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他盼着那“驯美的白鸽儿”带他“向着新的故乡飞去”。现实的丑恶,未来的渺茫,理想的幻灭,使冯至和“五四”以后许多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由孤寂走向对美的追求。写作《昨日之歌》时冯至还主要是在校园中生活,与社会接触还有限。到了《北游及其他》,冯至则开始更多接触到现实的黑暗,更多品尝到人生的苦涩。哈尔滨之行使冯至的视野第一次真正扩展到社会,他的思想和感情也更为坚实。1929年8月出版的《北游及其他》共三辑,其中《北游》是最重要的一辑。一首《北游》,是诗人精神蜕变、心灵嬗递的写照和记录。更多地关注现实,使诗人空幻的理想坍塌,他苦闷、彷徨,然而并不消沉,

而是执著、坚韧地探索着前进的道路。现实的强烈刺激使冯至如此深刻地沉入“认识自我”以及认识社会人生的的拷问之中。他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过去,企图通过对往日生活的重新评估解答纠缠自己的苦恼问题。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促使冯至对自己的命运作沉痛的拷问时,不仅没有激起诗人改造现实的信念和热情,反而把他导向了带有哲学意味的生命和存在的沉思之中。诗人固然在省思自我的同时无情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但诗人更关心的是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应当指出,诗人在《北游》中所苦闷的有关生存和存在问题的焦虑,才刚刚是其开端,尚属由现实开启的初步的自觉。《北游》中个人的哀怨色彩已较为淡化,社会性和现实性浓厚多了,同时也增加了哲理性,使其具有一种冷隽的色彩。《北游》初步呈露出诗人由早年的浪漫抒情向哲理化抒情过渡和转变的端倪。《北游及其他》标志着冯至作为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成熟。

然而,冯至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没有沿着自己所熟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探索和追求新的诗歌风格。1930年,冯至和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冯至在上面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但这些诗风格平淡,艺术感染力大不如前。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陷入了危机。这与冯至当时的艺术追求有关。冯至曾经说,他当时写诗“已经完全把旧的‘形式’和‘韵’抛开了”。这表明冯至在反省过去的生活时,也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自己二十年代较为讲求格律和音乐美的诗歌,企图追求新的风格。就艺术理想和追求而言,冯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已经达到的成就而希望在风格上有新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但否定旧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意味着抛弃,它同时要求必要的继承、保留和发展,以形成自己新的风格。而冯至在新的创作实践中显然没有把把握好,这就使《骆驼草》时期的大多数诗表现出转折演变过程中的生涩和不成熟。

就在冯至艰难探索的时候,机遇终于来临了。赴德留学的经历为他诗歌风格的成功转变准备了条件。1930年冯至离开北京到德国学习,在那里他吸取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学养分。其中,对他思想和创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和诗人里尔克了。里尔克指示给冯至生活上应取的态度。里尔克认为,人必须自己担当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容旁人多少帮助。里尔克经常引用罗丹的“忍耐与工作”,使冯至感到“大半做人要从这里作起”,对人生抱执著的态度。从里尔克那里,冯至“重新学到了什么是诗,怎样对待写诗。”里尔克倡导的“工作”和“观看”对冯至建立新的艺术观有很大作用。“工作”意味着艺术家和诗人应当约束感情,最大限度地浓缩素材,将注意力凝聚在形式不断提高的要求上。而

“观看”则意味着要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自觉地使感情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呈现出雕塑样的风格。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里尔克的启示,经由冯至的吸收和消化,促使他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观。“工作”和“观看”成为其艺术观的核心。“诗是经验”是其对诗的本质的新的理解。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的自觉性,把感情客观化亦即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像一座座雕刻品一样,是其艺术理想。在此基础上,加上现实的触发,冯至终于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二个高峰。

1941年,冯至在差不多搁下诗笔十年之后,重新提起诗笔写下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这就是翌年结集出版的《十四行集》。《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少见的充满了哲理色彩的诗集。《十四行集》中二十七首诗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咏物诗。在这些咏物诗里,对象本身以它们本来的面貌像它们本身存在的那样被呈现出来,诗人的自我感情和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同一化的境地。总而言之,《十四行集》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清理,是诗人一次沉思的精神旅程。它绝不是像个别评论者认为的那样是面对黑暗现实向象牙塔、桃花源的躲避,它是自觉而深刻的对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探求。《十四行集》最大同时也是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更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哲理。从二十年代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四十年代初期的《十四行集》,冯至所完成的,不仅是诗风的成功转变,而且更是新的自我人格的完成:诗人已经成功地从一个浪慢性的抒情诗人转换成为一个哲理化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一生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探索,不断蜕变的一生。他在一首名为《自传》的诗中说:“我这一生都想是在‘否定’里生活”。在冯至的文学生涯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曲折,但由于勇于否定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如凤凰涅槃般,一次次超越自我,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诗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生命。它最忌的就是重复,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不仅是诗,一切文学都是如此。这就要求作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任何想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像冯至所做的那样。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