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时间的脚印教案四篇

有关时间的脚印教案四篇

有关时间的脚印教案四篇有关时间的脚印教案四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 学习目的1、识记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2.解释词语。

踪迹:海枯石烂:山麓:龟裂:帷幕: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构造。

三、初读感知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学生们给正文局部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构造。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四、合作探究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兴趣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8*时间的脚印课文解读时间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文章特点,掌握说明方法;3.认识岩石功能,探究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3.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二、课文讲授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疏解字词。

踪迹装置浑浊山麓龟裂楔形文字沙砾帷幕海枯石烂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思1: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导思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批注要求:①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②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③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④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3)层次结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2. 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速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

【难点】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恐龙化石,为我们还原了大约6500万年前那个美丽而神奇的世界。

时间是无影无形的,是我们无法挽留无法控制的,虽然我们看不到时间,但时间却无处不在,世间到处留下了它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看看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了解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理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展示目标:1.速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2. 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检查预习:1.读准下面词语:掸(dǎn )踪迹(zōng jì)装置(zhuāng zhì)烘烤(hōng kǎo)腐蚀(fǔ shí)沙砾(shā lì)山麓(shān lù)沟壑(gōu hè)龟裂(jūn liè)帷幕(wéi mù)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2.解释词语: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重点难点】重点:1.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难点: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预习检测]◆字音字形1.踪迹2.装置3.海枯石烂4.烘烤..(hōng kǎo)5.腐蚀.(fǔ shí)6.磨损.(sǔn)7.光溜溜8.孔隙9.刨.(páo)10.沙砾.(lì) 11.掸.(dǎn)12.浑浊..(hún zhuó)13.山麓.(lù)14.沟壑.(hè) 15.垫.(diàn) 16.沉淀.(diàn)17.鹅卵18.琥珀..(hǔ pò)19.犀.牛(xī)20.龟.裂(jūn)21.帷.幕(wéi)22.钟鼎.(dǐng)23.楔.形(xiē)◆词语释义1.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多用于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2.沙砾:沙和碎石块。

3.山麓:山脚。

4.龟裂: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

一.创设情景[歌曲导入]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导入语: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

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们痛惜它的流逝,并发明钟表、日历等度量它。

你知道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吗?时间怎么会有脚步?时间的脚印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析题、确定学习目标[思考]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题目《时间的脚印》就先声夺人,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预设:拟人。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间没有脚,它走过的痕迹,藏在树的年轮里,藏在凝固的琥珀里,藏在沧海桑田的变化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世龙的脚步,走进课文,看看时间留下了哪些脚印。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作品的科普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腐蚀()浑浊()海枯石烂()山麓()粗糙()铜壶滴漏()掸去()垫高()覆盖()楔形文字()崩落()刨刮()沟壑()龟裂()海枯石烂:_____________________腐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龟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教师提示学生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多数起到总结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这一类的句子,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3.划分课文的结构。

学生根据找到的单句成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在划分层次的时候学生如对这部分有疑问,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为梳理课文的逻辑顺序做铺垫。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课时安排与教学重点
本课计划安排2课时,其中第一 课时主要进行课文讲解和相关知 识点的介绍,第二课时则进行实
践活动和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包括:时间管理的基本 概念和原则、时间规划的方法和 技巧、时间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引导学生 思考、讨论和实践,确保他们能 够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修辞手法辨识
本课涉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识 。
作用分析
分析每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帮 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效 果。
相关知识拓展延伸
地质学知识
本课涉及到地质学的相关 知识,可以进行适当的拓 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地球 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文学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陶世龙 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 元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 解读: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海枯石烂”的场景和山崖崩落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写作风格及技巧分析
本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修 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抽象的 时间和自然界的变化变得具体而生动。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岩石的形 成、变化入手引出时间的概念,进而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 课《时间的脚印》教 案及课件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课堂互动与探究环节 • 作业布置与指导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目录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

)(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3.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抽象又神秘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那么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四季更替、日出日落、树木年轮……这些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了解科学家们眼中的时间是怎样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陶世龙,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地球的画像》等。

字音字形铜壶滴漏(lòu)搬运(bān)低洼(wā)海枯石烂(làn)悬崖绝壁(xuán)崩落(bēnɡ)裂缝(liè)烘烤(hōn ɡ)腐蚀(shí)孔隙(xì)扫帚(sào zhou)刨刮(páo)沙砾(lì)掸去(dǎn)浑浊(hún zhuó)山麓(lù)沟壑(hè)沉淀(diàn)粗糙(cāo)琥珀(hǔpò)犀牛(xī)龟裂(jūn)帷幕(wéi)楔形(xiē)石炭(tàn)词语释义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沙砾:沙和碎石块。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2)第二部分(第5—29段):介绍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

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

过渡: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树木的“年轮”导入,唤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了解本文的作者陶世龙。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字词正音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字义。

掸(dǎn)踪迹(zōng)装置(zhì)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刨刮(bào)浑浊(hún)铜壶滴漏(lòu)楔形文字(xiē)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山麓:山脚。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8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1.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2.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4.5.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1.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1.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 【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课时1【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是年轮。

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解题目的是说明认识岩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时间的文章的题目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了那些形形色色、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1.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没有偏离主旨,教师补充订正:学生回答,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录下来的。

二者相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会说明目的是让学生体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8 时间的脚印【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8 时间的脚印【全国一等奖】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杜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突破:自主合作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问题探究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明确):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2、真有海枯石烂这一现象吗为什么(明确):【1】有的。

【2】原因:①雨水的作用;②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③生物的作用;④人的作用。

3、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明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2.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生字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教案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教案
赏析:该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课 题
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龙)
课时
2
教学
目的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
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能有意识地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去。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29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4.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5.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 通过学习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1. 明确课文通过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展示了时间的印记。

(二)生字新词的掌握1. 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难点(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1. 如何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岩石的记录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

(二)科学知识的通俗化1. 将地质学等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通过提问“时间能留下什么痕迹?”激发学生兴趣。

(2)展示岩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与时间的关系。

(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

2. 引入主题(1)简要介绍岩石是自然界中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2)引用课文原文:“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让学生感受岩石与时间的联系。

3. 创设情境(1)播放岩石形成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岩石如何记录时间。

(2)让学生模拟岩石被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岩石,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记录时间。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尤其是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如“时间伯伯”、“岩石”、“地壳”等,要读出其内涵和情感色彩。

朗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理解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篇1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2.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生字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本文主旨。

(重点)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难点)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怀,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乐趣。

【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语速慢、稳;语调平和)你们谁看见过时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岁月不堪数,故人不如初,岁月悠长,山河无恙,你我都不复当初的模样;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流逝,四季流转。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留意的地方,在那里,不仅有时间的脚印,更有无数的宝藏。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脚步,去探寻“时间的脚印”,去了解地质学上的“时间”概念。

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引我们前行。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素养)(第三张PPT课件)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参加工作后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做好笔记。

踪迹()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本课的一个重点成语是(海枯石烂)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但本文是原意。

例如:不管是海枯石烂,还是转瞬即逝,只要细心去感受,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矢志不移”、“地老天荒”。

一篇文章层次清晰,才能让人读得明白,同样,明确了学习思路,是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前提。

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思路。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体是说明文,就要明确它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正确解读说明文的开端;梳理文章结构和明确说明顺序,包括把握文章整体框架的内容,也要从段与段之间去探究;明确说明方法及其效果,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从微观上探究说明文。

下面我们将沿着这个思路解读这篇文章。

在我们初读文章以后,整体感知。

从题目入手,“时间的脚印”意思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在本文中是什么给时间留下了痕迹呢?是岩石。

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以分成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那么本篇应该是事理说明文。

通过预习,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本文有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们是怎样承启内容的。

第五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岩石是大自然中记录时间的重要一种方式,引出下文,岩石被自然界各种因素改变。

)第七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十八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二十二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启下第二种方式,岩石保存历史痕迹。

)第二十四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承上—从砾岩的成分中看出地壳的运动。

)第二十七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岩石中记录着古代生物的状况,启下化石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把文中能够提示重点内容的段落找出来以后,你是不是对全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来梳理文章结构。

贴小标题:上面是段落层次,下面是段落大意,请同学们将段落大意放到合适的位置。

正确答案是(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岩石是大自然中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5-21段)具体说明岩石毁灭与新生的过程及研究意义。

(22-29段)说明岩石还能保存许多的历史痕迹,尤其是研究化石意义重大。

(30-31段)说明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同学们,在梳理课文章结构以后,我们一起对文章进行精读细研。

首先自由阅读1-4段,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考察大家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从古到今,人们痛惜时间的流逝,并发明钟表、日历、铜壶滴漏度量它,这些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紧接着作者从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概念---岩石。

接着我们自由阅读5-21段,思考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答案在第六自然段。

岩石受到各方面的“攻击”被破坏,然后被搬运、被堆积,最后生成新的岩石。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通过下面的练习题来理解这一变化。

通过正确归类,我们得出,破坏岩石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风、雨、海水、阳光、水和空气中的酸类、冰河、霜雪、水流)和生物因素(地下生物、地面生物、人);岩石新生的条件是长期的重压、胶结、沉积。

那么研究岩石的新生过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岩石的厚度和岩层的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就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自由读22-29段,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重点语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以“砾岩”为例。

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以石头颜色和擦痕为例。

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以“长毛象、琥珀昆虫”为例。

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化石”为例。

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以“雨打沙滩的痕迹”为例。

然后我们再做下面的连线题就轻而易举了,最终我们得出这样的图案。

最后,我们齐读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进而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第十七张PPT课件)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首先(1-4段)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5-29段)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30-31段)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所以本文的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让我们找出这些句子,并说明它的作用。

同学们先看老师找的这一句。

第⑭段: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明确: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读之快。

再看这一句第②段: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钟表、日历等事例,说明人们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有很多,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我们看这一句。

第④段: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事例,说明铜壶滴漏用水滴记录时间,为下文引导人们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作铺垫。

第⑱段: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

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第⑱段: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泥沙“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泥沙沉淀的后果。

第㉖段: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长毛象、琥珀等化石的事例,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㉘段: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

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分别列举了三叶虫化石(寒武纪)、高大树木的化石(石炭纪)、长着长长的毛的“象”和“犀牛”(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㉛段: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第⑩段: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刮风沙比喻成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第⑫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