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主题: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摘要: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其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论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论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是什么?(3)如何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2.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案包括:(1)筛选并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2)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3)开展代谢酶与药物互作研究,分析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4)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其中,我们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特定途径作用于靶位点,发挥药效。
同时,我们还发现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具有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以及个体差异较大等特点。
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我们进一步揭示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药效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了解和掌握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助于优化中药的剂型设计,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拓宽了对中药的认识,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究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消除过程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研究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等。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药物靶点、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前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代谢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人体中参与药物代谢最为关键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甲氧基化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酶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最重要的模拟工具之一。
其中,基于药物代谢酶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和活性可通过拟合药物剂量与体内药物浓度关系得到,进而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及消除特性。
(三)药物代谢异常与个体化用药药物代谢异常是指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缺陷或酶活性变化等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
药物代谢异常的个体化差异可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差异,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体化用药失败。
因此,药物代谢异常的研究和检测工作已经启动,并逐步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一部分。
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产生效应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生理机制、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某一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黄善定1,赵鸣2(1.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315020;2. 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8.)摘要本文综述了中药元胡的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元胡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元胡(延胡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ma Corydalis on its chemical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macokineticsHUANG Shan-ding1, ZHAO Ming2(1.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0201; 2. College of Phar m 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che m icals, phar m 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 m acokinetics of Rhiz om a Corydali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application of its preparation.K eywords:Rhiz om a Corydalis; che m ical c om ponent; phar m acodyne m ics; phar m acokinetics本项目由宁波市科技局(2006C100017)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 o r ydal i s yanhus uo W.T.Wang的干燥块茎,主产浙江缙云,东阳、磐安等县,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研究方法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等手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将中药给予实验动物或志愿者,并通过监测药物的血浆和组织浓度、尿液和粪便排泄等指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药物效应,验证其药效物质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动力学模型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可以预测中药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代谢速率等参数,并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意义与应用1. 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3. 引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为中药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提供指导,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进展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是临床药学中的重要领域,它对于正确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同样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在临床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药药物往往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其药物代谢过程更为复杂,药动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体内的输送和代谢特征。
其次,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通过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信息,可以指导剂量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订。
第三,药动学研究对于评价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至关重要,通过药物动力学指标的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进展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体内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估两个方面。
1.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上,常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GC(气相色谱法)等技术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比如,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药药物代谢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和分析中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NMR)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的代谢研究中。
2. 药效评估研究药效评估研究是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药效评估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来完成。
其中,动物实验是中药药物药效评估的基础,通过构建动物模型,观察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
人体临床试验是药效评估的最终目标,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评估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应用与未来展望中药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研究与创新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药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和治疗策略,推动中药创 新药物的发展。
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 答患者疑问,提高患者用药依 从性。
开展中药用药教育,向患者普 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知 识,帮助患者理解中药治疗的 原理和注意事项。
参与新药研发及评价工作
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利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对新药进 行体内外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合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分析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医生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专业知识解析复方中各单 味药的相互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为医生提供复方 优化和精简建议。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 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 学与药效学
目
CONTENCT
录
•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 中药药效学概述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系 • 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与
药效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药代动力学定义
100%
个体差异显著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 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的难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背景介绍中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中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其中一个热点领域。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中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
了解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应用中药、规范中药使用、提高中药安全性和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探究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研究药物代谢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主要包括酶切试验、微粒体外试验和细胞系实验。
其中酶切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药物与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互作性,微粒体外试验则是模拟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作用,细胞系实验可以用于评价药物在特定组织的代谢情况。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两种。
动物试验是衡量新药效价和安全性的必要环节,可以通过对比药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人体试验可以直接评价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但由于涉及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严格监管和审核。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包括PCR、实时PCR、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Northern dot blotting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代谢酶的基因表达、酶的活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等。
4.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样本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出样本内代谢途径和变化等信息。
代谢组学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评价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三、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热点领域1. 中药与肝脏代谢肝脏是整个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中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中药药物研究中存在许多限制,所以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涌现出一些新的方法,为中药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以下将介绍几种运用现代技术的新方法。
一、体外血浆蛋白结合实验法该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中药药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组分和多种活性成分,它们在体内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来发挥药效。
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对于了解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非常重要。
二、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细胞外液微透析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该技术通过植入微透析探头到动物的组织内,收集组织细胞外液,测定药物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变化。
该方法具有采样简便、无创伤、实时性强等优点,可用于研究中药药物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种直观、准确、敏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将药物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药复方在体内的代谢问题。
四、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药物设计和研究方法。
该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药物和生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方式。
对于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子对接技术可以为药物的设计、筛选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药药物的特性和机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也需要明确指出,这些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应用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不仅丰富了中药的应用领域,还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新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模型来评估中药的生物活性。
动物实验则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毒性和代谢途径等。
临床研究则通过人体试验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和多糖类等。
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评估,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和作用靶点。
2. 中药与靶向治疗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关注中药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
4.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可帮助优化中药方剂的组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药药理学的应用1. 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黄连素作为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2. 中药在体外模型中的应用体外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构建适当的体外模型,可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和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 中药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中药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临床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中药的适应症和剂量。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物在临床药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指标,它们对于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预测其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吸收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吸收是药物进入体内的第一个阶段,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物的吸收过程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中药药物吸收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一些研究通过体内外研究结合的方式,探索中药药物的吸收规律,并确定了一些与药物吸收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二、药物分布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靶位浓度以及药效的发挥。
对于中药药物而言,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使得药物分布过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以及模型方程式等方法,研究者们成功地确定了一些中药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参数。
三、药物代谢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的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转化为其代谢产物的过程,代谢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药物的药效机制以及潜在毒性。
对于中药药物而言,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其代谢过程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研究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一些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并探讨了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
四、药物排泄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排泄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体内清除速度和排泄途径。
中药药物的多样性以及在体内的复杂代谢过程使得其排泄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通过运用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者们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药物的排泄动力学参数,并确定了其中的主要排泄途径。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中对于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正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XX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对中药复方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实现,走向国际产生重要影响。
XX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XX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工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XX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XX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3 种苯甲酰类乌头碱暴露最大,tmax 30 ~ 45 min; 其余生物碱暴露量极低
黄芩苷药时曲线呈现双峰,暴露最大,与葛
根素差异较大
大鼠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两者暴露水平相近,吸收、消除速率相似
2. 2 矩量法整合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由于中草药中 多个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可能有所差异,而中草药的 整体药代动力学特征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些成分各自的贡献。
在最新的文献[5] 中,FDA 的审评人员还提出了其它建 议,认为那些不涉及测定植物药化学成分群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也是有益的,比如植物药对 P-糖蛋白( P-gp) 、肝 P450 酶等 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和植物药与化学药 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因为均只涉 及相关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或者化学药的体 内暴露水平。此类研究将有助于预测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 床联用时潜在的相互作用。
厚朴酚
动物 大鼠 大鼠
体内暴露( AUC 和 Cmax ) 大黄酚 >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 大黄素 > 厚朴酚 > 芦荟大黄素
犬
大黄酸 > 橙皮苷 > 柚皮苷 > 大黄酚 > 和厚
朴酚 > 柚皮素 > 芦荟大黄素 > 厚朴酚 > 大黄
素
在体内驻留 特 点 的 药 时 曲 线,并 尝 试 用 于 优 化 临 床 给 药 方 案。采用整合的中草药多成分的总量动力学参数才能够客 观地描述中草药整体的体内动态量变情况,但是房室模型的 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又决定了只能以统计矩的方法对每个成 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整合,进而获得中草药多成分的总 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在生物利用度和临床药代动力学方面,植物药的研究方 法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活性成分是否明确,②药用物质 是否复杂,和③ 分 析 方 法 是 否 可 用。在 某 些 情 况 下,可 以 采 用合适的生物效应方法,甚至采用具有良好对照的临床比较 试验加以确定。如果已知植物药中的主要成分,并考察了植 物药的剂量-效应( dose-response) 关系便有可能预测肝或肾 功能受损后药物的体内暴露程度。
中药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中药的研究现状及意义1.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步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各地大力加强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药现代化。
现代化的中药药理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项目中启动了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药研究的整体水平;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
许多创新性关键技术被陆续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等现代方法和技术;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生物学手段也开始引入;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用于中药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许多实验室可以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
对中医“证”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开始。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在起步。
数据库知识(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简称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研究的重点正在由单味中药向方剂转移;由单一药效学探讨向多指标、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转变。
2.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1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2.2低水平重复多;2.3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很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
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构方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杨晓辉( 河南中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摘要⽬的总结介绍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状况及所⾯临的问题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与⼿段为更好地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提供参考⽅法检索数⼗年来发表在期刊杂表上的原始论⽂及研究报告回顾和总结有关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进展对所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差距进⾏汇总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运⽤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使中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堂堂正正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途径结论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对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时效关系量化药物的量效关系⼗分重要是指导临床合理⽤药的重要依据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者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临问题近⼗余年来对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是⼀个薄弱环节原因之⼀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体内存在的形势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的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研究资料尚少本⽂通过对有关报道的总结分析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法与⼿段希望临床安全合理地使⽤中药,为更好地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提供参考在新药的评价与发展过程中药代动⼒学研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在开始药物的临床试验前进⾏药代动⼒学研究的⽬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代谢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药提供参考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结合等并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代动⼒学参数临床药代动⼒学主要研究临床前⽤药过程中⼈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于吸收分布排泄及⽣物转化等过程的影响计算与预测⾎药⽔平制定最佳的给药⽅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药因此运⽤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做了⼤量的⼯作从⽽推进了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研究1.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是近⼗多年来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它的研究对中药药理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中药复⽅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药效的发挥并⾮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是⽅中药物之间所发⽣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使复⽅达到预期的⽬的⽬前国内对复⽅的研究中多半停留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了⼀些西药药理学⼿段但仅表现在对⼏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配合使所研究的中药复⽅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准确的反映出复⽅药物的作⽤机制这使得国内复⽅制剂稳定性差质量难以控制⽆法与国际接轨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主要以化学测定法和⽣物效应法为主化学测定法是以药物在⾎尿及组织内的浓度为依据进⾏药动学研究其特点是药物成分明确有相应的检测⽅法化学测定法常⽤的仪器有液相⾊谱仪⽓相⾊谱仪等随后由于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使直接测定⽣物样本中有效成分变为现实故后期研究以⾎药浓度为主通过提⾼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效果及检测限度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的开展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2.1 ⾎药浓度检测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现代化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法针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复⽅⽽进⾏的药物动⼒学研究在⽅法学上采⽤选定复⽅中药中所含⼀种或数种已知化学成分对⽤药前后的受试对象进⾏动态定时的⾎药浓度检测使⽤药动学软件进⾏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相同的⾎药浓度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得出的理论反应极为相似所以经典的药代动⼒学研究的中⼼问题就是通过⾎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来认知药理作⽤强度的变化规律在⾎药浓度⽅法学建⽴的基础上进⼀步探讨药物的脏器分布滞留时间⽣物利⽤度代谢⽅式排泄途径等药代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由于所测化学成分只是复⽅中许多化学成分中的⼏种因⽽不能完全代表复⽅药动学2.2 ⽣物效应法:针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复⽅以⽣物效应法为研究⼿段进⾏的药物动⼒学研究,主要有 smolen法毒理研究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物法等中药复⽅成分复杂有的有效成分不清楚有的有效成分虽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法不能⽤⾎药浓度法研究复⽅中药的药代动⼒学故利⽤⽣物效应法直接求算复⽅的药动学参数从⽽更真实地反应复⽅效应和整体效果常⽤⽅法有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物法2.2.1 药理效应法:在⼀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压痛阈等就可以间接地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2.2.2 毒理效应:该法是将⾎药浓度法中多点测定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法结合以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推算药动学参数适⽤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为同⼀组分单体或有效部分产⽣的复⽅中药2.2.3 微⽣物指标法此法⼜可称为琼脂扩散法主要⽤于测定体液中抗菌药浓度根据抗菌药在含有实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产⽣抑菌环在⼀定浓度范围内,其抑菌环直径⼤⼩与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由此可根据回归⽅程求出末知的样品浓度⽬前已对120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了药代动⼒学研究[1]如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2]等⽣物效应法适应于那些有效成分不明,活性成分易变⽆合适检测⽅法且⼜具有显著药理效应或毒理效应的药代动⼒学研究如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研究[3]中药药代动⼒学⽬前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但⼈体药代动⼒学研究也取得了⼀定的进展如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4]3.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临的问题3.1 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作的紧迫性传统中医药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不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世界回归⾃然科学思潮的兴起随着21世纪全球进⼊⽼龄化社会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了重要变化加之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以及⼀些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等不利因素使天然药物已成为创新药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就为复⽅中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认为,对将要进⼊⾼龄化的21世纪来说作⽤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复⽅中药制剂将是对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年患者最理想的药经济学家预测中医药⾏业是中国⼊世受益最⼤的⾏业之⼀这是因为中医药根于中国在中国有⼴泛的基础具有本⼠化⼈材技术资源等⽅⾯的优势具有国内市场的竟争⼒我国政府保护和⽀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也是中医药领域少受⼊世冲击并带来⼀系列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竣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两个⽅⾯⼀是⼊世后我国医药市场将进⼀步开放国外投资的进⼊加⼤了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度将对中药⾏业造成冲击⼆是中药⾃⾝的发展不完善直接影响中医药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国际市场每年中草药销售额达160亿美元⽽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仅占其中的3%年出⼝额仅为5.89亿美元其原因是中药的出⼝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但药品质量问题药物时效关系药物量效关系合理⽤药参数等是影响我国复⽅中药出⼝的⾸要原因⽽积极开展药物动⼒学研究对于量化药物量效关系极为重要中药临床药学⼯作者应积极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探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可通过对多种中药的治疗⽅案的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及循证医学合理⽤药分析等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的当务之急3.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1 复⽅中药组成的复杂性:复⽅中药有数味中药组成每味⽣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本⾝就是⼀个⼩复⽅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所含成份多达⼏⼗甚⾄⼏百种选择何种成分为指标成分才能代表整⽅能否代表整⽅显得⼗分重要众多且性能各异的成分给指标成分的选择造成困难有⼈以⼤黄为例研究了⼤黄中⼤黄素⼤黄酚游离蒽醌的药代动⼒学参数它们⼆者虽然结构相似但由于活性基团不同因⽽药动学参数也不相同[5]复⽅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处⽅中药味功能的差异在⽤效应法时可能涉及多个药理指标另外多数复⽅中药药效缓和需长期⽤药才能表现出药理效应也给药理指标的选择带来了困难3.2.2 复⽅中有效成分含量低:难以检测此也是⽬前复⽅中药药代动⼒学⼯作局限于少数药味成分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微量和超微量检测仪器的发展这⼀问题有望解决3.2.3 处⽅环境不确定:使得药代动⼒学的研究难具规律性除中成药外复⽅中药⼤多辨证施治处⽅因证⽽异同⼀药味可处于不同的环境中起不同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再加上⼀证多病⼀病多证的复杂辨证⽤药代动⼒学解释药效寻求客观与微观的切合点难以有规律可循故有部分学者对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6-9]3.2.4⼈材培养:针对⽬前中药临床药学所⾯临的任务和困难殛待培养⼀⼤批既懂中医药理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材才能适应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4.结语基于上述对中药复⽅进⾏药代动⼒学研究⾎药浓度法与⽣物效应法等已平⾏发展了⼗余年都各⾃积累了⼀定的经验与成果[10]但与现代医学相⽐较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复⽅⽤药为特点由于复⽅中药纷繁复杂每⼀处⽅都包含成千上万种成分究竟是哪⼀种或⼏种成分起作⽤它们的作⽤⽅式有何差异各种成分之间协同或结抗作⽤如何在煎煮服⽤过程中吸附络合分解沉淀等物理化学变化怎样这⼀系列问题均未得到确切答案药代动⼒学是⼀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动⼒学原理⽤数学模型反应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具有整体综合动态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有异治同功之处因此应⽤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不但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复⽅药代动⼒学因客观指标测定难度⼤且⽆统⼀的⽅法以及影响因素多等种因素⼯作的开展⼀直落后于西药药代动⼒学但从药代动⼒学研究的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对此问题早有认识并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复⽅中药药代动⼒学有着⾮常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主要参考⽂献[1]黄教诚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学研究的新进展中草药1989.20(1):40[2]周燕⽂等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免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79[3]⾦昔陆等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 7(2):115[4]刘瑞林等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中成药1996 18(8):25[5]庞志功等⼤黄素⼤黄酚在免体内药代动⼒学研究西安医科⼤学学校按1993 14(4):346[6]向⼤雄等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概况中国实验⽅剂学2002 8(1):63[7]潘思源等试验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5):40[8]王继华中药药理研究的途径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1):42[9]张明等复⽅中药制剂药代谢动⼒学研究进展研究成果意义⽅法评价与展望华西药学杂志1993 8(1):38[10]吴晓洋等中药药物动⼒学研究现状与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26。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研究体内药物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方法已在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提供高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但因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让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更为困难。
综观近些年的文献资料,本文试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1]。
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当前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有效成分明确、可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的中药及复方,即血药浓度法;另一类是适用于组方复杂,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微量定量检测方法的中药及其制剂。
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研究手段,包括毒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法的检测方法等。
2.1 血药浓度法作为经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药浓度法能够认知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能够探讨药物的分布、生物利用度、生物转化和排泄途径等药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特点。
肖风霞等[2]采用高效液相法,以药动学软件拟合药一时曲线测定四逆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时—量效关系,了解四逆汤制剂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徐凯建等[3]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双黄连”两种主要成分黄革苷,绿原酸为控制指标,测定注射剂与气雾剂的人体血药浓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药理活性。
然而,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却很少有人涉猎。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一、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形成和消除的科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 内源性标记物法内源性标记物法是指在中药中加入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如示踪剂)进行标记,通过监测标记物的代谢过程,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内源性标记物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真实反映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 外源性标记物法外源性标记物法是指在中药中加入一种外源性标记物(如氢、碳、氮等同位素标记物),通过检测标记物的代谢产物,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外源性标记物法可以定量测定中药的代谢产物,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三、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1. 预测中药疗效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预测中药的疗效。
通过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明确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转化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依据。
此外,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挖掘中药的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支持。
2. 个体化用药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筛选用药适应症,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次,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个体化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3.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临床药学的角度探讨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和意义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是指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相关动力学参数的科学方法。
它对于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
二、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两个方面。
体外实验研究主要包括离体器官、细胞模型等,通过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研究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
体内实验研究则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通过给予动物或人体中药药物,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获得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迅速。
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其化学成分、给药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复杂的药效学特性和多组分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中药药物的代谢酶活性和药物转运蛋白功能在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中药的剂量设计、给药途径选择、疗程控制等方面提供指导,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合理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在临床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归肺经中药桑白皮的化学、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桑 白皮 ; 化学成分 ; 药理活性 ; 药物代谢动力学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Ch e mi c a l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Ph a r ma c o k i n e t i c s t u d i e s o f Mo r i Co r t e x,
(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i n e s e Me d i c i e, n I n s t i t u t e fC o h i es n e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Ma c a u , Ma c a o 9 9 9 0 7 8 ,C h i n a ; 2 S c h o o l fC o h i n e s e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es n e Me d i c i e, n e0 B ' / n g 1 0 0 1 0 2 ,C h i n a )
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然而,中药的药理机制和代谢途径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药药物代谢的意义中药是一种复杂的药物组合,其中的活性成分众多且各异。
因此,了解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肠道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代谢等。
其中,肝脏代谢是主要的代谢途径,同时也是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对于临床的药物应用和药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等。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肝脏微粒体和酶标技术来研究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到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并评估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而在人体实验中,通过采集人体生物样本,比如血液和尿液等,进一步了解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三、中药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影响中药药物代谢的因素。
首先,与现代药物相比,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更加复杂。
其次,中药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个体的基因差异会导致对于中药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此外,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会对中药药物的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中药药物代谢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例如,根据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结果,可以了解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确定给药方式和剂量。
此外,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五、中药药物代谢的前景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将取得更多的突破。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2013年第07期2013年第07期浓度,但因服用后血浆有效成分能达到抑菌浓度的中药很少,故此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不常用。
体内药浓法精确、严谨,但仅适用于有效成分及检测方法已经确定的药物。
生物效应法能较好地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但往往难以找到灵敏、易测、可定量的药效指标来反映药物体内过程;基于上述原因,两者结合起来组成PK-PD 模型,同步进行药动学研究,有利于了解复方中各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成分的化学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并阐明作用原理。
李锐等为探讨四逆汤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应用同一来源的含药血清,分别以乌头类生物碱和一氧化氮(NO)为指标,同步进行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测定。
结果两者在犬体内均呈一级速度消除,具有一室开放模型的特征,药动学参数K 血与K 效,t1/2血与t1/2效接近,均具有药效产生快、作用时间维持较长的特点,反映了四逆汤“走而不守,守而不走”的特性,回归分析表明在0~6h 之间,乌头类生物碱血药浓度与NO 净增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2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1个或多个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推测整个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其虽然为临床用药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和复方则不适用了。
再者,目前许多中药中的单一化学成分并不能涵盖整体的药效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生物活性物质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药物的一般测量值(如血浆浓度)与药理效能之间的明确关系。
如王晓红等采用PK-PD 模型对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药动学研究,发现其药效不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但药效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 型Emax 模型。
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新药筛选、药品开发以及剂型优化等工作极为重要,是今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临床对中药及复方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无论是复方还是单方,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1生物效应法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
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
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
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
宋丽等[3]使用药理效应法通过测定痛阈值平均值与痛阈值提升率比较了口服花椒与青椒镇痛药效的差异。
杜婷等[4]使用血压值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1.1.2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亦称急性死亡率法或LD50补量法,是将药代动力学多点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方法相结合,在首次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多组动物按相同剂量重复给药,求出不同时间点的体存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此计算药动学参数的。
药物累积法,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估算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由药动学参数可知热痹清片灌胃给药后易于吸收,分布快,消除较慢。
有人用寇氏法进行中药复方提取液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研究表明该复方提取液在螂鱼体内代谢较快,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在组织中。
1.1.3微生物指标法微生物法主要针对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
药物在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形成抑菌环,在一定的浓度内,抑菌环的直径与药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微生物法简单易行,测定的药代动力学指标直接反应药效。
以抑菌效应为指标进行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测定,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1.2药物浓度法药物浓度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体液中中药一个或几个成分的浓度,并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拟合药时曲线,确定药动学模型,反映中药中成分的体内行为与规律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药物浓度法是针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化药,而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其应用主要受限于中药复杂组分的不明确性,难以对未知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5-8]。
Xie等在2008年银杏内酯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大气压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和液液萃取技术对大鼠血浆中银杏内脂A,B,C和白果内酯含量进行了同时检测,第一次对银杏内酯注射液中银杏内酯C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Liu等在2011年对人参皂普Re的代谢物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点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和固相萃取技术对人血浆和尿液中人参皂普Re,Rgl,Rg2,Rh2和原人参三醇的浓度进行了同时检测,分析方法仅耗时10min,最低定量限均低于20ng/mL,在尿液和血浆样品中均可以检测出人参皂普Re,Rgl,Rh1和原人参三醇,并发现尿液样品在人参皂普Re代谢产物研究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人参皂普Re的临床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1.3药动/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结合模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定量关系的有效工具[9-10],Sheiner等人在1979年提出了药动/药效学模型,将体内药物动力学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机整合,更科学地揭示药物剂量、作用时间与机体的效应关系,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药物效应随剂量(或浓度)及时间的变化规律。
常采用的方法有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结合模型和血药浓度与毒理效应结合模型。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将药动/药效学结合模型成功应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柳晓泉教授课题组于2012年在对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选取丹参素A血浆药动学行为为药动学模型,选取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为药效学模型,建立了基于丹酚酸A对半胱氨酸调节作用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部分揭示了丹参的作用机制[11]。
2.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2.1基于中药指纹图谱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谱动学近几年,随着Michaelis-Menten模型、Scott比值法、Hill对数法、加权回归法等数学模型不断应用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南大学贺福元等人与周宏灏院士于2009年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提出以药物代谢速度与效应,以累积效应与药物浓度幂次级数进行回归求得主要药效参数,再结合药物动力学、中药指纹图谱及总量统计矩算法,求得谱效动力学参数,建立了谱效动力学理论框架,用以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量-时-效关系[12]。
在此基础上,贺福元等还使用鱼腥草注射液验证该法,建立了总药效与代谢速度的线性关系式,对十三个成分的代谢速度进行总量统计矩处理并结合全方指纹图谱得到鱼腥草注射液的全成分平均效应半衰期为31.84h,72.55h内95%的药效成分被小鼠体内代谢完成[13]2.2基于中药药代动力学标志物/标记物群的研究方法与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不同,刘昌孝院士提出了“明确药代标志物”的研究新思路,研究者选取与药效作用相关的药物有效成分或代谢物,使用现代分析方法通过体现标记物浓度变化充分表征中药整体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暴露程度[14]。
根据这种思路,上海药物所李川课题组,使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三七提取物中16种人参皂苷进行同时检测,对其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根据其中成分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之间的相关性,选取血浆中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a3、Rb1、d)暴露水平为三七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标志物;另外,李川课题组还使用类似方法选取了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为药代动力学标志物。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也于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上根据血塞通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提出了类似的中药药代动力学标志物群的概念[15]。
针对有效成分较为复杂甚至未知的中药复方制剂,选取药代动力学标志物/标志物群可以有效表征制剂的整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3基于黑箱系统的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PK/PD结合模型的基础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建勋课题组于2012年基于黑箱系统理论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课题组将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为黑箱系统,以各组分药代动力学数据为该系统的输入,多指标的药效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的数据为输出,通过定量描述中药复方中成分或代谢产物及药效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关系和规律[16];并同样在2012年以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为模型药物,使用LC-MS/MS技术同时检测其中3类15种成分,并同时监测24个经时药效学指标,对检测成分和药效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分析,更进一步通过对药物药效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筛选“指征成分”。
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中人参皂苷Re,Rb1,Rd,Rc,Rb2-3,Rf,去氢紫堇碱,四氢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为“指征成分”[17]。
总结:中药及其复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中药及其复方的药动学研究难度很大,这就迫切要求工作者加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特别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复方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1]肇丽梅,何晓静,邱枫.药理效应法测定黄答昔及清热合剂的药动学参数[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22-24.[2]李成洪,李英伦,周晓容.中药复方禽病康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2):5-7.[3]宋丽,刘友平.花椒与青椒的镇痛效应和药动学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6):64-66.[4]杜婷,孙荣进,徐国良,等.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研[5]唐斌,工磊.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80-1382.[6]杨翠翠,李林.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9(9):2006-008.[7]郑世瑞,李俊,宋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J].安徽医药,2010.14(11):1243-245.[8]李螺,工文倩,郭辉.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田.中草药,2012.43(11)2289-294.究[J].床药理学与治疗学[9]束云,李连达.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1):1405-1408.[10]曾洁,王素军,杨本坤,等.PK-PD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4):461-464.[11]任欣怡,陈渊成,王琰,等.丹酚酸A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43(3):260-265[12]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等.中药及复方药效动力学:谱效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C].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2009.[13]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等.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C].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2009.[14]彭珑,高晓燕,郭明星,等.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15]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从PK标记物群的确认到临床合理用药[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0.[16]刘建勋,林力,张颖,等.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的深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562-1566.[17]林力,刘建勋,张颖,等.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的PK/PD数据分析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