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d00c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2.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代至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帛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帛画艺术进行浅谈,探讨其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丝绸上进行绘画,将其视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帛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统。
汉代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的帛画作品以细腻、典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
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和《汉宫秋图》等帛画作品便是汉代帛画的代表作品,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象和审美情趣。
隋唐时期,帛画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时的帛画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均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
如李思训的《仙女图》、吴道子的《洛神赋图》等作品,不仅注重描绘人物形态,而且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更加新颖,展现了当时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帛画艺术成就斐然,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帛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题,以意境美和写意性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赵佶的《松石图》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帛画在表现山水景色和花鸟形态上的独特魅力。
元明时期的帛画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表现,陈容的《三清会图》等作品,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重要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点,但同时也都受到了前人的艺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上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精神内涵和意境美。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176b0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c.png)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中国历代人物画: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佚名人物御龙帛画轴绢本水墨淡设色37.5×2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中期晚段。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
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
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
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画幅左下角为鲤鱼。
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
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
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
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
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网易河北书画频道讯《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
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此幅非衣帛画作描绘墓主人宽袍高冠,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正在安然御龙而行情景。
龙首轩昂,龙身则弯卷成一舟形,龙尾翘起。
龙尾上端立一凤鸟,长颈,单腿独立作长鸣状,为全画肃穆氛围增添了幽默、天真的情调。
龙体下方则作一游动的鲤鱼,闭嘴张目,似正随龙在空中一起向前游行。
早期中国画的特征——战国帛画
![早期中国画的特征——战国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f38b26c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7d.png)
早期中国画的特征——战国帛画
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遗物,湖南省长沙出土的《美女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帛画。
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均是随葬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的含意,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
《美女龙凤图》帛画所绘墓主是位挽髻贵妇,她长袍细腰、垂地而盘的长衣前后张开。
妇人侧身而立,上身略微前倾,双手合掌颇具虔诚之态。
在仕女头上方有神龙祥凤。
全图表示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这一主题。
图上黑白的搭配、虚实的对比、动静的处理,变化有致,充满灵动。
全国以墨色线条为主,略加暗红色的淡彩,线描简劲而古拙。
《人物御龙图》帛画正中绘一有胡须的男子,峨冠博带,上遮华盖,侧身驭龙。
龙身前下方有一大鱼开道,龙尾立一白鸟护卫,显示主人的华贵。
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尤其是配长剑,执缰绳的姿式,颇有大丈夫气概。
线条亦有轻重刚柔之变,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
可以说,我国绘画人物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经形成。
[战国]帛画《美女龙凤图》
[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45eb202469dc5022aaea00a0.png)
a
1
什么是帛画?
• 帛画是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的以白色丝 帛为材料的绘画。它不同于绢画或其他织 物画,采用头道桑蚕丝,不浆、不矾、不 托,运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绘制而成。帛画 的色彩用的是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 料,丰富而鲜艳,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也有用墨兼用白粉绘制的,如人物龙凤帛 画。
a
12
• 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 物造型的特点,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 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其形象特 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线条是全部画作 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 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 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以朱红、 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 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 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
a
2
a
3
a
4
a
5
a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7
战《 国人
物 御 龙 图 帛 画 》
a
8
战《 国龙
凤 仕 女 图 帛 画 》
a
9
部长
)沙
马
王
堆
西
汉
墓
帛
画
(
局
a
10
画长 沙 马 王 堆 西 汉 墓 帛
a
11
•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 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 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 绘画的特点。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 实的创作方法也在发展。观念和想像中的 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明 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 舒散,又循序合理。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 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ba88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f.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帛画是以绢、绸等织物作
为画布的绘画形式,出现在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的帛画。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在
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涉及了神话传说、战争历史、人物人生以及
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汉代的帛画,这些帛画多以人物画为主题,人物
形象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古罗马文化风格。
帛画还常常描绘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怪、动
物和花卉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
帛画采用了上色法和写意法相结合的方式,追求形象的真实和境界的美感。
这些作品笔法多样,用色鲜明,常常以红色、黑色和蓝色
为主调,给人以丰富、饱满的视觉感受。
帛画也注重造型和构图,追求画面的平衡和和
谐。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
意义。
帛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题材内容,为后世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
借鉴,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具有重要意义。
帛画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提供
了重要的文物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途径之一。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8cf8f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8.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绢帛为载体,以线条勾勒、
色彩浓淡勾勒出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下面将从帛画的历史发展、技法特点
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帛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帛画多表现了以神仙、山水和
人物为主题的内容。
汉代时期,帛画逐渐发展成具有浓厚王朝风格的绘画形式,主要用于
书画的装裱和绘马、绘人等题材。
隋唐时期,帛画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经
过数百年的发展,唐代的帛画达到了巅峰,以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的人物画尤为著名。
宋元明清时期,帛画逐渐衰落,但在明清时期的宫廷绘画中仍有一定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帛画经过艺术界的努力复兴,成为当今绘画艺术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帛画的技法特点是其独特的线条勾勒和色彩构成。
帛画中的线条勾勒非常精细,扭曲
灵动,充满生命力。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帛画多以浓淡相间、素雅典素的色彩呈现,不张
扬出色彩的绚丽,却给人以平和、安宁的感受。
帛画对形象的处理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往往以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勾勒出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和事物,注重形象的美感和意境
的表达。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技法特点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形式,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帛画的复兴与创新是当今艺术
界亟待关注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帛画进行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可以进一步丰富和传承
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2bab6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0.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彩的色彩闻名于世。
帛画,是用丝绸、麻绢等绢帛作为画布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在中国绘画史上,帛画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着独特之处,而且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帛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来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帛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时代的染彩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帛画的雏形。
殷墟出土的帛画艺术品也证实了帛画的存在。
帛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并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帛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
唐宋至明清时期,帛画逐渐式微,但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条的细腻和准确。
帛画因为选用的是高质绢帛,使得线条可以非常细腻地描绘,绘画形象更显得精致。
其次是用色的丰富和华丽。
古代帛画在用色方面非常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明。
而在题材选择上,古代帛画的题材多样,涵盖了宫廷生活、山水花鸟、人物历史等方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帛画强调写实性和装饰性的结合。
作品在形象的描绘上力求真实,同时又注重构图的装饰性和艺术感。
在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代北宋画家、诗人青石山房,他的《女史箴图》堪称是帛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绘制于丝绸上,线条优美而流畅,色彩明快而丰富,极具古典之美。
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帛画艺术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绢帛为画布,绘制了宋代都城东京汴梁城的市井繁华景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百态生活,构图丰富,色彩瑰丽,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珍品。
帛画的鉴赏艺术
![帛画的鉴赏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e1508cd647d27284a735186.png)
帛画的鉴赏艺术【帛画艺术】帛画,中国古代画种。
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现存世帛画《御龙图》,《龙凤仕女图》,《王堆汉墓帛画》,金山汉墓画》还有《楚帛书图像》都出土于长沙。
帛画是种招魂习俗的产物,它一诞生就与楚文化牢牢拴在一起。
【帛画概况】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
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
【帛画的产生和发展】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综合分析,帛画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消失于东汉。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1、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2、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3、西汉初期为帛画的鼎盛期;4、汉武帝时期为帛画的拓展期;5、西汉末至东汉为帛画的衰亡期。
【帛画的绘技】在章法上,我国古代画家十分重视构图布局,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
长沙出图的《御龙图》和《龙凤仕女图》,表现手法有以下3个特点:一、绘画目的,在于凸显墓主升天,因此,除招魂升天之画意外,毋需添加更多的其他形象。
二、墓主人形象以典型服饰表现其地位、身份和性别,已显早期肖像画特征。
三、重视形象轮廓,因此,所有人,龙、凤、鱼以及器物均以侧面表现,更显绘制效果。
事实上,侧面也较正面表现易于布局。
《御龙图》【名称】:御龙图【类别】:绢本帛画【年代】:战国【收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简介】:《御龙图》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相关资料】《御龙图》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中部分还偶用了金白粉彩,它为我们了解那些金碧辉煌的楚国壁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是迄今为止发现使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战国帛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战国帛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773e1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战国帛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战国帛画是中国继彩陶的艺术创作后,又一次对绣、画等技艺的大规模应用和创新,为中国帛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战国帛画的内容广泛,包括宗教祭祀、人物、山水、动物、几何图案等。
其中,人物画是最为突出的一类,一直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
战国帛画大量地运用于丧葬领域,比如说墓室、棺材等装饰上。
不同于前面几个时期,战国帛画的创作更加具有特色,更具有艺术性。
同时,战国帛画在创作时,也渐渐发展出了不少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方法,比如说幻态、形体、用笔等。
主要艺术特点如下:1.刻画人物特色,注重表现情感和心理活动。
战国帛画中的人物画非常细致、准确,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情感都得到了精细的表现。
比如说《墓主人帛画》中画了4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2.注重细节,极尽描绘的工夫。
战国帛画中虽然整体风格简洁,但是在细节处理方面非常精细,比如说《太和地图》中山川、建筑等的细节处理,非常细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采用水墨画的基本构造和技法。
战国帛画中不少作品沿袭了水墨画的基本构造和技法,比如说用线、点、面构成。
同时战国帛画的表现方式也融合了壁画、雕刻、织锦等多种艺术手法,给人以更加综合的艺术印象。
4.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战国帛画中包含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比如说用笔的灵活性,采用中空效果等。
其中尤以《坐姿男画》中的线条运用最为流畅自然,完美地表现了人物的线条形态和肌理总的来说,战国帛画在描绘人物、动物、景物等方面的精细感和细节描绘特色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多位画家在细节把握上做到了贴近生活,刻画人物面部细部调节上做到了非常准确、得体和生动。
战国帛画的表现方式,也打破了单一的外观性模式,将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融合其中,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表现的新的里程碑。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47e1d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7.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帛画是以丝绸或绢为载体,以墨、颜料等为画材,通过笔墨的勾勒和着色,表现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形式。
帛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周时期,那个时期的帛画是装饰性的,多以几何纹样和图案为主,体现了当时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帛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追求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帛画主要以绘制人物为主,具有浓厚的战国风格。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于齐国的《吕氏春秋画像帛》。
这批画像帛以其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细腻的描绘技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汉代成为中国帛画艺术的黄金时期。
汉代的帛画艺术在题材、技法和风格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深受当时皇宫和宫廷贵族的喜爱。
《长恨歌帛》、《昭君品》、《兵家七书》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帛画作品。
这些作品在绘画技法上追求精湛的技艺,在题材上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审美追求。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绘画风格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技法更加成熟。
唐代的帛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最为著名。
他的《洛神赋图》、《玉真高卷图》等作品,以其流畅的线条、饱满的笔墨、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画家擅长以婉约淡泊的笔墨表现情感,以精细细腻的描绘技法表现景物,开创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新局面。
苏东坡、赵孟頫、董源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秘早期中国画——帛画
![探秘早期中国画——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c94abb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7.png)
探秘早期中国画——帛画帛画,是中国较早期的绘画,它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简单说就是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
回溯中国的帛画,因为是绘在丝绸上,其实是有文化在里面的——就是非常崇敬丝绸与蚕,这种蚕崇拜,是古人对生命的一种演绎所产生的,古人也希望生命能破茧而出,这些都来自于我们对生命重生的追求。
所以古人画帛画时,须有很虔诚的敬畏之心,甚至需要沐手焚香。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简单说就是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
长沙楚墓中的《人物龙凤图》帛画帛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彩绘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长方形旌幡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所有的绢画都是帛画,绢本画是一个特定的名词,这个绢本画,是宋代米芾提出来的,他提出来对应唐代《唐朝绘画录》里边的“纸本”,因为这时候有人画纸了,作者就提出来“纸本”两个字,《唐代绘画录》里边第一次出现“纸本”两个字,后来纸本的画越来越多了,米芾是个收藏家,他自己又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又是个大官,他是有话语权的,但是他收藏了很多的东西,好多好东西都要经过他的手,所以在他的记录里就提出了“绢本”两个字,因为很多人画“纸”了,为了和“纸”区别开来。
那么当时画在丝绸上的很多画家就画在这个绢上,以绢为主,他就说绢本。
但他不是提出“绢本画”,他就说这是“绢本”,是画在绢上的。
后来就称它“绢本画”,人家都以为古代人都只是画在绢本上,其实不是,元代黄公望等人画的主要是纸本,当时也画在绫上,绫上和纸上它已经是完全一样的画法。
所以元代的时候,以纸本为主的情况下,好多画家有时候换换材料,画在绫上、绢上,但画法是一样的,就是纸上的画法。
“帛画”这两个字是1949年提出来的,这两个字提出来以后恰恰让我们丝绸上的绘画回归它的本意,而且在世界上亮出了我们中国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品牌,就是帛画。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97ed845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c.png)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绘画不论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都占具重要地位,换句话说,它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美术家以朴实,简练的线条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心灵。
到两汉时期,古代绘画已从技法上显现出一些美学的思想。
汉朝是继秦朝以后的又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汉代美术在承前的基础上,也因为封建社会市场的扩大和需求量的增加,慢慢地繁荣起来。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汉代时期的帛画主要是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
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的帛画是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建国后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绘画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
长沙马王堆汉墓总共3座大墓,以出土文物确凿地证明了,是西汉长沙国丞相�侯利苍之妻(一号墓)、利苍(二号墓)以及利苍之子(三号墓)三人的墓葬。
随葬的5幅帛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绘画的面貌,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长沙丞相,第一代�侯利苍夫人的墓葬。
根据墓中发现的印章推断,死者名辛追,葬于汉文帝四年。
墓中出土的帛画覆盖在锦饰内棺的盖板上,主题是墓主灵魂升天。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呈上宽下窄的T字形。
画面自上而下依次分为天国、人间、大海三个部分。
画面上部为天府。
居中是人首蛇尾的人类始祖女娲,左右各有五只仙鹤翘首张喙,大声鸣叫。
右上角一轮红日高照,黑色、二足的金鸟闲游其中,精美的形象跃然绢素之上。
扶桑树旁边是八个小太阳若隐若现于枝条间。
左上角一叶新月,月上有奔跑的月兔、口吐祥云的蟾蜍。
在日月同辉之下,两条苍龙张口吐舌,天矫奔腾,左侧有翼的是“应龙”,轻盈的嫦娥乘坐龙翼,双手攀月。
两龙之间,二鹤衔铎,金铎左右,人身兽首、骑着风神“飞廉”的两个仙人牵着栓铎的绳索向左右分拉。
铎下,是隔开天国、人间的门,门上各伏着一只豹,两位守卫天国的帝阍拱手相坐审视着进入天国的一切生灵。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bec86b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2.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的帛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
帛画是用帛绢作为画面画出图画的一种绘画技法,这种技法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的帛画主要用于画绘祭祀图案和宗庙礼器装饰图案。
从西汉开始,帛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被广泛运用在衣物、墓葬、礼器等多个领域中。
帛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包括人物、山水、动物等各种图案。
与其他绘画形式相比,帛画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
帛绢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类型的画作,比如立轴画、卷轴画、挂屏画等等。
帛绢材质的特点是柔韧而富有弹性,透明而轻薄,这让画家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力。
制帛的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例如漂白、制宝、准备染料等等。
这些特点使得帛画在古代备受人们喜爱,并且保存下来的作品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绘画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帛画的兴起使得绘画材料得到了更多的选择,画家们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帛画也为后世的绘画形式提供了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对于立轴画、卷轴画、挂屏画等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帛画还对于中国绘画技法的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帛画以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帛画的发展对于中国绘画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的绘画形式和技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帛画所呈现的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d1daa3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5.png)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帛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帛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皇帝常常在宫廷画帛子,作为宴会和证书的赠礼。
汉朝传统的帛画艺术通过时代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起源于申鉴、李斯等人将书法和绘画进行了融合。
这就是最初的帛画,也就是以“用毛笔在细麻或丝织物上绘制”的画。
随着时代发展,帛画逐渐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开始跨界向文学、音乐、节日等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帛画文化。
从唐、宋到元,帛画逐渐发展成熟。
宋代艺术家较重视用笔墨结合构图透视来表现形象,转而追求艺术的超越性和冥合性,使艺术形式不再只局限于感官体验,而是包含了思想理念和情感表达。
元代帛画则发展出大量精细、生动而不刻意的细节,表现出富有特色的中国风格。
帛画艺术的特点是用笔精细,讲究细节,色彩鲜艳明丽,而且少有涂抹和涂匀,更多的是用运笔的技法呈现画面所要表现的情景。
帛画艺术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形象、细致的用色和丰富的图案,以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采。
在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有着很多著名的代表作品。
其中,汉代帛画《农事图》保存较为完整,是现存最早的帛画之一,它记录了农民种植、耕作、收割等农事生产活动的情景,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唐代的《骏马图》和《千里江山图》等作品,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在表现骏马的体态和神态、或长城、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构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则通过其表达的社会场景,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繁华绚烂。
元代的《山水十二景图》以及宋代的《洛阳彩妆图》等作品,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一种非常优秀、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非常高的绘画技术、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还能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民族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重视和继承它的文化价值,将其发扬光大。
帛画装饰观后感
![帛画装饰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56cdc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a.png)
帛画装饰观后感帛画装饰观后感帛画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帛为材料,采用绘画技法,表现了丰富多样的图案和意象。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场关于帛画装饰的展览,深深地被其中展现的艺术之美所打动。
展览中的帛画装饰作品,其中一幅幅作品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宝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与创新。
无论是精美细腻的绘画技法,还是独特的题材和意象,都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帛画装饰的画面内容,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有的作品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有的作品以花鸟为题材,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讴歌;还有的作品以人物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于时代和人性的反思。
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图画的细节,都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思考。
其次是帛画装饰的绘画技法,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心绘制和雕琢。
细致入微的线条描绘,绚丽多彩的色彩运用,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机和艺术魅力。
无论是山石的纹理,还是花卉的精细描绘,都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绘画技巧和对细节的精确把握。
再次是帛画装饰的艺术氛围,展览中的作品无不散发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氛围。
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幅装饰品,更是一副副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思考和表达。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观察、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沉浸和启迪。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帛画装饰的了解更加深入。
帛画装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对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我也认识到,帛画装饰是一种非常有内涵和表达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观者可以在欣赏中自由联想和思考,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综上所述,这次帛画装饰展览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它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更加欣赏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df4658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4b.png)
245德智体美论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在艺术市场学的关系孟嫡萱 通讯作者:李晔南(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1)摘要:随着当今时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很多艺术角色。
艺术品经纪人,艺术博览会,画廊,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收藏家是艺术市场的组成部分。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能成就当今的艺术品市场。
其中最基础的艺术形式就是艺术家与艺术经纪人。
在艺术市场制度完善的情况下,经纪人制度也是日渐趋向完善,艺术经纪人对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经纪人在艺术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艺术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艺术经纪人是艺术世界各种力量的反应产物。
艺术经纪人是艺术家和艺术收藏家之间的交流的保障。
艺术经纪人通过提供艺术品销售方案,为艺术家和艺术收藏者提供更加适合的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经纪人提供艺术作品,为艺术收藏者提供更加直观的艺术。
随着艺术品的销售和流通,艺术经纪人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给艺术家艺术市场的需求。
一、信息时代带给人的机遇在这个信息化变幻的时代,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信息是足以改变任何事情的。
所以充分了解并运用艺术品市场化信息是对艺术品经纪人来说非常重要。
艺术品经纪人应当兼备经济人和艺术人的个性和兴趣。
二、艺术经纪人的预测能力与反馈艺术经纪人要有发现、预测市场变化和挖掘艺术新人的敏锐眼光,寻找符合艺术市场需要的潜在艺术家。
预测艺术市场上的流行趋势。
通过长时间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艺术市场的升值空间在哪里,艺术经纪人要有能力推断出什么样的艺术品是未来艺术品市场人们需要的,并及时反馈给艺术家。
什么样的商品不大受欢迎。
艺术经纪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市场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为艺术家挑选合适的方案。
在艺术市场上,艺术家与艺术经纪人合作也是多方位的。
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之间的合作需要一个双方磨合,培养默契的过程。
没有任何两个人一开始就是有默契的,要经过时间考验。
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
![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44d82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4.png)
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王海燕(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200444)[摘要] 中国古代帛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一直以来,学界对帛画研究颇为关注。
本文从帛画研究对象及分布、楚墓帛画研究、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楚汉帛画综合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简评,由此展望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前景。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73- ),女,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和艺术教育。
中国古代帛画主要指传世绢本画出现以前的楚汉墓葬保存品与考古发掘品,是传统卷轴画出现以前的、以绢为载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个独特的画种,它与古代传世绢本画和佛教幡画等都是以绢为本,但在起讫时间和流传途径上与传世绢本画却有所不同,故而学界专称之为中国帛画。
[1](p2)从绘画角度说,中国古代帛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一直以来,学界对帛画研究颇为关注,研究范围包括帛画分布地域、命名、定性以及图解等,亦有对帛画进行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多元化的倾向,而研究结论亦众说纷纭。
总之,帛画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帛画研究对象及分布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的研究和迄今考古所获帛画的情况来看,帛画应当肇起于原始时代,下限大体至汉魏,曾广泛用于神事、巫仪、社会生活及图册载籍等方面。
[1(]p2)由于保存困难等原因,目前帛画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丝帛书画《帛书十二月神图》、1949 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发掘的《龙凤人物帛画》、1973 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发掘的《人物御龙帛画》,以及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除此之外,山东临沂近数十年来,共发现西汉墓葬百余座,其中仅在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就发现帛画十余幅,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对这些帛画作明确的考古报道,迄今在临沂留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帛画①。
1972 年- 1974 年长沙先后发掘马王堆西汉墓群,从中共得帛画九幅,从数量上看,它们占至今所存秦汉帛画的大半,而且从艺术高度和表现内容看,都远远超过其他秦汉帛画。
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5785b3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2.png)
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关于帛画的相关知识,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帛画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帛画的特点作为独立意义的中国绘画作品,我们现在能够见到最早的实物,要称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这两件帛画距今约二千三百多年,可谓中国卷轴画的宗祖了。
《人物龙凤帛画》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人物的嘴唇上点有红色,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但这幅画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人物御龙帛画》较前幅略晚,约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交。
其主题思想较前者明确,艺术表现技巧有较大的提高,人物神情刻划生动,线条匀细而挺劲,流利飞舞,较之前者丰富而有韵律感。
设色也复杂起来了,在单线勾勒后,平涂与渲染并用,其中一些地方还加用了金、白粉,它也是迄今发现用这种画法作画的一件最早的作品。
可以说,我国工笔重彩画在两千多年前已形成雏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绘画所达到的'相当高超的水平,它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尚还存世帛画《楚帛书图像》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四周绘12个神像,四角各绘一植物,以墨线勾轮廓,施以青、棕、朱、白、黑等色,中间为大段的墨书文字。
内容为天象与人间灾祸的关系,四时和昼夜形成的神话等。
《人物龙凤》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
其头部上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另有一龙张举双足,躯体扭曲,呈向上升腾之状,主题为引魂升天。
即凤夔美人(战国中期晚段)《凤夔美人》帛画,画上有一个们面姿态优美的妇女,两手前伸,合掌施礼。
传统汉代帛画纹样设计研究
![传统汉代帛画纹样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62b3b3f5335a8103d22027.png)
传统汉代帛画纹样设计研究寓意深刻的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汉代帛画装饰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将它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既能达到装饰效果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本论文从汉代帛画纹样的装饰特性开始入手表达它的装饰价值,分析汉代帛画的文化内涵和元素题材,诠释汉代帛画装饰纹样的应用价值,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探析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标签:汉代帛画;传统纹样;纹样设计汉代帛画装饰纹样作为传统装饰纹样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逐渐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局面,怎样发展民族特色,如何提升地域风格,如何建立多样性的文化格局,已经成为现代设计领域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1]。
设计形式需要现代的思维和科技也需要传统的价值文化流入,因此它可以作为设计中的流行纹样引入到各个设计领域中。
一、汉代帛画简介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銘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用以“引魂升天”。
也有人根据墓中出土的“遣策”称之为“非衣”。
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盖在棺上。
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段绘“天界”,人首蛇身的女姻居中,周国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充满飞动的意态和雄健的活力。
中部为:人间,在接近”天厥”的华盖下面,一年老的妇人拄杖而行,即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前后有男女侍从。
最下段画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和手支撑着地面,竭尽全力托举着现实世界。
二、汉代帛画纹样的特性汉代帛画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汉代帛画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奇葩,把它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不但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资内涵,而且深刻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对美的理解和艺术的追求。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汉代帛画纹样的特性。
(一)审美性中国汉代帛画具有独特的构图方式,图形几何结构和画面题材。
其纹样线条简答修长而优美,颜色搭配朴实而高贵,具有其独特的美感,正因如此可以将其灵活的运用在各个设计领域,把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内涵表现出来,体现独特的民族风韵,汉代帛画装饰纹样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轨迹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对于美的理解,对于自己民族审美艺术的传承。
议中国传统帛画的构图形式
![议中国传统帛画的构图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216301c8cfc789eb162dc843.png)
议中国传统帛画的构图形式摘要: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构图是理论实践的产物,我们能看到这样珍贵的作品,胜过语言的传说。
中国绘画,在它的早期,构图中就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这在美学上是很有价值的,通过客观环境来反映人物的感情(包括作者的感情),描写命运和美德,通过矛盾的揭露,达到情景交融,这在世界画史上也是罕见的。
因此在此类彩绘帛画中体现出了画师较高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造诣,对现代的绘画和设计都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传统帛画;构图;形式中国传统帛画构图形式非常具有代表性,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构图是理论实践的产物。
中国绘画,在它的早期,构图中就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这在美学上是很有价值的,通过客观环境来反映人物的感情(包括作者的感情),描写命运和美德,通过矛盾的揭露,达到情景交融,这在世界画史上也是罕见的。
而这些中国传统帛画上面也体现了现代形式美的法则,比如用对称和均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来处理画面各种疏密的关系,使各人物景物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达到和谐整体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帛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在以下几个点。
首先是以人物为主体,凤展翅于人物头上,从全局看,有如凤冠之感,这种物与人带有装饰意匠的构图,在古代绘画中是少见的,颇有气魄,物与人的配合,显得端庄富丽。
一般的龙凤总是装饰在画的周围(除非单独的画龙描凤),在这幅画中,凤置于中央突出的地位,构图显得新颖别致,凤和人物构成了一个整体,极其协和优美。
其次是凤夔斗争。
古人在画像石中,已经注意到了构图的对立因素,但如此强烈地表现矛盾冲突的还不多。
其寓意,凤与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凤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胜利,在构图上突出了内容含意。
由于矛盾冲突,对构图取势极其有利,格斗的动态和人物的表情相呼应,画面活跃生动,其势态与寓意都集中到人物身上,画面的矛盾又求得了统一。
凤与人物站在一方,夔孤立地站在另一方,人与物(环境)的关联也就表现得很清楚,主次分明,斗争有力,在构图中,既展示了矛盾冲突,又预示了矛盾的解决,这种构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帛画研究述评王海燕(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200444)[摘要] 中国古代帛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一直以来,学界对帛画研究颇为关注。
本文从帛画研究对象及分布、楚墓帛画研究、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楚汉帛画综合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简评,由此展望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前景。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73- ),女,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和艺术教育。
中国古代帛画主要指传世绢本画出现以前的楚汉墓葬保存品与考古发掘品,是传统卷轴画出现以前的、以绢为载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个独特的画种,它与古代传世绢本画和佛教幡画等都是以绢为本,但在起讫时间和流传途径上与传世绢本画却有所不同,故而学界专称之为中国帛画。
[1](p2)从绘画角度说,中国古代帛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一直以来,学界对帛画研究颇为关注,研究范围包括帛画分布地域、命名、定性以及图解等,亦有对帛画进行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多元化的倾向,而研究结论亦众说纷纭。
总之,帛画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帛画研究对象及分布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的研究和迄今考古所获帛画的情况来看,帛画应当肇起于原始时代,下限大体至汉魏,曾广泛用于神事、巫仪、社会生活及图册载籍等方面。
[1(]p2)由于保存困难等原因,目前帛画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丝帛书画《帛书十二月神图》、1949 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发掘的《龙凤人物帛画》、1973 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发掘的《人物御龙帛画》,以及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除此之外,山东临沂近数十年来,共发现西汉墓葬百余座,其中仅在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就发现帛画十余幅,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对这些帛画作明确的考古报道,迄今在临沂留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帛画①。
1972 年- 1974 年长沙先后发掘马王堆西汉墓群,从中共得帛画九幅,从数量上看,它们占至今所存秦汉帛画的大半,而且从艺术高度和表现内容看,都远远超过其他秦汉帛画。
现存的汉代帛画,发掘最早的是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的数幅(至少3幅)、其次是马王堆西汉墓群1 号墓的T 形帛画、3 号墓的T 形帛画及其他几幅帛画,1983年在广州南越王墓还发现有帛画残片。
对于汉墓帛画,从下葬年代看,马王堆3号墓的8幅帛画为最早(公元前168年),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次之,金雀山汉墓帛画再次之,磨咀子汉墓帛画为后(东汉)。
[2(]p108)对上述帛画,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已有包括考古学、美术史学、历史学、神话学、民族学等在内的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论文、论著问世,先后掀起数次帛画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在帛画的性质、功能、图像、思想性等诸多方面仍未达成共识,由此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帛画的深入研究。
二、楚墓帛画研究楚墓帛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帛画名称、图像、涵义、功能性质的考证。
《帛书十二月神图》是我国最早出土的一件帛书画文物,也是唯一一件流出境外的完整帛书画作品,由于这一特殊性,它成为初期(20 世纪40- 60 年代)帛画研究中最为集中的对象。
1944 年,蔡季襄著《晚周缯书考证》一卷②,对这一帛书图进行了考证、图说和释文,此卷成为我国帛书画研究的开山之篇。
后饶宗颐、董作宾、泽谷昭次、李学勤等中外学者先后著书撰文研究《帛书十二神图》。
[1(]p2)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摹本完善和文字考释工作,尚未达到对帛书结构、性质、内涵等全面深入的认识,图像考证更显薄弱。
1985 年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③一书问世,是当时国内体例最完备的楚帛书研究著作,内容充实、资料翔实,使我们对帛书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1993 年,李零又在《楚帛书的再认识》④一文中,就帛书的种类、性质、形制、图像、文字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讨论,成为近年来综合研究帛书问题的最重要论著之一。
后李学勤、商志馥等也参与了楚帛书的相关讨论,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帛书十二月神图》的进一步研究。
①转引自陈锽《楚汉覆棺帛画性质辩析》一文,《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②蔡季襄《晚周缯书考证》,台湾艺文印书馆1972 年版。
③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李零《楚帛书的再认识》,出自《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对子弹库1号楚墓《人物御龙帛画》的图像及其内涵的研究,学者多认为:画中男子形象是墓主人或墓主之灵魂,画面中的其他形象,解释各有不同,但就帛画的内涵而言,刘信芳认为它的设计意图在于招魂。
[3(]p111- 122)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主题表现为引魂升天。
贺西林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潜藏着一个简单的象征结构,这个结构既隐含着特定的时空观念,还暗示出死者生命形态的转换,如画中男子的形象既代表墓主人像,也是“再生形象”的象征。
龙与鸟不仅是登天的凭借物和魂的引导者,同时还具有东方、南方神灵的身份,显示出“阳”的特性,在此仍具有“生”的象征寓意,整个画面表现的就是生命的生与死的轮回。
[4(]p449- 472)对楚墓帛画争论较多的是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人物龙凤帛画》(又称《晚周帛画》)。
见诸于著录的是1951 年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一书⑤。
郭沫若、孙作云首次对其研究并撰文,郭沫若认为龙代表死亡和邪恶,风象征生命与和平,整个图像象征着和平与灾难的战争———夔凤之争,画中女子为一普通女子,正在合掌祝贺凤鸟的胜利[5(]p118);之后郭又发表文章改称画中女子为女娲[6(]p4);孙作云认为画中女子即墓主人,龙凤是引导死者升天的灵物[7(]p80)。
很显然,由于考古发掘资料的匮乏及其他方面原因,帛画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王仁湘认为画中女子为宓妃,图像情节是灵物迎接宓妃[8(]p85- 88);熊传新认为人物形象是墓主人化身,帛画反映了引魂升天的神仙思想[9(]p91- 93);王伯敏认为这是一幅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画,所描绘的妇女可能是“巫祝”的形象[10(]p30);黄宏信认为战国楚墓的两幅帛画从性质上讲都是祈祷死者灵魂升天的导引图,并通过文献资料和图像分析认为两幅帛画中还存在一个未出现的“第三形象”———西方神仙世界、帝下之都的昆仑境界[11](p45- 49);贺西林对这幅帛画的看法同对《人物御龙帛画》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女子为墓主人魂的象征,又是“再生形象”的象征[4(]p449- 472)。
关于楚墓帛画性质的争论也较激烈,郭沫若、饶宗颐、王伯敏、孙作云、杨宗荣、刘敦愿等都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黄宏信则结合帛画并参证楚辞确认郭沫若和孙作云的观点更符合当时的民俗习惯,从性质上论,楚墓两幅帛画是祈祷死者灵魂升天的导引图[11(]p45- 49)。
三、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对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的定名、功用、性质的争论也颇为热烈,因T 形帛画内容诡异而丰富,为诸帛画之首,对其内容和图像的解释见仁见智,又由于它的形制和内容缺乏文献记载,所以从出土至今,对它的名称和作用、性质,学术界进行了种种推测,至今,对它的学术争论仍异说纷呈,为学术界罕见。
1979年,鲁惟一(Michael Loewe)提出,创作这幅帛画时,不太可能有哪一种持久的、单一的传统神话占统治地位,这幅画与同类的文学作品很可能都吸收了一些当时的哲学和神话,企图找到某种因素或连续性都是徒劳的……或许中国传统学者把这幅帛画和文学相联系有时走得太远或过于理性了。
[12(]p31)1983 年,柏轲(Jerome Silbergel)也对把帛画内容与古代文献联系起来的一般做法发出忠告,由于细节高度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对帛画确切的识别和诠释是不可能的“。
难道只有文献是它的来源而不包括口头传说、未记载的实践以及艺术家的习俗和灵感吗?……马王堆是否能在对零散文献漫无目的的查找中找到答案实在值得怀疑。
”[13](p83- 87)鲁惟一和谢柏轲都对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确切性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对于国内学界,有关帛画的命名,唐兰提出非衣说[14](p52- 60),商志馥提出“遣册非衣乃T 形彩绘帛画”[15](p45)的看法,刘小路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非衣”即非穿着用衣,或似衣而非衣,不是“衣”,而是用来招魂、安魂、护魂的丧葬用物[2(]p108)。
魂幡说是在非衣说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功能和性质方面对帛画进行探讨。
孙作云首倡此观点,认为此帛画为“引魂幡”,并结合史籍考证马王堆T形帛画的日、月、升龙应属汉代的画幡一类,对帛画名称和功用的解释也是建立在先秦两汉神仙思想盛行的前提下,[16(]p247- 254)因此被广为征引,对帛画研究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刘敦愿则认为是“招魂幡”,即“招魂以复魄”,[17(]p63)成为帛画魂幡说的另一重要定名。
顾铁符以铭旌说来解释马王堆T形帛画。
[18](p56)随后马雍撰文,对铭旌的称谓演变、图画题词、尺度等方面一一考证,证明帛画名称非铭旌莫属。
[19(]p118- 125)贺西林亦借助古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帛画与铭旌最近。
[4](p449- 472)与此同时,还有钦旌说、画荒说、褚幕说、夷衾说等。
[20](p429)足见各家对帛画名称、属性等问题的关注程度。
实际上,这些说法可以划分为两类:一定名为旌幡,二定名为饰棺,饰棺说由于和T形帛画自身的形制及使用特征不符,而赞同者为数寥寥,相反,旌幡说的学界赞同者较多。
关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T 形帛画图像内容结构,学术界的流行看法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天上描绘天国景象,人间绘墓主生活,地下绘阴间神怪。
亦有二分说法,但研究都不够全面。
彭景元则将帛画图像解释为“黄老思想反映的升仙希望”。
[21(]p75)而郭学仁从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把其分为四个部分:天国、天空、人间、阴间。
[22(]p63- 67)对于天国日月当中的人身蛇尾神的名称,尤其说法不一,有说是伏羲或女娲[6(]p3)、有说是黄帝[22(]p70)、烛龙[23(]p114),还有说是汉代的至上之神太一[24(]p75),那么对帛画中其他神物的解释就更是各有说法,但对帛画主题思想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是“升仙”。
刘敦愿认为一号汉墓帛画的内容是受了楚神化的影响,并从T形帛画名称的由来、诸神物的含义等方面依据文献记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7(]p63- 71)此外,金维诺对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画进行了研究,认为三号墓帛画以表现墓主生前奢华的享乐现实生活为题材,同时宣扬死者的权势,而且从画面内容可以了解当时西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同时作者又把楚墓帛画与汉墓帛画从绘画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又发现,其作为描绘现实人物肖像的帛画作品,对于我国早期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及对我们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面貌,也提供了价值可靠的例证;此外,作者还提出,在封建社会初期,造型艺术还未超乎礼仪、使用之外而形成一种独立的观赏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雕塑、图案等不过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生前或死后享用的礼器⑤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