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第十章共28页文档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知识章节的整理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1 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冲突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与动态性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提出与分析一公共政策问题有谁提出1政治领袖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民意代表4大众传媒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6政府部门本身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边界分析法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多角度分析1个人角度2组织角度3技术角度类别分析法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析分明原因层次分析1可能原因2合理原因3可行原因类比分析法1人的类比2直接类比3符号类比4想象类比头脑风暴又称为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1组建团体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假设分析法1确定厉害人关系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第三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1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按照建立的过程分为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程度分为实质议程和象征议程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主要有四个阶段1创始2说明3扩散4进入1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民主和和平的社会中常见2动员模型属于政府直接常识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不太民主的3内在创始模型属于政府因解决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中标在财富和权利高度集中的社会比较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概述PPT课件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公共政策学
第4页/共125页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政策与组织
筹备 善后
成立
政策
终止
运营 变更
第5页/共125页
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整依赖于政策
民族…
组织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第13页/共125页
(二)理论层面
• 1、外国学者 • 2、国内学者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第14页/共125页
1、外国学者
• (1) 职能论:威尔逊和伊斯顿 • (2)过程论:拉斯维尔和安德森 • (3)系统论:弗里德里奇、沙波斯基、艾.斯顿 • (4)戴伊:为或不为 • 总结:共同点
第45页/共125页
(2)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
• 强制性——强制性之必需——利益倾向性与价值分配(分配型与限制型政策都需强制性) • 合法性——合法性含义——强制性 • 政策必须集合法性与强制性于一体,否则效果必然不佳。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第46页/共125页
强制性
• 强制性——强制性之必需——利益倾向性与价值分配
第50页/共125页
案例
• 维权之艰难,拆迁之尴尬。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第51页/共125页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诸专业使用 宋书印制作
第52页/共125页
理念
• 强制性与合法性一体,合法性是基础,强制性是保证。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处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威性。
政策的向导是行为和观念的向导。
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对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政府、第三部门等。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论视政策对象——公共为伙伴。
提供政策主体的能力应从两方面着手:1、公共政策主体本身提升自己的公共政策能力;2、借助外部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讯和网络等)、举行听证会来鼓励和吸纳公民参与,失去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具体来说,这种作用大致包括: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智囊系统的构成:1、官方智囊机构;2、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
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二是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三是大学。
公共政策学 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共28页文档

第五,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 制力为后盾,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而法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往往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法。
第六,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
第二,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 则、标准。其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的工具。
第三,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狭义的法,即立法决策的制定都要由方案的提出、审议、通过、 公布等必经的环节;这种程序大体上也适用于行政法规(行政 决策)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
2、现代公共政策的发展特征 (1)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化 第一,政策问题具有相关性 第二,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 第三,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
(2)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
仅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类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 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政策的制定过程
这三类主体是: 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即国家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他们被称 之为体制内的政策力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理解公共政策: 第一,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公共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三,公共政策过程。 第四,公共政策体系。 第五,公共政策功能。 第六,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与法的异同:
(1)政策与法之同
第一,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 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换言之,政策和 法都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其执行的。同样的,政策与法 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其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2)政策与实践
公共政策课件

1.公共政策的概念(1)伍德罗.威尔逊: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 哈罗德.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 戴维.伊斯顿: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4) 斯图亚特.内格尔: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做出的决定。
(5) 台湾学者伍启元在《公共政策》(1985) 的描述性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所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有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是具有拘束性而受大多数人接受的行动指引。
(6) 目前也有学者提出,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案或行动准则。
(7)我的观点:概念是学者试图对千变万化的现象做逻辑把握。
由于现象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个人认识现象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并无一个公共政策概念的定论。
只要概念具有内在逻辑性,且能说明一些现象,那都是正确的。
选取哪一个概念,是为研究的方便。
2.公共政策的作用(主要功能)1) 导向功能 2) 管制功能 3) 调控功能 4) 分配功能3.政策制定的逻辑过程一、社会问题4(1).定义: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乔恩﹒谢泼德和哈文﹒沃斯《美国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类型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结构性社会问题: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二、政策问题确认当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时,此时社会问题就转变成政策问题。
问题界定――把复杂的问题做一定的简化,即找出关键问题。
问题描述――问题类型――在这个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转变为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办法就等于不存在问题吗?(一,政策分析的创造力在于发现问题且知道应该且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PPT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实证原理、价值原理、规范原理、可行性原理、优化原理公共政策的内涵、学科性质及其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内涵: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学科性质:▪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事实分析:是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什么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利益分析:社会利益如何分配?分给谁?•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可行性分析:是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证原理•所谓公共政策研究的实证原理,是指在公共政策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实证的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政策分析的结论都必须要有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为依据,不能凭空假设。
一、公共政策的实证分析1.回答的问题2.寻求的目标二、实证分析在政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可行性分析和优化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及其克服•先入之见、归纳不完全讨论1:为什么说公共政策的实证性是一条基本原理?以我国“人口政策”为例来说明。
•参考书目:•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节政策分析的价值原理一、所要回答的问题二、价值研究的基本目的三、价值研究之于政策分析的意义四、价值分析的基础是利益分析政府确认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政府应该管,另一个是政府能够管。
五、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的基本目的第三节政策分析的规范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规范分析1.所要回答的问题2.公共政策研究中规范分析的基本结论3.规范分析是为政策方案设计提供具体指导的过程二、规范分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简单代表2.盲目攀比3.挪用或照搬4.用语含混第四节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二、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表现为为了“可行”而分析其次,不计代价的倾向思考题:以福州二环路高架桥为例说明政策可行性分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第五节政策分析的优化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优化分析及其作用二、政策优化分析的主要类型1.单方案优化2.多方案优化三、政策研究中优化分析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不求有功,但求无过2.用决策者倾向的政策方案作为最优方案3.缺乏动态考察和机会成本意识作业:从政策体制角度分析中国目前的腐败现象(3000字以上)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一、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一)政策问题的特征•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相互依存性(二)政策议程• 1.概念、种类•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10)doc资料

我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
而公共政策学则是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公共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
公共政策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需要有个社会环境,即政策环境,指政策生成、运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一切条件的总和。
政策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差异性、动态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
政策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等。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群体,为有效达到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宗旨、制度、任务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动的合作系统。
它们是由许多功能和利益相关的群体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大小不一,功能不一,如:政府、部队、企业、学校、医院、酒店、社会团体、商场等。
但并非所有的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是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政策工具就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或是方式。
“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这就是关于工具概念的最常见的定义。
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为达成某个政策目标而使用的手段。
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活动。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
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
自考公共政策章节梳理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
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电大行管本公共政策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 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政府C.个人 D.社会组织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A)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 P13) A.倾斜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权威性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A) 最早提出的。
(P22)A.拉斯韦尔 B.西蒙C.伊斯顿 D.史密斯三、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政策的导向是( AB) 的导向。
(P10)A.行为B.观念 C.条件 D.文化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BCD) 。
(P10)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P7-P10)答: ( 1) 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 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但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 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 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 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 2) 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 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 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 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 相关的政策内容, 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样具有超前性。
公共政策学全本

绝对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做出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各种目标是 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列。 3、决策者能够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 选择。 4、决策者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决策方案进 行评估,并预测出执行该方案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5、决策者将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一一对比,并按优 劣排出先后顺序。 6、决策者能正确地选择最大限度实现预定目的、价 值或目标的那个方案。
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 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 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 制作用。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 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 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 现出特有的倾斜性。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积极与 消极之分。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为减少社会成 员之间的利益摩擦,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 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 “谁受益”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 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 可能性就越小。
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 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心主体
(1)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能看成是 公共政策。 (2)但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 核心的是党和政府。 (3) 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公共利益是公 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核心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执行讲义(PPT 28页)

•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 • 1、目标明确性 • 2、执行的时效性 • 3、执行的有序性 • 4、执行的协调适应性
•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功能
•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 标的有力保障。
• 2、政策执行可以检验既定政策的成效,以 便及时调整并为今后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步骤
•
追 求 至 善 凭 技术开 拓市场 ,凭管 理增创 效益, 凭服务 树立形 象。2020年 11月 6日星 期五上 午5时 38分32秒 05:38:3220.11.6
•
严 格 把 控 质 量关, 让生产 更加有 保障。 2020年 11月上 午5时38分 20.11.605:38November 6, 2020
案例分析
• 人口政策是政策的行为,其内容包括制定各种法 律、法规和措施,以及各种控制和激励手段,其 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人口过程、人口规律和 结构分布。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控制政 策是对政策主体对人口变化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 而出台和进行调整的。
•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执行取得 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必须看到,人口控制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其执行效果的起伏也比较大。70 年代的执行效果比较的显著,而在80年代执行效 果却比较差,人口增长率反而出现反弹;90年代 以来人口控制政策的效果又比较显著。那么,为 什么政策执行的效果会出现起伏呢?
• (一)制定执行计划 • (二)组织落实与人员调配 • (三)执行指挥 • (四)沟通协调与行政控制
案例:《老年人优待证》不优待
•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目前,很多省份都对老年人的出行、
旅游、休闲等颁发了《老年人优待证》,为老年人提供了各种优惠。这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讲义(发)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是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①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课件

难点 —— 在生活中建立规划决策的意识
.
4
一、公共政策基础知识
.
5
一、公共政策基础知识
1 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2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
.
6
(一)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 问题,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公共利益,在对社会公共利益 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5.城市规划文本的特征
b 法规的体例性
文本形式基本上采用章则条文式:即将文本内容分成“总则” 、 “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一般而言,在总则中要书写文件制定的目的、依据、实施对 象、总体要求、管理机关等内容。
分则中根据规划具体内容的需要书写具体的实施条款、奖惩 办法等内容。
附则中主要书写解释权限、同其他法规性文件的关系、生效
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 公民(选民)。
客体包括:社会问题(事)、社会成员(人)。
公共政策环境指: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
.
10
(一)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4 公共政策的类型
按照层次来划分,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
11
(一)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5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文本的特征
内容的法制性 法规的体例性 语言的严密性
.
29
二、专业文本的写作规范
5.城市规划文本的特征
a 内容的法制性
• 内容要有法律依据,体现国家的意志并以国家的强 制力保障其实施。
• 内容要从规划实施的社会行为要求角度来建构规划 文本的内容。
公共政策PPT课件

• 政策元素构成政 策单元
• 政策单元构成政 策网络系统
• 政策系统存在与 特定的政策环境 之中
14
纵向结构
•由元政策 、总政策 、 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 、 和个别政策五个层级的 政策系统构成 。
15
横向结构
•由政治政策、经济政策、 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 外交政策五大类别构成
16
公共政策体系的特点
• ⑴ 整体性 • ⑵ 相关性
。
• ⑶ 层次性 • ⑷ 有序开放性
17
公共政策运作规律
• 公共政策运作规 • ⑴ 公共政策效
律就是指公共政 策在对社会生活
力作用规律
发生作用的过程 • ⑵公共政策生
中,所表现出来 命周期规律
的各种现象的、 本质的、必然的
• ⑶公共政策利
和稳定的联系 益调控规律
18
公共政策利益调控规律
39
领导同志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说:“伍献 文同志是我国有名的鱼类专家,难道他不 爱鱼?他们认为不必修鱼道的意见值得重 视.”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不同意,继续议 论纷纷,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党中央和 国务院毅然采取鱼类专家的意见,葛洲坝 工程按照原计划进行,也不在坝上修鱼道 ,(为了防备万一,坝上保留了建鱼道的 位置)这个决定为国家节省了三千五百万 元。
•
•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及其 政府官员
5
公共政策的本质
•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分配, 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分配。
6
公共政策的特征
• 第一,政治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 • 第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 第三,强制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7
•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功能
8
•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背)

1、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1.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和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四者的一般特征。
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4.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产生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的本质:1. 社会本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 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 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3.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4、公共政策的构成:1. 形式构成:(1)横向构成: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执政党决策。
(2)纵向构成:中国(单一制);美国(联邦制)。
2. 内容构成:(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2)战略、策略、战术;(3)依据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4)其他分类方法5、什么是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公共政策(全文)教程文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课程名称作者考试批次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完成时间题目1:请结合实例说明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一、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㈠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分类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执行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思想诱导手段和经济手段。
㈠什么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不同,需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反映全部成本的原理,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以便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
当某些情况下不适用市场机制时,就要求有政府干预,结合政府法规共同实现目标。
经济手段一般的形式有:收费、补贴、押金—退款制度、市场创建及执行鼓励金等类型。
二、经济手段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㈠应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污染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即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
采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事实上是将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应予以成本化。
允许污染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标准,从而节约社会成本。
同时也刺激排污企业进行工艺创新与技术开发,降低污染排放。
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采用经济手段,比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更加灵活,也更易实施。
㈡国外相关实例欧盟国家在处理油漆桶、硫酸瓶、电池等有毒垃圾时,往往采用押金-退款制。
即生产商先向管理机构付部分押金;生产商将油漆出售给销售商时,要收取部分押金;等销售商将用过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时,可以将押金取回;回收站再到管理机构处将押金取回。
这一方法可以回收有毒垃圾,减少土地污染。
㈡国内相关实例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手段。
公共政策学共31页文档

公共政策研究视角之七
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
第一,竞争者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第二,竞争者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政党、团体、 国家等; 第三,竞争者是“理性 ”的人; 第四,策略,竞争者每方都要根据对方的策略而 采取不同的行动; 第五,报偿,每一种策略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六,决策环境是竞争性的。
公共政策研究视角之八
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是自利个人的集体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假定
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都像市场行为 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追求政治利益的 最大化。一如人在市场中一样,个人为了他们 的相互私利在政治上团结在一起,并且透过协 议或契约共同促进他们的利益,就像在市场中 一样。
公共政策研究的问题领域
理论研究:
精英研究:政策为精英的偏好
代表人物:
精英决策模型又称之为杰出人物模型,是托马 斯·戴伊和哈蒙·齐勒于1975年在《民主政治的讽 刺》一文中提出来的。精英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 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 种理论。他们认为,社会客观上存在两个阶级, 一个是垄断国家权力、执行政治功能、由少数杰 出人物组成的统治阶级,这些人就是社会的精英。 另一个是接受统治、控制和指挥的由多数人组成 的被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研究的视角之三
团体理论研究: 政策为团体间竞争均 衡的结果
基本假定和命题: 一个社会存在若干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由 于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和冲突影响了 公共政策的制定;利益集团或团体构成了现代 民主政治的原动力和实质,所谓的政治事实上 是以团体间的相互斗争为中心。
公共政策研究视角之四
公共政策的实质 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 全球化过程与公共政策的发展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市场失灵、政
府失灵、公共政策的领域 政策制定模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公共政策调整也会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已经投 入的政策资源;政策调整也会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 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节 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与作用
范式转换或中断-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 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
二、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 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 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 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
强调公共政策的连续性 政治上可行的政策只与现行政策有渐进、轻微的
2. 政策终结的类型:
(1)功能的终结 (2)结构的终结 (3)政策本身的终结 (4)项目的终结
3. 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废止 (2)政策替代 (3)政策合并 (4)政策分解 (5)政策缩减 (6)政策的法律化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
1.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5. 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7. 高昂的成本。
1.在产业基础和主导生产方式上: 工业转向后工业 资本形态的改变 从工业资本转向知识资本,文化、知识等要素
的资本化和主导化
2.全球主导结构: 工业-农业、工业-劳动,转向 后工业资本-工业制造
3.资本的全球控制方式上: 从物质转向文化、知识、科技
4.全球结构化的张力: 从一体化转向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
政策调整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 即政策环境及 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
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 认识的深 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 定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 问题的目的。
政策调整的作用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 行及政策结果的信息之后,必须对政策去向 做出判断和选择。或是维持、延续、调整, 或是终止。如果决定终止,就意味着该政策 生命的结束和新政策的开始。我们将政策的 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称为政策变迁。
第一节 政策调整
所谓政策调整,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 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 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 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 的一种政策行为。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 整和完善的过程。
四、政策终结的策略
1.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2.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3.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4.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5. 正确处理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政策变化
一、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标的前提 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
如何去鼓动人们消费,如何去竞争消费者。
3.文化发展为文化产业
文化成为时代的主导地位的产业,文化成为历史 中的影响巨大和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某种文化通过文化产业而不断被强化,左右着人 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创 新统决定论, 而变成一个离散化、多元化、撒播的相互 作用的模式。
一、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问题的重新界定: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 定。
目标的重新确定: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获再确立。 方案的重新拟定: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甚至重新制定。 还包括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对政策发
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扩展获限制。
二、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5.全球化的思想文化方式: 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差异、多元、流动
当代视域中的历史场景发生了七个方面的 深刻变化:
1.消费社会结构的普遍化
消费对于物质生产来说取得了举足轻重的直接决 定意义。
消费引导从本质上依然是生产和资本剩余价值实 现的需要。
2.文化因素成为渗透一切的主导因素
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消费引导,商品不 仅仅是使用价值,商品本身的多元属性得 以强调。
5.微观自主决定论。小写多元的个人微观自主 地选择和决定。
6.注重个人的主体创造和选择。个人微观选 择和创造,凸现个人的具体历史作用。
7.空间的转向。历史的纵向规律性被所谓空 间差异性所消解,离散的多元的空间成为 资本企图逃脱危机规律强制的避难所。
中国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调查研究 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坚持民主集中制
二、政策制定的群众路线及公众参与
三、“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注意摸索,大胆创新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协调发展
四、政策执行的若干成功经验 注重政策宣传 重视政策试验 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 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差异。
三、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主要强调政策活动者对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解决办法 的信念、价值和态度的基本的、长期的变化。
政策范式变化过程的基本阶段: 1. 范式稳定性 2. 反常的积累 3. 实验 4. 权威的破灭 5. 争议 6. 新范式的制度化
当代新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场景
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在构架和布展一 个新全球化时代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 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 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 为。
政策终结具有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三个特征。 政策终结具有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和优化政
策四个作用。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
1. 政策终结的原因 (1)财政困难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治意识形态 (4)行为理论的变化 (5)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