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xx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xx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12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78) 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3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至此, 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 北抵国界线,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 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551个县( 旗、市、区) 。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 为第一阶段, 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为三期工程; -2020年为第二阶段, 分两期工程。
-为四期工程, -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4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1. 引言1.1 概述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防风固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北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挑战,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北防护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民生工程。
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三北防护林建设与指导原则的解析,分析其意义、建设原则、指导原则、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三北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其意义重大。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改善气候环境,减少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2.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是指在三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具体的建设原则包括:1. 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时,要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优先考虑。
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选择树种、种植密度和规模,确保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最大化。
2. 多样性原则:在防护林建设中,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选择多种树种植在一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在“三北”地区、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江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些工程已被国家整合为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湖北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省份,有60个县(市、区)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区建设范围总土地面积18673.5万亩。
建设规模为:营造成林面积 4451.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1254.75万亩,封山育林 1267.65亩,飞播造林 157.35万亩,幼林抚育 784.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989.85万亩;现有林管护1108.2万亩。
我省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由多个防护林建设工程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已经或即将启动的国债长防林项目、农发长防林项目、日援汉江防护林、德援长江防护林、鄂北防护林、淮河及太湖流域防护林、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都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长防林第一期工程建设从1989年开始启动,2000年结束;第二期工程已经从2001年启动。
第二期长防林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农业发展资金、外资和地方投入等方面。
1989年国家长防林一期工程工程实施,为我省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关怀下,我省宜昌、秭归、巴东、谷城四县市先行启动了长防林试点工程,1990年又有14个县市列入一期工程,到 1999年,全省先后有29个县市被国家纳入长防林工程治理范围。
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债券资金加大了对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投入,并实行资金管理“报帐制”,为我省长防林工程注入了新活力。
十年来,经过各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2741.5万亩,占国家计划的154.2%,占一期工程规划182.7%。
其中植苗造林927.6万亩,直播造林25.4万亩,飞播造林61.4万亩,低改280.8万亩,幼林抚育167万亩,封山育林1153万亩。
林业部关于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林策字[1990]466号
林业部关于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林业部关于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林策字[1990]466号1990年11月13日)“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林业(农林)厅(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已于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九日经林业部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的宏观调控与综合平衡,促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使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资金的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做好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的衔接,实行按项目分级管理。
第四条凡申请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经济政策、林业产业政策和林业行业规划的有关规定。
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实行地方投资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原则。
地方投资及各渠道集资原则上不得低于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并附有资金主管部门的承诺文件或承诺文件的复制件。
第五条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凡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下的小型建设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备案。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或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建设项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初审或审批。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工程。
该工程旨在通过建造大规模的防风林,控制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防风林带:在三北地区建设宽阔的防风林带,以阻挡风沙、降低风速、防止沙漠化。
营造混交林:采用多种树种混合种植,形成混交林,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保护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管护和培育,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发展经济林:在适宜的地区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林木,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加强科研: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做出了贡献。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国务院批准实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这六大工程,不仅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战略性调整。
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国务院批准实施经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
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
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我国的主要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程 三北防护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陕、⽢、宁、青、新、京、津、冀、晋、内蒙、辽、吉、⿊等13个省、⾃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
总⾯积389万平⽅千⽶,占全国⾯积的40.5%,⼲旱和半⼲旱地区占2/3以上,这⾥是我国沙漠⼽壁集中分布地区,⽔⼟流失严重,⽣态环境脆弱,加强这⼀地区的国⼟整治,建设好三北防护林体系⼯程,对于促进⽣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地区经济振兴有重要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期⼯程(1978—1985年)已经完成,这期⼯程包括13个省(市、区)的396个县(旗)。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在⼴⼤农区、⽔⼟流失严重地区和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营造农⽥防护林、⽔⼟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
同时,在农村⽣活能源短缺地区和⽴地条件适宜地区营造薪炭林,⽤材林和经济林。
具体任务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8年内造林593万公顷(实际完成6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提⾼到5.9%。
⽔⼟流失和沙漠危害有所减轻;柴薪奇缺的地区有所缓解;800万公顷农⽥得到林保护。
⿊、吉西部地区,宁夏黄灌区,河西⾛廊、新疆和⽥绿洲都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数县连⽚的农⽥防护林体系。
据测算,⽬前三北地区农⽥防护林平均每公顷可保护10.5公顷耕地,对于改善农⽥⼩⽓候、抗御⾃然灾害,促进牧业⽣产起到有益的作⽤。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期⼯程(1986—1995年),包括551个县(旗),其任务是在管理、抚育好现有林,巩固第⼀期⼯程成果的基础上,提⾼造林质量,营造⼈⼯林637万公顷,封育林草155万公顷,飞播造林17万公顷。
重点搞好京津周围的绿化,⽑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防风固沙林,京包、包兰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和黄河中游沿岸防护林等五⼤⾻⼲⼯程及沙棘商品⽣产基地、听⽔河流域⽔保经济林,乌兰布和速⽣丰产林和滦河、潮⽩河⽔源涵养经济林四个重点项⽬,以及90个省级重点⼯程。
第⼆期⼯程完成后,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雏形可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5.9%增加到7.7%,黄河中游⽔⼟流失地区将有1/3的⾯积得到控制,1733万公顷农⽥可实现林化,1000万公顷沙漠化⼟地将得到治理,绝⼤部分公路、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然⾯貌将有很⼤改观。
三北防护林简介
03
水资源短缺
三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河
流断流、湖泊干涸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PART 0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与设计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总体规划布局与原则
01
02
03
战略布局
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形成带状、网状、片状的 防护林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包括植树造林、森林抚育、 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
工作。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推动了林业产 业的发展,包括木材加工、林下 经济、森林旅游等方面,为区域
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善投资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 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更 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倡导绿色生活
工程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展示中国环保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 决心和成就。
加强国际合作
工程积极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经验。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回顾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效改 善了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手册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9.9前言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治理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部分布在这里,区域内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85%,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7%。
为解决三北地区生态恶化问题,中国政府从1978年开始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4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谋求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入第二阶段的五期工程建设期(2011年-2020年)。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为了扎实做好五期工程规划,我们在已下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参照已有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特制定本技术手册,以统一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指导做好三北工程区省级、县级五期工程规划。
规划组2009-9目录一、五期工程规划范围 (1)(一)工程范围与区划 (1)(二)重点区范围 (1)(三)涉及的规划表格 (1)二、森林覆盖率 (12)(一)计算公式 (12)(二)新增森林覆盖率 (12)(三)涉及的规划表格 (14)三、沙化土地及其治理 (15)(一)沙化与沙化土地 (15)(二)沙化土地类型区 (15)(三)沙化程度分级 (16)(四)初步治理 (16)(五)涉及的规划表格 (20)四、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1)(一)水土流失 (21)(二)土壤侵蚀分区 (21)(三)土壤侵蚀等级 (22)(四)有效控制 (23)(五)涉及的规划表格 (23)五、农田林网化 (25)(一)农田林网化 (25)(二)林网控制指标 (25)(三)林网化计算 (26)(四)涉及的规划表格 (26)六、工程造林 (28)(一)建设对象 (28)(二)造林方式 (28)(三)林种结构 (29)(四)树种组成 (29)(五)涉及的规划表格 (30)七、现有林管护 (31)(一)现有林 (31)(二)管护模式 (31)(三)建设内容 (31)(四)管护费 (31)(五)涉及的规划表格 (32)八、退化林分修复 (33)(一)退化林分 (33)(二)修复 (34)(三)范围 (34)(四)低效林改造 (34)(五)老残林带更新 (35)(六)涉及的规划表格 (35)九、中幼林抚育 (36)(一)中幼林 (36)(二)抚育条件 (36)(三)抚育范围 (36)(四)抚育方式 (36)(五)涉及的规划表格 (37)十、科技支撑 (39)(一)国家层面 (39)(二)省级规划 (39)(三)涉及的规划表格 (39)十一、新农村建设 (41)(一)发展模式 (41)(二)选择标准 (41)(三)规模 (41)(四)涉及的规划表格 (42)十二、沙地封禁保护区 (42)(一)封禁保护区 (42)(二)封禁条件 (42)(三)工程措施 (43)(四)涉及的规划表格 (43)十三、效益评估 (44)(一)基本要求 (44)(二)指标体系 (45)(三)计量方法 (45)(四)涉及的规划表格 (57)十四、投资标准 (58)十五、规划表格说明 (60)十六、图件编绘要求 (62)(一)基础地理信息内容要求 (62)(二)现状图件组成与图面专题内容要求 (62)(二)规划图件组成与图面专题内容要求 (63)(四)地理信息数据格式 (65)(五)数据源与成图比例尺 (69)(六)报送要求 (69)一、五期工程规划范围(一)工程范围与区划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五期工程规划范围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规划》所确定的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国三北工程简介(王俊波)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陕西省防护林工作站站长王俊波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
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国家林业局2009.9目录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一)规划指导思想 (1)(二)规划基本原则 (1)二、规划体系 (2)(一)国家规划 (3)(二)省级规划 (3)(三)县级规划 (3)三、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4)(一)规划范围 (4)(二)规划期限 (4)(三)规划目标 (4)四、规划布局 (5)五、建设内容 (6)(一)项目构成 (6)(二)建设重点 (8)六、规划技术路线 (10)(一)工作方法 (10)(二)技术路线 (10)七、规划技术要求 (12)(一)基础数据 (12)(二)前期工程成效评价 (12)(三)规划深度 (12)(四)投资标准 (13)八、规划成果要求 (14)(一)文本要求 (14)(二)附表要求 (14)(三)图件编绘要求 (15)附件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编写提纲附件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表附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县级规划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入五期工程建设。
为扎实做好五期工程规划,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以统一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技术要求。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防护林林网化水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中国有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之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一、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又称“绿色长城”,是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一个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整个工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途径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约406.9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自1979年开始实施,历时71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结束时,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原先的5.05%提升至14.95%。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洪、治沙、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2.8亿亩。
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减轻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沿海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2亿亩。
自1979年开始实施以来,沿海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平原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平原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5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平原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太行山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1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太行山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规划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规划技术⽅案国家林业局2009.9⽬录⼀、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1)(⼆)规划基本原则 (1)⼆、规划体系 (2)(⼀)国家规划 (3)(⼆)省级规划 (3)(三)县级规划 (3)三、规划范围、期限与⽬标 (4)(⼀)规划范围 (4)(⼆)规划期限 (4)(三)规划⽬标 (4)四、规划布局 (5)五、建设内容 (6)(⼀)项⽬构成 (6)(⼆)建设重点 (8)六、规划技术路线 (10)(⼀)⼯作⽅法 (10)(⼆)技术路线 (10)七、规划技术要求 (12)(⼀)基础数据 (12)(⼆)前期⼯程成效评价 (12)(三)规划深度 (12)(四)投资标准 (13)⼋、规划成果要求 (14)(⼀)⽂本要求 (14)(⼆)附表要求 (14)(三)图件编绘要求 (15)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省级规划编写提纲附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省级规划表附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县级规划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程规划技术⽅案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五期⼯程建设。
为扎实做好五期⼯程规划,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案,以统⼀三北五期⼯程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技术要求。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指导思想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态⽂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北⽅绿⾊⽣态屏障为⽬标,以防沙治沙和⽔⼟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防护林林⽹化⽔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实现三北地区⽣态环境根本好转,为⼈民⽣活⽔平提⾼和建设社会主义⽣态⽂明做出新贡献。
世界著名生态工程——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天地●撰文/李世东冯德乾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起步的第一个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中国针对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三大区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状况,于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启动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启动背景长期以来,中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
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七八十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水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从1950年起,中国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开展防护林建设,同时,在河北西部一些河流的两岸,河南东部的黄河故道,陕西北部榆林沙荒和新疆等地进行了防护林建设。
已建成的防护林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世界著名生态工程工程档案: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
四旁植树52.4亿株。
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况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2%。
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
毛乌素、科尔沁、呼仑贝尔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五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1978年,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后,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长江、珠江、海河等大江大河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1989年、1990年、1987年、1994年、1996年,先后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00年底,5个防护林工程一期建设结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0万公顷。
幼林抚育34.5万公顷。
工程实施11年来,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0%。
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
国家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安排了长江中上游水源林、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攻关成果,解决和提供了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并为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
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工程区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针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状况,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提高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效。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17个省(市)的1033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任务687.6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313.2万公顷,封山育林348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388.1万公顷。
(二)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6年,一期工程首批启动实施了13个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珠防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又先后试点启动了34个县。
到2000年,一期工程建设共完成营造林6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45万公顷,飞播造林2.76万公顷,封山育林28.19万公顷。
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12.88万公顷,四旁植树1.7亿株。
由于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晚、建设时间短,营造的防护林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工程建设加快了工程区造林绿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对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工程区宜林荒山面积大幅度减少,有林地面积得到增加,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管理骨干和懂技术的林农。
尤其是工程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珠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造林绿化技术和适用与本地区的治理模式,为二期工程建设及大规模开展石漠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的187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227.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9.76万公顷。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323.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公顷,封山育林71.98万公顷,飞播造林5.26万公顷。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24.9%增加到目前的35.45%,上升10.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通过一期工程建设,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已有17146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
绿化宜林荒山190.17万公顷,荒山面积从231.66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41.56万公顷,减少了82%。
营造农田防护林1.8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8.71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0.05%,比建设前的65%,增加5.05个百分点。
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建设前396.97万公顷降至目前的288.41万公顷,治理面积达108.56万公顷。
发展用材林20.36万公顷,经济林79.92万公顷,使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林业产值从建设前13.34亿元增加至现在的88.81亿元,为建设前的6.66倍。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136.0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3万公顷,封山育林61.4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7.93万公顷。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95.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4.57万公顷,飞播造林30.63万公顷,封山育林100万公顷。
此外,还完成四旁植树1.7亿株。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5.30%提高到了21.58%,增加了6.28个百分点。
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
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61149平方公里减少到49214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占工程区总面积的比重由50%降到了40%。
工程建设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太行山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317亿元增加到(2000年)1389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林业产值由9.5亿元增长到27.5亿元,增加了2.9倍;林果收入由86元提高到了457元,提高了5.3倍。
太行山区初步形成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第三产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增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使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和丰富。
一期工程建设探索了高标准的径流技术整地、爆破整地、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石坝梯田整地,以及就地培育大容器苗,生物制剂浸根,石片或地膜、草皮、桔杆覆盖等一套适用的技术办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三省一市73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146.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造林28.5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45.1万公顷。
(五)平原绿化工程按照《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截止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市、旗、区)中有869个达到了部颁“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
平原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万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7.3%提高到现在的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公顷,保护农田3256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0.7%,提高了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