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衰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国衰亡及反思
理30班七组历史研究性课题
组长:李熠辉
组员:韩冰晶、胡劭斐刘佳威、王新婵、
徐佳鹏
一、赵与燕、秦的交战
对燕国的战争邯郸保卫战胜利后,赵国的元气大伤。邻国燕以为有机可乘,起兵攻赵,却反被赵国屡败。
公元前251年,燕相栗腹到赵国为赵王祝寿,借机侦知赵国的形势。回燕后,栗腹向燕王进言,“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燕王又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认为:“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不听反对意见,仍出兵攻赵。
燕军兵分两路,-路由栗腹带领,攻打赵地鄗(今河北高邑东南),一路由庆秦统帅,攻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赵国派老将廉颇领兵败燕军于鄗,另一路燕军也被赵将乐乘击退。赵军乘胜追击500余里,包围了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赵兵撤围。这一仗,燕将栗腹战死,乐闲投奔了赵。
其后,赵又多次大胜燕国。
公元前250年,赵国派廉颇率军再围燕都。前248 年,赵派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前243年,赵将李牧又率军伐燕,取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前242年,剧辛率燕军攻赵,被赵将庞暖击败,剧辛亦阵亡。前236年,赵国派庞暖统兵攻燕,取狸(今河北任丘东北)和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
赵在对燕的多次战争中获胜,表明赵国仍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
赵国内部的变化前251年,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世,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于偃立,是为赵悼襄王。赵悼襄王派武襄君乐乘代廉颇为将,廉颇恼怒,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也出奔魏国。
继续与秦交锋秦在邯郸之役撤兵后,并未放弃对赵的进攻,大大小小的战斗持续不断。
公元前256年,秦军攻赵,取20余县,杀赵军9 万,诸侯大震。
前247年,秦将蒙骜攻赵,占领了榆次(今山西榆次)、狼孟(今山西阳曲)、新城(今山西朔县西南)等三十七城。
前241年,秦国置东郡,断“山东纵亲之腰”,危及韩、魏。赵将庞暖率赵、楚、魏、韩、燕五国之师攻秦,至蕞(今陕西临潼北),兵败于秦,五国罢兵。
前240年,秦国又发兵攻赵,占领了龙(今河北行唐县境)、孤(今河北唐县北)和庆都(今河北唐县东北)。
前236年,秦又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桓(齿奇)、杨端和攻赵,占领了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等9座城,尽取漳水流域之地。
赵国一再丢城陷地,丧兵失将,对秦的强大攻势虽有李牧的暂时遏制,但难以阻挡秦的吞并之势。
二、秦国灭赵
李牧两败秦军公元前234年,秦国对赵再次发动进攻,秦将桓(齿奇)攻赵的平阳和武城(均在今河北磁县),杀死赵军10万和赵将扈辄。
随后,桓oC继续领秦兵攻赵,战于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却遭到了赵国大将李牧的迎头痛击。
《史记·赵世家》称:“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曾“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对付匈奴卓有成效,抵抗秦国也多次获胜,败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秦将桓(齿奇)畏罪出奔于燕。
公元前232年,秦国又派兵伐赵,在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又被李牧击败。然而赵国也“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
赵国遭受自然灾害赵国连年兵祸不断,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台屋墙垣大半颓坏,地裂开的空隙有东西130步之大的。第二年即前230年,赵国又发生大旱,百姓无粮,“民大饥”,连年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赵国国力大衰。
李牧被杀
公元前229年,秦兵又大举攻赵。秦将王翦率上党驻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另一大将杨端和率河内兵进围邯郸,又派羌瘣助战。李牧和司马尚率赵军抗秦军达一年之久。秦国见李牧一时难以武力攻下,即施以反间计。秦人以重金贿赂了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即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欲叛,赵王便派赵葱及齐人颜聚代替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拒不交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李牧之死,是昏馈的赵王自毁“长城”,加速了赵的灭亡。
赵国的灭亡李牧一死,秦国灭赵已无大的障碍。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击败颜聚,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亡到代郡,自立为代王,并与燕国合兵,屯军上谷郡。前222年,秦将王贲在灭燕后,又攻打代,俘虏了代王嘉。至此,赵国彻底灭亡。
三、赵国灭亡的原因
赵国自“三家分晋”建国后,有过强盛的时期,但终为强秦所灭,从其本国情况看,灭亡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彻底。秦在商鞍改革后,出现了一批富有才干、办事效事高的官吏来治政,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赵国也曾有两次较大的改革。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中,最终取得了以公子成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支持才得以进行。面在长平之战前,就是否接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赵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阳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议才定下决策的。所以赵国百姓都明白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君是只相信其亲族的。腹击就曾说: “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
用”。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再看赵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武灵王的改革,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逆人之心”,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为了推行改革,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以“服为便用,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圣人不易民之教,智者不变俗而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这样,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从后来的实际看,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旧贵族势力,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乃至于“欲分国为二”,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
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时,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秦)上不同,甚至对立,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齐闵王欲攻宋,秦国反对,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赵即支持齐攻宋。另外,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