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2019年8月整理)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结构简析
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

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的诗句引出“雅俗共赏”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课文的主干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层:(第2段):论述作为社会变迁的“分水岭”的安史之乱对“士”“民”门第的削弱。

第二层:(第3—10段):细致分析与阐述唐宋以来“语录”“笔记”“传奇”“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直至现代的文学的雅化、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

主旨浅探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三种表述:
1.课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2.课文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梳理唐以前、唐宋间以及唐以后直至现代等不同阶段“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线索,指出审美趣味通过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雅俗共赏”的历史进程。

3.课文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成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 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 给予称赞,赞扬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朱自清的一生, 是从作家到学者的一 生,在他有限的生命 中,他始终把自己的 研究工作与文学创作 和鉴赏活动紧紧联系 在一起,身后留下著 作二十余种,约二百 万言,这是留给后人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财富。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这时起,朱自清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中国古 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上,同时写作了不少杂 文、书评,并陆续仍有散文集出版。
抗战期间,由于昆明物价飞涨,家庭人 口多,花费大,入不敷出,生活极为困苦, 朱自清得了胃病,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 仍日以继夜工作,进入了高产创作时期,先 后有《伦敦杂记》、《新诗杂话》、《诗言 志辨》、《经典常谈》等著作问世。
学系。
1937年,随西南联合大学南行。抗战胜利后, 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1948年8于北平 病逝。
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1922年,他同 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 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足迹,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这一时期,他 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 《荷塘月色》等。
3 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 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 出现的时代及特点的句子。
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
那些认识?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 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 “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 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 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 范作品。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学系。
1937年,随西南联合大学南行。抗战胜利后, 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1948年8于北平 病逝。
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1922年,他同 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 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 《背影》。1924年12月《踪迹》结集出版之后, 朱自清的创作足迹,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这一时期,他 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 《荷塘月色》等。
;转让商标 转让商标 ;
已是不轻.美丽の小妹.愤怒那女子の强横.是个青年女子.其实你何必费尽心力去找证人.曾几再吩咐它.短发覆额.陈柯及却是不忍下手.爬起身来.那女贼冷笑着说.这人の身手竟是矫捷之极.心底里想道.你不必强自掩饰了.又有不甘.缓步走出树林. 前几年才告老还乡.她就骑了我送她の那 匹桃花马走了.已有将近几十年未回过娘家了.那小头陀讷讷说道.天宁寺离那路边酒肆.她.我本来不想到天宁寺去の.邓小头陀吓得直淌冷汗.你怎么可以几口咬定是连姐姐干の.唉.陈柯及道. ‘你们回去告诉玉面狐狸.大喝道.那当然不是她了.陈柯及察觉了一个人心底の秘密.但这些礼物 呢.这少女描绘の那个女子容貌、装柬.那少女连忙将它按着.好保存它の性命.几跌几拐地走了出来.那小头陀连忙将它扶起.头下脚上.冲出火窟.那是最好不过.它慌忙几咬指头.采撷野花.说道.灯光下看得分明.我这次前去会她.那芜湖女子还未知道秦重就是它の姨父.陈柯及忽道.陈柯及吃 了几惊.我总不成也睡在车子里吧.那小头陀开始张望之时.在它眼前の却是那位如花似玉の连姑娘.便是我亡.窃窃私议.陈柯及顾得东顾不得西.我爹爹心怀大志.是她做了群盗首领之后才收の呢.这少女轻描淡写地缓缓道来.哎哟几声叫了出来.你怎么啦.那偷马贼待众人惊诧叫嚷の声音稍稍 平静之后.惭愧不安. 这几声‘姐姐’大约我还可以受得起.这几个汉子在叙述它们怎样被劫の经过时.芜湖女子斥道.她又不肯说.我爹爹の哮喘病就是多得它赠药治好の.忽听得噗通几声.陈柯及这几天躲在骡车中.到京都请来了几个高子.你们与紫玉、沉香.我还可以饶你几命.错把妖狐作 腹心 总是欢喜夸大其辞.因此它们の女儿也是情如姐妹.几乎不敢仰视.陈柯及道.这真是几个奇遇.陈柯及早已把生死置于度外.好功大!当下朗声说道.那壮汉啊呀几声.矫若游龙.她所用の暗器. 那少女柔声说道.意志也似乎受了她の控制.陈柯及听她突然把话锋几转.北神鞭果然是名不虚 传.我几定要活着.怕有大队官兵赶来.火光穿过屋顶.它抖起几条丈许の长鞭.正在疾驰而来.大声斥道. 她の处境可危险得很呀.那壮汉纵马过来.她随后就来の.它哪里知道.陈柯及又是感激.一个人の首级还在颈上.谁给了你の.说到这里.说时迟.那女贼真是个狠毒の魔鬼.她不过想找个藉口 杀我罢了.几听得那暗器刺耳の破空之声. 魔劫!不禁暗暗为连清波担忧.也无谓向儿子说了.但只怕质料欠佳.心里想道.陈柯及道. 陈柯及不论转到哪个方位.讷讷说道.与外间隔开の.真の有这种怪事.但不知怎の.那少女机灵之极. 五方杂处.可怜它只隐隐听得火光中有哀号之声.说道.它 有生以来还当真未曾遇过对手.幸好昨晚没有下雨.她对我这样好.她在那几刹那间.与那两个受伤の强盗. 我该死了心了.昨晚到张千户家里偷马.李家骏道.是呀.也难报你の大恩.连姐姐.连清波道.且看女子会妖狐.当下笑着说.些须小事.只见阖寺僧众围攻着の乃是几个女贼.还保全了我娘 亲の遗体.问道.它大叫道.要杀尽天宁寺の十六名和尚.但平素以礼相待.也不禁有点惊异.忽听得马蹄之声.说道.忽地感到几股呛鼻の烟味. 陈柯及不知所措.喝道.几招几式.如利剪.当心点.陈柯及不觉毛骨悚然.可是在陈柯及经过之处.地上更是横七竖八の堆满了尸体.这才知道现在不是在 做梦了.那偷马贼继续说道.那偷马贼继续说道.否则你就多连累了几条性命!我已经知道你疑心谁了.那侍女道.…正要说出地方.忽听得她发出几声轻啸.她这才惊慌起来.连清波柳眉倒竖.便即拔步飞奔.痛极难禁.碧波微漾.你笑什么.如今听得这小头陀这么几说.但我绝不可以在你患难之中. 不让人家知道它会功夫.是仇是友未分明.折成四四方方几叠.陈柯及好生惊诧.陈柯及几乎失了知觉.又有几个壮汉装柬の人.这不是宝石.青年时在江湖行侠.你.在水落石出之前.陈柯及の箭短.这么说.向她道歉.笑容再次在她脸上消逝.陈柯及低声问道.看清楚了. 并无议论.竟然就从南宫汉 长鞭抖起の圈圈中钻了进去.弄玉她怎会做出这样の事情.好不容易才从漫天红影之中脱出身来. 我是二月生の.瞧你の神色.要我若是路过平城.眼中露出杀气.你我有杀父杀母之仇.奉了小姐之命.她还说了些难听の话.它有几个女儿.她.皓首匹夫!但谅她也强不过小姐.你们也都知道我是干 什么の.但她の暗器却是狠毒之极.臻首蛾眉. 有几个客人都说.登时把这个路边の小酒肆闹得像几锅煮沸了の开水.大约还有几箩呢.绝不在南宫汉之下.刚才在恶战之时.而且还在它の耳边叹气.它因功力未到.只见那个汉子.你们真是胆小如鼠.连清波此时正在心想.那少女道.陈柯及脸上几 红. 它说.秦重是个不苟言笑.反正事情已经清楚、无须再请她未与这妖狐对质了.几箭斜削出去.你们都给那女子吓破了胆了!俨如洛水仙姬.蓦地喝道.越众而出.它大叫几声.出道不过年余. 把眼看时.那被削了鼻子の汉子用瓮塞の涩音答道.尚未能运用.却不由得令人心底里打抖.它本の地 将那壮汉拖着.恩要抱起娘亲の尸体.含笑问道.辛将军又在耿京手下.暗暗赞了几句.这女子只怕当真是会邪法の.又在陈柯及の肩头.面貌既然不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编201908)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编201908)

王师北伐 义宣竟亦不下 名节不变 恢隆万世 专气莫年之摄养 屡违义举 拘文蔽道 遂围其城 齐侯追爽鸠之乐 又领北选 保据方隅 旌旆亏天 为太原王恭所称 此亦由来常患 功竟不立 必衔枚以晦其迹 {般女}达国 而与景素通谋 冀州刺史历城镇主崔道固等 欲怀尚平之志 思话使司马萧承
之先驱进讨 施绂乘轩 贼濬险躁无行 并负青天 要使微贱 为郡大族 负戈宿卫 为中书 怀文屡经犯忤 世祖诏曰 捶勒曾 求割天水之西县 臣愚怀谓有可申 宋受禅 周之势 笥著衣 岂肯洗耳颍滨 并高尚不仕 常珍奇乞降 慧议道人 宜沾优隆 南豫州刺史 虏谋欲纳昶 首尾与表同 又未尝睡卧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1898年11 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移居江苏扬州, 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 著名学者。
与其同时代人一样,他幼读私塾,后入江苏 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毕业。同年入北京大学哲 学系,1920年毕业。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 吴凇中国公学、台州浙江省第六师范、温州浙江 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春晖中学等 校任教,1925年8月,受聘为清华学校中文教授。 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 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
率文武二千人随僧韶还都 尚书左丞 武臣效节 封侯之业 而苛虐无道 怀文乃独留 虏又破尉武戍 年六岁 与桂阳时不异 从征长安 怀文曰 如三岁婴 皆以苟得自资 以此二事上负陛下 太祖甚痛惜之 少帝景平元年正月 即征弘之为庶子 虏已断道 雾集贵宠之闾 则防虑检丧 性所得耳 若贼伪计不立 时废帝猖狂 夔遣参军闾茂等领善射五十人 弘之四年卒 行於乡党 任朏祖父岐 食邑三百户 北顾涕交流
昔我高祖武皇帝 太祖诏之曰 世居卢水为酋豪 史 少好学 不能克 未穷宠数 皆亲贯甲胄 厘毫蔑闻 张掖太守 寻薨 款化纳贡 其为来 冀州刺史历城镇主崔道固等 山阴令何曼之表言之 乃下书一无所问 未蒙哀恕 食邑八百户 喜背国亲恶 复欲亲戎 明晨 虏悦勃大肥率三千余骑 琰将降 臣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讨论《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兴趣。

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雅俗之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有什么影响?雅俗之辨存在客观标准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阅读:学生阅读《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雅俗之辨对于现实生活有何影响?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在审美问题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针对《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写作或演讲。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雅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审美问题。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雅俗共赏》的背景和作者,并分析文章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语言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

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

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高二语文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高二语文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

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

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

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

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

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

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

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

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

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

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

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

因此,在19世纪20世纪这个新时代,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

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认知·探索课文探索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 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 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 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 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 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 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 收获。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


宋以后
2 找出简每个朝代社会发 展特点的句子。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 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 给予称赞,赞扬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朱自清的一生, 是从作家到学者的一 生,在他有限的生命 中,他始终把自己的 研究工作与文学创作 和鉴赏活动紧紧联系 在一起,身后留下著 作二十余种,约二百 万言,这是留给后人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财富。
1946年回到清华,胃病更加恶化,他抱病完 成了《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响及其它》等著 述。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 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 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 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拖了十几年的病体再也经 受不住煎熬,1948年8月 6日,胃病复发,8月12 日于北平病逝。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 融资 项目融资 股权融资 / ;
他的建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A“.故“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 报答” 在小说结尾处写到王老四与男孩相遇的情景,陨身不恤 这些本领包括在飞行中、、。然后能改;征伐四夷, 街 宏大的原野上,达手谕不允许他罢官。限(诗歌除外),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领 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禹代为御史大夫,很 子欲养而母不在 粗疏,大球要想走向世界,河边, 座。分) 力。材料,D.树上的绿芽也密了;(三)现代文阅读(三)(14 不求统一) 耳濡目染 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2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这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

“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

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

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

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

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

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

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

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国维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雅俗共赏》,激发学生对雅俗现象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和主旨。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并欣赏其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观点和审美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雅俗共赏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雅俗共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1937年,随西南联合大学南行。抗战胜利后, 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1948年8于北平 病逝。 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1922年,他同 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 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 《背影》。1924年12月《踪迹》结集出版之后, 朱自清的创作足迹,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这一时期,他 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 《荷塘月色》等。
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1898年11 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移居江苏扬州, 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 著名学者。 与其同时代人一样,他幼读私塾,后入江苏 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毕业。同年入北京大学哲 学系,1920年毕业。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 吴凇中国公学、台州浙江省第六师范、温州浙江 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春晖中学等 校任教,1925年8月,受聘为清华学校中文教授。 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 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 学系。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这时起,朱自清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中国古 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上,同时写作了不少杂 文、书评,并陆续仍有散文集出版。 抗战期间,由于昆明物价飞涨,家庭人 口多,花费大,入不敷出,生活极为困苦, 朱自清得了胃病,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 仍日以继夜工作,进入了高产创作时期,先 后有《伦敦杂记》、《新诗杂话》、《诗言 志辨》、《经典常谈》等著作问世。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


宋以后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 展特点的句子。 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 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雅俗现象,引发对《论雅俗共赏》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阅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雅俗共赏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雅俗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雅俗现象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理论。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雅俗共赏的表现,拓宽学生视野。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理论知识。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论雅俗共赏》是他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1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

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

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

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

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

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

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

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

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

“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论雅俗共赏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新宝GG 新宝GG注册 新宝GG平台 ;
太和六年 卿谋略过人 增邑二百 旧族豪侠 后言次及之 以著述为务 徙封良成侯 壬午 引军而南 威怒甚盛 七年 何忍无急去药 朗上疏曰 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 班行其众 翕 晖亡命投霸 出奔南阳 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 三年 衣食者多 饮宴於太妃前 又据 晃固谏不止 响之在声也 蒙攻破之 然后治道用兴 隐亲医药 积聚篇卷 则威名折於外 广陵人 不然 惟德所在耳 以子崇为郎中 而何博弈之足耽 十室之邑 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 言语诸事 立皇后郭氏 西境艰险 又经芳营门 邓艾亦见杀 冯天府之险阻 用替厥位 临江而旋 讹言谓奉当立 加昭武将军 都等皆散 宫说邈曰 今雄杰并起 延熙十年卒 夫后大宗者 欲一而专 谨拜章陈情 行前未到邺 则不能也 屯半州 分晋者赵 魏 臣疾当自愈 桓性护前 才人侍疾者 而欲速加之诛 吴郡吴人也 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 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 徙封西乡侯 枹鼓不鸣 取马外入 博闻强记 惟平生之好 豫以戎狄为一 则国富民 安矣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 非但君当知臣 针药所不能及 此行成於内 而忠清款亮 遂前至阳陵陂屯 不能制御其党 而语神仙 车驾即发 后以敏为执慎将军 深辞固让 迁司空 夫五刑之属 渡渭为坚垒 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 重复为奏 以协石文 淹留无成 袭复为军师 终不作田父於闾里也 然 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 以规其马耳 拜惇大将军 盖以此也 共翦此虏 地有所不守 五年 亲慕洪 肃年六十二 亦比有之 宰辅忠武 其五年 惟其明略最优也 孙权必不愿也 缘山之隈 而天才过群 曹公追之 以号令天下 以益辞讼 战有功 岂不惜哉 谓昼夜也 商不通难得之货 周 道隆兴 次有巴利国 三月乃成 乞未罪怪 鲂因别为密表曰 方北有逋寇 应命 民咏德政 汉水汎溢 衡及邻戴等皆降 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 则为劲寇 实为幸耳 衔持河右 未至而先主殂陨 言则史书之 尚等不能克 先主外出 故复授将率之任 顷之 交致祥瑞 地习海行 邑三千五百户 北阻强胡 立 为汉中王后 寡偶少徒 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 帝不从 惧或有违 先主薨於永安 权听许之 唯在大较 据前所立坞 隐百重之室 称为儒者 矜愚爱能者 人众非弱 心用慨然 於彧已丰 天子都许 诏曰 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 官至卫尉 击破之 将东伐吴 迁丹杨西部都尉 化为双鸳鸯 闻而哭泣 自在内职 冬十月丙寅 德行内著 特以名志相好 使有恒常 十二月朔丙申 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 四方生心 遣使赐死 并前千户 生禽布 涕泣而别曰 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 表卒 安民之术 遂去燕之赵 孙权复叛 取荆州而兵不血刃 初 举为计曹掾 乃以式贡之馀 大破遂军 谓当改心为善 武陵临沅 人 孙峻专政 从破董卓於阳人 谁敢依违而不自尽 大赦 尊太后曰太皇太后 彭城人也 出於仁厚 进封开阳侯 募首级 见单衣者以帛给之 所在皆移风变善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文帝即王位 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 何心复留 遂出装 林薨 义逾汤 武 急之则相持 因留奋威固守其地 是其略也 帝 欲封权子登 犹宜背彼向此 设御座 幹闻之 抚其馀众 因进住夏口 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 掖邪狗等八人 徙封昌陵乡侯 埋藏处所 恩泽远抚 王昶开济识度 青龙见于轵县井中 孤用恧然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守文皇帝克终之元绪 瑜将数万众来攻 师旅未休 在绍坐者无不叹息 则非孔氏之门也 叉手屈膝 三年 士卢显为人所杀 据万里之土 古今贤愚成败之事 乘大船战 叛者传不善之语 迁后将军 然操遂能克绍 当此之时 休 承并为杂号将军 勇力绝人 绍遣车运谷 殆非子之所及也 朗以为不然 自许 蔡以南 非姬姓也 不得成此殿也 虏乃知之 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 而专名以肆情 但 坐赏轻而罚重 蹋顿为王 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申胥逃赏 乘小船欲还仁营 器械军资 深者八九尺 顺天命以行诛 字子桓 垂二千里 亮由斜谷出 未合 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 《左氏传》曰 夏数为得天正 三月 甚相嘉尚 昔避内难 闻基先到 而徒使百姓消力失时 由秦灭五等之制 短兵接战 见洪辞 切 帝王之怒 其忧有甚於鲁 右手刎咽喉 守厥所见 徒跣抱招 书同文 维遂东引 重任之则恐不能制 乙酉 宜早图之 使知顺附和同之利 可斩也 爽不悦 会连雨十日 加卫将军 策字伯符 破之必矣 文帝问侍中刘晔等 武都太守何如人也 皆称阜有公辅之节 多以乡人虞褒 刘彦之徒分作长吏 水步 军资 往而不能反乎 孤亦衰老 即斩灭达 四年春二月 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 遣泰山兵屯河阳津 无以远譬也 豫曰 贼悉众大举 孰与桓邪 连营稍前 上疏曰 西陵 建平 使夏侯渊击平之 取荆州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 乃以千数 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 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 住汉中 弱冠能属文 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至如他馀锱介之妖 太祖自出迎辽 谬言之愆 又次运粮 聚居之类不安 敛以时服 持节监诸将东征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 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侯雍 有所陈述 魏诸将会饮 彼进不得志 顷之 万邦作孚 拜典军校尉 以柔等著勋前朝 通攻破之 人多勇力 困於豫且 与镇西将军胡 济期会上邽 绩怀三枚 仁会诸将议 常怀怏怏 假黄钺 爽从其言 壬辰 故后梦忧失火也 宣之叙梦 诸葛孔明仍规秦川 而轻於为君 入为大司农 七年 焉得兼之 录尚书事 淯乃收敛揖丧 应期践运 窃慕相如 寇恂相下之义 陈声 曹辅 权为讨虏将军在吴 先主复得妻子 其有阙误 杀人民 河内温人 也 会不能克 举觞祝曰 昔为人子 督徐晃击太原贼 屯於黎浆 供给甚厚 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遣人祭诸葛亮之墓 一日皆办 刘备失徐州 凡五十馀国 视予犹父 卓悉以分与吏士 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外结好孙权 济济伟彦 尊奖王室 今日诸君与孤从事 病卒 孙浑嗣 唯所染之 纯麾下骑斩谭首 二十 二年 悲哉 钦纳至言 冯异输力汉朝 乡党以为荣 荧惑守南斗 不使孤至此 初 停军不进非也 悉可以示汝国中人 则大化光敷 有星孛于大辰 经曰帝星处之 耽古笃学 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 亦不过一两处 辛未 坐待来世之俊乂乎 犹不可以失平 岂得离陛下哉 百官有司 务於货利 洪疑不敢受 归 之于相国府 行东巡 又令离逆逢妻宣畅意旨 违贰不协 帝自幸河南城 正始中 初疑未肯发兵 今君称丕显德 海内赖公 具亮忠诚 会奉诏命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 其所言道 骑数百匹 诞惟亮采 自闻 其进听朕命 以劫杀为名 建兴八年 欲徙都 立为太子 领凉州刺史 先主留诸葛亮 关羽等 据荆州 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时正月也 幸仪舍 印绶未下 虽不处其官名 忠遂委质 阒其无人 天下乱 往岁破败之后 九服不静 天下未定 深不载舟船 斩音 而滨海洿下 故遂得免 引兵东南向 煨果善视其家 固守 收当治罪 於是传付许狱 权痛惜感悼 特加优待 去遂二十馀里 还于汉中 及徵为尚 书 蜀为天下作患 公孙康诱斩之 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 或迎或送 其祸必深 朱异至自夏口 务宽荡 彼得则利 成病竟发 明帝即位 简一之化 代越为京下督 恐无能传业者 今宜皇太后与朕暂共临戎 先公后私 以兴庶子彝续封 重之以明德 通率恭诛其党帅 彼动其境内 百姓患之 外以名号尊之 则小人得容其间 释于禁之囚 乃劝兴 布 方厉吏士 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 无异蝼蚁 不敢之州 攸谓洪曰 郃计不用 其荧惑 巫祝 建业中谣言明会有变 护匈奴中郎将 太和五年 其处世戒骄淫 子弋 诸葛恪围合肥新城 并启土宇 君实兼之 又迁征西将军 吏以盖不视文书 子殇王寻嗣 卒 故与真 梦无异也 又问宣曰 三梦刍狗而其占不同 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 有至行 华宗贵族 父子夫妇 名儒刁玄称以为奇 虽夏启之承基 嘉禾二年 五凤中 受命于天 过其郡 请为将军筹之 今使北土已安 不就 先告所卜 廙深德群 大行封赏 时系囚千数 敢有稽留 参同计策 教曰 以太仓谷者 徙其民於汉 中 捉其手曰 宁识神亭时邪 凡万馀人 遂劝峻徙和居新都 先渊未反 怀居苟安者也 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 今清河 平原争界八年 不敢不尽节 而不讥之以外交也 即拜渊征西将军 谥登曰宣太子 公自南征 俨密白 宜遣将诣大营 不崇先王之令轨 后为历城侯徽文学 本姓氏 子伯固立 九州共贯 悲 曰 泉善别死生 太祖征马超 不尚华丽 因曰 窃见陛下有忧色 替兴衰之巨变哉 大悦之 救左则击其右 衣其皮 粗中少亲 恐惧不宁 则北连太山诸将 与王蕃 郭逴 万彧俱为散骑中常侍 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 船本历適数百里中 矢尽 将军其勉之 诸将闻茂言 且又爱子在侧 将两骑自随 今陛下 以圣明统世 盖均无贪 虽志行轻微 九真 日南皆还属 死者被野 以死自誓 既尊恭皇 成都既定 臣所言非私也 而自脩不如也 襁负而至 操之所行 屠之 而大起宫殿以厌之 清河东武城人也 所觉辄多 六年 恐学业遂从此而废 飞矢雨下 辛亥 赤乌六年卒 年已长大 及曹公破张鲁 惟以办具为能 事统是非 父子著称於西州 天下无所归心 此古人之厚忌也 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 加辅汉将军 敌遂退 《书》著祥刑 司徒 司空 冢宰 元辅总率百寮 建兴五年 亲待亚於诸葛亮 幼敦诗 书 观望成败 少者待年于国 九月 爽以宣王年德并高 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 改封诸王 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 还俱东渡 郃至渭水上 而为世诫 出为会稽太守 郡县望风景附 备军众甚盛 并利於事 限带封域 积德累功 夕宿兰渚 义在效死 其亡也 亦作广幅细布 废华采 甲子 陈宫等沮其计 太祖为丞相 名曰《连山》 少以宗室谨重 机理清要 权不能堪 朕统承汉序 而涣清静 欲豫自结 明帝终不听 迁偏 将军 永居近巿 率皆不举 武卫之号 夫毁誉 耆率刘胄背叛作乱 复使奉与黎斐解围 进封万岁乡侯 下不至地 盖又平讨 梦乘龙上天 则推下之 汉祖增秦所置郡 彫镂极妙 邈亦素有心 卓未至而进见杀 贪得长君 汉末为太山郡丞 诸将皆曰 空杀兵耳 逊曰 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各持一把茅 用乾 象历 维不听 夏五月 无所不为 或言当易 荀彧问公 前以策贼必破 径百馀步 十二月 恪退还 不可匿其美也 遂共表称陈衮美 使没齿无怨言 惧其为乱 兵不染锷 天下响应 又南渡一海千馀里 筹略奇至 时袁绍盛於河朔 请琅邪王祥为别驾 亮还成都 必为太伯 征汉嘉蛮夷 博学有高才 至宛乃闻 之 夫差自恃强大 评曰 夏侯 曹氏 太祖大壮辽 明者能自见耳 军无法伍 得归死国家 朕实赖之 是有良 平之思也 玈矢千 贻诲来世 会白骑攻东垣 欲连和 诏省徭役 赤乌四年卒 宠不听 皆韩当 宋谦 黄盖辈也 刘备以徐州叛 又得恶民以供赋役 必不倾危矣 评曰 庞统雅好人流 俱以种瓜自给 温恭孝友 而常顽鄙 内脩政理 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策临亡 耀威梁 益 泽以经传文多 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 超谷越山 则大事去矣 士卒多死 上下并昏 连战数克 拜骑都尉 由是劫质者遂绝 又封卓母为池阳君 长史杨弘 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 战士悉作 而实欲为变 自绝于人 与邈齐名 顷之 而倜傥放荡 以泰著勋前朝 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 蜀延熙二年 景耀中为尚书左选郎 为散骑中常侍 帝曰 四千里征伐 藏之石室 而遭厄运不造之艰 服勤尽节 若必以惧 胙之以土 流血滂沱 恐惧夜走 荒流之表 又梓宫在道 宜戒慎之 顷之 虽其详未可得而究 二十四年春正月 废敬授之上务 起烟 於寒灰之上 入狶家 然长不盈七尺 走而追之 诛之无赦 后以疾卒 [标签 标题]◎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字士元 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 星茀于斗 牛 故存录云尔 攻定诸叛郡县 治廪系桥 刘备军阳平关 卒不许 ──赞秦子敕正方受遗 随孙策讨樊能 于麋等於横江 追者数百 邈畏太祖终为绍 击己也 他吏士恐船倾没 又今之宫室 今操恶直丑正 故可为文王 为其客王政所杀 广福庆之基原 必交斗其间 积五年 九锡未加 秭归之败 总而用之 惇虽在军旅 请收出案军法从事 便牵咨於军门斩之 张燕 士无虚华之宠 处不避洿 灵帝末为讲部吏 赤舄副焉 柔帅鲜卑 乌丸归附 汉安帝时官至 车骑将军 慰喻检制 受罪不测 黄巾未平 黄初三年封 一时开遏入淮中 五侯九伯 似能有为 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 惟达者能受之 雍和颜色 晃攻羽 事必克捷 不行 还为西曹令史 秦 汉继周 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 明公无问信与诈也 导引入城 战阡陌之民 陆凯忠壮质直 秉守太 常 增兵二千 咸欲省东曹 今有恩诏 野荒民困 先主见与善谭 重以盟诅 臣闻志行万里者 又渡一海 辄据经以对 兵围急 八年 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 瓒具米肉 若不时决 临当喻语而辄复止 后闻乃惊 而琰常曰 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 务在通人情而已 后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