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
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事实可能远非那么简单。
因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
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
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下图是美国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成果:这个图没有立体感,顺时针逆时针其实完全是自己思维定式决定的,当你左右看的时候,她还左右摆。
说白了,其实这图片根本就没有动,看到的只是虚幻。
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只有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才能看破白骨精的妖精原形,而在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眼里,那白骨精的化身所变的村妇、老妪及老翁,都是善良纯朴的村民,他们怎么也不相信那些形象都是妖精的化身。
类似的,现实社会当权者不断的在新闻媒体中弄虚作假,以少量大城市的虚伪经济繁荣欺骗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亲眼所见或者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一种假象的“实”,人们常常仅凭一时所见的现象,直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以致造成多少错误、痛悔或遗恨的后果。
由于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所以它捕捉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碰到事情,不能光看表面,更不能道听途说,也不一定相信名人名言,重要的是找出事实的依据,不要被一些固定思维模式所局限,凡事多一份思考,多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结果就不一样!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眼见为实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眼见为实。
首先,我想说,对方辩友好不容易找到的事例不过是在众多眼见之物中的误差或者误会。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常见众多平常事物,还是要相信眼见为实。
比如说,与新事物初次见面,我们第一判断的依据便是综合自己众多感官的反馈。
哪怕事有玄机,那也需要我们亲自验证才能从内心真正否认。
我们绝大多数时间是无暇去深究自己眼见的误差,作为平常人,我们还是多以在遇到新事物的第一感受来应对各类情况。
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要相信眼见为实。
事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天气冷(触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打官司,讲证据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第一手姆潘巴现象、流速与压强的实验材料)
马可波罗行记皇帝的新衣。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800字(优秀范文5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800字(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800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800字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人的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我认为眼睛比耳朵可靠,因为有一句话叫眼见为实。
听信谗言,疏远忠臣。
人耳朵所听到的东西,完全取决于说的那个人怎么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开始时,楚怀王相信屈原,让他接待诸侯,管理国事。
怀王的信任引来了上官大夫的羡慕和嫉妒,他告诉怀王“每一令出,平伐已功,以为非我能为也。
”怀王怒而疏屈平。
怀王只听到上官大夫的谗言,可曾亲眼看到屈平这样说,这样做过。
我想他看到的也应该是屈原的竭心尽志和忧愁幽思。
我们试想楚怀王看到屈原的忠诚,而不是至听信了楚怀王的一面之词,还会放逐屈原吗?怀王和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
听信谗言,错杀忠臣。
我们都知道精义岳飞。
其母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来提醒岳飞来报效国家,为国家献出生命。
岳飞为忠义奔跑一世,未收复失地奋战半生。
只是岳飞的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秦桧的利益,他视岳飞为眼中钉和肉中刺,他要除去岳飞。
他在宋帝面前诋毁岳飞,他说会功高盖主,必须要除去岳飞,以绝后患。
宋帝赵构因经历了一次兵变后,变得胆小,恐惧,他听信了奸臣秦桧的话,赐死了岳飞。
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奸人的话下,我们足以认识到只相信耳朵有多么的可怕。
如果赵构看到岳家军的无畏英勇,看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是否还会赐毒酒给岳飞,最后痛失良将,亲手断送了大宋朝。
秦桧的胜利就在于赵构只选择了听忽视了去看。
听信假言,放虎归山。
我们都知道有名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项羽本是胜券在握,可他却听信刘邦“不敢背德他”,最后放虎归山,落得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如果项羽看到刘邦的秘密谋策,而不是听信刘邦恭维的言语,又怎么会有此下场。
刘邦和项羽的结局也告诉我们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详细自己的眼睛,不要用耳朵去了解这个世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说法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更已经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表述就是: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法庭上却不承认没有其他辅助证据的一个人的“亲眼所见”。
为什么?眼见不为实吗?的确,不可否认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
这一点已被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过两个实验证实。
在他的第一个实验中,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接受实验的志愿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的球。
这个球是由很多的点构成的,这些点或是向左或是向右转动,让人们感觉球在也在相应的方向上转动。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志愿者说出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各有一半的人选定向左或向右。
这不出所料,因为那些点向左或是向右转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此后,科学家让接受实验者在观看屏幕的同时,手中还触摸一个向左或向右转动的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成的球,希望人的触觉能影响大脑的判断。
但结果是,只有65%的受验者宣称他看的球的转动方向与他触摸的一致,这显示触觉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他们让受验者闭上一只眼睛来观看实际存在的转动的球。
由于只用一只眼,受验者不能肯定说出球的转动方向,但是他们又让受验者能够触摸或感觉到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只有70%的受验者正确说出了球的转动方向,另外的30%还是被错误的视觉信息所误导。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由此得出结论,视觉观察结果对于大脑判断最为重要。
人的大脑不是将视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联合起来,而是分开加以处理的,而且更相信视觉信息,尽管有些时候触觉信息更可靠。
托马斯的试验在证实“眼见为实”的同时,却也又恰恰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将错就错,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1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句话的意思是:耳朵听见的不是事实,只有眼睛看见的那才是事实。
下面就来看我一点一点的把这个看似正确的古语推到:你见过风吗?没有吧!可是你经常听见风的呼唤,这就是你用眼睛看不到的了,难道你说风是虚构的吗?(我听觉就不是太好)不是吧!再举一个例子,你平时看到的魔术和电脑特技,你确实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一定是真的吗?难道魔术师真的会魔法吗?如果你回答是的话,你的IQ就一点问题了。
而且眼睛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视觉差,美术老师就可以充分的给你介绍一下你的视觉差是怎么会事。
你说这个眼和耳朵都不能相信,那用触觉吧!但有一些时候触觉也会出卖你,“盲人摸象”这一个成语就完全的解释了的触觉也不是完美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本人最相信的是嗅觉(我的鼻子在感冒的时候都比别人的鼻子灵),有很多动物就是这个样的嗅觉器官灵敏。
可以吧别人身上的气味迅速的记录在了脑海里,更可以分辨出谁擦香水了。
一般我只能在我7-9米这样一个范围能闻到。
不过人的嗅觉也有出错的时候,比如,我有时与人擦肩而过,闻到熟悉的气味可能会打声招呼,或者走到人家面前。
可能是因为香水的问题,我遇到了给人打错招呼的事情,马上就迅速的跑开,可能别人也会嘟囔两句也是可以体谅的。
五觉是一体的,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感觉器官,要配合使用才能有显著的成效。
正所谓,团结力量大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2“哈哈哈……”教室中传出一阵阵笑声,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在玩传话的游戏。
丫丫老师讲规则后就开始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说法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更已经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表述就是: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法庭上却不承认没有其他辅助证据的一个人的“亲眼所见”。
为什么?眼见不为实吗?的确,不可否认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
这一点已被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过两个实验证实。
在他的第一个实验中,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接受实验的志愿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的球。
这个球是由很多的点构成的,这些点或是向左或是向右转动,让人们感觉球在也在相应的方向上转动。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志愿者说出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各有一半的人选定向左或向右。
这不出所料,因为那些点向左或是向右转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此后,科学家让接受实验者在观看屏幕的同时,手中还触摸一个向左或向右转动的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成的球,希望人的触觉能影响大脑的判断。
但结果是,只有65%的受验者宣称他看的球的转动方向与他触摸的一致,这显示触觉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他们让受验者闭上一只眼睛来观看实际存在的转动的球。
由于只用一只眼,受验者不能肯定说出球的转动方向,但是他们又让受验者能够触摸或感觉到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只有70%的受验者正确说出了球的转动方向,另外的30%还是被错误的视觉信息所误导。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由此得出结论,视觉观察结果对于大脑判断最为重要。
人的大脑不是将视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联合起来,而是分开加以处理的,而且更相信视觉信息,尽管有些时候触觉信息更可靠。
托马斯的试验在证实“眼见为实”的同时,却也又恰恰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将错就错,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
眼见为实的哲学
眼见为实的哲学
眼见为实的哲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思想。
它认为,只有我们亲眼看到了事物,才能相信这些事物真实存在。
这种哲学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时,但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眼见为实的哲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听说或传闻中的事情。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异常发达,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来分辨真假,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其次,眼见为实的哲学鼓励我们积极去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受世界,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生的意义。
眼见为实的哲学也提醒我们,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表象之下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敏锐,去挖掘事物的真相和实质。
只有通过这种思考和探究,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最后,眼见为实的哲学教会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不可轻信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要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的真伪。
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走得更为坚定和自信。
总之,眼见为实的哲学虽然思想比较古老,但其思想内核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思考人生等方面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切身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生活的重要意义。
眼见为实的辩论例子
眼见为实的辩论例子
眼见为实的辩论例子是由有争议的话题、佐证材料以及观点表达
等组成的一种独特的说服技巧。
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社会政策的例子:
正方:政府在支持小企业方面贡献显著,并表现出扩大就业机会
的自然而然的支持。
显而易见,小企业能够带动就业机会的扩大,从
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小企业极大地影响着家庭收入水平。
实际上,小企业也可
能导致工作岗位数量的增加,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剧,从
而导致职业鸿沟,使得一部分人工作劳动量增多,薪资水平降低。
正方:小企业的增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小企业可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国家的人口结构。
可以看出,小企
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发展,而政府则是在通过不同的政策加以引导和
协调。
反方:国家各类政策对于小企业的支持,如税收优惠等,在短期
内可以促进小企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它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
影响,比如可能会出现一类职位受到过度开发的现象,甚至有可能造
成就业机会的抢夺,从而导致就业激烈竞争。
正方:小企业可以改善国家的就业状况,并且可以为社会经济发
展做出贡献。
政府支持小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短期内的就业,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小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
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反方:人们在支持小企业时,要注意它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以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尤其注意制定正确的政策,以避免小企
业致富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政策,
培养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眼见为实还是听信谣言?辩论揭示真相
眼见为实还是听信谣言?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在信息时代,我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很容易被各种观点,传言和虚假信息淹没。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正确地获取和判断信息。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眼见为实和听信谣言之间的辩论,并呼吁我们揭示真相。
首先,眼见为实是人们通常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
直接观察到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能够给我们更强烈的直观感受。
它可以来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来自可靠的第一手来源。
例如,当我们亲眼目睹一个事件发生时,比如一场交通事故,我们会倾向于相信我们所看到的。
这种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并且很难对其产生怀疑。
然而,即使眼见为实有其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们的感知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观察有所偏颇。
此外,我们的感知也受限于我们的感官能力,我们无法看到一些微小的细节或者远处发生的事情。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眼见为实来判断事物。
与眼见为实相对立的是听信谣言。
谣言往往是未经证实的传闻或消息,通过口耳相传而扩散开来。
在如今社交媒体的普及下,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加迅猛。
人们容易被谣言所吸引,因为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情感共鸣。
然而,听信谣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甚至造成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当如何揭示真相呢?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怀疑并质疑信息的真实性。
不要盲目相信听到的一切,尤其是没有可靠来源的消息。
我们可以通过多方查证,寻找权威的声音,并比较不同观点的异同。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要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不轻易被情绪和感官所左右。
最后,我们还要依赖科学和专业的方法来验证事实。
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观察、实验和推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相。
在信息泛滥和谣言横行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扎实的思维能力。
眼见为实和听信谣言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相关的能力来揭示真相。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全面了解,我们才能够做出明智和正确的判断。
眼见为实听而为虚的意思
眼见为实听而为虚的意思
“眼见为实,听而为虚”这句话是指我们应该相信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听别人说的。
它强调了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了解事物。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但是,我们应该警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或者夸大其词的。
此时,我们应该采取“眼见为实”的态度来判断信息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在选举期间,政治候选人们会发表各种演讲和声明来争取选民支持。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相反,我们应该看看他们在过去做了什么,并评估他们的政绩和承诺是否能够得到兑现。
此外,在学习中,“眼见为实”也非常重要。
学生们需要亲自参观博物馆、实验室或其他场所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商业领域,“眼见为实”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家需要亲自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以便更好地规划业务战略。
他们不能仅仅听从顾
问或其他人的意见,而应该通过实地考察来获取真实的信息。
总之,“眼见为实,听而为虚”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式,它强调了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话,并采取行动来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
只信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只信眼见为实”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下是有道理的。
我们的眼睛是我们主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可以告知我们周围的事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然而,这种信念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因为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我们对事实的理解取决于我们对感知的解释。
相信“只信眼见为实”的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们能够亲眼看到的东西。
这种信仰上的优点是显然的。
例如,当人们需要做出一个决定或发表一个意见时,他们可以根据他们已经接收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或判断。
这样,当我们看到一些实际可见的证据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断,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这种信仰的缺点也是显然的。
实际上,“只信眼见为实”并不总是可以为我们提供完全准确的信息。
我们的视觉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判或被干扰的情况。
例如,我们可能会被光线、颜色或尺寸方面的问题所迷惑,并从视觉上误判事物。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被人为或其他人的意图所操纵,我们的感知也可能受到不良自信或偏见的影响。
这是为什么,我们要除了“只信眼见为实”之外也要有其他理解方式的原因。
当我们评估事实时,我们应该使用多种认知方式,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寻求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这些经验可能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和他人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来自不同来源的文献,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外,我们可以使用逻辑分析来根据我们所看到的证据进行分析,以找到最好的解释。
当我们相信“只信眼见为实”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并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感知可能被误导,而我们应该利用其他渠道来获取信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
尽管视觉迷惑的可能性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使用我们的感官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不过,我们同样也需要警觉地知道,我们面对的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重方式来观察和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才能发掘事情的本质。
如何看待眼见为实
如何看待眼见为实中国有句古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说只靠听说的事或物尚不能认为是真实的,只有眼睛亲自看到了才是真实的。
人们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眼见才为实,但是眼见真的就为实吗?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领他的一帮弟子游说到陈、蔡国之间,当时正值穷困,生活艰难,吃饭都成问题,已经饿了好多天,孔子派他的弟子颜回去讨了点粮食回来,然后颜回就一个人去煮饭去了,在煮饭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在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吃了,孔子对颜回很是失望,饭煮好了,开饭之前,孔子故意说,“这饭干净吗?吃之前,我要先去祭奠一下我的父母…”想以此来让颜回主动承认错误,谁知道颜回说,“饭不是很干净,刚煮饭的时候,有点黑碳飘到了饭里,丢了觉得可惜,于是我就把它拾起来吃了。
”孔子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他的弟子们说,“所信着目也,而目尤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尤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连孔圣人的眼见有时也不是为实,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慎重对待眼见为实了啊,其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巧遇,而这个巧遇往往就会让眼见不为时,而我们往往会因那些巧遇作出判断,导致不愉快事情发生,所以对于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要好好思量下。
以前看过几集爱情魔发师,里面的的绸妹是魔发师亚斯的头号粉丝,有此为一探偶像风采,半夜偷偷闯入Neo Image 中,却遇上费南度与尔奇两人的愚蠢搞怪行径,原来,费南度用水果刀切西瓜,却切到西瓜汁狂喷满屋,同时,一向神秘的尔奇又不知为何将帆布袋装个大帐棚外出借朋,并给运输司机运费。
这一切的乌龙巧合,竟被小贝目睹误认为-- Neo Image 知名设计师涉嫌谋杀好友绸妹并转移尸体的全部过程,导致报警引发一系列问题。
有很多人有过小贝这种经历,而且虽然明明他们错了,但是他们却会很肯定的告诉我们一些所谓的事实,因为他们可是亲眼所见,所以相当肯定,即使有时自己也感觉逻辑上有点问题但仍会毫不犹豫的坚持,往往这种情况最麻烦,所以有时候对于亲眼看到的当发现疑问时应该好好思索下,不应盲目判断,胡乱坚持。
生活见闻感悟:眼见一定为实吗
生活见闻感悟:眼见一定为实吗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坚持在自己眼前发生的事情就会是真实的事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就会添加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坚信眼前的这件事就是自己理解的样子。
然而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呢?
1.
有乘客在机场中拍到飞机维修的师傅利用“胶带”维修飞机,于是急着用自己的手机拍下这个惊人的一幕,向大家说:“天啊!居然只用胶带就可以维修飞机了,岂不是很不安全”后来,据专业人士的解释,维修人员其实是在用一种昂贵的金属胶带对飞机进行正常的维修,这种胶带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简单的胶带。
事情水落石出,普通百姓谁能了解呢?眼见真的贴上了胶带,却不了解里面真正的材料和用意。
大多数的谣言就是人们习惯了在生活中捕风捉影。
2.
“你放手,我不认识你!”路边一位年轻女子大声叫喊。
“没事,我们是情侣,她在跟我闹别扭呢!别闹了!跟我回去!”一位男子向围观群众解释着。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人贩子的套路,说是情侣关系,其实只是想绑架年轻女孩。
当时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中闹得沸沸扬扬,我们总是能得知哪个地方又有这样绑架女孩的招数。
围观群众相信男人说的话,因为女孩的不冷静本来就很像家人或者情侣在闹别扭!眼见为实,群众相信自己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殊不知女孩真的很需要你们的帮助。
眼见可以为实吗?可以的,这是我们最直观的判断方法,只是我们更应该利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分析眼前的事情,做到正确的判断,了解深层的原因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
围观的之后急于散布自己的想法,你很可能就会成为“造谣者”。
【本文作者:晓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400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400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400字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我跟***同学就证实了这一说法。
这几天,一直听其他同学讲,在学校东边的一块土地上,有一个死娃娃埋在那里,听到这个“小道消息”,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我还听到一个六年级的大姐姐绘声绘色的讲给她的同学听:“我看见那个死娃娃的肠子有这么长,”她一边长,”她一边说,一边比画和,“而且,那个死娃娃的身上没有一点血迹,说不定是被吸血鬼吸走了……”“可不是,我看见周围也没有血呢!”那个大姐姐还说什么原来那个小孩躺在马路上,一辆车把他轧死了,拖到土地上,埋了起来……
我还真不相信,天下竟有如此希奇古怪的事情!
下午放学时,我和***去了他们说的那块土地上,那上面只有一些石块、塑料袋、黄土,并没有他们说的“死娃娃”。
我们又沿着那块土地转了好几圈,并没有发现一些什么希奇的东西。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发表着各自的见解。
最后得出结论:那些同学之所以这样认为,大概是受了心理上的错觉,听了别人的谣言就真的相信有那么回事儿了。
我们都觉得这种做法不对,如果听了别人的什么谣言,一定要记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是一种相信自己亲眼所看到的事实的信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
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
有些事情可能只是听说
而已,有些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
因此,只信眼见为实是一种很明智的态度,它可以帮助
我们避免被误导或欺骗,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只信眼见为实有很多用处。
比如,当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如果只相信广告上写的话,
很可能被吸引到购买一些并不实用或者根本不值得购买的商品。
只有亲自去体验这些商品,才能真正知道它们的好坏。
另外,只信眼见为实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情和
人们。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如果我们只听取某些人的口述,很可能会失去对真相的了解。
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事情的真实性。
只信眼见为实也有一些缺点。
由于很多事情都是复杂的,只凭眼见未必能完全捕捉到
事情的本质。
例如,在解决个人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仅仅
只相信自己的眼见。
此外,在一些科学方面,很多事情并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我们需要
借助仪器进行观测和研究。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只凭眼见未必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只信眼见为实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念。
对于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取得更好的结果。
同时,只信眼见为实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
断事情的真实性,从而避免被误导。
当然,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其
它因素一起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更好的结论。
只信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见所闻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离奇的事件或者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景象,这时候我们就会被挑战到是否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些人信奉着“只信眼见为实”的信条,他们认为只有亲眼所见的事情才是真实可信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和虚构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话题的讨论。
我们来想一想“只信眼见为实”这个说法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亲眼所见的,比如天文现象、微观世界、历史事件等等。
难道这些事情就不真实了吗?显然不是,这些事情虽然我们无法亲眼所见,但是通过科学研究和证据,我们可以得知它们的存在和发生。
所以,单纯地只相信眼见为实是有些片面的。
我们来思考一下“只信眼见为实”可能会带来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忽视一些其他的重要信息。
有时候,我们的眼睛是会被欺骗的,比如光学错觉、心理错觉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
而且,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证实的,比如科学实验、逻辑推理等等,这些方法同样重要。
我们不能只凭借眼见来判断事情的真实与否。
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个人主观意识在认知中的影响。
每个人的观点和观念是不同的,有时候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导致了即使是眼见为实,也有可能被不同的人理解和解释。
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将眼见为实作为判断事物真假的唯一标准。
我们来看一下“只信眼见为实”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有可能会忽视他人的看法和意见。
这样就会导致与他人产生分歧和矛盾。
而且,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明了,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果过分相信眼见为实,就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这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只信眼见为实”是一个非常主观和片面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只依靠眼睛所看到的来判断。
只信眼见为实
只信眼见为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只信眼见为实”的说法。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而对于听到的或者传闻来的事情,我们不会轻易相信。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所见所闻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而传言往往会是失真的。
如果我们只信眼见为实,也意味着我们可能错过很多真相和机会。
只信眼见为实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应该在具体情况下灵活运用。
让我们来看看只信眼见为实的优点。
毫无疑问,我们亲眼所见的东西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很多场合下,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购买商品时,我们需要亲自去看、去摸、去试穿,才能决定是否值得购买。
又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必须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在这些情况下,只信眼见为实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需要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而不是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行。
只信眼见为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人的感官容易受到干扰和误导。
我们的眼睛、耳朵、嗅觉等感觉器官都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我们无法真实地观察事物。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就难以准确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再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可能被各种杂音所干扰,无法准确听到对方的话语。
只信眼见为实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表象的误区。
有时候,表象和真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之外的途径来获取信息。
只信眼见为实也容易让我们陷入思维惰性。
我们的感官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事物,而很多事物往往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
如果我们只信眼见为实,就容易陷入已有观念的桎梏,无法打开新的思路。
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超越“只信眼见为实”的局限性,运用其他方式来获取信息。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在面对一些情况时,要善于质疑、分析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眼见所及的表象,而要追本溯源,找出事物的真实面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第1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的东西或许就是人的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我认为眼睛比耳朵可靠,因为有一句话叫眼见为实。
听信谗言,疏远忠臣。
人耳朵所听到的东西,完全取决于说的那个人怎么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开始时,楚怀王相信屈原,让他接待诸侯,管理国事。
怀王的信任引来了上官大夫的羡慕和嫉妒,他告诉怀王“每一令出,平伐已功,以为非我能为也。
”怀王怒而疏屈平。
怀王只听到上官大夫的谗言,可曾亲眼看到屈平这样说,这样做过。
我想他看到的也应该是屈原的竭心尽志和忧愁幽思。
我们试想楚怀王看到屈原的忠诚,而不是至听信了楚怀王的一面之词,还会放逐屈原吗?怀王和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
听信谗言,错杀忠臣。
我们都知道精义岳飞。
其母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来提醒岳飞来报效国家,为国家献出生命。
岳飞为忠义奔跑一世,未收复失地奋战半生。
只是岳飞的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秦桧的利益,他视岳飞为眼中钉和肉中刺,他要除去岳飞。
他在宋帝面前诋毁岳飞,他说会功高盖主,必须要除去岳飞,以绝后患。
宋帝赵构因经历了一次兵变后,变得胆小,恐惧,他听信了奸臣秦桧的话,赐死了岳飞。
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奸人的话下,我们足以认识到只相信耳朵有多么的可怕。
如果赵构看到岳家*的无畏英勇,看到岳飞“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读《城南旧事》有感暑假马上就到了,在暑假中,书的存在,是必可少的,有了书,生活不再那么枯燥,书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离暑假还有好几天,我就开始买书了。
记得前不久,有一个同学看了一本叫《城南旧事》的书,一个劲的叫好看,写的读后感也不错,弄的我好几天心直痒痒,所以我暑假的第一本书就是《城南旧事》。
别看这本书字又多又小又密,图也没有,但由于这本书的好看,我不出3天就看完了。
这么好看的书,作者的能力还用提吗,顶呱呱呀!这位作者叫林海音,以前从没读过她的书,对她也不了解,但这本书读过后,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眼见为实”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10:39 作者:喻佑斌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
这话在通常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未必适用了。
心理学家证明:正常人有各种各样的视错觉。
比如,同样大小的两个圆,被围在六个更小的圆中间比被围在六个更大的圆中间显得大;又如,两条平行线,放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就变得弯曲了。
魔术师就是凭借诸如此类的特殊技巧来表演戏法的。
例如,金属汤匙在他的手上像面团一样柔软,很轻松地就被弄弯了。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我们依所见作出的判断却偏离了客观真实。
两条平行线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之所以会变得“弯曲”,是因为辐射线条造成了一个类似透视的背景,它干扰了视觉对平行性质的判断;魔术师之所以能够很轻松地把金属汤匙弄弯,实际是借助特殊的技法,遮蔽了在摩擦之后迅速弄弯勺柄的瞬间,只把弯曲的汤匙呈现给我们。
如果说平行线的“弯曲”是因为特殊背景的影响,那么,魔术表演中带给观众的奇妙感就是由魔术师的视觉拼接表演和观众基于不知内情所作的有趣解释共同产生出来的。
魔术师没有违背物理学原理,汤匙没有,眼睛也没有,但我们对“眼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却违背了物理学原理。
平行线变弯与魔术表演恰巧说明了人眼与照相机、摄像机的根本区别。
照相机、摄像机等类似人眼的机器是一张白纸,除了技术的限制外它没有任何其他的“主观”限制,但人就不同了,人不仅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而且受到意识的限制。
人的意识不是白纸,其中积淀着人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创造能力、主观情感等“前见”。
这些“前见”不仅会影响人的观察,即看什么和如何看,而且会左右人对所见进行的解释,即从哪个角度解释、作何解释。
如果这些“前见”是“正向的”,即有利于认识客观对象的,那么“前见”就会在认识中发挥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前见”是偏见,就会对人的观察和解释产生负面的作用,这时眼见和对眼见的解释就不一定为实。
以一朵玫瑰为例,一方面,我们眼中的玫瑰肯定不同于一张玫瑰照片;另一方面,当我们对玫瑰进行描述时,我们就会把主观情感带进去。
喜欢玫瑰的人会说“多么香的玫瑰”,不喜欢玫瑰的人则可能会讲“玫瑰花上有刺”。
同一朵玫瑰,喜欢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可爱的一面:香味;不喜欢的人则仅仅“摄取”了它的不可爱的一面:有刺。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人无法摆脱“前见”的影响,即使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如此。
科学与常识不同。
常识中“眼见”的“不实”之处,在科学中有时是可以剔
除的。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科学中没有“眼见而不实”的情况。
光学史上,在对光电效应的观察中,微粒派“看到了”光是微粒;相反,波动派在对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现象的观察中“看到了”光是波。
其实,光本身具有“波粒二象性”,微粒派和波动派都包含了片面真理,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既然视觉会有偏差、成见会给“眼见”染上颜色、原有理论会渗透进科学观察、情感会影响判断,“亲眼所见”也会偏离事实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眼见之实呢?这就需要消除造成错觉的背景,消除先入为主的成见,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阔眼界,不断与时俱进。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