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一)网站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2536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253654.html,

(一)书籍类

冯书成,森林旅游管理学概论,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印,1995

哈默特.道格拉斯.R等著,森林游憩,森林景观学研究和发展课题组,1991。

蒋敏元等,森林旅游经济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林学会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园学会各年度的学术论文集

王维正等,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0

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青岛出版社,2000.7

(二)期刊类

[1]艾运盛.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 (3): 89~97

[2]安永刚,安旭,顾斌.反规划在森林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河北林业科技2004

[3]白涛,余泽乾,郑昌友.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乐效益的经济评价,湖北林业科技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曹辉,陈平留.森林公园景观资产评估市场比较法初探,林业经济问题,2002(2):103-107

[6]曹云.努力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求平衡支点-中国森林公园期待双赢,中国林业, 2001(12):3-6

[7]柴忠金.贵州森林旅游发展战略探讨,贵州林业科技2002(2):57-64

[8]陈登,蔡晓玲.贵州省森林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四川林勘设计,2002(4):38-41

[9]陈戈,夏正楷,俞晖.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林业资源管理,2001(3):41-45

[10]陈贵松,陈小琴.森林公园营销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2(5):268-270

[11]陈贵松,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3(3):153-155

[12]陈钦,王文烂,陈贵松.我国森林旅游企业发展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1(6):13-14

[13]陈秋华,陈贵松.森林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2(1):15-17

[14]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生态经济2002(4):58-61

[15]陈世清,涂慧萍,唐志蕴.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策略思考,林业资源管理2004(2):37-41

[16]陈天霞.浙江省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和对策的探讨,浙江林业科技,1997(2):63-66

[17]陈孝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世界林业研究,2002(2):71-75

[18]陈鑫峰,王剑波.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01(4):74-80

[19]陈鑫峰,王雁.森林游憩业发展回顾,世界林业研究1999(6):32-37

[20]陈鑫峰. 国内外森林景观的定量评价和经营技术研究现状[J]. 世界林业研究, 2000 (5): 31~38

[21]褚泓阳,弓弼,杨祖山.论森林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80-83

[22]单胜道,吴次芳.“影子地块”及其在林地评估中的应用——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

例,自然资源学报,2002(1):102-108

[23]单胜道,吴次芳.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3):14-16

[24]但新球,吴南飞.森林旅游中非生态旅游行为及行为守则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1):34-36

[25]但新球,周光辉,蔡时钧.森林游憩对环境与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6(1):56-60

[26]但新球,周光辉.对森林旅游及其特点的认识,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2):57-60

[27]但新球.森林公园的疗养保健功能及在规划中的应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1):54-57

[28]邓高松,胡涌,姜金璞.试论北京周边森林公园的市场营销策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64-69

[29]邓金阳,柯显东.论森林旅游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湖南林业科技1995(2):33-37

[30]邓侃.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公园建设刍议,中国林业,1998(5):32-33

[31]丁娟,张光生,焦华富。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84-288

[32]杜永频,王焕文.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股份合作制经营对天西局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启示,新疆林业2004(1):34-35

[33]杜忠潮,车自力,桑广书,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结构及行为特征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303-304

[34]冯朝鹏.从营销角度看森林公园建设,陕西林业,2003(5):1

[35]冯书成,冯新兴,武永照.我国森林公园分类探讨,陕西林业科技,1999(3):39-41

[36]高立旦,洪流.浙江省森林旅游的发展对策,林业科技开发2001(5):13-15

[37]龚本海.建绿色家园,打造生态旅游主旋律——广西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概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67-69

[38]龚辉文.论森林旅游与生境维护,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3):35-38

[39]龚艳.森林旅游的科学内函与人类的文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9(1):52-53

[40]古新仁,刘苑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突出个性的必要性及其对策,江西林业科技,1996(1):36-38

[41]桂先群.论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对景观生态的影响,中国林业,2003(2A):32

[42]郭际荣,郑安平,刘铁军,吕朝晖.生态公益林的规划设计与经济效益调查研究──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1):41-45

[43]郭坤赤.山西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山西林业科技,1999(4):39-45

[44]郭占胜、张勇富、黄桂萍、王秋霞、李广宇、何海杰、臧建立,森林公园客流量的灰色预测,河南科学,2002(2):207-210

[45]韩朋、段广德、王胜兴,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游客量动态预测,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8-32

[46]何丽芳.浅谈森林旅游开发的误区及其对策,湖南林业科技2001(4):76-78

[47]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97~103

[48]胡坚强.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52-55

[49]胡宪文.森林旅游——迈向21世纪的林业支柱产业,江西林业科技1998(5):38-41

[50]胡晓红.对发展湖南森林旅游的思考,湖南林业1997(6):27

[51]胡涌,张启翔.森林公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兼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3):49-57

[52]黄凯,马亮,邢广宏,王红利,于欣悦,康明,北京森林旅游客源主体的初步分析,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2):53-56

[53]黄尚绎.森林公园与人类经营森林的关系,华东森林经理,1994(1):55-57

[54]黄秀娟,兰思仁,连巧霞,傅玉华,游云飞,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旅游偏好调查与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2(5):308-310

[55]黄秀娟.中国入世与森林公园发展方向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2(1):50-53

[56]贾启明,马秀娟.森林旅游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动态保护,林业资源管理1997(1):20-23

[57]贾卫国,储淑媛.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的探讨,林业建设2000(2):26-28

[58]江洪,刘典伟,张万萍,吕新华.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2(增刊):78-80

[59]江艺平.浅谈小坪森林公园经营模式的构想,福建林业科技,2002(3):113-114

[60]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0(3):1-5

[61]蒋叔介,张启俊.分类经营管理发展森林旅游,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2):32-34

[62]李敏。青年旅馆与生态旅游——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38-42

[63]李国明.四川森林旅游现状及前景,中国林业2001(10):18-20

[64]李慧卿,长白山周边发展森林旅游探讨———以白河林业局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3(5):261-265

[65]李坚.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化与生活,2002(1):13-14

[66]李庆希.森林公园实施会计委派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11):26-27

[67]李若凝.森林公园资金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绿色中国,2004(9):48-50

[68]李世东.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质量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 17 (4): 43~47

[69]李晓阳,韩力军,李红.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策略及注意事项,中国林业企业2003(2):28-30

[70]李星群,廖荣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自然保护区为例,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5

[71]李秀春,王凤斌.浅谈建设森林公园的意义及条件,林业勘查设计,2002(3):31

[72]李友元.正确处理森林旅游中的若干关系,湖南林业1997(9):27-28

[73]李玉平.入世:森林公园发展的新契机,湖南林业,2002(5):9

[74]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1998,(6):554-561.

[75]李周,孙若梅.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生态经济,1996(6):9-14

[76]梁青元.近观台湾的森林旅游与花卉产业,广西林业2003(3):40-41

[77]梁卫萍,广西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0):12-16

[78]梁序美.湖南森林旅游发展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29-32

[79]廖浪涛,贾卫国.发展森林旅游是振兴国有林场经济的重要举措,林业科技开发2000(6):53-55

[80]廖嵘.森林游憩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68-171

[81]林群星.福建省灵石山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华东森林经理,2000(4):43-45

[82]刘秉志.交叉概率法在森林公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林业资源管理,1996(5):21-22

[83]刘海峰.发展森林旅游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林业企业2003(4):24-26

[84]刘华亭编译.森林浴——绿的健康.台北:大展出版社,1984.83~111

[85]刘伟平、陈贵松,政府在森林公园招商引资中的角色地位,中国加入WTO后森林旅游对策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86]刘雁琪,张启翔.森林公园静养区景观建设相关问题探讨,河北林业科技2004(1):24-26

[87]刘毅,陶冶.我国森林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思考,林业经济问题2003(1):49-52

[88]刘友多.福建省森林公园建设规划与生态保护,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3):34-35

[89]龙启德,崔根源.贵州森林旅游与民俗,贵州林业科技2002(4):24-33

[90]卢琦,赵体顺,赖郑华,王朝斌,高立献.河南省森林公园体系建设规划,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2):53-57

[91]陆鼎煌. 张家界森林公园效益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85, 5 (2): 160~170

[92]陆兆苏.森林美学与森林公园的建设,华东森林经理,1996(1):44-49

[93]吕忠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华东森林经理,2000(1):1-9

[94]罗明春,钟永德,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客流日分布规律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58-63

[95]罗明春. 森林公园景点分级方法讨论[J]. 森林旅游, 1998 (5): 12~14

[96]罗明忠.从科技文献看森林旅游与游憩的实践及发展,四川林勘设计周青, 2001(4):46-49

[97]罗明忠.对贵州森林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考,四川林勘设计2001(4):55-57

[98]骆培聪.福建省森林公园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福建地理,2002(4:)47-49

[99]马波,侯巍巍,论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许可制度,2004(6):46-50

[100]马秀琴,王秋娟.浅谈森林公园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河北林业科技,2004(3):20,36

[101]孟永庆. 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8 种方法[J]. 林业经济, 1994, (6): 60~65

[102]苗雅杰.我国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的意义及对策,现代情报2004(4):202-203

[103]倪同良,李晓趁,杜振欣. 自然保护区与森林旅游, 山东林业科技,2004(5):68

[104]庞规荃.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3):12-16 [105]彭援军.台湾的森林旅游,中国林业1998(3):46

[106]彭志奇,屈术群,云阳森林公园游客规模灰色预测,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157~160

[107]秦安臣,任士福,马晓晶. 森林旅游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概述, 河北林果研究,2001(3):262-268

[108]秦玉珍,陈合营,李宗强.高筹硕画跨越发展——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调查,理论导刊,2001(12):60-63

[109]邱尧荣.有关森林公园环境容量预测的探讨,环境导报,2000(6):29-31

[110]赛江涛.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开发,四川林勘设计,2004(2):44-47

[111]盛海,王治中,王占勤,孙志斌.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膏山景区合作开发经营模式研究,山西林业科技,2002(4):44-48

[112]石强,李崇贵,邓金阳.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的影响的评价(英文)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 (2): 137-140

[113]石强,吴章文,贺庆棠.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影响的综合评

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4):25-28

[114]孙若梅.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农户调查结果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1994,(2):43-48.

[115]唐世斌.论广西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公园建设,四川林业科技2002(3):75-77 [116]唐秀萍.森林旅游遭遇尴尬,中国林业2001(10):1

[117]唐志蕴,陈世清,刘建立.我国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探讨,林业调查规划,2004(3):65-68

[118]万绪才,朱应皋,吴芙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4(3):15-19

[119]汪华林,顾署生.发展森林旅游为江西经济提速,江西林业科技2001(增刊):60-62 [120]王炳贵,陈建设,郭剑峰,曹辉.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产初步评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6): 84~88

[121]王长安.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在林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林业资源管理,1997(5):61-63

[122]王海娟、李江鸿、朱洁、吴迪。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系统规划和管理,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6):16-17

[123]王建宏,陶雪松.甘肃森林公园创新发展研究,中国林业2004(6A):37-38

[124]王建林.福建永安市森林旅游发展初探,华东森林经理2000(4)46-48

[125]王建新.浅谈森林公园文化,湖南林业,2002(7):11

[126]王晶,郑理明.森林公园受污染函数的经济学分析,林业经济,2003(5):59-60

[127]王可安.关于森林公园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林业资源管理1995(3):60-62

[128]王柳云.森林旅游文化简论,林业经济问题2001(5):299-301

[129]王梅松.福建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福建林业科技2002(1):65-68

[130]王棋,胡春姿.我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林业科技开发,1997(2):3-5 [131]王天禹,王瑛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森林公园规划,林业科技情报,2004(1):52-53 [132]王文瑞.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生态模式,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5):109-112 [133]王显志,孙力伟.谈建设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林业科技情报,2002(1):95

[134]王小德,张万荣,方金凤.森林公园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88-92

[135]王晓春,芦维忠.甘肃森林旅游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林业2001(4):20-21

[136]王义民李兴成.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社会科学家,1999(2):39-44

[137]王赞红.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与森林旅游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1(7):10-12

[138]王忠君,蔡君,张启翔.旅游活动对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及视觉的影响评价,河北林业科技2004(1):32-35

[139]王资荣,郝小波.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质量变化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4):23-30.

[140]卫敏.西藏色季拉山森林公园乡村旅馆发展前景探讨,西藏科技,2003(12):18-20 [141]文军,魏美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4):41-44

[142]乌恩,戴尔阜.森林旅游地功能分区规划初探,农村生态环境2001(4):22-25

[143]吴楚材,吴章文.森林旅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3):96-100

[144]吴楚材,郑群明,钟林生.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林业科学2001(5):75-81 [145]吴楚材. 森林旅游资源的分级,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3-38

[146]吴楚材. 张家界森林公园游憩效益经济评价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92, 28 (5): 423~430

[147]吴楚材.新西兰国家森林游憩的65年回顾.湖南林业科技(森林旅游译文专集),1993,增刊:30~38

[148]吴章文. 森林旅游资源特征和分类,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9-42

[149]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2):63-67 [150]武建勇,李世广,任班莲,畅浩云,李秀瑞,王德利.森林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林果研究2003(增刊):241-244

[151]武蚰岚,创新发展黑龙江森林旅游,中国林业, 1999(6),38

[152]谢新华.对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四川林勘设计, 2004(3):43-47

[153]谢哲根,刘安兴,许祖福,陈学堂,陈安统.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3):72-75

[154]邢燕芳,张爱国.晋城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策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5]熊冬平,张秋根,万承永.发展江西森林旅游的思路,江西林业科技2003(4):16-18 [156]熊邵华,全华.论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经济效应——以武陵源风景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1995,(4):57.

[157]徐高福,方根深.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现状与发展建议,林业调查规划,2000(3):53-56

[158]徐锡玲.美国森林公园见闻,广西林业,2002(2):40-41

[159]徐学锋.建设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旅游资源促进林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6(2):56-61 [160]许春晓.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资源开发的期望特征——以湖南黑麋峰森林公园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9-32

[161]薛达元,包浩生.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1995(3):170-173

[162]严山,周良,刘新晦.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评价方法研究,环境导报,1998(3):35-37 [163]阎文圣,肖焰恒. 关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探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62-65

[164]杨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2):44-49

[165]杨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1):41-42

[166]杨桂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0,(1):88—92.

[167]杨桂华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8]杨祖山. 褚泓阳,弓弼,论森林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80-83

[169]易礼江.加大政府协调力度加快森林公园开发步伐,中国林业,2004(9A):28 [170]尹龙海,沈红,滕锡东.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林业勘查设计2001(2):37-38 [171]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1):61-64

[172]余志勇.简论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营销策略,林业经济问题,2004(2):118-121

[173]俞晖.21世纪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旅游学刊2001(5)67-69

[174]俞晖.森林公园何为?中国林业2001(4):18-19

[175]俞晖.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林业资源管理,2001(4):40-42

[176]俞晖.新世纪森林旅游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中国林业2001(10):41-42

[177]袁书琪.福建省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林业经济问题2001(6):352-355

[178]张波,张翎.森林旅游景观美学评价,林业勘查设计2001(2):38-39

[179]张洪明,王玲.森林公园客流量预测方法探讨,林业调查规划,1997

[180]张华海,张超.森林旅游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溯源,贵州林业科技2002(1):52-55

[181]张建中.论我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人才之培养,陕西林业科技,1994(2):55-56,63

[182]张杰,徐波,那守海.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

[183]张明,王红姝,于辉.森林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策略的研究,林业科技2001(2):55-56 [184]张启俊.分类经营管理发展森林旅游,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蒋叔介, 1998(2):32-34 [185]张西林.湖南省森林公园旅游性质的定位分析,西部林业科学,2004(3):85-88 [186]张晓慧,刘晓正,张景群.秦岭北坡森林公园资金短缺问题的分析,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2):94-96

[187]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2-25

[188]张晓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初探,山西林业科技,2004(3):43-44 [189]张新华.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湖南林业2002(2):4

[190]张逸.关于森林公园在发展中所面临问题及对策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3(4:)242-246

[191]张玉光、周远、彭友贵,云南森林旅游客源分析,林业经济,2001(4):48-50 [192]张震宇.森林公园独立规划与相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国土绿化

[193]赵海泉,赵建林.美国的森林旅游,甘肃林业1994,37-38

[194]赵西萍等.生态旅游透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承裁力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95]赵义廷.我国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化初探,林业资源管理,1997(1):39-43

[196]赵云龙、柴忠金、罗明忠、陈颖,贵州省森林旅游客源市场初探,四川林勘设计,2001(4):50-53

[197]郑向敏、刘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2-18。

[198]钟育谦,陈志银,朱梅.关于发展江苏森林旅游产业的思考,江苏林业科技2002(6):43-44

[199]周潮.森林公园建设程序,林业资源管理,1994(1):58-60

[200]周慧滨.需求和效用理论在评估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中的应用,林业资源管理2004(3):44-47

[201]周蕾芝,张国庆,张爱光.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林业资源管理,2002(2):55-58

[202]周蕾芝,周淑红,钱新标.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生态气候的变化,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48-52

[203]周青,江能远,杨作.贵州省森林游憩谱与游憩项目开发探讨,四川林勘设计2003(1):51-55

[204]周青,李凤山.SWOT分析在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中的运用,四川林勘设计,2002

(2):18-21

[205]周树怀.德国的国有林和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湖南林业,2003(7):10-11

[206]朱青晓。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69-70

[207]祝光耀.开发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事业,林业经济1997(1):1-6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国务院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EB/OL]. . com/view/. [3]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 2012′1 [4] 陈兴中,付强,蔡小蓉. 《盘点新课堂——成都市郫县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71 期) [5] 杨新宇.《西部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年2月20日 [6] 张文革. 《重庆市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 万方数据:王毓殉. 《天津市普通高中教师适应新课改情况调研报告》[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4月第2期 [8] 董洪丹,卢志,李维明,陈静亦,贾贵洲.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 教育科学论坛. 2011年第3期(总第285期) [9] 白秀英、任丽平. 《陕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0] 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 《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7 期第35-39页 [11] 赵爱君.《浅谈实施县级中学新课程改革》[J]. 科技教育.发展月刊 [12] 杭州市教育局调查组.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 新课程在实施 [13] 马仲明①马力②. 《湖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4期(下半月刊) [14]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15]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兴趣数学校本课程纲要

《兴趣数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兴趣数学 课程类型:数学思维拓展 授课教师:李雅梅 授课对象:我校各年级段学生 开设办法:选修课,低、中、高四个年级集中教学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趣味数学》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

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 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一)网站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2536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253654.html, (一)书籍类 冯书成,森林旅游管理学概论,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印,1995 哈默特.道格拉斯.R等著,森林游憩,森林景观学研究和发展课题组,1991。 蒋敏元等,森林旅游经济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林学会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园学会各年度的学术论文集 王维正等,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0 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青岛出版社,2000.7 (二)期刊类 [1]艾运盛.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 (3): 89~97 [2]安永刚,安旭,顾斌.反规划在森林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河北林业科技2004 [3]白涛,余泽乾,郑昌友.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乐效益的经济评价,湖北林业科技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曹辉,陈平留.森林公园景观资产评估市场比较法初探,林业经济问题,2002(2):103-107 [6]曹云.努力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求平衡支点-中国森林公园期待双赢,中国林业, 2001(12):3-6 [7]柴忠金.贵州森林旅游发展战略探讨,贵州林业科技2002(2):57-64 [8]陈登,蔡晓玲.贵州省森林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四川林勘设计,2002(4):38-41 [9]陈戈,夏正楷,俞晖.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林业资源管理,2001(3):41-45 [10]陈贵松,陈小琴.森林公园营销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2(5):268-270 [11]陈贵松,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3(3):153-155 [12]陈钦,王文烂,陈贵松.我国森林旅游企业发展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1(6):13-14 [13]陈秋华,陈贵松.森林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2(1):15-17 [14]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生态经济2002(4):58-61 [15]陈世清,涂慧萍,唐志蕴.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策略思考,林业资源管理2004(2):37-41 [16]陈天霞.浙江省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和对策的探讨,浙江林业科技,1997(2):63-66 [17]陈孝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世界林业研究,2002(2):71-75 [18]陈鑫峰,王剑波.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01(4):74-80 [19]陈鑫峰,王雁.森林游憩业发展回顾,世界林业研究1999(6):32-37 [20]陈鑫峰. 国内外森林景观的定量评价和经营技术研究现状[J]. 世界林业研究, 2000 (5): 31~38 [21]褚泓阳,弓弼,杨祖山.论森林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80-83 [22]单胜道,吴次芳.“影子地块”及其在林地评估中的应用——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是从论文动力收集并整理的,方便大家日后论文的开张工作.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3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校本课程纲要――生活中的数学

校本课程纲要——生活中的数学 课程类校本课程——课外知型识拓展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课程简介 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巩固延伸”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数学探究为(200字 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内) 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背景分析 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500字 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数学规律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内)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数学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数学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数学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中学数学校本课程目标是:

1.使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校《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归纳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数学建模美赛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美赛参考文献 Since 1982,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translations and guidance materials, and related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mathematics experiment teaching material ( on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ll told ): E. A. Bender,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model, Zhu Yaochen, Xu Weixuan translation, popular science press, 1982 Kondo Jiro, Miya Eiaki,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1985 C. L. Daimler, E. S. Ai Wei, mathematical modeling principle, Ocean Press, 1985 Jiang Qiyuan, mathematical model,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87 Ren Shanqiang, mathematical mode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M. Braun, C. S. Coleman, D. A. Drew,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 Zhu Yumin, Zhou yu-hun transl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ess, ( the book for the W. F.Lucas editor of the Modu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 book first volume ), 1988 Chen Anqi, mathematical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ngineering, 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1988 Jiang Yuzhao, Xin Peiq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9 Yang Qifan, Bian Fu Ping, mathematical model,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Dong Jiali, Cao Xudong, Shim Hito, mathematical mode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990 Tang Huanwen, Feng Enmin, sun Yuxian, Sun Lihu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mode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990 Jiang Qiyua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Second Edition ),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1 H. P. William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1991

专业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杜玉如,娄阳. 国内外对二甲苯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分析[J]. 聚酯工业, 2009(03):13-15. [2] 顾祥万. 对二甲苯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J]. 化工进展,2014(06):5-8. [3] 钱伯章. 对二甲苯市场及发展前景[J]. 化学工业,2010(08):9-11. [4] 崔小明. 我国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现状及市场分析(上)[J]. 上海化工,2012(12): 80-82. [5] 崔小明. 我国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现状及市场分析(下)[J]. 上海化工, 2013(01):25-27. [6] 邵平. 甲苯甲醇合成对二甲苯的新技术及市场分析[J]. 炼油与化工, 2012(05):45-47. [7] 陈庆龄,孔德金.对二甲苯增产技术发展趋向[J].石油化工,2004(10):909 —915. [8] 李燕秋,白尔铮.芳烃生产技术的新进展[J].石油化工,2005(4):309—315. [9] 夏建超,邹薇.甲苯甲基化生产对二甲苯的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 300—302. [10] 张建成. 对二甲苯生产的技术进展[J]. 精细石油化工,2010(03):89-91. [11] 曹劲松,张军民,许磊,刘中民.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PX技术的开发优势[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0(01):25-27. [12] 陈光晗. 对二甲苯结晶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河北化工,2010(02):63-65. [13] 陈亮,肖剑,谢在库,于建国. 对二甲苯结晶分离技术进展[J]. 现代化工, 2009(02):6-8. [14] 伍川,王净依,陆俊跃. 对二甲苯分离提纯进展[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2(03):78-80. [15] 胡洁,杨玉敏. 混合二甲苯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4(19):22-24. [16] 陈亮,肖剑,谢在库,于建国. 对二甲苯悬浮熔融结晶动力学[N]. 化工学报, 2009,1(11):62-64. [17] 钟伟,曹钢. 熔融结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中外能源,2010(06):40-42. [18]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Energy efficient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 purity paraxylene [P]. US, 6565653, 2003 [19] 郭志斌. 分子筛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2011(17): 59-61.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硕士生参考书目 简要说明:对课程与教学原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还思考不深,仅从自己 的学习体会来说,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好学习一些西方哲学 著作或教育哲学课程。其次要有教育史的基础,及比较教育的眼光。最后需要 结合某个具体学科方向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来参照、思考。下面的书目仅就自己 熟悉的做罗列,供参考。 一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雅斯贝 尔斯《什么是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皮亚杰 教育论著选》,文德尔班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卡西尔《人论》,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马丁?布伯《我与你》,以及我国的《学记》,《进学解》等等,如还能接触康德哲学就更好。 二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张楚廷,《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石中英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轻工业出版社,200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或修订本《给教师的教 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陈桂生先生是研究教育学的著名学者,他的书值得学习。)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三 [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拉尔夫.泰勒,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美]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刘幸译,《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施良方, 《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靳玉乐、于泽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文献综述(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文献综述写作 从以下提供的75种物质中选择(或自己另找)一种作为研究对象,写一篇字数3000字以上的有关无机纳米材料的性能、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文献综述: Sb2O4; SnO2; MnO2; Cu2O; CuO; TiO2; SiO2; MoO3; WO3; Co3O4; Fe3O4; Nb2O5; Al2O3; CeO2; 氟化石墨; 石墨烯; 功能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CNT); 碳纤维; 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s); Fe; Co; Ni; Cu; Se; Bi; WS2; TaS2; MoS2; CuS; MnS; PbS; Bi2S3;

MoSe2; CdSe; TaSe2; NbSe2; GaSe; Bi2Te3; Si3N4; WC; BaCO3; ZnWO4; LiFePO4; Diamond; Si; Ge; Sn; SiC; BN; BP; BAs; AlN; AlP; GaN; GaAs; GaSb; InN; InP; InAs; InSb; MgO; MgS; MbSe; MgTe; ZnO; ZnS; ZnSe;

CdS; CdTe; HgS; HgSe; HgTe 要求: ●资料收集,能够根据课题任务,拟定检索标识、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运用检索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结论科学; ●论文整体质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理通顺、总体结构完整; ●论文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3. 综述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具体格式要求附后。 4. 使用word文档制作,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如果出现雷同作业均按零分计。 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使用word文档制作,内容包括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使用A4纸打印,页边距使用word默认值(上、下:2.54cm;左、右:3.17cm),行间距固定1.25倍行距,汉字使用中文宋体字,其它字符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2. 作者、专业年级:五号、居中 3. 摘要、关键词:五号;这两个词本身左顶格、加粗,内容不加粗,其中关键词的个数不超过6个;不翻译成英文 4.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参考文献”词本身加粗、左顶格;所有内容均不加粗 (1)正文的内容与基本格式: 正文内容主要从性能特点、制备方法、应用情况、(制备、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标题的层次:一级标题用“1. 2.……”来标识、二级标题用“1.1 2.1……”,三级标题用“1.1.1 2.1.1……”来标识,依次类推。 插图和表格: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公式: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 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 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 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 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 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 息的巨著。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 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 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本书以美国 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 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 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 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作者对美国的课程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是哪些课程问题困扰了改革者一个世纪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追随课程的时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此脆弱? 4.(澳)科林·马什著,徐佳、吴刚平 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分为导论、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管理、 教学观、合作参与课程、课程意识形态等六个部分,涵盖了课程领域的21个关键论题,试图强调每个概念的主要特征、争议、长处和缺陷。本书对从事课程规划和编制的人员、对师范生和要求专业发展的一线老师,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数学建模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

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的格式规范 ?本科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论文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包括关键词),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且无需译成英文)。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论文应该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正文尽量控制在2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数学课程论考博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加*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27、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纲要

《数学小故事》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数学小故事》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 方式让学生轻松学到数学知识,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 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 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 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 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 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 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 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数学小故事》将寓 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 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 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 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 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

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数学速算技巧; 3、通过学习掌握时间的一些知识; 4、掌握生活中的等量代换趣味问题; 5、通过学习了解转化的相关知识; 6、通过学习了解逻辑推理的知识,提高推理能力; 7、通过学习了解数学中一些有趣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