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9
N
Y/N
3.067
28
1268
4
N
Y/N
2.852
29
4
8
N
Y/N
2.737
30
8
5
N
Y/N
2.746
31
9056
4
N
Y/N
2.852
32
859431
5
Y
R/Y
3.159
2. 从数据中分析,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被试的心理、生理状态,实验环境(如声,光等的影响),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结 论
据斯滕伯格实验分析得出人的识记是完全系列扫描,我们所得出的结论与其存在差异,可能是影响因素较大,造成结果有所出入。
附 录
表1被试原始记录数据(单位:秒)
数码位序不同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反应时间
3.472
3.065
3.020
2.920
不同位序的检测数字平均反应时也不同,从表3可以看出检测数字的位序越靠前,所需反应时间越长。不符合斯滕博格(Sternberg)的看法,由于试验次数较少,可能存在误差。
讨 论
1. 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因此记忆集越大,处理的时间越长,所以识记卡片数码位数越多,反应时越长。
出现检测卡片数码中的数字的且答对的平均用时X=3.073—2=1.07310/32=0.3125
没出现检测卡片数码中的数字的且答对的平均用时X=2.946—2=0.94621/32=0.6562
出现检测卡片数码中的数字且没答对的平均用时X=3.192—2=1.1921/32=0.03125

反应时研究实验报告

反应时研究实验报告

反应时研究实验报告摘要(1)目的:本实验采用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提出的“减数法”对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进行测量,并由三种反应时得到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2)方法:首先出现简单反应(A反应),要求被试对屏幕出现的绿色圆点进行反应;接下来是选择反应(B反应),对红点、绿点都要进行反应;最后是辨别反应(C反应),屏幕上会出现红点和绿点,但只对绿点做出反应。

(3)结果:①简单反应时显著快于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p=.000);②被试男女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上无显著性差异,女生在辨别反应时上显著高于男生(p=.004);③选择时间男女呈显著性差异,女生选择时间显著低于男生(p=.016);④小组与总体数据无显著性差异;⑤选择反应时和选择时间均与划消实验的工作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4)结论:简单反应时显著快于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男生视觉的辨别能力强于女生;女生按键的敏捷度强于男生;选择时间在划消实验的结果中起到重要作用,选择时间越快则效率自然较高。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1.引言简介: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

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

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

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

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RTA)方法与程序: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

认知大题

认知大题

认知心理学大题实验报告范式: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流程(流程图)/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结果(趋势图)/讨论/结论第一章【加法反应时】(新书P11)【斯腾伯格的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1)目的: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2)流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3)结果:1.被试迅速作出判断,反应时在400~600毫秒之间。

2.在判断时间和记忆组的大小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3.记忆组每增加一个数字,被试将多花大约38毫秒的判断时间。

(4)讨论:1. 实验中最多只应用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

2.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充分复述,掩盖了系列位置效应。

3.无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间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第二章【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P25(1)目的:检验知觉的加工方式是自上而下加工还是自下而上加工(2)流程:先给被试呈现4个或8个上下文的字词,然后再呈现靶子词,或者径直呈现靶子词,而不呈现任何上下文。

被试在上述各种情况下看到的刺激材料的类型有3种: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和8字上下文。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20ms。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法反应时(Addition Reaction Time,ART)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方法测量被试对加法运算的反应时间,分析反应时间与被试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年龄:青年组、老年组)× 2(教育程度:高教育程度组、低教育程度组)的混合实验设计。

2. 被试招募60名志愿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其中青年组30人,老年组30人。

根据被试的教育程度将其分为高教育程度组(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低教育程度组(高中及以下学历)。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一系列加法算式,例如:3 + 4 = 7、8 + 6 = 14等。

每个算式由两个数字组成,数字大小在1-9之间。

4. 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告知被试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训练阶段:让被试进行10次加法运算练习,熟悉实验操作。

(3)正式实验阶段: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加法算式,要求被试在看到算式后尽快说出运算结果。

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描述性统计青年组、老年组、高教育程度组和低教育程度组的加法反应时间平均值分别为(440.12 ± 32.56)ms、(515.36 ± 40.12)ms、(432.15 ± 28.76)ms和(518.90 ± 41.23)ms。

2. 方差分析(1)年龄主效应:青年组与老年组在加法反应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F(1, 58) = 9.38, p < 0.05),说明年龄对加法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

(2)教育程度主效应:高教育程度组与低教育程度组在加法反应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F(1, 58) = 6.12, p < 0.05),说明教育程度对加法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

验证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研究

验证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研究

验证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研究法学院08524111 王丹摘要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斯腾伯格短时记忆提取的加法反应时实验,通过记忆集的大小(1-6个数字)、有掩蔽和无掩蔽和是否反应来研究对反应时有着怎样的影响。

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是这三个阶段是独立的,本实验的最后发现结果与斯腾伯格的有些出入,对三个自变量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对记忆项目的质量这个自变量做有掩蔽和无掩蔽的分析,最后所做的所有分析结果都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即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是没有影响的。

关键词反应时有无掩蔽记忆集是否反应1 引言本实验是验证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1】,所用方法为加法反应时,自变量是记忆项目质量、记忆集大小、有无掩蔽,是否反应,所要测得的数据(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

斯腾伯格的实验所做的自变量有四个,除了上面所述还有一个是某一类反应出现频率,他的实验研究结论是:这四个因素对提取起着独立的作用。

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过程包含这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

我对这个实验的认识是我觉得人的信息加工有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操作DMDX学会了处理数据,以前只懂理论知识却不知道怎么实际操作,总觉得是全英文的软件心理上就有些恐惧。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做实验,做的不是很好,但是这是一个开端,让我以后不再怕实验,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得到的准确数据,更好的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2 方法2.1 试验设计本实验是2x2x6设计,三个因素为记忆项目质量、有无掩蔽和反应类型。

2.2 被试10名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08法2班学生。

2.3 仪器笔记本电脑,软件DMDX、SPSS、EXCEL等。

2.4 实验程序给被试同时呈现一个记忆集(1-6个数字)为识记项目,呈现1.2秒无掩蔽,然后呈现1秒的空白屏幕,再呈现一个测试项目500毫秒,被试判断该测试项目是否出现过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加法反应时的探究摘要:本实验通过对加法反应过程中原料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掌控,成功地探究了加法反应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反应规律。

实验中我们选用了酸碱指示剂来观察反应的颜色变化,通过温度的控制来探究反应速度的变化等。

实验结果表明,加法反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释放能量,不断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同时反应速度也与温度、原料浓度及反应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实验为加深加法反应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基础。

关键词:加法反应、反应规律、反应速度、酸碱指示剂引言:加法反应又叫消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反应。

反应以酸性、碱性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控制,释放出能量并形成新的化合物。

本次实验主要探究加法反应的基本特征和一些反应规律,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导。

实验部分:实验所需原材料:苯酚(C6H5OH)、盐酸、丙酮(CH3COCH3)、氢氧化钠实验所需器材:电热板、烧杯、热水浴、酸性-碱性指示剂、移液管、滴定管、试管架、比色皿等器材。

实验步骤:1.取一定苯酚、丙酮原料,分别进行称量和称取,提前备好。

2.先将盐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将苯酚、丙酮分别加入烧杯内,加入适量的盐酸水溶液,并且通过移液管进行混合操作。

观察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加入酸碱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的观测。

4.将苯酚、丙酮分别加入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并且通过移液管进行混合操作。

观察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加入酸碱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的观测。

5.控制温度变化,将一定温度下的初始反应速率和反应过程的变化进行记录。

6.测量反应的酸碱度和红外光谱,比较反应前后的区别和分析反应机理。

实验结果:1.实验通过酸碱指示剂来观察加法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酸碱度的变化,清楚地观察到了在反应物混合之后,颜色由初始的蓝色变为了紫色,同时得出了反应物消失的情况。

2.实验通过控制温度,得出了温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即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数学加法实验报告总结(3篇)

数学加法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加法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加法概念的理解,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二、实验内容1. 加法的基本性质验证(1)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2)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 c)(3)加法分配律:a ×(b + c)= a × b + a × c2. 加法运算练习(1)一位数加法(2)两位数加法(3)三位数加法(4)多位数加法三、实验方法1. 实验准备: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张加法练习题。

2. 实验步骤:(1)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验证。

(2)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和多位数的加法运算。

(3)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验证(1)加法交换律验证:以2 + 3 = 3 + 2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验证了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验证:以(2 + 3)+ 4 = 2 +(3 + 4)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先计算括号内的和,再与括号外的数相加,结果不变,验证了加法结合律。

(3)加法分配律验证:以2 ×(3 + 4)= 2 × 3 + 2 × 4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先将乘数分别与括号内的数相乘,再将乘积相加,结果不变,验证了加法分配律。

2. 加法运算练习(1)一位数加法:通过练习,发现一位数加法较为简单,只需将两个数相加即可。

(2)两位数加法:通过练习,发现两位数加法需要先对齐数位,再进行逐位相加。

(3)三位数加法:通过练习,发现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类似,需要先对齐数位,再进行逐位相加。

(4)多位数加法:通过练习,发现多位数加法与三位数加法类似,需要先对齐数位,再进行逐位相加。

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简单与选择反应时的测定程序。

2.加深对反应时的认识和理解。

3.测定自己的简单和选择反应时4、学习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二、实验地点:2号实验楼304实验室三、实验原理:反应时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所需要的时间,即S-R的时间间隔,也叫反应的潜伏期。

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两大类,复杂反应时包括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即给被试单一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固定的反应,被试事先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知道要求他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选择反应时是指呈现给被试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与简单反应时不同的是:被试事先不知道哪一次呈现哪一个刺激。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一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实现规定的反应。

四、实验仪器:反应测定仪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正确摆放反应时测定仪,使刺激光源灯在被试的正前方,在实验台上的位置要适合被试的位置,将电缆线接好(插在仪器后面的插孔中)。

(2)联通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选择反应时测定程序(1)主试、被试坐好,主试选择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刺激形式有光(有几种颜色的光刺激),主试告知被试仪器随机呈现红、黄、绿、蓝灯光,被试注视彩色光源灯。

实验内容为测定被试的光反应时。

主试按仪器的“复位”“功能”键,仪器上显示相应的提示。

(2)主试口头提示被试准备开始实验,等待被试做出准备好的信号后开始测试,主试按仪器的“测试”键。

(3)被试看到光刺激立即作出反应,即按下相对应颜色键,显示窗记时停止,呈现该项的反应时间。

如果过早按反应键或按键错误,仪器会发出声响,改正后,声响停止。

主试要记录错误次数。

(4)实验结束后,按压“方式”键,显示屏出现平均反应次数、反应时累加值以及平均反应时。

(5)在测试过程中,如需中断实验或一次实验结束后要重新开始实验,按压“复位”键。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辨别反应 18 284 494 376.44 55.06 时
辨别错误 18
0
次数
1
0.28
0.46
选择反应 18 329 597 418.22 71.73 时
选择错误 18
0
次数
3
1.11
0.90
有效个数 18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简单反应时的平均值为355.17,标准差为 87.47.;辨别反应时的平均值为376.44,标准差为55.06;选择反应时的 平均值为418.22,标准差为71.73.
剔除极端数值后的被试描述统计
N
简单反应 121 时
最小 最大值 平均值 值 230 583 337.82
标准差 67.38
辨别反应 121 278 时
562 378.38 58.87
辨别错误 121 0 次数
2
0.38
0.61
选择反应 121 265 时
604 411.73 64.92
选择错误 121 0 次数
三种反应时有如下关系: 简单反应时 a 简 单 选择反应时 b 简 单 辨别刺激 选择反应 辨别反应时 c 简 单 辨别刺激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 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他的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 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他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 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 参加本事实验的被试共有127人,其中女生79人,男生48人。剔除极端 值后,得到121个有效数据。其中男生45,女生76。实验结果表明,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 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 为:a、b、c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RTA)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 变。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视觉的刺激为一绿 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按绿键反应。测 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 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另外以每 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 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最后以有效的结果均值为其 简单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RTB)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 同的反应。本实验只测量视觉选择反应时。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 绿圆。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红键反应,看到绿圆,按绿键反应。反应错 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两个刺激随机呈 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 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 据不予采用)。 三.辨别反应时(RTC)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篇一:反应时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应时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指导老师:刘洋班级:心理11-3班姓名:张碧学号:110724318摘要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

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

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RTA)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

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

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

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按绿键反应。

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

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

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

最后以有效的结果均值为其简单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RTb)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本实验只测量视觉选择反应时。

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红键反应,看到绿圆,按绿键反应。

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

三.辨别反应时(RTc)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一个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其它刺激呈现时均不反应。

本程序只测量视觉辩别反应时。

刺激有二个,分别为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见到绿圆按绿键反应,见到红圆不反应。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定实验报告专业: 安全工程****: ***组员: 欧泽兵胡良民于清华李欣燃张琛晨王旭2014年7月20日反应时测试实验【实验目的】(1)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2)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3)探索简单平均反应时与练习次数的关系;【实验设备】BD-II-510A型反应时测定仪【实验方法】用反应时测定仪对本小组1女5男做视觉反应时的测量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平均值,并制作不同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的折线图;不同被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折线图。

【实验理论依据】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与有机体之后到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如眼睛、耳朵)引起感官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运动器官,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类。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在1861~1865年间测量了视觉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毫秒,声为140毫秒,触觉为140毫秒,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事先规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更能体现人的智能和能力。

在选择反应时中,选择数越多,则选择反应时越长,选择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也越长。

加法计数器实验报告

加法计数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加法计数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掌握加法计数器的逻辑设计方法。

3. 学会使用数字电路实验箱进行实验,验证加法计数器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加法计数器是一种能够实现二进制数加法运算的数字电路。

它主要由触发器组成,通过触发器的翻转来实现计数功能。

加法计数器通常分为同步加法计数器和异步加法计数器两种类型。

本实验以同步加法计数器为例,介绍其原理和设计方法。

三、实验器材1. 数字电路实验箱2. 数字万用表3. 74LS163加法计数器芯片4. 逻辑电平转换芯片5. 电源6.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电路搭建- 将74LS163加法计数器芯片插入实验箱。

-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源、时钟信号、清零信号、进位信号和输出端。

- 使用逻辑电平转换芯片将逻辑电平转换为TTL电平。

2. 功能测试- 给加法计数器施加时钟信号,观察计数器的输出端。

- 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计数器的输出电平,验证计数器是否正常工作。

- 对计数器施加清零信号,观察计数器是否能够回到初始状态。

3. 进位测试- 将进位信号设置为高电平,观察计数器是否能够正确进位。

- 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计数器的输出电平,验证计数器的进位功能。

4. 逻辑功能验证- 通过观察计数器的输出端,验证计数器的逻辑功能是否正确。

- 使用逻辑分析仪观察计数器的波形,进一步验证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路搭建- 成功搭建了加法计数器的电路,连接了电源、时钟信号、清零信号、进位信号和输出端。

2. 功能测试- 给加法计数器施加时钟信号,观察计数器的输出端,发现计数器能够正常工作,输出端依次输出0、1、2、3、4、5、6、7、8、9、10、11、12、13、14、15,符合预期。

3. 进位测试- 将进位信号设置为高电平,观察计数器是否能够正确进位,发现计数器能够正确进位,输出端依次输出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符合预期。

加法反应时

加法反应时

实验三加法反应时小组成员:一.实验目的:验证斯滕伯格的加法反应时实验二.步骤: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

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为“定时”,B选定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3.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指示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4.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左手食指放在红色反应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黄色反应键上。

5.32张识记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上,并将检测卡片数码和应作出的正确反映列在记录表相应位置中。

6.指导语:“我发出‘预备’指令后,你就注视正前屏幕的中心,当你看到黑色数字时,请努力记住它们;当看到红色数字时,请判断它是否是你看到的数字中的一个数码。

若认为是,则迅速用左手食指按红色反应键并报告‘是’;若认为不是,则迅速用右手食指按黄色反应键并报告‘不是’。

下面练习两次。

”7.将练习用的识记卡片输入A视场;将检测用卡片输入B视场。

主试每输入一次看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单元“触发”键,被试按知道操作。

注意检测卡片上的数码式识记卡片上的数码与不是识记卡片上的数码各练习一次。

当被试熟悉操作情景之后开始正式实验,否则继续练习。

8.练习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单元右下方的“系统复位”键,再按“反应时”键。

然后按照记录表中的顺序输入识记卡片和检测卡片,依照步骤7操作。

注意:识记卡片必须放入A视场,检测卡片必须放入B视场,直至32对卡片全部呈现。

9.记录每次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结果。

三.结果正确反应平均数不同数码长度一位二位四位六位反应时间0.711 0.520 0.705 0.726 0.768数码位序不同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反应时间0.604 0.643 0.969 0.698 0.650 0.567四、讨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①数码长度越长反应时间越慢;②检测卡片位于第一位和第六位的反应时间明显快于中间。

加因素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因素反应时实验报告

. *作业背景:加因素法(斯腾伯格)基本介绍
c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测量具体图像再认图片所需的时间比抽象图像再认所需的时间短。

从而得出抽象图像比具体图像更难再认。

2.实验假设:测量具体图像再认图片所需的时间比抽象图像再认所需的时间短。

即测量具体图像再认图片所需的时间<抽象图像再认所需的时间。

3.实验材料:电脑、50张具体图像图片、25张与之前相同的具体图像图片、25张与之前不相同的具体图像图片、50张抽象图像图片、25张与之前相同的抽象图像图片、25张与之前不相同的抽象图像图片。

5.自变量:具体图像、抽象图像的不同。

6.因变量:再认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7.实验结果:
○1折线图:由下图可知,抽象图像再认的时间大多数比具体图像再认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与所验证的目的相符合。

○2T检验、方差分析
8.讨论结果:我的假设预想与实验结果大致符合相符合,
即具体图像再认图片所需的时间<抽象图像再认所需的时间短。

注:我认为影响实验数据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性,对于我而言比较容易记住具体的图片,对抽象的图片再认较难识别9.总结论:从宏观的宏角度而言大部分人都对具体图像有较好的的再认功能,所以具体图像再认图片所需的时间<抽象图像再认
所需的时间短,的这个实验结果是值得深究的。

10.其他补充:尽量减少额外因素的影响,控制好额外变量,实验结果应该更真实。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应时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指导老师:刘洋班级:心理11-3班姓名:张碧学号:110724318摘要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

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

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RTA)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

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

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

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按绿键反应。

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

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

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

最后以有效的结果均值为其简单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RTB)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本实验只测量视觉选择反应时。

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红键反应,看到绿圆,按绿键反应。

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

三.辨别反应时(RTC)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一个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其它刺激呈现时均不反应。

本程序只测量视觉辩别反应时。

刺激有二个,分别为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见到绿圆按绿键反应,见到红圆不反应。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1. 引言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加工的过程。

本文将从简单的定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2.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定义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指在心理学实验中,测量被试对刺激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加法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而减法反应时则是指两个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

通过测量这两种反应时,研究者可以了解被试对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时间特征,从而揭示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认知加工实验中。

在注意力的研究中,通过测量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可以揭示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帮助研究者了解注意力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记忆的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也可以用来测量被试对信息的加工和检索过程,从而帮助研究者揭示记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在知觉、语言、情绪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研究认知加工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认知活动的时间特征和规律。

通过测量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时,我们可以揭示认知加工的速度、效率和机制,为理解人类的认知功能提供重要线索。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5.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读者对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两种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带来了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认知加工的过程,也为我们揭示了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因素相加法实验报告

因素相加法实验报告

因素相加法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因素相加法研究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程度。

实验器材:1. 试验装置:因素相加法试验台2. 试验样本:待研究对象(如产品、工艺等)实验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及其目标:选取一个具体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并明确研究的目标。

2. 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前期调研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

3. 各因素水平的选取: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经验知识,选取各个因素的不同水平。

4. 构建因素组合:将各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组合,形成一系列的因素组合。

5. 进行实验:按照因素组合的设计,逐一进行实验,记录各因素组合的结果。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各因素及其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7.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程度: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程度。

实验结果:通过对一系列因素组合的实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及其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例如,在研究产品耐用性的因素相加法实验中,我们选取了3个主要因素(材料质量、工艺水平和使用环境),每个因素有3个水平。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各因素对产品耐用性的影响程度。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程度。

在上述产品耐用性实验中,假设产品的耐用性得分为0-10分,通过计算各因素水平得分的均值,可以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

假设材料质量因素的3个水平得分分别为8、7、5,工艺水平因素的3个水平得分为9、6、5,使用环境因素的3个水平得分为7、6、4,则通过计算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35、0.30、0.25,说明材料质量是产品耐用性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工艺水平,使用环境对产品耐用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结论:因素相加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和贡献程度,为研究对象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验结果,重点改进和优化影响结果最大的因素,以提升整体性能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周炜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09级心理班上海 200438)
摘要:学习使用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短时记忆提取的加法反应时实验,通过记忆集的大小(1-6个数字),是否反应以及反应是否正确来研究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对反应时有着怎样的影响。

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是这三个阶段是独立的。

关键词:反应时记忆集是否反应反应正确与否
1.前言
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斯腾伯格(Sternberg)发展出来的。

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斯腾伯格(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现在一般都将斯腾伯格(Sternberg)的上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看作应用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典型。

但它也引起一些批评和疑问。

本实验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体会斯腾伯格(Sternberg)的观点和熟悉加法反应时实验的方法。

2.实验方法
2.1.被试
选取上海体育学院运科09级心理班一位男性,被试的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年龄为20岁。

2.2.仪器、材料
JGW_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码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个写着一个红色数码;数码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

材料清单如下:
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码。

2.3.实验步骤
2.3.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
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器被试“手键”插口上。

2.3.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 B视场的明
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为“定时”,B选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2.3.3.打开给计时计数器点电源,电源指示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
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2.3.4.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时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左手食指放
在红色反应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黄色反应键上。

2.3.5.32张识记卡片随机排好数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上,并将检测卡
片数码和反应做出正确反应列在记录表相应位置中。

2.3.6.指导语:
“我发出‘预备’指令后,你就注视正前方屏幕的中心,当你看到黑色数字时(不论是几个数码),请努力记住它们;当看到红色数码时,请判断它是否是你刚才看到的数字中的一个数码。

若认为是,则迅速用左手食指按红色反应键并报告‘是’;若认为不是,则迅速用右手食指按黄色反应键并报告‘不是’。

下面练习两次
2.3.7.将练习用的识记卡片输入A视场;将检测用卡片输入B视场。

主试每输入
一张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速示器单元“触发”键,被试按指导语操作。

注意检测卡上的数码与不是识记卡片上的数码各练习一次。

当被试熟悉操作情景后开始正式实验,否则继续练习。

2.3.8.练习完毕后,主试按计时器单元右下方的“系统复位”键,再按“反应时”
键。

然后按照记录表中的顺序输入识记卡片和检测卡片,依照步骤7操作。

注意:识记卡片上必须放入A视场,检测卡片必须放入B视场。

直至32对卡片全部呈现。

2.3.9.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打印”键,打印每次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结果。

2.3.10.更换被试重复以上实验
3.结果
被试所作出的反应均为正确反应,应此正确反应的百分数均为100%
表一:不同记忆集的条件下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
表二:不同位序的检测数字的反应时长度
1.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记忆集长度下,反应时是不同的,记忆集越长,
即数码位数越多,平均反应时越长。

2.不同位序的检测数字平均反应时也不同,从表二可以看出检测数字的位序越
靠后,所需反应时间越长。

4.讨论
1. 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
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因此记忆集越大,处理的时间越长,所以识记卡片数码位数越多,反应时越长。

2. 从数据中分析,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被试的心理、生理状态,实验环境(如
声,光等的影响),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5.结论
1.实验结果基本上是符合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看法。

2.记忆集越长,所需的反应时间越长,检测数字的位序越靠后,所需的反应时
越长。

参考文献
王甦,“认识过程的反应时实验”,心理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87,P37-42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1992,P7-8
附录
实验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