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基本编辑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第一章: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第一章: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的平面图形。
2.能分辨不同的平面图形。
3.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面图形的知识。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能够分辨和应用不同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能够应用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1. 第一节课:常见的平面图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等。
–分别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看到不同图形的形状和特点。
–带领学生观察身边环境中常见的各种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第二节课:自由画图习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各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注明线段长度和角度大小。
–学生可以使用铅笔、直尺、圆规、计算器等工具辅助。
–课后要求学生交作业,教师评出最佳作品,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
3. 第三节课: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对各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特征介绍,分别介绍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的特征。
–通过问题让学生慢慢体会各种图形内部线段和角度的关系。
–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 第四节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分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各种平面图形的例子,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深入理解平面图形的应用。
5. 第五节课:应用习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应用习题,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包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制作课桌的面板、设计公园等。
–鼓励学生利用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听讲、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应用等多种方法。
基本的平面图形-教案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1.线段、射线、直线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对本节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他们对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但还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研究这些几何元素.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计算机演示,有利于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提供了几个生活中所熟知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三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提出定义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辨析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寻出直线的性质.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础.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等,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本节课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重点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及学会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边实践边叙述的能力,逐步适应几何的学习及研究方法,从思想方法上讲,直线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充分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知识与技能)2.通过识图、辨析、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过程,发展几何意识、合情推理和探究意识.(过程与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类比、联想、猜想等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感与态度)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师生互动,学习新知;③巩固练习,深化概念;④动手操作,再探新知;⑤思维拓展,知识升华;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其具体教学过程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内容:1.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有绷紧的琴弦、筷子图、手电光束、城市夜景射灯图,笔直铁轨、延伸的公路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图片来自教材或全景网站)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目的:利用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在呈现生活中的图片,请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时,由于生活中的素材和几何中抽象的概念有差别,因此学生的回答,有时不完全是教师想要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可能会出现一些其它的词汇,如长方形等,教师要予以肯定.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用一些过渡的语言将课题带回,如:“同学们从图片中发现了大量的几何图形,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学习就从其中最简单的图形——线段、射线、直线开始”.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内容:1.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概念,并指明端点.2.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3.教师借助图形,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4.教师利用表格,帮助学生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目的:经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效果: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尤为基础.同样的两个字母A、B,当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词汇时,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如线段AB、射线AB、直线AB,借助具体的图形,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理解.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概念内容:1.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 ( )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3)直线AB 和直线AC 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 ( )(4)线段BC 和线段CB 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5)射线AC 和射线CA 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3.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 、B 、C 、D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1)画线段AC ;(2)画直线AB ;(3)画射线AD 、DC 、CB.目的: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期望能达到80—90%.效果:练习的结果表明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与辨析,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第四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内容:1.动手操作:(1)过一点O 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 、B 可以画几条直线?2.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3.应用:(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A C D(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目的: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实的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发现,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猜想验证.几何事实的应用充分的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效果:在活动和实践中获得相应的结论,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学习形式,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体验深刻,理解深刻,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第五环节思维拓展,知识升华内容:1.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四条支线两两相交呢?n条直线呢?2.中国地域辽阔,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其中某条线路上有重庆—宜昌—武汉—上海四站,已知每两站之间的票价不同(两站之间往返票价相同),请问有多少种票价?目的:本环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稍具难度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效果:问题1需要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总结规律;问题2实质上需要数出线段的条数,对于初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和帮助.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1.请学生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言所学所获所感.2.美图欣赏(书上p136),教师用计算机演示形成过程.3.布置作业.目的: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收获,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美图欣赏让同学们感受基本的线条在构图中的魅力.效果:全部利用“直的”线,可以画出“曲的”效果,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设计反思《线段、射线、直线》是新世纪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地位,并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体现大众数学中“所有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价值理念.从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基本图形大量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相接;教师引导对线段、射线、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接着用一组辨析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在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去主动获得直线性质,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情景导入-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广”的数学过程.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降低起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认识存在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几何图形,让学生在简单的又不可替代的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几何事实,并试着说出结论等等是照顾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整节课的设计中同时又注重了思维水平的发展与提升,比如练习中规律性的问题探究,并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强化表达等等.反思整节课的设计亮点,第一,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挖掘生活中的背景素材,由“生活原型—抽象几何图形—操作探究—解释运用”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过渡自然,衔接自如流畅.第二,问题设计合理,易调动学生.比如让学生广泛挖掘生活中蕴含基本图形的例子、让学生动手操作“钉木条”,让学生交流运用性质的例子,以及练习题和反馈题组的设计.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平面图形》基础知识点

(1)圆的定义:定义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O点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定义②:圆可以看做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
(2)与圆有关的概念:弦、直径、半径、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圆、等弧等.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简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经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过两点就唯一确定,过三点就不一定了.
(1)角的和差倍分
①∠AOB是∠AOC和∠BOC的和,记作:∠AOB=∠AOC+∠BOC.∠AOC是∠AOB和∠BOC的差,记作:∠AOC=∠AOB-∠BOC.②若射线OC是∠AOB的三等分线,则∠AOB=3∠BOC或∠BOC= ∠AOB.
(2)度、分、秒的加减运算.在进行度分秒的加减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相加减,分秒相加,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化60.
(3)扇形面积计算公式:设圆心角是n°,圆的半径为R的扇形面积为S,
或 (其中l为扇形的弧长)
(4)求阴影面积常用的方法:①直接用公式法;②和差法;③割补法.
(5)求阴影面积的主要思路是将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
九、角平分线的定义
(1)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2)性质:若OC是∠AOB的平分线
则∠AOC=∠BOC= ∠AOB或∠AOB=2∠AOC=2∠BOC.
初中数学《基本平面图形》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基本平面图形》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基本平面图形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4时+课外3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平面基本图形”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探究性质”、“简单应用”三部分,这与课本的内容安排有所不同。
教材的编写顺序是“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角的比较”、“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顺次展开,是先学线段、射线、直线,再学角,然后才是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而新的结构是一种专题式设计,更多考虑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打破教材的原有安排,从中观的层面把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圆等有关的概念放在一起作为专题集中处理,把具有探究性的比较线段长短和比较角的大小,线段的中点及角平分线的性质作为专题二处理。
将这些内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专题三的简单应用是考虑到学完知识学生喜欢追问: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处呢?而握手问题恰恰会用到数线段的问题,而且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能: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扇形、弧、圆等简单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含义及相关性质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弧、圆3、会进行线段的长短或角的大小的比较,4、能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一直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5、通过握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3、经历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扇形、弧、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弧、扇形、圆等概念.2(通过设计握手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3(通过运用几何语言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体会基本平面图形的应用价值。
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归纳1. 线段、射线、直线1)线段(1)概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有长度,有方向性;(2)表示法:一条线段可以用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以A,B为端点的线段,可以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3)线段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5)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叠合法、度量法2)射线①概念: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点叫做射线的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有方向性;②表示法:一个射线可以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来表示,点O是端点,点A是射线上异于端点的另一点,记作“射线OA”;3)直线(1)概念:直线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2)表示法: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a”;也可以用在直线上的两个点来表示,如“直线AB” .(3)性质: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4)点与直线关系: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5)直线与直线关系:平行,相交,垂直;2.角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从运动的观点看,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3)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4)角的表示方法:(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记作∠AOB 或∠BOA其中O是角的顶点,写在中间;A,B分别是角的两条边上一点,写在两边,可以交换位置.(2)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记作∠O,用这种方法表示角的前提是以这个点做顶点的角只有一个,否则容易引起歧义.(3)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在靠近顶点处加上弧线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5)角的度量:量角器:对中(顶点对中心),重合(角的一边与量角器上零刻度重合),读数(读出角的另一边所在线的度数)角的单位换算: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记作1°,把一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 ;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叫做1″ ;1周角=2平角=4直角;1°=60′ ,1′ =60″;两级之间进阶是60.6)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直角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7)角的比较:度量法、叠合法3.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1)三角形(1)定义: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组成的角是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2)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顶点为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用b表示,顶点C所对的边AB用c表示.2)多边形(1)定义: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多边形有几条边就叫做几边形,只讨论凸多边形.(2)内角:相邻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n边形有n个角.(3)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4)多边形的分割: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将其分割成(n-2)个三角形.(5)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3)圆(1)定义:在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2)确定圆的条件: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和半径(确定圆的大小),二者缺一不可. (3)圆弧: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4)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组成的图形.(5)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七年级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

七年级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基本平面图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而且在高中和大学的学习中也会涉及到。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分别从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1. 正方形正方形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四条边长度相等并且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BC=CD=D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a²,其中a为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为P=4a。
2. 矩形矩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两对对边分别相等,也就是说对边平行,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CD,BC=DA。
矩形的面积公式为S=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条相邻边的长度。
矩形的周长公式为P=2(a+b)。
3. 菱形菱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四条边长度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C和BD是其两条对角线。
菱形的面积公式为S=½×d1×d2,其中d1和d2分别表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菱形的周长公式为P=4a,其中a表示菱形的边长。
4.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它的特点是对边平行且长度相等,可以表示为ABCD,其中AB∥CD,AD=BC。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bh,其中b为底边的长度,h为高的长度。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为P=2(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相邻边的长度。
5. 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三边形,它的特点是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可以表示为ABC,其中AB、BC、A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根据三条边的长短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½bh,其中b为底边的长度,h为高的长度。
三角形的周长公式为P=a+b+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6. 圆形圆形是一种不规则图形,它的特点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在平面上表示为一个不断延伸的线条。
Illustrator绘制平面图教程

Illustrator绘制平面图教程第一章:介绍Illustrator软件Illustrator是一款专业的矢量图形编辑软件,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插图制作、标志设计等领域。
它具有强大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功能,可创建高质量的平面图。
第二章:准备工作在开始绘制平面图前,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需求。
确定好设计的尺寸和比例,并收集所需的参考资料,如图纸、平面图样本等。
第三章:创建新文档打开Illustrator软件后,点击“新建文档”按钮。
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所需的尺寸和颜色模式,并设置图形的分辨率。
点击确定后,一个新的空白画布就会出现在屏幕上。
第四章:绘制基本形状通过Illustrator的形状工具,可以绘制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基本形状。
选择相应的工具后,在画布上拖动鼠标,即可绘制出所需的形状。
还可以使用快捷键和属性面板调整形状的尺寸和样式。
第五章:编辑形状在绘制形状后,可以使用拖拽、拉伸、旋转等工具对形状进行编辑。
选中所需的形状,点击工具栏上的编辑工具,然后拖动边框或控制柄,即可对形状进行调整。
第六章:应用颜色和渐变在绘制平面图时,颜色和渐变是十分重要的元素。
通过Illustrator的颜色面板和渐变面板,可以为形状填充颜色或应用渐变效果。
选择形状后,点击相应的工具栏按钮,选择所需的颜色或渐变样式。
第七章:插入文本在平面图中插入文本可以加强信息传达效果。
在Illustrator中,可以使用文本工具在画布上创建文本框,然后输入所需的文字内容。
还可以通过属性面板调整文本的字体、大小和对齐方式。
第八章:应用图案和纹理为了增加平面图的视觉吸引力,可以应用图案和纹理效果。
Illustrator提供了丰富的图案样式和纹理样式,可以直接应用于形状或文本。
选择相应的形状或文本后,点击图案或纹理库,即可将样式应用到选择的对象上。
第九章:使用图层管理设计在绘制平面图时,使用图层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设计元素。
通过Illustrator的图层面板,可以创建新图层、调整图层顺序、隐藏或锁定图层,以及对图层进行重命名。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本章内容是学生继学习三角形、四边形之后,进一步拓展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是对于多边形性质的推理论证,以及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多边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多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过程,探索多边形的性质,总结出多边形的基本性质。
3.分类讨论:引导学生对多边形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多边形的特点,加深对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4.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平面图形编辑(100题含答案)

四、平面图形编辑一、单选题(共45题,45分)1、倒圆角的命令是。
A、 chamferB、 FilletC、 trimD、 scale正确答案: B2、用延伸命令"extend"进行对象延伸时,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在二维空间中延伸B、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延伸C、可以延伸封闭线框D、可以延伸文字对象正确答案: B3、使用阵列命令时,若让对象向左上角方向排列,需要如何设置。
A、行间距为正,列间距为正B、行间距为正,列间距为负C、行间距为负,列间距为正D、行间距为负,列间距为负正确答案: B4、对于边长为40的正四边形,使用倒角命令倒一个角,给定"距离(R)"选项,当输入的两个倒角距离是 ,倒角后的图形面积为1150。
A、 30,30B、 30,15C、 80,10D、 20,40正确答案: A5、设置文字在镜象时是否翻转的命令是。
A、 MTEXTB、 TEXTMC、 MIRRTEXTD、 TEXTMIRR正确答案: C6、如果创建一个选择集,使其包括窗口内和窗口相交的所有对象。
A、使用一个窗口选择B、交叉选择C、在命令行输入WPD、按shift 键并使用一个窗口选择正确答案: B7、为什么用户在选择对象时按下CTRL键。
A、在多个物体拷贝模式下激活栅格B、从上一个选择集中去除它C、对拾取框中的对象进行循环选择D、一次选择多个对象正确答案: C8、下列命令可以把多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圆弧、多段线等个体结合为一个整体。
A、 PeditB、 SplineditC、 MleditD、 Pline正确答案: A9、以下有关延伸对象的命令描述,错误的是。
A、在AutoCAD中,可以延伸对象,以便使对象在由其他对象定义的边界处结束B、不可以将对象延伸到与一个隐含的边界相交C、只有圆弧,椭圆弧,直线,不闭合的二维和三维多段线以及射线可以延伸D、有效的边界对象包括圆弧,圆,椭圆,椭圆弧,边界,直线,二维和三维多段线正确答案: B10、下列不可以用分解命令炸开的图形是。
第二节平面图形的基本作图方法

第⼆节平⾯图形的基本作图⽅法第⼆节平⾯图形的基本作图⽅法(建议4课时)考纲要求掌握平⾯图形的基本作图⽅法。
知识⽹络知识要点⼀、基本⼏何作图⽅法(⼀)等分线段的⽅法1.平⾏线法:过所要等分线段的某⼀端点作⼀辅助线,两线成任意锐⾓,在辅助线上截取⼏等份,连接辅助线端点及所等分线段的端点,在辅助线的各等分点上依次作端点连线的平⾏线,即将线段分成若⼲等份。
2.分规试分法:⽤分规以某⼀长度试分线段,不断调整分规两脚距离,直⾄等分完成。
(⼆)圆的等分1.尺规作图法:运⽤直尺、圆规,运⽤⼏何规律来等分。
要求能对圆周进⾏三、四、五、六等分的作图。
2.查表计算法:按公式a=k·D(D为圆直径,k为等分系数)计算出正多边形每边长度,然后依次在圆周上截取,即得。
这种⽅法适合于任意等分圆周。
(三)椭圆的画法1.同⼼圆法(理论画法):先求出曲线上⼀定数量的点,再⽤光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2.四⼼法(近似画法):求出画椭圆的四个圆⼼和半径,⽤四段圆弧近似地代替椭圆。
(四)斜度与锥度画法1.斜度:⼀直线(或平⾯)对另⼀直线(或平⾯)的倾斜程度。
表⽰符号:∠或>,符号的⽅向应与斜度的⽅向⼀致。
2.锥度:指正圆锥体底圆直径与锥⾼之⽐。
表⽰符号?或?,符号所⽰⽅向应与圆锥⽅向⼀致。
3.斜度与锥度的⽐值均要写成1∶n的形式,如∠1∶n或?1∶n。
4.标注锥度时,锥度符号配置在基准线上,表⽰圆锥的图形符号和锥度应靠近轮廓标注,基准线应通过指引线与圆锥的轮廓素线相连。
基准线应与圆锥的轴线平⾏,图形符号的⽅向与圆锥⽅向⼀致。
当所标注的锥度是标准圆锥系列之⼀时,可⽤标准系列号和相应的标记表⽰。
(五)圆弧连接1.圆弧连接的实质,就是要使连接圆弧与相邻线段相切,以达到圆弧连接处光滑过渡的要求,切点即为连接点。
2.圆弧连接的基本作图步骤:(1)求作连接圆弧圆⼼;(2)找切点;(3)画连接圆弧。
作图时第(2)步找切点不要忽视,因为切点是连接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必须要找出。
平面图形绘制方法

第5章绘制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是由若干线段(直线或圆弧)封闭连接组合而成。
各组成线段之间可能彼此相交、相切或等距。
要用AutoCAD正确、快速地绘制一个平面图形,特别是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必须首先对平面图形作尺寸分析和线段分析,然后按适当的方法、步骤画出。
与手工绘制平面图形相比,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形需要较高的作图技巧,要用到一些特殊的命令和一些特别的作图方法。
本章首先以图5-1所示的挂轮架为例,讲述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和线段分析的方法,以及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然后再通过“典型题目实训指导”一节,分析并绘制两个平面图形,帮助读者掌握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图5-1 挂轮架平面图形5.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按照尺寸在平面图形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平面图形的尺寸分为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两类。
而要想确定平面图形中各组成线段的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则必须引入机械制图中被称为尺寸基准的概念。
1. 定形尺寸确定平面图形中各几何元素形状大小的尺寸称为定形尺寸。
如图5-2(a)所示。
2. 定位尺寸用于确定圆心、线段等几何元素在平面图形中所处位置的尺寸称为定位尺寸。
如图5-2(b)所示。
3. 尺寸基准确定平面图形中尺寸位置的点、线等几何元素称为尺寸基准,尺寸基准简称为基准。
一般以平面图形中的对称中心线、圆心、轮廓直线等作为尺寸基准,定位尺寸应以尺寸基准作为标注尺寸的起点。
一个平面图形应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尺寸基准,对于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有几个基准,其中一个为主要基准,其余为辅助基准。
如图5-1中Φ112的圆心和垂直中心线就是108和30°等尺寸的基准。
(a) 定形尺寸(b) 定位尺寸图5-2 挂轮架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5.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平面图形中的线段通常指直线、圆弧和圆。
平面图形线段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线段的尺寸情况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线段,并由此确定各线段的作图顺序。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设计是针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它们的基本构造方法,并能够简单地解决与平面图形相关的问题。
本课程适用于初学者,没有学习过平面几何的学生也可以轻松掌握。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构造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平面图形相关的问题;4.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构造方法;3.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第二课时:矩形1.矩形的定义及性质;2.矩形的构造方法;3.矩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第三课时:正方形1.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2.正方形的构造方法;3.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第四课时:菱形1.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菱形的构造方法;3.菱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本节课为综合练习课,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及巩固。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练习、小组讨论等。
1.讲解:教师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在讲解中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定义、性质、构造方法等;2.演示: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图形的绘制和相关计算演示;3.练习:每节课都会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关图形绘制、计算;4.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加深印象。
教学评价方式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本课程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以及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完成情况;2.课后作业:每节课都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学生完成后进行互相检查;3.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沟通、思考等能力。
制图的基本知识—平面图形的分析与绘制

01 02 03 04 05
06 07
(2) 1.画出基准线,并根 平 据各个封闭图形的定 面 位尺寸画出定位线。 图 形 的 绘 制 步 骤
4.画出连接线段
正确、完整、清晰
✓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12 34
✓ 平面图形的绘图方 法及步骤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1)基准
起点
基准线
基准线
(2)定形尺寸
形状
(3)定位尺寸
相对位置
(定位尺寸和定形尺寸均齐全)
(定形尺寸齐全,但定位尺寸不全)
(只有定形尺寸,无定位尺寸)
()绘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为了保证绘图质量,提高绘 图速度,除了必须熟悉制图 标准、掌握几何作图方法和 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外,还需 要有一定的工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向选择集中添加对象
在选择编辑对象后,若还需向选择集中 添加对象,可以在“选择对象:”提示信 息后面输入ADD(A)命令并按Enter键, 然后使用前面讲的任意一种选择对象的 方法进行添加即可。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3. 从选择集中删除对象
如果选择了不需要的对象,可以将其从选择 集中删除,而不必取消选择后再重新进行选 择。从选择集中删除对象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5 以编组方法选择对象
使用编组方法可以快速选择事先定义好的选 择集。在编辑过程中经常需要选择几个图形 对象,于是可将这几个对象编为一组,以方 便选择,从而提高绘制效率。 Group或:G 编组后选择一个组内对象,组全选中; 组内对象分别选择:按ctrl+H或ctrl+shift+A切 换;(pickstyle变量)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程
4.1.4 重画与重生成
使用重画命令REDRAWALL和重生成命令 REGEN可以删除加号形状的标记(点标记 (blipmode变量)),即在所有视窗中删除残 留的点标记痕迹和由于编辑命令留下的杂乱 显示内容。从而使整个绘图界面显得整洁有 序。 执行重生成命令REGEN可以在当前视口中重 生成整个图形并重新计算所有对象的屏幕坐 标。它还重新创建图形数据库索引,从而优 化显示和对象选择的性能。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1.1 缩放视图
1. 显示绘图区中的全部对象 2.以指定比例方法缩放视图显示 3.缩放到对象的范围 4.以其他方法显示视图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1. 显示绘图区中的全部对象
显示绘图区中的全部对象是指将所有对象都 同时显示在屏幕中。 将绘图区中的全部对象显示出来的方法有如 下几种。 单击“标准”工具栏中的 按钮不放,在弹 出的工具菜单中单击“全部缩放” 按钮或 “范围缩放” 按钮。 在命令行中执行ZOOM命令,在提示信息中 选择“全部”或“范围”选项。
选择“工具/快速选择”命令。 在命令行中执行QSELECT命令。
快速选择功能可以快速选择具有特定属性值 的对象,并能在选择集中添加或删除对象, 以创建一个符合用户指定对象类型和对象特 性的选择集。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1.2 平移视图
平移视图是指不改变视图的显示大小,只移 动视图的显示范围,以便观察超出屏幕显示 范围的图形。 平移视图的命令主要有如下几种调用方法。 选择“视图/平移”命令下的子命令。 单击“标准”工具栏中的 按钮。 在命令行中执行PAN(P)命令。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1. 矩形框选
矩形框选是指当命令行提示“选择对 象:”时,在提示信息后输入 WINDOW(W)并按Enter键,然后将鼠标 移至目标对象的左侧,按住鼠标左键向 右上方或右下方拖动鼠标,这时绘图区 中将呈现一个矩形方框,释放鼠标后, 被方框完全包围的对象将被选中。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第4章 平面图形的基本编辑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本章要点 上机练习 习 题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本章导读
掌握调整视图的显示方法 掌握图形对象的选择方法 掌握删除与恢复图形对象 掌握改变对象的比例方法 如何改变对象位置 掌握修改对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3学时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4 栏选对象
以栏选方法选择对象时可以构造任意折 线,凡是与折线相交的图形对象均被选 中。该方法在选择连续性目标时非常方 便,栏选线不能封闭或相交。 当命令行中显示“选择对象:”提示信息 时,执行FENCE(F)命令,并按Enter 键即可开始栏选对象。
4.1.2 平移视图
单击“标准”工具栏中的 按钮或在命令 行中执行PAN命令后,鼠标光标变为形状, 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即可平移视图到 所需要的位置。实时平移是系统默认的移动 图形方法,如果要以其他方法移动视图,则 需选择“视图/平移”命令下的相应子命令或 在命令行中执行-PAN(P)命令,然后选择所 需的选项。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2. 以指定比例方法缩放视图显示
以指定比例方法缩放视图显示是指将视图放大或缩 小为指定的比例倍数,它不会改变绘图区中图形的 实际大小。 在命令行中执行ZOOM命令或单击“标准”工具栏 中的“比例缩放”按钮,即可指定比例方法缩放视 图显示。 在指定比例因子时,有3种输入比例值的方法,其 含义分别如下。
4.2 图形对象的选择方法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点选对象 框选对象 围选对象 栏选对象 以编组方法选择对象 向选择集中添加或删除对象 快速选择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1 点选对象
点选对象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选择 方法。直接用十字光标在绘图区中单击 需要选择的对象即可,连续单击不同的 对象则可同时选中多个对象。在未执行 任何命令的情况下,被单击选中的对象 将以虚线显示,同时显示对象的夹点。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 图形对象的选择方法
选择需编辑的目标对象后才能对该对象 进行编辑操作。执行SELECT命令便可 使用除快速选择之外的其他选择方法; 在没有执行任何命令时,可以使用的选 择方法有点选、矩形窗选、交叉窗选、 框选和全部选择等(?调出选项)。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3 围选对象
围选对象包括圈围和圈交两种方法,下 面分别进行讲解。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3 围选对象
1.圈围对象 2.圈交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1. 圈围对象
圈围是一种多边形窗口选择方法,与矩形框 选对象的方法类似,但圈围方法可以构造任 意形状的多边形,完全包含在多边形区域内 的对象均被选中。 当命令行中显示“选择对象:”提示信息时, 执行WPOLYGON(WP)命令并按Enter键即可 开始绘制任意形状的多边形来框选对象,多 边形框将显示为实线。
2. 交叉框选
交叉框选方法与矩形框选的方向恰好相 反。其操作方法是当命令行提示“选择 对象:”时,执行CROSSING(C)命令,将 鼠标光标移至目标对象的右侧,按住鼠 标左键不放向左上方或左下方拖动鼠标, 当绘图区中呈现一个虚线显示的方框时 释放鼠标,这时与方框相交和被方框完 全包围的对象都将被选中。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1 调整视图的显示方法
4.1.1 4.1.2 4.1.3 4.1.4 缩放视图 平移视图 命名视图 重画与重生成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1.1 缩放视图
掌握视图的缩放技巧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 重要因素。通过缩放视图,可以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显示尺寸,而图形的真实尺寸保持不 变,从而保证快速选择图形或查看图形的全 貌,其中主要包括快速显示全部对象、按照 图形界限、图形实际范围显示全图以及快速 显示所选对象视图等。 缩放视图的命令主要有如下几种调用方法。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学习目标
在对平面图形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编 辑的对象,在哪种视图显示状态下编辑对象, 如何删除多余的图形,以及恢复删除的图形 等问题都是读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这样 才能更好、更快地对平面图形进行编辑。因 此本章将学习平面图形的基本编辑,其中包 括调整视图的显示方法、选择图形对象、删 除和恢复图形对象、改变对象比例、改变对 象位置和修改对象平面图形的基本编辑方法。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 以其他方法显示视图
执行ZOOM命令过程中,在命令行中除有常见的选 项外,还有“中心点、动态、范围、上一个、窗口、 实时”选项,各选项的含义如下。
中心点(C) 动态(D) 范围(E) 上一个(P) 窗口(W) 实时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在进行绘图的过程中,需要返回到前面的视 图时,可利用ZOOM命令的“上一个(P)”选 项进行操作。但是,如果要返回到在这之前 的某个特定视图,而且需要经常使用这个视 图进行操作时,使用这种方法就比较麻烦。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该特定视图的 图形命名为一个视图,需要时调用相应的视 图即可快速显示。 执行VIEW命令或单击“视图”工具栏中的 “命名视图” 按钮,即可创建新视图。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6 向选择集中添加或删除对象
选择对象后,发现所选对象不正确或漏 选或多选时,可以根据需要取消选取、 向选择集中添加或删除对象。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6 向选择集中添加或删除对象
1.取消选取 2.向选择集中添加对象 3.从选择集中删除对象
在输入的比例值后跟x 在输入的比例值后跟xp 直接输入数值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3. 缩放到对象的范围
缩放到对象的范围是AutoCAD 新增的 一个功能,是指将选定的对象重新显示 并覆盖整个绘图区域。 在命令行中执行ZOOM命令或单击“标 准”工具栏中的“对象缩放”按钮,即 可缩放到对象的范围。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2 框选对象
框选对象是指按住鼠标左键在绘图区拖 动一个矩形框,然后通过矩形框选择图 形对象,在AutoCAD 中有矩形框选和 交叉框选两种框选方法。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2.2 框选对象
1.矩形框选 2.交叉框选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AutoCAD 中文版辅肋设计教程
4.1.1 缩放视图
在命令行中执行ZOOM(Z)命令。 单击“标准”或“缩放”工具栏中的 “视图缩放”按钮。 启动AutoCAD后,系统默认调用“标准” 工具栏,用户可以使用“标准”工具栏 来缩放视图。方法是单击“标准”工具 栏中的按钮不放,在弹出的“缩放”工 具栏中单击需要的工具按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