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级经济师教材-01管理学
高级经济师教材

高级经济师教材
经济是一种复杂的学科,学习经济学需要深入学习,只有通过良好的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涉及到经济学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高级经济师教材应运而生。
高级经济师教材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经济教材,它以国际化的视角,以经济学的最新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融入最前沿的技术,为经济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服务。
高级经济师教材着力于针对不同学习背景,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系统的经济师的学习环境,不仅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分支,而且还涉及管理、财务、企业等诸多方面。
教材也融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基于各种平台进行优化,使学习者能够跨平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其他可用的资源,以期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
此外,高级经济师的教材应用了丰富的课程设置,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学、国际金融学、法律经济学等,从不同经济学的学科组成进行全面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同时,针对高级经济师教材的学习,可以安排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实践,学习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例如可以开展市场调研,采访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行业专家,进行市场模拟,以及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等,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总之,高级经济师教材是一种全面的、先进的经济学教材,旨在为经济师和经济学家提供全面的经济学知识,以及经济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它涵盖了各种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让经济师在实践中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
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工商管理基础概念工商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工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
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它包括了环境分析、竞争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环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战略,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第三章: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它包括了组织设计、权责清晰、激励机制、沟通协作和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协作机制,提高企业的组织效能和运作效率。
第四章: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渠道选择和营销策略等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产品销售和市场份额的一系列活动。
它包括了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定价策略、推广策略和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营销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的销售增长和利润增长。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管理等手段,合理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和组织绩效的一系列活动。
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
第六章: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财务分析、资金筹措、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等手段,合理管理和运用企业的财务资源,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它包括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决策、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稳定性,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增加股东价值。
2018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方式(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四)现代化经济体系(五)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六)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二、市场供求与均衡价格(一)需求与需求曲线(二)供给与供给曲线(三)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模型三、生产成本与市场结构(一)成本与成本函数(二)市场结构及其特征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四)经济波动(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六、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一)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均衡(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四)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五)国民经济衡量、监测与预警(六)宏观调控政策目标选择七、财政与金融(一)财政与财政政策(二)货币与货币政策(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八、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一)产业结构与布局(二)产业组织(三)产业政策九、区域经济政策(一)区域经济布局(二)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十、国际经济关系(一)国际经济组织(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三)国际金融关系十一、经济运行与协调发展(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第二部分管理学原理一、管理概述(一)管理定义与职能(二)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三)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四)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五)全球化、信息化与管理二、决策与计划(一)决策与决策方法(二)计划与计划工作(三)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三、组织(一)组织设计(二)人力资源管理(三)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四、领导(一)领导概论(二)激励(三)沟通五、控制(一)控制与控制过程(二)控制方法六、创新(一)管理的创新功能(二)企业技术创新(三)企业组织创新七、企业战略管理(一)战略的制定(二)战略的实施第三部分财税法律一、财会基础知识(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要素(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四)利润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五)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基本内涵(六)常用财务比率二、增值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三、企业所得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四、个人所得税(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率(四)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五)税收优惠五、合同法(一)合同法制度概述(二)合同的订立和成立(三)合同的效力(四)合同的履行(五)合同的担保(六)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七)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八)违约责任(九)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六、公司法(一)公司法概述(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六)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七)公司财务会计(八)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九)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十)法律责任七、证券法(一)证券和证券法概述(二)证券市场的主体(三)证券发行制度(四)证券上市(五)证券交易(六)上市公司收购(七)证券监管制度八、物权法律制度(一)物权与物权法(二)所有权(三)用益物权(四)担保物权(五)占有。
高级经济师考试《管理学原理》考点辅导精讲3

管理理论的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管理理论,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泰罗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管理思想的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④制定工作定额时,提出第一流的工人。
⑤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对泰罗制的评价: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相管理的旧方法。
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泰罗制的缺点:把人看作是纯粹的“经济人”。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法约尔指出,管理活动包括5种职能,具体是:计划,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组织,它包括有关组织结构、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以及职工的招募、评价和训练;指挥,是指对下属活动的指导;协调,是结合、统一以及调和所有企业活动与个人活动的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实际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完成的那些活动。
法约尔还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化;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管理学(第五版)(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感谢观看
管理学(第五版)(2018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管理学(第五版)》是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三多。
成书过程
修订过程
出版工作
《管理学(第五版)》是在《管理学(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 该教材由周三多担任主编,陈传明担任副主编。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的得到了相关人员的帮助与支持 。
教学资源
《管理学(第五版)》有配套教材——《管理学(第五版)习题与案例》 。
教材特色
《管理学(第五版)》编者基于从事管理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汲取中外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分析了人类不同管理活动的共同特征,设计了管理学研究的总体框架,从 过程角度系统阐释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的伦理道德要求,描述了全球化、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管理的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活动的一般规律。该版教材特色如下:
2018年3月27日,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管理学(第五版)》分为六篇共十八个章节,主要从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个方 面介绍了管理学的相关内容。此外,该教材在每一篇末尾处选取热点内容作为综合案例,以案例的形式对该篇内 容进行了总结分析 。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
一是新增“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一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趋势,剖析其对于管理的形塑与挑战;
二是新编了全书大部分案例,回应新时代下中国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2018高级经济师考试_经济理论和实务_某网校精讲班讲义(完整)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2018年XXXX网校高级经济师讲义(内部资料)2018年1月18日目录第一部分经济学 (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9)(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11)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12)(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12)(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13)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15)(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二)公司制度 (15)(三)公司治理结构 (17)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17)(一)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调节 (17)(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18)(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19)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21)(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21)(二)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21)(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22)(四)经济波动 (23)(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五类政策) (23)六、市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24)(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24)(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 (24)(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25)(四)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标选择 (25)七、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26)(一)金融市场及其运行 (26)(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27)(三)金融监管 (28)(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 (29)八、对外经济关系 (29)(一)国际经济组织 (29)(二)对外贸易关系 (30)(三)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31)(四)对外金融关系 (32)第二部分国民经济理论 (33)一、概论 (3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33)(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34)(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34)(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35)二、市场管理 (36)(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6)(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36)(三)政府与市场秩序 (37)三、产业管理 (38)(一)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 (38)(二)产业组织管理 (43)(三)产业发展规划 (44)四、区域经济管理 (45)(一)区域经济布局 (45)(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46)五、资源管理 (47)(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 (47)(二)科技资源管理 (50)(三)人力资源管理 (51)(四)资源的优化配置 (54)六、国有资产管理 (55)(一)国有资产的特征与分类 (55)(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56)(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8)(四)国有资产的评估与重组 (59)(五)国有资产的监督 (79)七、国民经济的监督调控 (80)(一)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 (80)(二)国民经济衡量与监测 (81)(三)国民经济预警 (82)(四)国民经济调控 (82)八、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83)(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83)(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83)(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86)(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 (88)(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 (89)(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 (90)第三部分经济法 (91)一合同法律制度(总则) (91)第一节合同的基本理论 (91)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92)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94)第四节合同的履行 (95)第五节合同的担保 (98)第六节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101)第七节合同的终止 (101)第八节违约责任 (103)第九节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 (104)二公司法律制度 (110)第一节公司法的基本理论 (110)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 (112)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 (113)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 (117)第五节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 (121)第六节公司的财务会计 (121)第七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121)三证券法 (125)第一节证券法的基本理论 (125)第二节股票的发行与交易 (125)第三节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 (135)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交易 (138)第五节持续信息公开 (140)第六节禁止的交易行为 (141)第七节上市公司收购 (158)第八节证券交易所 (162)第九节证券中介机构 (163)四物权法律制度 (167)第一节物权基本理论 (167)第二节所有权制度 (189)第三节用益物权制度 (193)第四节担保物权制度 (196)第四部分管理学原理 (209)一、管理概述 (209)(一)管理 (209)(二)管理者 (211)(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213)二、计划 (217)(一)计划概述 (217)(二)预测 (221)(三)决策 (222)三、组织 (224)(一)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224)(二)组织的基本概念 (224)(三)组织的基本原则 (227)(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228)(五)组织变革 (230)四、领导与激励 (233)(一)领导与领导者 (233)(二)领导理论 (235)(三)激励理论 (235)(四)激励方法 (240)五、控制与协调 (242)(一)控制 (242)(二)协调 (243)(三)沟通 (244)六、战略管理 (249)(一)企业战略的制定 (249)(二)企业总体战略 (250)(三)企业竞争战略 (251)(四)企业战略的实施 (252)七、现代管理的方法 (253)(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253)(二)分配资源的方法 (254)(三) 系统管理方法 (256)安通学校2011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部分讲义第一章8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8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理论与实务-某网校精讲班讲义(完整)

2018年XXXX网校高级经济师讲义(内部资料)2018年1月18日目录第一部分经济学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9(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11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12(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12(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13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15(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5(二)公司制度15(三)公司治理结构17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17(一)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调节17(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18(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19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21(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21(二)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21(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22(四)经济波动23(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五类政策)23六、市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23(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23(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24(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24(四)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标选择25七、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25(一)金融市场及其运行25(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27(三)金融监管28(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29八、对外经济关系29(一)国际经济组织29(二)对外贸易关系30(三)对外经济合作关系31(四)对外金融关系32第二部分国民经济理论33一、概论3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33(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34(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34(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34二、市场管理35(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35(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36(三)政府与市场秩序36三、产业管理38(一)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38(二)产业组织管理43(三)产业发展规划44四、区域经济管理45(一)区域经济布局45(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46五、资源管理47(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47(二)科技资源管理50(三)人力资源管理51(四)资源的优化配置54六、国有资产管理55(一)国有资产的特征与分类55(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56(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58(四)国有资产的评估与重组59(五)国有资产的监督79七、国民经济的监督调控81(一)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81(二)国民经济衡量与监测81(三)国民经济预警82(四)国民经济调控83八、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83(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83(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84(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6(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88(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89(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91第三部分经济法92一合同法律制度(总则)92第一节合同的基本理论92第二节合同的订立93第三节合同的效力95第四节合同的履行96第五节合同的担保98第六节合同的变更与转让102第七节合同的终止102第八节违约责任103第九节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104二公司法律制度111第一节公司法的基本理论111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113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114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119第五节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122第六节公司的财务会计122第七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123三证券法126第一节证券法的基本理论126第二节股票的发行与交易126第三节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137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交易140第五节持续信息公开142第六节禁止的交易行为143第七节上市公司收购160第八节证券交易所165第九节证券中介机构165四物权法律制度169第一节物权基本理论169第二节所有权制度191第三节用益物权制度196第四节担保物权制度198第四部分管理学原理212一、管理概述212(一)管理212(二)管理者214(三)管理理论的发展216二、计划220(一)计划概述220(二)预测224(三)决策225三、组织227(一)组织的含义和类型227(二)组织的基本概念227(三)组织的基本原则230(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231(五)组织变革232四、领导与激励236(一)领导与领导者236(二)领导理论238(三)激励理论238(四)激励方法243五、控制与协调245(一)控制245(二)协调246(三)沟通247六、战略管理252(一)企业战略的制定252(二)企业总体战略254(三)企业竞争战略255(四)企业战略的实施255七、现代管理的方法257(一)分析问题的方法257(二)分配资源的方法258(三) 系统管理方法259安通学校2011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部分讲义第一章8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级经济师讲义——管理学原理【应试精华会计网校】

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的制定1、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①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有效达到目标的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四个环节):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控制。
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②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高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2)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3)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的宗旨、愿景和目标①企业的宗旨(使命)含义: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总定位,反映企业存在的理由或价值。
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事业(业务、任务)是什么通俗的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②企业的愿景含义:是企业努力经营想要达到的远大目标(远大目标)。
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通俗的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③企业的目标企业为完成使命,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特定业绩水平。
3、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①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P:政治&法律(Political)E:经济环境(Economical)S:社会(Social)T: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②产业环境分析主要分析影响产业竞争的五种因素,采用的工具是:波特的“五力模型”。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源、能力。
常用分析方法:价值链模型分析①价值链模型分析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模型②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含义: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到底会做什么、特别会做什么)特征:有价值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
2018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2018版教材全覆盖

第一章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19分一企业战略概述概念定义企业战略定义关键词: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特征全局性与复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收益性与风险性层次总体战略(企业整体,最高层次决策,企业发展总纲,最高行动纲领,揭示企业使命和目标。
表现:有关经营领域、业务范围,包括:(1)保持原有业务组合,(2)进入新领域,(3)抑制某些业务发展,(4)业务较大规模变革,退出某些关键业务);业务战略(经营单位。
也称:竞争战略或事业部战略,一个特定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经营一级战略,重点是改进业务单位竞争地位。
关键字:竞争优势、竞争地位、事业部);职能战略(关键职能活动统筹安排,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使企业资源效用最大化。
包括:生产制造战略、市场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发与开发战略)内涵提出:美国安索夫,1976年,包含三个内涵:企业战略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等是完整、相互联系的动态管理过程,关心长期稳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基本任务---实现战略目的;最高任务--实现企业的使命“做什么” “如何做”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企业战略管理者(分高中基三层)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实现特定阶段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任务:实现企业使命。
企业战略管理者分三层:①高层战略管理者(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总体战略责任者,重点是确立核心价值观,制定实施使命、目标);②中层战略管理者(企业总体战略实施与控制);③基层战略管理者(各职能部门战略的实施控制)。
企业战略的制定三个环节:确定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准备战略方案→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①业愿景---每位员参与,获一致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
“我是谁?包括核心信仰和未来前景”②企业使命--“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包括企业生存目的的定位、企业经营哲学的定位、企业形象的定位。
麦当劳的企业使命:快捷周到的服务,清洁的环境,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食品。
③企业战略目标---一定时期内所预期达到的理想效果,回答案的是企业具体业绩目标。
2018高级经济师考试_经济理论与实务_某网校精讲班讲义(完整)

2018年XXXX网校高级经济师讲义(内部资料)2018年1月18日目录第一部分经济学 (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9)(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11)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11)(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11)(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13)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15)(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二)公司制度 (15)(三)公司治理结构 (17)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17)(一)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调节 (17)(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18)(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19)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21)(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21)(二)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21)(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22)(四)经济波动 (23)(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五类政策) (23)六、市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24)(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24)(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 (24)(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25)(四)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标选择 (25)七、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26)(一)金融市场及其运行 (26)(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27)(三)金融监管 (28)(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 (29)八、对外经济关系 (29)(一)国际经济组织 (29)(二)对外贸易关系 (30)(三)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31)(四)对外金融关系 (32)第二部分国民经济理论 (33)一、概论 (3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33)(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34)(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34)(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35)二、市场管理 (36)(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6)(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36)(三)政府与市场秩序 (36)三、产业管理 (38)(一)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 (38)(二)产业组织管理 (43)(三)产业发展规划 (44)四、区域经济管理 (45)(一)区域经济布局 (45)(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46)五、资源管理 (47)(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 (47)(二)科技资源管理 (50)(三)人力资源管理 (51)(四)资源的优化配置 (54)六、国有资产管理 (55)(一)国有资产的特征与分类 (55)(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56)(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8)(四)国有资产的评估与重组 (59)(五)国有资产的监督 (79)七、国民经济的监督调控 (80)(一)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 (80)(二)国民经济衡量与监测 (81)(三)国民经济预警 (82)(四)国民经济调控 (82)八、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83)(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83)(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83)(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86)(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 (88)(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 (89)(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 (90)第三部分经济法 (91)一合同法律制度(总则) (91)第一节合同的基本理论 (91)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92)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94)第四节合同的履行 (95)第五节合同的担保 (98)第六节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101)第七节合同的终止 (101)第八节违约责任 (103)第九节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 (104)二公司法律制度 (110)第一节公司法的基本理论 (110)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 (112)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 (113)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 (117)第五节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 (121)第六节公司的财务会计 (121)第七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122)三证券法 (125)第一节证券法的基本理论 (125)第二节股票的发行与交易 (125)第三节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 (135)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交易 (138)第五节持续信息公开 (140)第六节禁止的交易行为 (141)第七节上市公司收购 (158)第八节证券交易所 (163)第九节证券中介机构 (163)四物权法律制度 (167)第一节物权基本理论 (167)第二节所有权制度 (189)第三节用益物权制度 (193)第四节担保物权制度 (196)第四部分管理学原理 (209)一、管理概述 (209)(一)管理 (209)(二)管理者 (211)(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213)二、计划 (217)(一)计划概述 (217)(二)预测 (221)(三)决策 (222)三、组织 (224)(一)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224)(二)组织的基本概念 (224)(三)组织的基本原则 (227)(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228)(五)组织变革 (229)四、领导与激励 (233)(一)领导与领导者 (233)(二)领导理论 (235)(三)激励理论 (235)(四)激励方法 (240)五、控制与协调 (241)(一)控制 (242)(二)协调 (243)(三)沟通 (244)六、战略管理 (249)(一)企业战略的制定 (249)(二)企业总体战略 (250)(三)企业竞争战略 (251)(四)企业战略的实施 (252)七、现代管理的方法 (253)(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253)(二)分配资源的方法 (254)(三) 系统管理方法 (256)安通学校2011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部分讲义第一章8....................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8高级经济师教材-国民经济管理

2018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一、概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个性。
(辨析)共性(四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个性:▲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宏观调控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国民经济的含义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
国民经济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3、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一系列行动的总称。
4、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单选)★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1、国民经济管理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总任务:合理而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增长,以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总目标:实现国家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任务与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关键词:动词)①改革、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模式和微观经济基础,推进市场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市场监管水平;②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重大措施;③制定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调控国民经济运行;④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具体目标(关键词)①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地体制环境;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3、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时期任务①国民经济管理的短期任务:总量调控②国民经济管理的中期任务:经济结构调整③国民经济管理的长期任务: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第1-4章)内容总结和默写表

在制品定额 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 调度制度与方法
生产能力的核算 1.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的核算。
成批轮番生产企业
生产类型 厂址选择的主要步骤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的形式
自动线
2.多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的核算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
第四节:生产运营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的概述
在制品控制★
在制品控制的概念
库存控制★
第四章:生产运营管理
第一节:生产运营战略
生产运营战略的重要性
生产运营战略的管理框架 生产运营战略分析
生产运营战略制定
生产运营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运营战略
差异化运营战略
第二节:生产过程组织
生产过程组织概述
生产过程组织的概念和要求
影响厂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厂址选择
生产运营战略实施 集中化运营战略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丰田生产方式
物料需求计划(MRP I )
概述 基本原理 结构
丰田生产方式概述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概述 结构(5方面的结构特点)
丰田生产方式的思想和手段
企业资源计划(ERP)
概述 内容(生产/物流/财务/人力资源) 实施
✮在制品定额法:本车间产出量=后续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半成品外售量+(本车间期末库存半成品定额-本车间期初预计库存半成品结存量) ✮在制品定额法:本车间投入量=本车间产出量+本车间计划允许废品及损耗量+(本车间期末在制品定额-本车间期初预计在制品结存量) 例题:
库存控制的概念
生产调度★
生产调度的概念
期量标准
(完整版)2018高级经济师教材01.管理学

(1)管理的二重性
①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同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属性,由生产力决定。
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属性,由生产关系决定。
②管理的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辨析、论述)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互联系
管理的自然属性离不开社会属性,因为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离不开管理的自然属性而独自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
(2)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对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产生艺术性、艺术化的管理实践中产生理论(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机会。
(3)管理的普遍性
普遍活动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具有的现象。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对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产生艺术性,在艺术化的管理实践中产生理论(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机会。
2009年真题(单选)
1.管理者根据直觉、经验做决策,这主要是体现管理的(D)
例题(辨析题)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正确
管理产生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组织的集体活动离不开管理,离开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2、有效的管理就是要“正确的去做正确的事”。正确
管理的目的是高效实现组织目标,即有效的管理既追求效果(实现组织目标)又追求效率(高效)。效果意味着选择“做正确的事”,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因此,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正确的去做正确的事”。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管理学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管理学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含义P3①管理的含义②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管理者的角色)第二节管理的性质P6①管理的二重性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第三节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8①维系人类正常生活的条件②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③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第四节管理主体—管理者P9①管理工作与管理者(管理工作;管理者的概念;按管理层次划分;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②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管理者的技能;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创新)第五节古典管理理论P13①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生平;科学管理理论要点;其他代表人物)②法约尔与过程管理理论P16(法约尔的生平;管理过程理论)③马克思。
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韦伯的生平;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P17④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第六节行为科学理论P20①早期行为科学理论②后期行为科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X—Y理论;管理方格法)第七节现代管理理论P24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②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第二章计划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P28①概念②基本特征(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③意义(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有利于控制)第二节计划的种类与程序、要求P31①计划的种类(按企业职能分类;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按计划的内容分类;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②计划工作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③制订计划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预测;吸收专家群众参与制定计划;计划要勇于创新)第三章预测与决策第一节前提条件和预测的作用P35①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与种类(概念;作用)③预测的步骤(提出课题和任务; 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确定预测方法;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第二节决策的含义P37①决策的概念②决策的地位和作用(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③正确决策的特征(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第三节决策的类型P39①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指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②决策的类型③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④决策有效性的标准(最优决策;满意决策;合理标准)第四节决策的程序P42①收集信息②发现问题③确定目标④设计方案⑤分析评估⑥选择方案⑦试验实证⑧决策实施第五节预测与决策的方法P45(外推法、因果法、直观法)②决策方法(主观决策法、计量决策法、方法举例)第四章组织第一节组织工作的含义P53①组织结构和组织工作②组织工作的内容③组织工作的特点第二节组织结构的类型P54①直线型组织结构(特点;优点;缺点)②职能型组织(优点;缺点)③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优点;缺点)④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⑤事业部制组织结构⑥矩阵结构(优点;缺点)⑦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第三节横向设计—部门划分P59①部门划分的含义②划分方法(按人数划分; 按时间划分; 按职能划分; 按产品划分;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按设备划分;其他)③划分原则(力求最少; 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确保目标的实现;指派平衡;检查部门分设)第四节职权划分P63①职权的类型(直线、参谋、职能)②三种职权的关系(注意发挥参谋职权的作用;适当限制职能职权)第五节授权P66①授权的含义(授权的概念;授权的步骤)②组织中的职权分裂③有效授权的要求(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要有放手的态度;要允许别人犯错误;要善于信任下级;要善于适度控制)第六节集权与分权P68①集权与分权的含义②集权与分权的标志与特点(衡量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标致;集权制与分权制的特点)③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决策的重要性;高层主管对一致性的方针政策的偏好;组织的规模;组织的历史;最高主管的人生观;获得管理人才的难易程度;手段;营运的分散化;组织的变动程度;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七节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P70①管理宽度的由来②组织层次的副作用③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的关系④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第八节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P73①技术②外界环境③组织的规模④组织的生命周期⑤组织的战略第九节组织工作的原理P75①目标统一原理②分工协作原理③宽度管理原理④责权一致原理⑤集权与分担相结合的原则⑥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第十节纵向设计—层次划分P76①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层次的产生; 层次的划分;确定层次应考虑的因素)②管理宽度的含义(管理宽度的概念;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确定管理宽度的两种方法)第十一节组织变革P81①组织变革的动因P81(组织变革的动因;对变革的两种不同认识;组织变革的领域)②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P82(从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看;从组织达到的功效看)③压力变动力P83(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产品迅速老化对组织的压力;价值观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新法令新政策对组织的压力;劳动力素质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组织的压力;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对组织的压力)④组织变革的阻力P85(来自个体对变革的阻力;来自群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来组织与领导方面的阻力)⑤克服变革的阻力P87(变革的力场分析;消除改革阻力的方法)⑥组织成长阶段理论P89⑦组织的老化与克服的对策P90(组织老化的标志;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⑧组织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P91(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 技术方面进行改革;人事方面进行改革; 影响环境方面进行改革)⑨组织变革的策略P92(关键环境的选择是组织变革的基础;在确定关键关节的基础上、还要选择组织变革的配套环节)⑩组织变革的程序P93(勒温程序;克利程序;卡斯特程序;罗西程序;艾诺芬程序)⑾组织变革的步骤P94(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发现征兆并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诊断问题提出明确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变革内容;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正确地选择变革的策略和步骤;制定具体的变革计划;实施变革计划;及时收集信息监控变革计划的实施进程)第五章领导与激励第一节领导P97①领导的含义(领导的属性;领导的特征;领导的类型;领导的基础)②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第二节领导者P102①领导者的含义(领导的本质;领导的特征)②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人性假设P104①“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②“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③“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④“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第四节领导者素质概述P106①领导者素质的含义②领导者素质的特点(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③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第五节领导者的基本素质P109①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②法律素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法治意识;严格知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③知识素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④能力素质(预测和决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⑤品德素质(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勤政为民公正廉洁;坚持真理弘扬正气)⑥身心素质第六节领导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P116①素质的生理基础②努力学习加强修养(学习目的明确学风端正;学习内容要选准;方法要得当)③实践锻炼④制度规范严格管理(岗位职务培训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考核评估制度)第七节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及其优化P119①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含义②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集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稳定性;目的性)③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④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梯形的年龄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互补的智能结构)⑤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结构素质的保障;开发人才资源搞好后备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重要源泉)第八节领导行为理论P125①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两个维度;把领导行为方式分为四种类型;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②领导行为方格论(方格图模式;五种领导行为类型)③领导作风论(集权型领导; 民主型领导; 放任型领导;评价应用)第九节领导权变论P129①权变论的概念和权变因素分析(权变论的概念; 权变因素分析)②费德勒的权变领导论(基本原理;测定领导者习惯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的LPC量表;情景因素与领导行为方式的配合关系)③途径—目标理论(基本原理和指导原则;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④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⑤领导有效性的评价(领导的评价体系;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第十节激励的含义P136①激励的概念②对人的认识(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复杂人的假设)第十一节有关激励理论P138①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求理论)②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③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第十二节激励的方式与要求P143①激励的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奖励;职工参加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②有效激励的要求(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第六章控制第一节控制机制与控制类型P147①控制及其作用(控制的含义;控制的作用)②控制系统与控制机制(控制系统控制; 控制机制)③管理控制的三种基本类型(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反馈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的比较)④实行例外控制(基本涵义;具体要求)⑤在战略要点上控制(基本含义;战略要点;利润是必须控制的战略要点)⑥控制关键因素(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大的因素;直接决定工作成效的重点因素;能使控制最有效又经济的因素;有计划地控制基本含义;要提高控制的预先性)第二节控制的过程P150①控制过程与控制条件(控制过程控制;控制的必备条件)②控制标准及其形式(控制标准;控制标准范围的确定;标准的表示形式)③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法;估计法;工程法)④绩效衡量的内容与要求(绩效衡量的内容;绩效衡量的要求)⑤采用科学的监测、考核方法(考核中的困难;考核方法的要求)⑥偏差分析(偏差分析;偏差分析的过程)⑦纠正方式(调整行动使行动与计划相符;调整计划使行动与计划相符;既调整调整计划又调整行动使二者重新取得一致)⑧纠正的时效与幅度(迅速纠正;适度控制)⑨对控制的不良反应(受控者的反应;被管理者对控制的抵制;群体对控制的抵制;强制控制的不良后果)⑩产生抵制的原因(标准太高;测定不确定;厌恶纠正措施;管理者施控的态度)(11)控制过程中的行为管理(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下放控制权提倡实行自我控制;采用科学的控制手段作好宣传解释教育工作;倚重工作保证体系进行控制;归根结底是要做好人的工作)第三节控制方法与技术P156①预算的含义与性质(预算的含义;预算既是计划的工具又是控制的工具)②预算的种类与步骤(预算的种类; 预算的步骤)③现代预算的方法(弹性预算;程序性预算;零基预算)④行政控制(实地考察;资料统计;报告;会计核查与审计;企业诊断;制度规范与培训)⑤经济分析(比率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第四节控制的现代化方法P160①市场控制(市场控制的含义;公司层的市场控制; 事业单位层次上的市场控制; 部门对个人层次上的市场控制; 市场控制的层次结构模型)②社群控制(社群控制的含义; 组织文化是社群控制的基础;授权赋能是社群控制的必要条件;建立自我指导型团队;实行实时控制)③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现代管理哲学)④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以科学的目标体系为中心;实行自我控制)⑤目标管理的基本步骤(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成果评价;目标管理的实施)⑥网络技术的含义与类型(网络技术的含义;计划评审法PERT;关键线路法CPM;CPM与PERT的差别)⑦网络技术的步骤(明确任务目标分析计划内容;绘制计划草图连结成初步的作业网络;作业时间的估定与计算;找出关键线路;成本或时间替换计算进行网络优化;资源调配)⑧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⑨PDCA管理循环(基本工作程序;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⑩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工程的含义;价值与产品功能和成本的关系;提高价值的途径)⑾价值工程的核心与程序(功能分析;价值工程的基本程序)第五节管理信息系统P168①管理信息的观念与分类(信息的含义;管理信息的涵义;管理信息的特征;管理信息的分类)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③典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COPICS系统;物料需求计划与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④网络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的特点;网络信息管理的内容)⑤搜集信息的媒体与渠道(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信息;通过时常交易获取信息; 通过组织的工作媒体获取信息;与人沟通过程中获取信息)⑥信息搜集方法与要求(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信息搜集的基本要求)⑦信息分析与整理的方法与要求(分析信息的方法;分析与整理信息的基本要求;对信息的评价)⑧信息运用(决策类型与信息需求;信息使用的要求)第七章协调第一节协调概述P175①协调的含义与类型(协调的含义;协调的必要性;协调的类型)②协调的作用(有利于发挥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组织的活力;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③协调的原则(全局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次原则;互相尊重原则;协商原则;加强沟通原则)第二节协调的内容与方法P179①协调的内容(组织外部关系的协调;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②协调的方法(会议协调法;谈话协调法;调整协调法;心理协调法)第八章沟通第一节沟通的含义和作用P183①沟通的概念(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要有中介体;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有三个关键环节)②沟通的目的和作用(目的;作用)第二节沟通的类型P186①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方式; 正式沟通形态)②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的意义及性质;非正式沟通的类型; 非正式沟通在管理上的意义及对策)③其他沟通方法(发布指示;会议制度;个别交谈)第三节有效沟通的原则P192①沟通的原则(准确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②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沟通的性质;沟通人员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沟通渠道的性质)第四节组织角色与沟通P196①地位与角色(地位;角色)②组织角色对于沟通的的影响③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关系(下属方面;上级方面;听的一面)第五节沟通的障碍与控制P198①沟通的障碍(主观障碍;客观障碍; 沟通方式的障碍)②沟通的控制(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的控制)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P201①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不可剥夺性;时代性;时效性;生物性;能动性;再生性;增值性)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功能(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④人力资源的活动领域(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奖金和福利)⑤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第二节人力资本P207①人力资本的含义②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③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简单回顾第三节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P210①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第四节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P211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思和原则②人才工作的重点③加强实施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第十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概述P214①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应解决的基本问题)②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战略规划的核心部分;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适应动态发展需要的重要条件; 人力资源规划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起点和重要依据;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控制人工成本;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节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程序P218①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岗位职务规划;人员配置规划;人员补充规划;教育培训规划;薪酬激励规划;职业生涯规划)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兼顾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③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阶段;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阶段;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阶段)第三节人力资源规划的预测技术P222①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影响组织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程序;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②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③人力资源的供求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第四节人力资源信息系统P232①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五节弹性人力资源规划P235①新旧理念的转变②弹性人力资源规划(评估;核心人力资源;预备性支援人员;临时人员储备计划)第十一章人员招募、甄选与录用第一节人员招募P238①人员招募的概念②人员招募的意义③制定招募决策④提高招募的有效性(吸引足够多的求知者;选择适宜的招募渠道;组建一支称职的招募队伍)⑤人员招募的基本流程(对空缺职位进行职位分析;确定基本的招募方案;拟定招募简章发布招募信息)⑥招募渠道的类别和选择(外部招募;内部招募)第二节人员甄选P251①人员甄选的概念②人员甄选的意义③人员甄选的方法(简历甄选; 测试甄选;面试甄选)第三节人员录用P259①背景调查②体检③做出录用决策④通知应聘者⑤签订试用合同或聘用合同第十二章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第一节职业生涯设计P262①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和主体(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②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③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和理念(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 职业生涯设计的理念)④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条件⑤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途径(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的途径)第二节职业生涯管理P267①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与特征(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②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职业生涯常规管理; 职业生涯延伸管理)③职业生涯周期的管理④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标准⑤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第十三章员工培训第一节员工培训概述P274①培训的概念②培训的内容和种类(培训的内容; 培训的种类)③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什么是学习;三种有关学习的理论;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第二节培训程序P280①培训需求分析(任务分析;绩效分析;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②培训计划测定(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实施机构;培训方法课程和教材;培训设施)③培训课程设计(培训课程设计程序; 培训课程设计的九要素; 培训课程设计注意事项)④培训效果评估(反应;学习;行为;成果)第三节培训的方法P288①讲授法②案例分析法③角色扮演法④研讨法第十四章开发选才与选拔和使用第一节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P292①人才的特点与类型(人才的特点;人才的类型)②衡量人才的标准③选才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是建设栋梁)第二节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P299①人才选拔原则(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②人才选拔制度(选举制;考选制;荐选制)第三节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P305①人才使用原则(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②。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高级经济师是在这一领域中具备高级管理能力和经济学知识的专业人士。
本教材旨在为高级经济师提供一套全面且深入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挑战,提升组织绩效。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范围•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1.2 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战略的关系•人力资源策略的概念和目标•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战略的一体化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2.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步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分析•人力资源供给与评估•人力资源缺口分析与解决方案2.2 招聘与选拔•招聘渠道与方法•面试与评估•人才选拔与录用第三章:绩效管理与激励3.1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步骤•目标设定与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奖惩机制•绩效管理与职业发展3.2 激励制度设计与管理•薪酬体系设计与管理•福利和奖励制度•员工参与与满意度调查第四章:员工培训与发展4.1 培训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与内容设计•培训方式与评估4.2 职业发展与继续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路径•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关系第五章:员工关系与离职管理5.1 员工关系管理•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冲突管理与团队建设•企业文化与员工参与5.2 离职管理与员工流失分析•离职手续与管理流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离职风险管理与员工留存结语本教材涵盖了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提升高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
希望本教材对你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助益,为你的职业发展和组织带来更大的价值。
高级经济师考试《管理学原理》考点辅导精讲3

〔2〕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是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的。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他的代表作是1937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
〔3〕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西蒙。
这一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是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管理学派之一。
西蒙认为,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决策过程是从确定组织目标开始,再寻找为到达该工程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经过比拟作出优选决定,并认真执行控制,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4〕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
它是社会系统学派的进一步开展。
〔6〕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
这一学派的中心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
他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开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他们主张通过案例研究经验,不必企图去确定一些原那么,只要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一些经理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他们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便可以在相仿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管理。
〔7〕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叫做数量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开展。
管理科学学派正式作为一个管理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为企业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
〔8〕经理角色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
它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经理所担任的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
高级经济师考试《管理学原理》考点辅导精讲4

方案概述1、方案的含义方案工作〔Planning〕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案工作是指制定方案、执行方案和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方案工作是指制定方案,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设立组织的未来目标,确定到达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在将来获得最大的绩效。
狭义的方案工作概念,它的内容常用“5W1H〞来表示:做什么〔What to do it〕?即明确所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及其要求。
例如,工业企业生产方案主要是确定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生产进度,在保证按期、按质和按量完成订货合同的前提下,使生产能力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利用。
为什么做〔Why to do it〕?即明确方案工作的原因和目的,并论证可行性。
只有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预期目标。
何时做〔When to do it〕?规定方案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何地做〔Where to do it〕?规定方案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方案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方案实施的空间。
谁去做〔Who to do it〕?规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方案。
例如,开发一种新产品,要经过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小批试制和正式投产几个阶段。
在方案中要明确规定每个阶段由哪个部门负主要责任,哪些部门协助,各阶段交接时,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员参加鉴定和审核等。
怎么做〔How to do it〕?制定方案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那么,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方案进行综合平衡等。
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方案还应包括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的制定,也就是告诉实施方案的部门和人员,做成什么样,到达什么标准才算完成方案。
2、方案类型方案的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标志,可将方案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方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由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方案组成的一个方案体系。
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原理

第三部分管理学原理一、管理概述(一)管理“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有之。
当人们组成群体要达到共同目标时,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国家、军队、企业、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等。
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
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
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过程。
(2)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职能所构成,这些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各类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较上。
(4)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管理者应善于发现环境为组织提供的机会和构成的威胁。
2、管理的作用(1)计划计划是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人们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预先进行计划,以确保行动的有效。
(2)组织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计划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和资源、配备人员,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监督组织运行等。
(3)领导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这就是领导,所以,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各种活动的过程。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保证措施能有效实施,管理者要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3、管理的性质马克思对管理的属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在《资本论》中写道,“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原理一、管理概述(一)管理1、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目的?——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谁管理?——管理者对什么管理?——组织的各类资源如何管理?——通过一系列活动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的产生:产生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的普遍性);(2)管理的目的:高效实现组织既定目标;(3)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职能所构成;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管理的对象:组织的各类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等;(5)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发挥的作用。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组织根据计划对组织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领导领导者引领、指导、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功实现计划目标的过程。
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3、管理的性质(3方面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①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同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属性,由生产力决定。
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属性,由生产关系决定。
②管理的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辨析、论述)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互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离不开社会属性,因为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离不开管理的自然属性而独自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
相互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①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含义科学性艺术性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客观规律,由管理理论、方法等构成,有效的管理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管理规律(理论)在应用中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管理者要根据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变化凭借直觉、经验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方法。
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辨析、论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对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产生艺术性,在艺术化的管理实践中产生理论(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机会。
普遍活动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具有的现象。
普遍规律 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协调人们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1)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含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2)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①经济责任创造社会财富的责任 ②法律责任遵纪守法的责任③道德责任对员工、股东等公平公正,对利益相关者尊重、保护的责任 ④慈善责任促进人类福利发展的责任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者的含义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具体来说,就是在组织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人。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10种角色可分为3类) 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角色描述人际关系1. 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2. 领导者招聘、激励、奖励、惩罚、培训等3. 联络者联络组织内外信息传递4. 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5. 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内的其他成员6. 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决策制定7.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8. 混乱驾御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9. 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10. 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管理者的层次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可划分为以下层次:管理者的层次职责具体管理者名称高层管理者①战略管理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副总经理、大学校长、医院院长等②组织代表③资源分配中层管理者①把组织总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地区经理、产品经理、生产主管、车间主任等②贯彻高层管理者的决策③监督、协调基层管理者工作基层管理者①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工段长、班组长、连锁餐馆的店②负责短期操作性决策长、学校教研室主任等管理者的技能 含义管理者层次与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对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次之 人际关系技能 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关系的技能(沟通、领导、协调能力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同等重要概念技能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技能。
层次越高越需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更为重要管理者层次与管理技能关系图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1、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管理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②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③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业管理,另一方面是组织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作业管理 (4点)①工作定额原理: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②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③标准化原理:掌握标准的操作方法 ④刺激性的报酬制度:计件工资组织管理 (3点)①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共同努力提高生产率②计划与执行分离:由计划部门做计划,现场工人执行③“例外原则”管理:例外事项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处理,例行事项进行分权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贡献和局限性)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①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②科学方法大大提高生产率 ③泰罗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①把员工看作简单的“经济人”,认为只要用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②只重视个人作用,忽视人的集体行为 ③仅重视技术的因素,忽视社会因素④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未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问题)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①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②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③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另一方面是管理的一般原则。
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 企业的基本活动(经营)其中,管理活动在企业基本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权责对等)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达到劳资双方满意)集权等级系列(从高层到基层形成等级系列制度) 秩序 公平 人员的稳定 首创精神 团结精神对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评价(贡献和局限性)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技 术 活 动商 务 活 动 财 务 活 动管 理 活 动安 全 活 动 会 计 活 动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所有组织都需要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理论更“一般性”,能适用于各种组织为管理过程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将经营与管理区别开来,归纳管理的五大职能,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基础理论他的管理原则缺乏弹性,把统一指挥当成原则或定律就有可能与劳动分工原则矛盾)韦伯的组织理论(对泰罗和法约尔理论的补充)考点提示:韦伯组织理论①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②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③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韦伯的组织理论的内容(两个方面):任何组织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权力有三种形态:理性——合法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作为理想的组织体系基础的权力是理性——合法权力。
理想行政组织的特征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特征(6) 解释明确的分工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等级系统组织各个职位按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等级系统人员任用正规化根据职务要求,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员管理人员专职化管理人员领取固定工资,成为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规则和纪律理性的人员关系组织中人员关系以理性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对韦伯的组织理论的评价(贡献和局限性)组织理论的贡献组织理论的局限性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典型。
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组织体系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这种“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认为对人进行强制控制是最合理的手段。
(1)产生的原因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但忽视对人的研究;泰罗制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工人劳动异常紧张、单调、劳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2)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与霍桑试验,最具代表性的是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①霍桑试验是指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试验,因此得名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简介实验目的判定照明和其它条件对工人及其生产率的影响。
实验之初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改变照明强度,对控制组保持照明强度。
实验结果对实验小组无论如何改变照明度,生产率都有提高,无法解释。
继续实验梅奥加入,重新设计工作、改变工作周等、设工间休息时间,改变工资。
实验新发现改进工作条件,增加休息时间,加薪等,产量一直上升。
反向,仍较高。
继续实验用3年的时间与2.1万工人面谈并观察研究。
实验新发现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②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3点)(3)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①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②关于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在管理中,把人看做什么样的人)③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④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论“经济人”假设观点管理方式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
第一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工作任务;第二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采用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第三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