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应用分析行为疗法概述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广发性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因此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变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Lav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成为应用行为分析教学法。它强调运用功能分析法,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采用“A-B-C”模式,即“前因(需要)--行为—结果”来塑造正性行为,该方法是目前孤独症患儿早期教育训练最有效的操作性方法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强,方法较简单的特点。

Lavas曾在1987年报道过其纵向研究的成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运用ABA技术训练两三年,训练时间每周超过40小时的实验组有47%智商超过100,每周训练10小时左右的实验组只有2%智商超过100,而没有任何训练的对照组智商没有明显变化。后继的研究表明,有90%的孤独症儿童经过训练有显著效果,而1岁2个月是孤独症儿童应用分析疗法进行行为训练的最佳开始期。后来McClannahan等的研究认为,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年孤独症患者。

一、行为学家的观点

1,行为曲线

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密集度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落于中央位置。而行为过少和行为过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正常人也会存在行为过多或过少现象。

2,正常人的过多或过少行为

正常人也会存在过多的行为,如:有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转笔,他的这种转笔行为发生的频率过多,就形成了一种过多行为,通过转笔这种过多的自我刺激行为,他可能学习的更加认真,投入,学习效率可能会更好。再如:有的人很喜欢讲话,而有的人则很喜欢运动。这些都有可能是以过多的行为形式出现。但也有的人非常内向,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了空闲时间也是呆在家里不喜欢出去;不喜欢讲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往往表现为过少的行为。

3,过多或过少的行为不是问题行为需满足的条件

正常人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但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些现象有问题,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发生

频率属于少数人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也满足以下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是正常的。首先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它不能影响个体学习新的行为,其次不能影响个体以前学习到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的社交活动,最后它们不能影响个体独立生活的能力。凡是不能满足

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都应该充分的进行思考,往往那种行为就是问题行为,要予以进行行为治疗。

4,行为学家对于孤独症患者的观点

行为学家认为孤独症患者在行为上出现了行为的缺陷和行为过度的表现。行为缺陷的表现为言语交流的接受和表达,非语言交流,独立游戏(兴趣)和集体游戏,自理行为等。行为过度的表现常常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刻板行为,暴躁行为。而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就是要使其过少的缺陷行为通过训练使其增多,同时运用行为学的方法使患儿过多的行为得到控制。

二,ABA的优点

1,该方法把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分解成小单元行为,也就是简单行为,通过回合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小单元行为,然后再通过训练慢慢把复杂的行为复原出来。例如:洗手,扣扣子等复杂的生活自理行为即是通过这种程序进行训练。

2,个体化明显。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时,程度不同德孤独症患儿,从哪个小单元开始将行教授,从哪个起点开始也不同。

3,教授的是功能性的课。也就是在课程的选择上选取在患儿社交上的“重要”的行为。

4,正面性干预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较正确的行为而不是进行纠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不让患儿有出错的机会,可能通过及时给予提示的方法实现。

第二章功能分析模式

一,功能分析模式(ABA模式)

ABC模式是分段性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前因—行为—结果)

1,ABC行为观察记录表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的问题行为(目标行为)之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经由实际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发生之来龙去脉加以记录。换句话说,老师必须亲眼观察到,知道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为何;问题行为出现后,紧接着产生了什么事,即行为结构为何?才可以记录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上。

使用本观察记录表有三个主要的用途:①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能力,因为教师必须记录问题行为出现前与出现后的相关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经常利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的行为,能有效的增进教师观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②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了解。如:孤独症患儿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也可以获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环境中的哪些人、事、物有关。③增进教师客观而非主观研判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进而增加辅导的能力。

2,前因

前因是对行为之前环境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如:时间,在什么时候进行训练;地点,选择在哪里教;人,由谁来教(父母,教师,孩子)。事情或活动,行为发生前发生的、导致行为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在训练中指令,教学方法,教材等也属于行为的前因。

3,行为

首先行为是具体的,特别的,也就是说行为应该是详细的、明确的,不同的人的一个具体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其次,行为是可以看到的;再次,行为是可以衡量的,它的发生的次数是可数的。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脾气、有礼貌、伤心均不是行为分析疗法中的行为。

4,结果

结果是行为获得的东西,它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为的发生。强化(正、负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反之惩罚会减少行为的发生。①正强化,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使这种行为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的几率增加。例如:当患者遵守纪律,保持安静时给其喜欢的玩具,患儿以后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的现象出现增多。②负强化,是指行为者置身于或即将置身于一个厌恶性情景中,当其采取某项行为后,该厌恶性刺激会终止或避免,即当患儿做出好的行为后,其厌恶的刺激消失。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的刺激如:不允许出去玩,当患儿安静了以后,撤销厌恶的刺激,才能出去玩。③惩罚,是指在某行为出现后出现的某一事件,该事件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下降。即:当患儿做出不好的行为后,厌恶的刺激出现。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性刺激(不允许出去玩)。

在ABC的训练中往往设计前因(特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指令等)下,使患儿出现期待的目标行为,然后给予结果(强化物),从而促进目标行为的维持及更多的发生。

二,强化物的分类

强化物不是奖励,它是能增加或维持行为的环境中的任何因素。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强化,如:通过努力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精心打扮自己以后,获得别人的赞美等。在分段式教学(回合式教学)的操作中,强化物是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或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子能起到“奖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