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院校的前世今生(原14所冶金工业部院校的变迁)

合集下载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前身为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紧锣密鼓,冶金系统技术人才紧缺,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60年2月,经原国家冶金部批准创办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由株洲硬质合金厂(以下简称601厂)代管,为部属厂管学校,校址在601厂内。

创办之初,学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迎难而上,被冶金部评为大庆式学校。

2006年合并为湖南工业大学。

更名1962年,学校中专停止招生,技工部停办。

1964年下学期,学校恢复招生,改为半工半读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大部分教师下放601厂劳动,校舍变成了厂房仓库。

1969年7月,冶金部下文将学校管理权下放湖南省冶金局,仍由601厂代管。

1971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学校恢复办学,更名为株洲粉末冶金学校。

1978年8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新办和调整十所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湘革发〔1978〕93号)规定株洲粉末冶金学校由601厂代管改为由湖南省冶金局和株洲市委双重领导,以冶金局为主,行政业务管理工作由省局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学校更名为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县团级)。

同年,学校部分专业开始开办大专班。

专业课程1980年,学校共设置冶金电气、冶金机械、粉末冶金、粉有金属冶炼、冶金财会、工民建6个专业,共有学生1237人。

1984年,学校属湖南省冶金厅和株洲市双层领导,以省冶金厅为主。

1989年,学校由湖南省冶金总公司和株洲市双层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干部配备、计划招生、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行政管理由省冶金总公司主管。

师资力量1994年全校教职工总数为487人,开设大专教学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钢铁冶金、机电工程、压力加工、工业财务会计。

同年10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为全国十所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学校之一,学校最初开设有色冶金、钢铁冶炼、冶金机械三个高职专业。

辽宁科技大学发展史

辽宁科技大学发展史

科大发展史1. 1948年,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成立,设有采矿、冶金、机械、机电、土建等几个学科。

2. 1953年后学校分为一钢校和二钢校两部分3. 1958年9月2日上午10时,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以二钢校和鞍钢夜大学等为基础。

鞍山钢铁学院正式成立,设立钢、轧、机、电等五个专业。

4. 1969年一钢校以及其他6所院校并入,更名为鞍山钢铁大学,在省内排名仅位于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后,由此学校增加了采矿、选矿、焦化、耐火学科,学校成为具有九大专业的全国较早形成具有完整钢铁工业链的高校,焦化、耐火学科为全国首创。

5.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

6. 1994年,原鞍山大学与钢院合作办学。

7. 1996年,学校创建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薪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2002年,科技园被评为省首批四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近几年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48项,并先后接待了温家宝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等领导的参观考察,并得到高度评价。

8. 1998年,学校由冶金部主管划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省为主。

这为学校将毗邻的省建材学校、省冶金学校、省食品学校并入,为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实现的契机。

9. 1999年12月,通过学校积极争取,三所专科院校如期并入鞍山钢铁学院,并校后,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大幅度提升,在校人数超过万人。

10. 2001年4月,成功拍卖了西校区,并将所得3.4亿元人民币以及3亿元贷款用于新校园的建设,同时引进龙源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资金1.4亿元,建设龙源大学生公寓,开了辽宁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先河。

11. 2001年10月,新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在这青山为靠,绵延两公里的宽广地方,新校园建设开始了。

12. 2002年1月9日,国家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审议,同意“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由此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历史性跨越!13. 2004年,学校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一、学校创办背景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优秀高等学府,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该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的教育需求,政府决定兴建一所综合性大学。

经过多方考察和筹备,学校于1982年正式创办,初名为某某大学。

二、初期发展阶段学校创办初期,校园规模较小,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座图书馆。

学校的教职员工数量也很有限,仅有20余人。

然而,学校秉持着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迅速发展壮大。

在前期的发展阶段,学校主要开设了工科和文科两个学院,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三、迅速扩张与发展随着学校的声誉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学校进行了规模的扩张和建设。

在1990年代,学校陆续增建了多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和运动场等设施,校园面积逐渐扩大到现在的1000亩。

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提升了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四、学科建设与提升学校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多个学院。

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开设了一系列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市场营销等。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此外,学校还与国外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让,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六、社会影响与荣誉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学校的毕业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奖励。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冶金工程在现代工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冶金工程是以提取和提炼金属为主要任务的一门学科,涉及金属物质的生产、加工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冶金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而深入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一、冶金工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冶金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钢铁、有色金属、金属材料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冶金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冶金工程的发展历程:本节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和总结冶金工程的发展历程。

冶金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现和利用金属的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探索,冶金工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了解冶金工程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冶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本节将重点介绍冶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其应用。

冶金工程涉及到炼铁、炼钢、炼铜、炼铝等多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工艺和技术要求。

例如,高效的冶金炉膛设计、新型的冶金矿石破碎工艺、智能化的冶金制造过程控制等等。

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也涵盖了冶金材料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对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冶金工程研究的热点领域:本节将介绍当前冶金工程研究的热点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冶金工程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冶金工程优化、绿色冶金技术的研究、冶金废料的资源化利用等等。

这些新领域的涌现为冶金工程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五、冶金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节将对当前冶金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

虽然冶金工程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高能耗、重金属污染、资源短缺等。

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冶金工程研究中的瓶颈,并寻找解决方案。

冶金工程知识概述

冶金工程知识概述

冶金工程知识概述冶金工程是一门关于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金属材料的提取、制备、加工、性能评估等方面。

本文将对冶金工程的基本知识进行概述,包括冶金工程的定义、发展历史、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等内容。

一、冶金工程的定义冶金工程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来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冶金工程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提取、制备、加工和性能评估等方面。

二、冶金工程的发展历史冶金工程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通过熔炼和锻造等方法,将天然金属提取出来,并加工成各种实用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金工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工业革命时期,冶金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们发明了高炉、转炉等先进的冶炼设备,使得金属材料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冶金工程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冶金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冶金工程的主要分支冶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分支领域。

以下是冶金工程的主要分支:1.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金属材料的相变规律、热力学性质和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冶金原理与工艺:研究金属材料的提取、制备和加工工艺,包括熔炼、铸造、锻造、挤压等工艺过程。

3. 材料加工与表征: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包括金属的切削、焊接、热处理等加工过程,以及对材料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的方法。

4. 金属材料与工程应用: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估和应用,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导热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四、冶金工程的应用领域冶金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

以下是冶金工程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1. 金属材料工业:冶金工程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2. 汽车工业:冶金工程在汽车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车身结构、发动机部件等方面的材料选择和加工。

3. 航空航天工业:冶金工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位于湖南省株洲市。

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

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株洲师范学校;1979年株洲基础大学创办。

1985年更名为株州大学。

1989年更名为株洲工学院;2001年。

2004年。

湖南城市建设学校。

湖南省财会学校先后并入株洲工学院;2006年2月。

株洲工学院。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

升格为湖南工业大学。

截至2016年9月。

学校共有2个校区。

占地面积3388亩;共有专任教师1874人。

全日制学生30728人;设有22 个教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

68个本科专业。

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涵盖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中文名,湖南工业大学。

英文名,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湖南工大·HUT。

创办时间,197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株洲。

现任校长,谭益民。

知名校友,周伯华。

刘镇武。

张永双。

洪涛。

李晟。

卢正雨等。

主管部门,湖南省人民政府。

硕士点,56。

博士点,1。

博士后流动站,1。

校训,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

校歌,《湖南工业大学校歌》。

主要院系,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等。

学校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

学校代码,11535。

校庆日,9月28日。

历史沿革。

1979年4月。

株洲基础大学创建。

1985年3月。

株洲基础大学更名为株洲大学。

1986年9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原株洲大学的基础上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

1987年12月。

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

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

安徽工业大学校史

安徽工业大学校史

安徽工业大学校史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多所高等学府合并组建而成的多科性大学,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59年芜湖专区工业学校(部分)并入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院,1962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大专部)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同时,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后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1960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更名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之后,在1961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马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另一方面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大专班)创建,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大专班)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学校),1979年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学校)升格为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

1983年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建。

之后,1992年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马鞍山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安徽商业专科学校,1995年安徽商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大学,在安徽等多个省份整体进入一本批次招生具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2009年被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为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华东冶金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1998年9月起学校实行中央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是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2年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100所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大学,成功进入继985、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同时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河北工业职业学院历史

河北工业职业学院历史

学院历史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校址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在河北冶金职工大学和河北省冶金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建校时间可追溯到1958年。

在学院50年的办学历史中,行业办学长达42年。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沿革图1958年,“龙烟钢铁公司”(现今宣化钢铁公司的前身)筹建了“龙烟钢铁公司技术学校”。

1976年11月,组建河北冶金“7.21”工人大学。

1980年9月,河北冶金“7.21”工人大学更名为河北省冶金职工大学。

龙烟钢铁公司工业学校(1958)1979年10月;成立了河北省冶金工业学校。

70年代河北省冶金工业学校旧址1982年8月19日,河北省冶金职工大学正式成为一所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内德式建筑1999年7月26日,在河北冶金职工大学与河北省冶金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门(红旗大街333号)2003年7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计委、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编委办研究,并报河北省政府批准,河北外贸学校并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西校区(河北外贸学校)2003年,学院南校区建设正式启动,一期征地354.117亩。

经过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栋教学综合楼和一个风雨操场的建设。

学院与宫家庄合作完成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8栋)、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3.5万平方米,2005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新校区交通便利,距学院北校区不足4公里,西邻石家庄市石环公路,围墙外侧有一百米绿化带和环城水系,周围环境优美。

南校区学生食堂南校区教学楼学院概况English Introduction 河北是中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省属冶金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6年,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7年,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牵头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

世界冶金发展史

世界冶金发展史

《世界冶金发展史》读书报告摘要:本报告简述《世界冶金发展史》的主要内容,文中阐述世界冶金的历史发展、中国冶金的历史发展以及笔者的感想和收获,并展示了一些冶金的新技术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冶金史中国冶金史前言:《世界冶金发展史》一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

这本书共分两部分,前部是英国教授泰利柯特(R.F. Tylecote)所著的《冶金史》,后部是中科院研究员华觉明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采用这种编纂方式,能使读者全面的了解世界冶金的发展。

1976年出版的泰利柯特教授的《冶金史》在同类著作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其中涉及中国的部分较为单薄,未能充分反应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辉煌成就和历史发展。

[1]而《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1.冶金史部分泰利柯特教授以考古的视点将人类使用金属划分了几个时期,如图1-1所示。

图1-1其中自然铜处在新石器时期,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各类自然存在的金属单质比如自然铜、陨铁、金和铂,这时期并没有称之为冶炼的技术,主要是直接获取单质金属熔化使用。

天然金属资源毕竟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金属,必须依靠冶炼方法,从矿石制取金属。

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冶金技术。

金属冶炼和金属工具的制作与使用,是人类从蒙味到文明的转折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 作为最早被人们冶炼和使用的金属之一,铜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铜的冶炼分为了两个阶段:早期炼铜技术、青铜阶段。

在阐述早期青铜技术时,泰利柯特教授展示了大量考古资料,来说明在青铜时期前人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冶炼高纯的同或含有大量砷锑的铜。

而青铜时代泰利柯特教授将其分成了早期青铜时代和青铜全盛时代。

他考证了冶炼工艺、工具及传播方向,以青铜的使用量来区分这两个时期。

对铁器时代的描述则分为了三个阶段:早期铁器、罗马铁器、晚期铁器。

这三个阶段标志的冶铁技术的进步,以笔者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铁矿石冶炼产生,这一时期人们所用铁不再是单质品,而是开始从矿石中提取铁;第二阶段大规模使用铁器时期,文中提到这一时期罗马炼铁遗址发现的炉渣,经常要成百上千吨,表明这一时期工业性规模的增长;第三阶段则是冶金工艺逐步趋于现代化,其中重要的进步有中世纪后期高炉的产生,工业革命时期采用焦炭,以及近代钢的大规模生产。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院系调整-简要概况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需要大量的工科技术人才,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业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学生全部免费。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培养“专家”的教育体制。

中央政府对这种图景还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高校教育制度要改,但要慢慢来。

但正如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突然疾进一样,随着抗美援朝和苏联来华专家的到位,随着领导们对自己党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信心满满的增长,高校改革突然就由和风细雨变为狂风骤雨,一往无前的在1952年开展起来。

经过小范围的院系调整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 年11 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 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结束。

中国冶金技术的历史分析

中国冶金技术的历史分析

中国冶金技术的历史分析自古以来,冶金技术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冶金技术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虽然漫长曲折,但是总的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1. 先秦时期的冶金技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主要是铜冶炼和铁冶炼。

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则为中国的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中国,一些贵族阶层和富商们拥有着铜器和铁器,这些器具被用来充当一种权力象征。

这种情况引起了部分士人阶层的不满,进而促进了文字的诞生,为中国文明史的发展打下了巨大基础。

2. 隋唐时期的冶金技术隋唐时期,冶金技术得到了大幅发展。

唐朝时期,工匠们开始研究将铁水注入漏斗的方法,推动了钢铁制造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对铁制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时期,中国的冶金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因其高质量的钢铁制品而声名远扬。

不仅赢得了不少小国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不少外国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冶铁技术。

3. 元明清时期的冶金技术元代时期,蒙古人开始兴建大规模的钢铁冶炼工厂,并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使冶铁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代时期,因为世界上第一批钢铁工厂的建立,导致冶铁水平大幅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商业繁荣。

清代时期,中国的冶金科技受官府的保护,加上市场的需求,大规模的冶铁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中国的钢铁产量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峰。

4. 当代中国的冶金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冶金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冶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今的中国,先进的冶金技术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不仅增强了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本身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冶金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例如新材料、新技术等,都在冶金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一、前言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的记录和描述。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成就,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学校创办背景我校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的创办背景是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学校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1970年-1980年)在学校成立初期,面临着资金、师资和设施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然而,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们克服了重重难点,努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学校主要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捐赠,逐渐完善了基础设施,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并逐步扩大了学校的规模。

2. 增长与壮大(1980年-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

学校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现代化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材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投入。

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同时,学校加强了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科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幅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学校重要事件和成就1. 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学校在过去几十年中,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其中包括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学校”。

2.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和科研合作。

《中国冶金发展史》课件

《中国冶金发展史》课件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01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冶金过程进行智能优化,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数字孪生技术
02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冶金过程的虚拟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
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
增材制造技术
03
利用增材制造技术进行金属材料的快速原型制造和小批量生产
,满足个性化需求。
绿色冶金技术的发展
低碳排放技术
钢铁制品的多样化
大型工程的建设
这一时期,钢铁制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 如剑、甲胄、犁铧等,满足了不同领域的 需求。
秦汉时期,建设了许多大型工程,如长城 、秦始皇陵等,这些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 的金属材料和先进的冶金技术。
唐宋元明清的冶金技术
总结词 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金属货币 和金融业的发展
金属制品的应用 这一时期,金属制品的应用更加 广泛,如铜钱、银元等货币的使 用,以及金属在建筑、工艺品等 领域的应用。
这一时期出现了铸铁柔化处理 技术,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条 件,使铸铁更加坚韧和耐用。
钢铁制品的普及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钢铁制 品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农业
、手工业和军事等领域。
秦汉时期的冶金技术
总结词
炼钢工艺的进步
钢铁技术和炼钢工艺的进步,大型工程的 建设
秦汉时期,炼钢工艺取得了重大进步,如 采用炒钢和灌钢法等技术,提高了钢铁的 质量和产量。
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自 己的冶金工业,包括钢铁 、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领域。
技术创新与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冶金工业 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 新和改造,如推广电炉炼 钢、连续铸钢等技术。
产业布局调整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 业布局的调整,冶金工业 也逐渐从沿海地区向内陆 地区转移。

14所煤炭行业高等院校历史沿革

14所煤炭行业高等院校历史沿革
现在:山东省烟台市
湖南科技大学
1949年9月:湖北建筑学院
1958年:湘潭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湘潭煤炭学院
1981年:更名为湘潭矿业学院
1985年11月:湘潭师范学院
1997年:更名为湘潭工学院
2003年: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
现在:湖南省湘潭市
黑龙江科技学院
1947年:东北第一所煤炭工人干部学校
1958年5月:开滦护士学校
1958年9月:开滦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7月:开滦煤矿卫生学校
1963年7月:唐山煤矿医学院
1971年11月:河北医学院
1974年7月:唐山煤矿医学院
1984年9月:华北煤炭医学院
2010年5月:华北煤炭医学院与河北理工大学合并为河北联合大学
1926年至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
1970年:四川矿业学院
1978年:中国矿业学院
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
1909年:河南焦作
1915年:开封
1919年:焦作
1938年:西安、城固等
1949年:焦作
1950年:天津
1953年:迁至北京
1970年:迁至四川
1978年:江苏徐州
1997年: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949年:成立阜新矿力中等技术专科学校
1946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暂行复校。
1949年9月: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
1950年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燃料工业部的通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
1958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改组焦作工学院并订立新校名为焦作矿业学院,。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建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某学校的历史沿革,以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的创建与初期发展(1970年-1980年)该学校创建于1970年,初期是一所小规模的学校,惟独一栋教学楼和少数教职员工。

学校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时期,学校主要侧重于基础教育,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的扩张与专业化发展(1980年-1990年)进入1980年代,学校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新的教学楼和实验室,引进了更多的教师和专业人材。

学校开始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包括理科、文科和艺术类科目。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三、学校的升格与综合发展(1990年-2000年)到了1990年代,学校逐渐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增设了更多的学院和研究机构。

学校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教授和学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四、学校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学校开始进行转型和现代化建设。

学校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校还开设了更多的专业课程,包括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学校的发展成就与社会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该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荣誉。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预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学校的未来展望与发展目标展望未来,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材。

冶金发展历程

冶金发展历程

冶金行业发展历程
冶金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工业化的进程。

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冶金行业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冶金行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和手工业的需求。

人们开始使用火来熔炼矿石,制造出各种工具和武器。

随着人们对金属的认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冶金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到了中世纪,冶金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采矿和熔炼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大规模地生产金属,这使得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冶金行业也开始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等更广泛的领域。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冶金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冶金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钢铁、有色金属等材料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进入20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冶金行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冶金行业的不断升级和变革。

同时,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也成为冶金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冶金行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新兴市场的崛起、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等问题成为冶金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也成为冶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冶金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冶金行业将继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变化,才能推动冶金行业的持续发展。

有色冶金八大院

有色冶金八大院
建院50年来,我院的经营业务硕果累累,共完成各类工程咨询设计项目近2000项,其 中国家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500余项,获各种奖励310项,其中国家、省、部级优秀工程 设计奖77项,科技进步奖140项。作为努力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国外工程建设咨询设计业务, 我院向罗马尼亚、朝鲜、蒙古、越南、泰国、伊朗、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优质 的工程建设咨询设计和各种技术服务并与国外许多著名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 本院在工程建设总承包、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业务,也取得了较 好的成绩。我院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本着"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全程服务、顾客满意。"的 质量方针,凭借细致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热情服务的工作作风为用户服 务,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该院在北京地区设有院部、二部、三部和四部;在辽宁、福建、云南、山西和湖南省及 北京市有独资、控股和参股企业。在赞比亚设有赞比亚(BGRIMM)**有限责任公司(控 股企业)。以该院作为主发起人,组建了北矿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准备 A 股股票上市发 行。此外还建立 8 个产权多元化的控股公司。该院的独资企业有北京钨钼材料厂、丹东冶金 [wiki]机械[/wiki]厂和铁岭选矿药剂厂。在福建石狮市设有设计分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1956 年建院,先后隶属于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
工业总公司、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1999 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企业,现隶属于国 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目前是我国以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 设计机构。该院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主业,在采矿、选矿、有色金 属冶金、工艺矿物学、磁性材料、工业**、选矿[wiki]设备[/wiki]、表面工程技术及相关材 料等研究领域可代表国家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工程设计具有甲级设计资质。 全院拥有现代化的大型设备仪器和工程化能力较强的中试及生产装备,截止到 2002 年底, 全院现有总资产 7.9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 3.72 亿元、固定资产净值 2.52 亿元,净资产 3.41 亿元。2001、2002 年全院分别实现年产值 5.1 亿元和 6.37 亿元,实现利税 5033 万元和 5340 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冶金工业部,是国务院曾经的组成部门之一。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冶金工业部被撤销。

前冶金部共有14所院校,其中3所划入教育部【北京科技大学(211工程)、东北大学(985、211工程);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另外11所归省市直属管理。

冶金部属院校原来校名多带“钢铁”“冶金”字样,后来多数以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命名。

一、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学校所在地:辽宁沈阳、河北秦皇岛】东北大学前身为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的高校。

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为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著名“东北大学”。

1998年东北大学及秦皇岛分校划入教育部直属。

学校建有有18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

二、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学校所在地:北京】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年由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六所著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而成,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

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988年,学校定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共计覆盖12个国家重点学科;有2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武汉科技大学【原名: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校所在地:湖北武汉】武汉科技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0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1995年,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校所在地:陕西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称“西建大”,是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重点大学,学校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土木、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和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简称西冶。

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年9月设立研究生院。

五、辽宁科技大学【原名:鞍山钢铁学院、鞍山科技大学】【学校所在地:鞍山】辽宁科技大学简称“辽科大”,始建于1948年(戊子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

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同时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现在成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工学为主,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门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六、安徽工业大学【原名: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学校所在地: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大学、学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资格,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的前身系隶属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华东冶金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后划归安徽省教育厅,2000年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

七、江西理工大学【原名: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矿冶学院】【学校所在地:江西省赣州市和南昌市】江西理工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的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建设高校。

简称江理(早期简称冶院),是江西省老牌的本科高校,是省政府确定的五所重点加强建设的高校之一,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办学始于1958年创办的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评估后正式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3人。

八、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名:包头工学院、包头钢铁学院】【学校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

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点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九、青岛理工大学【原名:山东冶金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校所在地: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省属重点大学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前身是1952年12月创建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是山东省最早设立土木专业的学校。

学校建校于1953年,2004年改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有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设有18个教学院部,拥有59个本科专业。

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在19个一级学科内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十、辽宁科技学院【原名: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本溪钢铁学院、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所在地:辽宁省本溪】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的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48年,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十一、长春工业大学【原名: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学校所在地:吉林长春】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2013年7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4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十二、沈阳大学【原名: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合并】【学校所在地:辽宁沈阳】沈阳大简称“沈大”,其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迄今已逾百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

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相继合并沈阳财经学院、原冶金工业部部属高校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教育学院、新民师范学院等院校,学科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沈大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十三、重庆科技学院【原名: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合并】【学校所在地: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大学城】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前身分别是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这是两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原中央部委直属学校,后者是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是原石油部门直属院校之一。

2004年5月18日两校正式合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重庆科技学院。

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高校。

十四、黑龙江工程学院【原名: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学校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工程学院创建于1952年,原名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更为现名。

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高校、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有东校区、西校区和松北校区3个校区,学校下设17个二级教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3个。

归教育部直属2所:北京科技大学(211工程)、东北大学(985,211工程)。

并入教育部直属高校1所:沈阳黄金学院(入东北大学)。

归省市直属11所: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今辽宁科技大学)、江西矿冶学院(江西理工大学)、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今内蒙古科技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今辽宁科技学院)、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长春工业大学)、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组建沈阳大学)、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组建重庆科技学院)、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组建黑龙江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