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派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
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部分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期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出版。
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
同时,编辑部扩大,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形成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9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浅谈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陈明敏:浅谈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化运动》这篇文章被章士钊公开演讲过多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两次。
文中指出“愚在长沙、南京、上海、北京等处,为此说者屡矣”,但他也表示只是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批评之学,吾夙无之”。
第一次是于1923年8月21日~22日发表在《新闻报》上,主要针对胡适在《国语周刊》上所发表的“不值一驳”这个论断。
第二次是于1925年9月5日。
针对章士钊自7月《甲寅》复刊以来,频频发文反对白话文这一举动,8月30日胡适写下《老章又反叛了》予以回应,并在文中宣言“我的受降城是永远四门大开的。
但现在改定我的受降条例了:凡自夸‘摈白话弗读,读亦弗卒’的人,即使他牵羊担酒,衔璧舆梓,捧着‘白话歪词’来投降,我决不收受了!”。
章士钊看后较为气愤,当即在9月5日出版的《甲寅》周刊上发表《答适之》,9月12号又再次刊登了《评新文化运动》,随后还写出《评新文学运动》。
章士钊一生坚持文言文写作,虽有白话习作,但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白话文,是一位纯粹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
在二度游欧之前,章士钊曾在自己所办的《甲寅》月刊上宣传过西方文化。
而在二度游欧后,他发现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很多弊端,不应当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肆普及,且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抛置一旁而不顾的举动让他担心新文化运动会使中国文化丧失自己的特性,造成中国在文化上的亡国,使中国人丧失自己的文化标识,变成“无所归类”的人,因此开始反对新文化运动。
《评新文化运动》里的观点一经发出,使得章士钊在当时的新青年们眼里变成彻头彻尾的“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但在当下看来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很有建树,思考颇有深度。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平视的姿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个处于变革年代里的各派言论和观点。
《评新文化运动》全文共七段,脉络清晰,从“文化、新、运动”三个方面阐述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理由。
一是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化离不开人、地、时三要素。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1933年;学衡停刊..4.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5.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以革新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倡导文学为人生;被称为“为人生派”..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7.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8 .“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9.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作风格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20世纪初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暴露个人私生活的灵内冲突以及变态心理;作为向封建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作为创作流派;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11.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12..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13.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14.冰心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15.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8.早期象征诗派“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19.呐喊:鲁迅1923年结集的第一本小说集;收狂人日记故乡等小说;取名呐喊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明显地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20.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21.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22.“湖畔诗人”:指1922年4月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的湖畔诗集而得名的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是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等..他们的诗集中表达了“五四”青年的爱情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新文学流派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以自由体的形式来表现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 发布者: 静心斋 浏览数: 1 发布日期: 2008-08-06 16:41 邀请建立师生关系 推荐此资源 添加到收藏夹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人,其创作达到了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创造的较完美的融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战国策派】战国策派是40年代国民党的文学派别,宣扬法西斯主义与“尚力政治”,代表人物有陈铨等人。
【 荷花淀派】抗战后期‘著名作家孙犁写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建国后孙犁将其几十个短篇和散文编为《白洋淀纪事》出版,吸引了不少青年作者,如刘绍棠丛维熙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相同或相近的风格特色,人们便称以孙犁为代表的这一群作家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人中国。
【象征诗派】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他们的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崇尚“朦胧”与“含蓄”。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新文学史1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填空题1、1915年由主编的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五四”文学革命发难于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一文,紧接着又在《新青年》同年2月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加以呼应。
3、1918年4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语丝社因《语丝》周刊而得名,年11月成立于,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等人。
5、新月社最初是年由胡适、徐志摩等发起在成立的一个文化社交团体,后来以1926年副刊为阵地,形成了一个倡导格律体诗歌的新月诗派,以、徐志摩为主要代表。
6、年12月周作人发表,提出新文学应该以为本,而所谓人道主义则是“一种的人间本位主义”,确立了新文学的核心理念。
7、与语丝同时开展活动的还有在鲁迅指导下的,以青年作者为主要成员的、未名社,分别出版有《莽原》等刊物。
8、在五四文学革命“废文言兴白话”的洪流中,虽然之流也曾站出来发表了几篇文章,攻击白话文不过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却无法阻挡这一历史潮流,随着1919年400多家报刊采用白话后,北洋政府教育部也于年决定全国中小学使用白话语文教材。
9、文学研究会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核心人物是郑振铎和。
10、创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
其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11、文学革命倡导过程中,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由复信辩驳,都在《新青年》刊载出来,上演了著名的“双簧戏”,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
12、“学衡派”以1922年1月在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的。
主要成员有、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13、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还编印有《文学旬刊》和、《戏剧》月刊等。
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5、周作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发表,提出以 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 《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 潮》月刊,致力于提倡 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 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提问:五四运动的学生 领袖?
“双簧信”趣谈
文学革命的主张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
响,发难者甚至感到有点寂寞.于是钱玄同 和刘半农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即由 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 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 种观点.言论加以会集,然后刘半农写复信, 逐一辩驳,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也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文学三阶段
1917-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1928-1937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 1937-1949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
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胡适
1917年1月,胡适在 《新青年》发表著名的 《文学改良刍议》立下 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 命“首举义旗之急先 锋”。
胡适: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 从八事入手
“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
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 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 也。 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 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 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 改造的思想。
《甲寅》周刊上的宋诗遗风

《甲寅》周刊上的宋诗遗风周逢琴【摘要】In the early narrative of the new literature history,the Jiayin School represents the interest of the warlords who opposed the trend of new thoughts,a opposition faction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movement. Actually, this school has maintained literary consciousness of reviving old poetry. The poems published on their Jiaxin Weeklx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lics of Song poetry,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Tong-Guang sty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especially by the poet,Zheng Xiaoxu.%新文学史话语叙述中,"甲寅派"代表着反对新思潮的军阀势力,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反对派",很少有人注意到,《甲寅》周刊在创作旧诗、维系旧文学方面,有着流派的自觉,《周刊》上的诗可视为"同光体"辐射下的宋诗余韵,延续着晚清"海藏诗派"的一线遗脉.【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章士钊;《甲寅》周刊;宋诗【作者】周逢琴【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文学史上有“甲寅派”,这一概念最先是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提出来的,指围绕在章士钊所办的《甲寅》月刊(创刊于1914甲寅年)周围的政论作者群,撰写朴实缜密的逻辑文是这一派的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全)

1.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2.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内容可以概括几个方面:文学内容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礼教与迷信,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文学理论主张上,提倡“为人生”、“表现人生”的写实文学,反对脱离生活,浮华颓废的封建文学,同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
3."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专业知识单项选择题1.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服务清王朝政权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这是( )的基本特征。
A.桐城派B.江西诗派C.江湖派D.国朝文派正确答案:A解析: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等,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题干所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2.甲寅派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B.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C.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D.提倡“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正确答案:A解析:甲寅派是一个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主要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
B项是九叶派的文学特点;C项是礼拜六派的文学特点;D项是论语派的文学特点。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3.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其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富有诗情画意B.钱钟书的《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纯净C.《暴风骤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史诗性作品D.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正确答案:B解析:《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钱钟书的代表作是《围城》,其他三项描述均正确。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4.欧洲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是( )。
A.《贝奥武甫》B.《埃达》C.《熙德之歌》D.《罗兰之歌》正确答案:A解析:《贝奥武甫》是欧洲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现代文学题库名词解释

1、《新青年》2、文学研究会3、创立社4、学衡派5、甲寅派6、爱的哲学7、新格律诗派8、湖畔诗社9、语丝派10、随感录作家群11、言志派散文12、公众戏剧社13、自叙传抒怀小说14、零余者15、精神成功法16、小诗体17、问题小说18、太阳社19、左联20、初期象征诗派、21、艾青式的郁闷22、中国诗歌会23、京派24、新感觉派小说25、社会解析小说26、性灵文学27、东北作家群28、民族主义文学29、鲁迅风杂文30、文协31、七月诗派32、九叶诗派33、乡土小说34、孤岛文学35、论语派36、新歌剧37、冰心体散文38、时代新女性39、天知派新剧(进化团)40、甲寅中兴41、国剧运动42、上海戏剧协社43、爱美剧44、小剧场运动45、二元三人模式1、《新青年》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迁到北京后,环绕《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动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人物,代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思想特点,鼎力倡议民主与科学精神,推动思想启发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2、文学研究会1921 年在北京成立,倡始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 人,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刊物作为会刊,着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3、创立社1921 年代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先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同等人,以《创立》、《创立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作为会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重申文学一定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心里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同时着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以192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转向倡议革命文学。
4、学衡派1922 年 9 月,《学衡》杂志创刊,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标榜“学贯中西” ,其主旨是“昌明国粹,消融新知”。
5、甲寅派1925 年,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倡议读经救国,并反对白话代替文言,称“甲寅派” 。
6、爱的哲学冰心初期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宣扬自然爱、母爱、小孩爱。
甲寅派名词解释

甲寅派名词解释甲寅派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一股文化思潮,以甲午战败和寅与宣统登基为标志,对战败的自责和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逐渐形成。
甲寅派名词解释如下:1. 甲寅:指中国农历六十年一个甲寅年,即立春开始的一年,被用于象征中国近代历史的峰回路转。
2. 农历六十年:指中国农历六十个年轮的周期,这个时间跨度被用于象征中国历史的循环和变迁。
3. 寅与宣统登基:寅是十二地支之一,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新的征程和希望。
宣统是中国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登基代表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4. 文化思潮:指一段时间内在文化领域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流动和碰撞。
甲寅派是中国在社会动荡时期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5. 战败的自责:指中国人对甲午战败的内省和反思。
甲午战败是指中国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这次战败引起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6. 国家命运: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方向和走向。
甲寅派对于中国国家命运的思考主要聚焦于国家的现代化和强大所需的改革和变革。
7. 自由主义:指一种倡导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思想流派。
甲寅派的一些成员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其所写的文章中提及了自由主义的观点。
8. 社会进步:指一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甲寅派认为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改革和变革来实现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9. 文艺复兴:指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创新。
甲寅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倡导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扬。
10. 知识分子:指一个国家中那些从事学术研究、文化创作和社会思考的人群。
甲寅派的成员主要是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文学、报刊等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1.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等问题。
甲寅派的成员关注和思考了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封建制度、教育问题和权力腐败等。
12. 文化启蒙:指通过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来提高一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一、填空:(147题)1、梁启超在《》中提出诗界革命“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第二要新语句,而须以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1、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章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同年2月陈独秀又发表了一文,两文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4、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是最早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其主编是。
5、《新青年》原名是,创刊于年,其主编是_______。
6、《新青年》于1915年在创刊,其两大旗帜是和。
7、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8、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是。
9、1918年底到1919年初,周作人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理论,为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10、林纾写了和两篇文言小说,用影射的手法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1、五四以后,由于旧文学阵营不甘心失败,于是在20年代初期出现了和这两个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学阵营展开了进攻。
12、“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是、、。
13、“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
14、“学衡派”在对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进攻时,打的口号是。
15、“甲寅派”的代表人物章士钊的主张是。
16、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展开了长久的论战,其杂文后来大都收入了和两本集子里。
17、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斗争中,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它们一味拟古的骈文、散文为“”和“”,后来这便成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18、1912年以后涌现出大量的新文学社团,其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和。
19、文学研究会于年在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寅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代表人物为章士钊。
章士钊曾任北京段祺瑞军阀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于1925年复刊《甲寅》杂志,发表了许多诬蔑爱国运动的言论。
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公然支持军阀争渡武装镇压民众,还提出“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借以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口号相对抗。
章士钊提倡复古,尊孔谈经,攻击新文学运动,激烈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甚至鼓吹恢复科举制。
他利用手中的职权,下令小学以上学校读经,作文言文,极力宣扬封建思想。
他的倒行逆施遭到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的痛击。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戈公振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名绍发,字春霆,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东台台城一“世代书香”之家,幼年聪慧,好学上进,1912年在《东台日报》担任编辑工作,1913年冬,进入上海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
第二年被调到《时报》编辑部工作,初任校对、助编,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在《时报》前后工作十五年。
1920年他首创了《图画时报》,揭开中国画报史上崭新一页。
从1925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的报学系或新闻学系,讲授新闻学和中国报学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
1930年,他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并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