——刘大为
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
1.实施言语行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 为恰当的行为。 2.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借助一定的(施为)动词, 比如“警告、请求、劝告、打赌、道歉、提醒、 保证、宣布”等。 3.言语行为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实施,这类话语 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命令”行为: 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要听话人 将要实施的行为 2、准备规则—— A说话人对听话人具有某种权威 B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 3、诚意规则——说话人想使命令行为得以 实施 4、本质规则——说话人通过他对听话人所 具有的权威来设法使他实施某一行为
“批评”行为: 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听话人曾 经实施的行为 2、准备规则—— A说话人对听话人具有某种权威 B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曾经实施这一行为 3、诚意规则——说话人想使否定行为得以 实现 4、本质规则——说话人通过他对听话人所 具有的权威来否定他曾经的某一行为
隐性施为句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 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如 你能把门关上吗? 关上门,好吗? 把门关上。 门。 这些话语都实施了一个请求听话人关门的行为,句 中所使用语言手段包括语气、语调等。除了语言手 段外,更为重要的应该说是“语境”,“语境”有 助于判断某一话语的特定作用
4、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
1、断言行为(阐述类、裁决类) 2、指令行为(指令类、行使类) 3、承诺行为(承诺类) 4、表态行为(表态类) 5、宣告行为(宣告类)
言外行为 言外之的 (根本条件) 阐述类 说话人对某种情 况的真实性做出 承诺 说话人试图使听 话人做某事 说话人对一个将 来的行为做出许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