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
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曹操,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曹魏之奠基者”。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注重人才的挖掘与使用,这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下面将举几个事例来说明曹操注重人才的重要性与他的人才选拔策略。
首先,曹操以刘备为前朋友,曾互相借粮,对刘备的能力一直给予肯定与赞赏。
当刘备失去了建安十三年的荆州之地后,曹操主动接纳刘备,并借其手来剿灭黄巾军。
曹操深知刘备的胸怀壮志以及人才素质,在他手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刘备得以充分发挥才能。
这表明曹操在选择人才时,注重的是能力和潜力,而非个人关系或门派背景。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也展现了注重人才的思想。
他为徐庶击鼓为号,触动黄盖的悲壮故事,体现了曹操对于各自领域有独特才干的人的重视。
黄盖作为东吴将领,曹操了解到他的船舶战术和水战经验非常丰富,因而主动挖掘他的潜力,将其收为己用。
曹操的这种策略,赢得了黄盖的信任,并且使得曹操在水战中获得制胜的关键。
最后,曹操对于他手下文人的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将卧龙诸葛亮收为幕僚,虽然互有猜忌,但曹操对诸葛亮的才华很是钦佩。
在长坂坡之战中,曹操亲自与诸葛亮辩论,并言听计从,避免了曹军的失败。
曹操在采纳了文人的建议后,也将他们的才智与自己的决断相结合。
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曹操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挖掘与尊重。
综上所述,曹操注重人才的事例多种多样,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他都以能力为核心考量来选择和培养人才。
他在选拔人才时关注他们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拘泥于他们的背景与人脉。
这种注重人才的策略为曹操赢得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与政治成就,并对曹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Hebei Norma 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关玉生摘 要 本文从“不念旧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不惟德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指出其人才思想不仅对曹魏集团的建立与巩固有重要作用,就是对今天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才 求贤 唯才是举曹操其人,过去我是从小说中认识的。
因而,每每接受的是一个“残忍”、“奸诈”的形象。
近来读史,我发现曹操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子,历史真实的曹操和艺术加工过的曹操是两码事。
在曹操的性格特点中,既有残忍和奸诈的一面,又有大度、爱才、节俭和多情善感的一面。
特别是他的人才思想,不但过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现在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一、关于管人的官要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思想。
曹操的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掾属官员的选拔之中。
三国曹魏集团的掾属是分管人事的机构,正职叫掾、副职叫属。
在其中任职的崔琰、毛王介等人,都是曹操亲自遴选的。
崔琰,性耿直敢言,知人善知,具有美好的声誉。
曹操于是选他担任东西曹的掾和属。
授职之时,特发了一道手令:“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率时者已。
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从曹操的这个手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掾属官员选拔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选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社会作出表率,起到影响人、教育人的效果。
手令中所提到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三相让国,弃国逃走;史鱼是春秋时的卫大夫,临死对其子说:我数言遽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
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
死后,报告卫君,卫君按照子鱼生前要求擢用遽伯玉,而斥退弥子瑕。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
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
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
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壮志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作品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已经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高悬夜空的明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的喜鹊向南飞去。
环绕着树反复盘旋,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处?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都真心归顺于我。
2、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太。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
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
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
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
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曹操》我眼中的曹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提到曹操,会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欺犯汉朝皇帝,是乱世奸雄,狡诈无比。
可我对曹操的看法却和大家不同,我认为曹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曹操并不是一个卑鄙阴险、狡猾奸诈的小人,相反他是一个既往不咎,胸怀宽广的人。
官渡之战获胜后,他发现这有许多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应该把那些叛徒都给揪出来,然后杀掉。
而曹操没有。
他发现这些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赞叹他有如此容忍的胸襟,从此更是对他忠心耿耿。
曹操对排兵布阵,斗隐埋伏是很有研究的,有自己的打仗方法,在遇到强敌时,镇定自若,使军兵以为主将有破敌之策,而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冲杀,往往使敌兵溃不成军,望风逃窜,我们反过来,如果曹操异常紧张,军兵们一看主帅的脸色,就知道主帅无破敌之策,就会人心惶惶,无心恋战,所以说他带兵很有心理研究。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建安风骨”。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观沧海》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仿佛看到了他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毛主席对曹操的诗歌赞赏有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宁让我负天下人,不如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一句名言,大家以为曹操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可我觉得这正表示了曹操要统一天下的伟大理想。
曹操,你让我敬佩!篇二:《我眼中的曹操》我眼中的曹操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自古以来,曹操就被人称作“乱世之枭雄,汉室之奸臣。
”可谁知道小说里的人物有几分真实,谁又知曹操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呢?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时期,能在官渡之战里,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与能力吗?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曹操身上有些不恰当了吧。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策略
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策略顾实认为:“曹操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中国史中罕见的豪杰。
”[1]近年来多数学者也认同曹操的诗歌成就和驭才能力。
因此出现颇多研究曹操诗歌和曹操人才策略的文论。
但研究诗歌或研究人才策略的却多分开来谈。
首先研究诗歌方面的:比如孙桂平《曹操<短歌行>诗解辨笺》(《集美大学学报》2008年7月03期)进一步解释短歌行的寓意,探求《短歌行》是“横槊赋诗”还是配合“求贤令”抑或是宾主酬唱说,还是另有其它寓意。
其次研究人才策略方面的:比如赵昆生《析曹操“破浮华交会之徒”与“唯才是举”》(《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认为在曹魏政权建立、巩固的过程中,“ 破浮华交会之徒”和“唯才是举”是曹操消除汉末士大夫异己势力与选拔人才、构建势力集团的两个重要步骤。
以上仅单方面研究曹操的诗歌或单方面研究曹操的人才策略。
而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因此本文认为曹操卓越的驭才策略是在其人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本文试着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为例分析曹操的人才思想进而分析他在这种人才思想的指导下所采取的人才策略。
一、以《短歌行·对酒当歌》分析曹操人才思想(一)求贤若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者在这里强调他非常的忧愁。
而为何忧愁,愁到“忧思难忘”?一则对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希望建功立业的雄主来讲,人生苦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日为实现霸业难以预料。
不可谓不愁心。
二则曹操忧愁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为己所用,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这一节曹操不仅将自己焦虑建业的心情寓意在字里行间,更是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淋漓尽致的表述给天下的才子们知道。
(二)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这一节里,省略的两句“纵我不在,子宁嗣音?”一句“纵我不在,子宁嗣音?”表面是说服人才投奔他,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见实质上蕴含着曹操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的人才思想。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键入文字]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三国曹操东汉魏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兵败赤壁,火烧战船,不禁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
出谋千周,用兵不利,竞致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
同时也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的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
首先,他把爵赏有功以劝后进的事再次大家强调。
田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但其坚决不听封已经过去三年。
曹操本已同意,听畴所执至此又出《爵封畴令》,令中再次备赞田畴在北征乌桓时的嘉谋,同时把爵赏的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令文说,表封田畴亭侯,食邑五百,而畴悬恻,前后辞赏,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成一人之高,甚为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足见曹操对次看得很重,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该赐而未赐,失之多矣。
为什么?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是其一,但归根结底是此风既倡,有碍仕路不利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衷心于国事。
田畴不受封,客观上是对曹操用人思想的击打抵制,故里了洁行自高,不忠王事。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
曹操把田畴辞封的问题交由世子曹丕和大臣们讨论,曹丕将其比做古人子文辞禄,申胥逃赏,以为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或认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
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司隶校尉钟繇认为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
最后,曹操虽然宽恕了田畴,停爵赏而拜为议郎,但在实际上终以为恨。
与此同时,曹操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1。
辩论曹操与刘备谁更适合当领导者
1、儒家认为,一个能干的人没品德的话,越能干,越会做坏事,这不叫贤人,叫奸人。
曹操就说不然,才跟性可以分开,才干是一个事情,品性是另一个事情。
我只要用他的才,同时使用另一套制度来制衡他,使他坏的品性不能危害于我。
2、陈寿三国志中用折而不挠概括刘备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3、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陈宫问其故,曰“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人负我”4、曹操杀杨修,活,一盒酥,梦中杀人,5、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
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6、曹操借刀杀祢衡,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
7、曹操屠城徐州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黄巾军降将)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也就在这一年,曹操亲帅大军杀奔徐州为父复仇,没有抓住元凶,便血洗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万人。
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城邑无复行人”,“遂略地至琅玡、东海,所过残灭”。
最终导致本来可以德威并用而降服的徐州,却变成陶谦宁愿把城池给另一枭雄刘备,也不愿降曹,这一事件的另一后果是,后来新野百姓听说是曹操来攻,竟然宁愿跟着刘备走,也不愿意事曹8、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9、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
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崔琰推荐错了人。
崔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著名历史人物曹操的政治生涯及其思想
著名历史人物曹操的政治生涯及其思想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早年在黄巾起义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汉献帝的重用。
当时的天下大乱,各种叛乱不断,曹操认为政治和军事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解决政治问题。
所以他积极从事军事建设,在士兵的选拔和训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曹操还富有开拓精神,积极拓展国土,不断扩大他的统治范围。
曹操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恢复汉朝的官僚制度。
他参考了秦汉制度,并加以改革完善,为今后的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曹操还擅长用人,他聪明睿智,知人善用,从人才中发掘出来,并任用于政治、军事等领域。
他兼顾权衡,能够维持稳定,而且还能保持局势的掌控。
曹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法令,例如皇帝诏书、官员上疏、御史监察等制度,并把他们行使的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
曹操还密切关注人民的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他明确提出文书讲究公正、军队讲究纪律、捐税讲究公允、宴飨讲究节俭、治理讲究法律、建设讲究科技等治国原则,以此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曹操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实用主义,即对现实的高度关注,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寻求适合现实情况的解决方案。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军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整合,他想通过强大的军队来统治国家,以缔造一个强大的国家为追求目标。
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是强调义务,他坚持官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认为官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
他还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强调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把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之,曹操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甚至是军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他提出的原则和思想成为了后来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他的思想实验和措施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
他活动在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和出色的战略家的形象广为人知。
首先,曹操被认为是一个聪明、机智和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深谙政治斗争的技巧,并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曹操以其高度的组织能力和统一思想的能力,成功地集结了大量的人才,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魏国的发展。
其次,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
他在历次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出奇制胜的策略击败了许多敌人。
曹操善于利用兵力的优势和敌人的弱点,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有文学天赋的人。
他喜爱书法和文学,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他对政治、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充满了智慧和深度。
然而,曹操的权力欲望和手段也使得他备受争议。
他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残酷和不择手段的行为,对待政敌和平民都显得冷酷无情。
这也使得曹操鲜明的形象在历史上备受争议。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具有多重才能和领导力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领域,他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行为也让人对他的评价存在争议。
从《短歌行》看曹操之人才观
从《短歌行》看曹操之人才观作者:刘敏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8期【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现在就曹操诗作《短歌行》,从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历史影响分析曹操的人才观。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人才观影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
这里我一点也不想讨论曹操的忠贞好坏问题,其实,中国历史的忠奸好坏是没有定准的,基于此,所进行的评判,也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就曹操诗作《短歌行》,从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历史影响分析曹操的人才观。
《短歌行》写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此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与孙权刘备再决战,进而统一全中国。
在这一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
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无树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时的曹操年已过半,生命有限而事业无限,国家又正处于四分五裂、生灵涂炭的动荡不安之中,正大量需要人才之际,身边缺少的正是各种人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有感于生命短暂而功业未竟的迫切心情,写下了这首诗作。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曹操重用贤能吸纳人才
[键入文字]曹操重用贤能吸纳人才曹操东汉魏国曹操既总百官,权力日隆。
他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但又并非是那种单纯的权力欲者,而是要利用权力谋划大事,为将来的更大发展做准备。
他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
他要考虑军事,不失时机地征伐不臣,实现统一;他要考虑政治,以期存利除弊,取得天下大治;他要考虑经济,以期扭转土地荒芜、人相食的悲惨局面,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同时,他也要考虑如何准备条件、收拢人才、积蓄力量以利实现以上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诸多目标。
可以看出,曹操在如此众多问题面前,没有推倭,没有踌躇,更没有后退,而是毫不迟疑地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迎帝都许之后不久,局势尚未安定,曹操即在九月间给皇帝上了一份《陈损益表》。
损,削弱、减少;益,增加。
去掉或减少那些于世无补,于政无益,甚至害政的旧规陋制,增加一些适应时势需要的政策或措施。
无疑,这正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也是民众的期盼。
表章中,曹操提出了十四项改革建议,惜已失传,难知其具体内容,现录其主体部分如下:陛下即祚,复蒙试用,遂受上将之任,统领二州,内参机事,实所不堪。
昔韩非闽韩之削弱,不务富国强兵、用贤任能。
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以暗钝之才,而奉明明之政。
顾恩念责,亦竭节投命之秋也。
谨条遵奉旧训、权时之宜十四事,奏如左,庶以蒸萤,增明太阳,言不足釆。
不难看出,表章的核心内容当为富国强兵,用贤任能;所陈十四事,并非新创,而是遵奉旧训,在原有制令的基础上,权时之宜,结合新的社会实际提出来的。
事实证明,曹操总权之后,除了用兵之外,的确是把用贤任能和富国强兵摆在显著的、重要的位置。
当然,所谓富国强兵,只不过是引用一种传统的思想概念,借用战1。
曹操人才思想申论
第6卷第3期2008年9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 al Science Edit ion )Vol.6 No.3Sep.2008 文章编号:100823499(2008)0320123204曹操人才思想申论3李俊恒(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摘 要:曹操的思想来源是丰富而驳杂的,反映到其人才思想中,则体现为以申、商刑名法术之学为主,而辅之以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及其人才评判标准,其中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冲击传统富于改革与创新的另一面。
在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史上,其第一次提出的“勿拘品行”而“唯才是举”的主张,并予之法令化,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人才思想宝库,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曹操;人才思想;申商刑名;清议;唯才是举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学术界对他的关注热情始终不减,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但对其人才思想的关注却不多,即使说有,也多是关注其具体的用人之道,而并未真正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人才思想内涵之本身,言及研究成果也不算丰厚。
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仅就曹操的人才思想稍作爬梳,以填充于寥少,就教于时贤。
言及曹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及其来源更为驳杂。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曹操思想进行分析,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评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曹操思想的主导成份究竟是儒家、法家抑或是道家、杂家,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谓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仁智之见有别,紫朱之论必生。
笔者以为,曹操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商、韩刑名法术之学,这有大量的史实和曹操自己的教令言论为证。
同时,其思想中的儒家成份也不可忽视。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族崛起,儒学衰落,个人的生命意识与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 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关玉生摘 要 本文从“不念旧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不惟德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指出其人才思想不仅对曹魏集团的建立与巩固有重要作用,就是对今天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才 求贤 唯才是举曹操其人,过去我是从小说中认识的。
因而,每每接受的是一个“残忍”、“奸诈”的形象。
近来读史,我发现曹操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子,历史真实的曹操和艺术加工过的曹操是两码事。
在曹操的性格特点中,既有残忍和奸诈的一面,又有大度、爱才、节俭和多情善感的一面。
特别是他的人才思想,不但过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现在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一、关于管人的官要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思想。
曹操的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掾属官员的选拔之中。
三国曹魏集团的掾属是分管人事的机构,正职叫掾、副职叫属。
在其中任职的崔琰、毛王介等人,都是曹操亲自遴选的。
崔琰,性耿直敢言,知人善知,具有美好的声誉。
曹操于是选他担任东西曹的掾和属。
授职之时,特发了一道手令:“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率时者已。
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从曹操的这个手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掾属官员选拔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选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社会作出表率,起到影响人、教育人的效果。
手令中所提到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三相让国,弃国逃走;史鱼是春秋时的卫大夫,临死对其子说:我数言遽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
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
死后,报告卫君,卫君按照子鱼生前要求擢用遽伯玉,而斥退弥子瑕。
伯夷在历史上以谦让著称,史鱼则是公正无私的典型。
曹操用“伯夷”和“子鱼”比作崔琰,既是对崔琰的褒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宣示。
毛王介,在担任县吏时,就以公正廉洁著称,被曹操发现后,亦让他担任东曹掾的职务。
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得罪了权贵,据说,有一次曹操之子曹丕找到毛王介,要求任用他的一个亲属,被毛王介拒绝。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有人以西曹地位高于东曹为由,要求裁并东曹只保留西曹,想把毛王介排挤出去。
曹操了解到实情后,特地下了一道手令:“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不但11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没有撤销东曹,反而裁并了西曹而保留了东曹,保住了毛王介的职位。
曹操选用崔瑛、毛王介等人掾和属的官员,为曹魏集团聚集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史载:“琰、王介并典选举,其所举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拔敦厚,斥伪华,进冲逊,抑啊党。
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至乃长吏还者,垢面赢衣,独乘柴车,军吏入府,朝服徒行,吏洁于上,俗移于下。
操闻之,叹曰:用之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资治通鉴》第5卷第2079页)三国曹魏集团掾属官员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制订了正确的用人方面的方针政策,关键要有合适的人去贯彻执行,管人的人公正无私,才会造成一支公正无私的干部队伍,也才会带来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反之,管人的人行为不端,营私舞弊,干部队伍必然是不廉洁的,甚至成为龌龊集聚的场所,选好管官的官,不但过去是重要的,现在仍然是重要的。
二、关于用人“不念旧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思想。
曹操阵营中许多原来并不是他的部下,如被陈寿评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邰、徐晁,其中有三人来自敌方营垒。
张辽原为吕布部将,张邰原为袁绍部将,徐晃原为杨奉部将,谋士荀、许攸、郭嘉原在袁绍手下,贾诩原在张绣手下,这些人无论过去如何反对他,一旦投奔曹营,曹操都不予以计较,一概重用,许攸在官渡之战前,曾向袁绍献过置曹操于死地的方略,内容是:我军有10万,曹军仅一万余,曹军势单力薄,我们正面可以集结的是他所有的部队。
他的首都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一定空虚,我们如果派轻骑部队攻击他的老巢,定可成功。
许县陷落,我们则可以奉迎天子(指汉献帝)讨伐曹操,曹就成了瓮中之鳖,即令他不溃散,也教他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最后还是失败。
这本是一极为重要的建言,可袁绍却不能采用,许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遂投奔曹操,曹操听到许攸驾到,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奔出来迎接,鼓着掌大笑说:“许攸前来,我的大事成功了!”遂入座长谈。
曹操不但对许攸如此,对陈琳也是如此。
陈琳在袁绍麾下任记室(相当于秘书)时,曾撰写过一篇《讨曹操文告》,文告细数曹操罪过,极尽丑化之能把当过宦官的曹操的祖父曹腾称之为:“一代妖孽”,把曹操的父亲曹嵩称之为“乞丐”,把曹操本人说成是:“阉割过的宦官所留下来的丑类,既没人品,又没道德。
后袁绍失败,陈琳被曹操俘获,曹操亲自与陈琳谈话:“‘卿前为本初(袁绍字本初)作檄,但可罪状孤身,奈何上及祖父呢?’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今罪琳,琳亦知罪了,活琳惟公,杀琳亦惟公。
’操听其言,怒气益平,遂赦免陈琳,使陈留人阮禹同为记室。
”(《三国志》魏书、王璨等传)类似许攸,陈琳这样人还有一些,这些人以后都为曹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就说明,用人不计较个人恩怨,才能最大限度的团结人,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
三、关于对“不忘故主”的人“既怜其忠,又爱其才”,顺其自然的思想。
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鼎立之前,军阀林立,连年混战,彼此都想吃掉对方。
而要达到目的,人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此,曹操深谙此理。
然而,曹操热爱人才,却又不象某些“小国之君”对人才不讲情理,尤其是对那些“不忘故主”的人,担心流向对方,增加敌人的力量、百般陷害。
而是“既怜其忠,又爱其才”,何去何从,遵重他们的意见,建安四年秋(公元199年),关羽随刘备夺取徐州后驻守下邳,越明年,曹操和刘备为争夺徐州,展开激战,刘备战败投奔袁绍,关羽在下邳被曹操俘获,曹操敬重关羽的为人,赐赏甚厚,后观察他的志向,似无久留之意,于是让张辽访问原因何在,关羽叹息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
”(《资治通鉴》第五卷第2026页)后来袁绍派其名将颜良攻东都太守刘延,曹操为救刘延和袁绍军战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在白马之战中,关羽为报曹操厚恩,勇冠三军,只身杀入万军之中斩颜良首级,白马遂告解围。
白马之役后,曹操知道关羽辞去的日子不远,又重加赐赏,冀图挽留,关羽于是把曹操所赐全部封存,留下拜别的信,投奔身在袁绍军中的刘备,曹操左右的人提出要追杀关羽,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遂和刘备妻眷顺利到达袁绍军营。
对于曹操的这一义举,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若非有王霸之度,孰成至于此处,此实曹氏之休美也。
”(《三国志》蜀书,关羽等传)往事越千年,曹操放行关羽这件事仍给我们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各级掌握人事大权的领导在人才流动的问题上,也应该象曹操那样大度,况且我们今天的“人才流动”又多是在我们的国内流动,还没有流向外面去呢?四、关于“失晨之鸡,思补更鸣”,允许人犯错误,又允许人改正错误的思想。
能不能允许人犯错误和允许人改正错误,是能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关键环节。
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好,我们就能团结大多数,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反之,我们的力量就削弱。
曹操尽管是一个封建的政治家,他在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理问题上,比较宽容,只要不是“不可救药”,都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曹操的典军校尉丁斐(字文侯),建安末年随曹操征吴,因自家的牛弱瘦,用职务之便更换了一头官牛,后被人告发,受到了免官的处罚。
后来曹操见了丁斐,故意问他:“文侯,你的印绶哪儿去了?”丁斐知道曹操是跟自己开玩笑,于是回答:“拿去换大饼吃了。
”曹操听后大笑,对身边的人说:“东曹掾毛王介多次跟我说,要我重重处罚丁斐,我并不是不知道丁斐不清白,只是我有了丁斐,就象有的人家有了善捕鼠却爱偷东西的狗一样,偷东西虽然要造成一些损失,却可以使我的东西保存完好!”于是又恢复了丁斐的官职,象过去那样信任他。
曹操在为此专门发的手令中说:“谚曰:‘失晨之鸡,思补更鸣。
”昔季阐在白马,有受金取婢之罪,弃而弗问,后以为济北相,以其能故。
”手令中所提到的季阐,原是曹操手下的将军,建安五年(公元207年)随曹操征白马(指在白马同袁绍作战)时,犯过接受贿赂,夺取人家婢女的罪行,曹操却因为他有才能,没有处罚,后任命他为济北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允许人犯错误,同时也允许人改正错误。
正如他在《手令》中所说的:“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人犯了错误,好比“失晨的鸡”,不要不让它报晓了,让它再补叫一声,这一声也许更宏亮。
五、关于“不惟德修”,唯才是举的思想。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局面逐渐形成。
曹操在对江东孙权,巴蜀刘备几次用兵都没取得预期的效果。
他深感创业的艰难,认识到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须贯彻“吾任天下之智力”的方针,网罗更多的人才。
基于此,他先后三次下《求贤令》,唯才是举。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
三次《求贤令》提的最多的是管仲、陈平、韩信等人。
“管仲,桓公之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113关玉生 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114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率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第三次《求贤令》)文中所提到的管仲,年青时穷困。
曾和鲍叔牙一同经商,等到分财物时,欺鲍叔牙多取,落了个不廉之名。
后又侍奉齐公子纠,帮他谋害姜小白(齐桓公),但桓公不计较这些,仍用他为相,终于成就王业;陈平其人,在家曾有“盗嫂”的污名,魏无知把他推荐给刘邦后,周勃,灌婴知其在家和嫂子私通,因此向刘邦提出抗议,刘邦责备魏无知,魏无知说:“我向你推荐的是人才,不是他私通嫂子”。
刘邦觉得有理,大胆予以起用,陈平在楚汉相争中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
韩信年轻时是个无赖,既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曾负“跨下之辱”之名,楚汉相争,曾投奔项羽麾下,项羽不能用之,经萧何荐举到刘邦手下任治杰都尉,不满意此职逃走,后经萧何再一荐举,刘邦终于拜为大将,遂帮助刘帮制定“东进之策”,战胜了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