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讲课稿
二泉映月公开课课件
![二泉映月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5db0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8.png)
课后作业:
一、听听阿炳其他的的音乐作品,如< 听松>、、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 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 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二、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
家,江苏无锡人。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 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 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 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 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 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 喊……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思考:
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 哭泣?为什么哭泣?谁在倾诉?为 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喊?
请大家用心读读第五 自然段,抓住关键字词, 再一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 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 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 泉的月光……
乐曲评价
• 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 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了。
• 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 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 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 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4c9448d1f34693dbef3e81.png)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阿炳火热的内心。
⑤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阿炳心里。
如今,阿炳再次听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进了阿炳的心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阿炳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是谁在叹息、谁在哭泣?是谁在倾诉、谁在呐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表达出是阿炳在叹息自己的双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运的悲惨,是阿炳在倾诉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呐喊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顿号的用法,不用较大的停顿。
2、品悟不朽名曲。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要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当时有人听阿炳倾诉吗?没有。
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弦是他的伙伴,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于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他倾吐了哪些情怀呢?请学生拿起笔来用不同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描写了琴曲的特点?哪些句子是琴曲传达出的情感?交流。
A、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指导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音乐起始部分的委婉连绵,用稳重的语气读出音乐传达的情感。
B、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欣赏乐曲高潮部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加快语速,升高语调来表现乐曲的高潮,用激昂高亢的语调表现乐曲抒发的情感。
音乐欣赏课程:《二泉映月》教案
![音乐欣赏课程:《二泉映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f622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0.png)
音乐欣赏课程:《二泉映月》教案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音乐欣赏课程:《二泉映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2. 使学生理解并感受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情感内涵。
3. 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适用对象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二、课程内容1. 作品介绍- 作曲家:华彦钧(阿炳)- 曲风:二胡独奏- 创作背景:描绘了无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感慨。
2. 音乐结构- 曲式结构:采用变奏曲式,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 节奏韵律:节奏自由,富有流动性,展现了二泉映月的意境。
3. 情感内涵-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 传达了作者的悲愤与无奈:通过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三、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无锡惠山二泉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聆听- 播放《二泉映月》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3. 解析- 分段解析曲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实践- 让学生尝试演奏或创作类似的曲子,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方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欣赏程度。
2. 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聆听、讨论和实践等环节。
3. 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的演奏或创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 音频资料:《二泉映月》的演奏版本- 图片资料:无锡惠山二泉的景色- 乐谱:供学生练和参考六、教学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外欣赏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文学等,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 定期组织音乐会或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36512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b.png)
《二泉映月》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夸姣理想的精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份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夸姣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 :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 :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1、誊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二泉映月》说课稿5
![《二泉映月》说课稿5](https://img.taocdn.com/s3/m/ae3cbe65767f5acfa1c7cd53.png)
《二泉映月》说课稿5一、说教材《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
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
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
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
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用为什么这首乐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79f22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4.png)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⒈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⒈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⒈⒈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⒈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⒈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⒈出示: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初中音乐《二泉映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二泉映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4de3ba783e0912a3162a47.png)
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欣赏课《二泉映月》教
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三册音乐欣赏《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理解音乐作品,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
二、欣赏《二泉映月》,能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理会乐曲所揭示的社会生活内容。
三、认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了解《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及创作过程。
四、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有关弦乐合奏、换头合尾的变奏的创作手法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而理会音乐所揭示的社会生活内容。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教学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说课稿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c789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f.png)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习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背景和传承。
2. 熟悉乐曲的曲调和基本演奏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二胡乐器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了解《二泉映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二泉映月的乐曲结构和基本演奏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奏体验音乐的美妙。
三、教学难点1. 熟悉乐曲的曲调和基本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二胡乐器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一台电脑和投影仪。
2. 《二泉映月》的音频文件。
3. 一把二胡乐器。
4. 课件和教辅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二泉映月》的音频文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提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曲子,是否了解它的背景和意义。
2. 了解乐曲(10分钟)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二泉映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解释它是中国著名的二胡独奏曲目,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民间音乐和古琴曲《广陵散》。
3. 学习曲调(30分钟)向学生展示二胡乐器的基本结构和常见演奏技巧。
讲解二泉映月的乐曲结构,包括前奏、主题部分和尾声。
引导学生根据示范和指导练习演奏曲调中的重要音符和音程。
4. 演奏体验(3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奏。
每个小组中有一位学生扮演主奏,其他学生负责伴奏。
通过集体演奏,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并且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力。
5.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二泉映月》的感受和体验。
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二胡乐器。
六、课堂延伸活动1. 邀请专业的二胡演奏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和演示。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了解乐曲、学习曲调和演奏体验等环节,全面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二泉映月这首歌曲。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个别练习时间可能不足。
下一节课中需要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和巩固基本演奏技巧。
二泉映月 说课稿
![二泉映月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9eb3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a.png)
二泉映月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二泉映月》是中国古典音乐代表作之一,由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阿炳创作。
该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取材于古曲《高山流水》,并加入了大量创新创意元素,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音乐界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曲目分析1. 曲式特点《二泉映月》的曲式以古曲《高山流水》为样板,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夜深沉》,弱化了原曲原本的旋律,而将音阶练细,制造出更浓郁、更瑰丽的意境,让听众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后半部分为《二泉映月》,则采用鼓点,使乐曲更加有活力,激动人心。
2. 音乐形式《二泉映月》的音乐形式偏向于叙事性,其音乐语言具有华丽、抒情、高远、史诗色彩等多重特质。
曲中委婉含蓄,情感流畅,并且吸收不少古典音乐的精华,具备了古典绘画卷轴一般的广阔视野,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风景。
3. 演奏技巧《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的代表作品,演奏技巧固然十分关键。
曲曲精湛的技术运用,完美的音乐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奏者必须拥有对音乐的深层理解,对演奏乐器的卓越掌握,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奏效果。
三、意境描绘《二泉映月》一曲,表现出了一种深邃的、具有哲学深度的意境。
曲中对高山流水、明月、长夜等自然景象作了精心描绘,配合上细腻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听众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感受到了崇高与美好。
在《夜深沉》这一部分,曲调低沉凄怨,将夜的深沉和想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二泉映月》则以鼓点的形式,展现出充满活力和激动人心的场景。
整曲音乐旋律动听,情感流畅,具有浓郁的反思哲学和睿智情怀。
其境界深邃,不仅能让人深深地陶醉,还能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瑰丽风景。
四、曲目启示《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经典之作,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座借由音乐透露的文化典范。
它展现了高山流水、明月浩瀚的景象,诠释了中华文化中崇尚自然、缅怀先辈、对未来充满期盼的哲学体系。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二泉映月》不仅仅是一曲代表着伟大音乐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2572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4.png)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泉映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
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1、课前播放《二泉映月》,欣赏画面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动的手操起了琴弦。
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久久回响。
你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感受。
(用仿佛听到了、或看到了或感受到了)2、《二泉映月》是阿炳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他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
同学们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找精彩片段练读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板书:读)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三、理解重点片段并指导美读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阿炳为什么会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2)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
课文中就有关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他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课文中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阿炳的有关资料,来谈谈你对阿炳的了解。
(学生谈阿炳的故事)(5)多媒体出示阿炳身世,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
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
《二泉映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二泉映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0b6b6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1.png)
《二泉映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二泉映月》教学案篇一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1. 对生活的描述2. 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3. 从平静转为激昂。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983df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c.png)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二泉映月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1、说教材《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是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整篇__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我计划用两课时来讲这篇课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学会课文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阿炳的不幸遭遇、《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2、说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我设下两个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②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说教学重、难点①在第五自然段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理解文字内涵,熟读成诵。
②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及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方法《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小学生来说领悟__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将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本课时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材料中的情感内涵读懂、悟透,以此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会,从而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通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__的写作意图,体会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准备1、二胡曲《二泉映月》。
2、课文朗读录音。
3、第五自然段内容投影。
四、教学过程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导入新课程,创设情境。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三)总结内容,课外延伸。
2024《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
![2024《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0756c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b.png)
2024《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情境导入法和综合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引入新课,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和应用比例尺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实际生活中的示例和问题,并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
同时,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尺,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他们对比例尺的理解。
此外,还准备了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记录。
四、说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放映《二泉映月》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和艺术表演,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首音乐的名字是什么吗?是否听说过二泉映月?通过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教学讲解在引入后,我将向学生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定义。
我会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是一个不带计量单位的比。
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讲解它们的表示形式和应用方法。
3. 探究与实践在探究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解决。
例如,给学生一个比例尺为1:500的地图,让他们计算出在实际中1厘米代表多少米的距离。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尺的转换方法和应用场景。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一张自家房子的平面图,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练习与巩固为了巩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例如,让学生计算出一个2毫米宽的钻石在图纸上画成4厘米宽,比例尺是多少。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尺的求解方法和运用技巧。
5. 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8516d2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1.png)
二泉映月说课稿二泉映月说课稿二泉映月说课稿1 一、说教材《二泉映月》是一篇精读课文,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为“有志竟成”。
本单元课文中,无论是海伦凯勒不畏艰辛,刻苦学习,还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奋著书,还有郑和顽强探究、七下西洋,都在给我们读教材的人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强者的声音——敢于同命运____,追求美妙理想。
在这样一个主题单元里,选编《二泉映月》这样的文章,更有非凡的意义。
《二泉映月》是世界十大经典名曲之一,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是人间绝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这样的民族瑰宝,我们的孩子应该理解;再说到“二泉映月”的创作者阿炳,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身患残疾的民间艺人,他是千千万万社会最底层的人的代表。
他所生活的年代是我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
阿炳的苦难人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但阿炳的音乐透露着一中来自底层的安康而深沉的气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我想这是编者所选文章的意义所在。
《二泉映月》一文文质兼美。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____的精神。
阿炳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____,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所以,这首世界名曲的孕育、创作过程自然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
二、说学情《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的用心之作,凝聚着许多复杂的感情,这情感是阿炳在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和痛苦后的爆发,所以,不理解阿炳的人生,不理解阿炳的苦难,无法体会到此曲的无限内涵。
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些体验,虽然文字很美,但要透过文字去领悟,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还是难以与作者,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课堂上,让学生读懂阿炳的人生经历,读懂乐曲的心声,读懂乐曲的内涵,就成了我们必需要打破的难点。
2023年《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
![2023年《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3d7d7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3.png)
2023年《二泉映月》说课稿范文《二泉映月》说课稿1《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酷爱生活、酷爱音乐、追求美妙志向、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隐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简单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披文入情入境。
同时,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能在网上发表、沟通,可以激发他们对话沟通的渴望,更能激起他们的成就感。
从学生自身的特征来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非常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
对于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在理解前有必要为学生供应足够的感性材料,《二泉映月》专题站从网络中找寻有关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制成教学专题,在课上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
网站设有“走近阿炳”、“课文朗读”、“乐曲观赏”、“课外拓展”、“学学议议”五个栏目。
一、上网了解生平。
体会内心情怀文中“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验。
慢慢的,慢慢的,他好像听到了深厚的叹息,难过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呼喊……”这段话学生难以理解,在通过联系课文了解了阿炳生活中一些凄苦后,“其实,阿炳的坎坷经验还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借助网上资料,走近阿炳。
”让学生阅读专题站中“走近阿炳”这个栏目中的《不幸的人生》《阿炳卖艺的一天》《阿炳的四季》三篇文章,学生了解了阿炳“母亲被逼而死”、“父子不能相认”、“兄弟无情”、“社会不公”、“生活凄惨”等不幸的遭受,就自然的体悟了阿炳的“深厚的叹息,难过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呼喊……”。
二、媒体展示音像。
理解乐曲内涵点击“乐曲观赏”栏目中的“完整观赏”,观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观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专心去感受。
二泉映月 演示文稿
![二泉映月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40fd55ef9b89680203d82569.png)
说课人:邱绪帅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五
单作品之一,是一首二胡独奏
曲。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体会音乐的风格与内涵。
教学难点:在感受乐曲的同时进行复杂节 奏的学习及简单的跟唱、哼唱。
教具
多媒体 黑板 钢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拓展延伸
《二泉映月》简谱
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聆听与诉说、参与性展开) 三、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听听其它中国民乐。
2、收集华彦钧的其它音乐作品如二胡曲《听松》 琵琶曲《昭君出塞》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赏析,使我们认识到《二泉映月》
说教法学法
问题引导法
实物模拟法 师生互动法 听唱结合法
自主学习法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一定音
乐理论知识和自学能力,并且认知能力又感性上 到理性。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审美认知、音乐审美 经验以及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 高和发展,在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过程中更具有自 己的个性和思想。
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
![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73ace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1.png)
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精选6篇)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篇1一、背景: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娓娓叙述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的经过,描绘了委婉连绵又升腾激荡的琴声及其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表现了阿炳这位盲人音乐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坎坷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我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增强学生热爱、敬重、走近世界经典艺术的美好情怀。
二、品味名曲,感受不朽: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泉边,这一次,他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听着听着,他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了二胡以下,课文用极优美、极富有特色的语言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和旋律。
请大家反复朗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对师傅的怀念。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道路。
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他是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
师:是啊,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是阿炳用“琴声”表达“心声”。
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感受阿炳的内心情怀,表感受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生:我仿佛看到二泉优美的景色。
生:我仿佛听到阿炳怀念师父的轻声倾诉。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生:我听到了阿炳与命运抗争的呐喊。
生:我看到阿炳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让我们跟着乐曲读读这段文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生配乐齐读。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同学们能不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试着把这段文字背一背。
二泉映月 (上课稿)
![二泉映月 (上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3b68fb5daef5ef7ba0d3c6e.png)
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听过二胡演奏的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二胡曲。
(播放《二胡映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一首世界名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以其动人的旋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历程。
(板书课题)2、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来听听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老师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几个词的读音:倔强、禁不住、势不可当学生齐读这三个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练习。
(阿炳:二、赏二泉美景。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二胡曲,也是无锡惠山脚下的一道优美的风景,更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这篇课文写景有个特点,就是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写景。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景色的四字词语用三角号画出来。
2、学生交流圈画出的词语。
(树木葱茏、月光似水、月光照水、藤萝摇曳、静影沉璧、水波映月)先自己试着读一读3、有不理解的吗?说说哪个词语最难理解?(理解“静影沉璧”:知道璧是什么东西?“璧”字下面是个玉字底,是一种玉,在这里“璧”有两种意思供选择,一个意思是月亮,另一种是玉,那在这里究竟指的是什么?(月亮)老师把这个词改一下,把“静影沉璧”改为“静影沉月”,哪个好呀?(写出了月亮的美)你看出了这是比喻,写出了月亮很美,怎么美呢?(皎洁的美)真好,一个“璧”字读出了月亮的皎洁)4、这些四字词语不仅写景很美,而且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读好词串有三个境界,读正确,读好节奏,读出画面。
同学们先自己读读,把词语读正确。
5、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男女生合作读。
谁来说一说,你的眼前都浮现了哪些画面?(看到了摇曳的藤萝,理解“摇曳”;看到了皎洁的月亮;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把画面的美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我们来试试。
三、两次听泉,感受阿炳的人生经历。
1、二泉美丽的风景不仅让我们陶醉,我们的主人公阿炳也很喜欢,课文就写了他两次来二泉听泉,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次听泉。
《二泉映月》课文教案公开课
![《二泉映月》课文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85194d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a.png)
《二泉映月》课文教案公开课《二泉映月》课文教案(公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分清段落,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揭题,谈认识。
1、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
(板书:二泉映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二泉映月是什么呀?2、说它是一首二胡曲,你听过吗?3、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谈感悟。
1、教师范读。
2、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3、听着曲子,你们就产生了这么多感受,今天我们就借助课文走进阿炳的生活。
三、初读,理脉络。
1、指名读,其他同学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
相机教学生字词:一泓、泯灭、倔强、恩重如山、激愤、富饶(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一泓、泯灭;指导读音:倔强;注意生字:愤、饶)(“愤”,看一下这个字的部首,你知道它表示什么?还可以组哪些词?看到“饶”,老师想到有许多字和“饶”是形近字,于是编了一句儿歌,听一听,你能编几句吗?“有食物产丰”……此处练习,既和前面学过的“绕”区别,又和编字谜相结合。
)2、课文写了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请看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师父告诉他(2)十年后的又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再次来到二泉,他听到了(3)听着听着,阿炳。
(在教学时,我觉得填空设计得还不够完整,于是当时改为:(1)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师父告诉他4、能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这三句话吗?5、分清段落。
四、学习第一段。
1、读了这一段,你是否产生了什么疑问?(后来我觉得应该先问问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2、交流疑问:(1)为什么是“师父”,不是师傅?(2)为什么师父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而小阿炳不能?3、理解“饱经风霜”,想象写话。
(这一设计是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饱经风霜”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张涵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色液晶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化,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二泉映月》片段,这首曲子就是名曲《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就是阿炳,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阿炳。
生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自由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涓涓淙淙藤萝摇曳饱经沧桑泯灭萦绕升腾跌宕不朽静影沉璧倔强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
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
这篇课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
”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
这是一处,继续找。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二泉”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注意听,你再读一读。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没错,这泓清泉,就是“二泉”。
好,已经找到两处了。
请继续找。
生3:(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这段文字藏得很深呐,目光不敏锐,是很难发现的。
哪两个词在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生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好,又发现了一处,已经三处了。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有吗?生4:(朗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阿炳看不见了,但你却看见了。
你看见什么了?生4:我看见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生4: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泉水中。
师:你们谁知道“璧”的意思吗?生5:“璧”就是美玉。
师:是的,一轮圆月倒映在泉水中师: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
虽然这道风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
老师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
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师:谁来读一读?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一组一组地读。
好,第一组谁来读?生1:(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读词语,正确是第一位的。
好,这八个字,你读得完全正确。
读正确之后,你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
这两个词,放在你面前,他们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读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有感觉了。
你注意这个“茫茫”,一眼望去,茫茫无边。
你再注意这个“月夜”,它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闹,没有嘈杂。
有感觉吗?再读一遍。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师:好,很好!就是这种感觉。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咱们一起读——生:(齐读)“茫茫月夜,月光。
如银”师:齐读不一定非得大声。
轻轻地、缓缓地读,更能给人以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
再读一遍。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把感觉读出来。
生2:(朗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什么?生3:我看到了一股股清泉流到了一起。
生4:我仿佛看到一泓清泉在缓缓的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生5:我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
生6:我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来,咱们一起读——生:(齐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第三组,谁来读?生7:(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你读——生8:(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继续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着。
你读——生9:(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一遍又一遍的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你读——生10:(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好!最后一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出这种节奏来。
你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词语变了。
变了,变成了什么?生1:变成了一首小诗。
师:是呀,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来,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生2:(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读出了什么感觉?生2:读出了月亮照在水上很优美的感觉。
师:读出了优美的感觉。
你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3:(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3:我体会到了一种很优美、很安静的感觉。
师:谁再来,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4:(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生4:清幽的感觉。
师:优美的,安静的,清幽的,可能还会有别样的感觉。
来,我们一起读这首小诗,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你读出了什么感觉?生答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如银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着,那么清澈、那么纯净。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是那么圆润、那么空灵。
但是,同学们,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生答:黑暗师:是的,“茫茫月夜,月光如银”,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生:(齐答)黑暗。
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流水淙淙,蜿蜒而来”,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依然是——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黑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默读课文,寻找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文字。
)师: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面对这淙淙的流水声,双目失明的阿炳思潮起伏、思绪万千。
请问,他想到了什么?生1: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
师:是的,师父曾经跟他说过这样的话——生1:(朗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生2: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板书“坎坷”)请为“坎坷”换一个词语。
生3:苦难。
生4:痛苦。
生5:穷困。
生6:屈辱。
生7:悲惨。
生8:可怜。
师:(对以上词语一一板书)同学们,他的苦难、痛苦,他的穷困、屈辱,他的悲惨、可怜,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默读课文,寻找有关词句。
)师:谁来读读你的发现?生1:(朗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师:这段文字当中,有阿炳的苦难和痛苦吗?生:(齐答)有!师:有阿炳的穷困和屈辱吗?生:(齐答)有!师:有阿炳的可怜和悲惨吗?生:(齐答)有!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生:(王馨悦)读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七八十年了。
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
但是,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
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师: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阿炳?生3: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生4:因为他只是一个卖艺的人。
生5: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十分黑暗。
师:你们还看到了怎样悲惨的画面?师:只有寒冷,只有饥饿,还有那无尽的黑暗和凄凉。
师:是的,他要用死来捍卫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啊!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
那里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
但是,面对苦难和痛苦,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生1:没有放弃。
生2:没有放弃。
师:面对穷困和屈辱,阿炳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生3:没有放弃。
生4:没有放弃。
师:面对可怜和悲惨,阿炳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生5:没有放弃。
生6:没有放弃。
师: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啊!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一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
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大屏幕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生1:(朗读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生2:(朗读)师: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幕——生3:(朗读)师:想到自己虽然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地主老爷拉曲卖艺的那一幕——生4:(朗读)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终于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听曲子二、感悟一片情怀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