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学术融进生命
2010-07-20 14:39:00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徐宝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英年早逝给我国的新闻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从他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这两个角度,对他在新闻学方面的贡献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就徐宝璜对当今新闻界的启示作了一些个人的探讨。
关于徐宝璜
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芝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校长室兼任蔡元培的秘书,1918年10月,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以后,先后在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担任过民国大学代理校长、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第三中山大学劳务农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注册部主任等职。1930年为北京大学筹办新闻系,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930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授课时,因高血压脑溢血“猝然晕厥”,送协和医院急救,6月1日与世长辞。
徐宝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绝不是昙花一现,其成就可以说是不朽的。他在留学美国期间主攻的是经济学,其次才是新闻学,他一生成就最卓越的却集中在新闻学,堪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他一人就拥有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指1918年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讲新闻学选修课),担任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主任(指1923年在平民大学任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黄天鹏在《新闻学纲要要序》中指出,徐宝璜被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推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和“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大力引进了一批学有所专的新派人物。徐宝璜这时已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晨报》馆任职,蔡元培因“闻其贤,聘其为教授,兼校长秘书。
由于蔡元培延聘老师时注意学力,不讲资历,使北大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徐宝璜任教授时年仅25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蔡元培开创了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鼓励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吸引了到学术研究方面来,故这时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如繁星闪烁,各种学说竞相争长,鸢飞鱼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北大成
为全国唯一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的一所学校,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为徐宝璜在新闻学方面的建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18年秋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既凝结了他的心血,又为他开创我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是五四时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社团之一,主要发起人有蔡元培、邵飘萍、徐宝璜等人。蔡元培任校长后,不仅注重学科的完善,而且鼓励举办各种讲演以补课业不足,他曾有设立新闻讲演会的计划,得到邵飘萍、徐宝璜的响应和支持。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之后,1918年7月,《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刊出由蔡元培亲自拟定的研究会八条章程,规定该会的名称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并特别声明它“隶属于北京大学”,以“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为宗旨,规定“凡校内外人均可入会为会员”,“校内会员每人年纳会费四元,校外八元”,凡在会内研究满一年者,均由该会发给证书。
随后,蔡元培亲自出面公开招收会员,并于1918年9月下旬连续四次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招收会员的《校长布告》,很快就有数十人报名入会,其中多数是北大学生。10月14日晚八点,在北大理科一间教室(现沙滩马神庙北大旧址)召开研究会成立大会。会上蔡元培以校长身份作了演讲,叙述了他和新闻界的因缘,回忆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苏报》、《警钟日报》等革命报刊活动的战斗历程,勉励会员要总结“我国新闻界之经验”、“归纳之而印证学理”。主持会务的徐宝璜作了《新闻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的报告。会上,推举蔡元培为研究会会长,徐宝璜为研究会主任兼导师,邵飘萍为兼任导师。
研究会的活动规定为每周2次,一般安排在星期一、三的晚上,后来在星期天的上午增加了一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听导师演讲,有的时候也组织一些讲座和练习。研究会的事务所就设在文科大楼2层徐宝璜的办公室内,主要集会地点是文科大楼3层的第34教室(有时是第35教室),这个文科大楼就是现在位于沙滩五四大街北侧蜚声中外的红楼。
研究会成立四个月后,1919年2月,因会务发展过快,会员增多,徐宝璜由于兼职过多,难以全力以赴,于是主动提议改组,1919年2月19日,召开改组大会,徐宝璜改任副会长。改组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新简章,将名称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个名称上的一字之差更加突出了新闻学这个研究方向和领域,同时办会宗旨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经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毛泽东是这次大会的24名参加者之一。
1919年10月16日,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17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发了该会发给证书的名单,获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获半年证书的有32人,毛泽东名列“得听讲半年证书者”名单中的第10名,但举行第一班研究期满大会颁发证书时,他离开北大去湖南了。可以肯定,在这里学到的新闻知识对他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一定有不少帮助。抗战前夕,毛泽东在致蔡元培的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五四时期北大课堂”,这“课堂”自然包括徐宝璜讲授的课程。
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还创办了《新闻周刊》,它是当时国内唯一传播新闻学
知识的刊物,每周一期,共出版3期,这份会刊得到徐宝璜的精心指导。1920年10月后,研究会因骨干成员相继离校,特别是徐宝璜因受蔡元培委托出任民国大学代理校长,无瑕顾及会务,研究会的活动急剧减少,年底完全停止活动。
徐宝璜与《新闻学》
徐宝璜一生提倡新闻学,并在百忙缠身之际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主要新闻论著有《新闻事业》(与胡愈之合著)、《新闻纸之性质及其价值》(《新闻学刊》)、《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报学杂志》)《新闻事业之将来》)(《报学杂志》)等,而以《新闻学》的成就最高。
徐宝璜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一位导师,为会员系统讲授新闻学原理,并作为北京大学政治系四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他对讲稿反复研究修改,最后汇集成书。徐宝璜曾记述了这部专著的成书过程:“客岁(指1918年)蔡校长设立新闻学研究会,命余主任其事,并兼任导师。余乃于暑假中,正式加以研究,就所著《新闻学大意》一篇,以为开会后讲演之用(此稿曾登客岁九、十、十一、三月发刊之《东方杂志》)。开会后,余继续研究,加以会员之质疑问难,时有心得,遂将原稿加以修正,成第二次之稿(散见客岁秋间之《北京大学日刊》)。今年暑假前,复修正一次,为第三次之稿,曾登于第六、第七、第八等号之的《新闻学》。此则第四次之稿也。”从中可看出徐宝璜严谨治学的作风,他还表述了刊行此书的目的:“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导其正当之方向而行,为新闻界开一新生事”。这一鲜明目的的反映了其出书的进步性,此书由蔡元培亲自校阅并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邵飘萍认为此书“在我国的新闻学史上,有不可抹灭之价值”,这绝非过誉。因为新闻学研究会开启了在我国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先河,而《新闻学》则是这一研究最早的成果。
《新闻学》共分14章: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纸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彩;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纸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纸之销路;通讯社之组织。徐宝璜以区区6万字,架构了整个新闻学的体系,实在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该书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常为新闻学著作所引用,比如他把“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概括为六个方面:“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关于新闻的定义,他写道:“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新事实也”。他把“新闻之精彩”(即构成新闻的要素)归纳为六点:“个人之关系”、“人类之同情”、“求胜之竞事”、“著名人物之姓名”、“著名机关之名称”、“事情之稀奇”。他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为:“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
书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和生动的例证。例如他当年就把新闻比作“鲜鱼”:“新闻如鲜鱼,登载销迟其价值不失亦损”。对于新闻的时效性,他说:“在欧美之新闻界,…昨日‟已成不祥之名词,多改用…今早‟、…今午‟、…今晚‟、…方才‟等字矣。”谈到构成新闻要素的著名人物和机关时,他举了当时各报均登载的一条新闻《黄陂潜心佛学》为例。他的大意为,黄陂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