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翻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它在云霞忽明忽暗时可以看到。
注释:(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或:有时。
睹:看到。
)
明确:用瀛洲衬托天姥山。
瀛洲烟涛微茫表现天姥山的神秘美妙
天姥云霞明灭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翻译:天姥山直插云霄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那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面对着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注释:(横:遮住。
拔:超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掩:遮蔽。
赤城:和“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此:天姥山。
欲:好像要。
倾:倾倒,拜倒。
)
明确:运用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高峻、雄伟,表现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
而且赋予强烈的气势和动态感,为下文写梦游做了铺垫。
(诗人梦游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等,有何用?一是以“烟涛微茫”的瀛洲之难求衬托天姥山的可寻,使诗歌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
二是把天姥山和五岳、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突
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
)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翻译:我想凭借越人的话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注释:因:依据。
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
明确:这两句为过渡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
既交代“梦”的缘由,也点明“梦”之所向。
“飞”字,形容速度之快,表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一夜之间飞过镜湖,且有明月相伴相随,这些都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禄水荡漾清猿啼。
翻译:湖光月色照耀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刻溪。
谢灵运住宿过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岸边的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声。
注释:因:依据。
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
至:到。
剡(shàn)
溪:水名,在浙江峰(shèng)州南面。
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
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渌:清澈。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明确:入梦第一景:(月夜)飞度镜湖——(寂静清幽)清幽雅致。
“照”“送”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月光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梦境的第一个层次,写梦至溪的情景。
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抵测溪,来到当年谢灵运留宿处,
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翻译:我脚上穿着谢灵远当年穿的那种木履,亲自登上直上云霄梯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啼叫。
注释: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各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保留后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保留前齿。
屐,以木被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司的山路。
半璧;半山腰。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
山上有裸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
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眼着它叫。
明确: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李白借写谢灵运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入梦第二景:(清晨)半壁日出——雄奇壮观。
“著”“登”动作的连写,可看出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
到达半山时,眼看海上日出,耳闻天鸡鸣叫,诗人心情是愉悦的。
写梦登天姥山的景象如同一幅神奇的画面,是梦中特有的境界。
有驻足半山,远望海上红日升空、听闻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阔大的意境美。
“半壁见海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翻译:岩石千折百转,山路弯弯曲曲,方向不定,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
(我)迷恋着山花,依倚着怪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黑云沉沉啊好像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了烟雾。
注释:千岩:重叠的山岩。
万转:山路弯曲不断。
暝;天黑、夜晚。
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使……战栗。
层巅:山顶。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明确:“殷”字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震动。
入梦第三景:(傍晚)山中奇景——神奇迷离。
写幽深的峰峦中所见的惊险神奇的境界,这是梦游的重点。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白天的游程,正当游赏极乐时,夜幕忽然降临,出现了可怕的景象:熊咆哮,龙吟啸,岩泉为之震荡,深林为之战栗,峰巅为之震惊。
浓云欲雨,流水腾烟。
不但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咆、吟表达情感,就连深林、层巅也要战梁、震惊,声势何等浩大。
这里描写了一幅昏暗恍惚、神奇迷离之景。
这里采用了楚辞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起楚辞的风格,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7.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翻译:电闪雷鸣,山峦崩塌。
仙府的石门,匐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整个天空广阔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神仙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里的神仙纷纷降下来。
老虎弹奏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排列着,像麻一样多得数不清。
注释:列缺:指闪电。
列,通“裂”,分裂。
缺,指云的缝隙。
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霹雳:疾雷声。
丘峦:山峦。
洞天:道家称仙人住的洞府,洞中别有天地,故称“洞天”。
扉:门扇。
旬(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天空。
金银: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虹的一种,雨天产生的虹分为两种:主虹、副虹。
主虹外红内紫;副虹在主虹外侧,内红外紫,称之为霓。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鼓:弹奏。
瑟:古代弦乐器的一种。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回,回旋、运转。
明确:用四字句写电闪雷鸣,山崩石裂,洞府石门,訇然中开。
于是,诗人把幻想推向以霓裳为衣,以风为马,纷纷飞下的仙人。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神仙之多,犹如乱麻。
这是梦游的高潮。
想象在一片迷蒙之中,突然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
“匐然”表现出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时惊天动地的气势。
在石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而石门打开以后,景象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这样,前
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入梦第四景:(夜晚)神仙登场——壮丽辉煌。
仙境的光明、辉煌、欢乐,让人心驰神往。
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也达到了极致。
(1)诗人通过奇谪瑰丽的想象,以超越尘俗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
(2)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村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8.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翻译:我的魂魄忽然惊动,猛然惊醒起来,坐起身长叹。
醒来的时候身边
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注释:悸;心惊。
恍:恍然,猛然。
嗟(jiē):感叹。
惟:只有。
觉(jué)时;醒
时。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明确:一个“忽”字将诗人从绚烂缤纷的仙界拉回到现实。
诗人刚才还在与众仙共舞,突然间回到现实社会。
写梦醒情状。
诗人惊醒回到现实,不禁长叹,觉得枕边缭绕仙气的烟雾顿然消失。
“忽”“恍”“惟”“失”等把诗人的失落、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恍惊起而长嗟”生动地描摹出诗人梦醒后不知所处、怅然若失的情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
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
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景象: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洞天仙境特点: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小结:诗人向读者展示了梦中四景。
一方面从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另一方面描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
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翻译:人世间快乐的事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
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注释:此:指梦游天姥山。
明确:诗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禁不住发出快乐短暂、时光无情、世事无常的悲叹。
“古来万事东流水”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沉的感慨,流露出诗人的消极情绪。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诗人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的虚无伤感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10.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翻译:与东鲁的诸君告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我的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注释:君:指东鲁的朋友。
何:什么。
且:暂且。
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
等待。
明确:回扣诗题“吟留别”,回答朋友“何时还”的问语。
诗人要通过游访名山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归来之日遥遥无期矣。
“且放”二句,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心迹:对当时的黑暗势力,绝不妥协。
一问一答,其中蕴含诗人的隐逸之志。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喜笑颜开?
注释: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摧眉,低眉。
事:伺候。
开心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表现出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夷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1)这两句诗表现了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
(2)它是全诗的诗眼。
因为本诗主体虽然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目的却是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表现诗人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及对现实的不满。
因此这两句诗与本诗意旨是
统一的。
板书
入梦之由——越人语天姥(现实)天姥可睹,高大雄峻——向往
月夜渡湖(月夜)——(寂静)清幽雅致
梦游半壁日出(清晨)——雄奇壮32观
梦游天姥天姥山中奇景(傍晚)——神奇迷离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追求自由(梦境)神仙世界(夜晚)——壮丽辉煌
吟留别
惊梦长叹——不得开心颜(现实)
补充:2.探讨“梦游之景”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接着便写梦境。
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一夜飞到了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鸣,景象清幽,这是第一梦景,这里是古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
于是,穿上谢公特制的登山木展,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景色壮观,令人心醉。
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月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美,此为第二梦景。
再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清早到傍晚的一天的路程。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岭、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的游兴。
这幽美之景可称第三梦景。
夜幕降临了,诗人梦游中的所感是“熊咆龙吟”“栗深林兮惊层巅”;天气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多么令人恐怖啊!这是梦景之四。
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居所的洞府石门打开了。
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
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场拉开序幕。
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
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
这便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可惜,一觉醒来,梦景消失。
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归纳整理
1 识记字音
鸾回车(luán) 石扉(fēi) 瀛洲(yíng) 天姥(mǔ) 向天横(héng) 剡溪(shàn) 渌水(lù)
谢公屐(jī) 倚石(yǐ) 殷岩泉(yǐn) 水澹澹(dàn) 霹雳(pī lì) 訇然(hōng)
2 通假字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同“裂”,分裂)
3 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义:实在。
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云霞明灭或可睹(古义:暗。
今义:使熄灭;灭亡;消亡)
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义:超出。
今义:抽出;挑选;夺取)
4 一词多义
列缺霹雳(动词,同“裂”,分裂)
列仙之人兮列如麻(动词,列队)
欲我欲因之梦吴越(动词,想要,希望)
云青青兮欲雨(副词,将要,快要)
身登青云梯(动词,攀登)
登轼而望之(动词,登上)
登五谷丰登(动词,庄稼成熟)
五子登科(动词,考中)
迷花倚石忽已瞑(动词,不注意,不重视)
忽忽魂悸以魄动(副词,忽然)
世间行乐亦如此(动词,在此是“享受”的意思)
行须行即骑访名山(动词,行走)
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事情)
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动词,侍奉)
惊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使……震惊)
恍惊起而长嗟(动词,惊醒)
5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倾”的趋向,向东南)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作动词,弹奏)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作动词,侍奉)
(2)动词的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6 文化常识
折腰:弯腰行礼。
也指屈身事人。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后来引申为“倾倒”,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衣裳(cháng):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的“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